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论文

时间:2022-04-10 08:16:00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论文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及时地提出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策略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表述,表明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坚持这样的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对三大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重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邓小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贯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他们都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及时地提出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战略、策略思想,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党和人民谋求和推进事业的发展。

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论述了发展的绝对性,指出“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是个总的趋势,发展是个总的趋势”,同时揭示了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任何现象自身的矛盾性引起事物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要素”。从这个“基本要素”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矛盾和矛盾运动,制定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党和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开始了在“一穷二白”的国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针对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注意从实践中总结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以克服盲目性。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拉大了同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这种情况,邓小平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回答,逐步廓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把发展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同共产党执政后的首要任务紧紧联系起来。他说:“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他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指出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针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和稳定的保证。针对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两个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直到1992年春天视察南方时他还说:“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世界和中国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审时度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点,表明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使我们党的发展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十六大报告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指出:

第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第二,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第三,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必须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十六大报告所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谋求发展的思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蕴含着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邓小平、都是从对三大规律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论述发展问题的。但更多的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强调发展问题,邓小平更多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强调发展问题,则更多的是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角度强调发展问题。三代领导人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发展观的角度反映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作出了关于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概括。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写上“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提“以人为本”,就使人把它等同于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主张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是一种生物的人,把现实的人的特征和属性看作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而被马克思所批判和纠正。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他的学说称之为人本主义,列宁则认为,这种人本主义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其实,我们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同上述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要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人的发展。

其次,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是指人在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来进行的。人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人的发展来谈发展,这样的发展毫无意义也根本无法实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也就是说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重视人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就是说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的第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利于发展,以造福于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和学习。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民为本,即以人民为本。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而存在的。以人民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发展。人民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生活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为自身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体现他们根本利益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同时,还要提出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这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执政是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以民为本的执政观同我国古代“民惟邦本”的主张虽然有某种思想上的联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先锋队和主力军的关系,是利益主体的代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执政,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所决定的。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结合起来,我们党才能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而执政。

三、只有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而总结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这样的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层次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掌握了政权的共产党,一定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包括发展生产力和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在内的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对此一定要坚定不移而不能有丝毫动摇。因为只有如此,才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但是,经济建设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否则社会将变成畸形,经济建设本身也将受到阻滞和破坏。这一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在我们自己的发展中也有过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谋求的发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面,既坚持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辩证法。

二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首先,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因为人的基本特性就是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得到了发展,人才能发展。其次,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不能脱离人而存在,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也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既是出自人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所具有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又决定着社会的继续

发展。实践表明,离开人的发展的“发展”既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也是实现不了的发展。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人与社会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努力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三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者说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相融合、相一致。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统一。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开展,而又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种和谐统一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和分裂日益明显,并且愈演愈烈,终于使人类不断受到自然界的抗拒和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所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昭告我们,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汲取别国和本国在对待自然界方面的经验教训,注意控制人口,注意保护生态和环境,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是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只要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