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0:23:18

民企发展

民企发展范文篇1

一、民企要“脱帽”

主持人: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新生力量:民营企业正在成长。成长企业百强榜正好体现了这点,过去三年中,中国最具活力、成长最快的企业也都是来自民营企业,在表象背后,我们的民营企业真的成长了吗,成长后的民企会再是“私企”吗?

郭凡生(慧聪集团总裁):我们从中国大量民营企业做不大、做不持久的现象中怎样破解当中的问题呢?这应该是我们企业家应该讨论的重要方面。到底中国企业缺什么?缺钱吗?我们看到很多有钱的企业破产了,很多没钱的企业却成长了,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我认为国有企业的垮掉和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不仅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要想取得持续的发展,一定要考虑自己持久的制度创新。

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外有一位学者曾经专门研究过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形态,得出的结论是华人企业普遍做不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华人家族企业对家族以外的成员缺乏信任机制,产权结构局限于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依托,缺乏社会资本向企业集中的机制,华人企业的不同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缺乏按企业和抉择合作共事的文化传统,缺乏资本集中所要求的人际关系的凝聚力。

牛根生(蒙牛集团总裁):作为去年成长企业百强的冠军,我感觉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阶段是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也就像日本、韩国、台湾前二十年那样的阶段,那个时期有很多好的企业,以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今天的业绩。但作为民营企业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我的企业是私企吗?是哪个个人的吗?不可能。这次在APEC会议上,我说我代表一百万奶牛在参加会议。虽然我的企业小,但是我代表的人数多。

二、成长的瓶颈

主持人: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面对新的政策,作为民营企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发展瓶颈呢?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新一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高潮即将来临,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随着“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和“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逐渐兑现,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问题将让位于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竞争力大小的问题。过去那种靠钻国家政策和法制不完善的空子敛财的现象将大幅度减少,企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竞争力和成长力。这时,企业竞争力、成长力和发展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别,将不仅是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差别,而且是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治理质量与治理水平的差别。

我认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据有关研究分析和测算,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5年。很多民营企业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继续向前发展,大都感到“力不从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结构面临严峻挑战。实际也是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结构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挑战。它表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能否有效克服这个瓶颈,将是我国民营企业能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今后几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间的竞争,将主要不是技术和产品乃至市场的竞争,而是企业治理结构及其治理质量的竞争。

刘光溪(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在新形势下我们企业需要制度的竞争。我认为我们法制的核心在于行政法制化的建设,在于把权利真正纳入到一个以法来归置的社会框架里面。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应对来应对去,最好的应对是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当中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我们企业家第一竞争力的源泉。为什么要加这句话,我们看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什么东西的竞争。所以我说,制度创新是我们所讲的第一竞争力。而我们给民营企业的却是没有制度的竞争。

主持人:一直以来融资难是制约民企发展的问题之一,在有新一轮的金融改革中,民营企业在融资环境上会有突破吗?

蔡金勇(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国家在资金配置中,市场投资者所需要并不是政府所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民营企业存在了融资发展的瓶颈。在市场条件下,融资政策是一视同仁,消除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企业在制度上、观念上的不对称,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这一点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机构是更愿意选择诚实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

萧良勇(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是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资金变成了瓶颈,必须走股权融资之路,出让股权成为股份制公司,才能较快地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走上资本市场之路。

井宁(美国标准普尔公司亚太区董事):在中国股市将来的发展中政府和管理部门也看到了需求,QFII等等也在陆续出笼,使国外的投资者可以到中国股市来投资。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股票在国际市场也是非常独特的,有A股、B股、H股,还有一些法人股,等等不同形式的股票在市场流通,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主持人:从微观层面上讲,我国的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离现代企业制度究竟有多远?

郭凡生:我认为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企业成长并不难,难的是能健康的成长。一个企业发展并不难,最困难的是如何取得持续地发展。但是在这些困难前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成长的制度环境。我们企业发展之后,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层次多了,这就产生了官僚主义,如何解决管理层次加大而不增加官僚,又不使官僚主义绵延,这是我们所有成长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民营企业有“青春期”的发展冲动,表现为过高的增长欲、盲目的多元化、产业空心化和行为政治化。一些民营企业根本不满足正常的增长速度,为实现过高的增长要求,使企业长期处于高风险的运营当中。为实现过高的利润,盲目进入一些行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有的企业与政府的官员关系走得过近,热衷于搞公关,精力没有用于企业的生产和产品的开发,这些都是发展极不成熟的表现。

牛根生:我们企业体制非常重要,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落实,标准就是是否你的产权清晰,是否责权明确了,是否管理落实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注重体制的转换。

三、何以解忧

主持人:在面临众多发展瓶颈的情况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将会出现哪些转变?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吕政:我认为中国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五大转变。一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二是产权形态从私人独资为主向资本社会化转变,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小向大规模转变,四是企业的治理方式由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委托的治理结构转变,五是生产范围由本地区向家乡以外的地区转变。同时以下几个方面将会给民营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一,资本密集型的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重化工业;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三,城镇高新技术建设和营运;四,城镇的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五,国有资产的重组,公有企业有53000家,其中30%的企业在竞争中改组为混合经济;六,提供中介服务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七,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主持人:民营企业要发展回避不了政策与体制的碰撞,与世界企业同台“竞技”,在此情况下,我们企业将面对如何做强与做大的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家有“千金方”吗?

吕政:由于体制环境不同,特别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国内市场的广阔,这样在国内已经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在资本结构生产经营领域和规模方面做强做大的民营企业了。

民营企业要做大,首先是表现在产权形态,由私人独资转变为资本社会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委托机制,构造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阶层以及监事会组成的治理结构。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股份制企业的运行实际情况,经营管理者也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所有者委托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所有者。所有者应当根据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给予相对的报酬和奖励。经营者不能超出权利之外的私营所有权。混合经济是资本经营的一种有效方式,分散的经济集合到同一个企业之后,要求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共同谋求企业的发展,资本的集中,要求不同的所有者和委托人必须遵循法律规范以及公司的契约。避免混合制企业导致资本的撤出和企业的解体。

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必须有资本所有制价值观念的调整和升华。受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失去了继续做大的动力,没有按照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私人企业仅仅为自己和家人赚钱,过上富裕的生活,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不干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一方面使个人的财富可以继续增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企业的经营者团队,企业的职工也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富起来,可以为家乡以至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必须有这种抱负,而没有必要花钱买一个太平洋或者是加勒比海岛国的护照为资产的转移留后路。中国有俗话“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根据考察,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的大企业家最终都变成慈善家。民营企业的转型必须有赖于民营企业经济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趋向的转变。在中国的历史上,康乾时代曾经出现了徽商,但近代他们没落了。我希望新时代的中国有作为的中国企业家不要学历史上的徽商。

民企发展范文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控和管理。其次,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控制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预算监督和会计管理等,没有将财务控制全面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去。另外,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引入,大型民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多层次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往往非常分散,使得企业难以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统一。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显得非常落后。首先,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很多不足,难以吸引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加盟,使得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企业的人员竞争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经验丰富、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人才。其次,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往往比较不合理。民营企业往往存在着众多的技术人才以及业务人员,但是,企业往往缺乏综合素质高,具备高水平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比较落后。另外,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一、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

