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58

安全学论文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1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发展到理性认识。安全管理学的理论较为抽象,但其形成过程却是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的,而且其内容在现实生产生活情景中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提取情景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联的要素,引导学生对拟讲授内容进行思考,自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创设适宜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生熟悉的学校安全管理情况(如宿舍管理、实验室安全、火灾应急演练、校园安全文化等)、交通安全常识、自然防御知识等。二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是理论来源于实验,比如泰勒的三大实验得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是理论起始于事故案例,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等。三是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迁移进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四是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以“风险和事故预防”内容为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自己或家人有买保险吗?”然后,提取情境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的要素———“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转移的是那种风险?对于存在风险的企业而言,有必要投保吗?”接着,启发学生对拟讲授内容的思考,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企业的风险类型是怎样的?应该采取怎样的保险类型进行转移?”

二、理解阶段的教学

内容被学生感知后,接着就是理解了。对安全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关键有两点,一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讲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化程度。(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教材众多,内容也各有不同[3]。考虑到本单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等。其中,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等;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化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事故管理包括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和事故预防与控制[4]。根据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可采取“管理学、安全学理论基础”特殊迁移理解“安全管理理论基础”,“安全管理原理和职能方法”一般迁移诠释“事故管理”,“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文化”顺向迁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前一阶段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同时后一阶段学习又逆向迁移巩固上一阶段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总体把握、关联记忆和有序排列,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各章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以事故应急预案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应急预案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5]。其实质也是一种计划。为此,在讲解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已经掌握的安全计划管理知识,迁移理解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同时进一步巩固安全计划管理的知识。事故应急预案、安全计划管理的编制步骤对照表,见表1。(二)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安全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部分概念还未统一,部分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读教材,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的论著、论文及其他资料,及时跟踪专业发展最新动态,科学组织教学材料,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讲清讲透。以安全管理的概念为例进行简单说明。不同学者在不同教材中对安全管理给出了不同定义。对应前面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解析两个定义。定义1:安全管理,是指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方面的活动。这个概念来源于管理的概念,强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与安全管理计划方法、安全管理组织方法、安全管理领导方法、安全管理控制方法形成对应关系,便于迁移的形成。同时,指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管理职能,还涵盖了决策、目标、战略等。定义2:安全管理本质上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动,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突出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与事故管理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使安全管理内涵与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统一。同时对其他观点进行简单说明,以便学生对安全管理学全貌的了解。

三、应用阶段的教学

应用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学而不用,就成了“死读书”。安全管理学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知识”向“应用”迁移的能力。一是合理布置实践性作业。在安全管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内容都和企业的具体安全管理息息相关,涉及到企业的具体做法[3]。学生要想灵活应用,必须多加练习,形成迁移定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尽量布置与现实情境相似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理论知识的具体作用以及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二是灵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考虑到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比如,给定某企业的情况,要求同学编制和演练其事故应急预案。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组内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站在各自部门角度分析问题,评估风险,建立事故应急预案。然后,组织学生对预案进行桌面演练、现场演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持续改进事故应急预案。三是变革课程考核方式。为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可辅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应增加平时表现的成绩权重,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目前,教材中设置的实践性作业及其作业完成情况指导还很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经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参与度与可能的成效,对实践性作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38-139.

[2]刘希扬,周琳,邵鹏程.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学科内容设置研究[J].安全专业教学研究,2015,(1):1,4-8.

[3]宫运华,姜明明.安全管理教学实践环节设置探讨[J].石油教育,2015,(05):74-76.

[4]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5.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2

所谓的GMOs(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是指经遗传修饰了的生物体。转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种。目前在国际上对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赞同大力发展GMOs的观点,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几点。

1)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下面有几个数字能说明问题。如美国,1996年时70%的转基因Bt棉花不再喷洒杀虫剂,产量提高70%,每公顷节约140~180美元;美国原来每年约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万hm2)受棉铃虫危害,丧失金额达10亿美元,但种植转基因Bt玉米后,产量提高9%,而经济效益1996年是190万美元,1997年达1900万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种植了1200万hm2耐除草剂油菜后,产量提高9%,经济效益达600万美元;中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从1997~2000年的4年,总的经济效益达3亿3千7百万美元。全世界2000年转基因作物产品的价值为3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时价值可达300亿美元。由此可见,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2)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饥饿问题

世界人口,特别在发展中国家,会不断增长是肯定的,而粮食如何能随着增长的人口同时增加,是一个全世界关心的严重问题。不少人认为,基因工程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将是解决21世纪不断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唯一途径。1999年,在英国皇家学会曾召开过一次世界上有关科学院共同讨论GMOs问题的会议,会议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认为:"我们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他们国家人口少,已经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不发展转基因技术。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需要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转基因技术不仅能提高粮食或作物的产量,并可提高其品质。全球每年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导致50万人失明,100万儿童死亡,这类事件多数是发生在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中,特别是非洲。瑞士科学家IngoPetrykus领导的研究组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一种称为"金稻"的水稻,这是一种具高含量维生素A原物质的水稻,有可能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问题。

3)可能大大缩短作物生长期

西班牙科学家从拟南芥菜中提取一种基因插入柑橘树中,使原来要5~6年才能成熟的柑橘树,在一年内就开花结果(Penaetal.,2001);又如德国科学家培育的马铃薯在栽种后15周就能收获马铃薯,比普通马铃薯块茎收获时间要提早7周之多,这种新品种并能产生一种细菌酶,可以把能使马铃薯萌芽的焦磷酸盐分解而阻止其出芽(Farreetal.,2001)。

2001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第12期《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对基因改良技术的可利用性的一面也是充分肯定的。《报告》指出,尽管充满争议,基因改良生物(GMOs是一种翻译方式)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突破性技术。在承认需要面对基因改良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和健康等方面风险的同时,仍要注意到这一技术在生成抗病毒、抗旱和富有营养的作物方面具有的独特潜力,这些作物能够大幅度减少目前仍困扰着全球8亿人口的营养不良现象。《报告》认为基因改良生物带来的风险可以得到控制。

