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6 09:05:51

智能医学教育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推拿学;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实践能力

推拿学课程主要包括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及推拿治疗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专业性及实践性强,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中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学生对推拿学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往往不甚理想[1]。信息化时代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推动医学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改革,也为推拿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人工智能与医学的融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了捷径,使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必然。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推拿学的教学踏上新台阶以及提高推拿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一些思考。

一、推拿学教学现状

推拿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基础,通过运用推拿手法、功法等手段防治疾病,向学生传授推拿学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目前推拿学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首先,与推拿学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推拿学的课时数则显得相对不足。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通常有限,学生不能全面的、深刻的、扎实的理解并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这对后期推拿手法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其次,理论教学与手法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为防止学生遗忘理论部分的重点知识,教师通常需要对前期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也会对后期的手法教学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学生手法操作不当之处的纠正,亦需大量时间作为保障[3]。最后,由于推拿学科的发展特点,导致有众多的推拿流派存在,各推拿流派在操作方面亦各有特色;而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对各种流派的推拿手法进行面面俱到的演示,使得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受到影响。此外,受到教学空间的限制,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全方位观摩教师的手法操作演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手法要领的掌握中出现偏差,长期进行错误的练习,不仅会影响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也会对学生自身造成损害。针对以上问题,为使推拿学在未来高校教学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亟需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人工智能在推拿学教学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和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网络设施全面覆盖的驱动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迎来了发展的重大突破期。这也使得医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医学教学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4]。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改革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众多便捷的平台,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推拿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也即将应运而生。人工智能利用多媒体、多样化的表达以及多通道的交互,将推拿学的理论内容、操作视频和线下教学等有机结合[5-6]。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以其数字化且新颖便捷的方式为师生教学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沟通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创造、探索的潜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未来将如何应用于推拿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一)智能信息化学习平台构建

医学教育正在不断朝着信息化的趋势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帮助教师跳出了过去传统的黑板、书本的循环,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自由。教师在教授书本内容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课堂教学,并将推拿学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进行加工、组合、分析和拓展。在信息检索与学科资源整合进而有效利用于临床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理解、分析和创新等能力[7],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此外,教学将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反复学习,为巩固、深入理解知识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算法,在保证平台内容质量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每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进程。

(二)人工智能应用于推拿学的课程教学

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已在人体解剖学、中药学和针灸学等教育领域广泛开展[8-9]。该技术通过在现实环境中设定虚拟场景的方法,依托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实现虚拟与现实环境的融合,从而开拓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虚拟设备可以1:1展现虚拟仿真人体,通过在虚拟环境中逐层放大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结构,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三维立体地认识人体构造,较传统的二维观察更能加深对解剖结构的理解和记忆[10]。未来可对现已成熟的系统内容进行丰富整合优化,使其更好地适应并推广于推拿学课程的教学中,在推拿学的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推拿虚拟仿真系统推拿手法学是推拿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它将传统推拿手法理论、操作技术、现代人体科学理论有机结合,不仅是推拿治疗的核心医疗技术基础,也是诊断与定位的手段之一。目前推拿手法学教学过程主要分为:根据授课教师的讲解,示范、模拟手法之“形”;训练手法的力量及持久性,体会动作之“神”;在人体操作上,进一步体会动作的力量变化这三个阶段。由于前两阶段主要采用米袋练习,然而人体解剖结构不似米袋般简单,加之肌肉组织存在反作用力,因此学生往往在人体操作时,不能很好地控制动作的力量与深度,甚至出现动作僵硬、变形等情况。应用虚拟仿真系统练习,则可通过虚拟眼镜清晰直观的看到手法操作过程中涉及的解剖结构,并可深刻体会到不同力度对肌肉组织所产生的结构变化,较传统练习更科学、更直观,也更有层次感。2.推拿手法测力平台推拿手法兼有运动学、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特征,每个手法都有其固定的动作特点及动作要领,包括:速度、频率、持续时间、着力部位和动作幅度等一系列时间、空间要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虽记住了很多理论,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具象的特征。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将生物力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用手法测力仪探讨了推拿手法的力学特征、运动轨迹[11-12],并通过三维压力曲线、合力轨迹形态等参数,发现了㨰法、一指禅推法、大鱼际揉法等手法常见错误动作的动力学特征。依据这些数据建立手法测力平台,并运用于推拿手法学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初学阶段以正确的动作形态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对错误动作进行有的放矢的纠正,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减少了学生因不合理发力造成的指、掌、腕、肘关节及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风险。3.虚拟临床推拿治疗系统同样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推拿治疗学主要教授以推拿方法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及预防的知识,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虚拟临床推拿治疗系统,将真实的患者病史资料,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后录入系统形成特定的病例模板,并涉及广泛的推拿治疗的临床问题[13-14]。学生通过该治疗系统,对虚拟病人进行问诊、查体、辅助检查后做出初步诊断,并进而拟出相应的推拿手法选择、操作部位和流程等治疗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临床问题的解决能力,搭建起从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对于教师来说,该系统可以帮助其有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情况,依据学生的表现对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出相应调整。师生之间通过病例分析的互动交流,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推拿治疗学中重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分型、常用推拿治疗方法、预防调护以及注意事项等。

三、总结与展望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2

1医疗行为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医疗行为中的诊治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收集信息完成决策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依赖于对信息的过滤和处理。计算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海量信息的过滤和分析的问题,而人工智能的发明则大大加快了信息处理的流程,因此自然被引进医学领域。计算机对医学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加速,现在的医生在遇到医疗问题时,更多使用的是互联网进行查询,而不是选择笨重且不便检索的纸质书本。除此之外,医学知识广度和发展的深度一直都在呈指数型增长,有研究估计,医学知识的倍增时间将会从2010年的3.5年减少到2020年的0.2年[5]。在大数据时代,病患的身体指标数据、辅助检测指标数据甚至基因测序数据得以完整保留,因此对医生来说用于决策的信息量将会越来越大。所以,虽然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更容易获得,但同时也意味着知识更难记忆、更难从中作出抉择。相反的是,人工智能将发展得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认知,更加善于处理和分析复杂的数据,所以仅就医疗决策方面,人工智能有很大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取代医生的角色。