(一)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对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不断的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为企业能够很好的进行战略管理营造良好的组织架构。企业要以市场化为指导,明晰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通过制定公司制度对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要促进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的引入外部投资者,包括民营资本和外资,从而提高企业的活力,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效率。另外,企业要重视发挥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监督作用,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避免将独立董事制度形式化和边缘化,让独立董事真正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例如,安徽某民营企业于2005年开始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一些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了企业中,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力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企业要制定先进的财务战略

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体系属于经营性财务管理,比较偏重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为了适应企业股权多元化以及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计划,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首先,民营企业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从而适应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摒弃以往较保守的财务管理理念,采取较为积极的财务政策,适度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扩大企业的融资规模,不断拓展和完善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渠道,合理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另外,企业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财务在预测、计划、控制、监督以及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其次,民营企业要不断加强资金管理的职能。为了适应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需要,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要加强资金管理发挥的作用,将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投资方向、资金运营、资金收益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实现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范围会更加广泛,在这种新背景下,企业会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风险问题。企业要从市场大环境和内部的经营管理环境出发,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尤其是对于金融衍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要提高重视,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手段来对风险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

(三)民营企业要推进人力资源战略

建设人力资源战略是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战略对于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出前瞻性的、有规划有目的的安排。企业的领导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的对人力资源战略做出调整,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以重庆某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建设为例。重庆市某企业原来的人力资源情况有以下的特点:企业的技术团队非常强大,拥有着众多的技术人才,然而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比较缺乏,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压力;其次,企业的人员竞争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经验丰富、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人才;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比较低,尤其是缺乏具有较高能力的投融资人才,使得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根据这一人才体系结构,企业对于自身的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做出了调整。首先,企业做出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裁撤了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部门,并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另外,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引入了大批投融资人才,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总结

民企发展范文篇3

(一)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三)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较大

1.自身融资。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2.民间借贷。从亲戚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3.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互保出现了债转股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的股权抵押给担保方,一旦担保方为其承担经济责任时,所承担的款额便作为出资额,从而将对被担保方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1.银行金融机构体系方面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反而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2.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重点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改革,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

3.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些制度的歧视也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拓展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还是避而远之,怕出问题受牵连。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就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心,在具体操作中就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此外,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这种政策性歧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拓展。

(二)内在原因

1.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包装或不包装。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包装企业,不知道资金方看重的不仅是企业短期的利润,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方面。

(2)急于拿到资金,却没能做实质性工作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只顾融资进行企业扩张,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实质性的工作,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集团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松散,最终不能使企业走向规范化。

(3)低估融资难度,误以为仅靠自己的小圈子就可以拿到资金

有些民营企业常常低估融资的难度,对个别资金方期望过大,往往以为靠企业主或内部管理人员的私人小圈子就可以拿到资金。(4)不愿意花钱请专业的融资顾问

民营企业即使都有很强的融资意愿,但真正理解融资的人很少,总希望打个电话投资人就把资金投入企业,把融资简单化,不愿意花钱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也有不少人认为融资只需写个商业计划书,随便找个机构或个人、甚至学生来写,只要价格低就行。其实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要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广泛的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要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

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本钱少、底子薄,规模难以扩大,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低,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对资金的需求呈现数额小、频率多、随机性大的特点,也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使各商业银行无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监管。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培育民营银行体系,实现银企双赢

现有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因此,可以参照民生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以及主办银行制等的思路考虑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从而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可以预见,在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地方性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那么,现有专为大型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结构就必须改造。只有积极发展和完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才能建立资金有效配置和流动的机制,才能避免交易所成为高度投机的场所。

(三)强化信誉建设,平等对待企业

客观地说,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行为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完善企业信誉体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才能让金融机构有信心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同时,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应当注意避免过去动辄对某一领域加以扶持的做法,不分内资外资、国企私营一律作为企业平等对待,尽可能减少超国民待遇,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此外,风险投资制度、担保制度、市场中介人制度等和有关政策也有待于完善。

(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需要转换思想

民企发展范文篇4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民资已与国资、外资呈三足鼎立之势,彻底告别了原有“草根经济”的形象。随着民营企业准入政策和门槛的降低,中外资企业税率的逐步统一,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春寒料峭,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重点是加快六个转变:

一、企业竞争观念:要从无序竞争转向规范多赢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但动物、植物间不纯粹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也不乏共生双赢的例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仅仅是二元式的你死我活关系,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竞争中实现多赢。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竞争观念上实现这个转变,总体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营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从恶性竞争转向区域自治和行业自律。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产品、技术往往以模仿为主,甚至很多企业原本是从同一个母体企业上分裂出来的,这种企业同质化倾向,不可避免产生“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既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也影响了一个地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温州的鞋业、东莞的电器,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期间扭转地区形象付出的代价之大,至今让人反思。中小民营企业只有联合起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规范同行业企业的行为,共同营造好诚信、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打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才能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不仅要面对资本实力与技术水平均占巨大优势的跨国公司,而且遭遇到更多的反倾销壁垒。反倾销品种从纺织品延伸到彩电、家具、钢铁、打火机、水产品等等,甚至遭遇到西班牙烧鞋事件。这种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发展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序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分工合作才能规范共赢。国内民营企业只有凝心聚力,抱成一团,才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发挥整体竞争力,才能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形成合力,否则,一损俱损。日前,长三角百家企业针对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形势,发表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宣言》,倡导合作自律,努力实现互补共赢和合作共荣,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起步。从意识转型进程看,民营企业第一个阶段的观念转变完成得较早较好,但第二个阶段的转变才刚刚开始,需要加快推进。

二、企业资本运作方式:要从会融资转为善理财

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看,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裂变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柯达与乐凯的合作,虽然方式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上学历虽浅,但近年来动作快,力度大,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批企业在一系列资本运作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部分企业因而限入困境,A股市场上企业业绩经常变脸即是很好例证。关键的一点,是企业对资本运作的核心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企业只是绞尽脑汁如何融资,对于如何运用资金做大做强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或频频更改投资项目,或将巨额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一些企业热衷于兼并扩张,内部管理机制跟不上,从而消化不良,光明“回奶”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还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在当前的融资体制下,上市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比较低,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上市、不肯借债,上市圈钱后又缺乏资本增值的紧迫性。有人评价,当前我国股市的资本总额主要来源于新股发行而不是已有股票的升值,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发展观念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说,融资只有资本量的转移,理财才能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善于融资只是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资金转化为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时,才会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从聚财至理财的转变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一批积聚了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既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就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盈亏共担”的模式,期望进入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资总额门槛较高的行业,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温州财团、苏商联盟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和社会效应褒贬不一,但毕竟反映了民营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实践。