另一种观点是全面对GMOs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绿色和平组织"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他们不仅游行、抗议,有时甚至采取行动。200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了法国的反对GMOs的群众,拿起了镰刀大量的砍除已长得很大的转基因玉米,因为法国食品安全机构在递交给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在受测试的玉米种子中,大概41%的样品含有转基因物质成分。此外,一小部分油菜种子和大豆种子也含有转基因物质"。报告还指出,"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使我们得出结论,常规食品含有转基因物质的现象并不仅限于我们所研究的种子。现在常规谷物的种子或作物含有微量转基因物质的可能性已成为现实"。

绿色和平组织在对一片赞扬声中上述的"金稻"也持截然相反的立场。当然他们对任何转基因产品都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不可预测、不精确、和不可逆转等问题。与其他基因工程技术一样"金稻"没有解决根本的安全问题,对环境有潜在的威胁。他们引用营养学家的意见说,贫困人口的饮食结构中缺乏脂肪,为之才影响了他们吸收大米中维生素A。因此"金稻"解决不了维生素A缺乏症。从营养学角度考虑,转基因技术能够解决饥荒的理论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他们甚至认为不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想仅仅凭借某一种技术力量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不可能的。对上述能使传统产品大大缩短生长期的转基因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作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影响还不得而知。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西欧目前实际上禁止对转基因作物作商品化的种植。

2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要求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已有文章报道(钱迎倩等,1998),在Kjellsson(1997)的基础上列了表1。

表1中所列的不少是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因为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我们可以把这些品种看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般说来,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或危险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需10年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也就是5~6年的时间,一些潜在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可是有些风险在实验室水平上已经证实。如Mikkelsen等证实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可以通过基因流在一次杂交、一次回交的过程已转到其野生近缘种中(Mikkelsenetal.,1996)。这就是表中所指出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可能产生新的农田杂草。没有预料到的是转基因作物自身变为杂草成为现实的时间来得如此之快。根据2001年8月的报道,在加拿大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剂的GM油菜,但它们正在变成杂草。农民们正在与他们农田里的一种新的有害植物作斗争。因为在他们农田里已出现了未种植过的GM油菜,而这种植物能抗常规使用的除草剂,要杀死它们还较困难。曼尼托巴大学的植物科学家MartinEntz说,"GM油菜传播的速度要比我们想到的要快很多,而要控制它是绝对不可能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已劝告农民们用另外的药剂来杀死他们。可是其它的药剂能把农民种的作物杀死,在某些情况下,GM油菜对这些药剂却具有抗性。这些GM油菜真正成为所谓的"超级杂草"。

表1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后潜在的风险

对环境有害的影响造成影响的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增加杀虫剂的使用抗性的选择和转运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产生新的农田杂草基因流和杂交

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插入性状的竞争

产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组和转基因作物的病毒外壳蛋白的重组

产生新的作物害虫

病原体-植物相互作用

食草动物-植物相互作用

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食草动物的误食

自然生态系统Naturalecosystem

侵入到新的栖息地花粉和种子的传播

干扰

竞争

丧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和杂交

竞争

对非目标物种的伤害改变了互惠共生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竞争

环境的胁迫

增加的影响(基因、种群、物种)

营养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的改变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如转基因植物与N2固定系统)

初级生产力的改变改变了物种的组成

增加了土壤流失增加的影响(与环境、物种组成的相互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是GMOs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Losey等(Loseyetal.,1999)的实验结果在Nature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们在实验室中用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来喂饲大斑蝶幼虫,加普通玉米花粉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作为对照,结果说明喂饲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的幼虫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死亡44%,而对照全部存活。此外,对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摄取量小,幼虫生长缓慢,重量只有喂饲无花粉叶片的幼虫的一半。从另外一角度也可能威胁大斑蝶的生存,在无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前,除草剂一般只能在作物种子萌发前喷洒一次。在种植抗除草剂作物后,就可在作物生长期多次喷洒除草剂,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无威胁,随着多次除草剂的喷洒,马利筋就大量减少。由于大斑蝶的惟一的食物是马利筋,随着马利筋大量减少,也就威胁到大斑蝶的物种的生存。大斑蝶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蝴蝶,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还有另外几个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例子,已在另外文章中报道了(钱迎倩等,2001)。GMOs对环境的其它方面影响,我们也作过报道(钱迎倩、马克平,1998),国际上近年来普遍重视生物安全的研究工作,随着时间的推延,会不断有新的报道。顺便也要提到关于对人体健康问题,据报道,美国市场上已有千种以上的食品是从GM作物来源的,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实验证据证明被政府批准作商品化种植的GM产物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即使这种情况,美国农业部对某些GM产物还不允许作为人类的食物,只能作为牲口饲料。2000年美国曾发生一事件,StarLink公司培育的抗虫的Bt玉米,农业部担心一部分人可能对这种玉米内含有Cry9C蛋白质而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只允许作为动物饲料。但是StarLink公司却把这种玉米出售给生产人类食品的工厂,从而在杂货店的食品架上就出现了含转基因玉米成分的煎玉米卷、玉米点心和其它玉米食品。美国农业部发现后,不仅迫使这些食品从货架上收回,把去年生产的所有玉米都作为转基因玉米来处理。因为转基因玉米的价格要比常规玉米的低,因此造成种植常规玉米的农民及中间商蒙受损失,也影响到整个玉米出口量下降。

上面提到法国食品安全机构在普通玉米种子中已检测到转基因物质,其含量通常不超过0.1%,安全机构负责人声称,"食用这些谷物生产的食品对消费者造成危险的可能性非常小"。

