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产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24:52

贸易产业论文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1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鉴于已有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规模经济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没有显著影响,如徐娅玮(2001)0、马剑飞等(20o2)固,本文的研究方向又主要是检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特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故本文主要采用跨部门分析方法,对劳动(L)与资本(K)要素分别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以检验二者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程度。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分析行业。以表1中所列行业作为待分析行业,以期产业内贸易分析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步,选取变量数据。由于待分析行业均属于工业,所以依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工业部分数据,劳动要素(L)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资本要素(K)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第三步,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根据变量关系拟合与回归检验效果看,产业内贸易值与两要素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拟合度优于线性相关关系,所以选取非线性关系方程式作为回归分析最后结果,即lit=AK",lit=A,

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上述方程式除2003年对劳动要素的回归结果检验不能通过外,其他五个方程式都能通过检验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397,2002年为0.4968)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161,2002年为0.4915)。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其他学者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关系不显著的观点,而且这一结果还说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劳动要素的密切关系。中国是劳动要素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产业内贸易也具备比较优势的特征,中国在劳动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根据F—K模型(1987),产业内贸易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也会存在,也就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该模型认为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活动显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这一论点在中国产业内贸易活动上得到了验证。

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为例(见表3)来说明这一观点。在213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排名前15位的产品中,有6类产品进行了产业内交换,但单价却差距较大,中国出口平均单价大都低于进口平均单价,这意味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以低质量为特征、进口以高质量为特征,贸易以垂直性分工为基础。

三、结论

根据产品差异的性质不同,产业内贸易被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和相互倾销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因为要素禀赋差异、资本流动等原因而发生。中国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仍在于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一比较优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有继续发挥的必要。中国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是中国达到小康社会所必须经过的环节,所以中国无须强行扭转国际分工规则,做自己力所难及的工作。

当然,中国目前从事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活动确实存在出口利益偏低的问题。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中国欲在对外贸易中获取高额附加值,尚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已细化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细微的价值环节上,这一价值链两端的附加值高于中间环节。中国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取高附加值利益,须将重点转向技术研发、服务等环节上。不过,这需要中国要素丰缺性质的变化来配合。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中国目前在利用劳动妻素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有一个缓慢积累资本、技术要素的过程。如果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动态地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将会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向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将最终实现经济赶超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注】

①Kranse:“TheStructureofTradeinManufacturedGoodsintheEastandSoutheastAsianRegion”,TradeandStructureCh~ceinPacificAsi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ark:“ChangingJapaneseTradePatternsandtheEastAsianNICs”,TradewithJapan:HastheDoorOpenedWider.''''?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②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

③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09).

参考文献:

[1]Gmbd,H.G.andLloyd,P.J.,Intra—industryTrade:Therfll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London:TheMacmillallPressLtd,1975.

[2]Falvey,R.E.andKierzkowski,H,“ProductQuality,Intra—IndustryTradeandImperfectCompetition”,inKierzkowski,H。ed.,ProtectionandCompetitioninInternationalTrade:EssaysinHonorofW.M.Corden,Oxford:BasilBlackwell,1987.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2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鉴于已有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规模经济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没有显著影响,如徐娅玮(2001)0、马剑飞等(20o2)固,本文的研究方向又主要是检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特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故本文主要采用跨部门分析方法,对劳动(L)与资本(K)要素分别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以检验二者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程度。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取分析行业。以表1中所列行业作为待分析行业,以期产业内贸易分析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步,选取变量数据。由于待分析行业均属于工业,所以依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工业部分数据,劳动要素(L)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资本要素(K)数据选取待分析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第三步,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根据变量关系拟合与回归检验效果看,产业内贸易值与两要素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拟合度优于线性相关关系,所以选取非线性关系方程式作为回归分析最后结果,即lit=AK",lit=A,

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上述方程式除2003年对劳动要素的回归结果检验不能通过外,其他五个方程式都能通过检验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397,2002年为0.4968)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2001年为0.5161,2002年为0.4915)。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其他学者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关系不显著的观点,而且这一结果还说明中国产业内贸易与劳动要素的密切关系。中国是劳动要素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产业内贸易也具备比较优势的特征,中国在劳动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根据F—K模型(1987),产业内贸易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也会存在,也就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该模型认为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产生的产业内贸易活动显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这一论点在中国产业内贸易活动上得到了验证。

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为例(见表3)来说明这一观点。在213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排名前15位的产品中,有6类产品进行了产业内交换,但单价却差距较大,中国出口平均单价大都低于进口平均单价,这意味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以低质量为特征、进口以高质量为特征,贸易以垂直性分工为基础。

三、结论

根据产品差异的性质不同,产业内贸易被区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和相互倾销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应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因为要素禀赋差异、资本流动等原因而发生。中国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仍在于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一比较优势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有继续发挥的必要。中国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是中国达到小康社会所必须经过的环节,所以中国无须强行扭转国际分工规则,做自己力所难及的工作。

当然,中国目前从事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活动确实存在出口利益偏低的问题。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中国欲在对外贸易中获取高额附加值,尚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已细化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细微的价值环节上,这一价值链两端的附加值高于中间环节。中国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取高附加值利益,须将重点转向技术研发、服务等环节上。不过,这需要中国要素丰缺性质的变化来配合。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中国目前在利用劳动妻素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有一个缓慢积累资本、技术要素的过程。如果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动态地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将会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向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将最终实现经济赶超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注】

①Kranse:“TheStructureofTradeinManufacturedGoodsintheEastandSoutheastAsianRegion”,TradeandStructureCh~ceinPacificAsi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ark:“ChangingJapaneseTradePatternsandtheEastAsianNICs”,TradewithJapan:HastheDoorOpenedWider.''''?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②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

③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2,(09).

参考文献:

[1]Gmbd,H.G.andLloyd,P.J.,Intra—industryTrade:Therfll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London:TheMacmillallPressLtd,1975.

[2]Falvey,R.E.andKierzkowski,H,“ProductQuality,Intra—IndustryTradeandImperfectCompetition”,inKierzkowski,H。ed.,ProtectionandCompetitioninInternationalTrade:EssaysinHonorofW.M.Corden,Oxford:BasilBlackwell,1987.

.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产业;国际贸易;中国贸易政策

一、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1.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我国主要行业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2.跨国公司利用其地理优势地位,控制市场、克制竞争的倾向初现出来。

在国内包装企业诉利乐案中,利乐倚赖其在无菌包装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包装耗材上实行了不正当的限制性商业策略,控制了绝大部分包装市场,并且使利乐纸的平均价格在2003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内上涨了大约2倍。

3.国内行政性垄断问题严重,行政性垄断产业的改革任重道远。

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产业主要包括铁路、港口、民航、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特殊行业、邮政、城市公交、烟草食盐粮食药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军工、铸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产业部门涉及面广。行政性垄断造成了双重恶果:

一方面,垄断地位使得这些产业内的企业一方面攫取了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排斥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发展动力的缺乏,长期以来.使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经营绩效低下。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得这些产业的改革举步维艰。

(二)国际环境分析

1.跨国兼并成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数量急剧增多。二是单项兼并交易金额世界记录屡创新高,兼并规模日趋扩大。三是跨国并购发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围广。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同行业的领头企业纷纷走向联合。同时,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现并没有缓和竞争。它使得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通过此次兼并,在某些产业,只剩下实力超群、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型企业,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这些企业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放松规制和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潮流。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改变了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竞争政策调整的另一个动向是从对反垄断的强调转向扶助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对垄断的认定已从结构标准转向行为标准。并且还要考察垄断行为的市场绩效,“一事一议”已经成为通行的原则,对横向兼并等过去严格限制的行为已基本放任自流。