三、企业发展模式:要从复制转为进化

改革开放以来,抱着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我国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期间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学习到了很多市场经济方面的实战经验。但“市场换技术”,关键的技术换不来、买不到,最终还得靠自己。目前全世界2/3的影印机,50%的微波炉,2/5的个人电脑,1/3的电视机和空调,25%的洗碗机和20%的冰箱,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核心技术却大多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所以中国是家电大国,却绝非强国。不掌握关键知识产权,国际制造业基地就成了世界生产链中最低端的利润环节,并动辄受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大棒。例如国产DVD,占有国际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一台售价33美元的DVD,扣除成本14美元、专利费18美元,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民营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中,大多只是成为加工车间和组装厂,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效与预期目标差距甚远。民营企业这种复制性质的发展,由于缺乏创新动力,以及受市场容量的影响,企业能量将在碰撞竞争中逐渐消耗,因此复制只会形成铺天盖地,进化才能成就顶天立地。企业要加快发展,最终还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模仿、克隆的市场和空间只会越来越小,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完成发展布局、形成市场垄断之后,逐渐收紧了技术转让口子,主要呈现两个趋势:一是跨国公司通过增资扩股等形式,由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资料显示,自2000年始,外商独资企业从量上已超过合资企业。二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在改变竞争模式,从输出产品、技术,到输出品牌、输出标准,如耐克、伊莱克斯等跨国公司,通过许可生产、贴牌加工等方式进入中国运动鞋、家电市场;百胜、万豪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以特许加盟、品牌管理等形式,进入中国的快餐、酒店管理市场。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企业除了核心竞争力的缺乏,还面临着原有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土地荒、用电荒、民工荒,以及石油、钢铁等原材料的上涨,无不预示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是人民币升值已是一种长远预期和现实趋势,对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将日益显现;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欧、拉美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参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事实上,印度的软件工业已经独领风骚,越南制造也进入了欧美许多连锁商场,这说明随着后起之秀的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版图还会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高消耗、低水平、低附加值这一发展环节,遭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借鉴、学习跨国公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技术的高端、产业的高端、市场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万向钱潮的海外发展,吉利的自主创新,都是先行一步的很好范例,而海信商标在欧洲遭遇伏击,也从反面给民营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四、企业市场地位:要从参与游戏到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中端加工生产环节,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容易在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上遭受双重夹击:一头是境外对企业所需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战。目前,中国的棉花消费占全球的30%,铜矿石的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20.6%,大豆进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比例超过31.2%。在最近一轮的全球铁矿石、铜矿石和大豆的价格上涨中,分别有30%、25%和35%是由中国的进口需求所致,“中国因素”虽然在全球价格形成中开始发挥作用,但原材料的国际定价权却掌握在别人手里,巨大的中国需求反而成为国外资本炒家的筹码。一头是境外对国际市场和营销渠道的掌控,使国内企业出口很难绕开国际中间商直接进入国外终端市场,只能被动参与交易。譬如服装,一般外商在中国的采购价与国外连锁店的售价之比为1∶8左右,外商通过控制作为产业高端的贸易金融环节来获利。即便如此,中国制造还时时面临反倾销威胁。可以说,参与游戏终究处于被动,掌控游戏规则才能稳操胜券。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关键是要求企业在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两大影响:一是在原材料采购中买方市场的价格影响。国内各企业在与国际市场谈判中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声音,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影响力优势。譬如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对铁矿石持续增长的机遇,协调建立统一对外的原料需求联盟,完善协会、商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行业自律体系,切实改变众多企业分散采购、竞相压价的不利局面,增加国内企业在铁矿石定价谈判中的主动权。二是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终端产品定价的影响,争取这一主动权的关键是打造“中国规则”、“中国标准”,从而在打造“中国价格”上取得主动。我国大连大豆期货交易、上海铜期货交易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新一代高清晰影碟机标准EVD等也呼之欲出,这些都预示着国内市场正积蓄和蕴育着一种变迁的能量,也反映了企业向制定游戏规则努力的趋向。按照“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标准看,目前民营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做产品阶段,要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权,还任重道远。

五、企业产权制度:要从家族制转为公司制

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是影响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家族制还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基本形式,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经营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业主企业,也有合伙、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对家族制企业的评价,业内历来颇多争议。不可否认,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家族集权式治理结构由于内部信任成本较低,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将限制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在选拔优秀人才、科学决策、强化制度管理等方面弊端明显。企业的本性就是竞争,其内在机制也必须是竞争的,从这个意义看,家族制内部竞争机制相对不足,公司制更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家族制企业进行改造。随着形势的变化,民营企业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其中有两类企业,走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前列:一类是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面对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参与度的日益提升,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决策水平、进入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迫切体会到完善企业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因此而跨出了坚决的一步。一类是适应知识经济潮流新兴的科技创业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业形式比较灵活,以知识、技术入股,海归一派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几个人合作合伙组建公司创业。出于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方式的反思,前一阶段很多学者提出了新公有制的观点,其中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大力推广股份制等新型的公有制形式,这对当前民营经济突破家族制束缚、加快发展也很有指导意义。民营企业在从家族制走向公司制的过程中,目前比较明显的有几种路径:一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委托;二是管理人员和职工持股,但实行家族控股,在企业内部引入激励机制和活力元素;三是和国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制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民企发展范文篇5

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多年来,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头,红豆集团坚定“依靠党、跟着党”这个信念,凭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这个法宝,及时从党的方针政策中把握发展机遇,从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攻克重重难关,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红豆步入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快车道。1983年,红豆企业遇到困难,所在镇党委从调整企业领导班子着手,派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接手这家企业。这名支书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发展乡镇企业难得的机遇,动员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挑起企业发展重担。为此,党组织一班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对企业发展作了重新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经营领域,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并实现了当年扭亏为盈、三年产销翻番的目标,使企业在较短时间里步入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依靠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红豆跃上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红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员工队伍中一度出现了人心浮动、士气不高的情况。在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党委充分发挥参与决策、宣传发动、凝心聚力的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加大市场拓展、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增效的力度,努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正视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看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牢固树立“困难面前找机遇、逆境当中求出路”的信心,带领广大员工“团结拼搏向前看、凝心合力攻难关”。红豆很快走出了市场困境,19**年就实现销售额19.8亿元,同比增长30%。进入新世纪,红豆股票上市,“红豆”商标驰名中外,集团规模超百亿,集团党委围绕“产业报国、共同富裕”的理念,确立了“争先发展不停步,创新发展不动摇”的思路,建议并协助董事局制定“红豆集团十年发展目标”,把发展方向拓展到高效农业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使红豆跨入发展新时期。继成功打造“红豆科技工业园”之后,又建立了总投资规模达15亿元的“红豆淮安工业园”,同时,把发展目标投向了高效农业和生物制药领域,通过种植红豆杉,提炼紫杉醇,研发生产药物,从而使企业实现了从“红豆衫”到“红豆杉”的跨越,项目投入运营后,红豆集团年营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最近又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建立了11.0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不仅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还为上千家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着力培育企业发展的人才优势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红豆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培养党员骨干当作企业最重要的人才工程。在关键岗位安排上,坚持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重要标准,培育了企业的人才优势。

让“党员当家最放心”成为管理文化的生动体现。红豆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支队伍建设上:以“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委领导班子;建设以党员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团队;培养以党员为骨干的技术人才队伍。在红豆集团,董事会领导全部是党委成员,党委能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股东代表85%是党员,股东大会能形成兼顾国家、企业和股民利益的决议。九大子公司的总经理全部是党员、100多家生产工厂的厂长80%是党员,这使企业各项决策得到全面贯彻。集团领导层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和品格:“我是股东,更是党员;我是老板,更是义工。”

