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时间:2022-05-05 15:12:39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本次试验将针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护理安全性,确保患者的治疗有效。方法本次试验选取了2019年1~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心内科的专业检查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试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15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风险管理模式,分析应用成果。结果①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2.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组患者明显更加满意(P<0.05)。③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之后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比较优异,但是研究组患者的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接受治疗的心内科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利于加强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心内科的患者多为老年群体,而对于他们的护理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风险性也更高。这是由于患者的心肺功能下降、抵抗力不足等因素共同引起的[1]。骨科手术不仅具有风险高、流程繁琐等手术特点,对于治疗后的护理要求也特别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承受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使得患者可以快速恢复,就要求负责护理的护理人员具有高水平的护理能力,并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有效应用。在治疗时需要特殊的护理治疗,而且很多患者对于疾病以及治疗过程均比较陌生,对治疗的最终效果产生怀疑,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得治疗过程中的难度被大大加深,此时需要为患者实施更加科学全面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患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护理模式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服务,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诉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制订有效的护理方案,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医疗护理不仅包括疾病治疗、药物护理,也包括环境管理、护理制度优化、护理流程以及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这些都对最终结局产生影响[2]。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处理好护患关系。本次试验选取了2019年1~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心内科的专业检查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试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15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19年1~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心内科的专业检查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试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15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其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为(65.60±3.1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治疗形式进行深入的了解,确定治疗的方式之后做好常规护理。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异常症状情况进行了解观察,并且判断患者的患病部位健康情况,当患者患病部位出现异常表现时,则需要针对性进行治疗处理;在治疗之前做好准备检查工作,告诉患者治疗的相关事宜,按照医师的嘱咐做好护理工作;观察患者身体指征,并给予相应的生活帮助,防止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感染等问题。观察组则为风险管理模式:首先,增强护理人员工作上的安全风险意识,明确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对护理流程、规章制度有全面的认知;能够在发现问题以及操作失误发生后及时上报,减轻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其次,小组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并且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成员,护士长需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和分配;对于患者的日常疼痛护理管理工作,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组织各成员参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将各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考核绩效纳入到最终的考核成绩中,培训内容包括对心血管重症疾病护理应急预案以及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流程,定期的为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并且实施相应的考核,可以使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可以按照标准严格执行。在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后,全面为护理人员普及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使护理工作人员明确风险管理的具体理念以及其价值;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并且了解患者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相关性质;对了解到的患者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并且将记录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主治医师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医嘱,护士按照医师开具的医嘱为患者实施治疗措施;评估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风险,同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护士为患者提供集目标、方法以及预见性为一体的护理服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按照先预防再进行治疗的原则进行护理,有效的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使得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下;在小组内,各组成员团结协作,使得护理的质量得到提升,并且有效的加强患者用药过程中的护理管理;在对患者的用药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常规的护理仅仅可以监管督促患者进行用药,整个护理过程比较简单单一[3];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的过程中,对用药护理的各项措施有效加强,为患者实施用药宣教,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让患者知晓未按时用药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按照用药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与患者交流用药体会,对用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4]。与此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十分重要,以患者需要为中心,配合医师工作,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病房管理中要针对危重症患者及高危人群加强关注,并规范病区的危险物品放置,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上的支持,保持地面干燥。在床头、卫生间、水房做好警示标语,防止患者坠床、跌倒等。最后,则是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配合医师护士共同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5]。

1.3评价标准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不安全事件的统计分析,包括跌倒、坠床等事故。对患者开展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行为是否认可,并提出改善建议,优化护理行为,提高护理内涵,使用医院内部自测的满意度评测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测评,主要从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护理4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部分得分满分均为25分,患者对护理流程的满意情况与最终的评分成正比。了解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生存质量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

将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对比,满意度评分分为4个子项目评分,包括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的4项评分分别为:(21.86±1.59)分、(20.95±1.38)分、(22.38±1.48)分、(22.54±1.48)分;对照组患者的4项评分分别为:(15.84±1.46)分、(16.24±1.41)分、(15.42±1.84)分、(16.84±1.57)分,因此研究组患者的家属在接受患者治疗护理之后满意度更高(P<0.05)。

2.3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统计表比较

将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生存质量情况进行对比生存质量评分分为4个子项目评分,分别为心理健康、环境因素、社会关系以及身体素质,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的差异均在统计学方面存在统计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更加优异(P<0.05)。见表2.

