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53

专业教学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1

1药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大学新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但是,《无机化学》课程具有教学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及相关公式多、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难、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和的特点,使得初入大学学习的学生难以适应相对高中来说较快的教学进度,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理解并掌握课程的知识点,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与热情。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寻求适合学生的学习新模式成为无机化学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2网络环境下的双课堂模式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极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有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翻转课堂通过知识的传授翻转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堂完成的方式,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有效利用网络的优质资源,建立传统课堂加网络课堂的双课堂模式,可为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一方面,网络课堂极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将学习内容合理分解为若干知识点,然后将其制作为视频及教学课件,接着指导学生按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而且,教师还可在网上设立相关知识点的自测题,用于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的自我检测与补充。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借助教师提供的视频和教学课件等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反复回放和复习,对于疑难点,学生可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登录网络课堂即可开始学习,学习教学视频后可通过自测题检验学习效果,没有掌握的内容可回看、复习教学内容以弥补认知的不足。在网络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自由选择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有利于解决无机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实现分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无机化学的知识中,有些复杂知识点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而且网络课堂中的知识是分解的片段,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完全依赖网络课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针对性讲解和逐步推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加深理解重、难知识点,建立全面知识体系,而且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调节教学进度,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和情感交流会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并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翻转课堂的有效设计

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引入传统课堂加网络课堂的双课堂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会为无机化学教学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双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而且需要结合网络课堂的特点,高效设计翻转课堂,实现在网络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在传统课堂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在网络课堂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督促。无机化学课程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繁多,学生自行在网络中观看教学视频及教学课件容易产生惰性,很难长时间坚持学习。因而,教师需要在网络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如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醒学生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还可定期在网络课堂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对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中知识的传授“翻转”在传统课堂外,教师虽不进行知识的讲解,但通过学习任务的和检查,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既可避免个别学生的掉队,也可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节传统课堂的教学进度及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在无机化学课程学习里,学生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知识点,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重复讲解,而需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和知识的应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合理分配网络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学时分布,既保证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完成网络课堂中指定知识点的学习,又需要为传统课堂教学保留充裕的时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知识点的串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纠正自主学习中的误区。更重要的是,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传统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为避免学生事先不进行准备无法在课上展开讨论,在课前教师可提前请学生交讨论发言稿,以设法让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知识点并思考预定的讨论议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思考,鼓励较为内向的学生敢于表达意见,适时简洁诠释滔滔不绝的学生的发言内容,引导课堂讨论顺利进行而不偏离正题。问题教学法同样需要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合理设计,教师在课前先精选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接着将这些问题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思考的问题,再要求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分组讨论,尽量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整理思路、总结概括,最后教师还可提供拓展和延伸问题,让学生及时练习以巩固,帮助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有效设计将网络课堂和传统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的初步认知“翻转”在网络课堂中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督促,否则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知识的“内化”在传统课堂中完成,更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设计,教师需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极大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课堂教学模式中,传统课堂以网络课堂为基础。只有教师对双课堂教学合理设计,引导学生分步参与其中,网络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才能深入融合,相互促进。终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走入了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课堂。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无机化学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二阳,袁姜红.“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实训课程中探索与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2):9-12.

[2]曾臻.“教”与“学”的整合与重构———评《翻转的课堂,智慧的教师:高校外语课堂中的自我指导式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20(4):148.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融媒体;动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发展路径

近年来,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互联网与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第五次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革。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社交化)、深入性、短暂性、颠覆性,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性[1]。这对动画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动画从业人员掌握多种媒体制作技术,了解不同传播媒介的属性特点,熟练制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作品,还要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极强的团队交流与协作能力,接纳不同艺术风格与建议,进而实现动画作品的多元化创作。动画毕业设计是高校动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动画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展现,它不仅对培育学生创意创新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动画专业学生向动画从业人员过渡的关键教育环节。在融媒体语境下,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形势?如何转变教学思路,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创新教育效果?是动画专业教育必须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现状