让“我是党员跟我上”成为企业文化的生动体现。红豆集团党的组织网络覆盖到企业运行的各个层面,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红豆相思鸟西服厂一名党员通过竞争走上厂长岗位,带领员工迎难而上、当年扭亏并盈利300万元的事迹,让广大员工感受到党员干部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人格魅力。集团党组织发动员工募捐10多万元,救治白血病患者的活动,让广大员工体会到党组织的感召之力和关爱之情。各车间部门建立的30多个党员示范岗、20多个党员责任区,让党员先进性引领广大员工岗位建功、岗位奉献。200多名党员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让100多名职工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提升,200多名职工的生活困难得到了解决。这正是红豆集团700多名共产党员彰显的“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红色品格。

三、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着力培育企业发展的和谐优势

红豆集团党委以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为重心,积极推行“富民、利民、爱民”举措,让员工共享红豆发展的成果;以“产业报国、共同富裕”为己任,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推进社会和谐、环境和谐、人际和谐。

民企发展范文篇6

一、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程

纵观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境外研发机构的定位不清楚,研发方向不太明确。当时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在境外建立研发联络点,其职责是收集信息、整合项目、锻炼队伍。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工作总体上是缺乏体系的。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起步较早,主要是因为部分投资领先者华为、创维、华立等公司率先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过一小波境外研发投资浪潮。在潮头过后,除华为公司外,多数民营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采取了收缩的策略。

第二阶段:2002-2006年。这是我国人世后的第一个发展的五年,这期间是我国家电、机械、服装、机电等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出口导向的民营企业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或采用民营机制的企业借势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从行业结构看,我国汽车、纺织、医药、机床机械等行业的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主要以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为主,而以并购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体系则比较少见。

第三阶段:从2007年起至今,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与周边世界的不和谐开始出现。而当遍及世界范围的针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形成浪潮时,我国民营企业占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出口战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战略,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不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加之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转变增长方式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时期,由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及我国医疗事业的较快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医药方面的研发投资尤其是境外研发投资迅速增长。

二、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现状

我国最早到境外进行研发投资的民营企业主要出现在信息行业。其中通信、家电、IT及软件服务等信息类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从行业整体看,我国企业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信息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境外研发网络。另外,在纺织服装行业,民营企业是境外研发投资的绝对主力。在医药产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通信行业,华为公司是境外研发投资的代表性企业,其已经设立了十多个境外研发中心或境外研发分支机构,创新活动遍布亚洲、非洲、北美及欧洲等地,主要职能是支持企业的全球化运作。2007年度,华为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26亿美元,其中境外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与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相适应,华为公司每年按销售额10%的比例拨付研发费用;公司拥有35000名研发人员,这也是我国拥有研发人员最多的企业。通过巨额研发投资和研发全球化的综合布局,华为公司的研发竞争力已占居世界领先地位。

另外,在2001年,华立公司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目的是想借此并购切入通信高端业务。尽管这一并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研发资源的先河。

在软件及信息行业,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为企业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境外机构,东大阿派及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的境外研发中心属于这种类型。2004年,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调查及应用研究服务。而东大阿派是一家为国内研发活动和境外软件研发外包提供服务,这是我国IT业利用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领先企业。

二是为网络业务提供境外设计服务的研发中心,以百度公司、盛大网络公司为代表。搜索业务是百度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市场份额已占据日本市场前三位。为巩固日本市场现有地位,百度公司与日方伙伴在日本合作建立了境外研发中心,开发基于日文版搜索业务及适应日本市场运营策略的产品和服务。而盛大网络则是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利用资本优势收购了韩国一家家游戏软件企业的股权,间接掌握了韩国的研发资源。

三是在境外销售软件产品而建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以金山软件公司为代表,其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产品的英文化、标准化及为扩大海外市场销售服务。

在纺织行业,浙江、江苏、福建及北京等地的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投资涉及的子行业包括运动服、服装、袜业、鞋类、纺织面料、毛巾等领域,还包括相关的纺织机械领域。奥康集团、法派集团、庄吉集团等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七匹狼在日本和香港设立研发中心,李宁服装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亚光毛巾与股东单位合作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鲁泰色织在境外投资纺织面料研究,浪莎针织在境外投资袜业设计研究等。而纺织机械类公司的通宇控股收购意大利公司拥有一支境外研发团队,并把全球研发中心放在了欧洲,飞跃集团则在欧洲和日本设立了缝纫机研发中心等。

在汽车行业,民营汽车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整车核心部件研发,如造型委托研发、发动机委托研发及底盘关键技术委托研发等。吉利公司、长城汽车等公司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在发动机、造型等方面,主要是向国际著名独立设计公司支付巨额委托研发费用,自己则参与部分测试和应用培训研发活动。中顺汽车已于2001年在美国的洛杉矶设立了造型设计中心,2003年在美国底特津建立了底盘设计中心。我国民营整车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一委托境外独立研发研发机构的方式,通过利用境外独立研发机构的力量,实现集成创新,以投资方式强化公司对开发产品的知识产权控制,以摆脱单纯组装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为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条件。当然,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主要是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服务,后来,部分企业逐步创造条件实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销售。

二是零部件境外研发。在21世纪初,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体系的同时,开始在美国投资研发中心,主要定位是收集北美市场相关产品设计、流行甚至需求方面的信息,及时向国内反馈,并协同国内技术中心及相关合作商的研发力量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此后,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万向集团以美国研发中心为基础,在欧洲设立了新的研发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基于欧洲市场相关信息的零部件信息的收集,并承担欧洲市场法规、标准、供求、流行等方面研发活动。

在家电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主要是分为三类:

一是为国际市场开发提供服务的研发模式,如海尔集团提倡境外的“设计一生产一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使境外研发设计融为境外投资活动的一部分。海尔公司是家电行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企业。海尔集团为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已经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意大利米兰和美国洛杉矶建立了综合研发中心;并在首尔、大阪、洛杉矶、南卡、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米兰等地设立了7家境外设计中心,在世界市场集中地建立了15个为全球信息中心。

二是相对独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提供双重服务。这种研发模式的特点是国际市场的约束力不强。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职能既服务当地市场,又超越当地市场,如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及软件开发等。这些研究既为国内市场服务,也为国际市场服务。创维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相关软件和核心产品的设计工作,由于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因此,它的境外研发职能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国内市场的发展。

三是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的境外研发机构。格兰仕早期是一家典型的OEM生产商,通过十多年的OEM生产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形势、政策环境的变化,使格兰仕传统的OEM战略面临严重的挑战。为应对变化,格兰仕已经在韩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强化自主品牌模式的经营。因此,它设在境外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即服务于企业从OEM商向ODM转型,甚至服务于企业向自主品牌发展商转型。

在医药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中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境外研发投资活动,以天士力境外FDA认证为代表。自2001年以来,天士力集团为其核心产品复方丹参丸进入美国市场,仅FDA认证费费用的花费就超过了3000万元。2008年,广州香雪药业公司在英国与剑桥大学建立合作的境外研发中心,围绕着中医药的继承与国际化进行境外研发。

