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2 09:35:28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安全文化;工科学生;工程技术人才

一、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中安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提出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人们福祉和健康水平,重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定位,其要务是培养出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强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创新人才。人才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文化素养,能保障工程和生产体系的顺利运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为此,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结合安全人机工程设计规划理念,使工科学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一)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需求。我国高校工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职业定位,绝大部分是成为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各类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行业项目和工程的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行管理等。随着现代产品项目和工程向高科技化、综合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的综合知识背景,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许多非技术类的知识。因此,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对工程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在诸多的复杂工程问题中,工程安全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工程项目灵魂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工程能力和行为对工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在作为工程教育重要部分的工程实践教学中融入安全文化教育课程,努力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安全文化素养水平,是减少工程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二)““大工程观”理念之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要建立将科学要素、技术要素以及非技术要素相融合,并通过工程实践,形成具有集成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工程教育理念体系[1]。现代工程与生产体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个环节组成的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需要高效率地投入、运转和产出才能实现自己的功能[2]。“大工程观”的理念指出,由于现代工程体系的系统性、复杂性,对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部分或单元,甚至个别节点出现微小故障,就会对整体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对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与调配。在工程教育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有助于工科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后,把安全人机工程思维和安全第一的观念注入其所设计的工程或产品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保障工程系统与生产体系安全稳定的运行。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中,工程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是科学技术同文化精神的相互和谐与统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原料;另一方面,不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而且还要保护大自然绿水青山的安全,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全面统一。安全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安全文化,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实现我国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既要懂得专业技术,还要具有工程安全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三)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的需求。新工科建设究其实质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基点就是按照工程师的职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在各种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对于工程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而他们的工程行为与其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培养密切相关。在企业,不懂生产工艺技术是很难做好管理与安全工作的;同样,不懂安全技术,安全文化素养缺乏,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工程与生产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其工程行为缺乏安全文化的保障,违背了安全文化的客观规律。我国虽然也在本科学生中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工程安全教育,但就总体来看,在工程安全文化教育方面,例如人才培养的结构、内容和方式上,还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安全文化素质,不具备解决复杂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快速建设发展和大规模项目实施的需要。新工科计划的推进关键在于对“新”的内涵的认识。而“新”的内涵首先表现在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新素养”[4]。为此,潜心研究工程人才的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改进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对于降低和防止工程安全隐患与事故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状况

(一)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教育。作为各行各业核心骨干的工程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毕业于工科院校。从工程安全问题的本质上进行分析,由于现代工程技术越来越复杂,社会需要大量既懂得工程专业技术,又具有现代工程安全文化素养的高品质工程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工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进行工程安全人才的教育培养。可是,安全专业人才与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相比,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对工程所起的作用上,以及在工程中所处的位置方面,都不能满足我国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工程实施的需要。安全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尽管不具有培养专门安全专业人才的功能,但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必须灌输和体现人的安全需要,要把人的安全需要体现出来。在校期间接受过的安全文化教育程度,对工程技术人才其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科学生的培养结构上,系统性的现代工程安全文化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国屡屡发生工程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二)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课程设置。我国的许多工科院校仍然过于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现代安全文化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教育。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间必修课有二十几门,选修课也有十来门,但几乎看不到有关安全方面的课程,学校也没有结合专业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课程。从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无论从课堂理论教学到工程实践训练,还是由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除了在工程实践训练的金工实习环节中,能够由有关人员讲一下实习要求和安全的注意事项外,在其他环节中极少能涉及生产和工程的安全文化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是十分缺乏的。这就必然造成高校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其本身在工作中不懂安全,不了解、不掌握其从事的生产作业中面临的安全问题,而且由于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缺乏,导致其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及设备存在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不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理念。这与工程追求的本质安全观是完全违背的,也不符合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三)高等工程教育中缺乏安全文化实践。工程安全的实践训练是培养和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安全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会实践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够接纳高校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企业越来越少,全国许多高校学生的工程安全文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不能达到工程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前,进入实践阶段的工科学生,会被安排到对口的工厂企业进行入企实习和实践训练,现在这个过程有的被简化,有的被取消。学生入厂的安全三级教育也基本不进行了,工程安全文化的培养也被工厂日常的实习安全教育所取代,结合工厂生产实际的工程实践不再进行。还有,学生毕业设计中验证性、论证性的课题越来越多,软件仿真取代实物制作,需要进行生产和工程实践的设计性题目不断减少,与安全生产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等教学内容没法安排。这种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相脱节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

