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经济与旅游产业论文

时间:2022-03-02 04:08:47

农牧业经济与旅游产业论文

一、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4事件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西藏而言,200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西藏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西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西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西藏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西藏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西藏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西藏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西藏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西藏2001~2012年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法探讨了两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数据分析、模型估计、参数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验证了研究假设,即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影响和联系。相关的结论如下:第一,根据VAR模型的分析,自2001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正向关系,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农牧业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综合收入(取自然对数)每增加1单位,农牧业增加值(取自然对数)便会产生0.045单位的变动增量。但是,由于VAR模型较少地依赖经济理论假设的特点,故这一变化并不能准确地从经济意义上解释两变量的关系,只是大体地判断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第二,借助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向相同。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农牧业增加值波动影响是正向的,短期内波动且长期内趋于平稳的;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旅游综合收入表现为正向的、较为显著的影响,该影响持续时间长。通过实证研究,结合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业经历了巩固发展阶段(2001~2003年)、提质增效发展阶段(2004~2007)和全面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在此期间,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耦合发展。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出现了协同发展迹象。随着西藏乡村旅游规划的出台,旅游产业融入到农牧业之中,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观光农牧业、乡村种植业与养殖业、乡村科技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原有的产业结构,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牧产品供需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供需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农牧产品的加工、开发、销售,使农副产品的价格被提高,致使农牧业经济增效、农民增收,较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农牧产品的供给,拥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例如:堆龙德庆县的桑木村、墨竹工卡县的工卡村、城关区夺底乡夺底沟、城关区娘热乡娘热沟、曲水县的江村、尼木吞巴藏香村、林芝地区鲁朗镇扎西岗村、墨脱县加热萨村、工布江达县结布村等。农牧业的发展使农村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从而为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必要的发展条件,间接刺激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收入水平,因此增强了农牧民参与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的接待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对于西藏而言,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使旅游经济效益有力地拉动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合理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要科学进行乡村旅游规划,保持旅游产业适度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为了规避旅游高潮退去所造成的“旅游后现象”给农牧业所带来消极负面的冲击,当未雨绸缪,积极探寻旅游业的辅助性产业。借力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来分散市场风险、增强产业自身的免疫能力。

作者:徐秀美多吉次仁单位: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