当前在我国许多开设动画专业院校中,毕业设计往往是专业教育最后一年的主干课程。院系领导与师生普遍高度重视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在大四学期开始前就积极布局毕设工作,组织毕设开题报告会,并采用多位老师联合指导,集中评审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整体效果层面来看,也存在如下几点问题:首先,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表现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动画艺术短片的创作,主张个人化艺术创作,注重动画短片内容创作的艺术性,讲究形式上的非主流创新和突破,但在专业成果实践性层面却相对薄弱,许多毕设作品既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项目,也不能形成系列化的商业化开发;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影视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大规模兴办动画专业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许多高校动画专业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影视院校为参考标准,以“学院式”电影导演创作范式为基调定位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事实上,国内动漫市场对于动画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动画专业就业也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特点,如游戏公司需要动漫原画、创意设计师;新媒体视频公司需要动画广告创意人员;玩具公司需要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师等等;动画毕业设计如果仅仅局限于艺术短片类型创作,势必会局限学生对动画专业的实践性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就业面的选择。其次,动画毕业设计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欠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逐渐加快,融媒体设计、数字动画广告、VR交互视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也变得日趋频繁,在影视动画与设计学科领域,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颇受市场欢迎,正成为主宰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宠儿;而在我国当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跨学科合作、学科交叉创作现象异常少见,创新技术应用的新兴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动画同班级学生们的小组合作,甚至还有许多是个人毕设创作的“单打独斗”,这势必影响到动画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创作质量,在小范围的创作与固有思维模式下,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不愿做过多创新性尝试,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较为困难。

二、融媒体语境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善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也是动画专业教育前行的基本动力。作为高校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的动画毕业设计则是大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好的检验。[2]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动画毕业设计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及时调整、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动画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首先,对动画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创新定位。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动画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新媒体媒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动画创新人才。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动画专业毕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动画艺术短片创作,而应形成多元化的创作生态,可以是微电影、动漫绘本、动画艺术短片、游戏设计、动画交互视频等,在具体类别的毕设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注重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可开发性,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再次,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教学团队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化辅导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积极的项目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动画毕业设计创作。(二)加强校企联合与跨学科合作,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特色与应用性。如前所述,融媒体时代专业领域的交叉互融对动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既要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动画毕业设计,也要大力鼓励本校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动画毕业设计合作,进一步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的实践应用性。就校企联合而言,首先需要学校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及时企业项目信息,为学生毕业设计创设各种条件。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构思之初就要有意识对接企业项目,以企业需求与问题引领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并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就跨学科合作而言,同样,院校要首先要创设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平台,通过设立跨学科平台交流中心,牵线搭桥,将不同学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诉求集中呈现,同时,在学分评价上向跨界合作毕业设计倾斜,营造跨界合作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对接项目,积极与不同学科同学进行思想碰撞,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创新毕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并在多学科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动画毕业设计的质量。(三)借势新媒体营销渠道,打造动画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新通路。长期以来,高校动画毕业设计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尴尬处境,用心做毕业设计,却没时间实习就业;专心实习就业,却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兼顾二者,形成良性学习就业良性过渡,是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融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媒体网络平台与线下传播生态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作业,它是学生面对市场的重要成果汇报过程,不能简单地交作业、在学校办个展览给个成绩就完事。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自己与班级同学毕业设计作品,形成毕设作品创意矩阵。一方面借助图书馆、公共展览馆的展览优势,增加作品在传统媒体层面的曝光度;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开设新媒体网络毕业设计展销区,积极推广、展销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将毕设作品与企业商品会、各种营销案例绑定在一起,为毕业设计后续开发与企业就业创造各种机会,变毕业设计创作、展览为就业实习的推介会。事实上,这种有效的自我推介与作品包装往往是优质企业认识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更能提升高校学生就业效率。

三、结语

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是动画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对接企业的重要窗口。在融媒体语境下,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育既面临着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动画专业教育者要高瞻远瞩,积极做出调整,以更具创新性、实践性的勇气,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打造更具创新性、高水平的动画毕业设计作品,实现良好就业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融媒体时展的20个特征和大趋势[DB/OL],2018年6月16日.

[2]张俊梅.创新实践性在影视艺术高校毕业设计中的体现[J].大学教育,2017(07):159.