三、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

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某一种观念和某一种行为的形成,而人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又是相应文化的体现。所以说,某种文化素质的形成是与相应的教育分不开的。从根本上来说,安全教育是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文化素质最有效的办法。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应坚持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对安全形成正确认识;应加强对生产和工程中安全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最终使他们的工程行为能够符合工程安全文化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决定性手段。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文化教育,不厌其烦地宣传安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意识,让学生确立现代工程的安全文化观,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安全技术,理解工程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明白工程安全与全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其所从事的工作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清楚自己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让学生树立起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安全文化素质。在校期间,应引导学生将“人人要安全,人人会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融入校园安全文化,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进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学生毕业后,由于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安全文化知识,能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迅速融入企业安全文化,并能把所学会的现代安全文化知识运用到产品开发和工程施工中去,快速胜任工作。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使高校培养和造就出的未来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具有良好工程安全文化素质的优秀工程师。

四、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建设

(一)明确安全文化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应当把现代工程安全文化素质确立为工科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在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安全文化教育必须定位为工程教育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热能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化工工程还是机械工程等大类专业,其都与安全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程中增加安全科学和安全技术等安全文化教育,是进行专业内容的拓宽,完善工程类各专业的重要内容。工程专业人才应当具有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和超前性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不应当等到毕业后在生产实践中再去培养,而是应该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就予以体现。在拓宽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范围时,要着重增加安全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何进行面向工科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先通过选择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专业进行试行,从中探究专业内容和安全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领会面向工程专业拓展安全文化教育的迫切性,进而选定反映专业方向的安全文化培养内容。应把安全文化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专业课程的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将安全文化知识列入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中,使得工科学生的知识培养结构更加趋向合理。(二)设置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安全文化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安全文化内容。1.加强和充实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将安全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与专业性两个方面进行讲授。基础安全课程的主要方向是通过安全教育和安全动员课,讲解常用的安全知识与基本安全防护技术。专业安全课程的主要方向是在实训、实验、实习等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过程中,结合本专业学科涉及的安全文化知识,讲授专门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把企业工程安全文化教育前置于高等工程教育当中。2.结合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举行各种层次的工程安全讲座。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矿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以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安全技术专家,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各种层次的安全科技和安全管理知识讲座,用以拓宽学生全方位的知识范畴,并引导学生对安全文化知识产生兴趣。3.开设部分跨学科的安全文化选修课。如开设系统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现代安全管理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获取安全文化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安全文化知识的信息量。4.在各专业课程中设置或更新安全文化知识模块。依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具有其专业课程特点的工程安全文化知识模块,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有机地融入安全文化内容,加深其对本专业安全技术、安全设计、安全制造等知识的了解。在这一课程环节融入安全文化的教学,对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安全文化素质的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将安全文化建设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工科姓“工”,无论新老工科,都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是学生和生产、工程实际接触最密切的教学阶段,是工科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应当考虑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中,列入安全文化教育和安全技能培养内容,利用各类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实验教学,完成工程安全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及训练。另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引入安全文化和安全人机工程类的选题,在常规性的设计题目中,也要增添关于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安全生产实践的过程,对安全文化有深刻的感悟,让其在学校期间就打下扎实的安全文化素养基础。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生涉及或接触的生产过程比较完整,这对于开展安全文化的教育和安全技能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既能结合实习的内容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又不会占用太多的实习时间,这使将安全文化教育与训练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可能。通过在工程实践课堂中对所学安全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和预防安全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工程综合能力。

五、结束语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国家把企业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下发文件和评估标准,指导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在各种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其工程行为与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培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与工程实践经验,代替不了安全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这对我们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把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扎实工程安全文化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居里锴,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68-70.

[2]李颖超.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的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5):26-30.

[3]沈建新,陆勇.“新工科”理念下的地方本科高校校本课程开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16-119.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网络安全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逐步构建起了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长期经受网络文化熏陶,网络上蕴含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信息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迷恋网络无法自拔,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西方世界中意识文化形态的潜在渗透以及遭受网络色情的影响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参与或遭受网络犯罪的案件频发,更是逐年升高,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趋势。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DigitalLiteracy),可以翻译为数位素养,是指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从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到网络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包括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心理健康素养、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素养等方面。网络媒介认知素养是指大学生对通过网络媒介所获取的信息的解读、辨别和批判的能力素养。网络信息使用素养是指大学生将网络获取的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对个体自身心理的认知、心理动机的管控和心理行为的调适等能力。网络道德素养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安全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电脑安全的防护和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以及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等信息安全素养。

