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7 11:35:09

职工管理制度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1

1、餐厅应配备专业的管理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

2、通过建立专用的服务电话可随时与管理方进行沟通,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或要求,应有专人记录并及时转达负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应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采取应急措施后予以解决,并在同一时间内将解决的意见或处理的结果反馈给对方。

3、经营方应每个月末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对前一段所做的各项工作、服务质量等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计划,落实解决方案(形成文字记录)。

4、建立定期走访和反馈信息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就餐人员意见,每年不少于2次(应在每年6月、12月进行)。

5、建立培训制度,提高餐厅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服务质量。新上岗的餐厅服务人员应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6、建立定期体检和防御制度,做到证件齐全,持证上岗和经营。

7、实施奖罚措施,对工作认真负责、考核优秀的餐厅服务人员,经营方应在年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或考核不及格应给予处罚或辞退。

二、主管部门职责

1、指定专人负责,对餐厅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

2、对经营方管理人员的选用和续用提出建议和意见。

3、依据本办法各项规定,对餐厅的卫生、餐具等在消毒使用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整改计划并督促落实。

4、掌握各方面意见,建立网上意见箱,及时地了解就餐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好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5、建立考核制度,每年年终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广泛听取就餐人员意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经营方的管理人员、餐厅的服务人员工作表现、服务态度、饭菜质量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考核结果采取必要方式公布,并决定是否续签经营协议。

三、餐厅各项管理及操作程序

(一)餐厅服务人员

1、餐厅服务人员进入岗位后一律要着装整齐。后厨人员进入后厨工作时必须做到:工作帽、工作鞋、一次性口罩、干净且经过消毒处理的工作服应全部穿好、配带好。管理人员应做好餐厅人员上岗前的检查与指导。

2、餐厅后厨人员工作帽佩戴要规范(特别留有长发的女同志),头发不允许露在帽子外面。

3、佩戴一次性口罩必须到位(不允许只挡住嘴巴的佩戴方式)。

4、餐厅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工作鞋及鞋面必须保持干净、无油渍、灰渍。

5、餐厅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必须养成勤剪指甲、勤洗手、和定期洗澡的良好习惯,餐厅女服务员不允许留有长指甲或涂指甲油。

6、面案操作人员在分拣主食时,事前必须将双手消毒或带一次性无毒手套后方可作业。

7、后厨要专门设有洗手用的消毒专用桶。毛巾也要分为食品接触面专用毛巾和卫生清洁毛巾,擦拭保温池柜的玻璃面、餐桌等部位、必须使用专用毛巾,擦拭用过后的毛巾,必须有专人负责来实行清洗和消毒。

8、进入餐厅后厨的相关人员必须佩戴一次性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方可进入。应做到非后厨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二)餐具、厨具的消毒

1、餐具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各种餐具的消毒操作程序必须由专人负责并随时做好消毒的程序记录(要有文字记录);

2、后厨的各种面案、灶台、水槽、存放物品的架柜等厨房炊具用过后必须擦洗干净摆放整齐,无污渍、油渍,并定期进行消毒。

3、使用后的各种炊事机械,必须擦洗干净,无异味、无霉迹、无油渍灰渍,不得长期裸露存放。

食品采购及加工

1、采购的主、副食及半成品必须做到质量合格,杜绝变质食品进入餐厅。一旦发现进行500-1000元的处罚,造成后果的加重处罚。

2、由于餐厅管理不善,发生就餐人员食物中毒,经营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并包赔损失。

餐厅环境卫生

1、餐桌、餐椅、餐厅地面每天进行清理擦拭,就餐人员就餐完毕后,餐厅服务员应主动将就餐位置擦拭干净。

2、后厨地面应随时保持干净清洁,污迹、垃圾随时清理。储藏设备间(特别是食物间)应保持干爽、通风。

3、卫生间要由专人负责清理,始终保持地面干爽,无水迹、印迹。

4、餐厅内、后厨的操作间、卫生间应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

5、室外环境卫生每天应由专人负责打扫。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建家工作不断深入持久地发展,并使之更加规范,根据全总新时期建家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是认真落实工会的基本职责,全面履行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的重要举措;是围绕党的中心,全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密切同职工群众联系的重要活动方式;是推动各级工会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增强基层工会活力,提高工会工作总体水平的有效形式。

