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策略3篇

时间:2022-06-02 05:11:26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策略3篇

第一篇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随着民族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内地高校民族班、预科班的开设,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底,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40万。然而,由于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地域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融入困难,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就业的竞争力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差距,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为突出,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高校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学业基础较差,创业意识往往更为薄弱,加强对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显得更有意义。应通过课堂培养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睿智、诚信、合作的创业意识,进一步凝练为勤奋、自信、坚毅、果敢的创新精神,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包括卓越的领导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开拓精神、全球化视野、敏锐的市场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潜能,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教育,充分、有效地将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提升其创业素质;同时,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接触、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缩小差距,最终达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3]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我国边远、贫困、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难得到良好创业氛围的熏陶,创业素质也就难以得到提高,反过来又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扶持当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让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创业引领者,以点带面,带动当地其他人群就业、创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助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切入点之一,意义重大。

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同志首次提出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自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倡导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导向。实体创业作为科技创新之外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另一种实现形式,理应受到社会、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需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具有管理者禀赋的潜在企业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就业岗位,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创业氛围的提升和创新体系的完善。可见,具备较高创业素质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式”教学模式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式”教学模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在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和总结。

1.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体系,还仅仅停留在开设创业讲座、举行创业大赛等基本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没有系统、丰富的课程配置。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十分普及,如法国高校的“企业创办学”课程、美国高校的“企业经营计划”课程等。[4]然而,在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脱钩”的现象,二者没有形成必要的连接和结合,往往导致创业教育脱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使得自身的专业优势难以发挥。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不能脱离学科专业,反而应该与学科专业紧密配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不足,设置针对性的教育环节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综合提升。可见,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体系,没有规范、系统的教育课程和教育环节,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课程和培训就更为匮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创业教育师资配备不齐全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配备为保障,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都极为薄弱,多数老师都是刚刚接受KAB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后就给学生授课。不仅缺少必要的创业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成熟的授课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创业教育需求的了解更是无从谈起。[5]这就导致当前的创业教育普遍偏向理论层面的简单说教,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使得高校创业教育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提升。

3.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较差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首先,学校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主阵地。然而,在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创业和创业教育都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衡量和评价学生优秀与否主要看其专业成绩,创业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评价体系、培养目标都没有将创业素质纳入其中,创业教育所处的学校环境不容乐观。其次,家庭环境往往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工作岗位、思想观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创业意愿。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对创业的认知、信心都较差,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信息的获取。最后,从创业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整个社会的创业政策、创业氛围、社会评价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意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市场经济起步晚、经济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也较少,难以形成刺激创业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些无疑会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有必要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创业教育涉及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和对策建议,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1.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从而更科学合理地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创业准备和创业规划。高等院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和“宽思维”的特点,构建系统、完整、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教学作为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重要地位。高校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效果,注重基础,开设一系列综合性、跨专业、实践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尽量开设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课程和培训,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需求。其次,重视实践体验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学科,除了开设必要的创业教育课程外,创业的实践体验也尤为重要,可以称得上是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应该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投身于创业演练中,让其感受创业的整个过程,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项目和创业领域,为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6]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和学校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实践平台,辅以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自主设计创业项目和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保障。

2.重视创业教育师资引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保障,高校应拥有一批既有创业理论基础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真正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依赖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个渠道: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招聘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队伍;同时,加大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激励,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同时,高校可以采用兼职和聘用的方式,从社会中聘用优秀的创业人才,面向社会吸收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充实到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同时引进或聘任科研类、经营类、法律类等不同类别的人才,形成层次、类别齐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而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7]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和科研院所、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双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同指导”的创业教育新机制,通过在相关企业设立大学生创业辅导站,专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全力发挥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优势。