3.网络经济的兴起,对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网络业为中心以及由这个产业派生出的若干相关产业。网络产品固有的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技术的市场不相容性和网络产品技术标准造成了网络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先行者优势。从而使得垄断成为网络产品市场上的一种必然而普遍的现象。在结构和行为上显然构成垄断的厂商,在绩效上却无可指责,结构、行为和绩效的脱节将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推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反垄断,意味着绩效损失;不反垄断,从道义上又说不过去。网络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从1997年开始的微软垄断案,2002年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和解协议中,微软并没有做出多少让步。

二、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

2008年12月以来,计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超过10起贸易救济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国出口的政策也屡屡出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出口保持增长的前景更加难测。印度提高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关税;南共市成员试图将外部共同关税提高5%,但未获其首脑会议通过。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5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900亿美元,吸引国外投资900亿美元。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5年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国外直接投资始终处于净流人,目前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因此这两方面的净流入使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剧增。其规模已远远超出理论界提出的外汇储备应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的水平上。摆脱“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锁,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降低对外依存度

以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降低以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依赖,这是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根本方法。中国储蓄率高,除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外,很大的缘由是居民有许多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和没有能力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政府应加大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国内居民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以内需为主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对出口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尤其是限制初级原料加工出口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源性原料进口,从而减少国际贸易顺差,降低巨额的外汇储备。

(二)谨慎地购买美元资产,逐步加大黄金购买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购买美元资产是拥有外汇储备国家不得不的选择。美国国债因其良好的信用、稳定的收益及流动性,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投资对象。但近几年美元贬值的狂潮也令各国忧心匆匆,外汇储备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风险。同时。除了购买美国国债,还可以考虑购买美国通货膨胀保值债券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行的债券等。

截止到2009年4月,中国已拥有黄金储备1054吨,在世界各国排名第五。2000年以来,中国调整过两次黄金储备,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别从394吨调整到500吨和600吨。但目前中国的黄金储备价值约占全部外汇储备资产的1.6%,该比例远低于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黄金在中国总储备的比重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中国黄金储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至少应达到10%左右的国际水平。

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亚洲国家签署了《清迈协议》,开辟区域货币合作新篇章。2009年3月中国已经与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600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也在香港和内地沿海城市开展,这种“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的模式,是两国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扩大双边贸易的新探索,它对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区域自由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帮助,为中国外汇储备摆脱美元体系的束缚提供了新途径。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历来是国家重点的关注行业。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商品共分为十类。在这十类中,出口的主要是计算机类、通讯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相关产品,而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的出口相对薄弱。在进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类。可见,信息技术类商品在高新技术贸易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但从近期看,无论是外贸总额的增长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增幅均有所放缓,特别是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首次出现低于总体贸易额增长的情况。这也与总体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有一定的关联。即使外贸环境发生如何的变化,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态度始终不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大部分都维持在17%的最高退税率。国家多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虽然使得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企业从市场中淘汰,低端产品规模逐步减少.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国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南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释放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4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

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5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附图

其中,X[,ij]、M[,ij]分别代表i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则GL[,ij]=0;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则GL[,ij]=1。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标值在0-1间变动,GL[,ij]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ij]越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而一国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标是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其表达式为:

附图

表1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单位:%

附图

注:此处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指一国或区域的区内贸易占该国或该区域总贸易的比例。2000年泰国只包括1-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资料来源:ASCUDatabase。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

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新Heckscher-Ohlin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贸易理论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性质的不同理解。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产品的交换。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论则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交换,而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要素密集度却是不同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观点及争议进行分析。

一、新贸易理论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考虑的是产品的水平差异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Krugman(1979)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的分析,证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生的独立原因。该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同,而且所有品种都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即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该模型在供给方面假定,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产品所有品种的生产函数相同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即厂商数目和产品的品种数相同,每一个厂商也都试图分割市场以形成自己的垄断力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国家消费者可得到的产品品种种类和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创建更大的一体化市场,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产品品种种类,并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从而增进各国福利。该模型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性的条件下,即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能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产品的水平差异性为基础。该模型认为,每个产品品种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产品的水平差异性。消费者对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会选择具有其喜欢的特征的品种去消费,而不是购买产品的多个品种。在供给方面,该模型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并能以相同的成本生产任何产品品种,而且任一品种的生产在一开始其平均成本递减。该模型以“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MonopolisticCompetition)描述了均衡时的状况: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均等地分布在“光谱”(spectrum)上,每一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厂商都获得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分析时,该模型具有了一般均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不变方式生产同质产品,另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递增方式生产有差异性的产品,劳动是两个部门的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当这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后,同质产品之间没有贸易发生,但差异化产品按照“完全垄断竞争”的方式在两国共同生产并展开贸易活动。由于开展贸易后消费者得到的产品品种数目比封闭条件下要多,而且有规模经济利益存在,两国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双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给出了一种解释。该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相同的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厂商,他们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并且两国对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函数也相同。两国厂商采取的是古诺竞争行为,即每家厂商都是在对方销售不变的条件下选择他对两个市场的销售来获取最大化利润。由于模型存在着严格的对称性,在均衡的时候,每家厂商都将产出的一半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将另一半出口,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在引入运输成本后,每个厂商从自己国内市场销售得到的价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场销售减去运输成本的价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这种产业内贸易也称作相互倾销(Reciprocal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的代表当属Falvey和Kierzkowski,其重要的假定在于产品不同品种间的要素密集度是随着质量差异而变化的,从而开辟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领域。

Falvey(1981)首先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指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高质量物品、劳动充裕的国家出口低质量物品。Falvey的贡献在于引入产品质量的垂直差异对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进行简单的修正,从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解释,同时也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Falvey(1981)在比较优势理论2×2框架内构造了一个关于产品垂直差异的模型。因为这一模型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偏离不大,尤其是完整地保留了完全竞争假设,并且得出产业内贸易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的传统论述的结论,因此又被称为新Heckscher-Ohlin模型。以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基础的Falvey模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说明了在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其二是每个国家都生产质量上具有垂直差异的产品。同时,和传统的基本框架一样,Falvey模型也假设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的要素(资本和劳动)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本国是资本相对丰裕,从而资本的租金比率较低,而外国则劳动相对丰裕,从而工资率较低。Falvey模型得到的结论是,本国会在那些质量高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则在那些质量低于临界值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格局也就由此得以确定。Falvey这一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该模型偏离了产业内贸易关于近似生产函数假定的研究方向。

Falvey和Kierzkowski(1987)在Falvey(1981)的基础上考虑了两个部门的情形,其中一个是上面分析的产品存在质量垂直差异的部门,另一个则是传统的生产单一同质产品的部门。这一模型和上面的模型一样,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也采用完全竞争假设。这一模型同时产生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且两种不同贸易的格局都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Falvey-Kierzkowski模型(1987)表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即产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减具有重要影响。Falvey与Kierzkowski的研究将产业内贸易归因于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Shaked和Sutton(1984)也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其特点是将产品品种的不同质量和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相联系,在存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条件下,来分析产业内贸易活动的状况。该模型假定厂商要开发一个质量较高的品种就要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研究与开发,这种研究与开发费用被看作是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被假定为不变,或随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缓慢提高。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对不同质量的产品有着相同的排列顺序,但消费活动受制于收入水平,高质量的品种被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所购买。假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都有两家厂商分别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产品品种。在两国开展贸易之后,由于竞争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两国生产相同质量的两家厂商中的一家会退出市场,因为在两家厂商并存的情况下没有一家能够获利。在自由贸易下,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家厂商来同时为两个市场生产和提供。消费者会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价格下降而受益,也会因为更高质量产品品种的开发而受益。但问题在于,此时无法判断哪个国家的哪家厂商会生存下来,因此也无法确定产业内贸易是否一定会发生。只有当两个国家分别保留下来一家生产不同质量品种的厂商时,产业内贸易才会发生,只是无从确定贸易流向。

