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8 18:01:27

智能教育课堂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1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因此,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尤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体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高慎英、刘良华著.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2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

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因此,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尤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体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高慎英、刘良华著.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翻转课堂;融合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造性劳动内容。我们结合小学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我们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以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从“小”做起,逐步深入,构建了以科学、数学、艺术领域、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结构。

一、翻转课堂“微课程”———为劳动教育助力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助力,推进由“微课程”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降低了创新实践劳动课程在课内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观看微课的进度与内容,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制作设计创意作品,甚至自己录制视频分享劳动成果,亲历劳动收获喜悦。在改变劳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技术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一)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实现虚拟职业体验。沉浸式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的各种物体进行三维化、虚拟化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虚拟场景和体感交互功能,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劳动校本课程中引入这类新颖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职业体验的沉浸式课程中,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深入体验探究广袤宇宙、微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于危险系数高或非日常的职业体验(如救火、救灾等职业),仅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很多场景停留在想象中,无法身临其境切身感受。VR技术的使用,将各种工作场景,将宏大的宇宙与微观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交互技术,在各类虚拟环境中完成各项职业体验,让孩子们拥有全新的学习感知。(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创新能力。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劳动形态发生了新变化,有别于偏重于体力劳动的传统劳动。现代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实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程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1.“小小程序员”课程我们将AI+编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编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属性,朝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学生通过编程能更好地设计智能化的作品。脑力劳动因编程教育的融入式设置简化了部分手工劳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新兴的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劳动教育具有很多优点:易操作、可迁移、实效强、可创新。编程不再是枯燥单调的代码编写,而是有益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有趣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后,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及潜能,也自然地将劳动认知和习惯培养起来。我们紧扣现实中的生活热点,挑选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主题,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规划实践的多主题教学任务有:紧追生活热点的垃圾分类、自动驾驶、烹饪高手等,跨学科项目的电子音乐会、神奇画板、开心农场、捕鱼达人、建筑大师等。在结合编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将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产生的创作理念,变为可体验可操作的游戏或动画,大大激发了劳动的幸福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机器人总动员”课程机器人课程以结合机器人的编程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工程思想进行渗透教育;促使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工程挑战赛或主题项目创作中,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参与营救行动或绿色环保,如灭火英雄、环保卫士等。3.“3D智造”课程学校开设的“3D智造”课程,让学生基于实际生活和经验兴趣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编程、智能硬件等知识,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分享,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创客精神的新一代。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推动着新型的劳动教育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普通人进行设计创造活动的技术屏障,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将学生的作品具象化,有效地抓住学生的视觉和触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3D智造”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设计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探讨三维模型设计、三维打印技术和激光雕刻技能同新型劳动的结合为桥梁,积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小能手。小学中高段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想象未来出发,利用3D软件设计,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为更好地结合信息化劳动教育,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从中选取了学生兴趣度高的相关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如童年玩具、优创文具、创意家居、梦想校园等。此类针对性强的信息化劳动课程,既切合了日常生活和科技热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创作的学习兴趣和美化生活的热情。4.“天涯小创客”课程“天涯小创客”课程实施以学生社团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3D智造”课程的基础上融合STEAM教学理念精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始终秉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己的自由”,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传播者、创造者转变。我们通过设计智能城市为问题线索,围绕主题分解不同子课题(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校园等),由学生个性化选择完成。目前,植根于信息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个物化成果,如自动巡线智能小车、智能护眼灯、智能停车场、智能甜品店、智慧教室、扫地机器人、八音盒、招财猫、智能温室、智能宠物屋等。5.“天涯梦工厂”课程动画电影制作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创客小剧场”是一款辅助中小学生制作动画影片的工具。软件充分利用虚拟抠像、AR、移动互联网视频分享等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和故事变成现实。配套教材辅助学校开设动画电影制作课程,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故事,设立人物、塑造性格、描写情节、记录对话、捕捉每一个画面,让孩子们全程投入到创作之中,在创作中全面提升各项能力:故事构思的创新能力;撰写剧本的写作能力;道具制作的动手能力;统筹导演的组织能力;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对话配音表达能力;构图配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乐高积木搭建、手机拍照,运用视频软件录音剪辑,手脑结合创作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下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三、实践反思———为劳动教育筑基发展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网络课程,教学流程

