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

时间:2022-05-05 11:49:20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

摘要: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直接关乎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质量。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做好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优化,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认识,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安全、教育安全水平。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方面应基于对网络舆情的牢牢把控,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1],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促使新时代大学生能秉承良好精神面貌,更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一、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

(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排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逐步深化,促使我国文化发展充分向更包容、更多元化领域迈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也不局限在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课外读物成为大学生汲取政治新思想及学习新养分的乐土。新媒体发展虽然在形式上替代了传统纸质信息传递模式,但其发展本质仍然保持传统媒体的基本特点。包容化及多元化发展虽然能够提升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水平,但也会产生部分基础教育问题。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严重排斥及思政教育的抵触,使高校教育工作开展面临重重困难,部分高校不得已采取激进教育改革手段,推进基础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工作。但这一策略,进一步激化了部分基础教育问题的产生,使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产生更为严重的偏差,降低高校、政府机构在大学生眼中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在信任危机影响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排斥问题随之产生。

(二)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思想

盲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并非新媒体时代与生俱来的问题,而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然存在的严重问题。大学生之所以盲目的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发展存在担忧,对于现阶段生活现状严重不满,无法基于主流意识形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使其盲目利用追求西方意识形态获得心理慰藉。二是部分西方政治实力大肆鼓吹资本主义社会优越性,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恶意贬低,对于部分不具备思想防范能力的大学生造成误导,最终,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西方媒体制造的梦幻泡影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思想防范水平及意识形态纠错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错误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入侵,保持事不关己的基本心态。从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角度来看,大学生之所以对部分不良文化思想保持极高的容纳性,并对其核心内容加以吹捧,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防范水平不足,未能认识到错误意识形态及文化思想对自身的实际影响,任由部分错误文化思想对大学生思维认识进行侵袭,使大学生对不良文化产生一定思想认同感,久而久之,部分错误意识形态则在大学生思想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新时代高校缺乏实际教育公信力,部分高校管理层及领导层未能在教育上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信任感。

(四)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滞后性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应保持一定的教育时效性,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干预,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避免大学生在错误的思想路线中越走越远。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未能制定安全教育的预警机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缺乏重视[2],使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随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逐步加重及外部意识形态渗透强度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也将随之提高。进而,为未来阶段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埋下隐患。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从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预警机制及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干预能力等层面,做好深入地教育研究与分析,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求,制定科学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策略,通过了解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1],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指明方向。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策略及途径

(一)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营造

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先要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感,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精神面貌,为其在更深层次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解做好铺垫。所以,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是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错误认识的科学方式。对此,高校方面应在基础科学教学及思政教育方面,融入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概念,并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融合,有效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嵌入教学工作的各项细节,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想,能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技术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视角,培养学生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能从辩证思想的角度对多种不同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看清部分基础问题的本质。一方面,提升学生对部分问题的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及唯物史观的角度,形成既定的思维逻辑。以此,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实际有效性。

(二)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及管理团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训

发挥榜样力量,树立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榜样,对于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方面先要针对教师队伍及管理团队工作素质进行提升,集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做好面向教师队伍及管理团队的培训工作,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能从多个维度做好科学布局。譬如,在教师教育行为及日常行为举止方面,应基于思政教育的相关要求,提升教师行为规范性。通过教师优先对部分思想、理念进行践行,进一步对大学生产生政治与思想上的感化,使大学生能基于对教师严于律己、恪守己任的优良品格的学习,为未来阶段大学生思想品质的自我提升提供学习榜样。随着教师教育影响力及行为影响的逐步加深,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亦可将深化榜样的教育影响为切入点,更为科学地进行教育布局。此外,高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团队教育沟通平台,帮助大学生开辟建议反馈途径,提升高校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改善大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生活条件,缓解大学生学习焦虑与就业焦虑,使大学生能秉承积极心态参与未来阶段学习实践。随着对大学生良好学习、生活心态的进一步调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可以从加强教师与学生学习互动的角度,深化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了解,使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进行解析,丰富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让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不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能促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教育策略。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安全及心理安全防范能力

强化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安全防范能力,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西方政治团体之所以能有效运用新媒体进行大肆宣传,并进一步培养部分大学生群体政治信徒。主要原因在于其抓住高校大学生存在学习痛点、生活痛点及教育痛点,使大学生在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下一击即溃。对此,高校方面应积极做好大学生思想安全及心理安全教育防范,针对目前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予正面解答,并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对大学生活、学习中较为常见的教育矛盾、性别矛盾、思想矛盾等做好充分化解,基于公平、平等、公开及透明的基本原则,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排忧解难。例如,在针对贫富差距问题的解答方面,教师要从现实环境中贫富差距的形成与对我国建设发展影响的角度,做好更深层次的教育剖析,使大学生能充分对贫富差距的形成产生正面认识。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改变部分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矛盾方面积极努力,使学生能为我国未来阶段发展建设贡献力量。此时,理想及信念的充分强化,将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安全及心理安全防范能力。另外,教师应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人本理念的教育渗透及教育应用,充分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使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及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具有初步的了解,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及自豪感。随着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感知能力的强化,其思想安全及心理安全水平势必得到有效提升。

(四)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实践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发展优越性。然而,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获得感不强,使其难以有效认识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具有一定可视化的西方意识形态势必形成一定的向往。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累,并基于学习实践提升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获得感,改变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觉悟及思想感悟能力的强化。例如,在针对部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新闻及社会问题的研究方面,教师不应一味地对部分问题进行回避,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视角,对部分社会问题的形成及新闻热点问题的本质进行研究,帮助学生从更多视角看待各类不同问题的产生,使学生能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在思想上对自身进行全副武装。以此,降低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构成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具备更强的思想领悟能力,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另外,高校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实践,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为未来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部分理论参考,使教师能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升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及时性,解决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滞后问题,进一步在大学生产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前,做好科学的教育干预。进而,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元化教育不足,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达到更高水平。

(五)推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

推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新,是解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滞后及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其中,部分高校为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开设专门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课程。期望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3],改变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然而,这一方式实际上收效甚微,未能发挥根本性的教育作用。究其原因,在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未能在教育实践方面做好创新,使枯燥的教学环境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新的开展[3],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布局:第一,针对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有计划地制定教育目标,并将大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话题及政治内容融入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际有效性。第二,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滞后性问题的解决,要从建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预警机制的角度[4],做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风险控制,有效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通过前提预警、前提发现及前提分析等方式,在大学生产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前,将部分问题予以拦截。以此,提升后续阶段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消除部分教育隐患[2]。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反思

近年来,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似乎成为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教育视角来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际上是从思想上为大学生未来学习深造与岗位工作指明正确路径,避免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误入歧途。但从大学生个人视角来看,部分大学生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政治洗脑的一种方式。之所以教师视角与大学生视角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看法存在严重区别,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未能给予学生呈现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部分高校一方面制造教育矛盾,另一方面又运用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安抚。最终,使大学生对高校失去信任感。高校教育公信力的缺失,势必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所以,高校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非单方面从培养大学生良好个人品质及塑造大学生积极核心价值观两个层次进行教育改革,而是要从教育体系的优化、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制度的革新及教育模式的改变等多个方面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全面化开展,使高校教师、高校管理层、高校党支部及高校教育服务人员等,均受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约束。以此,通过提升教育参与性及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能够强化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充分做好面向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规划,切实根据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推进系统化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工作,利用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主导性优势,科学地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实践,提升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郝梓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8.

[2]于小庆.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194-195.

[3]梁金花.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21.

[4]周杰.基于“一带一路”的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110-111.

作者:王霞 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