2医疗行为的重点是人文关怀

对海量和复杂信息的处理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但医学更加本质的问题———非理性分析的一面———却无法被科技和冰冷的机器代替。信息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在方便医疗行为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削弱了医患之间的互动。当今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处理技术上的事务,或是满足的电子病历的要求,这种过程阻碍了医生直接与病患的接触,阻碍了更好的医护工作[6]。实际上,虽然在医学发展之初的很多医学操作在后来被证实是弊大于利的,但人们生病时却依然第一时间会想到请医生,医生这个职业依然为社会所尊敬。从这点来看,人文关怀才是医生职业的关键技能,即便是现在,当患者在选择和推荐医生时,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医生的态度和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不是与治病完全无关的附加服务,其对于医疗效果的影响已经被一些研究所证明。一项研究纳入了160例冠心病患者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给予更加温暖、更加关心、更多鼓励的护理,而另一组患者给于常规的护理,结果发现,给予更多护理的试验组有更好的治疗效果[7];另一项针对ICU患者的研究发现,对于ICU病人的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有助于改善病人焦虑状态,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和谐[8]。因此,人文关怀的程度与医疗效果直接联系,而不仅是一种陪衬或者医院的宣传手段。与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一样,人文关怀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获得的。

3人工智能时代的医学教育

3.1医生应该主动掌握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医疗领域的“入侵”和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与其被动抵抗,更需要的是主动掌握,将人工智能变成人的助手或者辅助诊断治疗的工具,帮助更好地完成医疗工作。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教学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可以分成3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是让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仅达到了解层面。对于使用人工智能的医生来说,他们可以不会编译新的工具,但需要知道如何将人工智能诊断的结果与患者疾病或病理变化相匹配,能够识别人工智能明显误诊的情况。(2)第二个层面的教育是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部署。临床医生可以不会编译新工具,但需要可以了解人工智能核心的基本概念,课程中的设置应该使学生知道何如优化配置将人工智能和患者诊治过程进行更好地合理搭配,熟练掌握甚至参与编写人工智能辅助诊治指南。(3)更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创建的知识库。在这种层面上,除了教育学生医学知识,还同时教育学生掌握深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知识,可以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自己创建和评估新的工具,然后应用于临床实际。人工智能时代,医学的教育应该要求学生至少达到第一个层面的理解,使之成为一门基本的技能,就像目前教授体格检查的步骤方法一样。医务工作者在完全依赖人工智能之前,需要学会判断其诊断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的时代。3.2人工智能在人文领域的不足及医学生相应的教育。人工智能虽然在处理数据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有效的领导力和创造力是人工智能难以习得的能力。在医疗这样一个系统的行为中,团队合作能力是十分关键的,目前很多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MDT)模式诊断复杂疾病,提供最合适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8-9]。人工智能时代对于医生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医疗行为中的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有利于集合团队的智慧,得出对于患者更有利的医疗决策。此外,机器共情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心理安慰层面很难达到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效果,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相关课程,需要更加注重课下的实践。3.3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中应侧重人文关怀的教育。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临床本科教育,都是三年的基础医学学习,加上两年的临床实践。在这期间,学校大多把课程安排在医学知识的记忆和分析方面,而这些具体的知识和分析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相反,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医疗人文关怀,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地位会更加突出。人文关怀包含了很多内涵,如:交流、共情、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决策力以及团队协作[10],这些内涵在医学学习过程中强调很少,即使在临床轮转时,也缺乏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减少花在记忆一个个知识点上面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人文关怀的培养上,尤其是医患沟通的训练。具体来说可以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加入以下技能的训练:(1)加强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训练:学习文学可以启发学生的人文主义理念和归纳总结能力,并由此改善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文学教育使学生了解,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多种观点的存在,当医生与患者的观点相冲突,学生可以同时理解医患双方的观点。此外,大多数疾病都可以基于患者病史进行辅助诊断,因此引导并且剖析患者病史的技能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能力和行为。(2)加强医学伦理的学习:在患者诊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力、推理能力和行为规范性。医患关系在本质上是道德关系[11],医患双方除了涉及到医疗行为之外,还会有其他的责任,例如隐私保护、爱伤观念等,这也是医学伦理学存在的意义所在。人工智能可能可以做出最好的决策,但却不能分析出最通情达理的决策,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3)道德层面的教育:了解道德决策过程中的原则和医学中的主要道德困境,尤其是涉及到死亡、遗传等带来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中保证诚实和正直;了解并尊重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角色,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4)其他方面:了解医疗行为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其中对医疗人员的威胁,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能够在执业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临床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4小结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智慧校园;模式;医学教育

党的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年-2022年)》提出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这些都为“互联网+”下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1传统医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医学各专业学生始终按照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见习、实习的线性顺序进行。(2)从教学模式上看,大多数教学仍采取黑板+PPT+教材的传统方式,以老师讲解、学生背记为主。(3)从考试评价上看,绝大多数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强行记忆上,以一张试卷评价考核学习,学生的能力经常被忽视。

2互联网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可能结合点

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化、人工智能化、共享经济化和虚拟现实化”都能够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创新。具体来说:(1)互联网+课程。将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使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发生全方位系统变革,实现线下传统课程到线上信息化资源的变身。(2)互联网+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互联网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辅助、服务学生学习,从单向“满堂灌”向注重互动的“翻转课堂”转变。(3)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不再受校园、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只要连接网络,就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真正实现了时空上的互联网+学习。而且远程培训的兴起,也使师生终身学习变成了现实,这对医学专业生尤为重要。(4)互联网+评价。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评价特别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评价,将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评价依据的丰富,另一方面变化是评价应用的便捷。“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多样化、智慧化方面大步迈进。

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创新

针对以上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医学教育要在教学形式、知识获取途径、更新、实时获得、虚拟训练和智能化、网络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我校的智慧校园,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各类应用服务系统,把校园中的各信息“孤岛”联为一体,实现了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为一体的新型校园系统。其特点图1。(1)网络互通性。有线网、无线网、局域网和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类型的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构建了校园教学、管理互联网,为医学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硬件支撑。根据制度安排和层级划分,教师、学生通过认证了身份的“自己”,接受各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准确地访问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2)智能感知性。智能感知既是智慧校园关键的信息采集终端,也是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利用传感器、二维码、视频采集、GPS定位等,动态感知和实时监测校园环境,借助互联网、物流网等技术将捕获信息传递给支持平台,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完成数据统计及趋势分析。(3)数据共享性。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信息中心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数据,为各部门、二级院系提供标准的信息资源存储、信息系统运行和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收集、汇聚、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利用多媒体制作等技术,建立、管理与共享各种资源库。努力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共享资源。(4)可视性教学。目前,模拟仿真医学教学已被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医院、实训基地间建起了远程医疗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临床常见病、少见病的分析及诊断,为学生提供检查、介入治疗模拟训练、重复训练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和体验接近真实的医疗环境,对于提高高等医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互动性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和架构设计,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制作等技术,搭建起来的在线课程(SPOC)学习平台,实现师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跟踪、评估、发送、管理等,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开放、共享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教与学”不受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可学,动态学习诊断与评价也逐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借助在线互动教学平台,我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开放包容、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个性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2018-04.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年-2022年).2018-11.

