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汇报

时间:2022-04-22 10:25:00

民企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汇报

经济社会发展中民营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占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6%。而当前,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正逐步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基于民营企业需求产生的内部审计,信息化道路是其必然选择。为了加快推进我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应对宏观调控能力的作用,2012年初,区审计局组成了由局长、协会会长领导下的课题组,结合区“千名干部进企业齐心合力促发展”活动以及省内审信息化建设现场交流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了解等多种方式,重点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现状,由此也引发了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据统计,2011年区有28家民企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有14强。这些企业大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向资本多元化、产品市场化、管理制度化发展,办公以计算机为依托,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区百强企业中前50家民营企业,近几年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资金28186万元,投入资金最多的万向与传化分别达到9000万元与8000万元,48家企业拥有计算机专业人员1711人,不同程度地在不同领域运用了计算机软件,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有33家企业内部审计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相对接,其中有19家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手段。其内部审计与信息化有机融合,有的已产生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并得到了中央、省、市内审协会的充分肯定,8月上旬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在召开。

调查显示,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其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内部审计控制点嵌入信息系统中。以传化集团为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多年内审工作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现有信息技术环境,将审计关键控制点提炼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嵌入到信息技术控制系统中,并开发形成以“审计业务管理与交流平台”和“审计数据管理平台”两大实施平台为基础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审计人员利用系统进行审计监控,利用系统的自动报警及时获取审计线索,通过“审计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审计分析,通过“审计业务管理与交流平台”实施规范化审计操作流程,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该种模式需要企业有成熟的审计经验和完善的信息化环境,关键控制点的设置要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更新,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建立与内部审计融为一体的会计审计结算中心。以永翔集团为例,把集团下属各个单位的生产、资金、财务、人事、办公等各子系统,借助电信等网络平台,集中在集团会计审计结算中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流向、重大决策、财务核算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监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审计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监控。这种形式需要把融资、财务、审计、计算机等各种专业型人才集中在会计审计结算中心,并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其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

3.给内部审计机构设定监控企业相关信息系统的权限。以三弘集团为例,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通过对企业财务、生产、管理等各个子系统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不合规合法行为的疑点,经批准立项进行审计;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或领导交办事项,根据项目需要查阅相关电子数据。该种形式需要企业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权限,配备不同专长的、可以通过对某个子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的内部审计人员。其缺点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难以直接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对相关数据导出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才能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审计分析。

4.内部审计机构与信息管理、财务、生产等部门联手。以荣盛集团为例,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以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财务、生产等部门在日常的运作管理中发现疑点,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信息,内审人员据此立项审计;内审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提请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共同完成审计项目。该种形式需要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为促使有效运作,最好由一把手负总责,对各环节进行明确的责任分解,并配合必要的内部责任考核制度予以保障。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性

1.信息化建设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营企业作为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许多集团公司跨区域乃至国外分支机构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一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由于学历、观念受到限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仍以当面听取汇报、阅读文件等传统的方式掌握企业发展情况,面对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外地分支机构,更感到鞭长莫及,疲于管理又疏于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已成了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民营企业家开始认识到,要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保持原有的发展优势,必须转变思路,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足发展。

2.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区百强企业中前50家民营企业两年内开展各类内部审计项目1706个,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效益审计、制度审计等,审计重点已逐步转向内部管理、风险预警等管理审计,审计方法上也在积极探索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转变。两年来,查出损失浪费金额3526.5万元,增加企业效益12642万元,被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意见2909条。

实践证明,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需要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给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企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成效正不断显现。

另外,从世界各国先进企业的发展来看,只有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手段才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而内部审计是内控制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规模小,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分支机构越来越多,管理者急需相对独立的“第三者”来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促使提高管理水平。

3.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逐步代替了家族式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也广泛渗透到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企业从最初运用财务软件、网上办公平台,发展到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各个管理领域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渐普及,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于企业内部需求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其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融入企业的信息化环境,适时改进审计思路、审计理念、审计组织管理、技术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满足企业、领导、股东多层次的需求。

同时,一些上规模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和技术水平也为利用计算机实施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其不存在有效获取与转换被审单位电子数据的障碍,某种程度上比国家审计利用AO系统进行审计分析更具优势。

三、制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原因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从总体上讲起步早,起点水平也高,效益较好,但还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到位。我区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刚刚从“家族式管理”的初始阶段发展到“公司制”的现代企业管理阶段,其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认为是“劳命伤财”的事。很多企业领导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道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要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信息化资源,就可以极大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2.缺乏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从我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看,大部分是财务、法律、企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内审机构中很少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企业即使认识到计算机审计人才的重要性,也苦于良驹难觅,只有借助外部软件公司或企业信息部门的计算机人员力量,辅助审计人员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但往往由于这些计算机人员不懂审计,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可以借鉴。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加之于民营企业往往考虑到商业秘密等原因,行业之间的交流相对缺乏或不敞开。我区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企业,大多数是边摸索边实践边完善,类似行业之间相互借鉴的较少,由此限制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虽然一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集团领导重视,信息化程度较高,内部审计运作比较正常规范,已经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性循环态势。但是,从规模一般、管理粗放的民营企业看,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信息滞后或者企业规模较小等原因,信息化普及率较低,信息化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地实行并发挥作用。

如何在现有的观念、条件下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加快内部审计转型,需要我们研究相应对策和途径,在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下,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显著成效:

1.以审计的有为,赢得企业领导的支持。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内部需求而产生的,它必须赢得企业领导的重视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而且是一项需要全体员工知识更新、需要全员培训的工作,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必将寸步难行。

所以内部审计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本企业的内审管理体制、努力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不断拓展内审范围,及时、有效地预防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为企业用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为企业提高绩效做出贡献,以显著的内审工作实绩,奠定内审在单位中的地位。

由此,内审人员以自己的有为体现存在的价值,赢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使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不断优化,实现内审与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让领导认识到,内审信息化建设,是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进行的,不必从零开始投入很多资金,却能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且能发挥长久效应,更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有了企业领导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

2.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计算机审计开展的范围与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成本低、成效明显,更易被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接受。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运用程度和运用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授权范围不同,内审信息化开展方式、推进程度也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审计办公、审计现场实施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将审计关键控制点植入信息技术控制系统,融入到现有财务、业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中,以达到审计与其他系统的无缝对接;也可以通过充分授权,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进行全程监控等等。总之,内部审计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切合企业实际的合适的方式推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结合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学会如何在审计中将审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要打造一支不仅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和审计准则,而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4.国家审计与内审协会要积极指导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在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内审协会更应积极指导服务,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多种沟通渠道、多种会议机会进行宣传,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内审工作理念,分类服务帮助企业寻求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内审信息化建设之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宗旨,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审质量,促进内审转型。

同时,更要注重挖掘内审信息化起步较早、运作较成熟、已经产生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完善。通过各种媒体和搭建交流平台及载体,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让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内审人员学习接受先进的内审理念,借鉴先进的内审技术方法,以典型带动全局,着力推进民营企业内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