三、结论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是由经验研究推动的,但产业内贸易理论上过于苛刻的假定条件却偏离现实较远。因此,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进行研究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为密切一些。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产业;国际贸易;中国贸易政策

一、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1.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我国主要行业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2.跨国公司利用其地理优势地位,控制市场、克制竞争的倾向初现出来。

在国内包装企业诉利乐案中,利乐倚赖其在无菌包装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包装耗材上实行了不正当的限制性商业策略,控制了绝大部分包装市场,并且使利乐纸的平均价格在2003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内上涨了大约2倍。

3.国内行政性垄断问题严重,行政性垄断产业的改革任重道远。

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产业主要包括铁路、港口、民航、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特殊行业、邮政、城市公交、烟草食盐粮食药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军工、铸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产业部门涉及面广。行政性垄断造成了双重恶果:

一方面,垄断地位使得这些产业内的企业一方面攫取了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排斥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发展动力的缺乏,长期以来.使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经营绩效低下。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得这些产业的改革举步维艰。

(二)国际环境分析

1.跨国兼并成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数量急剧增多。二是单项兼并交易金额世界记录屡创新高,兼并规模日趋扩大。三是跨国并购发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围广。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同行业的领头企业纷纷走向联合。同时,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现并没有缓和竞争。它使得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通过此次兼并,在某些产业,只剩下实力超群、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型企业,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这些企业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放松规制和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潮流。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改变了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竞争政策调整的另一个动向是从对反垄断的强调转向扶助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对垄断的认定已从结构标准转向行为标准。并且还要考察垄断行为的市场绩效,“一事一议”已经成为通行的原则,对横向兼并等过去严格限制的行为已基本放任自流。

3.网络经济的兴起,对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网络业为中心以及由这个产业派生出的若干相关产业。网络产品固有的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技术的市场不相容性和网络产品技术标准造成了网络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先行者优势。从而使得垄断成为网络产品市场上的一种必然而普遍的现象。在结构和行为上显然构成垄断的厂商,在绩效上却无可指责,结构、行为和绩效的脱节将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推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反垄断,意味着绩效损失;不反垄断,从道义上又说不过去。网络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从1997年开始的微软垄断案,2002年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和解协议中,微软并没有做出多少让步。

二、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

2008年12月以来,计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超过10起贸易救济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国出口的政策也屡屡出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出口保持增长的前景更加难测。印度提高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关税;南共市成员试图将外部共同关税提高5%,但未获其首脑会议通过。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5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900亿美元,吸引国外投资900亿美元。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5年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国外直接投资始终处于净流人,目前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因此这两方面的净流入使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剧增。其规模已远远超出理论界提出的外汇储备应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的水平上。摆脱“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锁,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降低对外依存度

以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降低以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依赖,这是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根本方法。中国储蓄率高,除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外,很大的缘由是居民有许多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和没有能力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政府应加大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国内居民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以内需为主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对出口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尤其是限制初级原料加工出口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源性原料进口,从而减少国际贸易顺差,降低巨额的外汇储备。

(二)谨慎地购买美元资产,逐步加大黄金购买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购买美元资产是拥有外汇储备国家不得不的选择。美国国债因其良好的信用、稳定的收益及流动性,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投资对象。但近几年美元贬值的狂潮也令各国忧心匆匆,外汇储备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风险。同时。除了购买美国国债,还可以考虑购买美国通货膨胀保值债券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行的债券等。

截止到2009年4月,中国已拥有黄金储备1054吨,在世界各国排名第五。2000年以来,中国调整过两次黄金储备,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别从394吨调整到500吨和600吨。但目前中国的黄金储备价值约占全部外汇储备资产的1.6%,该比例远低于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黄金在中国总储备的比重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中国黄金储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至少应达到10%左右的国际水平。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亚洲国家签署了《清迈协议》,开辟区域货币合作新篇章。2009年3月中国已经与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600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也在香港和内地沿海城市开展,这种“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的模式,是两国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扩大双边贸易的新探索,它对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区域自由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帮助,为中国外汇储备摆脱美元体系的束缚提供了新途径。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历来是国家重点的关注行业。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商品共分为十类。在这十类中,出口的主要是计算机类、通讯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相关产品,而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的出口相对薄弱。在进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类。可见,信息技术类商品在高新技术贸易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但从近期看,无论是外贸总额的增长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增幅均有所放缓,特别是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首次出现低于总体贸易额增长的情况。这也与总体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有一定的关联。即使外贸环境发生如何的变化,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态度始终不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大部分都维持在17%的最高退税率。国家多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虽然使得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企业从市场中淘汰,低端产品规模逐步减少.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国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南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释放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8

生产性服务作为某一产品跨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将其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连接起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纽带。为了体现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将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定义为组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外包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因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来估算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定义为生产性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邮政和仓储业、通讯业等)的产值加总;另一种是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计算。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W.Leontief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中创立的一种研究经济体系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互相依存关系的计量模型。本文认为,通过将各服务行业的产值简单加总会高估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实际产值,且对组成结构分析也有很大偏差;而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将各部门中间投入服务额加总来计算某一行业生产性服务行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故本文最终选择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根据本文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以及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特点,得出投入产出法计算某一部门生产性服务贸易额的计算公式为:(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A部门的出口额。式中(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度量了该部门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中间生产性服务,即生产性服务贡献度乘以部门出口额,就度量了这一部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本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生产性服务贸易额的数据来自历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延长表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

基于前文所述投入产出法,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产值。1983—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迅速,从1712.9亿元升至157334.5亿元,增长了近91倍。1993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比重由1983年的40.7%增至1995年的56.8%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到50%左右。综上所述,从行业总产值角度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惊人;另外根据周蕾(2009)计算所得1995—2007年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产值总计增长1.5倍,而我国为4.5倍,可见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更高。再从生产性服务行业所占比例来看,在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以及整个服务业中地位有所提高;对于1995年之后出现的一定回落,本文认为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最终消费需求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导致了生产性服务行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前文所述生产性服务贸易额计算方法,计算历年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98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额33.5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1981.7亿美元,增长了约58倍。截至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由1987年的8.49%升至12.56%,期间这一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

根据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历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为了计算准确,除了计算出具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以外,对没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参考平新乔(2006)的做法,用现有数据替代,例如用1997年替代1998、1999年数据,用2000年替代2001年数据,以此类推。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的4517.1万美元升至2012年的359162.9万美元,总量增长迅猛。此外,生产性服务贸易额占比(即生产中所投入生产性服务占比)由1987年的7.29%提高至2010年的9.80%。从表3中可见,1997—2008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逐年上升,且增长率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随后2010年出口额迅速恢复且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之后两年保持增长势头。综上,我国汽车产业出口产品服务贸易产值不断上升,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构成

本文将各生产性服务行业分类为:运输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和商业;其他服务行业四个部门,各部门所提供生产性服务总量和比重如表4所示。从总量上来看,各部门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值均稳步上升,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运输和信息服务业。从各部门提供生产性服务比重来看,2010年相对1997年有较大变化。1997年,所列四个类别行业中餐饮、住宿和商业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占比最高,达38.4%,随后,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23.6%。相对的,由运输和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由1997年的25.1%升至2010年的33.3%,成为占比最高的部门;可见近年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行业对汽车产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投入增加密切相关。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下降之后由21世纪开始逐渐回升,2010年达26.3%,相对1997年略微上升。此外,截至2010年,其他服务行业所提供生产性服务占比达16.7%。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其他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等代表高科技含量的其他服务行业,由表4可以看出其比重在四部门中仍为最低,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中科技含量较低。