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课程时,可能会存在一些负面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在明确开展网络课程教育方法流程的基础上,探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明确处理方式,为未来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提供理想条件。

1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课程教育流程

合理选择网络教学平台并落实课前准备工作。在高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教育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用平台类型与相关准备流程[1],确保后续能够正常部署教学工作,避免出现处理混乱的负面问题。当前,线上教学用软件平台主要分为两个种类,即MOOC与直播会议投递式。MOOC智能教学工具平台可以完成授课视频内容、自动组织线上练习活动等基础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信息平台。直播会议投递式工具主要以钉钉、QQ、微信为典型代表,这些工具的开发核心与教学应用无关,但其基础功能可以被高校线上教学所应用,包括网络会议、直播等。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课程时,应当综合应用两种工具类型,确保优缺点得到有效整合,尽可能提高网络教学课程的开展质量与效率。教学平台选择完成后,还应当针对课前展开教学准备。高校需要通过培训与引导方法,使教师可以正确完成课前准备流程,避免网络教学与线下差距过大导致授课质量下降的负面问题出现。通常情况下,网络课程教育准备环节分为两个基础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录制预习用视频资源,在录制完成后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在线观看或利用下载方式自行完成预习流程。预习视频内容需要将授课知识点进行细分化处理,并尽可能提高讲解的清晰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网络教学流程中,降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概率。第二阶段中,高校应当要求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展开正式授课流程。正式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预习任务,因此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教师仅需要针对在线知识点进行科学设计,并合理利用线上平台互动优势达到趣味授课目标,即可有效完成网络教育任务,使高校可以正确展开相关教学流程。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需要确保教师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方式,包括日常系统管理、QQ微信等工具使用要点等。若教师存在不熟悉等负面问题,则高校需要组织线上培训活动,利用视频会议、分发文档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计算机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展要点,确保后续工作能够正常进行。重视实际教学流程管控与功能应用。在网络课程教育开展阶段,高校需要重视多平台协作体系的构建,确保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有效应用,正确处理新冠疫情期间存在的主要挑战。实践教学阶段,高校需要保证教师具有开展网络授课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应当利用调研等方式分析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网络教育流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确保后续改进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在高校在线课程开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平台功能的引导,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正常利用相关模块,进一步提高技术适应性与网络授课质量。通过应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2]开展课程建设,可以使高校师生获得完善的教学体验,有利于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图1)可以提供课件编辑、文档阅览、教学视频点播、线上作业、在线考试等多种关键功能,在实际应用阶段高校需要合理规划计算机客户端与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方案,确保两者能够得到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保证师生使用状态能够趋于一致,高校需要及时开展技术指导,使超星平台的网络功能得到有效利用,强化网络课程教育质量。除超星平台外,高校还应当结合其他应用工具展开网络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优势。例如,可采用腾讯会议平台作为网络课程开展模块。腾讯会议最多可同时容纳300个客户端,能够有效覆盖高校专业人员。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还可以申请临时扩容服务,使容纳人员数量进一步提升,为满足高校大规模教学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腾讯会议允许对客户端进行多种操作,包括屏幕共享等。通过结合其他应用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如钉钉、QQ群等,可以显著提高网络课程开展质量,能够降低师生沟通基础成本,解决新冠疫情期间存在的线上教学问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高校需要指导教师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具优势,包括QQ群文件共享、班级管理功能等,使高校在线教学流程可以得到有效规范,避免出现过于混乱的负面问题。针对学生的签到管控,则可以采用钉钉平台实现相关功能。钉钉可以提供健康状态统计、专业教学打卡签到等应用,能够使教师轻松管理专业人员,避免出现缺勤无法及时发现的负面问题。在课后作业管理阶段,高校需要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线上考试、作业智能审核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减轻,为后续进一步展开相关教学流程提供理想条件。