3.打造创新型校园环境,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氛围保障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健全的课程体系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应努力营造出一种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和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特别是营造一种鼓励创业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从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有效地诱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高校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路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等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创业成才的校园典型,树立创业榜样,使创业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和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其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创业观念。三是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如高校可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之星”评选、创业嘉年华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和团队精神,最终全面提升其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四、结语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就越显突出,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的宝贵资源,其就业质量和发展潜力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可以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充分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切实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校园氛围”等各个路径入手,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来自于《民族教育》杂志。《民族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宋晓东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内许多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广泛开展,力求对国内在校大学生的基本创业意识和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但只是一门具有选修性质基础课程,很难得到学生重视。另外一个就是国际劳工组织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合作的SIYB(StartandImproveYourBusiness)创业培训项目,但该项目重点是针对中小企业业主开发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上两个项目虽然在许多高校中开展,但实施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它们要么内容太过于单一,要么因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深入学习。所以,若要实现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更需要符合国内大学生创业实际的创业课程体系。本文将结合高等教育的活动规律,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探索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

二、创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以课程论为依据的课程开发观点

在教育研究领域出现过多种课程论,颇具代表性、对世界各国大学课程开发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分科为中心的课程论,主张大学课程应该根据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把各门课程包含的事实、法则、结论都配置在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中。第二种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主张大学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来编排,使课程编排同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着眼点在于教学生而不是教知识。第三种是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论,强调把学科中的基本结构,用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加以编排,让学生首先掌握知识的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实进行分类和评价。客观的审视上述课程论,三者分别围绕着“社会、人和知识”三个中心展开,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分裂了社会、人和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都存在某种缺陷。创业课程开发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但也不宜偏向某一种流派,而应当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将三种课程论进行有机整合,生成一种新的整合课程论,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1】因此,在创业课程开发中既要运用创业活动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形式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习惯。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强调课程开发应该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该理论一方面在教育学层面解决了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实现了技能与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层面解决了工作中的变与不变问题,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在变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取掌握“不变”的思维过程。【2】另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都涵盖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3】由于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商业活动,导致创业教育与高校学科教育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而与职业教育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基于职业教育在工作过程方面的理论基础,可以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过程。在开发创业课程体系时,一方面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该包含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了适合国内大学生学习特点,根据创业过程不同阶段的技能要求,对创业知识进行解构和重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思路框架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跨学科教育活动,其有效性取决两方面,一是对创业活动本身的深入理解和正确传播;二是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4】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商业活动和教育活动进行紧密结合。就创业活动而言,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商务行为,在创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特点,因而,与之相应的创业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同时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活动来说,为了实现不同教学目标和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同,具体表现在不同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手段。本文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经验,依托课程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框架。一是从创业者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确立创业教育目标,以创业活动为主线,研究创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内容,并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定位课程的不同类型。二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形成分层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创业课程体系结构,以满足具有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创业需求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实施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模式。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三维创业课程体系模型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

通过对各行业有代表性创业人员的创业经历调查以及对创业案例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应该是包括“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训练和创业素质提升”三个方面。【5】(1)创业知识目标:在创业知识传授中,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合理有序的创业知识结构,包括有关商业机会识别和把握的“营销策划知识”;创办企业的“开业流程”;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创业法律”及“创业政策”;与会计及投融资有关的“财务知识”;新创企业经营相关的“企业管理知识”等等。(2)创业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为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商业变革的分析预测能力;创业商机识别和机会把握能力;有效地低成本获取创业资金、使用资金、控制管理资金风险的财务掌控能力;创造并提升竞争优势的项目运作能力;创业团队合作及高效沟通协调能力;对各类资源的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能力及危机驾驭能力。(3)创业素质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和创业协作。其中创业意识应重视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创业精神应该从“自信、自发、自立、自强、自主”等方面强化培养;创业心理主要反应了创业者的创业意志和情感;创业协作则表示创业团队合作、可用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愿望。【6】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素