[3]李明,肖霄.全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动画毕业设计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6):32-34.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方法

机械类的控制类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仅仅在一些重点高校开展,但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许多高校的争相呼应与重视。而对于机械类的控制类课程而言,这门课程有许多非常先进的地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门课程仍然有许多不足,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1机械类专业控制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这个专业的显著特点就是课程难度过大,课时较少。对于机械控制类专业而言,控制类的学纲主要是依照理论教学,所以这门课程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其中涉及到一些类似于拉普拉斯变化等多种高数上的专业知识,且需要复杂的函数变化作为基础,并且到了后期还需要进行建模,因此对于这门科目而言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1]。然而,现在的实际问题却是学校的课时安排非常少,再减去一定时间的实验教学,实际上的教学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就会非常吃力,甚至很多同学无法跟上学习进度。有的学生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于将来的就业影响不大,因此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去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

2控制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2.1重视对课程的合理安排。对于机械控制类的课程而言,这是一个需要的专业只是非常广泛的一个专业,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更快速的学习,因此如何有效进行课程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课程安排合理的话就能够事半功倍,让学生们在学习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时也显得游刃有余。相反,如果课程安排不得当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吃力,并且由于学习难度过大还会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在对课程安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大体知识有一个充分准确的了解,需要结合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去安排课程的先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先了解一些基础课程,然后循序渐进的去学习[2]。2.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些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及时去寻找应对的方法,或是去思考一些能够吸引学生们兴趣的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加上幻灯片或者视频,然后结合课堂内容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充分调动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非固定的奖励机制,既表扬表现好的同学,也可以表扬进步大的或者学习态度良好的同学,相信通过这种奖励机制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3]。2.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一旦提到教学改革的话最先接触到的层面就应该是教师,学生们大多对政策的贯彻落实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和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倘若教学者没有及时向学生们解释问题的严重性仍旧按部就班,相信许多学生也会因此不对其加以重视。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看其能否对机械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改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然后及时凭借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去理解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4]。同时教师之间还应该组织一些实际的专业培训,比如从一些此类专业教育比较成熟的高校邀请一些知名的优秀教师来给学校内的教师做一些专业上的培训,促进新老教师的再学习,从而提升该专业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水平。

3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在我国对理工科的重视以及支持发展创新的战略策略而言,机械类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专业不断的进行课程创新,所以这就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去对控制类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去丰富教学内容,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课堂效果。不仅如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以及科研过程中还应当不断的积累和反思,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申立,刘继鹏.以三维实体设计为主线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7.

[2]熊小军.打破“壁垒”重在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C]//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2007.

[3]于东.针对非机类专业以提升学习兴趣为主导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机械设计》编辑部,2016:51-53.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4

1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1.1课程建设分析。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设课程与本科院校课程开设相似度极高,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技术基础、光纤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导致无法有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区别,也就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有关文件: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对有关课程教学作出必要的调整。1.2实践教学分析。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满足学生原理仿真和体验仿真性实训室,校企合作的真实性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和实训基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合作研发项目空白情况较普遍。1.3学生实际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理论知识薄弱,即:对完整的系统实验接触很少,同时数学和物理的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差,如果过多的强调理论规律的推导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不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不涉及理论分析,教学又无法达到培养目标,要从多方面多方法的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否则就无法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4教师素质分析。“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近年来虽补充一些教学力量,但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教学经验不足,无论是教改还是科研的成果都较少;而有教学经验高级职称教师又多是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2多元化教学研究

授课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是建成一套以通信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与通信行业权威认证和行业标准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关注课程之间知识衔接,强调基础理论方法的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环节,重点培养岗位技能。引入本地区的优质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3]。2.1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内在联系,强调功能和特征,重点突出应用方法;同时注意知识的实效性,密切关注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引入仿真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根据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地企业生产实际编写教材内容。2.2多元化的理论教学模式。2.2.1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针对少数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采用能力拓展法,鼓励有的这部分学生深入研究与此实践相关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在技术上和方法上提供帮助;对于多数学生,采用个别指导法,教师在适当的阶段与学生交流、探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构建良好的交流研讨的平台。2.2.2差异性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分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通过调查发现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男生多从事通信运营维护的较多,而女生多从事通信服务方向的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差异性和特色教学[4]。2.2.3课堂延续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所学通信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在教学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消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重视通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5]。2.2.4创新性教学核心专业课程在保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增加实训和多媒体配套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资源优势,如:网络课件等,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交流的学习网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大教学信息量;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微课”、“葱课”“慕课”等[6]。2.2.5一体化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方式,拓展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2.3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2.3.1项目形式组织实验每个学生负责实验项目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模块,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3.2创新性实验探索选拔在设计能力培养层次表现优秀的学生,成立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小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并利用仿真软件开发系统进行课题设计、实验和测试,培养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2.3.3先进性教学涉及实用技术的课程要引入最新知识、技术、工艺和方法,重视企业参与,吸收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根据需求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如:《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5G关键技术技术演进》《通信工程概预算》等课程[7]。2.3.4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相融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8]。