二是原料药国际化的相关研发投资活动,其代表为华海药业公司,目前已成功地完成了FDA认证。另外,上海复星药业近年来也开始扩大境外研发投资,已通过了青篙素相关产品的WHO认证。

三是化学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体系的境外投资,即对境外医药研发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投资。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境外研发投资方式,以药明康德和北京万全药业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领导人充分了解跨国医药企业或国际医药市场产品创新的规律及特点,即通过模式创新,引进风险投资,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巨额资本。这些企业通过并购境外医药研发外包资源,利用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面临成本上涨、跨国医药企业研发转移后的困难,在境外收购后将部分研发外包工作职位转移到中国,利用境外实验基地、相关品牌及渠道等,扩大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订单。2008年1月,无锡药明康德以15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艾普科技公司,掌握了其设在洛杉矶、圣保罗及亚特兰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同年,北京万全药业公司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rn-monwealthBiotechnologiesInc.3%股权,掌握了美国及澳大利亚的若干医药研发外包实验室等。

在能源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是近年形成的,主要集中在石油替代领域,包括太阳能及风能境外研发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这些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掌握这些境外研发资源。2006年,无锡尚德以超过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的光伏企业MSK。而在2008年,金风科技公司则以超过4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一家风能企业VENSYS公司。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风能企业资源,其研发投资大致可占交易额的1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民营企业能源技术投资规模基本上在1亿元以下。另外,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利用掌握的国内先进能源技术在海外以技术输出的方式争取工程机会,北京恒聚化学公司利用其掌握先进的第三代采油技术,在欧洲及中东运作境外油气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了境外认证、数据测试等方面的研发开支。

三、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也是我国未来利用境外资源的重要力量。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多处于竞争性行业,汽车、服装纺织、家电、IT软件及替代能源等行业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民营企业进行境外研发投资的主要作用有:

(一)升级企业增长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需要借重“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目前的现状是,多数民营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同时也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即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处于微笑曲线的加工阶段,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研发创新的技术。所以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低,综合实力不强。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向中国普遍转移生产基地之后,我国民营企业传统的加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不加大研发投资就只能变成跨国公司纯粹的代工厂,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局面。

另外,随着我国贸易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和地位持续上升,我国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增长,民营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通过强化研发投资甚至强化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升级经营结构,可以为国家产业的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二)带动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对国家来说,由于多数产业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转移过剩产能,抓住增量市场,国际化甚至全球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今后,鼓励民营企业强化国际化经营,已经是成为未来国家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内容。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吉利等企业的国际化研发实践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利用境外研发资源的路子。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随业务的发展被动形成的。因此,它的研发国际化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营销国际化或生产国际化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则不同。它走的是另一条国际化路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可以超越生产国际化进程,甚至超越市场国际化进程,主动地超前地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以整合利用境外研发资源。中顺汽车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时候,它在美国市场并没有产品销售;法派等企业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却并没有品牌产品在意大利销售。这些企业甚至在没有境外生产基地或境外市场做支持的情况下,先行在境外投资研发,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把在境外研发投资看成了一种资源性投资,境外的高端设计、高技术、高端人才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民营企业也可以适当超前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缺的是核心技术,最缺的核心资源是也是核心技术资源,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为我国企业超越传统跨国公司研发模式提供了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在境外主动地超前地进行投资研发,并获得了许多具体的实际利益。

当然,我们说中国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适度超前的整合国际研发资源,并不排斥我国企业研发战略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协同发展。民营企业最好的境外研发战略选择是把境外研发投资与境外生产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境外运营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战略其他行为相结合,通过实现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放大境外研发的带动、服务、支持等作用。

也就是说,我国民营企业可以此为基础,实现境外技术资源整合的带动职能,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其他国际化职能的发展。实现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市场国际化、业务全球化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境外生产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知识产权国际战略的实施,实现境外研发带动企业境外营运战略的实施。

(三)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短板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资源不足、资金短缺及低水平的经营方式,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现状。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国外引进技术,因为无法引进高端的设计和高端的人才,无法培育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结果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不能提高,企业的再创新能力也无法提高。

而在全球市场的前沿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可以有效弥补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有些拥有创新资源的高端人才不愿意离开本土,或者他们到中国来进行创新会受到本国内部的各种法律法规或政策的限制。对于这样的境外研发资源,在我国国内是无法利用的;而把部分研发机构设在境外,可以充分利用境外高端研发人才为企业的创新服务,为企业国内创新团队开拓国际视野服务,并使我国企业的创新进程获得境外高端研发人才的指导、引导,以缩短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创新差距。华为、海尔、联想等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实现境外创新和境内创新的良好集成、互动,一方面将创新提升至全球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国内研发的低成本优势和市场前沿的信息优势,通过中国研发团队的技术交流、沟通及合作,实现境内外技术创新平台的一体化、机制的一体化,较快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建立境外研发机构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但我们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在国际高端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存在着对中国产品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境外消费者认为中国企业生产产品没有研发投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多数是低档货。这是一种误解,但要克服这种误解却十分困难。以服装为例,国际消费者容易认可意大利的创新和产品,却不容易认可在我国生产和创新的产品。因为意大利是世界服装的心智资源,消费者自然会认为在这里创新设计的是高档产品,具有文化、历史积累和沉淀,并且能够引领世界纺织服装的潮流。因此,有眼光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把部分研发基地放在境外,通过境内外研发体系的互动和交流,然后利用国内市场低成本的制造优势,逐步获得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国际名牌背后都存在着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自2006年以来,华为、海尔等民营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其中重要的策略是加强境外研发体系,以境外研发支持境外品牌运作,强化企业培育国际品牌。

(五)有利于抓住国际分工的新机遇

2004年,辉瑞公司CEO在公司年报中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不在低成本的发展国家进行研发创新呢”。以此为标志,跨国医药企业在面临巨大的研发成本压力面前,普遍强化向独立第三方外包研发业务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药明康德、万全药业等公司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并购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逐步做大了境外研发外包业务。

近年来,跨国公司形成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的新趋势。东大阿派是中国软件企业承接第三方研发外包的软件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组建了一支服务跨国研发外包的队伍。2007年底,东大阿派公司拥有技术开发人员6565人,占员工比例达到84%,国际软件业务实现收入8390万美元,主要是运作国际客户的软件外包业务。为掌握国际客户的需求,东大阿派在日本建立了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市场研究、客户凝聚、信息收集等工作。用友工程公司于2004年投资数百万元在日本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50多名研发人员。该研发机构的财务核心放在国内,并向日本机构派出一名会计。通过有效的中日研发资源整合,实现了低成本运作日本研发中心的战略目标。

(六)有利于培育中国跨国公司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是一种适应跨国配置经济资源的企业组织形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而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是则中国民营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境外研发,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本土化生产、销售方面的支持等。