创业课程的内容要素包含了创业课程内容选择及课程内容排序。创业课程内容选择必然涵盖整个创业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可以围绕创业过程这条主线,首先分析不同创业阶段创业者及其企业所面临的目标和任务选择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关联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序并组合为相应的创业课程。关于创业过程,理论界构建了许多理论模型来研究创业活动的相关逻辑顺序。颇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D.H.Holt(1992)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提出创业过程包含创业前阶段、创业阶段、企业早期成长阶段和企业晚期成长阶段四个阶段。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提出了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观点。J.Mair和E.Noboa(2006)从创业意向形成的视角探索了社会创业的一般流程。【7】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了创业过程的一般商业流程,为创业者开展商业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性指导,但对于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讲,以上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太理论化,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应该着重让在校大学生思考是否要创业、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识别和评价商机、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等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协助大学生有效地寻求问题的答案。【8】鉴于上述观点,在开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时,我们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创业意愿形成、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策划、创业启动、企业成长五个创业阶段。根据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特点实施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意愿形成阶段着重选择创业意识、创业创新精神及创业心理等内容;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阶段主要强调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商机挖掘与评估、产生企业构想等内容;创业策划阶段重点加强市场营销计划、商业计划书、选择企业法律形态等内容;创业启动阶段重点关注团队建设、创办企业流程、创业融资等内容;在企业成长阶段则应该选择营销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等内容。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类型要素

依据课程论观点,创业教育既要重视创业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体体验,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形式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应该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时要强调创业技能的内化过程。在借鉴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创业活动特点可以将创业课程分为四类课程:即理论讲授、单项训练、模拟演练和经营实战,形成具有模块化、层次性、组合型特征的创业课程体系结构。

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维构建模型

通过对创业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类型要素三者进行整合,形成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维构建模型。维度一为教学目标,细分为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三方面;维度二为课程类型,细分为创业理论传授、创业单项训练、创业模拟演练和经营实战四类;维度三为创业过程,细分为创业意愿形成、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策划、创业启动、企业成长五个阶段。上述三个维度从不同视角考量,对创业者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创业素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创业课程内容,从而构建立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组

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或零星的讲座,而应该依托一个系统化的创业课程体系。本文以创业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依据“教学目标-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课程构建模型,分析创业过程中每个创业阶段的商业活动特点,按不同创业阶段将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分解,总结创业者所需的创业知识,归纳创业者必备的核心能力,提炼创业者应有的综合素质,然后根据创业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充分考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序并组合为相应的创业课程,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分层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创业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实施差别化创业教育,将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分层化设计,以满足具有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创业意愿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业教学模式,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包含了3个层次,6个模块,12门课程,形成了具有模块化、层次性、组合型特征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实务课程”、“创业实战课程”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大众化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基础创业知识普及教育。通过最基础的创业课程,使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激发他们潜在的创业意识,并能够运用基础创业知识简单认识并分析评价常见的商业活动。这些普及类的基础创业课程可以作为全校范围内的必修课程;第二层次是为具有创业兴趣较浓、创业意愿较强学生开设的创业技能训练实务课程。通过模拟选择创业项目、营销策划、组建创业团队及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创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产生尝试创业的意识和信念。该层次课程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隐形课程融合到专业课程之中;第三层次则是为具有创业基础或者创业经历的学生开设的创业提升课程。这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战特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创业知识,而且还能够根据实际创业项目所面临的企业管理问题及商业环境进行决策。尤其是沙盘演练部分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由于涉及到创业实体,部分课程可以按“创业咨询室”形式进行专项研讨或现场指导,也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群分布按照行业特点作为选修课程。

六、结束语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与创业者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对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很多高校的创业课程仅仅是停留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拓展部分,或者是零散的选修课、创业竞赛或讲座等,大学生很难从中获得他们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本文究正是选择当前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中最薄弱滞后、但又至关重要的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依托课程论基础,基于创业过程的创新视角,融合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系统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创新模式,并根据创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构建模型,开发出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丰富现有创业教育理论,并能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李昆益工作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大学生创业技能教育问题的提出