3拟采取的对策

生物技术这门高新技术在解决医药、农业、环境等各个方面问题确实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GMOs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安全性也是不能忽视的。UNDP《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呼吁,人们应对基因改良生物的长期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并提倡对基因改良产品做标记,以便使顾客做出知情的选择。《报告》并指出,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政策欠妥、法规不当和缺乏透明度的结果。

提出下列几点对策:

1)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第30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还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未标识的,不得销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载明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等等。《条例》的颁布,为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使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一步有两个重要的工作可能应该重视的,一个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涉及的部门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第二个是宣传、教育、贯彻落实问题,转基因作物将涉及到广大农民,目前中国农民对什么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什么要采取标识制度等等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

2)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在生物安全方面较早就开展了研究,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刚起步或尚未开始的阶段。对农田及自然生态系统中一系列的生态风险的研究如何起步,如何切入,得到的结果往往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影响。对此又如何作分析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在对人体健康影响问题,可能与生态效应一样,得到结论有一个时间问题。可能在短期内得不到结论。这些问题都是在考虑生物安全科研时可供思考的问题。

3)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前面已经肯定,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短缺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应该说不是惟一的途径。中国育种家袁隆平培育出来的"超级稻"最高亩产可达1139kg,他的杂交水稻提高的产量可解决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因此研究新的提高粮食产量及品质的途径,走创新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网络逐渐成为校园网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校园无线网接入进行研究,并对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种适合校园网无线网络的安全解决方案。

1引言

在过去的很多年,计算机组网的传输媒介主要依赖铜缆或光缆,构成有线局域网。但有线网络在实施过程中工程量大,破坏性强,网中的各节点移动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和扩展,逐渐得到的普及和发展。

在校园内,教师与学生的流动性很强,很容易在一些地方人员聚集,形成“公共场所”。而且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和Intemet接入需求的增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迫切要求在这些场所上网并进行网上教学互动活动。移动性与频繁交替性,使有线网络无法灵活满足他们对网络的需求,造成网络互联和Intemet接入瓶颈。

将无线网络的技术引入校园网,在某些场所,如网络教室,会议室,报告厅、图书馆等区域,可以率先覆盖无线网络,让用户能真正做到无线漫游,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随后,慢慢把无线的覆盖范围扩大,最后做到全校无线的覆盖。

2校园网无线网络安全现状

在无线网络技术成熟的今天,无线网络解决方案能够很好满足校园网的种种特殊的要求,并且拥有传统网络所不能比拟的易扩容性和自由移动性,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众多校园网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之一。随着校园网无线网络的建成,在学校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甚至是校园草坪上,都有不少的教师和学生手持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上网,这都源于无线局域网拓展了现有的有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使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成为可能。但在使用无线网络的同时,无线接入的安全性也面临的严峻的考验。目前无线网络提供的比较常用的安全机制有如下三种:①基于MAC地址的认证。基于MAC地址的认证就是MAC地址过滤,每一个无线接入点可以使用MAC地址列表来限制网络中的用户访问。实施MAC地址访问控制后,如果MAC列表中包含某个用户的MAC地址,则这个用户可以访问网络,否则如果列表中不包含某个用户的MAC地址,则该用户不能访问网络。②共享密钥认证。共享密钥认证方法要求在无线设备和接入点上都使用有线对等保密算法。如果用户有正确的共享密钥,那么就授予该用户对无线网络的访问权。③802.1x认证。802.1x协议称为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协议,它是个二层协议,需要通过802.1x客户端软件发起请求,通过认证后打开逻辑端口,然后发起DHCP请求获得IP以及获得对网络的访问。

可以说,校园网的不少无线接入点都没有很好地考虑无线接入的安全问题,就连最基本的安全,如基于MAC地址的认证或共享密钥认证也没有设置,更不用说像802.1x这样相对来说比较难设置的认证方法了。如果我们提着笔记本电脑在某个校园内走动,会搜索到很多无线接入点,这些接入点几乎没有任何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非常方便地接入。试想,如果让不明身份的人进入无线网络,进而进入校园网,就会对我们的校园网络构成威胁。

3校园网无线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校园网内无线网络建成后,怎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前面提到的基于MAC地址的认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据管理的问题,要维护MAC数据库,二是MAC可嗅探,也可修改;如果采用共享密钥认证,攻击者可以轻易地搞到共享认证密钥;802.1x定义了三种身份:申请者(用户无线终端)、认证者(AP)和认证服务器。整个认证的过程发生在申请者与认证服务器之间,认证者只起到了桥接的作用。申请者向认证服务器表明自己的身份,然后认证服务器对申请者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将通信所需要的密钥加密再发给申请者。申请者用这个密钥就可以与AP进行通信。

虽然802.1x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但较共享密钥认证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IEEE802.11i和WAPI都参考了802.1x的机制。802.1x选用EAP来提供请求方和认证服务器两者之间的认证服务。最常用的EAP认证方法有EAP-MD5、EAP-TLS和PEAP等。Microsoft为多种使用802.1x的身份验证协议提供了本地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无线客户端身份验证的依据是基于密码凭据验证,或基于证书验证。建议在执行基于证书的客户端身份验证时使用EAP-TLS;在执行基于密码的客户端身份验证时使用EAP-Microsoft质询握手身份验证协议版本2(MSCHAPv2),该协议在PEAP(ProtectedExtensibleAuthenticationProtoco1)协议中,也称作PEAP-EAP-MSCHAPv2。

考虑到校园群体的特殊性,为了保障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可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认证方法。在校园网内,主要分成两类不同的用户,一类是校内用户,一类是来访用户。校内用户主要是学校的师生。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他们要求能够随时接入无线网络,访问校园网内资源以及访问Internet。这些用户的数据,如工资、科研成果、研究资料和论文等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对于此类用户,可使用802.1x认证方式对用户进行认证。来访用户主要是来校参观、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些用户。这类用户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不是特别高,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非常方便而且快速地接入Intemet,以浏览相关网站和收发邮件等。针对这类用户,可采用DHCP+强制Portal认证的方式接入校园无线网络。