3讨论

风险管理是针对医疗阶段的潜在风险和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和处理的全过程。要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的病情治疗的影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并具备风险管理的操作、防范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其康复治疗期提供支持。

3.1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心内科患者,其本身的护理不同于其他科室,患者年龄大、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除此之外,也受到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医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属于院内的高危科室[7]。在风险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3.1.1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医疗护理制度的落实心内科疾病中大部分疾病发病比较突然,而在发病的原因方面存在多种原因,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变化情况,实施对应的护理方案。由于在心内科中,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在护理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对于操作流程比较陌生,从而使得实际的操作和理论的知识无法有效融合,进而使得护理效果不理想[8]。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是参与的主体,是医疗活动的实施者,其护理水平也体现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否按照规章制度、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服务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风险事件的预防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危重症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床头交接、认真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及护理流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坚持“三查七对”[9-10],对医嘱的执行要反复落实,并遵守无菌操作,重视夜班护理管理,这些会影响差错事件的发生率。3.1.2护理人员要一改往日的被动护理,要能够积极的、细致的观察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的变化,增强对疾病的监测与观察[11]。为了保证护理工作可以正常运行,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更高,医院需要使得护理管理的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但是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考核的制度普遍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而且护理人员在执行相关制度的力度方面存在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在进行培训工作时,没有按照制度要求,导致培训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12]。除此之外,医院很少针对法律法规、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内容进行学习,导致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疏忽、诱发潜在风险等现象。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中也存在对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应用不到位的问题,而病情的变化本身缺乏规律性,心内科的病房管理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改变,包括对呼吸机、除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对心律失常的观察,确保患者生命安全[6]。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能否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也很重要,而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意识,只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发生医患纠纷时难以做出更合理的举措,导致矛盾深化。3.1.3患者猝死也是心内科的常见问题,发生原因包括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疾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复杂,对于最终的治疗效果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寄予厚望,若患者预期目标和最后的治疗效果不匹配,则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会对整个治疗过程以及医院医师的工作能力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从而会对后期的护理以及医疗工作产生抵触心理,依从性降低的同时会使得治疗效果更差,从而可能会引发医患纠纷。与此同时,对于自身疾病的患病情况,部分患者缺乏清晰的认知,在服药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医师的医嘱进行服药,甚至是出现自行停药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加重或者反复情况[13]。而在常规的治疗中也有很多高风险方案,需要护理人员增强个人知识储备,灵活应用,并与医师做好配合,提升心内科护理治疗的安全系数。

3.2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首先,则是针对护理人员责任性、医院规章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对全科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各个人员落实护理责任,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不隐瞒、不自作主张进行善后处理,防止错失抢救的良机。而科室护理质量的监督管理能够发挥不小的作用,护理制度、护理流程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革新,优化护理管理内容[14]。其次,针对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的护理人员要开展定期的培训,特别是新入职的护理人员,要结合科室的主要问题、心内科患者的病情特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专业讲解,严格制订和执行培训计划,逐步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15]。要熟练操作仪器的使用,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迅速的识别,并剖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沟通力、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最大限度的控制护患纠纷[16]。每位护理人员应具有急救抢救能力,应变能力将护理风险控制到最低。此外,加强关键时段的管理是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弱项,如晚班、节假日,其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多,这个时候难免出现问题。因此,要做好护理人员的调配,实行弹性排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17]。最后,从院内设备着手,确保仪器处于完好的备用阶段,由专人负责检查,防止仪器故障而造成救治的延误[18]。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查对,加强病情巡视检查,当患者出现不适反应及时汇报医师[19]。值得一提的是,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特别是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病情分析、治疗方案和目的的讲解,稳定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

3.3护理风险小结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必须对护理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查找、讨论安全隐患,制定预防、改善措施,落实整改制度。因此,要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态度和综合能力,提升护理管理质量[20]。综上所述,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利于加强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治疗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必须对护理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查找、讨论安全隐患,制定预防、改善措施,落实整改制度。要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态度和综合能力,提升护理管理质量。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利于加强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的治疗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

作者:包娜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