2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现状及意义

从全球来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的同步的,而且成效较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大学为中坚力量,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同事,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整个社区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的网络素养。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就起步较晚,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这项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不足。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可以说仍处于初始阶段,才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积极进行实践与探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与对策,这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平安校园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举措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健全大学生网络媒介认知素养教育。世界上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起源于英国,我国只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开设,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大多借助于思政课与形势与政策课来进行普及,或在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总的来说,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和思政课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健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体系。第二、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合理使用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学习、生活、工作、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上的信息是包罗万象,但也良莠不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取合适的信息为我所用,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学作为学生培养的主阵地,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第三、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养的调适能力。高校应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大资金投入,着手简历心理教育教学网站,同时要重视高素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疏导,以适应各种压力,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第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构建网络道德素养培养体系。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以规范的网络行为影响其他网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规范,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注重网上教育,创新线下教育方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第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健全高校网络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是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让网络行为能够有法可依。同时,高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应完善各种网络制度,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预防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提供制度依据。只有在各种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晓琼,刘世玉.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能力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4):94-98.

[2]何亚慧.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7(1):209.

[3]王彩婷.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身体素质

1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认为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大多数体育就是对于体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还不熟悉,但是从重视程度来看确实越来越重视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践行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兼顾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让教师成为主体,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就将两者之间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培育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红利,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德才兼备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

2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策略

2.1提升体育老师的职业素质与责任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喜欢玩耍好动,但是身心发展不成熟,因此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许多事懵懂无知甚至不了解,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一旦遇到危险不知道避让。因此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体育老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责任心,在课堂中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凭借快速的反应以及过硬的本领,遇到事情冷静果断,不慌不忙,履行自己的职责,能够及时的处理一些意外状况,帮助学生脱离危险状况,解决安全事故。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上的课是游泳这一项目,在上课前我们就是应当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游泳的常识以及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如果只是老师单纯的灌输知识,学生可能不会在意效果不佳,但此时我们能收集一些网络上的视频或者整理一些图片,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图片和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研演练一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当然,学生在下水游泳的时候,我们就是还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游泳时要多次强调游泳的要领,注意安全,留意每个学生的动向,采取相应的解决手段。2.2优化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首先,我们要想在课堂中生的文学素养,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家长、学生,甚至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并不重视,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的课堂,因此,我们必须要突破这种固有的观念的,从自身做起,通过专业的学习,优化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认为我们这是自身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由学校和教育部介入,大力开展培训体育老师的工作,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造传统的观念,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提升体育素养。例如,我校就开展了体育拓展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其次,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拓展训练活动的安全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我们必须要重视安全,第一强调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在体育锻炼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我们需要及时的注意并且排除隐患,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小学生阶段,对于一些安全知识认识不足,无法及时应对危险,因此我们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保护学生的个人安全,实际一些安全系数度高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提升自己的体育核心素养。2.3以生为本,注重德育渗透。每一个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或社会经历对于体育运动并不那么热爱或者运动天赋并不强,学生本身拥有的运动能力也不强,所以说这个时候体育老师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现如今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说对于体育课堂是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可是体育课堂是需要竞技的,竞技导致的结果就是比赛有名词,所以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比赛成绩不理想,甚至在落后或者比赛表现不好得到别的同学的笑话,这个时候就会表现出消极,变得慢慢对于体育课堂变得不上心了,变得不喜欢参与甚至逃避,所以说老师要正视个体差异,面对体育成绩好的要表扬来带动别的同学的上进心,同时面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不要冷嘲热讽,反而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例如,跑步训练中每一个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细胞不一样,有的学生能轻松完成,但是有的学生完成起来特别痛苦,所以说老师面对落后的学生不应该责骂,而是在耳边鼓励他们:“你可以的。”给他们勇气继续完成下去,同时在面对跑步有进步的学生要当着全班的面表扬,树立信心,让他知道他在进步。体育老师在面对在体育比赛失利的学生比较沮丧时,要积极对他展开教育,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积极地指出来,同时还有对他进行鼓励,做到不气馁。

3结语

总而言之,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必须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我们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能力,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3-4.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4

1.1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高。从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似乎网络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比较便利的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作用更多是娱乐,许多时间被花在游戏和小说以及其他方式的娱乐上,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在网络素养方面,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群体,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注意网络言行,对于网络上的他人作为不会做出过激的言行,但也不排除少数群体会有较大反应,尤其是当自己遭到其他人的质疑与反对甚至是谩骂时,网络素养能力不够强的部分人群就会失去理智,与其他人在网络上进行谩骂和诋毁,不达目的不罢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把网络上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来,给自己以及周围的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没有网络。1.2网络安全意识水平偏低。在对于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的认知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应对防范一般的网络安全事故。而且在我们的个体调研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网络诈骗、暴力等事件不大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尽管学校以及监管部门已经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给予极大重视,通过在学校内举办宣讲会以及防止展板等方式宣传,从问卷看来似乎都有效果。但是实际上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调查问卷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比较差或一般。大多数大学生自身还是不愿意主动去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鉴于网络诈骗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所掌握的防网络诈骗手段以及应对诈骗的能力已经远远不够,6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学习了解相关网络安全和素养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此外,信息泄露、网络消费、“跟风”现象、网络诈骗、不良网站、网络暴力等也是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不强的表现形态。