国际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的关注由来已久。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TheKauffmanCenterforEntrepreneurshipLeadership)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被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认知、风险性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创新企业管理等内容。[2]欧盟高校设定的创业教育目标是:(1)发展作为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基础的个人特质与技能(创造力、自主意识、冒风险、领导力、团队精神);(2)提高大学生自我雇佣和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意识;(3)提供创办和管理企业所需的特定技能与知识。[3]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fo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将大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态度作为评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依据,包括机会识别、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等技能。[4]由此可见,创业技能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效果,但与欧美等创业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在将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创业技能上,整体的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亟待突破。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搭建了一个大学生创业技能的二维结构框架,并提炼了创业技能提升的教育策略,希望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些许借鉴。

二、大学生创业技能的二维结构框架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关于成功创办并运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个人特质的角度对创业技能问题展开研究,但由于“个性特质”往往被认为是天生的,过于强调创业者的个性特质而忽视后天培养的重要性会有失偏颇。因此,从90年代起,大量研究转向试图解释企业运营绩效的原因,认为其不单是由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决定的,还受到其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并陆续提出了相当广泛的创业技能模型。[5]如ChandlerandJansen提出了基于创业技能、管理技能、技术功能性技能三大类别的包括机会识别能力、社交能力在内的21种技能。Lorrain等提出了识别机会、战略愿景、商业网络管理、营销管理、商务谈判、决策力、金融管理等12个领域的39项技能。DeNoble等人提出了包括风险管理、产品开发、人际网络、机会识别、资源处置和发展创新环境的六大创业技能维度。[6]这些模型的研究思路可归纳为基于自我评估(Self-Assessed)的方法和基于评估创业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方法。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就创业技能的内涵、构成要素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能力模型具有机会要素、关系要素、概念要素、组织要素、战略要素、承诺要素、情绪要素和学习要素等八个维度。[7]另有学者提出了基于自我技能和管理与影响技能两个维度的包含自我管理、职业规划、信息选择与应用、企业管理与战略、客户管理及人际沟通六大因素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机构模型。[8]可见,创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目前学者对其概念与内涵的观点和结论尚不一致,尤其是对其维度的划分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上述研究中对创业技能模型关键特性的分析不乏同质性,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开发创业的各种测试工具及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本文提取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创业技能取得共识的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并结合大学生群体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创业特征,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技能的二维结构框架,即大学生创业技能涵盖应用层面的功能性技能和发展层面的行为性技能两大类共20余种技能要素(如图所示),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结果。

1.应用层:创业功能性技能(FunctionalSkills)

功能性技能属于显性技能,是创新和运营新企业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典型的如专业技能、机会识别、产品开发、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素,这类技能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可将其归列在应用层,通常这类技能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在应用层的各项技能要素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以个体的发展倾向和应用层面的其他功能性技能为基础,包含着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知识与技术,专业化水平越高的创业领域,要求创业者具备专业技能的水平和层次就越高。从国外发展经验看,科技创业等依托于专业知识的创业形式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是知识创业的核心主体,因此,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功能性技能所含要素更接近于知识,一般都是直接应用知识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传统商学院的教育项目能提供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通过修读相关课程,大学生一般能获得创建和运行新创企业所需的功能性技能。此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关注。

2.发展层:创业行为性技能(BehaviouralSkills)行为性技能属于隐性技能,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应对越来越复杂以及不确定环境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般并不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但却是个体获得构成处理各种创业问题的必要基础素质。这些能力要素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释放或开发它们,我们将其归列在发展层。典型的要素包括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领导能力、创新思维、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通常而言,发展层的技能不容易被简单地观察和测量,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进行判断。行为性技能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有效运用功能性技能的前提。一般而言,在人们创业的功能性技能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创业成功与否的差异便取决于创业行为性技能的高低,因此,创业所需要的行为性技能比功能性技能更难以发展和提升。但是,当前很多创业教育项目并未将两类技能做严格区分而偏向于笼统地设定创业教育目标。事实上,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行为性技能的获得需要更多地突破传统教育方法来实现。