(三)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水平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水平,本文选取几个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比较意义,最终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作为参考国。其中,美国数据来自投入产出统计年鉴,其余四国数据来自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表5显示了1998—2011年美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情况。与前文所得中国的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比较可得,美国该项出口额远高于中国,此外生产性服务出口额在汽车产业总出口额中占比相较中国汽车产业也明显更高。但是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从1998—2011年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近60倍,远高于美国的增长水平。德国、日本、印度、巴西4个国家的汽车产业贸易中生产性服务出口额,出于数据的可得性,仅能获得来自OECD网站的1995、2000、2005三个年份的各国投入产出表。能够看出,截至2005年4个国家中出口额最高的为德国,其次为日本。中国与四个国家相比,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仅高于印度而远低于两个发达国家,仅为出口额最高的德国的约1/30,此外较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存在不小差距;但应当注意到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的增长率远高于4个国家,中国与各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综上,从与各国比较来看,尽管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占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9

近几年来,我国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而无锡市锡山区作为中国摩托车(电动车)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产业基础雄厚,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锡山现有摩托车(电动车)生产企业586家,2005年销售总额92亿元,自营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6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摩托车(电动车)行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到锡山经济总量的1/5,对锡山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锡山也成为了我省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但是亦存在产能过大、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等诸多弊端。

本文以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的产业为例,对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分析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客观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突出问题表现在产品质量有待改善、企业战略水平有待提高、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自律不足等方面。本文研究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产业升级变化以及今后产业的发展方向等,根据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寻找发展电动车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在规范行业管理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二是在提升产品知名度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三是在加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对策及建议;四是在增加行业附加值方面的对策及建议;五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发展现状,行业问题,发展对策[J6]

[J7]

ResearchonCurrentStateofWuXiElectricBicycleIndustryand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J8]

Abstract

Inthelastfewyears,electricbicyclemarketofourcountryhasdevelopedquickly,andasoneofthebirthplaces,XishanareaofWuxihasastrongbasicindustry,anditsdevelopmentcameoutofthetopinourcountry.Atpresent,thereare586motorcycleenterprisesinthisarea,thetotalsalesare9.2billionYuanin2005,andtheself-managementexportation(generaltradeexportation)totalamountof80millionUSdollars.20enterprises’annualsalearemorethanahundredmillionUSdollar.Thesalesofmotorcycle(electricbicycle)haveoccupied1/5ofXishan’seconomicaggregate.ItplaysanimportantroleinXishan’seconomy.Butmanyproblemssuchasexcesscapacity,singleproductstructureandlowaddedvaluestillexist.

Xishan’selectricbicycleindustryistakenasanexampleinthisarticle,andthedevelopmentofXishan’selectricbicycleisresearched.Embarksfromtheanalysisoftheelectricbicyclecurrentstatus,thereasonsfortherapiddevelopmentofelectricbicycleweresummarizedandsystematicallyanalyzed.Andtheexistingproblemswereasfollows:thepoorproductionqualityandlowEnterpriseDevelopmentStrategy,highproducthomogeneity,lackofself-disciplineandsoon.IndustrialUpgradeandthetrendsofthefuturewerestudiedinthearticle.Suggestionsandstrategiesweregiven:First,standardizethemanagementoftheindustry;Second,enhanceproductawareness;Third,strengthenth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Fourth,increasetheaddedvalueoftheindustry;Five,developforeignmarket.

Keywords[J9]:ElectricBicycle,CurrentStateofElectricVehicle,Exist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

1.3研究思路及内容...2

1.4全文结构框架...2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3

第三章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5

3.1总量规模概况...5

3.2企业格局...5

3.3产品品牌和结构...6

3.4研发和广告投入...7

第四章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9

4.1存在的问题...9

4.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10

4.2.1锡山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10

4.2.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11

4.3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挑战...12

第五章无锡发展电动车产业贸易的对策及建议...15

5.1规范行业管理...15

5.1.1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15

5.1.2强化行业管理...15

5.2提升电动车产业知名度...15

5.2.1政府实施区域品牌工程...16

5.2.2支持企业品牌建设...16

5.3加强电动车产业竞争力...16

5.4增加锡山电动车产业附加值...17

5.5拓宽国际市场...17

第六章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Reference)21

第一章绪论[J10]

1.1研究的背景[J11]

无锡市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东接苏州、常熟,东至上海128公里,西至南京177公里,为苏南中心地区。

锡山是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曾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原锡山市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获得了“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建区以来,锡山经历了一个夯实基础、加快提升和谋求跨越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优一强二快三”的产业发展格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J12]值2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财政收入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一般预算收入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8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3元,比上年增长13%。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十一位[1][J13]。

锡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是国内有名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熟练技术工人。近几年,随着国内环保和能源意识的不断增强,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原先生产摩托车的企业,纷纷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挂钩,转产研究开发电动自行车、场地用车等多种电动车新品,并依托原有销售渠道迅速占领市场。在整个无锡区域内,逐步形成了以锡山区为代表的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在2000年左右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增长的阶段,以接近年均70%的速度增长。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为锡山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与浙江、天津并驾齐驱,已成为我国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三大板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轻型电动车,世界看中国,中国看锡山。2007年,锡山区电动车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占全国电动车产量的1/4,实现产值125亿元,营业收入150亿,实现利润4.3亿,实交税金1.5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基地[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城市的发展,电动车作为新型的交通工具,便捷、环保、价廉和易于驾乘,具有自行车和摩托车的综合优点。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电动自行车行业从产业性质来看,是新型能源利用、环保型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方向,但同时也是受到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管制的特殊行业。该产业目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但随着电池技术应用及延伸,电动自行车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行业。目前,锡山电动自行车集群中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从事整车组装生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并且品牌众多,总体来看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的产品结构多样化。企业之间关系竞争异常激烈,缺乏协作。规模较大企业也开始意识到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性,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正逐渐增加。虽然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企业战略水平有待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行业自律不足等方面。

为吸取产业集群发展中经常发生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切实提升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对该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思考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促进电动车产业“又好、又快、又稳、又久”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锡山电动车业贸易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锡山电动车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阐述它的产业结构、特点等,并从中指出锡山电动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1.3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第一章首先从电动车的研究背景出发,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对电动车行业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首先从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概括锡山区电动车的总量规模、企业格局、产品结构等内容。根据这些现状,第三章分析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探讨发展电动车发展的对策,电动车行业在产业发展上如何应对,如何突破目前目前原材料涨价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抓住现有的机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多角度切合实际地提出有利于无锡电动车业发展的贸易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完善。

1.4全文结构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按照下图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电动车行业的研究综述

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

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

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结论

图1.1本文研究框架[J14]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认知度不断扩大,对于电动车的说法参差不齐,业界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电动车做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对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电动车产量快速发展,急剧度和规模化也在不断提升,虽然2008年电动车行业遇到了寒流,实际上2008年总体上还是上升的。他还指出目前行业的技术进步相当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企业的不断成熟,技术进步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在生产工艺装备上都有所体现。很多的技术为以后开发电动摩托车奠定了基础[2]。

何祚庥院士也对我国目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虽然现在电动自行车相当普及,但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规定不全面不具体,致使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呈现出自由散漫的趋势。在城市交通运行中电动自行车的违章现象逐渐突出,占用机动车道、横穿道路、抢道行驶、超速行驶等现象相当普遍,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安全。他提出如果不对电动自行车的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和行政管理问题将会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3]。

综上所述,加强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研究,将引导政府决策管理者客观对待电动自行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避免主观和盲目的决策,从而促进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的健康发展。