[3]石少敏.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8).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4

1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1)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管理;2)职工外出进修管理;3)职工担任学术组织任职管理;4)院内培训及学术讲座管理;5)技术人员参加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管理;6)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7)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学分管理。1)~5)项内容以日常审批管理为主,主要对全院人员申请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审批、备案、查询、归档等,其管理要点在于大批量申请表单的审批流转、大量数据的归档与分析。这一特征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特征相吻合。医院使用“华天动力”OA办公系统,运用此套系统自定义平台快速搭建个性化功能模块的特点,研发了一个“基于OA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块”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日常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加上部级CME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广西壮族自治区CME项目申报系统、“华医网”科教管理平台。共同构成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

2.1借助OA平台建立电子审批表及管理报表。管理员在“华天动力”OA系统—“审批流转模块”搭建符合管理需求的审批表。如:“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审批表;职工外出进修申请表、学习报告书、考核表;学术任职审批备案表;院级学术讲座、培训审批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公共间使用备案表、技能培训申请表;继续医学教育办班审批表;申请授予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审批表”。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管理还涉及到年度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核算,在OA上设置“科室年度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核算报表”;职工外出进修管理需要各科室提前做好下一年的进修计划,在OA上设置“科室年度进修计划安排报表”;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环节中,在OA上设置“会议培训预算表”、“会议培训决算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对于一些非常规的需要请示报告的特殊事务,在OA上设置“继续医学教育一般事务请示报告表”。2.2借助OA平台完善登记、流转、审批、查询等管理环节。电子审批表设置完成后,根据审批环节,设置审批流转流程。个人或学科(专业小组)在发起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申请时,使用任意一个OA子账户发起申请,借助“华天动力”OA系统文件流转中的任意环节可撤销、退文、前后加签(给任意需要审阅审批表的人)、分发、审批、查询、备案等功能完成各环节的校对和审批任务。同时可将支撑材料上传至附件提交至审批各环节查阅。最终由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员分发到财务科管理员OA上,作为报销凭证,从而实现全程无纸化管理。2.3借助OA平台的“智能报表”功能完善档案电子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实际上是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参与的原始记录,需要具备准确且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目的[3]。“华天动力”OA系统拥有“智能报表”技术,其内置视图不仅能够把审批单上的数据使用二维表的方式展现出来,还提供报表功能,能够制作各种报表和图表[4]。借助“华天动力”OA系统的智能报表功能对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实施全程电子化管理,数据保存完整、可随时进行数据分析。2.4借助“华医网”科教管理平台对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进行管理。我院使用的是华医网开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平台”。该系统设有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端、科室管理端、医院管理端分权限管理,形成以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为主线,以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脉络的有机整体,实现人员管理、学分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学分数据库及个人信息档案库建设。(如图2所示)它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录入端设置在信息的产生方,充分利用院内人力资源,采取个人录入—管理员审核或二维码扫码及人脸识别自动录入信息的方式,解决了大量信息长期录入的问题。数据来源更准确,监控到位。使庞大的信息在工作中产生,汇总在一起,医院管理能从中获得“监控、指导、规划、数据库”的价值,更高效、准确、便捷。2.5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信息化管理。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上,我院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和管理使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建立的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使用“华医网”研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CME项目申报系统。这两套系统的使用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专家评审、网上审批[5],在管理上也提供了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历年数据归档的功能。

3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3.1信息化系统管理效率更高。信息化系统构建后,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登记、备案、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只需要在过程中把控数据真实、完整,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笔者在信息化系统构建前后分别抽取30份的纸质版审批单与电子审批单,对审批完成周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纸质审批单平均完成审批的周期为7.2天,电子审批单完成的审批周期为2.23天,审批效率提高了69%。3.2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用性更强。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系统使用范围涵盖了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科和各专业小组的各层次、类型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专职人员退、改、删、增、查的操图1医学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构架图作管理下,信息化系统收集的数据更详细、全面、真实,并能有效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分析,为医院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考数据,也为上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6]。3.3信息化系统管理提高了职工对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在信息系统建设前后分别使用问卷星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到前后完整的问卷268份,87.27%的问卷认为信息系统建立后效率更高、流程更合理,职工满意度从65.7%上升到了89.7%。3.4信息化系统管理提高了全院开展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院2017年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以纸质管理为主,2018年全面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对比2017—2019年全院继续医学教育数据(如表1所示),全院开展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3.5信息化系统使档案管理更规范。电子化的数据库用于档案管理,克服了纸质档案零散且不规范,手工录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无法及时反馈信息、分析数据的问题[7]。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形成一个搜索引擎,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调出相关人员的资料和信息,随时随地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8],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准确、真实提供了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增加了职工对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有效控制[6],为管理层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库。使全院上下更积极投入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俞洁,陈敏亚,陈佳钢.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9(30):129-130,133.

[2]章昊,洪文旭.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5):8-11.

[3]张寅初,张宝帅.PDCA循环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1-2.

[4]王尚.《华天动力OA系统》体验之文档中心[J].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3):39.

[5]郭尚林.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5):398-399.

[6]谭向阳.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1-2.

[7]杨麟,何剑.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2):62-64.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人工智能;标准作业程序;教学管理

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教协同、加快“双一流”建设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高质量发展[1-2]。出科考核工作是培训过程考核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反馈评估和质量监督的关键作用[3]。如何构建完善的出科考核体系,已成为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4]。自2013年开始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PDCA)的管理方法,聚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体系建设,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出科考核管理流程及质控举措[5]。近年来,本院进一步采用PDCA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及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SOPs)形成教学管理PAS(PDCA-AI-SOPs)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标准化管理模式,助力住院医师过程考核同质化管理,探索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智慧教学新途径。

1基于PAS模式优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的设计

PAS模式是将PDCA、AI及SOPs三种管理工具有机结合后的交叉应用。以PDCA循环为主线,将AI和SOPs贯穿其中,使得这一闭环的过程管理效果呈现螺旋式提升。PDCA循环通常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6]。对应医学教育过程管理,通常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效果、分析问题并持续改进四个步骤。研究表明,PDCA循环是提升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7]。AI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直接影响着教育变革的方向[8-9]。SOPs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进行描述,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细化,形成标准管理体系和指导性规范[10],SOPs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已得到应用[11]。本院将PDCA、AI及SOPs联合应用,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前期探索,形成新的PAS模式。在出科考核质控管理中,持续贯彻PDCA循环中四个环节,并在各环节实施中将SOPs和AI贯穿运用,通过闭环管理上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的梳理、整改和优化,最终提高出科考核的标准化建设,推动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提升。