2网络课程教育的教学实践

注重网络课堂节奏与内容设计。高校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课程需要注重对课堂内容与节奏的把控。通过采取培训与引导措施,可以使教师快速适应线上教学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对课堂基础节奏与内容进行把控,尽可能提高吸引力级别,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教学流程,避免出现负面问题。在实践工作中,高校需要引导教师展开模块化整理活动,使线上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分解,降低单一课程信息密度,使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以精益求精的概念进行学习。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清晰性。高校可以针对教师授课方法进行考核,并通过指引方式,使教师能够改变网络授课内容,强化分层清晰性。例如,可以针对网络课程进行时间段划分,每隔十分钟展开一次教学模块切换。通过这种方式,维持在线课堂的实际吸引力,确保学生参与度得到增强。拓展线上课堂互动类型。在高校展开线上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课堂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缺乏充足内容的网络教育课程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后续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对教师进行科学指导,要求他们合理拓展课堂互动方式,使教学流程得到显著革新,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充分利用相关技术优势条件。教师可采用问答方式进行授课,定期抽查网络课堂学生个体状况。加强线上环境与线下环境的教育衔接。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特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教师可能难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容易产生教学掌控力不足等负面问题。针对相关现象,高校需要加强网络课堂与线下的衔接紧密性,通过应用学分考核等方式,间接提高学生在网络教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为教师提供理想教学环境。同时,还需要鼓励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功能,如QQ群文件分享、超星线上考试等。通过借助信息平台模块,构建与线下课堂相似的授课环境,使课上与课下能够达到理想衔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指导与支持力度,保证学生与教师都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整体授课效果。

3结语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网络教育课程环境,使停课不停学的概念能够得到全面落实,避免教学进度与质量受到负面影响,为未来发展提供理想条件。

参考文献

[1]郝敏钗,乔振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8):54-56.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作者:李翠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英语;高职院校;智力

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来说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对幼儿英语课程教学加以完善和改进,从而加强和培养幼儿师资力量。在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实现幼儿英语课程的教学创新。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就是将幼儿英语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智能上,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幼儿的多种智力潜能进行开发。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在当前的高职幼儿英语课程中嵌入各种智能的核心能力,以便通过英语学习,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发展和提高[1]。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不仅有逻辑—数理智力及语言智力,而且还有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这些基本智能既是独立存在的,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身上的潜能深入挖掘,从而使他们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于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换而言之,就是要大力提倡在幼儿原有智能的基础上,使其各种智能发挥出来,并得到合理的挖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低龄化也必然成为一个新趋势。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幼儿英语教学与幼儿自身特点更加符合,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幼儿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使幼儿教育功利化的情况得到逐渐改变[2]。

二、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学习生涯是从幼儿英语教育开始的,幼儿英语教育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职教学中,幼儿英语教育往往被单独分开来研究,但是与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存在:1.教学缺乏实践性。缺乏实践性是幼儿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理论课程的通病。高职英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以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能够牢记在心,并对自己教授的内容有所理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少应有的实践作指导,没能设计出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教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幼儿英语教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2.课程理解不到位高职院校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主要讲述的是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理论特点以及师资培训目标。该课程需要与高职教学实践特点进行全面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进而投入到幼儿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因此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获得幼儿英语教学的新思路,而并不是真正的语言教学[3]。3.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保育学、心理学以及一些技能课(舞蹈、钢琴、绘画等),而英语课程主要是大学英语,开设有关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比较少。即便已经开设了幼儿英语教育相关课程,各高职院校也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幼儿英语教育的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课时以及考核方式,所以不具有统一性。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幼儿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对于学前教育整体性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4]。4.学生学习效率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他们各科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因此,他们对学习幼儿英语缺少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幼儿英语学习质量。5.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形势下,幼儿英语教育评价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就是充分地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这两个部分。期末试卷分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书面作业又占平时成绩的大部分,因此导致评价更向书面能力方面倾斜,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查,结果就会产生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和实施重要性的假象。有的高职院校设置幼儿英语课程为考查课,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更不会重视该课程。6.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资源就是能为教学开展提供可以被利用的条件,它是教学信息及教学材料的根本来源。狭义上说,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后援系统等。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量有限,也没有充分利用知网等电子资源,对于学生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及掌握前沿讯息非常不利。从教材方面来看,现有种类繁多的幼儿英语教育教材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幼儿英语教学能力。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幼儿园层次良莠不齐,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开设幼儿英语课程。因此,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很难锻炼自己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也无法真正提升教学能力。7.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通过调查得知,高职院校中负责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师大致分成两大类,而且它们所处的状态是相互分离的。一是专业英语教师,他们有着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功底,流利的口语表达,标准的发音。但是相比学前教育教师,他们缺乏幼儿发展心理学、幼儿教学管理、保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学前教育教师,尽管这类教师已经牢固掌握了学前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专业培训,所以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比较弱,可能对幼儿获得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方面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缺少强大的幼儿英语教育师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提出的新思路