四、境外研发投资的模式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或新建模式

信息、通信、互联网及软件服务等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或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在这些行业,因行业的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产品更新较快。因此,处于劣势的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许多行业都存在少数几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它们占据着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控制着大部分的研发投资。而行业的多数企业则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从创新方面来看,大公司并非单项创新能力最强的公司,并非所有技术专项能力最强的公司。小公司可能拥有某些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但它们常存在市场运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弱等实际问题。美国思科公司的可持续成长正是经历了对其国内100多家中小技术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最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因此,部分具有优势的中国民营企业选择了新建境外研发机构,用友、百度等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还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整合境外核心业务的同时,整合境外研发资源,联想集团及盛大网络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究竟哪一条创新之路更适合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这需要从产业特点、具体企业自身的实力、战略和竞争环境等多方面考虑。

(二)技术型企业的收购或新建模式

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为缩短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型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主要是收集信息,吸引人才,捕捉创新资源。我国技术型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设立研发机构,以此吸引当地的技术人才;二是收购国外企业的境外研发部门;三是与境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合资、合作成立研发机构等。

五、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规模不大。我国对外研发投资80%以上主要由国有企业完成,其中中央企业所占比重最高。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表现为机构数量多、投资规模小、投资地域分散。但从研发投资来看,民营企业差异极大,表现为既有巨型境外研发投资,又有规模较小的境外研发投资。目前,我国个别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已超过十亿元。其中的代表是华为技术、药明康德、海尔集团及联想集团,他们成为中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公司。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超过亿元的企业却很少。多数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保持在几千万元到一亿元之间。汽车、IT及软件、能源、通信等行业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规模多保持在数千万元这样的规模。在服装行业,一些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数百万元整合高端纺织服装设计资源。

六、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基本评价

(一)基本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者在某个行业、某项技术领先国家或地区设立研究机构,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高端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是形成遍布各大洲的境外研发创新网络。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欧洲、亚洲、北美等地设立了服装研发中心、风能研发中心、软件研发中心汽车研发中心、医药外包研发中心等,为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战略提供信息收集、设计开发、市场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形成了广泛的行业覆度。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早先是从起步阶段的通信、家电等行业突破,后来发展了设立境外软件服务、汽车、服装、医药、能源等行业的研发中心。主要特点是境外研发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研发门类逐步齐全,研发机构功能逐步多样化等。

三是部分具有优势的民营企业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研发水平之间的差距。经过多年发展,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企业境外研发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境外研发创新能力逐步位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

1投资规模过小。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投资规模普遍过小,多数境外研发投资一般只有数千万元,聘用的境外研发人员多为几人或十几人,能够超过几十人的境外研发机构已经属于大机构,这是我国企业境外研发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

2层次过低。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层次比较低,除少数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停留在境外研发办事处、境外研发联络点这样的层次上,主要职能是收集信息和为国内研发中心寻求技术合作伙伴等。

3功能过于模糊。许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中心和境外销售机构联合在一起。这样的境外研发中心既承担整合境外研发资源的任务,还承担市场沟通、发货及售后服务等任务,这使企业的境外研发机构职能处于模糊状态,影响了境外创新效率的提高。

七、对促进民营境外研发投资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民营企业进行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和整合研发资源。一旦取得成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优化境外研发投资的环境体系

鉴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研究起草有关利用境外科技资源的法律规范时,要把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写入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由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自担风险等特性,建议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对民营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在境外研发投资项目由审批逐渐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简化项目人员出境审批手续,提供相关出入境检验便利。同时,建立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可考虑建立税收、信贷、外汇、融资、保险、信息政策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活动给予政策支持。

(三)科学制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战略规划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和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研发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认真领会和全面贯彻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认真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克服自身劣势,科学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发展战略。

(四)优化创新境外研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通信、家电、机床、机械、能源、服装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境外研发投资项目十分广泛。鉴于不同行业境外研发投资力度不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的策略不同,建议国家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及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为指导,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支持。建议将民营企业利用境外资源的部分项目列入国家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专项,以便使境外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使之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五)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发展自律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组织的服务与自律,规划企业行为,保障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人员的利益,避免行业内的不规范行为;政府部门要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建立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为民营企业整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民企发展范文篇7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才有正式合法的身份,但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进入90年代,特别是小平南巡以后才真正开始其大发展阶段。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截至到200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家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5.53%,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76%,真正担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责。

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深入的,2000年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层面和融资层面上,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及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些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上市而成为公众公司,于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民营企业的视角转向了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尽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为人们揭示了当代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情况,但很多研究本身却陷入了误区,如不加以批判,会混淆研究范围,误导研究方向,影响人们对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认识和发展预期。

一、关于研究范围的批判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的绩效取决于涉及契约各方(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各种制度安排。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设计出一种最佳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协调与满足契约各方的利益,以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在个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中很少有人谈到治理结构问题,因为这种企业的产权关系简单,权、责、利的配置也不需要特别安排,但当企业发展到公司制时,情况就不同了,现代公司涉及到大量不同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层、职工、社区、顾客、供应商等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产权关系日趋复杂,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就成为必要了。显然,企业的产权关系越复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越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就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尽管企业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提出和重视则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我国学者关于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焦点大量集中在家族企业上。诚然,如果将全部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家族企业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张厚义(2000)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中企业主所占比例高达66%左右,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股份之和占总股份的80%以上,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清晰可见。但如果从治理结构研究的角度看,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大量的家族企业呈现类似于业主制企业的特征,即便形式上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产权关系也极为简单,基本不存在治理结构问题。事实上,很多大型家族控制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较少涉及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治理结构问题也不严重。真正需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是那些有复杂产权关系、涉及大量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已经上市的由民营成分控制的公众公司。

分析我国现代民营公司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的来源,分别是国有企业私有化、集体企业私有化、个体经济或家庭作坊的发展、不同民营利益主体的新设。四种不同历史演进轨迹的民营企业其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国有企业在私有化之前一般都经过了多年的承包或租赁式经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企业的管理层已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了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通过买断或大比例入股的形式在改制后的公司中得到强化,并且以制度化的形式合理、合法地稳定下来。另一个方面,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一般都强调职工利益,包括要求全体职工入股或者允许非管理层入股,这种利益一般是通过职工持股会(或类似的机构)来实现的。因此国有企业私有化后股权结构在反映管理层控股的同时一般都会体现其他职工的利益。此外,很多通过改制而完成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还保有相当的国有股份,形成对实际控制人的制约力量。

集体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其产权关系的演变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几分相似,只是其承包与租赁比国有企业少了许多争议。和国有企业一样,集体企业管理层通过承包和租赁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使其在接下来的买断、入股等私有化过程中有了足够的支付能力,为集体企业私有化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虽然原集体企业的经理层在私有化后占有企业绝大部分股权和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历史的影响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包括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企业中非管理层利益主体的影响等。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乡镇企业,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还会很显著的。

个体企业到家庭作坊再到私营企业的发展是产权最清晰的民营企业。在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以前,这部分企业本质上类似于“业主制”或“合伙制”古典企业,创业者自筹资金,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对自己的经营成果负全责。唯一和市场经济中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这类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对其后来的产权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如:1、初期创业面临的政治风险,使得合作者之间的忠贞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企业的产权一定是建立在亲缘、情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股东身份的影响一直到目前还都在发生作用。2、个体企业到家庭作坊再到私营企业,注定了这类企业一定是家族控制程度最高的,即便发展到有限责任公司甚至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