2运用PAS模式优化住院医师出科考核体系的实施

2.1梳理出科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程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出科考核既是检验住院医师所轮转专业基地的教学效果,也是检验住院医师对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水平、临床思维、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手段[3]。强化出科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出科考核流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出科考核要求具有时效性、全面性及规范性。目前,本院住院医师出科考核工作已形成了较规范的体系。然而,部分环节仍有提升改进的空间。通过前期对本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组织的出科考核情况进行动态调研,对出科考核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完善全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过程考核体系,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出科考核实行教学院长统筹、教育处专人负责、专业基地教学主任及教学秘书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委员会专家督导的组织管理体系分层递进管理的诸多环节仍存在协调和落实方面的薄弱环节。

2.1.2考核内容全面性有待加强构建新医科背景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出科考核体系,是出科考核质量质控的重要手段[12]。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涉及多维度,如自我评价、同级医师评价、上级医师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因此,综合评估住院医师综合应用医学知识和诠释判断疾病特征的能力、接受咨询并解释患者疑问的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和操作掌握情况、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等,是当前需要重点加强的方向。

2.1.3教学管理效率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否与时俱进,在教学管理方面用对用好AI,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往的出科考核工作中流程繁琐、相关材料分类归档困难,引入AI可以将原有的部分流程实现无纸化,有望减轻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台账,提高管理效率。

2.1.4考核过程规范性有待强化临床出科考核的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思维(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或专科特殊检查项目)和理论考试(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存在单项考核时间掌控不严、考核考官与住院医师的师生比不合理、考核形式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过程管理。

2.1.5考核督导力度有待加强需加强对考核过程的规范化监督,尤其是落实临床专家与教育管理者相结合的双监督与双评估。

2.2基于PAS的出科考核整改和优化

2.2.1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根据本院教学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各专业基地特点,实行分层递进管理模式(如图1),各专业基地设立出科考核专员,专人专管。教育处统筹管理监督,规范出科考核的全过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工作量、出科考核工作情况与临床教师职称晋升及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出台管理规定,规范出科考核各分项占比,明确出科考核具体的分流机制,基于岗位胜任力筛选出考核薄弱的学生,以利于后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大力推进出科考核规范化提供了有利政策保障。

2.2.2持续优化出科考核的考核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考核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素质,秉承住院医师多维度能力评估的导向,对部分考核的核心环节提出了改进意见。总体原则上,要求考核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分层递进。如各科室加强了病例分析(临床思维)、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考核。其中,病例分析采用面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医疗面谈技能、沟通技巧、组织效能)、体格检查(含人文关怀)、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方案等;专业知识笔试要求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专业英语试题则以中英文互译为主。要求各科室保证考核试题充足,每年重复率不超过30%,保障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及一定的试题难度。

2.2.3引入AI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出科考核方式人工智能在智能识别、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本院教育处主导开发的出科考核软件学医酷(教师端)(IOS版/安卓版)应用于线上临床考核过程中,已开发的模块功能包括线上出科考核申请、成绩上报、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评价反馈等。以考核申请功能为例,专业基地教学秘书通过教师端向教育处提出组织出科考核的申请,教育处对考核组织形式、考官资质、考核时间等进行审核通过后,参与考核工作的考官自动接受出科考核的考务通知;考核现场,考核考官通过APP则依据临床能力评价标准现场在线对学员考核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后台自动计算学员成绩并归档管理。通过手机学医酷APP,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出科考试形式。

2.2.4结合SOPs规范出科考核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标准出科考核文件,细化出科考核评估标准,制订出科考核SOPs流程图,将出科考核重要性、具体要求等传达至各专业基地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住院医师,形成理念上的高度认同。

2.2.5出科考核全程监督评价针对出科考核的过程管理,重点落实专家及教育处的现场双督导。专业基地应客观、公正地进行出科考核。将PAS理念贯穿整个管理:科室在提出出科考核申请到成绩反馈的全流程中,可将线上监督评价与现场督导相结合;对于排名靠后及不合格的住院医师,择期重新组织出科考核,加强监管力度。

3运用PAS模式优化住院医师出科考核体系的效果

3.1带教教师的效果评价对于临床科室而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优化出科考核申请流程,实现出科考核档案电子化、无纸化管理;参照SOPs文件,各科室可逐项落实,严格规范其考核组织和实施流程。对于带教教师,Mini-CEX线上的“实时反馈”,使得他们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培训住院医师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语音录入功能,带教教师可以便捷地将考评意见及时反馈给住院医师,要求其进行相应的再学习。通过对使用学医酷(教师端)的386名带教教师进行调研,82.9%(320/386)的教师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共有216名教师(56%)就学医酷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涉及软件功能优化、软件使用的便捷性、性能稳定性、考核题库建设及推广普及五个方面,其中“软件功能优化”的建议110条,占51%,显示出带教教师在出科考核组织实施过程中对AI的应用需求,为后续PAS模型的推广实施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分析督导专家基于同一评级标准(满分20分)对临床科室组织考核情况的现场评分,学医酷APP使用前后各32场次出科考试的督导得分比较为(19.11±0.63)分和(19.48±0.59)分,差异有显著性(t=-2.425,P=0.018)。

3.2培训学员的效果评价对于住院医师,可通过学生端与教师端的实时联通,第一时间了解出科考核成绩及排名分布,结合带教教师的语音或文字版考评反馈,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通过对676名学员使用学医酷半年后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80.8%(546/676)的培训学员表示会在出科考核结束后及时通过APP查询成绩及排名情况,70.6%(477/676)的学员表示会在考核结束后收到考核小组的考评反馈,83.7%(566/676)的学员表示会通过成绩查询和教师端的反馈明确自身薄弱环节,88.3%(597/676)的学员对学医酷APP表示满意且愿意继续使用。

4运用PAS模式优化住院医师出科考核体系的思考

4.1PAS模式需强调PDCA、AI及SOPs三要素交叉运用PAS管理模式需要对PDCA、AI及SOPs三个要素进行交叉应用,形成交互协同效应,才能对过程考核标准化起到螺旋式推进作用。临床出科考核标准化需要就组织实施、线上线下督导、形成性评价等关键步骤进行固化,再依据持续改进的质控理念,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如通过学医酷教师端和学生端的智能连通,加强师生互动,推进住院医师多维度评估及SOPs的动态调整,在出科考核标准的更迭及对标教改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中,需要继续采用PAS模式对临床出科考核进行持续探索。

4.2AI在PAS模式应用中的“润滑”作用AI的引入不仅优化了出科考核的形式,还有助于临床考核测评工具的优化提升。Mini-CEX兼具教学与评估的功能。通过Mini-CEX,可直接观察住院医师的临床表现、不受空间限制、耗时短(20~30min)、可多次重点式评估。通过改良临床能力测评反馈表,对学员问诊技巧、体格检查、专业态度、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技能操作及整体表现8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AI在整个PAS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润滑剂的作用,值得后续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融合PDCA、AI及SOPs的PAS管理模式,能够持续有效地优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科考核的各个环节。通过促进带教教师教学相长,带动不同角色间的多边互动,最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全面提升受训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红军,魏波曼,杨园园.北京市7家教学医院的临床护理本科生教师教学能力及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医刊,2021,56(12):1384-1387.