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基本经验

美国高校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选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创业辅修项目(以下简称E-SHIP项目)作案例,[9]拟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度分析,获取其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E-SHIP项目始于2001年,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以招收工程专业、商学专业或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为主,该项目自身配置了一个完整的评估计划,包括学生成长的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2004年项目组的一次自我评估结果显示,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的相关创业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归纳而言,E-SHIP项目的成功经验如下:

1.从讲授知识为主到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设计是创业教育课程的灵魂,准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则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E-SHIP项目提出了明确且清晰的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生开发新产品或创建新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技能。具体而言,就是工程技术创新背景下的产品开发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能较好地理解商业和财务知识。在此基础上,E-SHIP项目更强调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参加培训的学生修满18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12个学分的4门核心课程(详见下表)。虽然课程数量不多,但核心课程基本覆盖了科技创新创业领域的主要方面,最关键的是,所有课程都摈弃了传统以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基于行动(经验)的学习方法,即所有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完成课程任务,通常是解决特定主题下的现实难题,与此同时达到个人技能和组织发展的同步提升。课程设计注重采用创造性实践元素以帮助学生在创业知识和创业行动之间获得平衡。在这种创业学习模式里,学习是一个多维概念,不仅是对信息、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嵌入行为和发展适当行为性技能的过程,包括自我学习、社会学习和战略学习。例如,《创业领导力》课程在完成培养沟通技能这一教学目标时,学生团队会要求根据创业过程中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演说汇报,同时接受来自企业界的专家小组点评,在点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隔周继续演说汇报,通常一个主题要循环演练多次,帮助学生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获得在面对经验丰富的创业家和商业人士时的沟通交流技巧,从而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构建一个多元互动体系的创业课程整合策略

核心课程是创业教育项目的基础,但仅有核心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创业行为技能的提升决定了需要依托更多课堂之外的环节,这些环节与核心课程环环相扣,呈现出逐层将知识内化的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系统训练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锐度,使学生形成系统前瞻的创业思维和能力。E-SHIP项目在核心课程之外,还有展示产品与想法的工程创业竞赛、创业交流系列活动、基于产品或模式的创业体验项目、参与来自区域产业和宾州大学研究者的团队项目等教学活动,这些元素组成了一个多元互动的体系,形成了创业课程与课外创业活动的整合以及创业课程与各类创业援助的整合。前者以展示产品与想法的工程创业竞赛为例。该竞赛每学期末举行一次,鼓励修读过核心课程的学生团队参加,竞赛包括提交产品/工艺/解决方案的原型、5分钟电梯演讲、制作产品手册、商业计划书四大环节,评委则来自地方产业、小型技术公司、风险投资家及商界人士,为了配合竞赛,每门课程都会进行竞赛预演,以选出最优秀的团队参加最后的决赛。后者以《基于市场推动的技术转移》为例,该课程由商科和工程学院教师合作教授,根据课程任务,由工程、商业和医学预科学生组成的本科生团队专注于为学校核心技术转让的商业化最佳实现途径提供方案,并参与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实际问题,课程最终使E-SHIP项目的学生、研究人员、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企业都获益。

3.强调创业者和社会企业完全融入的开放式创业实践策略

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促成大量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及其它产业界人士、机构积极参与创业教育项目,提供系列开放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创业知识获得创业技能和积累创业经验,是E-SHIP项目获得成功的又一策略。除了邀请创业者担当课程的客座讲师或者实践教学导师外,创业交流系列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具体参与方式。创业交流系列活动每学期举办4场,一般不拘泥于传统的讲演模式而采用更聚焦的方式,例如:(1)纪律片观影。现场邀请当地创业家主持,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2)风险投资知识。邀请基于个人经历对公司成长过程中风投资金利用持有对立观点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为学生现场做讲解。(3)因财务丑闻破产的企业案例主题。邀请来自商业法、企业伦理学的教师以及案例公司的前公司员工等参与。由此可见,社会企业家成为贯穿E-SHIP项目的核心主体。另外,E-SHIP项目也积极寻求外部的各种支持,如基于产品或模式的创业体验项目,就是与NCIIA企业合作,由它提供赞助基金支持学生实现关于技术产品概念的模型设计的企业运作。

