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04-17 09:01:43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于大多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为了满足地方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从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将现有传统课程进行重组群化,打造符合地方市场需求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然后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三门专业必修课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从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向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型人才;专业课程群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却提出:“设计教育与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设计教育规模与市场需求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一些院校盲目照搬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自身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雷同性。

一、国内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课程群构建是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国在课程领域研究的新方向。课程群的理念在国外早已形成,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都以某一课题为基础进行课程整合,建立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国内重点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体系较为完善,特色突出。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划分为四个方向,分别为移动、家居、交互、休闲方向,每一个方向的课程群系统而专业,为毕业生指明就业方向。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新建专业,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课程建设遭到严峻的考验。笔者通过对国内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考察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多所特色院校,得出目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尚未解决,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困惑与迷茫。②例如,艺术类学院低年级阶段开设多门基础课程来培养新生的艺术修养,但是此类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无直接关联性的学习内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第二,课程群结构设计狭窄,对交叉学科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去向单一,就业难度加大。例如,工艺美术类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建设方向多以传统工艺技术教授为主,缺乏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课程,此类产品设计专业有名无实,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产品设计人才。第三,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体现学生的专业优势,造成就业方向不明确。例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大三、大四期间开设了多门实践课程,其中有公共设施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繁杂的课程内容包含了产品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却没有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针对目前国内一般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高校应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从专业课程群体系建设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实现大学教育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一)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依据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精深、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③,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结构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重组群化,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明确课程群的内容和目标

课程群的建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从专业基础环节过渡至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逐步深化至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应用”系统教学体系。将大学课程按阶段性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应建设四个课程群,分别为设计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群(图1)。每个阶段的课程群建立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理论课与实践课合理分配,最后以实践课程的成果作为检验阶段性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1.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内容和目标设计基础课程群是以构成艺术为核心,结合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同属于基础设计类的课程,使学生的设计审美意识能够从具象美学转向抽象美学,从临摹写生转向个性创造,进而具备一定的现代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2.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内容和目标专业基础课程群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为基础,以人体工程学为核心,结合产品形态设计、工业设计史等专业基础类课程,使学生一方面从对专业方向的迷茫转向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索性学习,另一方面为后期的专业实践课程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3.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内容和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群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基础,结合机械制图、专业手绘、材料与技术(木、金、树脂)、综合构造等专业技能类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以产品系统化设计课程作为检验此课程群建设的标准教学合理性。4.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内容和目标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建设遵循“专业分流”的先进思路,以事理学设计方法论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玩具设计、教具设计、家具与空间等与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应用类课程,使学习者更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和教育的研究。文化创意方向以产品语义学为指导,结合情感化设计、文创设计、品牌与设计、概念设计等,以“美好体验”为导向,使学习者适应当下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多关注人文价值的探索创新研究。专业分流的改革方向,是根据地方性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年师范名校”“青年纪念馆”等文化特色提出来的教学改革思路,有效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单一、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同时,专业分流既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选择性就业与自主创业,又有利于积累本校产品设计专业特色,使其在众多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产品设计课专业程群建设实践

作为一名产品设计专任教师,笔者在近两年时间里,开展了数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带领2015级的46名学生,完成了设计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基础课程群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下面笔者将该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教学实践概述如下。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实践

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核心。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是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的学习,目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备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全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团队协作的课程实践,以“绿色家具”为题,以瓦楞纸为材料,分组设计与制作了一系列改善贫困人群生活状态的创意家具(图2、图3)。从展出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但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把握能力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体验不深,操作太少,头脑中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针对这些不足,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上课效率,对作业要求严格仔细,希望以教师的重视唤醒学生的重视。通过核心课程结合其他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46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从迷茫向兴趣转变,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达到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二)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实践

设计表现课程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是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必修的两门核心课程,同属于技能类课程。作为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部分,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产品设计的表现技法,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通过手绘快速而直观地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创建出真实的产品展示效果(图4、图5),提升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收集和记录各类产品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设计储备丰富的素材。技能类课程考查的重点是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习技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必须通过量的积累转变成质的飞跃。技能类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表达设计构思,因此,此类课程的考查是以快题考试的方式开展,模拟考研的场景,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从设计表现课程的考核成绩统计分析表来看,及格率100%、优秀率21.74%、良好率65.22%,基本上实现了第二阶段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符合从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向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转变的教育改革方向。

本文提出的一般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精深、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将课程重组群化,构建起具有师范特色的产品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符合社会对专业设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创业。通过近两年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学会在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和专业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制作。笔者认为,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更多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

作者:吕紫薇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