不同利益主体新设民营企业,尤其是90年代后新设立的民营科技企业,是最符合理论意义上的企业组织,也是最接近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企业模式:其产权结构清晰,所有者权、责、利的配置清楚,法人财产独立完整,各股东按比例享有权力和义务,股东之间、股东与企业之间及股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调整、规范等。由于科技企业特有的原因,创业者大多有技术背景,加上企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因此技术人员,特别是核心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大多在企业中享有股份(也许是技术入股)。但技术不能像资本那样可以继承,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家族控制的难度要大得多。很多民营企业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事一起创办的,彼此信任而彼此依靠。从产权特点看,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使得民营企业的各关键利益主体之间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亲缘、血缘、地缘的因素相对较小。即便创始人由于技术或管理能力在企业中居于优势地位,但当他去世后,家族继承者很难延续企业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即便创始人在位,接班人问题也是其常常要考虑的问题,本人在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民营科技企业家为身后的股权安排煞费苦心,因为很显然,沿用家族接班人的模式是不能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甚至会葬送老一辈创业者的心血。

总之,民营企业并不总是家族控制的,来源不同,股权结构亦不同。对于个体经济直接发展而来的私营企业来说,家族控制的比例非常大;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演变而成的民营企业来说,存在家族控制的可能性,但集体利益、职工利益等也常常会在产权结构中得到体现,构成对实际控制人的制约因素;而新设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中股权关系更复杂一些,家族控制的比例相当小得多。对沪深全部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所有这些特点在不同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二、关于研究内容的批判

如上所述,公司治理结构是研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配置的制度安排,重点内容是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要利益冲突及相应的协调机制。如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董事会的有效运行机制、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及债权人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职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等。而且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不同的研究重点:英美模式注重研究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讨论各类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的设计,试图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日本模式则关注法人持股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持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主银行的作用、对职工利益的保护等。

我国民营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一些学者将家族企业中家长的权威及家族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刘景秋,2003)、企业管理模式及人力资源问题(蔡继明等,2000)、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融资难问题(解树江,2001)等等属于管理或其他领域的问题纳入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的。首先,二者的内容不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行为主体涉及到所有与公司有着重大利益关系的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和工人等等,而且在契约层面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平等利益主体的关系;而管理体制的行为主体只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他们只有行政上下级的单向隶属关系。其次,它们的运行规律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由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契约组成,这些不同的契约形成不同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各类机制按各自的市场法则独立地运行;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则显得较为简单,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再次,二者的作用不同,前者的作用在于对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权、责、利的配置,特别强调外部人对内部人的控制与激励,并通过这种控制与激励使企业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能够发现机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实现经济利益;后者则是针对给定的决策和目标,研究如何贯彻决策和实现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结构重在作出决策,决定企业“向何处去”,管理体制则是给定目标,决定公司“如何去”达到目标。

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内容上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研究复杂产权关系里,在所有与控制分离的情况下,如何配置权、责、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绩效。而很多学者却先假定只有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权严格分离才是科学的治理结构,进而反过来要求民营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要企业家“转变观念”,降低持股比例,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科学”目标(宋进彬等,2003,刘景秋,2003,廖雯,2005…),忽视股权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研究的前提似乎成了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普遍现象。

研究内容的偏差与研究范围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并不存在所谓的治理结构问题,不顾适用范围地套用经济理论,其结果就是“泛治理结构化”。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批判

2000年以来,一些学者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有趣的是不同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或是相同的方法不同时点的样本居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是绝然相反的结论。

苏启林(2004)以沪深截至到2002年上市的家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5大股东持股集中度超过50%时,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成正比关系。任丽霞(2003)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认为民营企业经营业绩明显犹豫市场平均水平,并且经营业绩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而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有意思的是王志民(2004)进行类似研究得出的结论却相反:当家族持股比例<41.9%时,公司价值随着家族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当家族持股比例>41.9%时,公司价值随家族持股比例增加而下降。而宋力等(2004)的研究却又得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最有利于业绩提升的股权结构或者是高度集中,或者是高度分散的。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高度分散的股权存在被接管的威胁,而高度集中的股权可以通过绝对控股权充分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了成本的原因,宋认为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民营企业既没有受到外部接管的威胁,也没有提升其内部决策效率,因此业绩表现平平。宋还发现,公司业绩随着股权的制衡度提高而增加。制衡度的提高增加了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约作用,大大避免了低效甚至无效决策的执行。

谢百三(2003)也不同意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说法,他通过对2002年中期以前上市的157家民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从总体上看,民营上市公司整体绩效很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直接上市民营公司比借壳上市民营公司的绩效要好,但仍然缺乏长期投资价值,具体表现在业绩不高、圈钱现象严重、治理结构不规范及大股东通过占用资金、关联交易和贷款担保等手段侵害公司利益。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与股权集中有关,控股股东几乎拥有一切活动的“合法”权力。以2000年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为例,81.8%的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发生变更,66.7%的公司被管理部门检查出治理结构有严重缺陷。

假定上述研究的模型、计算过程没有问题,那么如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作者以为应该跳出数学的框框,从样本本身的特性去找原因。

根据对截至到2004年底在沪深上市的公众公司进行的调查,民营经济成分控制的上市公司共计352家,其中,采取直接方式上市的140家,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的39.8%,采取借壳方式上市的212家,占60.2%。而在直接上市的140家民营公司中,又有107家是2000年以后才上市的,也即是说截至到上述学者研究的样本截至日2001年底,绝大部分民营公司上市的时间不满3年。

众所周知,2001年前典型的直接上市过程是:企业将部分核心资产剥离出来,或将非经营性资产、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以该部分优良资产为主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再通过辅导、推荐,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或核准后,交易所安排上市。

典型的借壳上市过程是:第一步,收购方用现金收购转让方持有的标的企业的股权;第二步,收购方用拟注入标的企业的新的主业资产和上市公司拟置出的原主业资产置换;第三步,转让方用现金购买收购方从标的企业置出的原主业资产。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通过收购一个上市公司的“壳”,然后将拟上市的资产置入已收购的“壳”中,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这样,借壳上市公司除虚拟的法人得以延续外,从实质到内容都不具有任何延续性。

民企发展范文篇8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大都采用的家族治理模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创新

前言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民营企业实施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治理制度创新将构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企业经历了从单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以“有限责任”和“两权分离”为根本特征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形式应运而生。股份企业的最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就是源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问题。这需要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使人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按照这种理论,似乎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企业里,就不应该存在治理的问题。我们知道,资产属于私人所有的民营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两权合一,而在民营企业中,治理问题一直是抑制其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民营企业的治理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民营企业的治理理论。笔者认为,现代企业治理源于企业具备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企业人格独立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两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引发了治理问题,如“内部人控制”,但是这只是个表面原因,它是企业独立人格在所有权安排中的一个表象反映而已,企业的独立人格才是治理问题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两权分离只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一种形式,它本质上也可归结为企业的一种治理结构,不过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治理结构。