2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不够。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也给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问题。大学生很少关注网络安全,主要是因为高校对校园网络环境和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它们的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于网络仅仅是简单地开展与网络安全素养有关的活动。这些都说明网络安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管理与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管理机制。有一些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教育并不重视,即使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管理机制,但是并没有实现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另外,有不少高校成立了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小组,但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职责分工,这使得它们只是以名称和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实现。一些大学在入学安全教育中只是发放与网络安全教育有关的宣传手册,或者邀请相关部门的人作一个简单的网络安全讲座,或者以海报和横幅的形式宣传。然而,这些宣传都没有形成真正强大的影响力。2.3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资源不足。据调查,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现在计算机课程教育已被全面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学生们参加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多是自学,就算是计算机课程教育也只注重操作技能,忽视了网络素养的培养。即使一些高校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但是过于理想化,大多数仍然局限于社团活动或者专家讲座等形式,严重脱离了实际需要。此外,很多高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专业的教师,学校网络安全课程较少,社区网络安全活动较少,这些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缺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安全这门学科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想牺牲课外时间来学习这些知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创办相关的课程或者参加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3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对策路径

3.1学生自身层面:注重培养网络安全意识能力。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没有很好的把控能力,许多大学生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许多方面还需要老师、学校、社会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加强心理建设,有意识地参加一些讲座、宣传会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素养能力,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遭到网络诈骗或者网络欺凌等情况的时候,要及时报警;同时,学会自我辨别和判断网络信息的好坏,避免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努力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抵制各种不良诱惑。3.2学校方面:构建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体系。建立工作队伍,开设相关课程,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针对于学校,当前最重要、最突出的应该是开设安全教育和管理课程。在高校中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当向学生传授一些抽象概念时,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丰富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有效地转化为可见的、可触摸的、可感知的、学生喜欢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哪些是不良网络信息,可以具体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上的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此外,也应该多开展关于网络安全相关的活动,例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网络安全及相关法律,同时也提防学生自身做出可能会损害他人的网络行为。高校还应提高学生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大胆创新和改革工作思路,努力将高校大学生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建设校园网,完善相关网络硬件,建立防火墙、网络监控等校园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及时处理校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开设有关网络安全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处理简单的网络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和报告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3.3政府部门:营造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良性社会环境。3.3.1建立完善的网络惩治制度。大学生上网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法律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让那些盗取他人账户、传播不良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不法分子明白,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违反互联网法律一样会受到严惩。只有严惩那些破坏网络环境的言行,才能创造安全、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3.3.2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高校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公安部门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到高校向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预防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的意识,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信息。政府部门要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体制,建立由高校主管领导负责,教务处、党委、团委、保卫处等相关部参与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小组。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高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及成果进行评估,对高校教育内容、教育计划、组织授课等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方兵.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2):124-127.

[2]武文颖.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3]贺芳.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策略思考[J].高教学刊,2016(22):25-26,29.

[4]付俊红,蒋艳玲.基于内外因视角的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探析[J].文教资料,2016(21):136-138.

[5]赖启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18-19

[6]朱程,张宜亮,江山,谢正存,文涛.浅析大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2):43-46.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5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1.1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分析检测、食品生产技术与管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标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有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监督、管理或者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科学创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面向的是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即所谓的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职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1.2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必须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并在择业过程中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就业岗位的能力和在岗位上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对企业而言,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其背后的内涵是员工的竞争,是员工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既是员工职业提升极其重要的条件,也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原动力。因此,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2.1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应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的岗位是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与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2.2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3将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行业岗位群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进行能力分析,设计对应课程,以构建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开发课程体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紧围绕着能力培养的目标,打破基于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要打破知识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建立技能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深入调查行业岗位及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从思想上树立培养职业素养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中:79~80.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成长中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其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学生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需及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育,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在实际的互动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清晰地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进行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性、系统性地辅助教学。例如学生心态开朗、性格好动,那班主任可以利用其心态和性格采取激励式教学,鼓励其努力学习。同样,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实践互动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学生和班主任创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1]。2.德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风貌。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较宽泛,其不仅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同时还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养,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关于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有必要,也必须在学生的成长学习中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意识。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细节,深度剖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辅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态,建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涯中通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树立自我正确的人生三观,逐步提高自我个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在不断的德育学习中,对于我国的道德法律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自我的责任义务感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在日后的社会学习中为自己做好知识积累。3.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危险意识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国家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一安全负责人,班主任有义务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情况会有自我的判定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危险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防范或采取相关措施,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强自爱的保护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治意识。学生在漫长的学习成长中,只有自强自爱,才能做到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因此,小学生必须在不断的安全学习中培养自立自爱的保护观,保护自我,健康成长,为家长和教师减轻不必要的担忧。4.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践行新课改理念的积极配合。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新课改教育目标的亲身践行和积极配合,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和教育者,我们需及时转变自我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全力支持并配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做好榜样,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全方位优秀的青少年为教育目标,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做好培育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现状