第三条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总的目标要求是:基层工会能够自觉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和信赖。

第四条“模范职工之家”是反映工会工作总体水平的一种荣誉,是检验工会工作的一个标志。省总每1—2年评选一定数量的模范职工之家,并根据申报情况,按比例下达指标。

第五条申报模范职工之家应坚持以地方工会为主,逐级申报的原则,考核模范职工之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原则;管理模范职工之家要遵循定期复验、常建常新的原则。

第二章主要标准和基本条件

第六条模范职工之家的主要标准:

1、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以及经济效益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近两年达到较好水平,没有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差错,职工的各项福利待遇有较大的提高。

2、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通过工会各项活动吸引和团结职工,在实现本单位改革和发展目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女工工作、技协工作、劳动保护工作、工会办实业等各项工作富有特色,上级工会安排、布置的各项任务能圆满完成。

3、工会能认真履行维护的基本职能,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法律监督组织,成立了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组织,建立了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有具体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措施和效果,职工队伍稳定。

4、积极支持和依法监督企业领导干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企业的各项改革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业务招待费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形成制度。

5、工会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已形成制度,能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反映职工群众对企业管理、发展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有工会组织民主选举产生的一定数量的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并有制度和措施保证其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发挥作用。

6、重视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动员和组织职工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四有”职工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工会有与单位经济发展和职工队伍相适应的宣传舆论阵地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有符合实际的宣传教育手段和活动安排。

7、加强了工会组织建设、自身建设和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配齐选好领导班子,坚持工会干部教育和积极分子培训,工会的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健全,各种资料齐全,档案管理规范。

8、开展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有计划、有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党委加强了领导、行政给予了重视和支持,职工热心参加,形成了党政工团共建一个家的局面。

第七条模范职工之家的基本条件:

1、工会坚持开展建家活动且常建常新,工会小组合格率100%,先进面占30%以上。

2、工会已获得地市级模范(先进)职工之家荣誉称号,所辖工会小组有1个以上获得上级工会授予的模范或先进职工小家称号。

3、工会干部待遇落实,专职工会干部按要求配备。

4、足额、及时上解工会经费,并经审计认定。

5、民意测评职工赞同率,满意率达80%以上。

第三章申报程序

第八条基层工会达到上述标准和基本条件,可通过地州市、省直或省产业工会(以下简称推介单位),向省总工会书面申报。

第九条申报应经职代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认可,并经推介单位初查同意。

第十条申报模范职工之家的材料:

1、基层工会申请考核的书面报告;

2、基本条件(第5款除外)达到的有关证明和复印件;

3、填写的《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申报表》一式三份。

第四章考核程序

第十一条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到申报材料,由省总组织部初审后向省总领导汇报,确定考核方案。

第十二条考核采取省总直接考核;省总派人参与推介单位考核,省总委托推介单位考核三种形式。

第十三条考核应严格要求,不走过场。其程序为: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召开具有代表性人员参加的不同类型座谈会,成建制地进行民意测评,尔后与党政工领导交换意见。单位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民意测评面应达80%,100人以上的,成建制地测评100人左右。

第十四条通过考核基本符合标准,省总将会同有关推介单位再在同类型企业事业单位中进行评选。

第十五条评选结果经省总常委会审定。被评为“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的基层工会,由省总颁发奖牌和通报表彰。

第十六条经考核,主要标准中工作不先进或某一条做得不好或基本条件中任何一条未达到,均不能被评选为省模范职工之家。

第五章模范职工之家的管理

第十七条模范职工之家是省总授予的重要荣誉称号,是全省基层工会的榜样。没有获得省级以上模范职工之家的单位,一般不宜参加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第十八条省总将不定期组织部分省级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深入开展建家活动的工作经验,统一认识和拓展建家工作新领域。

第十九条已获模范职工之家称号的单位,应根据各个时期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巩固建家成果使之常建常新。

第二十条省总每3年对获得省模范职工之家的单位进行一次复查验收,没达到标准和要求的,限期整改,否则经省总常委会决定取消其荣誉称号。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应开展“双爱双评”为主要内容的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其申报、考核的标准和条件以“双爱双评”为主,同时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系统的基层工会和机关工会,应按照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要求开展建家活动。其申报、考核的基本条件不变,主要标准参照执行。

