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优化路径

时间:2022-04-21 15:58:23

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优化路径

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精神实质、突出特征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2016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把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到大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1-2]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就其内容重要性、内涵丰富性、教学可行性而言,需要实现教材设置内容特点的总结及具体教学详细安排,实现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阶段进行创新和发展,已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教材衔接不顺畅、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时代依据和时代进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教材特点及教学优化路径的研究,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栏目设置分级特点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材栏目以活动形式为主,注重行为引导方式教育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栏目以活动形式为主,设置了包括辨析、讨论、歌谣等栏目。低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主要以“小调查”形式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设置了“活动园”版块。从较低年级的活动栏目来看,小学中高年级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活动形式和活动途径更加丰富。讨论和辨析栏目是以简单的是非判断为主,以小组为单位。小学阶段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谈论辨析栏目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要求学生谈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环境保护意识,规范日常行为。歌谣和古诗是低年段儿童喜欢的文体,比较容易理解和领会,如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国家》两首歌曲使学生初步建立爱国情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栏目以生活经验分享为主,注重情感引导方式教育

初中阶段教材将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主要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栏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是通过情景对话、图片、人物故事、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根据有经验和知识水平,通过结合一两个探究性问题的思考与本课内容建立联系。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选取了世界第一高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等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表达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3]。“探究与分享”栏目几乎覆盖了每一课内容,主要借助实事、图片、对话、故事等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辨析和讨论,有的设置在正文之前,有的设置在正文之后,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发散和拓展思维。例如,初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3]共设置四个“探究与分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拓展知识空间和生活经验,在思考和探究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能力。从“相关链接”形式来看,有的是对相关概念、名词、观点作进一步的引申和说明,有的引用相关法律、条文、警句、史料丰富学生的经验,或者运用实事等佐证正文观点,属于清晰、明确化的理论内容,帮助理解重难点问题,丰富了知识的展现方式,扩大了知识容量。

(三)高中政治课程教材栏目以思辨性探讨为主,注重思想引领方式教育

高中政治课程教材栏目多以讨论辨析为主,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并且能够系统形成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基本栏目有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名词点击五种类型。“探究与分享”一般由材料、案例和问题构成,主要功能为引发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导入正文。“相关链接”主要提供与正文相关的资料、案例等拓展性材料,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其联系地看问题的想象力。“专家点评”即对正文中重要的观点、理论进行阐释,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教材;“名词点击”主要是对正文中的关键概念、核心概念给出规范性的解释。“名人名言”则结合正文观点、理论,引用名人的相关阐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大学思政课程教材栏目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方式教育

大学阶段教材中理论性内容较多,通过系统性、抽象性、完备性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掌握关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规律,从更高层次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大量理论性的文字叙述为主,课后设置知识性问题概括本节重点内容。

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优化路径

(一)细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分类,重视主题与思政教材栏目结合

在以当前分级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栏目的基础上,可探索以分类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细化分类为若干主题,重视每个主题与大中小学的思政教材栏目内容的结合。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梳理,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内容分为三大主题,分别是以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国情和形势政策、国家安全和利益、国际视野为主的国家认同教育,以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为主的政治认同教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教育。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为例,传统文化常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包括姓名字号、时辰生肖、传统节日、生活礼仪、服饰文化、科技常识等20多种类别,传统技艺文化则包括传统游戏、手工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近20种。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其全貌,必须贯穿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4]。大中小学可根据思政教材栏目内容的设置,灵活地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如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课第十四课和十五课分别要求“调查家乡的物产”和“调查家乡的人”,可以将学生所在家乡的传统文化名人、传统美食、手工制作等内容和教材栏目内容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思政课教材栏目内容的设置,又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

(二)立足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分类,重视“同一主题”下的教学设计衔接

通过对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的栏目进行梳理归纳,便于发现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在内容设置上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规律,重要内容进行了反复强调和说明。从当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来看,有学者认为许多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零散,如不少带有启蒙性质、初学特点的教育内容放在大学课堂上,而部分深奥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却放在了中小学[5]。也有学者提出学段的教育内容也存在一些简单的重复和内容倒置现象,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初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在中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等内容上存在简单重复[6-7]。因此,除了重视每个主题与大中小学思政教材栏目内容的结合,还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细化后的主题下不同学段思政教材栏目内容的衔接。例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主题“永远跟党走,创新担大任”教学设计中,小学阶段可结合道德与法制教材六年级下册“科技让梦想成真”一课进行备课,通过让学生收集中国在通信、交通、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启蒙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高中阶段可结合思想政治教材高一第二单元“坚持新发展理念”进行备课,提升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可结合本科一年级思修课程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进行备课,启发对中国科技改革创新相关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重在引导大学生践行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需要考虑其精神培育与践行的连续性,将精神认知、培养、行动要求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都有所体现,从而实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三)活化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利用时间和空间要素打造思政第二课堂

除了依托于思政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大中小学充分依托时间和空间两个要素展开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浸染,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开展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8]依托重大节日,大中小学开展仪式礼仪教育,结合当地特色,依托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践场域具化爱国主义行为。比如,革新原有形式单一的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开展日常化的小型仪式礼仪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情感在朋辈之间产生共鸣和传递。学校所处地区、社区的空间资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学校所在地区就可以感受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全国各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这些社会实践载体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模式。大中小学校系统梳理所在地区、社区的各类教育基地及自然人文景观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大化发挥空间要素作用,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用大中小学生不同年龄、年级喜爱的方式领略大好河山和中华文化内涵。

作者:张娜 李晴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文法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