1.德育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班主任在具体的教学中却过于追求形式化,以培育学生的理想为主,缺乏关于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意识引导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关注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形式的德育教育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德智学习。同样,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中因追求学习效率和成绩,所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自我情感较丰富,加上家长的过分保护,所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小学班主任应在进行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安全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性,内容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应予以创新和完善,很多班主任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经常遵循传统的知识教学和说教,而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学生在面对危险或意外情况时,其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并不高,究其原因与班主任的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所以社会安全意识较低,但同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生活,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同样,班主任对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进行创新和完善,贴合社会去创新,以满足学生的生活实用性为基础[2]。3.教学渠道单一、班主任的教学理念和素养有待加强。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的渠道上应联合家长、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观、配合学校组织相关的校外活动等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学习和安全知识学习的认知观。很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领域和水准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理念及技能,才能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班主任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措施

1.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水准。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守护人,除了对所教学科要进行学习教育之外,对于学生的生活表现以及心理状态、思想等都要及时地掌握和了解,一方面便于和家长共同做好家园共育的工作,另一方面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具体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技能、知识的增长和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做到结合生活,联系社会,促进教育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定期参加教师探讨会、二次进修学习等[3]。2.创建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师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是促进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开展的重要环节,所以,班主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主动沟通,多多交流,来打开学生的心扉;通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价值观等来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多和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和想法,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心理健康有隐患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平时多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做好铺垫。3.拓宽教育渠道,结合生活,联系实践,全面展开教育。多渠道展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提高班主任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可以分两部分进行。第一,联合家长、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家园共育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主要指家长和校园之间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首先,学校在德育和安全的教育上要鼎力支持和配合,鼓励并严格要求班主任必须开展相关教育,确保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地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最后,家长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生活中的德育和安全教育。第二,教师要结合生活和实践全面展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例如安全教育,其需要班主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自立自强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创建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增强其保护意识,如地震模拟逃生、突遇危险情况如何自卫或报警、怎样快速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伤害等。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因其社会阅历浅薄等相关原因,班主任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大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力度,为社会培育出全方面综合素养优秀的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塑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观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安全教育对于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有很好的引导和生活实用意义。我们在具体开展教育中,要注意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技能,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联合家长和学校等多渠道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唐静.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作文,2018(9):223.

[2]吴玉媚.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8(28):198.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7

1.1研究对象

宿迁高师是宿迁地区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基地,主要生源为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高师为例,调查和分析当前高师生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高师生健康素养的提高。

1.2研究方法

在《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高师生健康素养问卷,选取样本在6个系部80个班一至五年级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抽样,抽样尽可能选取层次、类别、数量接近的有、无锻炼者,共计600名高师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经统计有、无锻炼有效问卷比为0.98:1。问卷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对高师生锻炼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锻炼时间、频次、内容、方式、负荷等。另一部分调查内容包括高师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1)基本知识与理念,包括正确理解健康概念、安全献血、精神卫生、急救、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防治艾滋病、癌症早期发现、劳逸结合、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等(11项);(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正确洗手、正确刷牙、食品安全、合理膳食、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交通安全、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健康体检等(12项);(3)基本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助拨打电话、看药物说明、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抢救触电者、火灾时安全逃离、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测体温等(9项)。共计40题。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相关概念

2.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体育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符合自身体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负荷强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则确定为体育人口。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判定有无体育锻炼的主要标准为:(1)有无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频次;(2)有无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3)有无明确的价值取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4)是否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信息反馈,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