1.营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幼儿将自己看作是各种智能的混合体一直是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强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为幼儿营造出让他们感到自由、安全、快乐、受重视的环境,即使是紧张或焦虑等消极情绪也不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使他们愿意去接受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必然是理想的。同理,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起高职学生对学习幼儿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将良好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幼儿英语的积极性。2.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高职教师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支持,并且学生也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微笑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要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多与学生交流互动。3.完善英语课程设置。幼儿英语教育课程融合了学前教育专业以及英语专业的知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对学前教育原有课程的保留,还要开设更多的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将幼儿英语课程的教育特色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英语语音语调学习的同时设计并实施好幼儿英语教学活动。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幼儿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此外,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和监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使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幼儿英语的乐趣。5.开创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涉及多方面领域,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因此在高职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对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进行重新的思考与设计。例如,可以根据不同智力领域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并按幼儿的发展水平将每一个活动区分成几个层次,将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展示给幼儿,帮助幼儿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区域。此外,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设计并组织与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相关的团体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6.“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多元智能理论一直倡导的教学观是因材施教,也就是必须做到“对症下药”。由于幼儿在某一方面可能展示出的智能是特别发达的,并且是向不同智能所倾向的,所以,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要按照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展开教学工作。“为多元智能而教”与“为多元智能来教与学”是加德纳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体现了教学的因材施教观。教师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的要求,要对学生的智能、兴趣差异进行充分的考量,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7.提升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幼儿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是英语专业教师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这对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校方可以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课程双修的复合型教师来讲授幼儿英语课程。校方要重视对这两种类型教师的培训,尽量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也应该增强学习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不仅如此,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师资水平,还可以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来教授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幼儿英语教师作为校外导师来指导和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以保证学生教学设计和实施技能的不断提高。

当前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其有效的指导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使学生学习幼儿英语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海霞,卢清.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下的幼儿英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61.

[2]贾春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158—163.

[3]李加.对高职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探索[J].校园英语,2019(50):65—66.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7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我体会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而英语作为学生认知、学习及掌握的对象是客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

Doyouunderstandit?或者是:“你们都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英语课上的“讲”就是把词性转换、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等语言形式或语言知识都一一讲清楚。“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只是做了第一步,对于美班的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因素,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为表达语言意义服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

