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融合两考复习教学对策

时间:2022-06-16 10:03:29

新课程背景融合两考复习教学对策

摘要:“两考”复习教学是高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两考”复习如何教学,促进“两考”有效对接,让减负提质落到实处,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融合“两考”复习教学对策:因层施策,多元发展融合;立足教材,知识有序融合;注重变式,问题深化融合;探究解法,优化思维融合.

关键词:两考;复习教学;融合;函数

1问题提出

1.1试题特征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参加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高考必需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下把学考和高考简称为两考).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2017-2021年浙江两考的最后压轴题都是函数综合题,在考查知识上具有相近的内容,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跨度、难度上有一定区别.学考题所给的函数往往可以化归为“三个二次”问题,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明显,单调区间易求,只不过零点、最值的位置在移动.高考题常常涉及超越函数,函数的单调区间不明显,极值、最值变化比较复杂,需要利用导数进行解决.在思维能力要求上有较大区别,两考试题尽管都设置了参数,让问题处于动态,问题的结论呈多样性,具有不确定性.但学考题的解决问题思路还是比较常规.而高考题设置时将条件与结论之间通道隐蔽较深,解题方向不明晰,难以找到联接点,这样增加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解题者对问题认真分析,活用数学思想方法,适时调整解题策略.高考命题本意是以此区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拔性功能.

1.2考试时间

按照《新课标》的安排,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分别约需144课时、108课时,必修课程既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内容,也是高考的要求内容.而选择性必修课程仅是高考的要求内容,其内容一般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前后就能完成.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数学学考在高二的第二学期期末进行,而高考的时间在高三的第二学期6月初,也就是说,学考比高考早一年左右的时间.根据教学安排,往往在学考前已学完了高考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并且在学考前还可以有2个月的复习时间.那么学考前的复习教学工作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如何把握?怎样合理规划两考复习,避免两考复习教学脱钩,促进两考复习教学有效对接,让减负提质落到实处.这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2教学对策

如何融合“两考”复习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需要结合本校的学情,两考复习教学应做到有层次性、有序性、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下面以函数综合复习教学为例,就两考的复习教学谈个人的构想.

2.1分层施策,多元发展融合

毋庸置疑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因而需要学习目标多元化、发展多样化.数学教学应坚持尊重差异,求得人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实施分层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控制题目的难度,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指导性、适切性.第一层次基础型,针对学考要求为主,函数类型主要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组合,函数的图象特征基本明确,研究的问题可以结合不等式、绝对值符号等知识.第二层次拓展型,题目的难度与高考压轴题第(1)问相当,选择的函数是在第一层次函数上再“加入”ex和lnx,突出导数在处理函数单调性及求最值上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的运用.第三层次探究型,题目的难度与高考压轴题的最后一问相当,涉及的函数是在第二层次的函数基础上“插入”参变量,并将问题适度延伸,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呈多元,思维变活,让具有高品质思维的学生有崭露头角机会.