此外,肖齐云专家探讨了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国内销售,还是海外发展的电动车,现在都还处于一个摸索中成长的阶段。他指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1、科技含量不够高;2、整体产业链上中下游问题百出;3、无具体的行业标准要求限制。同时,他给出了两条解决措施:一,产品地位提升;二,市场占有率提高;三、生产、质量、研发等方面要同步发展。但是该解决方案在对电动车的测评中,只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测评,没有考虑细分市场等方面的差别,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价格优惠与促销之间的关系[4]。

中国电动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张顺荣还指出了自行车行业的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品牌理念,二是缺乏品牌建设战略,三是部分品牌建设进入了误区,四是缺乏品牌建设队伍,五是缺乏实施品牌建设战略的精神,六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理念;二是制定长期的品牌建设战略;三是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体系;四是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企业团队;五是企业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六是企业要不断创新服务于品牌建设[5]。但是该解决方案似乎都很像空洞的口号和理论,品牌建设必须要看到其实施结果的实在性。因此,品牌建设战略还涉及许多具体工作的展开。

同时,很多专家和教授还对电动车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有很多不同的期许和观点。

清华大学马贵龙教授对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前景看好。他从能源、环保、交通这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电动车,特别是轻型电动两轮车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长远的生命力。他对未来电动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专业的分析,认为电动车整车设计的方向应该从造型设计往性能、可靠性、使用寿命、互换性等方向发展[6]。

世界电动车创始人陈清泉也有他自己的观点:第一,产品的发展要向轻量化发展;第二;电动车行业产能向品牌企业集聚,规模化进一步显现;第三,国外市场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7]。

还有很多学者对电动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策略,根据这些策略设计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中国的工厂将有机会向全球数百万人提供节能、环保、安全的电动自行车。

不少学者也研究了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业内人士将其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6年至1999年,是研制开发、小批量实验性生产时期;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4年,是小批量试生产转入批量生产和批量投放市场的起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今,是电动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8]。目前,电动车产业在锡山已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了市场大、价格低、品牌响的良性循环态势,成为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

锡山区电动车生产厂家、品牌繁多,从市场动态来分析,受政策限制、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电动车市场目前还没有出现强势品牌和行业龙头。因此本文以锡山电动车为例展开研究,探讨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锡山区电动车发展现状

3.1总量规模概况

2006年无锡锡山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186家,产销量达到350万辆,整个产业的产出规模达到100亿元,约占全区经济总产值的12%[8],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生产基地。图3-1中列出了全国主要电动自行车生产地区申请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可以看出,江苏省企业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大部分企业又是集中在锡山区。图3-2中列出了2003年到2006年锡山电动车的产量,可以看出锡山电动车产量正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加,锡山区电动车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集群的企业主要以整车组装为主,整车组装行业的发展亦带动了一批零配件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经过10年时间的培育和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已成为锡山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对锡山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图3-1全国主要电动自行车生产地区企业数量

图3-2近年锡山电动车产量走势

3.2企业格局

目前无锡市共有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约253家,锡山区拥有较大规模的整车企业186家,占全市的74%左右,约占全国电动车生产企业总数的1/5。年产量超过5万辆的企业达35家,并出现了一批年产20万辆以上的龙头企业,如北京新日、新世纪、红豆、董氏等。其中新日公司2007年生产量达到160万辆。

1、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主体,主要是本地创办的民营企业和外地引入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开拓市场的能力,对电动自行车产业迅猛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民营企业的实力以及产业发展处于初创时期,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表现为宏观市场规模巨大、微观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易出现无序恶性竞争;相互模仿、产品同质性较高;企业间难以协调。目前这种局面正在逐渐改观。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外地企业进入,正在形成以北京新日、红豆、清华祥龙等为龙头企业的格局。产业格局正逐渐朝着以少数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良性发展方向转变。

2、以整车组装企业为主

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主要是以整车组装企业为主。关键的零部件产业如电池、电机、模具等,主要是从浙江、苏北等地区采购,当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比较薄弱。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企业认为本地配套企业尚不成熟,但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在锡山地区都有销售网点。有企业表示,90%的零部件均可从本地采购到。浙江、苏北等地区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强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锡山地区整车组装企业的一体化能力,但是采购网络的高度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组装企业与配套企业因空间距离过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出,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可以成为未来锡山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大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企业规模参差不齐

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有年产超过60万辆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也有大量年产低于1万辆的小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产品质量、企业声誉比较重视,市场竞争比较规范。而一些整车型的小企业,为了生存往往会采取恶性竞争手段,对产业集群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锡山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应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3.3产品品牌和结构

目前,锡山区拥有品牌200多个,其中有全国驰名商标“新世纪”,国家免检产品“北京新日”,江苏省著名商标“雅迪”、“新陵”等,更有“天爵”“比德文”“清华祥龙”“千里马”“赤兔马”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对组装企业来说,品牌优势是避免同行业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广告投入也在逐渐增加。目前电动自行车企业一般拥有不止一个品牌,这就对品牌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轻型电动自行车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款型,主要是天津板块的简易型电动自行车和无锡锡山板块的“豪华型”电动自行车。目前豪华型占电动自行车总产量的6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天津是我国自行车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在简易型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上具有优势。锡山区依托摩托车基础,紧跟市场需求,产品以豪华型为主,其产量中90%以上为豪华型。

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空间在不断延伸,新产品开发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区不仅能生产多种款式的简易型、豪华款二轮电动自行车,而且已经成功开发了四轮警用电动自行车、场地车、游览观光车、沙滩车、卡丁车、巡逻车、高尔夫球场车、电动升降车等功能型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品种越来越多。

3.4研发和广告投入

广告和研发投入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由于电动自行车产品同质性较高,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实现差异化、多样化是减缓竞争的方法。近年来,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投入方面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如北京新日、雅迪等,广告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左右,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到了3%左右。在对北京新日、雅迪等43家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及其他一些小规模的电动车企业的研发现状调查中,发现电动车企业基本上都从事了一定的研发工作(其中有2家未作出回应)。

表3-1抽样企业研发密度状况

研发密度

企业数

百分比(%)

1%以下

10

24.4

1%-2%

14

34.1

2%-3%

9

22.0

3%-5%

4

9.8

5%以上

4

9.8

图3-3企业的广告密度

图3-3为对广告投入状况作出回应的15个企业的广告密度。按企业规模大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总体上15个企业的广告投入比例都较低,与此对应的是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品牌效应较弱。而且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规模较大的企业重视品牌的培养,广告支出比例远高于小企业。

第四章锡山区电动车面临的问题

4.1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产业发展迅速时,产品质量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绩效和声誉,对集群整体的发展都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效应。某些企业的低质量,往往会传递和放大出整个行业低质量的特征。因此对个别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声誉和生存。从2006年国家和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无锡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检查结果看,抽查的129批次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率仅为80.6%[9],质量问题较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竞争主要依靠模仿其他企业产品,以低价格扩大需求,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企业战略水平有待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主要寻求差异化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高水平的竞争[10]。现阶段,几乎大部分整车企业都忽略“战略”一词,他们的精力不是寻求如何创造差异,而绝大部分集中在“造车”与“卖车”上。一旦市场达到一定程度,销售遇到阻碍,企业的管理弊端就会暴露无遗。诸如“造什么样的车”、“如何造车”、“为谁而造车”、“造多长时间的车”等诸多问题,就会成为企业头痛的问题,届时再考虑这些问题,就为时晚矣。

3、进入门槛低

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激烈的价格竞争。与摩托车相比,现在锡山制造的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关键零部件都可以通过外部采购,从而使进入门槛较低。这也是在短时间内,电动自行车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重要原因。在庞大的整车企业中,雇十几个工人建成的“螺丝刀工厂”比比皆是。