我觉得教师在教的同时,亦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培训学习策略,开发多元智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又一课题。我们说: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多元智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其区别在于优秀者善于把好的策略和语言的学习及运用结合起来。而那些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往往无法根据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达不到两者的协调结合。也就是说,“差生”的学习策略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了解学生缺少哪些有用的策略,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培训,从而达到强化之目的。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或训练的要求,确定专题培训目标,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进行策略培训。例如:单词记忆策略的培训,英语写作中自由联想(brainstorming)策略的培训或者是交际中回避(avoidance)策略的培训。三、课上当堂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即时培训。四、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提高。五、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赞可夫先生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循循善诱,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课程的完美整合。其次要努力寻找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完美人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优势,从而达到“二期课改”的根本目的。公务员之家: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工智能;高校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赋能日益重要,传统文化教育从人这一教育主体与技术工具、教育客体与自我价值实现、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都应融合新技术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的三个基本理论维度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可以进行指向性的教育轨迹预判和效果反馈。异化理论、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交往实践理论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前人探讨人与自己创造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发展而来的,异化理论进一步指出了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现象,将异化理论运用到了资本主义劳动剥削的解释上。当前,异化理论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可以用来思考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问题。根据异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可能展示的场景。第一,是人和人工智能成果的异化。人与人脑创造的人工智能产物并不是线性联系,而是对立统一联系。在高校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成果服务于教育,同时人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展示正确的教育方向。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人将其发明并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将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如果人工智能的脑力超过了创造人工智能的人类,又会给人类造成威胁,正如火可以帮人类煮熟食物,又会让人类有着引火自焚的危险。第二,人脑与自己脑力劳动的异化。虽然人脑学习和使用人工智能本身会给脑力带来发展,但人脑也会对人工智能产生依赖,从而会造成相应的退化。在高校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收集资料和形成认知的脑力劳动的强度,因此要防止人的脑力劳动退化现象。同时,由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关系,人工智能争夺人脑控制权的过程也是人脑的劳动活动改变思维方式应对的过程,也会促进人脑劳动力的飞速发展。第三,不同个体在异化中的差异性。人脑与人脑的创造物发生疏离和对立,更加考验人工智能运用者之间的智力角逐。未来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最高主导权的是不同个体对人工智能的运用和控制水平,即教育者要控制技术,把握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控制权。人工智能本身像是一把剑,在善人的手里,能够斩妖除魔,在恶人的手里,会伤害无辜。所以人工智能的思想导向如果是主流价值观,那么人工智能就会造福社会,否则就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在预示场景之外,异化理论为人工智能运用于高校教育工作指出了可行的结论。异化理论对异化的辨证发展定位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即指向的是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关系,最终指向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理,人工智能的异化最终指向的是与教育发生关系的高校教师、学生个体与高校教育工作新模式成果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这就从理论上为人工智能运用的可行性做出了辨证的判断,也为高校教育工作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人工智能走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从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价值追求的引导和主体高扬,是教育实现人与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指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向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在网络共同体的社会下,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站在教育的最终目标上去思考问题,即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处于教育环境之下的人,包括教育者和学生,都摆脱了物质束缚、精神捆绑、技术异化,真正从人的能动性特点出发,发展真正属于人自身需要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享受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带来的自由时间,也有具有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自觉。在师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的前提下,师生就能更多关注所教学的知识对于社会的价值,并且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所教、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进入所有课堂和课程、入脑入心提供了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中强调了自由时间的运用,人工智能作为改变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关照,能实现更多的自由可能。人工智能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寻找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较之传统方式缩短了寻找资源的时间,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学习和提高。人工智能也使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得到了更多的不受外力限制的“自由支配”的“自由时间”。实现了“自由的时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就有可能实现。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通过技术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人工智能的运用——教育效率的提高——自由时间的增多,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三个条件层层递进,说明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遵循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规律。

(三)交往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人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它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个介体,马克思称之为“交往”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交往实践理论。“交往实践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主体之间进行意义的沟通、认同和创造,从而生成一个对主体始终有效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意义领域。”[2]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的未来,交往实践理论构筑的是从单一的教育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教育者——教育介体——被教育者”之间的多维交往实践模式。人工智能可以被嵌入到教学系统中,能够智能地帮助师生监控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智能推荐,也能以虚拟助教的身份出现在线上课堂甚至现场课堂。但不管以哪种方式出现,人工智能都能极大地加强教师和学生间接交往的密度和相互理解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和特异情况,从而使得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交往实践理论下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运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达成的互相理解和趋同认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客体——人工智能这个教育介体,使主体之间具有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人工智能承担了传递教育信息的方式,充当了隐性教育者。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运行图式将教育的主体强势灌输的身份巧妙地加以转化,营造出更为自主性、有选择性、体现个体需求的教育氛围,即进行有意义的教育和能量交换,使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之间进行精神交流和能量互换,从而实现交往实践理论的教育主体的互相建构关系。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模式转换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和实践上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学习需要,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创新。在研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转换和实践时,我们可以运用教育结构论来解决从传统文化教育到人工智能时代立体教育模式和反馈模式的转换。教育的基本结构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教育运行的过程主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客体有能发挥能动性的作用,介体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链接的介质和纽带,环体是其他要素运行的社会环境。四个要素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归结为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三大模块的运用。人工智能高潮的到来主要是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的一种,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模块,是为了突显其优越的效果。大数据有着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深度学习的数据来源。大数据是以地毯式数据收集代替以往的样本式数据收集方法,对比以往文化教育的事后反馈,人工智能的赋能可以通过对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挖掘形成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过程、效用的分析结果,为进一步获得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见解提供数据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预测的过程,先从历史大数据中进行学习得到预测模型,然后通过预测模型来对现实的数据进行预测,是对教育数据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规律的学习和预测过程。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模块,其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主要聚焦于“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人机协同”[3]三种模式。高校从传统学习模式到人工智能赋能的模式转换除了时代、环境和技术的促进外,更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

