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联动改革途径

时间:2022-07-25 11:39:29

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联动改革途径

摘要:审计学专业中与审计相关的理论和实务课程设计是各大高校财会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审计学这门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包括多门审计系列课程,这一学科领域包含的比较关键的内容要素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以“审计案例”“审计学”等为典型代表。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等知识交叉重复。针对课程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在联动改革中,消除了6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为了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审计系列课程教学方法必将进行改革,审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重前行,加大对实验环节的实践,对审计实务案例的应用应加强,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对审计实务的主要实现方法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提升灵活程度和科学程度,因此本文针对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联动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联动改革;重复内容;教学方法;理论知识

一、高校审计系列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审计系列课程包含多门课程,理论课程有“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案例分析”“审计信息化”,顺序程序设计、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交叉重复。按照审计主体的设定,审计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社会审计活动、政府审计活动以及内部审计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审计教学所涵盖的内容体系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三个审计主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特性也极为明显。不仅在审计的基础目标上呈现出了独特的属性,同时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上也有各自的基本要求。这也就造成了审计实务工作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匹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教学内容多,课时量大,老师讲课时不能够对知识全面讲解,所以对审计实务部分老师不能留更多时间给学生练习,而侧重对审计基本原理的讲解,这会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处境。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我国的很多院校当中,审计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都是十分缺乏的,导致课堂教学主动性的丧失,加之没有能够支撑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际经济业务案例,课堂教学枯燥,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而台下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导致课堂上讲听分离。其次,大部分院校教师的上课方式侧重于讲授法,但审计学课程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和日常用语。审计基本理论通常涵盖准则和条文,教师讲授难度大大增加,教师难以把控学生学习情况,不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审计基本原理的真实理解状态,学生审计理论功底不牢实,出现理解偏差,对于审计实务更难以理解和掌握。最后,因为只有少量事务所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很多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审计实务锻炼机会,这样会导致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结合难度增加。