如图所示,开机后,来访用户先通过DHCP服务器获得IP地址。当来访用户打开浏览器访问Intemet网站时,强制Porta控制单元首先将用户访问的Intemet定向到Portal服务器中定制的网站,用户只能访问该网站中提供的服务,无法访问校园网内部的其他受限资源,比如学校公共数据库、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如果要访问校园网以外的资源,必须通过强制Portal认证.认证通过就可以访问Intemet。对于校内用户,先由无线用户终端发起认证请求,没通过认证之前,不能访问任何地方,并且不能获得IP地址。可通过数字证书(需要设立证书服务器)实现双向认证,既可以防止非法用户使用网络,也可以防止用户连入非法AP。双向认证通过后,无线用户终端从DHCP服务器获得IP地址。无线用户终端获得IP地址后,就可以利用双方约定的密钥,运用所协商的加密算法进行通信,并且可以重新生成新的密钥,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传输。

使用强制Portal+802.1x这两种认证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校园网无线网络的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来访用户所关心的是方便和快捷,对安全性的要求不高。强制Portal认证方式在用户端不需要安装额外的客户端软件,用户直接使用Web浏览器认证后即可上网。采用此种方式,对来访用户来说简单、方便、快速,但安全性比较差。虽然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通过SSL加密,但传输的数据没有任何加密,任何人都可以监听。当然,必须通过相应的权限来限制和隔离此类用户,确保来访用户无法访问校园网内部资料,从而保证校园网络的高安全性。校内用户所关心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安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802.1x认证方式安装设置比较麻烦,设置步骤也比较多,且要有专门的802.1x客户端,但拥有极好的安全性,因此针对校内用户可使用802.1x认证方式,以保障传输数据的安全。

4结束语

校园网各区域分别覆盖无线局域网络以后,用户只需简单的设置就可以连接到校园网,从而实现上网功能。特别是随着迅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校园网内无线网络的建设。现在,不少高校都已经实现了整个校园的无线覆盖。但在建设无线网络的同时,由于对无线网络的安全不够重视,对校园网无线网络的安全考虑不够。在这点上,学校信息化办公室和网管中心应该牵头,做好无线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完成全校无线网络的统一身份验证,做到无线网络与现有有线网络的无缝对接,确保无线网络的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4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专业特点和日常生活两方面将课程分为交通安全、防火与逃生、防止触电、触电急救、防止静电、预防化学物质中毒、地震逃生、水灾台风中避险八个专题进行教学,通过自由组合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要求各小组在学习该专题之前一周找好与专题相关的安全知识,做成幻灯片,同时要求上网查找最近发生的二到三个与专题密切相关且有视频展示的实际案例,对案例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全组任务的分配和集成;各小组在资料查找齐全后,要求在本小组内进行讨论,整合材料。经过这样的安排,各个小组都能做到主动出击,根据任务要求相互配合去搜集资料,配合得非常好,这样就把全体同学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二、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毕竟各个小组只找了一个专题的学习资料,该组的同学又该如何来学习其他组所负责的专题知识,为此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专题共享环节,各个小组的组长上讲台介绍本组专题的安全工作原理、预防该类事故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共同分享案例视频,讲解本组同学对案例的认识;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该专题,最后老师对负责该专题的小组进行点评,肯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对不全面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指出来,加以说明解释。有的小组幻灯片的版式设计非常有特点,有的小组案例视频非常震撼,有的小组对案例的分析有独到之处,这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做的好的小组组员非常开心,觉得这一段时间的忙活没有白费,做的一般的小组就会自己去找原因,为什么在这方面没有别的组做的好,组与组之间无形之中构成了竞争,以至于后面的专题做得越来越好。

三、实例

电气10-5班(卓越班)第二组学生负责了防火与逃生专题,该组学生从引发火灾发生的原因开始讲起,阐明了发生火灾必须同时存在有着火源、助燃剂和可燃物,只要切断了其中一个就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特别说明我们很多同学将来会到石油化工企业工作,可燃物很多,因此要特别控制好着火源,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实习时不让带打火机之类的火种进入厂区,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提醒同学们将来在厂区工作时要定时认真检查电气设备的线路,操作时要注意不要产生电火花,以防引发火灾。随后该组同学又将灭火方法和火场逃生技艺进行了详细说明,让全班同学掌握了防火与逃生的基本知识。该组学生播放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火灾、吉林德惠禽业火灾和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三个火灾现场的视频,并对火灾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对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讨论最为热烈,火灾是由电气配电箱短路引起的,同学们学的是电气专业,一致认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通过4学时的学习,全班同学基本上掌握了防火与逃生的基本知识,对将来工作上如何预防火灾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辩论式教学;教学改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过去满足基本生存膳食需求的食品数量安全上升到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人体健康的食品质量安全层面。目前已有上百所院校在源源不断的为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专业人才。《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普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灌输式”教学使“教”与“学”很难良性互动,难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兴趣和动力。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保证课堂的活跃度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本文将讨论如何把辩论教学法引入《食品安全学》的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同时,辩论式教学也要求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找到足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辩论式教学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去。为了参与到辩论中,学生首先要对论题进行分析,搜索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据,思考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考的能力。此外,在辩论中,随着辩论的深入,在学生遇到自己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教学的组织与具体实施