(一)多模态学习分析实现了传统文化显性教育的客体个性化需求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通过课程思政、课程主体等,在课堂上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维度强调了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对于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多模态学习分析正是实现教育客体个性化需求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受教育者的全景式画像实现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提取受教育者在各类网络中的留痕和路径,也可以通过视觉跟踪技术、表情识别、运动传感器等方式,分析课堂教育过程发生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关注点、情感变化和行为活动等的变化,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决策,为传统文化教育选材和教育行为的针对性提供有效支持。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客体指向青年学生,他们是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成长的一代,传统的灌输式思政大课堂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世界发生事件的真实感受,随着网络时代中知识获取的方式多样,传统的教师主体性已经大大减弱,教师如果只是重复讲授原有的经验体系,或者教师的讲授内容已经可以容易地通过其他互联网的途径获取,受教育者就会对教育过程失去兴趣。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多模态学习分析,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人工智能可以弥补高校在传统文化课堂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问题,不仅可以精准提供学生的个性化画像,还能动态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接受程度,绘制出某一专业、某一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教育基础图像,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内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施提供依据。

(二)适应性反馈实现了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主客体融合互动

相对于多模态学习分析对显性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把握,适应性反馈重点关注隐性教育过程的变化评估和反馈调整。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准备、过程和结果都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接受情绪和行为变化,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交往实践转化,实现高校教育者和青年学生的教育互动、价值趋同和知行合一。传统的高校教育场景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适应性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存在信任鸿沟,受教育者不愿意及时坦露心声,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反馈存在延迟性,无法及时获知反馈而调整教育内容。人工智能通过适应性反馈的方式,通过算法分析,在课堂显性教育之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环境铺设和宣传引导等多方面的隐性教育举措,利用碎片化时间即时完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建议的提供,并向受教育者推送和投递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适应性反馈能应用历史数据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估反馈和预测,课后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和状态同期提供学习规划和推送个性化知识,也可以“构建概念地图的知识图谱应用,支持受教育者自行搭建形成型、反思型和延迟型地图,使受教育者通过主动建构与反思,形成对自身知识水平、学习状况的清晰认知”[4]。

(三)人机协同实现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化和多样化发展

人工智能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人机协同运用不仅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减轻教学系统中收集资料或者减少低级脑力劳动的损耗,更多的意义在于实现异化理论中提出的人脑和它的异化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共生共存,并由此服务于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育人体系,体现在教育过程的体系化和教育手段的协同性上。人机协同作为结构介体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多样性发展的条件,人工智能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课堂与学生之间、教育环境与受众之间,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形态。人机协同的状态为传统文化教育从继承走向发展、从守正走向创新创造了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也是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未来、革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人工智能发展日趋成熟的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从显性课堂教育到隐性教育实践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点重要一环,都应该从教育的目标本身出发,探索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的耦合,实现各教育要素之间的运行规律和革新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

[3]陈凯泉,张春雪,吴玥玥,等.教育人工智能(EAI)中的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及人机协同[J].远程教育杂志.2019(5):24-34.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新工科;通识教育;改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简称《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1]。显然,“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强调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融合与互补,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基于此,高校面向“新工科”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规律与特点进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进。众所周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通才为指向,其目标是培养“健全之人”,是“健全人格教育”,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2]。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养成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和思考方式,形成面广、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3,4]。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发挥通识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视野拓展和素质培育的作用和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新工科”基本内涵

自“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概念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研讨会,并于2017年6月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北京指南”[5],这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等综合概念,其具体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6-8],如图1所示: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第一,通识教育是拓展“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新工科”的理念“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开放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工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往往存在着专业课程形态相对固化、本研隔断、学科间联系松散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广泛、科学的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其他门类或者工科门类的学生通过mooc等形式研修其他学科或者门类的课程;可以将通识教育的覆盖面拓宽到研究生层面,设置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通识课程,以突破本研隔断。此外,还可以精选部分核心“新工科”专业课程,如智能车、机器人等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新工科”涉及的基础知识。第二,通识教育是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新工科”的标准“新”要求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以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技术发明与知识更新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储备[5,6]。毫无疑问,未来的工程人才除了接受基本的数理知识、工程伦理和道德素质教育之外,还必须着重培养自身的创造与创意思维、商业知识与能力,兼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与开发、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的交流、团队合作、领导决策和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与素质等。因此,高校就必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狭隘的思维和视野。第三,通识教育是实现“新工科”交叉与融合的有效举措。“新工科”的机制“新”很好地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与需求。通识教育有助于催化现有专业派生扩展形成新生专业,也有助于有机整合多个专业形成新型专业,更有助于实现“产-学-研”协同模式的资源共享。比如,“大数据+金融”或者“大数据+通信”等“A+X”新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由大数据相关知识体系、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等多方有机构建,最后真正实现“新工科”的有效交叉与融合。

