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银行改革论文

时间:2022-09-24 04:40:55

邮政储蓄银行改革论文

一、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契机,对制定具体改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SWOT分析模型能够帮助邮政储蓄银行从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作出分析、评价,准确了解其在市场中的位置,通过目前的优势和劣势、未来发展存在的威胁与机会,立足现状分析,展望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进而极大提升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优势

1.城乡贯通的网络布局优势。

目前,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四类,与之相比,邮政银行的网点具有横贯城乡,并且主要分布于乡镇的特征。这种网络布局与我国目前重点支持“三农”发展、消除经济与金融二元性的协同发展战略相契合。借此,邮储银行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的金融支撑作用,对典型的微观发展模式“一村一品”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当地的主导产业;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在提供乡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服务的同时促使自身获得较快发展。

2.广覆盖低成本的硬资源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正式成立以来,采用“自营+”二元体制,进一步完善了邮银协调机制,形成了“邮银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其可以利用邮政储蓄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网点与客户资源优势,加强与邮政企业在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客户服务、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邮储银行广覆盖的优势局面。同时,“一元”邮政网点具有运营成本低、工资成本低、信息获取成本低等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具有全功能牌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布于各个地区的分支社区银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以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形成范围经济效应。

3.资金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即储蓄余额规模大和没有坏账损失与不良资产。这为其发展带来了后发优势。首先,邮政储蓄因此而获得经营资金批发业务的优势,可以与其他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以获取利率上的优惠,在货币市场上发放拆借贷款等。其次,资金优势也为其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许多中间业务都是与储蓄账户有着密切联系,如开放式基金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

4.信誉优势。

邮政储蓄有着“百年邮政、百年信誉”的品牌效应,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其发展积累了信誉优势。邮政储蓄在网络、产品、服务、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另外,邮政储蓄拥有非常优良的资产,在没有任何资金风险的情况下,依靠中央银行再存款利息补贴实现了储蓄余额的扩张。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商业银行,更具有无呆账坏帐风险的优势,具有更好的信誉,被人民称为“百姓银行”、“绿色银行”。

(二)劣势

1.品牌战略初步启动。

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邮政储蓄对产品的认识较晚,直至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后,才开始着手研究、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品牌战略仍处于初步启动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品牌管理体制,忽视品牌的生命周期以及延伸性,缺乏品牌严密化、系统化管理,造成其在不同地区的开发、宣传、定价以及服务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品牌建设停留于产品层面,而品牌服务较为缺乏,品牌成为了产品的代名词。再次,品牌内涵建设有待深入。品牌建设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部门及其员工共同参与,尤其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将品牌作为营销部门的职责,而忽视了员工的重要作用。最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宣传与开发利用力度还不够,对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利用还远远不足。

2.业务经营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依靠政策生存,邮政储蓄的业务经营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第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储蓄,这也间接导致了邮政储蓄资金流向问题严重,很多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第二,业务范围狭窄。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零售业务、稳健的低风险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都得以大力发展,但业务量仍集中在传统业务方面。第三,缺乏信贷经验。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刚刚起步,此前从未有过相关经验,现处于摸索与积累阶段。第四,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其在金融产品设计、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匾乏与经验欠缺,难以适应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威胁

1.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

我国经济具有二元特征,在金融方面则体现为金融市场的二元化结构,城乡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首先表现为农村金融的“空洞化”。自1998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下,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大多数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这就导致了县域金融体系的萎缩以至“空洞化”现象的出现。其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上收导致其吸收存款大多流向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现象;另一方面,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只存不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的大量资金被抽走,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返还给了农村领域,但效果有限。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信用资金的供给缺口,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最后,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支农作用不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主要经营粮棉油等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为农业基本建设、农副产品收购以及农业综合发展提供的贷款不是很多,甚至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等多项贷款已经停止;而且,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财政拨款,而我国财政历年累积的包袱过大,导致拨补的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这又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一定的筹资负担。

2.竞争压力突显。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得以初步引入。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业人员多、城乡分布广泛、与农户直接业务往来频繁;业务多元、营销能力较强的农村银行和城镇银行的大量兴起等等。这种业已形成并日益强化的竞争格局给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压力和威胁。

(四)机遇

1.新农村建设提供良机。

自2005年来,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特别强调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农村产业化、乡镇企业及乡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多元的金融服务。而四大行县域支行及其附属机构的撤并所导致的农村金融“空心化”,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连网通用工作启动,实现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2004年全国31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实现汇通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2.中间业务开拓新市场。

2003年8月邮政储蓄的新老资金实行划断后,其中间业务开启了较快发展进程。现已开办国内及国际汇兑、转账业务、兑付政府债券、个人及公司国内国际结算、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业务、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多种业务。而且,通过与保险、基金、大型企业的合作,逐渐进入高端客户市场。低风险、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势必将为邮政储蓄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定位,明确发展战略

银监会核准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指出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目标、功能和市场三方面明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这就要求了邮政储蓄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发挥以农村金融业务为主体的专业性商业银行的功能,面向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的市场对象。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战略,因地因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深入的策略措施。

(二)加强品牌建设,深挖品牌价值

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开放多元的内部环境,实力强大的众多竞争对手以及对高品质金融消费的需求,使得品牌建设成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对其管理,并增强其产权保护意识。二是注重市场细分,实现品牌定位的差异化,避免银行服务同质化,为高端客户提供具有更多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三是不断通过品牌形象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使品牌保持活力,长期发展。四是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客户内在文化需求和品位需求。

(三)多元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金融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发展成为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此,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其网点资源和全国性服务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拓展业务范围,变传统的规模增长方式为效益增长方式,巩固负债业务;以服务“三农”产品为切入点,发展中间业务;采用“批发+零售”的策略,拓展资产业务。其次,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合作,在融资和中间类业务上与证券公司展开合作;以战略联盟和股权合作,建立银保间的资本纽带,实现资本融合。进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促使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效整合,提升其竞争力。

作者:刘娟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