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4 08:52:24

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小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道德品质的熏陶、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小学思政课作为学生学习基本道德与法治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也得到了更高的重视。从教材分析来看,其中包含着思想、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有着非常强的灵活性与思想性,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导致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小学思政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智慧的课堂。

一、以生为本,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的“师道尊严”虽然让学生足够服从老师的管理与指导,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惧师的消极心理,即使有什么奇思妙想也不敢勇敢地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作欲望会逐渐消退,创新能力自然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为解决这一教育问题,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有师生平等的理念,还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公,让他们有话能说,有话敢说。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创新环境,通过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允许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建议,提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新。对于学生的思想见解、情感选择等,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尊重,在非必要时不做过多的干预与管教,避免打消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与互动,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好点子”分享给大家,并在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好点子”的方法,产生思维的碰撞,甚至是在课后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我们有新玩法”这一课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讲,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一些他们常玩的、喜欢的玩具装到“游戏魔法箱”中,如跳绳、积木、乒乓球等,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大家演示这些玩具的常规玩法,然后再通过提出问题“你们还有其他新花样吗?”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例如,在探索跳绳的新玩法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围成一个圈做成呼啦圈,还有的学生会想到将绳子绑在脚踝上开展“两人三足”的游戏……对于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在教室布置出一个空间,让他们向大家展示自己。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积木、卡纸、小杯子搭建赛道,每组比一比谁的速度更快。在课程小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开展“创意大比拼”的实践活动,实现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情境的不同会导致人在情感与态度上发生变化,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感受,情境的正向引导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通过模拟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更丰富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创新意识也会得以激发,他们会体会到学习与创新的乐趣,收获幸福感与成就感。教师可以借助实物、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将课堂变得绘声绘色、趣味盎然,以此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做好备课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具、教学设备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增强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切忌单纯依靠多媒体去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应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否则学生很难产生代入感。例如,在讲解“学会宽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情境故事,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视频后,集中讨论主人公做法的正确与否以及如何改进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宽容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如何宽容对待自己与他人。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演绎“同桌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溅湿了我的书”“用手机查资料时,妈妈以为我贪玩没有学习”“由于身体不舒服未给老奶奶让座”四个情境。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他们会共同制定正确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策略,并且还会设计台词、动作、道具,安排角色,组织分工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还加深了他们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仅如此,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作热情,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的过程,都离不开疑问的提出与解答。可以说,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动力会更加充足,这也是他们投入学习和创新的开端。其实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通过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沟通,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不过从实际来看,教师的提问虽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无太大的帮助。基于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然后再合理地调整提问的方式与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不要将答案限制在是或非的选择当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出个性化的答案。当然,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能完全肯定,而是要通过学生的答案挖掘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因追求标新立异,给出一些不符合实际、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答案。例如,在讲到“勇敢”这一品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两个情境,一是解放军不畏牺牲在洪水中救人,二是小明为了向大家证明他的勇敢爬上电线杆,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两个人谁勇敢?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解放军勇敢,但也有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小明做了别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也是勇敢的,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勇敢这一品质的内涵,知道在错误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行为并不能称之为勇敢。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为了救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否理智”辩题,展开辩论。通过反方与正方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结合自身对案例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激发,思辨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深刻地感悟见义勇为的内涵,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创新意识被激发,创新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升了。总的来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

四、综合实践,拓展创新空间

实践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过程当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会为了解决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等。从小学思政课来看,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非常适合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抓手,带领、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实践中。不过由于教室场地较小、课时有限等,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弥补,或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或是通过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创新活动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也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的消极心理,会在反复的失败中降低创新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试种一粒籽”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与植物的种植步骤,然后再组织学生制作“种子观察表”,为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不同的种子,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调查资料,如种子的特点、种植注意事项等。种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并制作成一本册子。无论是调查研究、实践行动,还是艺术设计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动手、创新等能力提升的过程。并且种子的成长世界是较长的,所以学生坚持、专注的品质会得到一定的锻炼。不仅如此,学生还会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对生命产生敬畏感,由此可见实践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政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优良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创设疑问,使学生形成求异思维。与此同时,要关注对学生的启发,重视其思维深度的培养,拓宽其思维广度,发挥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让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思维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发挥其主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祁玉山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梅坡保安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