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的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时间:2022-11-11 03:09:35

后金融危机的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山东省高职教育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职教育开始试办之初,山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专科)院校不足10所,到2011年,山东省的高职院校已增至76所(其中公办院校55所,民办院校21所),除此之外还另设分校办学点5所,仅次于江苏省(79所)。2011年,我省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总量为48.42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招生28.06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的57.9%,高职在校生55.7万人,毕业生28.91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量的61.52%,高职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增长。2.区域分布日趋合理。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在地理区域上已经覆盖全省,涉及地市17个,目前济南20所,青岛9所,潍坊9所,淄博7所,烟台5所,分布情况与各市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符。3.专业设置覆盖面广。山东省72所高职院校以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为依据,开设的专业已经可以全部覆盖大类专业。在78个二级类专业中,山东省目前有65个,覆盖率达到了83%。此外,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823个专业,其中目录内专业531个,目录外专业292个。山东省高职共开设目录内专业272种,平均专业种类覆盖率为51%,排在前三位是土建89%,财经83%,电子信息83%。4.多元化办学主体形成。一般而言,办学主体可分为公办、行业企业办、中外合办和民办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山东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一批投资大、机制新的民办高校介入高职领域。2000年山东省只有1所民办高职院校,在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到2010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增至20所,而且分布范围很广。5“.订单式”等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目前,山东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积极探索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提高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办学、企业助学、创建合作企业等多种模式。如山东省商务职业学院与家家悦集团共建“家家悦储备店长班”;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休闲产业管理系与辽宁金通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等企业合作,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山东交通学院与德国博世公司建立了德国博世实训基地,并获得20余台套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大量的维修技术资料。这些教育模式的探索为山东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提供了路径。

(二)劣势

1.专业建设方向趋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在山东省现有专业中,布点数量较多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技术45个,物流管理43个,数控技术4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41个,会计电算化4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39个,电子商务38个等。而与山东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农林牧渔、轻纺食品等大类中的相关专业设立很少,同时存在着社会急需的实用型的工科专业不足的情况。从课程设置来看,虽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求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得低于1/3,但大多数学校把实践教学与技能操作等课程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开设。而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最后一年绝大部分学生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根本没时间、精力和心思进行技能训练。所以实践教学形同虚设,无法体现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操作”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对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表示一般、较弱、较强和强的比例分别为:45.60%、37.30%、13.70%、3.40%。2.观念认识不到位,高技能人才短缺。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学生的主要目标仍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非高职教育,读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重普教、轻职教的情况还较为普遍。观念认识不到位,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山东企业职工队伍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仅占技术工人的6%,与发达国家30%至40%的水平相距甚远。3.实习实训基地不足,产学合作相对薄弱。对于实训场地、设备和实习时间的调查显示,实习实训形同虚设的和基本无实习的占的比重最大,可见对一些高职院校而言,实习实训基地不足、实习环节薄弱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山东省高职院校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产学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流于表面形式。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校企合作不理想,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还没有把企业育人资源和思路纳入高职教育的视野,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状态,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4.师生比例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紧缺。截至201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近70余万人,专任教师不足3万人,平均师生比为1:23,这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比1:14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且教师队伍结构总体不平衡,年轻教师多,高水平、能力强的教师相对少。此外,山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卷调查显示,有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占33.26%,66.74%的教师无实际工作经历。5.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从就业岗位和就业质量、层次来看,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要明显低于本科生。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是由于各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未能及时适应和衔接而造成;从客观上分析,由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以及教育观念认识不到位等所形成。

(三)机遇

1.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是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召开了几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促进职教发展的对策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四项重大任务。二是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更是把提高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省作为重要战略之一,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山东经济的共同发展。2.与区域经济的融合联动发展。“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支持特色经济区的发展,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打造,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的建设,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如能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需求,调整优化已有的医药化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营养与烹饪、酒店服务、现代物流等专业,增加城市轨道运输、水利水电、卫生管理、现代农业、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目前基本空白的专业,建立既符合省情又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一定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3.存在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强大的社会需求为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首先在金融危机中,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以及择业观的变化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其次,危机过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将降低对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而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加大。同时,危机过后会有大批从业人员转岗、上岗,也急需大量的长短期职业培训教育。再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农民工为了获得稳定就业和生活而迫切需要接受培训;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也需要继续发展。总之,在以上分析中可知,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但劣势与挑战不容忽视。

二、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在深入研究分析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将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匹配,利用SWOT矩阵,构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型并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战略设计和选择。

(一)SO战略,其核心为重点发展,优势强化

SO战略的核心就在于深入贯彻扶强机制,打造强势课程、专业乃至学校品牌,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优质的办学条件,发挥其示范作用与辐射效应,以此来带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和发展。SO战略具体实施有以下两个要点。一是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促进优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特色,在专业布局上,主动适应市场,依托政府支持,校企联动,整合优势领域的教育资源,不断加强优势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系列专业群。积极开拓特色专业和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国外合作,联合培养国际认证,促进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二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助推具有发展优势的职业院校优先发展。目前,山东省共有13所高职院校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范围,《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提出,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各项财政总投资4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财政总投资13亿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提升计划,五年内财政投资1.35亿元。要切实落实上述计划,就要对重点发展的示范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上适度的倾斜、投入、鼓励和支持,使这类具有优势的职业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趁势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带动全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WO战略,加强指导,机会追寻战略

WO战略的核心是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现有的机会去弥补、转换、提升制约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薄弱基础和内部不足,寻找新的办学市场,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激活学校办学机制,从而促进其全面提高或寻求局部突破。WO战略具体实施有以下两个要点。一是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育核心竞争力。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那些在发展中存在自身劣势的高职院校应该以“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改革,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好重点专业,强化办学特色,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逐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品牌价值。二是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能否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现有的机会,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实力,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各高职院校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针对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各项专项计划活动,抓紧培训一批“双师型”教师,聘任一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同时,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ST战略,其核心为发挥特色,有效避险

ST战略的核心是要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既有的诸多优势,又要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期就业形势严峻、政府投入不足等不利条件,正视现实,积极寻找对策和出路,有效规避外部威胁,以谋求高职院校的顺利发展。ST战略具体实施有以下两个要点。一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定向培养等模式。另外,组建职教集团,实施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一种新模式。二是鼓励多元投资以拓展高职院校办学的资金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社会各方参与、多方筹资的有效机制,鼓励国内外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民办高职院校则可以通过自身灵活的机制来获得支持,如通过股份制与企业合作、与国外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来引进资金和优质教学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发行教育债券或股票等。另外,应建立捐赠制度,制定鼓励捐赠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

(四)WT战略,其核心为加大改革,探寻新路

WO战略的核心是指面对威胁与劣势,应加大改革,采取集中化和一体化战略,寻求突破口。一些弱小的高职院校应集中全部精力发展一个或两个有竞争力的招牌专业,不图做大,力图做精做强。而一些仅凭自身力量确实难以创新,谋求更好发展的高职院校,则应与同层次的其他职业院校联合或兼并,整合资源,谋求发展。WT战略具体实施有以下两个要点。一是集中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阵营中,中小规模的院校占有很大比重,对这样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选择集中化战略,在专业设置上摒弃千校一面,转而致力于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人才的培养,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专业。二是探索一体化战略。通过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形成高职教育集团,可以迅速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相对短缺的高职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发挥长处,剔除弱者,优胜劣汰,谋求高职教育效益最大化。后金融危机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确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目标。在运用SWOT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只有将已存在的优势最大化,并努力克服劣势,扬长避短,才能抓住机遇,消除威胁,最终保证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作者:曾红燕工作单位: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