2.2健康素养衡量标准

健康教育界对于衡量具有健康素养特征的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的定义具体界定的。NHES由标准、根据、行为指标3部分构成,主要围绕7个方面提出:健康基本知识基础;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同时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的能力;分析文化、传媒、科技和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运用促进健康的人际交流技巧的能力;在确定促进健康的目标和决策方面运用技巧的能力;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的能力。由此可见,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思考者、有主动获取能力的自学者、有辨析能力的问题解决者、高效的交流者、明智的决策者、有责任感的社会公益者。NHES目的是改进健康教育并促进健康,标准是对健康素养应具备的特征的界定,指导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由预期目标回溯工作要求的思路。如果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健康教育就是手段,健康教育水平是影响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要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两个方面着手。体育锻炼能够强化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3高师生健康素养现状

本研究计划各选300名有、无体育锻炼的高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对比,在发放问卷前先初步了解高师生体育锻炼情况,再用问卷对锻炼基本情况予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锻炼者比例远小于无锻炼习惯者,很多在锻炼时间、频次、运动负荷、持续性方面不足,介于有、无锻炼之间。最终选取有锻炼问卷290份,无锻炼问卷296份,共计586份作为研究样本,在全部调查问卷中被视为具备健康素养的约占16.90%,与同层次高师生相比,整体素养水平偏低。在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健康素养及健康素养3个内容方面:有体育锻炼的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8.97%;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被认为正确率在80%及以上的为42.07%;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9.66%;基本技能为57.59%;均值为39.77%。在无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方面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4.87%;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为34.80%;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5.55%;基本技能为44.60%;均值为31.65%。结果显示: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均值都要比无体育锻炼均值要高,说明体育锻炼与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全部样本中,健康知识和理念方面为38.40%,说明高师生在健康基本知识理念方面还比较匮乏,从而导致健康行为、技能素养低下。其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百分比最低,远低于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和理念,说明部分高师生即使具备了健康基本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基本技能及生活方式与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知多行少。基本技能素养在本次调查中最高,可能的原因是本调查中基本技能的测试偏重知识层面,不涉及实践操作技能层面,而且问题设计简单,导致正确率偏高,但正确率偏高不能掩盖“有理论、无实践”的教育现实问题。

3体育锻炼与健康素养的关联分析

通过对健康素养基本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健康素养由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行为成分包括一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4个方面:(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3)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分析。

3.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

在对关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所有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对比差距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精神卫生”“正确理解健康概念”“骨折处置、创伤止血、心脏骤停等急救方法”“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劳逸结合”。在“精神卫生”方面对比差距最大,说明在个人遇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应寻医方面,有体育锻炼的更能更积极面对;其次在“正确理解健康概念”方面差距较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意识上要高于无体育锻炼行为的高师生;此外3个问题涉及应急处理、人体生理、运动恢复等基本常识,这些情况在科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都会涉及,说明良好的体育锻炼使高师生具备了一定的健康观,主动采纳健康行为,从而驱动高师生进一步获取关于健康知识理念的相关信息。

3.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并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身形体、健美等外显方面的因素;“合理膳食”“控制体重”2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锻炼目标态度上能充分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和行为统一起来。而在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科学的健康意识指导下,个人对其行为的认知水平与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形成。

3.3体育锻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基本技能的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知晓率悬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火灾时会安全逃离”“抢救触电者”“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测体温”。以上5个方面的差距,可以充分说明体育锻炼虽然着重于人体生理肌肉动作技能形成层面上,但在肌肉动作技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下,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动作技能反应模式,只要进入特定的情景模式,在特殊环境刺激下,就会激发出一连串技能活动模式。

3.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分析

有、无体育锻炼差异很直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健康素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对追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当参与体育锻炼后,所产生的效益反馈到体育锻炼主体,自身对追求或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参与后效益相比,从而决定是否坚持或者放弃体育锻炼,所以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对于锻炼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能否自觉、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应成为健康素养研究范畴的重要构成要素,因为锻炼产生效益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主体对健康知识理念的理解,生活方式与行为质量的提升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的形成等方面。

4结论与建议

4.1高师生体育锻炼不足,静坐少动现象较为突出

这一现象与当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致,基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整体上缺乏一定时间、频次、强度的体育锻炼。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便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

4.2高师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健康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健康素养的认识是健康素养提升的基础,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群体,所肩负的使命更为任重道远,其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未来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健康观念,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学校应对提升高师生健康素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制定必要的健康素养标准及相关的健康教育促进政策,有针对地提升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4.3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存在显著性相关

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社会、学校、家庭要利用多方资源向学生生传输健康素养常识,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外部环境。

4.4体育锻炼是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锻炼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考虑锻炼时间、频次、负荷等因变量。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院校,要积极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根据高师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针对他们的兴趣激发对新知识探索的,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去完成既定目标,使他们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提升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形成一种带有一定健康素养水平的体育锻炼。

