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探索

时间:2022-02-08 09:35:30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探索

摘要:国家对高职发展高度关注,并鼓励高职大胆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顺应发展趋势又解决高职传统办学的顽疾。本文以校企合作必要性出发点,指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目标,阐述了实施条件及具体措施,力求对于那些校企合作还处于摸索阶段高职院校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高等职业;物流管理;校企一体化;校企合作

多年来,我国高职物流管理教育始终围绕就业和技能提升,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重任。

一、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必要性

作为中国振兴产业,我国物流行业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互联网+”、智慧物流、物联网等概念不断提出,新的工具设备、管理信息技术以及新的物流岗位不断涌现,使得企业对拥有新技能、新技术、高素养物流人才求贤若渴,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方位、更高的要求。早期物流专业招生形势良好,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和实训实习条件等方面建设存在一定跟风和盲目性,导致学生就业时感觉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非对口型就业增多。然本务不修,何谈其他,这里本务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就业数量和质量提升。

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目标

校企一体化是指校方和企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合作,共同投入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办学命运共同体。校方在合作中让脱离或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心脏移植”,并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上有新的跨跃,在师资结构、教学管理上产生新的思路,形成开放、灵活、高就业率的办学新风貌,走差异化、特色化、兼容并包发展之路。企方可以人才抢夺大战中占据有利地形,降低人才招募过程的成本和风险,利用校方资源提高员工培训、项目攻关、管理咨询、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增加社会美誉度。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施条件

在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前,校企间合作往往会校企合作协议的来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但是,在实施中会发现校企合作大打折扣,合作协议最后变成应付上面检查的佐证材料。出现这种情况情况的原因是,展开校企合作条件不不具备或不充分。因此,要保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长效运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都要积极参与进来,达成如下条件。

1.校企合作组织保障。当前高职院校纷纷成立理事会、委员会、董事会等组织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为校企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而进行的有益尝试。随着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领导一把手参与和校企合作组织成立,可以确保校企全员统一思想支持改革,可以强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创新,可以顺利通过运行机制和各项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另外,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的校企合作项目组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等二级机构也由此快速成立、高效开展工作。

2.合作经费投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需要双方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启动项目和维持项目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职教集团理事会行政办公与会务费、实训实习费、双方人员培训费,双方师资授课费、实习基地教学设备购置费等方面。然而经费投入方面校企都缺乏积极性,双方都不愿意将钱投入到对方身上,因为回报周期长,结果难以预料的,而且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校企双方合作更强调眼前的利益。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合作伙伴的选择得当,互利互惠观念统一,共同着眼于长期发展。3.企业主动全程参与。企业全程参与是指,企业从招生到就业整个过程与学校共同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监督、控制。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现场往返,工学交替,企业与学校形成的双主体共同参与办学项目管理,严格把握校企二地教学质量关。我国近些年的人才供应比例旺盛,企业招聘难度不大,再加上有些企业担心合作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和承担不必要的安全风险,导致企业参与的主动性普遍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校方主动贴近行业,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加强与企业接触,培养互信基础和感情基础。4.政府重视与支持。高职“校企一体化”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完善法律与政策环境。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发挥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虽然一系列红头文件为校企合作营造有利氛围,但企业在无实际利好之前无动于衷,对校企合作持消极态度。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经验,与时俱进推进校企合作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制定和落地,对参与合作的企业减免税收,并给学校合作办学项目上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四、“校企一体化”合作具体措施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首批国家高职骨干院校,笔者以该校重点专业物流管理为样本,提出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1.成立职教集团,形成合作办学宏观管理层理事会和实际操作层教指委二级管理结构。行业、学校与企业三方搭建的教指委,共同拟定或完善培养模式与方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如图1)。三方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将教育教学与就业紧密衔接起来,使校方办学有的放矢,学生职业生涯清晰,学习目标明确,企方也可在参与中,提出自己的诉求,并获得观察和考察人才的机会。

2.依据“方案共定、师资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效果共评、就业共担”的“六共”原则,校企创办订单班或定向班。订单班和定向班成立前,校企另外单独签署相关协议,协议中责权利要明确(参见表1),为企方、校方、学生三方提供法律保障。围绕合作项目,双方在资金、师资、设备、项目、文化等资源上得以充分交流。校方减少本位主义,多从企业角度出发,在土地、设施设备、人员上给予倾斜政策,使企方能够分享更多的合作利益。另外学校还在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管理咨询、课题研究等方面为订单企业排忧解难,真正让企业感受到“利益均沾”,而不是只有投入而看不到近期回报。

3.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真正成为办学主体之一。首先,学生入学后随即可与企业发生接触,校企合作班的学生面试选拔。在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入企参观和专家校园讲座活动,将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理念渗透至学生骨髓,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类型班级文化共同催生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其次,在学习阶段,运行“课堂企业”、“企业课堂”两种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室,将实际企业工作实景实时引入到理实一体化课堂,由课本到模仿再到融合,将传统校内实训室升级为“课堂企业”。校方在教室里添置大型电视墙、音频视频采集器、多媒体播放系统,企业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安装摄像头,音频通讯设备,双方共建一条光纤专线,实现双方远程教学互动,互动教学计划双方共同制定,企方教师安照校企合作开发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学生可以打断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质疑,企方教师现场解答。在签署保密协议前提下,合作企业提供物流企业业务运营实时数据,以便于校方用于教学与科研使用。此外,在企业共建教学场所,定期安排学生长达4周的教学顶岗实习,将课堂搬进企业,深度开展“企业课堂”合作。企业讲堂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和辅导等工作是以企业教师为主、校方驻企教师为辅。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及时磋商调整课程设置、招生数量及弹性教学时间安排,并报教指委审批;最后,围绕校企共同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指委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监控手段多种多样。开学前,检查教师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大纲和进度计划等是否准备妥当;学期中,学生期中学情分析和教学检查;学期末,进行试卷分析和实训技能提升评估;毕业后,展开就业评估和企业用人调查,为下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逐渐将教学质量,为企业提供质量稳定、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校方和企业可进一步确立、完善、优化与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和流程,使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社会认可的品牌专业。

4.师资交换聘用和培养,实现师资队伍优势互补。企业聘请专业资深教师担当顾问,对企业骨干进行最前沿新理论新技术的专题培训;同时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承担专业班级的实训课程,并帮助年轻老师提高动手实操能力。双方双方人员在对方单位工作期间,要严格遵守对方的规章制度,服从对方的管理。校企相互考核评价彼此员工工作表现,表现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人员升职加薪,校方人员职称评定。校企双方师资定期组织交流,每次会议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建立合理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双方可以合作完成共享课开发、教学资源库积累、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社会服务等项目,双方师资在沟通与合作中得到锤炼,能力不断提升。

五、结语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尝到了甜头,形成了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就业质量稳步上升,专业各方面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形成具备财经特色地域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然而,校企合作过程控制、组织长效运行等领域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全力实施校企合作办学,通过“五借”(即借人、借地、借脑、借机、借势)不断取得新成效,使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升级,并紧跟本地区物流发展趋势,开拓一条更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新途径。

作者:陶晶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陶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顶岗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3]丁敏旭,郑关中.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