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2-07 04:48:23

试议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是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劣势之一,这也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云南省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交通通达性差,交易费用高,山区贫困人口与外界的交易、交流机会也少,甚至局部地区都没有与外界交易机会,结果势必限制了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落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国家投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允许国内外资金进入这一领域,采取市场化经营获取回报。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也会必然加快,发达地区的工商业文明思想迅速传播进来,商贸流通随之活跃,再增加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并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职业差别,还要通过城镇扩张和市场功能的增强,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条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贫苦人群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治本之路,也是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宣传及普及的程度,取决于该地区人民对这个理论的需要程度,也可以说,取决于它能指导人民群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程度。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是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归根到底,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困难,也是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必须大力支持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结构,逐步缩小云南省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以此来实现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物质利益问题,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魅力。”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实施科教扶贫,提高人口素质

民族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寄托着每个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根据最新的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虽云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明显提高,但是云南省的教育水平及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落后将近十年时间。”普遍偏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视野狭窄,固执愚昧,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很多旧社会陋习难以彻底根除,再加上地区宗教迷信的影响,使得人们“宁信鬼神,不信马列”。教育的落后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文明保守闭塞,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就缺少文化底蕴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人从“愚昧、落后、保守、封闭、狭隘、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因此,教育不仅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真正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解决好教育体制改革中各种具体的问题,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云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同时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其次,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增强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同时不断健全各高校教育教学平台,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渲染和崇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最后,普及教育,大力促进公平教育,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偏远山区过渡,同时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发展差距,保障各民族群众依法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3、立足大众基本需求,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只有解决好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维护好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各族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才能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市场更多的是关注效率,而政府应该更多的是关注公平。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既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成果的保障。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安居是民生之愿。建立、健全公共社会服务体制将成为推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必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突破口,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我们需要从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出发,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的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统筹水平,加快完善具有中国色特色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事业建设掉队,基础物质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情况,加大公共财政方面的投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如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保障、就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另一个方面,是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如推进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4、树立民生至上理念,选择亲民执政方式

一般来说,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经历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党员再到普通的人民群众的过程。由此看来,该地区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才是共产党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先锋代表和模范代表,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战斗核心。亲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立党之本。共产党源于人民,他们是由人民群众推荐的人民代表,是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组成。“亲民”应该是共产党政府的天性,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更应该是是每一个党员至死不渝追求的工作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和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从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富民思想,再到提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及确立的“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生观,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党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心系群众安危的政治理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广泛传播的根本经验。然而,就现实来看,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亲民”的观念逐渐被忽视,被淡忘,并且出现了自上到下逐渐递减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还出现政府跟群众对面的局面。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淡漠民本思想所致。如果政府官员能树立民生之上的观念,摒弃“作秀式”的工作作风,将工作重心向下转移,以办实事,出效率为工作目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踏踏实实的用行动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为老百姓切切实实的谋福利,就能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服务的,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内心真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作者:杨云侯宁杨玲单位: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