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时间:2022-08-25 08:34:28

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疗条件改善,医疗设备数量以及维修难度的增加使维修人员受到职业危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文章主要从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和心理危害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个人意识、专业技能、制度建立、管理流程、智能化软件开发、个人防护等方面提出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维修人员自身安全和维修人员的健康状态,确保维修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促进医疗工作稳步推进。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目前,医疗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医疗设备显著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发展。而医疗设备更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先进的医疗设备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而这些设备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医疗设备维修人员,他们需要运用专业技能对设备经常进行维护及检修。然而研究表明,我国专业的医疗设备维修人员不足10%[1]。对于设备故障问题,一般由医院后勤部门管理为主[2]。但由于后勤部门在专业医学知识,防护、消毒、隔离等相关知识方面认识欠缺,设备维修人员在各科室之间工作流动性大,设备维修未被纳入医院监控网等原因,医院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对于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个人防护管理欠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情况下,应加强疫情防控易疏漏环节的管理和重视,更应该关注维修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危险的发生,保障设备维修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1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职业危害

1.1物理危害

1.1.1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是维修过程中最常发生的损伤[3]。由于高处坠落、器械边缘锋利、螺丝刀用力过猛、设备故障状态不稳定、设备内部空间狭小,情况不明、重物搬运等原因,可能发生骨折、碰撞伤、锐器伤等情况,并且如果皮肤破溃出血,再与设备中残留的患者体液相接触,则大大增加了生物感染的风险。尤其在传染性专科医院,伴随皮肤黏膜损伤,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1.1.2放射性损伤电离辐射可由放射性物质如氡、铀、钋发射,也可在某些设备中产生,如X线和放射线治疗机。在维修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心肌核素显像扫描仪以及核医学仪器时,如果维修人员操作不当,则很可能遭受放射性损伤。过量的射线在人体细胞中发生电离作用,可导致基因突变。电离辐射作用于全身并且不可逆,往往引起多系统疾病,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失眠、头昏、乏力、呕吐等情况;损伤血液系统,可出现造血功能减低,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还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引起不孕不育症[4]。1.1.3电击损伤医疗设备大多需要通电,并且所需电压不一,那么在维修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断电不当、电路短路或者不熟悉用电等问题发生触电情况。医院由于设备的不同,所用电压一般为220V或380V甚至更高,而人体一般所能承受的电压是36V,超过这个阈值,则可能造成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并且电击损伤往往合并高温高压以及其他化学作用,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轻者可出现皮肤烧灼伤、内脏及其他软组织损伤;重者可能发生脑水肿、电休克、心脏骤停等[4],危及生命。此外如果因为电路短路引起明火,将不仅威胁到维修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会对医院造成巨大的损失。1.1.4噪音仪器运行过程、发生故障或挪动时,可能产生噪音。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极大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耳鸣、听力下降、情绪暴躁等症状[5],并且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可导致工作者知觉麻痹,易判断失误,反应迟钝,增加工作出错的风险,可能造成后续更大的损伤。

1.2化学危害

化学危险因素包括汞制剂、化学消毒剂、苯、二甲苯、甲醛、戊二醛、乙炔等[6]。这些接触性或者挥发性化学试剂极有可能残留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或者黏附在设备表面或内部,如含氯消毒柜[7],在设备维修时,维修人员极有可能与这些试剂相接触,这些化学剂可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从而导致皮炎、鼻炎、结膜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脱发、中毒、影响生育,严重者甚至发生骨髓抑制或者癌变。化学性伤害往往较隐匿,而且是长期多次接触情况下发生,由于无明显身体变化,维修人员重视程度不高,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

1.3生物危害

患者常与各种医疗设备接触,设备中可能残留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以及各种病原微生物,例如监护仪的血氧探头、血液净化器、肠内营养泵、各种内镜设备、呼吸机、手术室负压吸引器等[8]。并且患者疾病种类复杂多样,可能患有经血液传播以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结核病(TB)、艾滋病(HIV)、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医务人员往往只能对仪器表面进行简单酒精擦拭消毒,不能打开外壳对设备内部进行消毒,甚至在维修之前可能尚未进行消毒。而维修人员往往不知道仪器维修前的患者使用情况,很可能与已经污染的仪器相接触,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9]。维修实验室仪器时,溢出的微生物气溶胶也存在潜在的危害。生物安全柜、空气消毒设备、层流净化设备等在使用时,吸附装置上往往会吸附大量细菌和病毒[10],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时,如不注意防护,维修人员发生生物感染的风险极大。同时,在维修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粉尘眼部飞溅情况,会存在可能导致结膜感染的风险,尤其是一些特殊细菌、真菌的角膜感染。

1.4心理危害

由于医院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设备维修人员往往需要保持电话畅通,随时待命,以致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尽快解除故障以恢复设备正常运行,投入使用,因此他们常常处于高紧张状态[10]。此外,设备维修部门往往归于后勤部管理,部分人员得不到医院重视,晋升通道艰难,薪资待遇较差,工作环境简陋,经常与各种存在潜在性威胁的仪器打交道。进出疫情应急区、感染科以及呼吸科等区域工作时,维修人员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心理负担[9]。