1.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是辩论课的基础,因为辩论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进行的,所以辩题的选择不宜难度太大,同时要结合《食品安全学》的特色,并且最好能够抓住社会热点。以“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为例,正方的辩题可以为“食品添加剂利大于弊”,而反方的辩题则为“食品添加剂弊大于利”。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正日益受到民众的关注,几起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非法添加的事件更是让群众把“食品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这个辩题既包含了《食品安全学》中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内容,又抓住了社会热点话题。此外,考虑到一次辩论所能参与到其中的人数有限,可以在每学期设置多次辩论教学,优先让还未参与过的同学参加,这样就可以让绝大部分人参与其中。2.辩论前的安排。辩论之前,将学生随机分为两方,再抽签决定正、反方的辩题,接着由组内自行选出一辩至四辩的人选。教师可以对辩题和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由各组成员在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材料的查阅,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辩论时所需的论点和论据,并根据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想出相应的对策。考虑到辩论后需要进行点评以及打分,可以由几名教师或专家以及学生组成评委对最后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或专家对点评的专业性,也可以让未参与到辩论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进去,并且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见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例如参加辩论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些小礼物或平时成绩的酌情加分等。3.辩论的进行。辩论开始前,由任课教师或选出的答辩评委进行引导性发言,讲明此次辩题的目的意义及在整个《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参与活动的人员,等等。然后开始主持正、反方就指定的辩题进行有序辩论,也可以根据实际上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4.辩论后总结。辩论后,任课教师先组织评委对双方的辩论进行打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针对辩论中的细节进行点评,如对辩论期间其他学生不理解的方面进行解释、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接着,可以让评委对辩论进行点评,可以针对辩论中的学术性问题或选手存在的辩论技巧问题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任课教师参考辩论过程和评委点评公布辩论的获胜方,并明确相对正确的观点,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并对知识进行延伸介绍,等等。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为题的辩论为例,即使现在的科学也并不能对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做出明确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和评委根据学生的现场辩论表现决定获胜方,并且对转基因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化巩固。

三、教学效果评价

辩论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都表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查阅、整理,对论点论据的把握,对对手策略的预计和针对以及辩论中的表达和临场应变上。可以说,辩论式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整理、理解及运用,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通过教师以及评委的点评,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掌握最新的食品安全案例,并将其整理为论据,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并通过辩论加以实际应用,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辩论式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能通过辩论更好的认识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为教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提供了更加简单有效的途径。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辩题的选择,更好地主持辩论,找到更权威的教师或专家作为评委,也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另外,还应对辩论后学生可能提出的不解的方面进行准备。为了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保证自己掌握前沿的食品安全知识,这样就能让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由式辩论,即教师提出问题,如“食品法规应该严格还是应该宽松”,然后由学生自由阐述观点和依据,这样相比对立式辩论更加方便,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自由辩论的节奏。当然,辩论式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进行一次辩论需要长时间的准备,或学生进行辩论时语无伦次或言辞过激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辩论过程进行适当的把控。

四、结语

近年来食品行业不断发展,但同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社会需要大批优秀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者,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食品安全学》课程的建设和改进迫在眉睫。本文提出的辩论式教学与《食品安全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还提升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食品相关行业的人才。然而,《食品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内容还会随着社会食品安全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门课程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同时也要借鉴旧方法中的可取之处才能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并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17.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6

1、一般均衡论对建筑安全的分析

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论一直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占统治地位,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说过:一旦以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很难想象还会由什么别的方法让你感觉自己可以更加接近真理。

一般均衡论,既多个产品市场在价格引导下的同时出清的理论,无论在宏观经济学还是在微观经济学中都是基础的理论,在建筑安全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从时间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经历负担期———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无利期的阶段循环。

从建筑安全的作用对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首先是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第二是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以及保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核工业污染,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增大。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建筑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避免与减少事故的经济损耗和损失;二是,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财富增值的双重功能和作用。

事故损失函数L(S)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建筑安全性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当系统无任何建筑安全性时,系统的损失为最大值(趋于无穷大),既当系统无任何建筑安全性时(S=0),从理论上将损失趋于无穷大,具体值取决于机会因素;当建筑安全性达到100%时,损失趋于零。损失函数和增值函数曲线在建筑安全性为S0时相交。当建筑安全性小于S0时事故损失大于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当建筑安全性大于S0时建筑安全增值产出大于事故损失,此时系统获得正的收益,建筑安全性越高,系统的建筑安全效益越好。

最适建筑安全:建筑安全系统的功能与社会经济水平的统一,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统一,在有限的经济和科技能力的状况下,获得尽可能大的建筑安全性。人们对建筑安全度的要求是尽可能地提高以使建筑安全投资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大的投资额。但考虑到建筑安全是“功能产品”:具有建筑安全条件、健康保障减损和免害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事故与建筑安全的独特性。

由于事故是一种“非正常事件”、“稀少事件”,从空间和时间上,人们对它们的把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处理建筑安全问题时,应使不平衡状态向“保守”、“冗余”、“超前”的“建筑安全过余”方向倾斜。这一点可从如下两方面论证:首先,从宏观过程上看,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既建筑安全活动的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甚至在过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对策应先于服务系统功能的出现,“超前”着手。其次,从微观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预防型”的;而事后“抢救型”的,即从整体上分析,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时效性,建筑安全系统相对服务系统,是控制系统。因此,建筑安全系统在时间上应“优先”,在功能标准上应“优越”。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制定建筑安全发展规划时,还应考虑建筑安全的超前发展原则,以充分实现建筑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

2、建筑安全的保险分析

意外导致的损失是一定会发生的,当它们发生时,人们必须采取某些融资措施予以弥补。损失融资可通过自留和转移来实现。一些潜在的损失被自留,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许多单位自留某些风险,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遭受这一损失。转移风险则是将风险的经济负担转给了别人。如保险公司利用概率论和大数法则,本着一人受损众人分摊的办法来使受灾者相对减少损失。2003年5月7日,经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形式上是经济补偿,国外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其运行的机制和措施包含事故预防作用,工伤保险“两个费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以及所展开的事故预防工作更容易为企业接受。

保险公司的经济效应产生于边际效用递减效率。投机和保险市场,由于信息市场失灵,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市场失灵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风险最大者成为最能购买保险的人群和恶意。在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由社会保险,即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保险来发挥作用。政府具有税收和调节权利,加上有能力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以避免逆向选择。