2.2立足教材,知识有序融合

两考试题的函数类型虽然有差别,但解题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还是共同的.《新课标》对学考和高考的命题原则提出要求:“注重数学本质、通性通法,淡化解题技巧;融入数学文化”.因此复习教学时,利用问题清单的复习方式,结合教材把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由暗变明,通过系统整理,“指名道姓”方式进行归纳,并以实例强调这些思想方法的使用功能,有助于形成较完整、有序的认知结构.案例1数形结合(学考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以下问题:问题1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是什么?请举3-4个函数例子加以说明.问题2说出平面向量这章中概念、公式及各种运算它们的几何意义?各举2-3个例子说明其几何意义的应用.问题3平面解析几何怎样将图形进行数量化?反之,从数量关系中又是怎样描述几何特征?请举2-3个例子加以说明.问题4你是怎样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函数问题?举出5-7个例子.问题5请完成以下2道题,并指出处理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你有什么感悟?例题1(2021年高考浙江第9题)已知a,b∈R,ab>0,f(x)=ax2+b(x∈R),若f(s-t),f(s),f(s+t)成等比数列,则平面上点(s,t)轨迹是().A.直线和圆B.直线和椭圆C.直线和双曲线D.直线和抛物线分析由条件f(s-t),f(s),f(s+t)成等比,即f2(s)=f(s-t)f(s+t),仔细观察“f(s-t),f(s),f(s+t)”和“f(x)=ax2+b”式中各数量之间结构,不难发现式子的结构具有对称性特征,得知若点(s,t)满足f2(s)=f(s-t)f(s+t),则(±s,±t)也满足此等式,即点(s,t)轨迹是直线或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并且图形是非封闭的曲线.因此,答案选C.评注本题多数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直接把二次函数f(x)=ax2+b代入“f2(s)=f(s-t)f(s+t)”,然后将等式拆开,再化简,这样运算量较大.其主要原因,没有将选择支所提供的图形特征与条件“f2(s)=f(s-t)f(s+t)”结构特征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没想到从对称性入手.对称性教学时,不仅要研究特殊曲线方程的对称性,更要从数形结合思想去理解对称性的本质.此题从数的特征得到图形特征,即由数到形.例题2(2020年1月浙江学考第22题)已知函数f(x)=|x2+ax-2|-6.若存在a∈R,使得f(x)在[2,b]上恰有两个零点,则实数b的最小值是.分析设g(x)=|x2+ax-2|,f(x)零点就是g(x)图象与直线y=6交点横坐标.当a≤-4时,g(x)图象与直线y=6在[2,b]上恰有两个零点,当a=-4时实数b达到最小值,此时b=2+23.评注先变形原函数,然后重构函数,再根据图形的特征,得出满足条件的b的最小值.以上2个例题都与二次函数相关,并且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处理.案例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渗透在数学各个领域中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解题通道,积累解题经验.正如新教材主编寄语:“理解概念、学会证明、领会思想、掌握方法都是必备基础”[2].学考前重点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下足功夫,落实通性通法,重视数形结合思想,加强代数式运算变换能力培养.

2.3注重变式,问题深度融合

复习教学回归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熟悉的题目进行筛选,并加以改编、整合,作为复习教学的一个基点、出发点.然后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变式、拓展等方式,深化问题,实现两考深度融合.案例2函数零点问题(学考前).例题3(由必修1复习参考题4复习巩固第4题改编)[2]已知函数f(x)=x2+2x-3,x≤0,-2+lnx,x>0{,若函数g(x)=f(x)-k恰有2个零点,求实数k取值范围.评注从观察函数图象特征入手,是获取函数性质的一个重要过程,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并通过推理、运算来实现研究性质,这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3.1变函数,结论不变变式1若f(x)=x2+2x-3,x≤0,-2+ex,x>0{,函数g(x)=f(x)-k有2个零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以上8个问题所研究问题的难度依次逐渐加大.两考在零点问题上的关注点和处理工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考题和高考中非解答题侧重于零点个数的判断和存在性的研究,而高考函数综合题侧重于有关零点不等关系的研究,需要借助导数和不等式有关性质,如变式8.因此在学考复习时,通过问题变式教学,为在数学上有优势的学生留有思维空间,也为高考复习留有余地.

2.4探究解法,优化思维融合

两考的函数解答题综合性较强,加大了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检测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对一些难度较大函数综合题,根据解题的需要,常常对条件、结论进行适当的变换和解题策略的调整.评注此题是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下求a的范围,此类题型是两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往往与函数脱不了干系,常与函数的单调性、最值、零点等密切相关.如何将原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那就需要对原有问题的形态、式子的结构、变元等进行适当调整,在调整中寻求出路.思路2是利用导数法处理最值,为高考复习打前站.例题4不论在知识、方法的考查方面,还是在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方面,与2019年浙江高考第22题都比较相近.

3结束语

两考复习教学,要全面地透析高考与学考试题的特征与考查要义,分析比较两考试题的变化,梳理相关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准确把握两考复习方向.在整体、系统的视角下结合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促进两考复习教学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洪昌强 陈淑丽 单位:台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