[2]王冬欣,张婧,高冉,等.信息化助力医联体网络化教学的思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5):626-627.

[3]余情,郑玉英,王葆青,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出科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6):370-371.

[4]谷士贤,曾辉.构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出科考核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0):66-67.

[5]谷士贤,卢贵胜,李颜,等.戴明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38-440.

[6]卫彬,吴晶晶,陈月.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模式在血液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实践[J].安徽医药,2023,27(1):195-198.

[7]黄楠,王婷婷.PDCA理论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2,40(4):518-520.

[8]蔡虹,胡西厚,李建昌.人工智能时代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9):4-8.

[9]柳佳,张利捷,梁斌,等.RIS-PACS联合AI在放射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5):94-98.

[10]王欣,马惠萍,朱珂珂.AI教学在基础护理教育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5):110-111.

[11]何建明,胡可锦,徐敬湘,等.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在地方医学院校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233-1238.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CBL教学法;模拟教学;仿真情景;医学教学;临床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

1996年,加拿大专科医师培训指南(CanMEDS)正式建立了医学教育的胜任力模型,逐渐在全球医学教学中传播。该模型要求优秀的临床医生应当具备6方面能力,分别是专业素养、交流者、合作者、领导者、学者、健康倡导者。高仿真情景计算机模拟教学以模拟临床真实工作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的疾病思考过程[1],教学过程更重视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并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文献检索等能力,必将在胜任力导向的现代医学教学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2]。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高仿真情景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4]。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有对此教学方式的统一模式及一致评价,缺乏指导和依据。本文尝试设计儿科开展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的思路及教案,通过SWOT分析的思维模式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尝试探讨在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形势下,儿科开展高仿真情景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可能性及注意事项,为该教学方式正式进入儿科临床教学积累经验。

1概念

1.1计算机模拟人的概念。计算机模拟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旨在研究和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人的一系列问题,是用于模拟、延伸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新科学。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模拟人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普遍[5-6]。1.2情景模拟教学的概念。情景教学是在特别设置的模拟临床环境中,以团队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具有不受患儿家属依从性、患儿状态、时间等因素限制,具体教学干扰因素少,可反复训练等优点[7]。1.3SWOT分析的概念。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2教学准备及方法

2.1师资准备及教学对象。选择经过CBL教学培训的教师3人,具有仿真模拟人及多媒体操作经验的临床技能中心教师1人,共4人,组成教学组,采用集体备课、实地考察的形式,设计剧本,讨论带教具体流程及合作分工。本次教学对象为在儿科参加见习的2015级临床、麻醉及影像专业学生。2.2教学准备。在本院临床技能中心申请教学场地,准备用物,建立“教学门诊”和“教学住院部”,还原儿科临床医疗工作。计算机模拟教学系统的准备主要包括图片、音频、视频三方面材料的收集及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教学中心已经在既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此方面的设计和尝试,具有一定的经验[8]。模拟教学前和临床技能中心教师进行沟通,准备可以进行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的仿真模拟患儿,并做好仿真模拟患儿和电脑的对接。2.3教案设计。教学组教师集体备课、实地参观考察,相互沟通配合,探讨此次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讨论模拟教学场景布局设计,如“教学门诊”、“教学住院部”的物品摆放,学生角色扮演分工,临床带教老师引导责任等。讨论CBL剧本内容及学生应做的准备。尤其应当注意和临床技能中心教师沟通,探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人的使用及配合,比如何时提供怎样的检验结果,模拟人做出如何反应等。CBL剧本设计举例,见(表1)。

3教学可行性分析

3.1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SWOT分析的思维和评估视角,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了解高仿真情景下计算机模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儿科开展的可能性及注意事项,为应用于临床教学提供指导。调查问卷共包括18个封闭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部分,每个条目设计同意、不同意不反对和反对3个层次。开放性问题部分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向在我科参加临床见习、实习的5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所有问题均由学生独立、匿名完成。收集调查结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3.2调查问卷结果。3.2.1调查问卷中S(优势)相关条目的结果及分析。通过对调查表中1~6题的问卷统计发现:1)85%的同学认为高仿真情景下计算机模拟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11%的同学不同意不反对,4%同学表示反对。2)66%的同学愿意为此次教学做更多的准备以便更好胜任角色,29%同学不同意也不反对,5%的同学表示反对。3)同学普遍认为高仿真情景下计算机模拟教学能使自己更有安全感从而敢于尝试,够能提供疾病学习的完整思维过程,并能更好的锻炼临床思维。3.2.2调查问卷中W(劣势)相关条目的结果及分析。通过对调查表中7~11题的问卷统计发现:1)72%的同学担心此教学方法会加重自己的学习负担,28%的同学表示不确定或没有这方面的顾虑。2)61%的同学担心此次教学与疾病的真实过程差异过大,影响对疾病的认识。3)52%的同学担心此教学方法不利于自己人文关怀能力的建立。4)58%的同学担心此教学方法会使自己忽视决策及操作后果。5)34%担心此教学作为考核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3.2.3调查问卷中O(机遇)相关条目的结果及分析。通过对调查表中12~15题的问卷统计发现:1)92%的同学希望教学改革,愿意尝试此教学方式。2)89%认为此教学方式会提高未来职业的信心。3)27%的学生职业规划考虑过出国深造学习。4)86%的学生认为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有必要。3.2.4调查问卷中T(挑战)相关条目的结果及分析。通过对调查表中16~18题的问卷统计发现:1)仅12%的学生接触过类似的教学方式。2)43%的学生担心案例设置不成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3)38%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此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4讨论及结论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类;新工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引言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由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与能力不足,思政授课方式生硬,未深入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2,3]。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4]。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能力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是由思政教师“单兵作战”,高校思政教育处于“孤岛化”的窘境[5,6]。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观念尚未树立,对实施课程思政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有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但缺乏对思政教育的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系统。

二、教学设计

本文项目选自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第三个项目“红色主题网站首页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内容对标1+X《Web前端开发》证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Web前端的开发流程,将教学内容分为结构与元素、布局与定位、背景与外观、媒体与动效四个模块、九个任务共计16个学时,每个任务与前端开发的岗位核心技术紧密对接,通过项目三的学习完成红色主题网站首页的设计、制作与评价,如图1所示。