4.5高师生基本医疗常识、急救技能较匮乏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8

一、安全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进行安全评价,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当前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最终达到预防可控制危险发生的目的。近年来,国家安监总局对一些危险性比较高的行业的安全监管力度逐渐加强,如危险化学品、煤炭等行业,并且对这些行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并对这类企业的安全评价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在对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上,安全评价的方式已经十分成熟,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系数。但是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当中,多数情况下存在一些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因素,如企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素养与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安全管理当中,提高人员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评价的内容与目的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安全教育培训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更加丰富的安全常识,提供安全技能。这对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极为关键的。从目前看,一些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培训的内容较为表面,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安全培训的考核不严格等情况。安全评价与安全教育培训是相互结合的,首先要对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安全现状做出准确的分析,然后结合当前的安全现状对企业的有关人员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这种安全管理新模式的目的。

二、安全管理新模式的优势

目前,一些企业实行安全评价资质和安全培训资质,这种资质审核在近些年的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中极具特色的安全管理新模式。(一)安全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安全评价的质量。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安全评价人员会向企业的有关人员就一些安全问题进行询问,在询问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素养有待提高,对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没有进行充分的贯彻,也缺乏一些更为严谨的安全意识。评价人员往往会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但有部分企业的相关人员对这样的做法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同,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这对安全评价工作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要进行企业的安全管理,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的配合,安全评价机构的工作人员无法长期固定在某些企业进行安全指导工作。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进行高质量的安全教育培训就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发现企业的安全隐患问题之后,要根据这些问题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对这些安全隐患的危险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提高其排查安全隐患的能力,从而使企业的安全隐患整改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因此,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评价工作当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能够得以提升,而且可以提升安全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使安全评价工作的质量得以提升。(二)安全评价有助于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安全教育培训又在很大限度上影响着相关人员的安全素养。所以,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素养,必须要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形式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将安全教育培训融入安全评价当中的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目前看,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第一,可以使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事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安全评价当中,可以使其对企业的安全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也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帮助安全培训人员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可以使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更加多样。将安全培训教育融入于安全评价评价当中,可以使受训人员实地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因地制宜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从而避免单纯理论教育局限性,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在实地培训中,培训人员可以就不同岗位的安全风险对受训人员进行实地指导,从而使培训的内容更加直观,最终达到提高安全素养的目的。第三,将安全教育培训融入安全评价工作当中,不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受训人员进行培训,而且可以将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进行培训工作的过程制作成视频、图像或者其他教学资料,这样可以使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更加丰富,为以后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三)安全评价与安全培训工作可以相互促进。第一,安全评价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规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都要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且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在进行安全评价时,也要对企业的安全培训制度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素养进行考察。因此,安全评价可以对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促使企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第二,安全教育培训有利于安全评价工作展开。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都对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有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相关的政策给予充分的重视,或是对这些政策的内容理解并不是十分充分。因此,对这些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使相关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安全评价工作的开展。如某公司曾邀请安全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主体责任的考评工作的要求进行讲解,向企业的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讲述了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培训内容对这些人员的触动很大,表示要尽快规划公司各个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同时,也就相关人员平时遇到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的解答,对其安全素养有了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指明了方向。

三、结语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德育;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应遵循潜移默化和长期渗透的原则,通过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四位一体培养,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培育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是时代要求

党在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中职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思想品行、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能力素质等四大方面开展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德育做法