三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建议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教育;教育平台;教育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终身制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各类远程教育逐渐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在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经过众多院校十几年的努力建设,远程教育系统逐渐完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了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应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1.教育资源建设不均衡。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各大院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从视频课程录制、网络平台搭建、维护、课程相关辅导知识及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基础资源平台,为继续再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在各类教育资源百花齐放、相促相成的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的平台建设局限性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多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经济等热门文科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缺乏基础学科和技术型、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建设。2.高质量资源缺乏。近些年,随着全民终身制学习的推广和开放式教育试点的推行,一些院校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作了积极的探索,纷纷提供硬件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奖励措施来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较好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学校网络教育硬件资源水平,不能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有些教师受年龄限制等原因,一时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子化教学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方面还不够。因此,教师在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网络视频授课的转换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较好地通过高端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表达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术的欠缺,多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能准确表达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因此呈现在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更多的是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类似黑板搬家的文本资料,或是传统上课模式的录像,缺少对学员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3.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后,后期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既包含资料安全维护、网络资源的逐步完善和新教学知识点的扩充,又涉及动漫技术、视频技术等新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远程教育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材料的建设,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记录、学生点播课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等学习痕迹记录构成的教学系统的完整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问题的有效解答、知识点的拓展讲解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很难适应开放的网络教育形式,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匹配,使得远程教育的优越性不能完全体现,同时也制约了现代网络教育的发展。4.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在“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随着4G、5G、6G网络的相继出现,二维码技术的逐渐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流量费用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城市全覆盖建设,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由此,远程教育师资培养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应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灵活性,为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制教育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

二、更好地实施与开展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建议

1.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发展。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成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建设新的学习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远程网络课程建设。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采用新科技时代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教学资源,使需求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打破现存的远程教育课程“重文轻理”的局面,不断更新知识点,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及时进行完善与总结。2.大学术圈精品课程建设。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近几年云技术得到了喷发式发展及应用,各类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达到了空前的聚集和传播。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得到发展,各类主次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详解、结构合理、语言精准的精品课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一课程有多个远程教育资源,这使课程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扩大了磨课、听课的学术圈,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打造多类型的“品牌”教师,在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发展。3.教学资源模块化建设。在“互联网+”网络时代,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员提供更灵活、更便捷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采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章节知识结构模式,将各知识点进行合理划分,建立各学科知识点模块资源库,设立搜索关键字,使学员可以更好地搜索到所需的知识点。并将模块化的知识点间设置关联系数,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搜索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得到相关知识点课程模块系统的推荐,从而打破了一个课程教学资源过于庞大的网络数据,更好地与飞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直接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融合百家讲坛的优点,从不同的讲述角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解读使知识点的讲解更为透彻,促使同一专业精品课程在不同院校资源间的取长补短,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资源。4.新技术大前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4G、5G、6G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也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费用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的二维码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对推动教育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把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或者是课堂直播生成二维码,此类形式新颖、便捷的“微课堂”、手机课堂、智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将此类新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学资源,发展成适合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不限定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的“口袋课堂”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更广的普及,并且把它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将为大多数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便利与支持,满足经济与时代的发展需要,还可以使网络课程教育发展顺应科学的进步发展,紧跟经济科技的步伐,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给移动网络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创新契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远程教育应紧紧跟随网络技术的革命创新,在传统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术圈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建设适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模块化知识点大数据库。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符合学员要求,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课程,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科技”。

参考文献:

[1]韩宏伟,田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

[2]郑金秋.多校区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魏斌,曾青松.“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依托式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