(三)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一个科目所涉及的考试题目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单项选择题目、多项选择题目、判断题目以及案例分析题目等都可以纳入其中,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而在审计职业判断的题型中,较少有主观题出现,这时候学生就只是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生的实务分析和解决能力未能得到提升。如果让学生真实考试,大部学生及不了格,老师为了自己的教学达标,往往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画出70%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变相复习,造成90%学生期末成绩合格的假象。由于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考试通常采用闭卷方式作答,侧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而未能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考查,这时候为了通过考试,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资料,却忽视了自己真正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再者,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多数以审计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主,对审计实务能力测试缺少相应的考核目标,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审计学应用型人才。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审计学”“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课程间交叉重复内容的处理。在联动改革中,重点将原有的“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课程内容中与“审计学”中重复的“初步业务活动、审计方法、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等理论知识内容与课时数进行了删减,“审计学”课程增加了五大循环审计章节的课时量,删除了原“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中有关审计学的理论知识等内容,要做到根据理论知识讲实际的审计案例,对本章节的理论知识轻讲,重点放在本章相关理论的案例上。调整后,“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理论课时从48课时缩减到32课时,整体而言,联动改革定位为:“审计学”侧重对审计基本概念和具体审计方法及流程等知识的掌握;“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侧重对被审单位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审计学”“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间交叉重复内容的处理。联动改革调整了关于“审计学”中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知识内容在这三门关联课程中讲解的侧轻讲点:“内部审计”课程内容中侧重对企业管理层是否按内部制度与会计准则来处理经济业务,后续课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完全删除了内部审计的内容,课程侧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力度分析、综合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分析,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理解及应用的程度。“审计信息化”与“审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间交叉重复内容的处理,这三门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主要是审计方法的内容。针对联动改革的“审计信息化”,在这个课程当中,对审计信息化的内涵要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也将审计信息化的未来实现路径进行了明确,便可以实现内控审计等目标;对IT环境下的审计流程要熟练掌握,辨别IT环境下总账系统的关键控制点,数据审计的思路与方法,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的关键控制点和审计思路与方法,了解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和应用模式,了解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和审计预警系统。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货币资金、采购的基本流程、仓储循环的基本审计目标等。在综合了解理论的基础之上生成审计工作底稿。课时数共有48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课内实验16课时。而前置课程“审计学”中更多的是对审计方法及流程理论进行讲解。2.选择教材不够全面选择教材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如果老师本身对这门课掌握不够,在选教材上就会出错,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此类事情发生。内容的难易度、知识的全面度,这些都是我们在选用教材时要想到的,审计学的教学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本专业实践类型的高等人才作为基本的培养目标,因此过渡效仿其他院校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在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当中,还应该关注实务内容的引入,将理论和实务进行高度整合,这样一来也能够让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同时,经过讲解这部分,提升了学生的审计实务能力,一部分高校自身优势突出,占据着有利条件,这部分高校能够将审计软件等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应用教学中,实现应用型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掌握审计工作流程、工作关键点、基本审计方法等实务能力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3.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审计知识点在各学科中都有呈现,为了不让知识交叉重复,联动改革就是让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审计实务中依照审计工作流程确定教学内容,针对知识的深浅程度,对有关知识在什么课程中重讲或轻讲进行合理安排。4.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情的差异性就当前的课程授课模式来看,“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没有被打破和颠覆。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有利之处,对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在同一堂课中,学生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时候就容易使学生滋生畏难情绪,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兴趣难以培养,不能保障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创新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在教学领域,“智慧课堂”模式便应运而生,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积极地发挥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让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延伸。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群基于智慧课堂视角,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作用。依据“审计学”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第一,要进行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让这些师资人员能够对课程的基本目标和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做足充分的课件准备和资源准备的基础之上,也能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第二,实施先行学习的基本方式,给学生们分配预习的目标,让学生们提前了解任务;第三,进行课堂内化的知识理解和消化吸收,通过互动教学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的引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第四,进行评价和信息反馈活动,发挥大数据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作用,让教师的指导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五,展开全面的总结研讨,对教学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整改的设计方案。2.教学环节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实现全过程互动(1)课前设计环节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等上课时教师要进行几分钟抽查并进行考评,这样学生对课前预习就会很重视,其次,教师对授课对象进行分解,据会计学院近几届学生座谈会上反馈的有关审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信息,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授课时能够结合案例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习题的辅助练习作用;再次,要全面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化诉求,通过线上实务教学内容的推动,让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最后,通过课前测试的方式提升学习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从更深的维度掌握知识要素。(2)课中设计环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学情基础情况,院校通常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推动和实施。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是要发挥线下课堂的优势作用。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们的质疑、表达、合作和实践的相互整合。课中设计综合了财务管理课程群特征,教学方式具体可以采用游戏式、情境式、讨论式、答题式等。(3)课后设计环节课后巩固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通过线上布置作业,设置好完成时间,并跟学生讲不要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也不要到网络中去找答案,老师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大家对自己的作业成绩不满意老师可以打回重做,平时成绩考核不受影响,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私下主动联系教师,让教师将作业打回重做,教师依据系统反馈情况,了解哪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教学,为其发送相关学习资料,提供线上和线下并行辅导方式;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老师应当给予鼓励,并且将一些拓展资料传送给这部分学生,以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智慧课堂”的产生可谓恰逢时机,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应用,推动课程群“一流课程”的建设。(4)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重塑课程群教学内容目前,审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已经引起足够重视,但多数研究仅仅局限在“单门课程”思政教学上,在关联课程中,属性相同的思政点间未能连成一条线,思政面的组成离不开多条思想线的交叉融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辐射到专业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专业课程群,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融会贯通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以实现思政教育形式上从单门课程教师向课程群教师团队、内容上从单门课程向课程模块的创造性转化。

(三)课程考核的改革

本课程群里“审计学”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案例分析”课程对课程考核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审计学”课程考核改革情况如下:1.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考核也侧重于核算技能掌握程度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包括线上审计业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考勤纪律、协作沟通等。由七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签到、作业、课程音视频、章节测试、资源访问、讨论、课堂互动等,满分100分,其中签到占20%、作业占20%、课程音视频占15%、章节测试占25%、讨论占10%、课堂互动占10%。2.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以试卷为载体,进行闭卷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审计技能实际应用情况。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

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理论与实务群联动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教学体系,将6门关联课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以及对同一知识点在关联课程中教学难度及深度进行准确定位。另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结果和联动改革中教学内容的调整,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将过程性考核与混合式教学方式有机融合,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应用型能力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需要审计作为支撑。因此我国的各个高校应该在教学改革上做出更多的实践和探索,以便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6.

[2]陈汉文.审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苏亚莉.《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3):98-99.

[4]李慧.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24):36-38.

作者:倪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