3、对策论在建筑安全理论方面的分析

由于对策论的推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对策论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进入当今主流经济学的钥匙和必经途径。1994年三位对策论专家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都能看到用对策论重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并且对策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用著名经济学家克雷普斯(Kreps.D.)的话来说,没有掌握对策论的经济学家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而只能在当代经济学殿堂的大门外徘徊。

从经济学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由于对策论对经济行为从效用最大化拓展到效用均衡化,经济对策论在刻画人的行为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精确性,远远超过了其他方法。这就正好抓住了经济系统研究最关键问题的本质,该学科用于研究经济问题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纳什均衡是一人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给定时,没有一方还能改善自己的获利情况。

为什么纳什均衡反而在博弈双方收益,受益相对较少的时候存在?请记住亚当。斯密的格言:“做相同生意的人是很少相聚的……在一些人想努力提价时……谈话终止了。”“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好。”

在现实世界,建筑企业在对建筑安全投入进行决策时存在的问题会更加严重。通常不仅是两个建筑公司的竞争,而是更多的家建筑公司之间的竞争,从而更难达成合作协议,仍然难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时唯一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外力的干涉,建立专门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在表1左上角均衡下,建筑企业可以获得与非建筑安全世界同样的利润。

4、政府经济学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决定一经形成,就有强制贯彻的效力,也就是说必然影响现实的经济。于是政府决定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效率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不可能像上述抽象模型那样去决策,而是要分析现实的机制,看他是否大体符合效率原则,是否可以进行某种改进。

对实际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但是这种损失的转移,使事故的成本不进入企业的利润损失核算中。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对建筑安全投资的决策,在仅仅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则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的积极性是有限的,并常常处于亏欠的状态。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外部损失的存在使得个体投资决策这可能做出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相违背的决策,看一下损失负担的结构,大部分损失由社会承担。由于通常是建筑企业控制事故风险方面起主导作用,事故水平将大大超过经济范围。这时,可以首先采取措施缩小内部损失和总损失的差距,使得损失更多的落在雇主肩上。在工业革命早期,即如此。其次,社会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体系,使得建筑企业超脱利益限制,来改善工作环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安全生产的需要。故此,我们提出“外部损失内部化”的策略:一方面加大经济激励,另一方面加强规章体系的约束力。

5、结论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建筑安全,其不再仅仅是死不死人、伤不伤人的问题,而是转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关注每个劳动者的职业建筑安全健康上来。劳动者不但要求生命的保障,还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安全生产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有规律性,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使其市场与现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从决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论。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罗云建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崔克清,张礼敬,淘刚,建筑安全工程与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金龙哲,宋存义,建筑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李如义,理论经济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7

1.1安全工程原理定义

安全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的科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之间互相联系的工程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工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相关的理论、原理和测量方法来达到系统安全的学科[8-9]。安全工程原理是专门研究如何利用各种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确保实现系统安全功能的科学思想。它以安全学和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和技术设施等为手段,对工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改进、优化等,以期实现系统及其全过程安全目标的科学准则,是安全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安全工程原理是研究安全系统中设备设施的设计、操作应遵循的准则,如何保障人体行为活动的舒适高效安全,作业环境的安全性,机器装备研发和运行当中应考虑的人体工效机理以及各种物质信息的能量和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固有的基本原则。

1.2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

原理是对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学科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律,利于人们立于更高的思想高度、更深的层次来掌握所研究的对象,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本质规律[10-11]。安全工程原理作为安全工程学的基本准则,有它本身的研究对象,一个安全系统通常包括3个组成部分,即从事安全生产活动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生产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机器装备、仪表设备等物质条件,以及工作人员所处的作业环境等。这3部分构成的人-机-环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业结果就会对安全系统安全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安全工程原理就是从这3个子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分析如何使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辨别、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解决这些危险因素和保障安全生产的原则机理。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系统工程中人为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因素与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是否符合人的特性,是否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分析人体在安全工作中的生物能量变化、运动动作和活动空间等各方面的适应标准,以及其对劳动效率和安全行为的影响。2)对安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种机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工效,从设备的材料、形状、强度、大小、工艺、可靠性等方面来研究其与安全作业的关系,以及其对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从人体测量学、工效学、生理心理特征等要求来对仪器和部件的设计提供要求和标准。3)研究人体劳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作业条件和环境的适宜性,分析各种恶劣环境因素对人体人健康和劳动效率的影响,以及各种职业因素危害的预防方法,其中包括高温高湿、噪声、照明不适、振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等因素。

2安全工程原理二级原理及其内涵

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机器设备、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化即进行实时安全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学科[12-13]。安全工程原理[14]是研究事物安全与危险之间的转变规律,分析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的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消除和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和思想。基于安全工程原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一个工程系统的基本特征,笔者提炼出了安全工程原理主要涉及的下属原理有:①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②人造物宜人原理;③环境安全原理;④人造物稳固原理;⑤合理空间尺度原理;⑥最小能量原理;⑦输入输出畅通原理。

2.1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

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是指机械设备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应考虑到能防止危险因素引起的人身伤害,其中危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超载运行、人的误操作和不安全行为等,能保障人身安全,指导设备设施安全功能的科学设计。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要求设备通过自身的功能、结构来限制或防止机器的某些危险运动,或限制其运动速度、振幅、压力等危险因素,以防止对人体造成危害或减小危害程度。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的作用是杜绝或减少机械设备在正常或故障状态,甚至在操作者失误犯规或有不安全行为的情况下发生人身或设备事故,其特征下面举例加以说明:1)防止机械设备因超限运行而发生事故,机械设备的超限运行是指超速、超温、超压、超载、超位等,当设备处于超限运行状态时,相应的设备安全装置可以使设备卸载、卸压、降速或自动停止运行,从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2)防止设备设施因人的误操作、犯规或不安全动作而引发事故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设备中相互制约、相互干涉的功能来避免危险的发生。当机器正常运行时,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到设备运行的危险区域,或接触到危险有害因素,设备的安全功能此时应能阻止人进入危险区,或在危险区令人免遭伤害。3)通过自动监测与诊断系统来排出设备故障产生的危险。通过监测监控仪器及时发现出现的故障,通过自动报警装置提醒操作者注意危险,并通过诊断系统自动排出产生的故障和危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2.2人造物宜人原理