2防护措施

2.1增强防护意识和专业技能

应从思想方面对安全防护进行重视,维修前不仅需要预判故障发生的原因,还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预估,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防护。部分医疗设备维修人员往往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消毒知识,从思想上尚未重视那些看不见的危险。对此,应加强岗前教育,定期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如消毒、防电、防辐射的培训[6],并且不定时进行培训效果检验。消毒是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的方法,而洗手是相对简单并且经济实惠的消毒方式,规范遵循七步洗手法,减少手部病菌的残留,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在维修时,应该将所有设备都应视为污染源,所有行为遵从普遍预防的原则,增加防护用品使用的依从性,而不是为了简单方便,将自身暴露于危险之中。此外,研究表明[3,11],由于维修方面专业技能不足、维修经验缺乏、心理素质相对不稳定等原因,工龄小于或等于五年的低工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发生事故的概率更高,因此维修人员本身应该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熟悉设备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谨慎做好每一步操作,减少由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2制定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首先,管理部门需制定完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需要对维修操作进行规范化与系统化,实行弹性排班和人员调配[12]。通过严格的维修流程的制度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其次,需要提供具体的屏障防护措施[10]。相关部门要准备好一次性手套、绝缘手套、帽子、口罩、护目镜、专用工作服等。在不同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用电操作中,熟悉用电注意事项,及时进行接零接地或断电处理、使用绝缘装置等。维修放射性仪器时,尽量远离放射源,增加安全距离;加快工作进度,减少受照时间;穿戴个人防护衣具;也可以增加屏蔽防护,如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树脂等材料的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13]。对于可能发生生物危害的情况,严格遵循制度流程,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并且及时进行洗手消毒,例如为防止发生飞溅物或者气溶胶暴露,除上述装备外,还可以戴上呼吸保护装置,如N95口罩,增添手术面罩或护目镜等[14]。最后,不被执行的制度等于无效的制度,因此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到位,确保制度的落实,才能保障生命安全。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对维修部门采用PDCA等模式进行管理,强化部门责任制,提高管理能力。

2.3重视维修工具的消毒处理和医疗废物的回收

维修前应该对维修工具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以免成为流动的污染源随维修人员带入新的环境。维修完成后,工具已经被污染,需要对使用过的工具消毒杀菌,不可以接续其他设备的维修,避免携带病原体出入其他场所。对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可以用75%的酒精浸泡10min或者84消毒液浸泡30min,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对于不能浸泡的工具,如电笔等,可以进行表面酒精擦拭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在。使用后的隔离衣或者工作服必须在特定区域及时脱下,放入指定衣篓,统一进行清洗灭菌工作,为下一次的使用做准备。维修后的废物应进行专门的回收处置[9],不能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例如针对一些放射性核素的废物,需要在短期内进行专门回收,避免产生二次影响。维修替换的零件、导管、探头等也应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后统一回收处理。并且对回收设备,尤其金属设备,严禁私自处理后进行回收销售等情况发生。对设备处理回收处理工作进行登记。2.4明确职业暴露报告程序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及时向上级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开通快捷通道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估、治疗等。在发生机械伤害后,需要及时根据伤势进行临时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呼吸及心跳骤停者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由于不慎被划伤或受到血液污染时,应及时挤出伤口血液,对伤口进行流水冲洗,再用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包扎伤口,如有必要可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若发生HIV职业暴露,在处理伤口之后还需要经过医院感染控制部门评估,采取预防性用药对HIV病毒进行阻断,并且按医嘱按时进行HIV抗体监测[15]。呼吸道传播疾病发生职业暴露,亦应该按照相应处置流程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档案管理。若是已经发生电击伤害事故,在急救措施中需要第一时间用绝缘物品切断电源,然后对已经受到伤害的伤口进行简单的处理,防止伤口的感染,当伤口烧伤较为严重时,需要用干净的纱布包裹,前往烧伤科进行处理。

2.5重视个人保健工作

注意加强营养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进行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新冠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定期对手以及其他部位进行微生物的检测。维修放射设备的人员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建立个人剂量档案,了解并严格掌握受照剂量,避免短期多次接触放射仪器,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16]。

2.6重视设备维修部门的建设

医院的感染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维修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严重性,把设备维修部门纳入感染防控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精密医疗设备对维修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维修人员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2],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跟上设备更新的步伐,应对工作的需要,以及减少由于专业知识欠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医院应该在思想上予以重视,改善工作环境,做到换衣区、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提高工作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在行动上予以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应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和外公司或其他医院经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加大科研奖励制度,鼓励维修人员参与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同心协力,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2.7开发智能化设备维修部门管理软件

通过开发智能化设备维修软件模块,从设备维护提醒、优化设备报修流程、智能化根据情况紧急进行维修处理时段安排等各方面对设备维修部门进行系统化管理。智能化软件模块应用,不仅可以让科室体质增效,而且可联合感控部门设计提醒模板,针对不同部门的防护要求在平台上根据维修人员的防护等级,对其防护穿戴进行提醒,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智能化软件设计提倡直观可视化,维修人员进行点勾选完成或者上传图片,防护合格后方能前往维修科室。

3结束语

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问题一直被关注,而医疗设备维修人员容易被忽略。实际上,医疗设备维修人员同时也面临较高的职业风险,疫情常态化管理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维修人员的职业危害,根据容易出现疏忽的环节,从制度、个人防护意识、处置流程、处置方法、处置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培训,维修人员自身多方面进行防护,促进维修工作安全有序进行。防护意识贯穿始终,防护制度各方遵守,努力协作,上到医院管理层,下到维修人员自身,降低职业危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协助医疗工作稳步进行。

作者:吴洋齐 陈聪 王元 李旭华 单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