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时间:2022-04-22 02:37:00

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振兴,除了政治社会稳定外,还必须解决好“三位一体”问题:即内部体制、增长方式和外部环境,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党确立了正确的国际关系战略和对外政策,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赢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经过20多年努力,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选择合理的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取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增长方式是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下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

高投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这里虽然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仍可反映出,我国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的问题。

高消耗。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也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高排放。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小机组发电比例高,耗煤就多,粉煤灰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多;立窑水泥比重高,矿山利用率就低,废石和粉尘排放量就多;草浆造纸比例高,耗水量就大,废水排放量就多;低效磷肥比例大,磷矿利用率就低,废渣和废石就多。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不协调。根据经济学的“木桶定律”,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我国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从农业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服务业来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不仅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从工业来看,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不高,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就高,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就低,产业的竞争力就差,增长的代价就大。

难循环。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的生产中,已经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成了废弃物。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的增长,必然是低效率。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低效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40%以上。

总之,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人均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2555—7911美元的为中上收入国家,7911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199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50美元,开始迈出低收入国家的行列;去年又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将建成中等收入国家并开始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可能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之所以能出现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其内在动因是,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为“生存”而奋斗转向求“发展”,求“享受”,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更要住得舒适,行得方便,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和升级,促进服务业长足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各种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抓住战略机遇期,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但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9.1%,呈现出多年期盼的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好形势。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隐忧,实现这一增长,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一是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由于国内资源不足,相当一部分资源依靠进口解决,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大。二是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能源等的旺盛需求,引发了这些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并导致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生产资料属于上游产品,其价格的快速和大幅上涨,会挤压消费品等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当下游产品生产企业难以承受时,必然要通过涨价释放出来。三是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去年煤炭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仍供不应求。供电紧张地区的数量增加,缺电程度更加严重。由于缺电和缺煤,一些地区不得不重新启用高耗能的柴油发电,又带来了柴油供应的紧张。大量调运资源,又导致了铁路运输吃紧。

当前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有大型煤矿和铁路建设发展滞后,一度对电力需求增长估计不够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从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这里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合理增长的因素,同时也与经济增长方式从总体上没有转变,特别是与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生产和消费超常增长有关。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出现经济大起大落,在千方百计增加能源、资源供给的同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大功夫,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决遏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动员全社会力量节能、节材、节水。否则,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弄得不好经济会出现大起大落。

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保障经济更加发展,力争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经济是基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翻两番的目标很难实现,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等其他目标也很难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仍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也面临很大困难,仅从煤炭需求来看,就面临着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四大压力。面对国内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能源资源的短缺。但还必须看到,大量进口海外资源,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风险。一是全球资源是有限的,重要资源已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很低,进口需求也不是可以无限得到满足的。二是存在着市场和价格风险,作为资源消费大国,大量进口还会导致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上升。三是存在着运输能力的保障问题,有些资源虽然海外有储量的保障,但开采后的运输能力也难以保障。四是存在着安全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重要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技术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加了18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也分别增加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占世界人口不足15%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进入新世纪,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将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和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我们不能像少数发达国家那样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面临资源问题而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方式,降低工业化进程中人均累计的资源消耗水平,缩短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无论从国内资源储量、地球资源储量看,还是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资源消耗强度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根本转变。

从发展的根本目的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人为本的需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粗放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导致过度向自然索取,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从而使社会财富减少;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必然会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必须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完善核算体系。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要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要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继续按照“十五”规划确定的结构调整方向,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要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避免每个地区都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开发资源高效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宏观调控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研究更好地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各级政府在加强经济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把重点放在注重规划、注重政策、注重协调、注重环境建设上来。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金融、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责提供财力保障。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要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引导企业确立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对大排量轿车、过度包装等,要研究采取经济办法适当限制。修订和完善产品、服务以及公共设施的标准,在扩大合理消费的同时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要充分认识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