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推进选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8-10 03:56:00

谈如何推进选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谈如何推进选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亚/文

省委、省政府把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当作事关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作为反哺农业,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来落实,提出了“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能够发现我省选派工作,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基固本,一举多得的好事。

进一步做好选派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近几年来,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必须看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创新。我省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二是农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收有了较大起色。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是选派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选派工作很重要的启示,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思路和办法统筹城乡发展;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选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切实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党政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奋力崛起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进入整体崛起的机遇期。我省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农村人口占近70%;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结构层次,商品率和产业化水平都比较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还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还不强,特别是缺少发展的“领导雁”。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式启动,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带动了千万个部门,千百万人真正以实际行动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溶入到选派工作中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它是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我感到当前推进选派村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二好”和“五新”。

要有一个愿意为农民服务,在农村自觉锻炼成长的好干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选派村的落实,是要靠选派干部到农村的第一线来落实的。推进选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年轻干部。选派干部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农民群众的期望,必须自觉在农村基层艰苦环境中奋力拼搏,在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中,愿意为农民服务才能发挥作用。在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这要靠选派干部投入非常的精力带动任职村干部群众,与时俱进、思想解放和更新观念。靠选派干部吃得苦中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农村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创建一个好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好坏密切相关。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配套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首要的是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好,尤其是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干部要以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来影响和帮助村党组织继任书记,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确保选派干部离任后,选派村工作有人接,接得上,干得好,使每一个选派村党组织都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当前,选派干部要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力解决选派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切实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每一个农村党员都成为一面高扬的旗帜。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选派干部要继续抓好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加村集体收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不断增收为动力,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也是选派工作的中心任务。选派干部要教育和带领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加富裕。另一方面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生活宽裕的农民必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成果,使更多的农民享受教育的权利,适合人居的环境和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要狠抓规范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化、审批、建设、管理的制度并持之以恒,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的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之一,也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难点。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新型农民队伍。采取多种形式,把农村所有文化阵地利用起来,把多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结合农村党员技能化建设,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使每家每户都能掌握一技之长。要在提高农民创业本领的同时,引导农民祟高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农民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树立现代先进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观,逐步形成农村健康、向上、文明的新生活。

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前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的动力与活动。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做好选派工作制度、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要把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稳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因此,选派干部在领导选派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逐步推进。为此,要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过程,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在领导选派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既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选派村新农村建设支持和服务。把选派村的新农村建设建成各具特色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总之,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惟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为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涡阳县龙山镇西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