人造物宜人原理是指各种人造物包括建筑物、车船飞机、仪器设备,设计的核心都必须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体的各种需求,使人的活动舒适高效安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造物在进行设计研发时,为了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特点,让人在工作时处于舒适的状态和适宜的环境之中,就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体各种生理测量参数特征。在设计工作空间、机械、交通运输装备时,特别是设计各种运动式机械时,驾驶舱、座位等的相关尺寸时,也是由人体尺寸及其操作姿势或舒适的动作来确定的。人造物宜人原理要求各种人造物符合人的特点,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指导人造物的设计,以人为中心来设计人造物,使物的设计与人的特点更加匹配,达到安全、高效、舒适的目的。人造物宜人原理也指明了在人机系统中,应当以人为主体,机器设备为客体,注重人的主体感觉,要求客体必须符合主体特点,明确了主客体的地位作用。

2.3环境安全原理

安全生产与人所处的作业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安全影响着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工效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15]。安全合理的环境条件不仅可保障人的生理健康和安全作业,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和减小失误率。环境安全原理是指在劳动作业过程中按照相关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对作业环境进行改善和设计,形成一个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作业环境。不论在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工作还是地下工作,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素,其中包括温度、湿度、噪声、照度、压力、风速、光照、辐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环境安全原理是研究如何保证这些环境条件处于最适宜的状态,避免恶劣环境因素对人体造成危害,使得劳动人员在作业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减少疲劳感,保持高效率的劳动作业。环境安全原理要求对作业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把有害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降低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使各项环境指标处于最佳水平,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而在这种无毒无害、无辐射、温湿度和照明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人体工作效率提高,可长时间持续作业而不感到疲劳,也避免了各种恶劣环境因素损害人体健康,导致职业病的产生。

2.4人造物稳固原理

人造物稳固原理是指在人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所使用和接触到的建筑物、公路、桥梁、机器设备等设施必须要有良好的稳固性,结构设计及材料强度都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垮塌事故的发生,保证人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造物的稳固性与人造物的设计、材料强度、使用时的承载负荷强度密切联系,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规范标准设计施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人造物的质量水平和稳固性,避免垮塌事故的发生。下面列举一些人造物稳固性原理的应用例子:1)在设计阶段,确定人造物的使用对象群体,根据使用对象的特征来规定设计标准,确保设计参数符合安全标准。2)施工工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工序和材料都符合国家标准,严禁偷工减料而降低了人造物的质量。3)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建立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实时监测人造物的运行状况和质量水平,预防事故的发生。

2.5合理空间尺度原理

合理空间尺度原理是指人从事各种工作时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作业空间上的活动范围设计应该与人体的功能尺寸密切相关,符合人或人群的活动特点,有足够大的空间来供人施展各种作业姿势。作业空间设计应当以人为本,结合操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设计。相关设备设施的布置应当满足为作业人员提供合理的空间范围,提供舒适的作业条件,以达到提高人体工作效率、保障作业者安全和减轻作业者精神与体力负担的目的。合理空间尺度原理在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人员的工作位置与设备布置应符合人的生理活动特征,利于作业者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和使用机器设备。为了合理地提高作业空间利用率,作业中的人流和物流的移动距离应尽可能符合最短距离原则,以扩大作业者的有效活动空间,从而提供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2)合理的作业空间尺度不仅要使作业者在工作期间操作、活动方便,并且当较长时间保持某种作业姿势时,应尽可能使其少地产生疲劳感,同时还有利于整个作业系统的运行。因此在设计作业空间时,应合理考虑作业群体的人体尺寸、活动极限与作业范围等。3)合理空间尺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安全性,充分考虑作业空间对作业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作业空间的通道设计必须保证人流的顺利通行,设备距离足以避免行人无意碰撞而造成人员受伤或机器的意外触发。

2.6最小能量原理

最小能量原理是指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尽量保持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生物能等能量的总和达到最低,保持能量密度的最小化。当生产体系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时,其系统的能量状态保持为最低水平。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产品设备研发、劳动作业轮换时应尽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各种机器设备运行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减少能量的消耗,保障安全效率和减少资源的浪费。人体进行运动或作业所消耗的总能量称为能量代谢量,它的大小与作业类别、劳动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评价作业负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最小能量原理体现了能量与安全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人体在作业中消耗的能量越小,劳动强度越低,则消耗的体力减少,疲劳度降低,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从而也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7输入输出畅通原理

输入输出畅通原理是指在安全作业空间里必须有物质、信息、能量等的通道并保证人员能够安全进入和疏散撤离等。物质、信息、能量等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动就是输入,而由系统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则是输出。输入的主要是人所需要的物质和信息源,而输出则是经过人处理操作后的各种形式的完成品和信息。作业过程中,人在一定场所里使用机器设备和物质材料来完成生产任务的。作业场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将作业需要的机器设备根据工艺流程、生产任务和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给人、物等提供合理的区域和最佳畅通路线,为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安全措施。作业空间要保证作业者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与所控制的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其次,应确保在同一作业空间内的相关作业者之间能够实现语言或视线的沟通交流。在各种机器及生产系统中,人必须准确地获得机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性能参数、信号参数等信息,并将工作指令舒畅地传至机器,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畅通,这样才能实现人机系统的平衡。