3结论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装饰;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目前,由于建筑装饰审美观念的提高,传统的建筑装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建筑装饰造型设计基础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走上专业设计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提高建筑装饰专业学生设计水平,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高校需要重视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思维,适时进行教学改革。

一、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建筑装饰设计能力。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开设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承担培养学生构成理念及逻辑表达能力的功能,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捕捉流行元素的能力,使学生设计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提高对设计的认知,还是加强对设计素质,都离不开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对其设计规律及思维的影响。

二、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装饰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操作性比较强,近些年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受传统教育影响,目前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社会脱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性强,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等。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目前学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各个学科之间并没有建立相互的联系,各学科比较独立。由于建筑装饰造型设计操作性比较强,知识性较高,需要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而许多艺术院校对此专业的课程设置,只重视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应用。2.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特别是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学习,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不多,即使有实践课程,大都是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没有实践意义。另外,受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单独进行设计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比较差。3.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现阶段,很多艺术院校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有些甚至还是建校初购置的设备,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近几年建筑装饰造型设计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及材料更新比较快,高校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与设备,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企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很多学生对新材料及技术的应用感到陌生。另外,受教学条件与设备限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限制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措施

1.创新教学模式。建筑装饰造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建筑装饰造型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将建筑装饰设计与教学工作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有效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建筑装饰造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2.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建筑装饰造型专业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相关院校要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技能,重视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统一。3.加强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随着时展,人们对建筑造型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加强专业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相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拓展学生的实践场地,使学生借助现代化的设备进行专业的实践学习,以巩固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加强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从实际出发,提出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及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海燕.浅谈装饰专业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建材与装饰,2015

[2]陈艳,李晓檬.高职建筑装饰专业造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新工科;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工程实训中心

1前言

当今,我国在大力推动创新和创造等发展,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互联网+”等重大的战略部署[1-3],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四新”为工业的发展方向,促进教育改革和实验创新的加快发展,这样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多样化、实践型、新工业型和创新型的卓越化的科技人才[4-5]。地方高等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推进转型和大力发展,并且在科研服务、人才培养、产教结合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2湖南工学院通信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且正在以超高速的形式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通信类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因此,注重通信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新工业化的迫切需求。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6-7],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逐步优化和完善。然而,湖南工学院通信专业培养的学生与新优工科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按新工科的实际要求,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湖南工学院通信类专业建设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8]。通信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需要以新工科环境人才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结合湖南工学院的特色,以培养专业创新型应用工程师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培养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动力,这也是探索和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办法[9]。1)符合湖南工学院的办学宗旨,以新工科教育为主导,着重发展新型和应用型的工科专业,大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专业人才。2)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有利于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3)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培养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提升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通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文件和教学效果反馈情况、实践教学设施、实践教师队伍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通信专业学生进行电子科技活动实践、实验课程、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设施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新工科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少数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思想还未得到根本变化,从而形成企事业单位招人困难和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现象。西方和美国等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模式起步较早,并且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核心技能体制、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10-11]。我国开展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近些年才开始,这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非常的薄弱环节。虽然很多大学开始摸索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然而,通信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都不够丰富,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呆板;实验项目不够合理,设计性和开发性实验相对较少,验证性实验相对过多;实验设备数量小、陈旧、落后,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素质较差,对实验设备、方法、手段等了解不够深入;等等。所以,地方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及时建设、改革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对推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3新工科背景下湖南工学院通信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新工科理论、通信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理论,对通信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进。湖南工学院主要通过文献调查、理论研究、方案实施、总结展望,首先对国内外各类型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文献调研;然后对适合湖南工学院通信类专业特征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理论进行提炼;再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课题实施分为探索性实验与改进实验两个阶段进行;在课题申请者所在学校,设置工程实训中心和设置开放性实验,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分析通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并修订实践教学系统。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总体技术实施方案框架按阶段逐级展开,如图2所示。首先对国内外各类型大学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文献调研;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对教学和实践提出初步方案;接下来同该组人员对方案进行详细讨论和逐步修改初步方案;根据方案投入实践,根据实践的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方案。下面介绍主要步骤的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深刻了解湖南工学院通信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新工科环境下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吸取好的建议与方法。文献收集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充分掌握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收集国内外有关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设施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过去、现在与将来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和方法的不同;横向比较各类型高校通信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施手段,从而吸取较好的方法与政策。理论分析法:分析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以系统论为指导,借助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应新工科环境下电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归纳分析法:统计现行高校的能力培养方法与手段,结合湖南工学院通信专业特点,归纳适合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实践研究法:在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进行新方案的实证研究,首先选择通信工程教研室试点,摸索经验,修订方案,再在全系推广运行,并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方案。

