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绿色制造现状及发展

时间:2022-07-08 08:41:38

水泥绿色制造现状及发展

目前我国的水泥企业数量众多,但能和世界级水泥企业抗衡的则是凤毛麟角,从总体上来说其根本原因在于水泥生产工艺落后、整体规模较小。这样不仅难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而且也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的战略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这一目标将继续贯彻并执行。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作为水泥生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并有效发展循环经济,使得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重点从水泥绿色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来探讨这一问题。

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取代。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也推动了我国水泥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千万吨,2007年的水泥产量达到13.5亿吨。水泥产量的迅速增长,从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整体规模偏小,比如2006年企业平均规模仅23.7万吨;生产集中度仅为16.19﹪;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仅占25﹪。我国水泥行业的特点是总体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以及落后生产力所占比重大,能耗高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随着政策导向鼓励重点企业提高规模和利润率倾斜,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干法工艺产量将明显提升,节能环保将达到新水平。另外水泥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其销售受区域销售半径的影响,对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水泥销售半径的因素很多: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地域内的交通条件、产品采用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地域内石灰石资源的分布状况、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等等。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而在中、西部地区,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一般在250~300公里左右,最佳半径应在200公里以内的区域市场。销售半径的存在使水泥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种竞争的区域性促使水泥企业在经营的有效经济区域内尽可能做大做强;而水泥产品较高的同质性又使水泥行业成为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之一,因此区域化竞争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开始入驻,对我本土企业构成很大的威胁,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水泥产业的绿色生产并合理发展循环经济和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的本土企业能否在这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砝码。

为此,国家水泥协会明确表示,将继续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规模扩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新型干法具有单条生产线的规模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非常适合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有新举措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现在建成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有30多项,还有许多已签约准备开工的项目估计年内约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届时将大大促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

而发达国家自1990年确立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已经把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日本、德国、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水泥行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减少源头污染物的产生量,在生产、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废弃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又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理。

另外纯低温余热发电是利用窑头窑尾排放废气的余热发电,无需消耗燃料。目前,国外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比例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70%的水泥企业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都设置有余热发电系统,水泥工业余热发电量占自身用电量的比例,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43﹪。美国水泥协会在1995年就提出,在降低水泥综合电耗的同时提高余热利用率,争取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厂的余热发电量基本上满足自身用电的要求。

由此可见,水泥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绿色制造水平并有效发展循环经济是使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水泥企业紧密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大力推行型绿色生产并发展循环经济。这些举措对公司进入高效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顺应了世界水泥产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