四、基于二维结构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的创业教育策略的思考

从创业型人才成长的视角来看,创业技能提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业家的成长过程。现如今,创业是否可教不再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高校有责任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发展,但如何设计高效的传递和提升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对高校而言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主张在“了解”的教育和“做”的教育之间找到平衡。

1.功能性技能传授过程中发展适当的行为性技能:提升课程设计的创新力度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得到了广泛普及,但是,各类创业教育项目对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的成效并不显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核心课程仍以功能性技能传授为主,课程设计滞后。创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要求创业技能的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学生支持创业的理论及概念框架,多表现为功能性技能,但个体的特性发展及行为改变则需要依赖更灵活的教学策略。因此,必须围绕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计的不断创新,带动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新颖而全面的视角,增强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例如,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体验式学习强调“做中学”,为应用计划组织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机会;合作式学习鼓励共同承担学习任务,通过以合作学习为导向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构建、资源整合及沟通技能;跨学科合作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自己所学专业里不能获得的技能发展。配合这些教学策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更多地尝试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和创业实践活动引进来。

2.嵌入行为性技能的实践以巩固获得的功能性技能:拓展课程整合的运作层面如果将课程比作是创业教育项目的细胞,那么,只有让每一门课程都充满张力和活力,整个创业教育项目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单一的功能性技能传授课程无疑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这种需求,而以合作探究提升创业行为性技能则必须建立在创业课程整合的基础之上。通常情况下,核心课程多是基于战略规划、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发展功能性技能为基础的,在核心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合课外创业活动及各类创业援助,促使隐形知识在项目发展中层层扩展,使创业课程不仅仅是对创业信息、创业知识的认知或理解,更成为一个嵌入创业行为技能的过程,而我们正需要这种形式更全面的创业教育,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课程整合模式,不断拓展课程整合的运作层面,逐步达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融合的目标。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一方面可以积极促成创业课程开发、教学师资、课外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的整合,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创业教育项目与学校科技部门的整合、与科研项目的整合、与地区创业事件的整合、与商业运作的整合、与企业家发展的整合等,加速实现创业课程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锻炼对创新机会的把握、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解决、沟通、团队合作、面对压力和复杂性等方面的技能。

3.行为性技能提升的促进因素:形成创业教育的开放机制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被置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功能性技能的提升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创业教育开放机会尤显重要。创业者和社会企业的全程参与可以促使隐性知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拓展,实现隐性知识由个人到组织的共享。当前国内高校对创业教育项目日益重视,不少高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也整合了一些社会资源,但是能形成校内外多方互动互促的尚在少数。事实上,创业者或企业家的参与方式有多种形式,从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基金资助、孵化支持,到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创业教材,从兼任创业活动师资到协助培养校内专职教师,所有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引进更多的源头活水,有效解决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促使学生关注产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活学活用的创业知识与技能。

五、结语

创业技能是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素质,创业技能的提升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点。综上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创业教育项目,应以发展学习者的创业价值观、创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有一个连续的系列课程和活动组合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常规教学教授创业的理论和概念框架,帮助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功能性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持以务实的课程设计理念,采用灵活的活动或实践课程,促成个体的技能培养、特性发展和行为改变,为此,尤其需要创造机会实践关键性的创业行为。当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正在积极从基于发展功能性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向各具特色的以发展创业行为性技能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本文系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文化工程类)“温州新生代创业研究创新团队”、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新生代创业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2jd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曾尔雷工作单位: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