4结语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电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教育

2017年11月24日,广东省教育厅与茂名市政府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计划到2020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提升100位左右,并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人才培养定位是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践与创新是工科人才培养的根本[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随着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建设,已由原来的传统型硬件实验室转换为集硬件与仿真为一体的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一般性培养转向创新型、应用型的综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一、构建电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应用、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2]。实践教学作为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主要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方式,保持良好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激情[3]。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电信专业实践教学构建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的层次水平以及目前学校要求的基于成果导向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将实践课程体系递进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实践实习、项目创新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到实践项目的设置,均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层深化的“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水平的、不同兴趣的学生,在各个阶段均能得到最佳状态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力争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一)课程实验

课内实验作为基础实验,大部分以验证性为主,基本每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配备有基础实验学时,课程实验开出率在90%以上。基本每门课配备的基础实验在8~10学时左右,课内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根据理论课进度安排,主要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课进行实体验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打基础。课内实验作为基础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于综合设计类实验学时的增加,课内统一实验的比重逐年下降,基于学校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性管理,通过增加课外自主实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基础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尽快熟悉以及熟练使用实验设备,熟悉相关软件的操作和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综合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阶段主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进行动手实操。“模拟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系统”“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信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通过学院层面,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基本技能为目标,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聚集优势资源,利用优势聚集效应,强化电信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坚持“层层递进,知识贯通,交叉互补”的原则,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等方面,根据各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后面的综合实训、技能点培训、各类竞赛做好充足的基本技能储备。

(二)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升华与总结,采用独立授课的形式,基本都安排一周的时间,完成一项综合性、设计型的设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都单独配备有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一门课程以后,将知识系统化,并基于本门课程能进行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设计,达到预期的成果导向。同时,为了达到多门课程之间的联动和系统化效果,配有专门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周,避免学生学习进入盲区,没有导向性,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做到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应用,在实验项目设定上既突出特点,又系统应用连贯,给学生构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设置灵活,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1人1题,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强弱搭配,2~3人1题。题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自拟、项目题库自选、竞赛项目或者来源于导师项目等,不受限制。每一个题目都要有必须完成项和拓展项,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开放性的场地和设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保证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要求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拓展项内容,最后一天进行答辩,对本次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总结。该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调试、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只是协助指导和答疑。通过综合性的设计,让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工程设计理念。

(三)实践实习

实践实习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到大四的毕业设计,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实验室,从学校到企业,从认识到独立完成一项设计,逐层加深。实习的形式也采用多样化,例如认识实习、实验室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校内教授专题讲座、企业专家讲座等。生产实习采用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则安排在实验室,在教师辅导下完成项目。校外则安排在企业,完成企业相关项目,毕业实习主要是在企业完成,让大学生走进企业,实地去了解本行业的运作流程及生产状况,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为下一步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实习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同时指导的“双导师”负责制。经过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学生具备本专业基本设计能力,承担项目的统筹能力,团队建设的组织能力。