三、教学实施过程

本项目设计了任务驱动的六阶递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新知、明任务、做网页、析代码、评效果、拓思路)。将课前的新知探索、课中的技能训练、课后的拓展创新细化为层层递进的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一)课前探新知:学生依托趣学平台推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二)课中明任务:教师利用情景、动画、视频、游戏等方式导入任务,结合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对任务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明确任务需求,理解相关知识点。做网页:学生开展讨论,制定任务实施方案,以项目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的编码制作。析代码:各项目组进行效果测试,分析代码并进行代码的纠错和优化。评效果:项目完成后展示效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点评。(三)课后拓思路:通过趣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企业开发小技巧,引导学生勇于创新,融入新技术、探索新思路,形成有特色的网页作品。

四、实施效果

在项目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每周在青年大学习的学习人数及人次大大提升,思想政治得到熏陶。能够充分拓展思路,发挥创意,在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也获得了全面提升,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已逐步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结论

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必将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张璐,曾媛,刘毅,等.课程思政与自主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4):8-12.

[2]刘兴来,王坤,文丽波,等.以课程思政提升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4):88-92.

[3]刘蓉,吴玲玲,侯宏录,等.学有百科思政为魂: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文化产业,2021(14):117-118.

[4]靳肖肖,崔晓艳,孔凡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文化产业,2021(14):123-124.

[5]刘坡妮,周丹.高校德育视域下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6):49-50.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普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建设发展新医科教育。在此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必将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因而,以新医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这对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及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新医科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1.1新医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从形成后经历了实用经验发展、理论总结与探索、传统延续与创新以及中西医交汇碰撞等多个发展过程。医学模式也从经验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为主动迎接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满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着重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与传统的以临床医学教学为主的医学教育不同,新医科旨在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相融通,是为了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求的产物[2]。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1.2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革。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推动着医学领域的变革。新医科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4]。创新成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硬性指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但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中医药行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5]。这对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重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根本原则,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推进中医药学科与工理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念的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2构建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2.1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根本任务,特别是中医药创新型人才[6]。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才能让其立足于中国大地,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乃至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水平贡献一己之力。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也大多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因此,要转变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新医科教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等一脉相承,着重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借助大量的实验设备、临床实践和师承学习等方式手段,决定了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临床实验的特点[7]。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做到以充分考虑当下中医药学领域现实需求为导向,造成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及实操机会。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科优势和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对新医科时代的适应性。2.2构建以新医科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当下大数据统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等许多前沿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在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基准,构建以新医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祖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探索医理、医工、医文融合教育,逐步实现从纯医到大医的变革。构建医学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并不仅是简单的讲授关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物理、化学等诸多跨界学科基础知识理论。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以预防治疗疾病、促进人们健康、获得最大健康效益为教学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法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链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学科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医学领域的某个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中医药学科之外的前沿知识[8],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理论解决中医药学领域现实难题的能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多学科背景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医药领域高层次创新团队。2.3素质教育突出人文素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今已有20年时间,新时代的学生素养应该从小情调走向大情调,年轻大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和“敢闯会创”的血性、狼性。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中医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数学、气象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关系到生命、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的确立,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9],这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10],对于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的“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观点[11],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重点强调,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内容凝练出来,突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2],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以培养具有大医大爱人文情怀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为终极目标。

3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变革

3.1探索多主体共育实践模式。按照新医科卓越医师培养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改革,应在利用学校现有附属医院资源的基础上,统筹省内、国内乃至国外先进资源,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的“新体系”发展,最终建成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形成多方合作的共育实践模式。总体上说,高等中医药院校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联合智慧化医疗机构、医疗大数据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最新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医学创新实践活动,挖掘和充实医理、医工、医文类跨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13]。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协会、医疗AI企业、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等部门的产品研发人员、一线工程师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顾问,用他们生动的成功实践经验为医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打开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14]。3.2打造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适逢互联网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借助“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中,并统筹校内现有医学课程资源,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以往教育教学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传递限制,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尤其是优质稀缺名师教学资源的共享[15]。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与省内其他以理工科及文科为专长的高校合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外聘创新创业教师,来弥补中医药院校在工科、理科、文科类师资及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上的短板,打造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3.3探索“中医药+X”竞赛实践平台。总理强调:“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16]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根据自身学科及专业特点,探索构建与中药基础实验、中医学专业实训、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相结合的“中医药+X”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医学生挖掘自身的强项,了解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激发们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7]。具体来说,开展“中医药+X”创新创业竞赛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交叉乃至进行必要的融合创新;二是“中医药学+X”,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新医科的视角下多方位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18]。

4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探索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模型;虚拟系统;临床技能

模拟教学是指在一种人造仿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2]。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系统或一些仿真动物模型,以“模拟”来代替“真实”的疾病状态或临床诊疗条件,参照人类医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模拟动物的正常解剖结构(如骨骼形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模拟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发展演变过程和诊疗过程,甚至采用现代智能软件创建出虚拟的患病动物或虚拟的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虚拟的医院代替真实的患病动物或者真实临床场景(如动物的难产模拟救助)进行教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评估等,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或复制临床病例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临床模拟实践,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术,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中还很少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模拟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动物医学模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1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对于每个临床兽医师而言,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动物解剖学,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然后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直到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更是要确实掌握每项常用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了解不同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对于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治操作步骤与要领,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训练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术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并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临床实习或工作后才能真正遇到或开始锻炼并逐步掌握这些操作技能。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现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使得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临床病例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困难重重,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外,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经费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经费。如果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特别是实验动物经费不足,使得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学校甚至没有条件让学生接触大动物(牛、马等)进行临床实习或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即使经历过临床实习并且毕业了,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在大动物身上进行基本诊疗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常规的操作和临床合理救助等必须掌握的诊疗技术及适用症、禁忌症等必须掌握的技术掌握不扎实,甚至对某些不当操作技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或严重后果更是心中无数。学生们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工作后由养殖场的兽医“师傅”们来传授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师傅”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或良莠不齐,操作手法各异,导致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标准、不科学,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学生在工作后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常规兽医临床操作技术和诊断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正常的教学环节不断地巩固加强掌握的。当然,国内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具备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条件,但是可能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规诊断技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问题。