(一)提出“知行合一•出彩人生”的德育主线。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观点“知行合一”,是指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之间的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三大理念。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据此提出“知行合一•出彩人生”的德育管理主线,突出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构建三维德育管理体系。中职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德育体系统筹规划为德育教育、德育管理和学科德育的三条阵线,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手段,将文化育人、以德育人落实到各科教学和德育管理之中,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开展德育管理和实践。德育体系由德育教学队伍、学科德育渗透和德育管理队伍等分别推进三阵线教育。德育课程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德育教学队伍培育学生的世界观、科学精神、终身学习理念;德育管理是德育教育的主阵线,通过团委学生会、心理咨询和文体活动等开展德育管理,引导学生的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理性思维意识;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教育,如环保、爱国、工匠精神等。(三)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德育管理。根据《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创新德育管理新手段,与企业合作开发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平台细化了爱党爱国、世界观、公民意识、职业理想、心理品质和安全意识等思想品行、身心健康、艺术素养、技能培养与竞赛、科技发明、创新创业以及参加校内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德育评价内容,使用大数据评价学生成长过程,做到全方位全流程地考核学生的成长过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设立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制度。正向评价制度设立正向行为加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志愿活动、班级管理和服务等正向的积极性。负向评价主要是对违纪行为进行减分,明确告示学生哪些不良行为应减分。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设置学生行为预警功能,学校管理人员有不同权限,德育管理队伍分别介入不同层次的跟踪教育。学生从平台看到自己的成长记录,知悉得失和做好反思;家长从平台查看孩子的成绩,与孩子探讨发展方向。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评价平台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班级、不同年段可能存在的评价差异,德育科主导年段平衡、年段引导不同班级平衡,保证学生、班级、年段之间的评价公平性,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具象。(四)严格预防学生沉迷网络。中职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不足,在信息化浪潮中容易沉迷网络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学习与训练,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有关管理规定,学校分别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智能手机管理调查(见表1)讨论及风清气正的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管理行动,学校学风达到前所未有的良好水平。(五)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德育管理创新德育活动载体。笔者所在学校举办吸引学生的德育活动方式,开展评选“最美中职生暨美德少年”活动,从思想作风、乐于助人、学习情况、校内实践、文明情况、参与各级各类比赛等多方位对参评学生综合评价,经过同学推选、班级推荐、年段评价、全校测评和网上投票等宣传手段,每年评选出20位“最美中职生暨美德少年”称号的学生。中职学习生活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分水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围绕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家国认同和社会责任等角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专业、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首届成人礼活动,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了解《宪法》,参加18岁成人宣誓仪式,在成人墙上签字合影,一起走过成人门。举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家国认同。结合预防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题材,做好人性识别教育,培养批判质疑精神,渗透理性思维,提高安全素养。强化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技术应用水平,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举行“逐梦新时代”系列的宿舍文化节,展示中职学生的青春和活力。(六)在职业教育新改革中志存高远。从2019年高职扩招开始和福建省中职院校实施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改革开始,中职学校学生有更多接受高职院校教育的机会。学校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志存高远、胸怀梦想,追求更高的发展平台,学生升学率大幅升高。(七)开展教师德育能力竞赛活动。根据学校“争先创优•打造一流”的发展目标,开展教师德育能力竞赛,从班级工作计划、关爱特异体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11个学生管理方面评价班主任基本功;从教师开展主题班会课的教育内容设计、课堂设计、活动形式等7个方面考核主题班会能力;从学生周末与节假日的安全提醒、安全教育平台完成情况,班级安全教育情况考查安全教育情况;从及班级管理总结、教育学生典型案例和德育论文等6个方面,制定教师德育能力考核评分标准(见图1),全方位评价教师德育能力。

三、反思与前瞻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生活化研究;实效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

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反思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1.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大专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因此小教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现象有机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小调查、撰写科技小论文等设计作业,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丰富了物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其他课程教学也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从而摒弃照本宣科,推进联系生活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各门课程的书本理论知识教学夯实了小教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而“生活化”的内容教学则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从而拓宽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夯实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2.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从生活化教学内容入手,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生活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处于一个自然、和谐、放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由地讨论、自主地思考、自信地解疑、自觉地把物理回归生活,联系社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生活化教学环境中,打破绝对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角色,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无形之中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为“成长为合格的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的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奠定基础,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3.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推进大专师范院校完善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提升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素养。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理应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有”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导,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锤炼。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了“从自然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完善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把人的生活离不开的自然和社会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实现做到“有扎实学识”,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培育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素养,促使自己将来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守底线,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情感价值目标。

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模式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落实。《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科学素养是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还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主力军在学校学习时就接受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训练,参与生活化实践,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打下坚持的专业基础。2.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重大任务,科学素养是他们必备素养之一,这就要求应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而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生活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对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培养正确全面的科学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并让他们懂得如何教育培养下一代,实现科学素养的传承。这为实现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为加强从事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3.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实验、探究、讨论等;提供比教室、实验室更广阔的学习场所,如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提供更充裕的时间,课上和课下,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综合的科学教学方法,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作业,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研究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又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4.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器具和材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离不开实验与探究,科学实验与探究离不开教学具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学生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教学具的开发与制作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还不具备较好的小学科学课所必备的实验条件,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制作一些简易教学具,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中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出于此目的设计的。5.有助于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会将来对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等各种资源和校外的各种可用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从物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参与教学活动,必然要接触和运用到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为将来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打下良好基础。6.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增强实验安全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实验和探究活动无论大小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包括实验材料安全、实验操作过程安全、实验器材设备安全。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安全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学生所亲身经历的实验多、探究活动多,接触使用的材料多,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作必要的提醒和要求按操作规定操作),为他们在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三结语小学教育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通过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参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物理知识、规律的探究,既创新了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了小教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2017.01).

[2]何艳琳,王甜.大专师范生专业素养与美育素养融合点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7(06):11+13.

[3]刘根.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2).

[4]王辉,倪元利.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6):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