(四)项目创新

项目创新主要是通过吸收本科学生广泛参与孵化科研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确定待解决的问题,并能用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建立模型、仿真、实验方案,同时培养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的能力[4]。依托各级科研实践平台及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全过程,通过参与文献检索、市场调研、项目设计、项目调试、解决实际问题、验收等途径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兴趣。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帮助其完成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积累实践经验。基于就业以及学生兴趣差异化的需求,电信学院成立了创新实践中心。创新实践中心下设5个不同方向的创新创业培训实验室,包括计算机类、硬件电路类、信号处理类、通信类、物联网类,进行不同技能点创新创业培训。学生根据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通过考核逐步进入各个实验室。实验室设有基础层、综合设计层、应用创新层、研发创业层4个层次,不同层次根据考核进行晋级。项目创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模块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绩及思考

电信专业自成立以来,在实践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摸索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改革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自运行以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了高质量的电子工程师,就业状况良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尤其在各类重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且在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种“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逐层引导,逐步挖掘,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本专业的兴趣,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对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理工科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力争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恩果,黄佳敏,周雄图,等.“立式阶梯”实践培养模型课程体系设置及验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2]周春月,刘颖,张洪婷,等.基于产出导向OBE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

[3]孟君晟,史晓萍,王永东,等.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声乐表演;歌剧实践;教学研究

引言

对于声乐教学而言,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教师理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掌握多种不同的唱法。尤其是美声教学,通过将歌剧的方式引入进来,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程之中,完成相关内容学习,进而提升自身整体水平。

一、开展歌剧教学的主要意义

对声乐表演来说,歌剧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主要通过声乐表演的方式逐步完成角色塑造,制造冲突,因此对演员自身的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演员除了要有较强的歌唱水平,还要具备表演能力。歌剧本身属于独立专业,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数量很少,通常高校仅仅只是针对美声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展开练习。但是,只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和发散,全部都可以以歌剧的形式呈现,通过安排学生们自主表演,依靠演唱的方式,展现剧情人物的内心以及真实想法,并通过动作表演,实现剧情推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开展歌剧表演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实力,同时还能起到台风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效果。[1]

二、歌剧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经验匮乏。对声乐教学来说,自身有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极为明显。教师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优秀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不但加快,招生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给广大教师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很多教师自身经验不足,自身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有关歌剧的内容,只能临时进行搜索,如此自然很难确保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在歌剧实践教学活动之中,艺术实践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若教学活动与之脱离,自然会失去应有的完整性。[2](二)对歌剧教学缺乏重视。对于当前普遍高校来说,在开展艺术类教育的时候,自身注意力通常全部都放在了理论知识层面,而对于歌剧方面的内容很少有所涉及。即便开展了相关课程,也仅仅只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除此之外,尽管在一些艺术院校之中也开展了相关课程活动,但是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仍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并没有体会到歌剧表演的魅力所在,也不知道相关课程教学的意义,自然会造成教学互动的效果下滑,使得教学进度持续减缓。(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十分有限,虽然开展了歌剧教学,但往往都以片段为主,几乎没有整幕歌剧的实践。因此,学生们只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模仿和练习,并未从整体出发对歌剧进行把握和感知,自然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无法做到深入其中。诸如歌剧本身的创作背景、表演方式以及剧情内容,实际了解程度都很低。如此一来,学生们显然无法有效掌握歌剧的基本内容,在进行实际练习的时候,很难从整体对其进行把握和驾驭,学到的知识内容也极为片面。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带入自身情感,没法将作者的情感全部展现出来。这样一来,表演工作就和作品本身完全脱离。