二、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实分析

民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因而是有效率的,对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资本日益社会化,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便暴露无遗,而且这些缺陷逐渐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家族治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创业者或其家族作为大股东“一股独大”,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并主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家族外的小股东由于人数众多,人员分散,所持股份少,一般很难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就由掌握企业控制权的家族成员围绕着家族的利益展开,而很少围绕包括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展开。另外,在小股东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的情况下,家族控股大股东或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第二,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企业法人所有权深受家族个人所有权的干扰和控制。对于民营有限责任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只是一种形式,民营企业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企业来运作,没有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来保证企业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民营企业个人财产所有权,在企业的经营和继承问题上,对企业法人所有权进行大量的干预和控制。

第三,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这种“家长制”决策机制固化了民营企业主的“心智模式”,使他们变得更加专制和跋扈。这会不断加大企业主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成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依赖于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决策。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而排斥人力资本民主参与决策的民营企业主的“家长制”作风,必将越来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1.治理主体的创新。谁参与治理,是出资者还是利益相关者?这是民营企业治理主体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源于两权分离,这实际上就是对民营企业治理主体应按股东主权的逻辑认定,其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单边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是雇主或股东。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民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的法人财产,而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资产。企业法人财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及无形资产。这些资产主要由股东的直接投资和债权人的债权形成。如果股东凭借其专用性资产获取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那么债权人也可以凭借其债权参与治理。同时,债权人的债权若无抵押,一旦企业亏损或破产,其损失也不可低估。故债权人应当成为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经营者和一般员工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旦企业面临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青春年华与自信心等的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同时,当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有充足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来自于这些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员工。

2.治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如何行使?这是民营企业治理机制的问题。为建立高效能的治理机制,民营企业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而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坚持在保证股东利益基础上实现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原则。它坚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资本所有者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只有资本所有者才能够拥有企业所有权,才能成为治理主体,才能拥有治理权。无论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和债权人,还是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营者和员工,他们都对民营企业做了专用性投资,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成为治理的主体。他们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所追求的目标。

(2)治理形式多样化。现在论述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完全的社会化,看作成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必然趋势。完全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放弃家族所有或控股,把民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民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我们认为,完全社会化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也不乏其例,不过它并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惟一趋势。因为完全社会化是在民营企业遇到资金“瓶颈”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下的无奈选择,因为市场上的“经济人”是不会随便把视作为自己或其家族的财产社会化的,只要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非社会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形式的首要选择。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表现出的“家长制”作风,已经使得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事务无论大小,皆以企业主“家长”为准,这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民营企业要科学地划分董事会、经理班子、监事会的权责:董事会负责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长期经营计划及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企业经营班子负责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吸收人力资本的参与和决策。这要求企业主建立与员工的协商对话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72.

民企发展范文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在不断改善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呵护下,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注册资本(金)11.74万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09万户,出资总额880.16亿元。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民营经济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严重因素。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走的道路是极其不平凡的。在企业碰到资金困难时,政府机关和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且常常是久拖不决,造成民营企业在最需要银行贷款时却贷不到。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缺乏统一性和有效性管理,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时有疏漏,政府一些部门间缺少协调和配合。政府的职能部门没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为民营企业在生产、流通、信息领域解决一些问题;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融资审批时遇到困难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此外,行政执法机构的摊派与乱收费仍未得到有效约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长远发展。

(二)企业信用度低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仿冒名牌产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行为与现象,这些现象多出自于中小型民营企业,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做假账偷漏税、拖欠工人工资。有些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不断上升。这说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坑害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等。这些行为有损企业形象,降低了民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好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三)人才短缺

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而员工的经常性流动又使民营企业不愿进行人才投资,企业只能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行简单再生产,即使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也没有过硬的人才将这些新技术和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匮乏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招聘到合格人才,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低。由于大多民营企业刚起步、规模小、实力不雄厚,企业所赚的微薄利润大多用于企业发展或被老板拿走,这样员工们拿的工资待遇就少的很。因而民营企业过低的工资和福利,以及老板种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吸引;二是许多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主要是教育文化水平,城市发展环境不理想,企业不能给人才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任与授权。三是由于我国传统思想即“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优秀人才都准备或已经在政府单位任职发展,在民营企业搞经济管理的很少。据调查,我国各类人才就业的选择,其首选是政府公务员;其次是事业型单位、大型国有企业;最后才是民营企业。

(四)融资难

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那些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企业,单靠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将会失去商机。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更新步伐加快,资本需求量会不断增大。而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很单一,绝大部分还是依赖向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难达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需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过高,让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近年来,少数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要么到香港,要么到美国的金融市场融资。但这毕竟只有少数的企业可以做到,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仍然需要有更简便快捷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6]因此,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数量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五)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到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仍采用传统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再而发生。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某些制度形同虚设,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科学化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财务混乱,营销手段落后,奖罚制度难以执行,员工主体意识差。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上述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企业就很难进一步作大作强,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六)劳资关系紧张

劳资关系即劳动者与资方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具体体现为业主与雇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其不和谐的表现为: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得不到有效落实;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覆盖率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安全系数低。这些方面的问题涉及到职工切身根本利益,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调整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对促进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市场准入的限制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环境因素。当前,民营经济的投资为什么局面难以启动?除了经济总体上市场疲软,投资缺乏热度以外,最主要的是有许多经济领域至今仍然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这一政策应该尽快调整,除极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外,都应当放开,允许民营资本包括个体、私人资本投资经营,至少应当做到内外投资一视同仁,即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都应该允许民资进入。

目前,应当鼓励民营经济尽快进入电力、水利、铁、公、港口、机、公共工程、城市改造,甚至粮库,对于电讯、邮政、金融、保险、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行业,也应当抓紧制定政策,降低准入条件,吸纳民间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还可以将一部分国家资金转移去增加其他急需发展和十分薄弱环节的投资,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注重企业信誉,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赢利,企业要想持久赢利,获得高的利润,那么就要培养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长远战略思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损害未来更大的利益。为此它要做到:(1)建立良好信誉,塑造企业美好形象。信用是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信用资源是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2)营造企业独特文化,构建良好沟通桥梁。实质上,企业文化充当了企业与市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民营企业要上档次、上水平就必须重视培育企业发展的软环境,而且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树立企业形象,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

(三)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构筑良好用人机制

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它的人事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拥有一套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因而要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构筑良好用人机制。首先,要努力实现民营企业的社会化管理,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把实行“能人战略”作为振兴企业的重要措施。因此确立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是打破家族式管理的重要标志。最后要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拓宽民间融资渠道,解决民营经济筹资渠道少而不畅的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所需资金,依靠自筹的占大多数,靠银行贷款的人只占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贷给民营企业的比重很低,还不到20%,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2/3左右很不相称。因此,必须适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但是,为了减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可以尽快组建一批民间投资的担保机构,负责为民营企业的贷款提供必要的担保。应允许一部分经营管理好、利润率高、且有较大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经过严格审批手续以后,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或者到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五)加强民营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作大作强、扩大规模,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就需要规范经营,加强管理。一是突破家族企业封闭式管理,吸纳与使用职业经理人,逐步实现职业化管理。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细节管理全面提高质量,以企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即是要实现由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转变。人治依赖企业家的才能,法治则依赖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而文治即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治企,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民企发展范文篇10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

(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

(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