4、企业间合作少,缺乏协作和交流

一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企业间的协作效率。通过企业间协作,企业能主动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11]。目前,锡山区电动自行车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交流,更谈不上项目合作,比如共同研发、人力资源培训等。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必须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

5、行业自律不足

虽然锡山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但大多数企业还是靠民间小额投资发展起来的[8]。这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只能走低档低价路线,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也没有注意品牌形象和锡山电动自行车行业整体利益。为了加快积累,只注重规模,忽视管理,产品开发上依靠模仿和抄袭别的产品,这给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4.2.1锡山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优势[J15]

以无锡地区摩托车产业和轻工业为基础,锡山地区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具备先天的发展依托。

1、生产要素优势

(1)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在研发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视研发的意识得到企业普遍认可。在有关部门对企业研发现状的调查中,发现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基本上都从事了一定的研发活动。各企业研发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对电池技术进行研发、对电机技术进行研发、整合现有通用技术提高效率研发、新车型设计上研发、新外观颜色研发。

第二,绝大部分企业对研发活动都有经费支持。大部分企业都按照全年的总销售收入对研发支出作出了估算,由此得知企业对研发活动都有稳定的经费支持。

(2)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优势

这主要表现为注重对各层次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分为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个层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工人,企业都给予了一定的专业培训。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都下了功夫,培训覆盖面较高。

2、需求条件与市场优势

(1)电动自行车产品定位较准,价格合理,符合市场需求

锡山区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产品系列比较丰富,基本覆盖了从1000元到2500元的价格区间,有的企业推出了单价在1000元以下的电动自行车,当然也有企业推出了价位在2500元到3000元电动自行车。3000元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基本没有[1]。总体来说,产品价格定位合理,处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内。这充分体现了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对市场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准确把握。

(2)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已经逐步开始拓展国外市场

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中,锡山电动自行车企业着重发展东南亚、欧盟两大地区。大多数企业都以东南亚作为产品出口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地区和我国地理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产品需求旺盛,出口难度小;少数企业以欧盟作为产品出口地区,这是考虑到欧盟市场较为成熟,价格较高[12]。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还有个别企业选择俄罗斯、中东、蒙古等地区和国家。

3.行业竞争优势

(1)企业竞争优势多样化

在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各家企业在竞争中各有优势。有的企业在装配技术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销售网络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品牌上比较有优势,有的企业在车架设计上比较有优势,甚至有的企业认为自身竞争优势有两项或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企业对待竞争的态度趋于理性,不限于打价格战,而开始重视产品技术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网络的建设等其它方面。这对于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健康竞争有很大帮助。

(2)行业竞争给企业带来的效应

行业竞争其实是个双刃剑,部分企业表示行业竞争对企业有多方面的影响。竞争会导致企业相互降价,使企业利润空间下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产品质量下降。但同时竞争也能够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企业还是认同竞争对自身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当竞争能让企业感到压力,那企业才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或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2.2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要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就必须依靠强势产业的支撑,产业强则百姓富,产业弱则百姓穷[13]。所以,选择何种产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选择正确,那对于该地区而言就是最大的机遇。毫无疑问,锡山选择了电动自行车产业,牢牢地抓住了机遇。以电动自行车为核心可以延伸出很多电驱动的相关产品,由此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令电动自行车成为经济发展的“明星”,而且更重要的是,为锡山整个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具体而言,电动自行车产业的机遇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创造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创造现实需求;能源环境问题作为现实约束要求电动自行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广阔的国际市场为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提供发展的外部空间。

1、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强才能民富,民富才能购买电动自行车。在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居民对电动自行车的购买能力逐渐加强,这是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宏观经济因素的利好,才为电动自行车产品创造了极为旺盛的市场需求,从而构成其发展的良好机遇[14]。离开这个因素的支持,国弱民穷根本就谈不上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与之相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两个因素,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创造现实需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交通问题日益凸现。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内居民生活半径加长[15];另一方面是农村与县级城市城镇之间联系日益紧密,需要频繁往返。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都要求简易、便捷、廉价式的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它必须要能满足一般百姓日常出行需要,能频繁使用,成本低廉,而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出现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城市化进程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呼唤环保节能交通工具

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16]。从现状来看,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我国能源和环境状况对未来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显而易见,“三高”道路无法持续。所以未来我国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能耗少的交通工具,与其它现有交通工具相比能够节省大量能源,从而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能够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境况。同时,电动自行车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不大,虽然有可能产生部分污染,但能有效治理,基本属于绿色交通工具。因而,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符合节能和环保两大趋势。

4、电动自行车产业具备宽广的国际市场销售前景

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的,但是从世界角度来看,电动自行车数十年前就已经出现,如日本、奥地利、德国、我国台湾都是较早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国内做强做大的同时,还面临着国外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电动自行车的世界生产和销售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和美国。

4.3锡山区电动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现实中种种因素制约了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或者说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威胁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家标准滞后使得行业发展缺乏统一方向;核心部件技术难以突破,电动自行车行业遭遇技术瓶颈;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地区间竞争激烈,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受到其它地区产业集群冲击;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内部竞争程度过高,缺乏协调整合。

1、电动自行车标准滞后,管理体制不明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目前看来,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尚有不利因素存在,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尚未制订[13],电动自行车代表的新型交通模式与传统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甚至还在不断加剧。如果这个因素无法得到圆满解决,那就会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障碍。

2、核心部件技术突破困难,产业升级遭遇瓶颈

一个行业要能获得长期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而技术的突破很难是全面同时突破,所以如果能在产品生产的核心部件上取得技术突破,那产品质量性能毫无疑问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在核心部件上取得技术突破。如果核心部件无法取得技术突破,那将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未来长期发展形成挑战。

3、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受到其它地区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强烈冲击

每个地区的地方政府都会寻找并重视当地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为之提供各种优惠配套措施来促进其发展。这种情况导致在某些行业中,全国同时存在着若干“板块”的现象。也就是说,同时国内会有若干地区成为该行业中的领先者。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中,就出现了这种的地区性产业竞争现象,电动自行车产业在地区间竞争异常激烈,锡山、天津和浙江三足鼎立,成为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的三大来竞争区域。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天津和浙江两大板块的冲击,从而形成对锡山板块的巨大挑战。

4、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内部面临不正当的残酷竞争,集群内协调整合关系到集群生死存亡

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历史辉煌。但是目前急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集群内部不正当竞争现象初现端倪,也就是说锡山当地电动自行车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违反公平市场经济规则,处于一定的无秩序状态。这种残酷的竞争状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于整个锡山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极具危害性,形成其发展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由于电动自行车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光明,市场需求旺盛,并且该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对新进入者的资金和技术要求都不高,所以大量新进入企业涌现[17]。其中规模大小不一,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差较大,研发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有不正当竞争的冲动。小企业进入电动自行车行业时就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完全从事简单的组装工作。它们为了短期内获得更多利润,完全有可能会选择低质低价原材料进行生产,从而进一步降价促销。此时大企业也不得不采取类似行动,甚至主动降价,用短期的损失将小企业挤出该行业,这样就形成了不正当竞争的局面。它虽然在短期内会令企业获取利润,导致其他企业在短期内受损,但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消费者不再消费这种产品,最终全行业衰退。

第五章无锡发展电动车产业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5.1规范行业管理

5.1.1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

1999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行业协会的职能之一是“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贯彻实施并进行监督”。锡山地区企业通过行业协会来参与电动车产业新标准的制定,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且可以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一,锡山电动车行业协会,应尽快提出明确具体,并且有说服力的产业标准。

第二,积极协调与浙江、常州、南京等产品结构类似地区的电动车行业协会的意见,以更广泛的意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锡山区的电动车行业协会成立不久(成立时间2007年6月1日),各项活动尚未正式启动。当务之急是要引导会员企业抓好自律,推动电动车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协调同行业团队之间既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能整合资源共同发展,进一步放大行业整体优势,促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5.1.2强化行业管理