三、开展歌剧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形象塑造。对声乐表演而言,其实际塑造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视听形象。听众在实际聆听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其自身的神情以及动作所感染,通常可以将这些内容称作“表演性”。由于广大高校学生在早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接触到声乐方面的内容,因此,无论在演唱还是表演方面,均没有做到全面认知,很难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有的时候总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技巧层面,而对于形象塑造有所忽视。如此一来,实际练习的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转变自身陈旧的观念,认识到形象塑造的意义所在。例如,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们播放经典歌剧作品《蝴蝶夫人》《费加罗的婚礼》等,除了认真把握其创作的技巧之外,还要认真观察演员们的动作,思考其究竟是怎样进行人物塑造的,实际带来的效果怎样。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我国的民族歌剧片段,诸如《江姐》《白毛女》等,让其结合当时的年代和背景,以此深入其中,体会角色的心境和状态,认真进行表演,促使表演效果得到提升。[3](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对于声乐表演的内容来说,实际应用的教材主要是根据西方音乐的基本理念编辑而成。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歌剧实践的方式,可以有效起到辅助效果,促使学生自身的感知水平得到增强。现如今,我国音乐作品正逐步和西方作品慢慢融合,从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融合类作品。对于广大高校学生而言,通过培养其自身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其个人体验有所增强,慢慢深入作品之中,提高理解效果,同时为其未来的创作提供诸多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以此让学生们深入把握,认真体会。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歌剧教学,还能对学生们起到一定的启发效果,促使其思维模式得到强化。在观察一个作品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不同调式的改变效果以及音色调整的效果,从而使得作品变为多个不同的风格。如此一来,学生们还能以此为基础,对自身的音域进行拓展,应用多种不同的音色,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三)采取角色教学的方式。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使表演的实际效果变得更为丰富,教师还可以尝试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就是在进行单一曲目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们进行角色分配,并完成一整部歌剧的表演。由于整体难度非常高,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其慢慢准备。在实际准备时,教师可以对作品展开详细分析,告知其相关内容、作品要素以及表演要求,并组织学生们展开排练工作。当学生们代入到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之后,自然就会慢慢体会,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实际表现,并考虑应用怎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完成角色呈现,最终完成任务表演。[4]例如,在进行《狮子王》歌剧表演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电影作品的经典片段,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们思考人物当时的心境,并考虑需要应用怎样的方式能够将一只动物呈现出来。由于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有所不同,彼此对于表演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拓展自己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展示原版《狮子王》歌剧的表演内容,以此作为参考,让学生们适当进行模仿,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更好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之中,深入体会,不断尝试。相比于单纯进行知识讲解,显然这种方式对其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让其真正体会到歌剧的魅力所在,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之后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感受歌剧的内涵。歌剧本身属于西方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可以看作是西方音乐的集大成。正是因为这一因素,对歌剧演员的自身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有较强的功底,同时对于表演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在开展音乐实践的时候,教师理应对学生展开有效引导,让其认真体会,思考歌剧的形式、特色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加深对于歌剧的认知程度。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角色性格,并以此增强自身的创作水平。长此以往,学生们便能真正体会到歌剧的内涵所在,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呈现,展现出自身的真实水准。[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理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以此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取歌剧表演的方式,通过安排学生们进行歌曲练习,并进行肢体表演,以此完成作品呈现。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整体水平自然会得到全面提高,为其日后发展提供诸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莹莹.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与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13):21-22.

[2]唐博.刍议地方高校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皮革,2016,v.38;No.371(2):227.

[3]高冠男.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与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7(22):51.

[4]王贝莉.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与教学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8(5):37-37.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专业教学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在机械专业的钳工实训教学活动设计中,很多教师都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使得学生一直都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未对其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激发、拓展给予充分考虑。对于机械专业来讲,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另外,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实践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也会得到显著增强。

1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发展现状

首先,机械专业钳工实训准备工作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就目前来看,在实训教学安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实训设备、场地上的限制,大多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开展合作实训活动。但很多教师都未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来合理划分各学习小组,通常都是随机组队,难以将各小组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不利于实训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生对实训工作中钳工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够熟悉,教师也未在正式开展实训教学活动之前给予关系讲述,进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实训教学成效也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另外,也未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实训任务与目标,大多都是以口头形式来为学生说明,进而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盲目开展各项实训活动,难以取得理想训练成果[1]。其次,钳工实训教学流于表面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激发。在机械专业实训中,因为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实训过程较为单一、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训练热情的激发,实训活动也逐渐流于表面形式。在此背景下,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后,大多都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难以实现对相关钳工技能的熟练掌握。最后,钳工实训教学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实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实训教学中,因为缺乏对学生的合理监管,导致学生实训成效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实训中未对实训纪律给予着重强调,导致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教师也未注重实训中的监督、指导。