2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的发展和人类医学的模拟教学的发展相似。人类医学发展早期也是从解剖模型的设计开始,例如让医学学生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认知各组织器官来加强教学效果,后来逐步通过模拟而模仿人类的常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以及发展到智能化模拟医学水平。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利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手段建构临床技能教学,以此来提高和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进行教学必然会成为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样,动物医学专业的模拟教学也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与人类医学相比,无论是研发力度,还是经费投入以及各高校的重视程度,模拟教学的应用都远远落后于人类医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动物医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由于常规兽医临床检查技术和临床诊疗等基本技能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学生掌握常规临床技能是动物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后期实习及将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动物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动物养殖模式下,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到临床典型病例的机会不断减少,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熟练学习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诊疗技能掌握不熟练,甚至没有机会接触,该环节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每个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潜心希望改善和提高的环节。如果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教学中引入模拟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来增加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学习机会,尽管是模拟实践教学,但是也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技能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要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师致力发展模拟教学,一定可以在动物医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许多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诸如气管插管、静脉穿刺或注射、动脉穿刺、神经阻滞、针灸练习、神经传导和经络走向与分布的掌握等,以及利用动物后躯模型进行大动物难产的模拟救助等。虽然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会随着其独特的优势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模拟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兽医临床教学。因此,如何将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模拟教学方法,特别是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教学手段,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深入挖掘和提高模拟教学的潜能,让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技能,仍然是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和网络虚拟模型技术的发展,未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模拟教学不仅是动物医学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动物医学教育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必将在动物医学教学方法上再次掀起一场革命,为动物医学教学带来划时代的进步。

3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模拟教学具有时间灵活、易于调控、无风险、允许出错、可以重复等优势,“模拟”能很好地弥补“真实”教学的诸多缺陷,让学生在接触真实动物病例之前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基本诊疗操作成为可能。模拟教学中最常用的仿真模型教学已成为传统及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原因是其在教学上具有可重复性、可控制性和实用性等优点,仿真模型可以完全模拟“真实”情况。通过仿真模型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度。如大动物难产救助教学模拟,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大动物在分娩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常见的临床救助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需要,使用各种仿真模型教学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不仅可以让动物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解剖、生理等专业知识时就能够通过模拟教学手段掌握动物的基本解剖和生理结构,并在学习专业知识早期就能树立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性强的教育理念,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模拟训练具有可反复操作和病例的可复制性等优势,可使动物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教学模型在课上课下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全部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模拟训练可以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进而能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缩短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而且学生能够在模拟训练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对基本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能及时总结和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或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仿真模拟教学还能克服传统教学“坐等病例”的被动局面,利用模拟训练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随时可以进行实践技能的提高练习。

4动物医学临床教学模型的研发方式

在模拟教学中,教学模型是模拟教学的载体,其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3]。模型研发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教学中,因此教学需求是研发教学模型的原动力,而一线教师和学生则成为教学需求的直接主体,也成为研发模型的主体。动物医学院校的一线教师应自主积极研发相关教学模型,使教学需求在第一时间就转化为研发项目,并能快速将研发产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就能使研发工作具备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对于教学模型的研发,必须打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模式。企业研发出的模型产品多数在实用性和实际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价格昂贵,高校很难全面购置。因此,动物医学一线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组建团队、搭建研发技术平台,积极争取不同层次的经费支持,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模型研发,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另外,各高校也应该积极支持一线教师研发新的教学模型,鼓励教师积极构建研发创新体系,同时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制订一些激励机制,激发和支持一线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模型的研发。反过来,教师研发出的产品,可以通过自身反复应用来检验和完善,然后可采取校企合作、技术转让和展销等多途径在各高校推广应用[4],让产品快速进入各院校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的课堂。

5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5.1示教教学。从事动物医学的教师必须要在本学科全体教师的参与下,经过多次演示和模拟,保证操作规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只有在所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和研讨的基础上,在教研室主任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带领下,制定最终的统一操作程序或操作流程,才可以在课堂上以示教的方式给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5.2学生课堂上的训练教学。由任课教师讲授训练模型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该模型的适应症、禁忌症等,然后由实验教师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1名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训练,教师旁观并随时纠正错误,要求学生均达到合格的教学效果。5.3学生课后的训练教学。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某一临床实际操作技术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后可以再与相应的实验教师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该临床诊疗技能的程度。5.4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提前设定到某一特定训练环节,然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及操作要点完成后续的操作或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评分标准打分;或者教师在演示训练某一内容时,故意出现一些“疏漏或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给出成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训练内容逐项操作,或者口述的同时并结合操作来考查操作要点,或者描述清楚该训练内容的主要发病情况和临床病变等,教师在旁边评审并给出成绩。

6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对策

模拟教学即使再先进和完美,也无法完全和临床实际中所面临的情况相比,因此在模拟训练中会存在少数学生认为模拟动物不是“真”的动物或模拟效果达不到真实病例的复杂性或实用性,出现不认真进行模拟训练或粗暴操作对待“模型动物”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任课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态度、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道德标准,从思想上认识到模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认识到再逼真的模型也不能与真实的动物体相比,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模拟教学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真正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传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模拟训练也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个基础环节和传统实践训练的必要补充,更多的训练还要靠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完善和掌握。目前,在国内动物医学教学中,临床模拟训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补充教学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紧张和实验动物不足、改变兽医临床教学举步维艰的状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另外,利用模拟教学和训练的多种优势,诸如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能够让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和将来真正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也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的模拟教学训练需要大量高品质的训练模型,因此短时间内学校的教学投资可能较大,但是从长久考虑还是模拟教学比在实际动物身上操作要节约资金。随着国家和省(市)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渐增多,以及动物医学专业教育高成本的特殊性,资金不会成为应用模型教学的障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动物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必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支撑,这种新的教学技术必将为提高动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7总结

目前,在现有条件下,逐步使用各种仿真模型和实体标本,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智能化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教学模型进行模拟训练,可部分或全部取代某一教学环节中实验动物教学,这样可大大降低师生感染人兽共患病的风险和实验成本,投资少,效果好。发展临床模拟教学更有利于实现临床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技能,为兽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动物生产奠定基础,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瑜,韩如泉.仿真模型在麻醉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35-37.

[2]赵磊,王天龙,肖玮,等.医学模拟系统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北京医学,2012,34(8):730-732.

[3]金桂兰,曾莉,李长吉,等.医学训练模型材料的比较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2):8346-8348.