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锡山区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扶助一批骨干企业,整改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无证无照、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型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对本地区的电动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培育。针对目前市场上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售后服务差,配件质量、价格参差不齐等现象,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动车配件厂家的规范和管理,在生产许可证发放等控制方面,应大幅度提高门槛,并加强行业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维修、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电动车行业质量控制人员和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使售后服务能够跟上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

5.2提升电动车产业知名度

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品牌建设具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一个产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即电动车的“无锡品牌”,这是区域内企业共享的品牌;二是集群内单个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为创优质品牌而努力。这两个方面都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5]。

5.2.1政府实施区域品牌工程

第一,可以采取政府引导或直接推动的方式,在媒体上进行针对产业集群的宣传,可以起到既宣传城市,又扩大产业知名度的效果。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常见的宣传广告“浪漫之都,大连旅游”,“义乌¾¾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威海,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等等就是属于此类。锡山地区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比如以“锡山¾¾中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等广告语,来增强消费者对锡山电动车的印象,扩大电动车无锡板块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推广、展示、等形式,增强锡山电动车集群的知名度。2006年9月锡山已经举办了中国首届轻型电动车展览会,全国有110多家著名电动车企业前来参展,其中无锡企业占三分之二,会上共展示近百个知名品牌的各类轻型电动车,在业内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

5.2.2支持企业品牌建设

第一,要积极支持电动车企业参加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无锡知名商标的申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推动、扶持、培育和发展无锡名牌产品和商标,加强名牌产品和商标的宣传与培训,建立企业品牌建设专业工作网络。

第二,对能够形成的品牌企业,在有关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财政贴息等方面优先扶持。外经贸、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进出口业务简化审核程序,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实施严格的品牌保护。严格执行与品牌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地方性品牌保护立法工作,加快品牌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5.3加强电动车产业竞争力

电动车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研发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电动车产业而言,产品研发能力既包括整车的设计组装,更包括配件性能、功能的完善,需要从整车、配件、产品延伸等几个方面全面协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8]。

1、构建上下游企业的研发联盟

电动车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产品创新不可能仅仅依靠上游或下游企业。下游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上游企业掌握配件的关键技术,只有两者联合起来从事研发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锡山地区的电动车企业,应该通过上下游的紧密联系来增强研发的针对性,增进创新效率。

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研发联盟

研发活动的关键投入要素是人才和资本[19],但就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单个企业而言,引进产品研发需要的所有资本和人才,既在操作上无法实现,又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因此,应以产品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锡山的电动车企业与各类高校、研究所进行有效的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这个平台,让锡山的电动车与相关研究机构增进交流,互通信息,了解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实现双赢合作。

3、构建同业企业间的研发联盟

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以竞争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在局部可以开展合作,比如共同投资进行研发活动。同业企业之间类似的研发联盟,可以减少重复研发投入,分散研发风险。

5.4增加锡山电动车产业附加值

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0]。锡山电动车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需要许多专业化的服务型组织,如广告策划与营销公司、贸易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专业设计机构等的介入。

1、扶持、引进、利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

如果把锡山电动车产业始终定位在传统制造业上,则难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应该通过加入高端的生产者服务业元素,打破电动车产业仅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局面,把电动车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来定位。

2、发展电动车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门针对电动车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这是电动车产业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在锡山地区发展电动车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本身既是生产者服务业的一部分,也是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提供人才基础。

5.5拓宽国际市场

锡山的电动车产业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将视野纳入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

第一,要充分利用锡山摩托车产业多年积累的出口渠道,以产品质量、销售渠道两个方面的优势,将锡山地区的电动车大规模的进入国际市场。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年度重点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由市、区政府确定国外的国际电动车展览会,加大对企业展览摊位补贴标准。

第二,利用江苏省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在锡山成立的有利条件,建立国际信息收集渠道和便利化的外贸出口手续,强化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扩大产品出口比重,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全力争取省、国家有关部门对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出口基地的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区信用担保公司与国家进出口银行贷款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第六章结论

锡山是全国闻名的电动车产业基地,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电动车配件资源和坚实的车辆制造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电动车产业和灿烂的企业文化。长久以来,锡山电动车历经了各个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兴衰发展,逐步发展成为无锡乃至江苏的一门特色产业。尽管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当前电动车在市场上和使用上的困难,然而,锡山电动车行业本身还是在发展、在提高,锡山作为江苏电动车行业龙头的地位并没有失去,反而壮大,而且潜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这种机遇能否成为将来的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锡山电动车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加强体制创新,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借助高科技的发展,把开发出的产品投入到新的应用领域中去。其次是要加强电动车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仅是电动车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抓住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培育电动自行车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电动车驱动技术的产业集群,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产品功能升级和产业部门升级,将无锡建设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电驱动技术产品的制造、研发、交易中心,建设成为电驱动技术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再次是要加强市场管理,使电动车市场更加有序,企业权利得到保护,实现电动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后,各级政府应该要把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做好对外人才的吸引和身边人才的培养,思路应该更开放。由此可见,不断的创新进步,提高完善是锡山电动车业重新起飞的必经之路。

致谢

这篇论文是我几个月来刻苦努力的结晶。但是,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伟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李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亲友的宝贵建议,同时还感谢无锡市锡山区经贸局和环保局的同志对我论文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J16](Reference)

[1]楼次杭.锡山区关于电动车产业发展与规划情况[J].营销电动车,2007,(22):52-57.

[2]王凤和.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N].中国电动车报,2008-06-10(4)

[3]何祚庥.解决中国交通问题需要有新思维[N].科技导报,2002,(08):21-23

[4]肖奇云.略谈电动车现状及如何改善[N].中国电动车报,2008-09-15(4)

[5]张顺荣.加快自行车企业品牌建设[J].国际电动车,2008,(8):5-10.

[6]马贵龙.轻便电电动车用小电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电子学会,2000-09-27:81-83.

[7]陈清泉.电动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中国机电工业,2000,(23):5-10.

[8]王丽霞.锡山电动车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消费导刊,2008,(6):64-66.

[9]陈波,周凯.无锡电动车行业概括及质量状况浅析[J].科技园地,2007,(5):32-34.

[10]WangYQ,MinoruS.DevelopmentandVerificationofaComputerSimulationModelofMotorcycle-to-VehicleCollisions.SAETECHNICALPAERSERIES,1999,20(1):07-19.

[11]赖焕俊,周立迎.电动自行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08):.284-285

[12]MikkoR,HeikkiS.AttentionandExpectationProblemsinBicycle-carCollisions:anin-depthStudy[J].AccidentAnalysisandPrevention,1998,30(5):657-666

[13]张飞.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状况及管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6

[14]石臣鹏.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7

[15]李鑫.电动自行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5,(12):45-56.

[16]陈清泉.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01):1-19

[17]封江.2007年上半年电动车销售市场浅析[J].营销电动车,2007,(22):48-51.

[18]高华,高光生,王翠伟.浅谈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科技,2006,(07):39-43.

[19]MukiT.,KajzerJ..TheBehaviorofBicyclistsinFrontalandRearCrashAccidentswithCars[J].JSAEReview,2001,35(1):73

[20]吴祖峰.论电动自行车[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01):20-25.