2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研究与方法改革

2.1完善软、硬件设备。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育的发展需求,这也是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活动中,应联系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软、硬件设备,从整体上更新学生机械钳工学习理念,使其对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种种局限,先带领学生学习、掌握机械钳工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实训活动,在训练场地指导学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步骤来进行演练,基于此来鼓励学生模仿,以此来全面激发、增强学生实训学习兴趣与效果。另外,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机械钳工实训教学活动需要的设备,如,计算机、钳工工具等设备,以此来为实训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在实际授课中,要加强理论、实践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机械操作要点,有效落实预期教学目标,例如,设定相应的实训任务,围绕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模型等完成切割、磨锉等操作,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互相之间合作,彼此查缺补漏。2.2优化工学结合训练。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中应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此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钳工操作技能,为预期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落实创造良好条件。一般情况下,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充分考虑:一方面,现阶段的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引用的大多都是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累的知识内容都局限在教材上,这也是学生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训练模式来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其教师应先对企业各阶段用人需求做出综合分析,然后基于此来对钳工教学内容做出恰当调整,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中,还要联系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从不同层面激活、增强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效果。此外,在开展钳工实训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3]。2.3加强校企合作教学。针对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来讲,作为一种新颖的双主体教学形式,对职业教育的革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要想促进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就要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争取到企业实训锻炼的机会,以此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当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能够给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充分考虑:①在校企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对授课内容、学生学情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设计教学活动,且在具体开展中,应做到与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密切联系。这样既有助于授课内容的不断丰富,也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妥善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②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学校应结合企业对该专业人才提出的个性需求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钳工实训教学内容,以此来科学、完善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以此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预期钳工实训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在钳工实训教学中,要结合技能行业标准来对钳工实训教学内容做出科学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突显、增强钳工实训教学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实训知识要点的准确把握,也能够熟练掌握钳工技能,真正实现资源一体化。这样既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也能够给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育事业的革新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2.4组织技能竞技比赛。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技能竞技比赛,以此来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的掌握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一般情况下,技能竞技比赛在具体组织中应对一下几个方面做出充分考虑: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邀请专家学者来为学生讲解钳工实训知识,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可以对专业理论知识做出准确把握,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钳工实训技能水平,有效落实各阶段实训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知道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组织钳工实践操作比赛,并将最终成绩合理纳入到期末考核当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竞争意识的形成发展,在比赛中,学生的钳工操作技能,以及协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能够获得良好条件[4]。比如,在某学校中,就围绕“钳工大比拼”这个活动主题,展开了钳工技能操作竞赛,分为三个组别,每个组内分别分配不同的组员,小组成员各自有各自的任务,最终以模型的完成速度、完成质量为评比标准。2.5建立专业师资队伍。不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研究与方法改革,以及各阶段实训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有力支持。因此,为了给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育事业的革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应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梳理正确的教育、工作观念,在实践工作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各院校还应构建更完善、适合的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以此来鼓励教师不断尝试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确保其能够充分满足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工作提出的各项需求。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技术培训活动,鼓励在职教师向其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虚心学习。或者是聘请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钳工技术人才来为教师的实训教学提供科学指导,又或者是成立专门的研讨小组,鼓励教师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研究与方法改革提供有力支持[5]。2.6强化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监督。首先,要制定出完善的规范机制。教师要结合现有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实训表现的预估来制定出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约束学生,对实训积极性较低,以及实训过程不规范,不按规定随意活动的现象进行合理规范;其次,可以通过任务达成效果的评比、检查来引导学生有纪律、有规范的完成各项钳工实训任务;最后,在完成实训任务布置之后,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生实训过程。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以及随意性活动,并给予及时纠正,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6]。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带动下,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挑战,对钳工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强调该专业教师应紧紧围绕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来优化实训教学活动设计,积极尝试工学结合等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有助于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钳工实训教学活动当中,也能够促进其实训学习质量的显著提升,为其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效落实预期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玲.高职院校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151.

[2]朵开婷.中职学校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研究与改革[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6):3533.

[3]吴贵银.浅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钳工实训的有效教学[J].中外交流,2018(34):122.

[4]郭红梅.职业学校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0):126-127.

[5]沈宇峰.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