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我规制

时间:2022-04-11 03:28:48

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我规制

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行业自治的现状以及问题

尽管行业协会自我管理具有前述优势,我国酒类行业协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我管理实践却很难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各类酒业协会的产品质量安全自我规制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我国酒业企业(特别是大型酒企)与行业协会自身对市场声誉机制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自我规制的动力不足。美国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当产业中个别企业发生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后,公众不会花功夫甄别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表现,而是根据某些企业的行为对整个产业群体不加区分的做出负面评价,而损失最严重的,恰恰是那些在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5]。酒类产品的信任品属性决定了声誉机制成为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消费者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对声誉不佳的整个行业采取集体惩罚措施,塑化剂风波后,不但直接责任者酒鬼酒集团销售额大减,而且殃及整个白酒行业,作为反映市场投资者信息的股票市场第一时间做出了反映,据媒体粗略统计,沪深两市13只主要白酒企业股在2012年11月19日的总市值蒸发约323.56亿元[6],投资者信心受挫,正是担心消费者可能采取的集体惩罚。首先,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实际上,行业协会对成员企业枉行信息的披露,不但可以增加协会的社会公信力,更能帮助消费者有效甄别具体责任者的身份,避免集体惩罚的严重后果。其次,缺乏有效的内部惩戒手段。奥尔森指出,“除非在集团成员同意分担实现集团目标所需的成本的情况下给予他们不同于共同或集团利益的独立的激励,或者除非强迫他们这么做,不然的话,„„他们不会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7]。选择性激励是奖励和制裁的混合运用,二者不可偏废[7]。而检视我国各类酒业行业协会的章程,几乎没有任何与对成员企业不当行为实施内部惩罚的条款,实践中,也鲜有成功的惩罚案例。

解决方案

在对声誉机制认识问题上,酒业行业协会意识淡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其特殊的身份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酒业行业协会都属于官办性质,协会工作人员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加以管理,协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远不如民间自发商会那样唇齿相依。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对于声誉机制的体会更为深刻、直接,因此在采取集体行动维护行业声誉方面表现的更为主动。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都是党的重点工作内容,因此,逐步改变酒业行业协会的身份定位,让行业协会回归民间化、市场化,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也有利于促进行业协会积极行动开展行业自律。在食品行业协会社会身份归属既定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通过完善协会内部治理制度,提高行业协会自律的绩效水平。首先,如前所述,行业协会自我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惩罚制度。行业协会的内部惩罚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罚款、名誉惩罚、集体抵制、开除会籍等。内部处罚的构成要件、处罚形式与程度以及处罚的救济方式须经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后订入行业协会章程,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成员违反食品质量安全行为的行为以及后果,确定具体的处罚方式:对于情节较为轻微的,可以施以一定程度的罚款,或者采取内部通报、向社会公众处罚决定公告的方式;对于情节较为恶劣、严重影响行业集体声誉的,则可以由行业协会召集成员企业对其实施集体抵制,或者开除其协会会籍,多种处罚方式可以并用。其次,行业协会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和甄别是对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回应”[8]。行业协会的信息披露不但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也能维护行业声誉,防止消费者采取集体惩罚等应激措施。行业协会对于成员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披露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对于不同性质的违规行为,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损害严重性以及对于行业声誉、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不同,采取内部通报、向政府部门举报或者通过协会网站、社会媒体向公众披露的不同方式。最后,行业协会内部处罚制度需要与公众信息披露有机结合。行业协会信息披露制度不但可以帮助克服食品质量安全规制中的信息不对称,还可以有效修正部分内部惩罚手段的边际威慑力不当问题。以罚款为例,对于某一种违规行为,罚款的额度总是事先确定的,但“1000元的罚款支出对富人来说可能无所谓,这种处罚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可能有限;对穷人来说由于其承受力有限,处罚对其约束作用可能较大”[7]。个人有穷富之分,企业亦然,协会内成员企业经济能力异质化程度越严重,罚金可能带来的边际威慑力越不明显。集体抵制也存在类似难题,某些在行业内具备实际支配地位的企业巨头,对于其他成员集体拒绝交易的行为完全可以置若罔闻。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较好的弥补内部惩罚措施的缺陷。信息披露制度的对象是企业声誉,并由此最终引发同类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消费者根据声誉采取的是否进行交易的选择,与罚款的边际威慑力情况相反,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更加重视声誉对企业长期收入流的影响。因此,当某一额度的罚款虽然可以阻吓中小型企业,但并不足以震慑那些财力雄厚的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时,行业协会若能将相关事件的调查过程、结果、处罚决定内容适时向社会公开,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前述内部惩罚措施的边际威慑力难题。

酒业行业协会内部自我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不但有助于解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也能提高成员企业参与市场良性竞争的能力。当前,中央大力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酒业行业协会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酒类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协会内部章程,明确各成员企业同意行业协会进行自治的权限,逐步树立酒业行业协会治理的权威;其次,加强行业协会内部机构建设,特别注重增强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甄别、方面的能力,以此增进成员企业间的内部交流、促进产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再次,改善行业协会自治的外部环境,行业协会作为成员企业代表,参与到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沟通,帮助政府部门转变观念,认识并尊重酒业协会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独立地位与优势;最后,酒业行业协会自治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尤其在制定行业标准、规定行业准入条件、进行集体抵制行为等方面,要注意避免违反《反垄断法》的禁止性规定。

本文作者:凌潇严皓廖国强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