--------------------------------------------------------------------------------

[J1]二号,宋体居中

[J2]二号黑体,居中

[J3]仿宋,小二

[J4]三号,黑体,段前2行,断后0行

[J5]三号,黑体,段前断后0行

[J6]黑体,小四

[J7]页码摘要和目录大写罗马数字

[J8]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段前0行

[J9]Keywords,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斜体

[J10]三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2行

[J11]四号宋体,加粗

[J12]正文小四宋体,行距1.5倍

[J13]参考文献标注在右上角,timesnewroman

[J14]表头宋体五号

贸易产业论文范文篇10

目前我国国内推行ISO环境管理标准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达到普遍性的社会认知和认可,这与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其一,按照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限制了环境标准的推广。其二,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较晚,社会居民和企业法人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使得企业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认证。其三,环境管理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标准的识别和持续监督的力度不足。这都严重阻碍了ISO环境管理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对外贸易产业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区域发展极其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同时,基于劳动密集型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下行趋势,东部地区能耗、污染、排放等环境压力日益加剧,产业发展面临发展途径的重新选择和定位。因而,推进对外贸易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势在必行。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是国家基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需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产业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所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兼顾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快东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期和全力推进中部崛起,以及实质性地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总体来看,ISO环境管理标准不论对于微观企业还是对于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受到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认可。国际上获得该标准认证的企业每年以200%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大多都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而我国由于自身的现实状况,对ISO环境管理标准的推广范围和力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标准的推广应当受到重点关注。

二、发达国家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

发展战略及相关经验借鉴在进入21世纪后,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主导意识的绿色发展新趋势。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并且利用工业后时代出现的技术革命使环境污染问题从技术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

(一)英国重视发挥绿色经济牵引作用,带动整体产业发展

英国将绿色经济发展确定为经济政策的核心。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拟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以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复苏经济,扩大就业,具体措施分为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制造等三个方面。绿色能源方面,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等,计划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到总能源供应的15%;绿色生活方式方面,2007年5月,英国政府了新的《能源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并为低碳客车和电动汽车提供大量补贴;绿色制造方面,英国政府启动“绿色振兴计划”,斥资2.5亿英镑扶持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制造业的批量生产,以提升本国低碳汽车制造业的实力,增强其未来的出口竞争力。另外,英国政府通过绿色投资银行,对海上风力发电以及绿色科技研发提供大量补贴,特别为私营企业如REG风电公司等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提供额外的融资支持。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政策,英国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还有效扩大了就业。近两年来,英国的绿色产业以年均4%以上的增长速度,为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3,并占据了英国GDP的8%以上,混合燃料制造、电动车制造以及风电等绿色产业为英国提供了10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并已经在产业规模上超越了部分传统产业,如电信业、航空制造业等。

(二)美国重视绿色能源开发,致力于经济战略转型和振兴

能源问题是美国政府多年来施政的核心问题,其绿色新政的重点紧紧围绕发展新能源,并加大相关产业扶持和科研创新投入。2008年以来,奥巴马政府两届任期中陆续了一系列制造业振兴政策,包括《制造业促进法案》、《清洁能源技术制造业和出口援助法案》以及《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其中多项新政提及要将新能源相关产业作为投资重点,通过信贷担保、减免税收等措施持续加大新能源供应,并且在包括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氢燃料计划、未来发电计划(FutureGen)、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研究计划等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斥巨资支持新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构成了美国21世纪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完整框架,其目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创新方面提前布局,利用科技优势扩大“气候友好型能源”的使用,摆脱美国对国外石油能源的依赖并减少碳排放,以培育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主体,扩大就业,加强美国本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完成向“出口推动型”战略转变,以促进美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振兴。

(三)日本以低碳相关产业发展为主导,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用

日本政府基于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自2008年起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确立了其21世纪的整体发展战略。日本将低碳相关产业定位为战略发展核心,并根据社会现状兼顾发展医疗、健康以及老龄产业,通过加大投入、提供巨额补贴以及鼓励科研创新等方式,改变日本产业支柱单一的局面,并持续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在对外贸易方面,通过建立新型的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关系,加强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2008年以来,日本政府陆续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以及《产业结构展望2010方案》等政策草案,强调国内资源利用效率、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资源利用方面,日本通过国家制定的节能环保标准的监督管理,并通过税制改革,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增强日本能源自给能力;产业发展方面,日本以优先发展低碳相关产业为核心,重视开发和适用节能新产品,同时将医疗、健康和护理等相关产业定义为“社会问题解决产业”,并连同基础设施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尖端技术产业等一起确立为未来五大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拟对新能源、健康以及医疗产业增加总计95亿日元投入,预计为社会创造40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

(四)其他发达国家经验及经验总结

法国绿色发展之路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积极主张发展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尤其是根据本国在乙醇燃料相关技术上的优势为基础,大力推广低碳汽车制造业和公共运输服务业。德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将发展生态工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重视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尤其重点发展利用太阳能,不仅摆脱了依靠煤炭发电的高污染能源消费方式,保护了环境,同时为社会创造了6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复苏。韩国为振兴经济,推出“低碳绿色增长”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大幅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一方面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并注重将二者结合以确立韩国21世纪全国经济“绿色化”的新型产业布局。综上,主要发达国家在新形势下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环保、低碳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相关产业确立为本国未来产业发展支柱,希望通过新兴产业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并扩大就业;第二,重视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英国、美国还是日本等国家,均强调基础设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纷纷为尽早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提前布局;第三,重视发展开放型经济,以上各发达国家都将提升本国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措施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强调积累相关产业竞争实力,希望以新兴产业对外出口和投资奠定本国未来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地位。这些经验对新形势下科学推进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战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产业梯度转移中应确立环境风险控制机制以及污染控制原则

在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的进程中,笔者建议应该根据ISO环境管理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快建立产业转移环境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环境保护重点,处理好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建立环境风险控制机制由前述关于ISO环境管理标准

的论述可见,其不仅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环境保护标准,更可以作为环境执法、市场准入与资源利用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笔者建议:第一,根据ISO环境标准建立前置评估和统一监管机制。产业转移的承接主体在接受承接产业申请后,应根据ISO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明晰的产业环保标准细则,对转移产业进行前置性预评估,确定该产业或企业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要求,设置承接产业转移准入的第一道门槛,过关后再履行其他承接程序。承接项目开始建设后,应依据ISO环境标准对产业或企业进行统一的环境监测、监管,当地政府对转移的企业和本土企业应当一视同仁,实施统一的ISO环境管理标准,公平实施环境管理。但是,环境保护的标准原则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不同,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除了要遵照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之外,越来越多的环保领域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有创新的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因此,对转移的产业项目的环境评估范围更广,标准更严格,创新和完善了产业转移的项目环境评估体系。具体措施的制定可以参考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以及环境绩效评价(EPE)的条款,兼顾考察标准的规范性与适用性。第二,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产业污染指标监测查询机制。承接主体应该为转移企业建立资源利用数据信息库,掌握产业对当地资源的需求种类、需求数量与规模、开发利用效率等情况,考察转移产业与当地资源的匹配情况,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匹配和供求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匹配、节约和保护、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这与ISO环境管理标准中关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企业或项目,可以及时对承接产业的环境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信息查询,对有严重违法违规的污染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对这类企业原则是先进行产业的技术设备升级或更新,“先升级后转移”或“先升级后生产”,将污染源挡在门外。第三,加大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执行力度。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的立法建设,但环境保护的正效应往往未能充分发挥,而环境污染的负效应却表现明显,这说明环保法规和条例的执行力度仍有待加强。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当将以上法规和条例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原则,加大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并建立健全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最大化环境保护的正向效应,让法律法规为产业转移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其中,明确环境污染准入和退出原则是重点。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前置审批程序中,环境评价尤为重要,评价出来的各项指数尤其是排放和单位能耗的指数应作为承接项目的第一道门槛,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承接以后的产业运行的环境效能进行跟踪监管,不符合当初环境评价标准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准的产业或企业,实行强制退出机制,保障产业转移质量。

(二)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保护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