3安全工程原理应用分析

3.1安全工程原理应用机理

安全工程原理的7个二级原理在安全工程整个原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级原理相互联系作为安全工程原理的理论支撑。安全工程原理可以分别从人、物、环境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而各下属原理也从不同方向来指导人-物-环系统的发展。人造物宜人原理是从人的角度来对人造物的设计构建提出指导要求;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和人造物稳固原理则是从物的安全角度来对各种设备、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操作制度进行指导;环境安全原理和合理空间尺度原理是环境发展必须遵循的安全原理,保证作业环境的舒适和健康;最小能量原理则分别从人和物的角度来对安全作业中各种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也从能量方面将人因素与物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输入输出畅通原理在人、物、环3方面都得到了体现,物、环境方面的信息根据输入原理的基本准则传入至人体,而在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后通过输出原理将指令下达至物和环境方面,完成信息在人-物-环系统之间的运转。

3.2安全工程原理实际应用例子

笔者在设计研发深井受限空间环境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装备时,曾根据安全工程原理对装备的功能、空间、材料和内部仪器设备进行规划与布置,使其运用起来达到安全、高效、舒适的效果。深井受限空间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是旨在模拟深井作业空间环境,研究人体在特殊作业环境中工作时人体各种生理、心率参数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安全行为和劳动效率的影响。根据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试验系统内均采用本质安全性的电气设备,而且设有专门的人员操作区,人体无需与机器设备近距离接触,即使出现机器故障或操作失误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根据人造物宜人原理,该试验装备采用的是全自动化操控模式,人体只需在操作平台上即可完成对整个试验系统的各种参数的控制,从而使人的活动舒适高效安全。根据环境安全原理,该试验装备从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空气压力、风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方面来模拟深井作业环境,目的在于研究恶劣环境对人体生理健康和安全行为的危害,从而预防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在环境模拟试验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环境因素都在人体忍受极限范围之类,保障环境的安全性。整个试验舱采用钢制材料建造,使其牢固可靠,并且整个舱体内外喷涂具有隔热、消音、防辐射功能的涂料,可保证舱体放置在室外长时间不受损害,符合人造物稳固原理。试验舱设计为正方体舱型,,长8.2m,宽2.5m,高2.2m,设置有专门的操作区、试验区和储存区,空间充足能供人自由地操作活动,满足合理空间尺度原理。各环境模拟参数仪器均采取的智能化控制,即当参数水平值低于设定值时,仪器可自动启动运行,当水平值高于设定值时仪器则自动停止来维持稳定值,从而避免了资源能量的浪费,达到了最小能量原理的标准。整个试验系统安装有声音、图像的监测监控系统,并舱体4面设有观察窗,利用内外进行沟通交流,舱体前后都设有安全通道利用人员正常的进入和疏散等,保证了信息、人员、物质的输入输出畅通性。

4结论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8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请注意下列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

一、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

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

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三、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3.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4.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6.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9

目前,在未成年人安全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但是对于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等细节还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且通常情况下,校园安全事故多较为复杂,导致学校在处理这类安全问题时,比较棘手,所以学校有时只能采取保守性措施,用“圈养”的管理方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1]。

二、小学安全管理“圈养”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一)改变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对于当前小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校方在管理中,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过分依赖、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崇拜等表明,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狂热追求绝对安全,在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性化,曲解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当安全被人们所崇尚,当冒险性活动在本质上被遭到质疑时“,圈养”就已经成为了安全管理价值观的必然产物[2]。因此,要想改变安全管理中的“圈养”现象,首先就需要从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开始。安全管理者,要端正管理理念,不要完全依赖管理规则,应该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角色进行定位,要遵循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理念,不能把一味的禁锢与束缚当成管理的主要手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同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安全管理圈。

(二)强化“人防”,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人防”管理。推行“一岗双责”的加强细节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校要严格实行进人登记和值班制度,并可以在课间设立两级安全岗:一是在楼道拐角处设置教师安全岗,制止学生不安全行为;二是培养小小文明劝导员,在操场上巡视并及时劝导不文明的行为。另外,教务处要对教学秩序、课间和课外活动秩序、教学设施安全情况等进行严格检查,要保证有检查、有记录、有签字,真正落实督促整改情况。

(三)提高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入安全事故的案例,例如,2013年,重庆彭水县的一所小学就发生了一场学生踩踏事故,导致数十人受伤;2013年,重庆合川区某小学学生为了救落水好友,不幸身亡;2014年重庆某校,两名小学生由于发生口角而引起的打架致伤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安全事故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安全实践活动从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比如,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性事故,在火灾中学生的受伤率较高。因此,教师就可以播放火灾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视频,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火灾的逃生训练,并对相关逃生知识进行安全教育讲解,降低火灾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另外,要坚持排队放学,规范楼道管理,过马路走斑马线,加强学生午餐管理,确保学校饮食安全,养成师生的安全习惯。

(四)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小学生安全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化、复杂性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单方面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保障学生的安全也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一定要联合其家长、社会一同参与到小学生的安全工作中来。需要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联合安全保障体系,对小学生安全进行全方位管理。例如,对于地震灾害的防护,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到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安全的宣讲会,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地震现场的逃生演习,使学生和家长对地震防护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媒体应该加强对校园安全管理和应对措施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并能够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当地政府要加强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多多开展安全主题的宣讲座谈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总之,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出家庭、校方和社会共同管理的优越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学论文范文篇10

小学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方面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首先,教师要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学校大部分的用品应该从安全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尽量改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设置标记贴在显眼处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时刻注意安全。其次,教师要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比较敏感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他们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不安全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拥抱、微笑、身体接触等等,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安全经验。

二、建立安全规章制度

小学学校要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上下学安全制度、坐校车安全制度等,要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的措施,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此外,还要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为安全做好保障。

三、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要获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建立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环境,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告知学生需要配合的事项。此外,学校要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和学生宣传交通规则、用火安全、用电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等。

四、结合案例开展安全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