智能医学教育范文篇10

1临床模拟教学背景

1.1临床模拟教学的设计初衷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具有“零容错率”属性,医疗活动事关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操作中少犯一个错误,患者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医学也是实践的科学,需要经过反复操练和通过临床病例积累大量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4]。如何破解“零容错率”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合格的医生,一直是医学教育者想要破解的难题。高端智能模拟人的出现,很好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既不牺牲患者利益,又起到了实战练兵积累临床经验的效果。临床模拟教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是以问题为中心,临床模拟教学会围绕一个临床实际问题,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等教具设置特定的医学场景,受训者依据所学知识,作出初步诊断,并施以相应救治措施,实现解决某个临床问题的教学初衷[5];三是以实践为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是临床模拟教学诞生的内在动力,“做”是临床模拟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同时“做”也是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操作熟练度必不可少方式,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性认识,才不会纸上谈兵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临床模拟教学的主要方式临床模拟教学,顾名思义

通过模仿和拟定,使特定现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让老师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观,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1.2.1实验动物教学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肢体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如用猪肉进行外科切开缝合训练,用实验小鼠尾巴进行动脉吻合培训,利用家猪等动物进行腔镜训练等。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手感真实,模拟度高,缺点是涉及伦理问题且费用高昂[6]。1.2.2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SP,即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这种模拟方法优点是更接近于临床实际,能够准确反映临床症状与体征,且标准化患者能够作为评价者对受训者做出真实客观的评判;缺点是训练“模拟患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人力成本较高[7]。1.2.3模具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依托于各式教具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如利用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开展切割、缝合,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等,可见教学模型不一定需要特别复杂,简单到一个橙子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合适教具即可。但涉及到复杂性、系统性临床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时,高端智能模拟人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也是我们单位开展老年医学实践技能培训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培训中的意义

临床模拟教学在临医学生或医生培养中,具有病种自设、即时可用、情景真实、便于实操、允许出错且无医患纠纷隐患等优点,被许多医学院校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培训[8-9]。除了在医学教育中的通用优点外,临床模拟教学在老年医学教学培养中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优势。

2.1增加临床操作实践机会的良好平台

老年医学科大多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内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也都以内科疾病为主,临床技能实践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不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容易生疏。模拟教学为老年医学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有助于老年医学科医生不断锻炼和提升临床操作技能。

2.2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的客观需求

许多保健医院或社区医院,服务保障对象人群相对固定,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病种相对单一,导致老年医学科医生难以快速有效积累临床经验,限制了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模拟教学,能够通过编程设置某种特定病例场景,培养医生对该种疾病的诊疗水平。随着模拟疾病种类的增加,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能力也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2.3确保老年患者医疗安全的现实需要

老年医学科常面对高龄老人患者,伴有多种共病,且身体基础条件差,对临床操作特别是有创操作,要求更精细、更不允许失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老年医学科医生更需要拥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才能确保基础医疗安全。为此,通过模拟教学来提升老年医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十分必要。

3临床模拟教学在本单位的建设应用情况

本中心老年医学和健康医学排名常年高居全国前列,60余年建设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继承优良育人传统基础上,本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形成了以高端智能模拟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3.1模拟训练中心建设

3.1.1自助考核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高端智能模拟人训练系统的自助预约、自助考核、自动评分、自动建档,受训者可根据评分及录像回放,查找自己操作处置有误之处。软件方面,利用综合管理软件系统为参训人员建立电子训练账户,实现各功能区域训练数据汇总,并与后台管理评分系统实时互联;硬件方面,利用人脸识别、高清相机、互联网计算机等,实现训练考核自主预约、自主实施、在线评分,训练数据生成、精品课程录制和远程教学等功能。3.1.2数字化临床思维培训系统挑选、制作适用于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经典大内科及辅诊教学经典案例与视频学习资料,形成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的多媒体临床思维培训系统。还可根据学科专业及培训阶段为各级医师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通过交互式临床思维训练和分类分级抽组考试促进学员主动思辨互动并检验学习效果,助力各级医师及培训人员培养临床思维、提高综合诊疗水平。主要具有以下4个功能:案例解析,案例库包括高龄患者经典病例、心电图案例、急诊案例、超声、病理等经典病例解析,每一病例都拥有知识点注释、检查结果分析和专家点评;技能操作视频学习,涵盖了临床执业医师24项基本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神经系统学习、内外科基本操作规范视频;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将真实病例的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后台对受训者每一步操作进行量化评分,根据专业方向及职称高低分科分层,评价临床思维病例学习系统学习效果。3.1.3混合现实训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与现实模型匹配结合,进行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模式教学,最大程度实现多维视角与操作反馈的结合,实现在VR设备立体影像下在模型人上完成经口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胸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与训练,还可利用VR和MR直观性强、交互性好的特点开展患者术前交流。

3.2教学队伍建设

按照严格进出机制,遴选业务素质好、教学热情高、责任心强的老年医学一线医务人员,组成由指导专家、教学组长、考核教员和考核秘书构成的教学指导组,其年龄、专业结构合理,注重老中青搭配结合、各主要专业覆盖。教学指导组主要负责中心的各项教学培训活动,开展模拟教学中心建设、模拟培训与考核、教学督导检查工作等,还负责向年轻老师传授带教经验和模拟教学技能,确保本单位教学队伍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3.3临床模拟教学应用

依托教学指导组,利用新建的模拟教学中心,组织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训练,重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临床思维和模拟训练。利用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智能模拟人训练病例,结合老年多病共患、救治常存在矛盾特点,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训练考核。二是临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临床急危重症和常见问题,重点遴选30项训练项目,每周二下午医务部和护理部联合组织对副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医护联合救治训练考核。三是急诊抢救医护联合训练。围绕30项训练项目和急救绿色通道项目,节假日前组织对参加急诊值班、听班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急救基础技能、急诊情景模拟、急救绿色通道及急出诊实战演习等训练。四是保健特色技术训练。根据各科室上报的老年复杂疾病诊疗、疑难重大疾病诊治、老年诊治及护理先进技术、保健关键技术及大数据应用分析等“一招鲜”特色专项技能,依托大学科建设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组织专业论坛、专家示教、模拟演练。

4老年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几点思考

4.1经验启示

从本单位近几年模拟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收获。一是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不同于书本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高端智能模拟人培训考核就像演兵场、磨刀石,教学小组就像“蓝军”,进了考场就像进入了“战场”,在这种实兵对抗情况下,能不能取得胜利,就要看受训者真本事。通过这种培训模式,受训者能够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增强独立处理诊疗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提升了应急应变能力。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底子差,住院患者的病情往往不会按照既定脚本,也不会出现单一病情变化,通常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利用高端智能模拟人开展的模拟教学,具有可编可控可评的先进性能,教学组通常可以临时改变场景、随时变换顺序,并根据培训考核情况现场提问、现场纠正、现场示教,极大锻炼了受训者的应急应变能力。三是促进了医疗作风养成。不同于实际临床带教,某种不常见病例可能隔段时间才能重复见到,而模拟教学能够不断重复,能够实现用同一病例反复锤炼受训者,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和教员现场纠正,受训者能够将严谨规范的流程与标准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同时,教学组专家的言传身教,也帮助受训者学习和感受到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严谨的医疗作风。

4.2有待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