第二十三条县、市、区总工会,可在开展建家活动正常的基层工会中,评选合格职工之家和先进职工之家。地、州、市和省直工会,可在所属基层工会中评选先进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地市以上产业工会可在直属基层工会中评选先进(模范)职工之家。

第二十四条“职工之家”一般应从合格或先进、再到模范;从地市级模范职工之家,再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间隔时间应分别在1年以上。

第二十五条全省各级工会可从本地区、本产业、本系统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办法的精神,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3

第二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将其送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救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经治疗,渡过不稳定期后,应按规定及时转入协议康复医疗机构进行恢复性治疗。

第三条职工因工受伤在救治和恢复性治疗阶段实行停工留薪期制度。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并享受有关待遇的期限。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的具体时间,按《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执行。

第五条工伤职工多部位受到损害,以受损部位对应停工留薪期时间长的计算停工留薪期。各受损部位停工留薪期时间不得累加。

遭受原发性损伤引起感染及并发症的,根据工伤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可以在原发性损伤停工留薪期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月。

未列入目录的伤害部位,以临床治愈或者经治疗相对稳定的时间为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六条工伤职工达到《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时间,需继续治疗的,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应在停工留薪期满前5个工作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15日内作出确认结论,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确认结论作出前,工伤职工继续享受工伤停工留薪期待遇。

工伤职工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申请的,停工留薪期到期终止。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未满,但经工伤医疗机构证明工伤治愈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后终止停工留薪期。

第七条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达到《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规定时间,又未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申请的,用人单位停发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经办机构暂停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其鉴定后,按其鉴定结论,享受相关待遇。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及其全体在编职工。依照或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的人员除外。

第三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市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统一管理市直事业单位和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以下简称市内四区)的区属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各县级市和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以下简称五市三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辖区内所属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市和五市三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和支付工作。

第四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如实申报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市直和市内四区属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在职职工上月工资总额的30.5%缴纳。市直和市内四区属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当年收支差额部分,由市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后,由所属财政按期划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

本办法实施当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月工资的3%缴纳,以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逐步提高到8%。离退休(职)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根据实际收支情况,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财政核拨正常经费的事业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收支统管的原则列入单位预算;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资金应当优先用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他事业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从社会保障费中列支。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30日内,新建单位应当在取得事业单位登记证后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

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用人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

第九条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全额结算,按月缴纳制度。财政统发工资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统发工资中心代扣,财政部门直接划转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他单位应当于每月20日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手续。

第十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参保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发基本养老保险手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暂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建立,其中个人缴费部分全部划入,不足部分从单位缴费中划入。

基本养老保险手册记载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情况。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基本养老保险手册的缴费记载作为参保职工离退休(职)时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用人单位和参保职工有权按照规定查询缴费纪录。

第十一条个人帐户储存额只能用于参保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职工死亡的,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的余额可以继承。个人帐户储存额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十二条本办法实施前,参保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本办法实施后按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计算缴费年限。本办法实施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施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缴费年限。

第十三条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职)条件的,由用人单位填报有关材料,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办理离退休审批手续,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申领手续。职工自办理离退休(职)手续次月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未按规定办理离退休(职)手续的人员,不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职)的人员,仍按原规定发放养老金。本办法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在国家出台新的养老保险办法前,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保持平衡的原则计发基本养老金:

(一)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事业单位调节金三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全市上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80;事业单位调节金标准另行制订。

(二)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四个部分组成: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退休时全市上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2.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80;

3.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按本人的视同缴费年限(建立个人帐户前的年限)每满一年发给本人退休前最后一年月缴费工资的1.4%;

4.基础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之和与按原规定计发养老金的差额部分由过渡性调节金调节,具体办法另行制订。按本办法计发的基础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之和高于按原规定计发养老金的,不再计发过渡性调节金,高出的部分不予计发。

(三)按本办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时,经批准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其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部分,按照提前退休的年限,每满一年减发2%,减发部分最高不得超过三项之和的14%,不满整年的按月份折算成相应年限计算。本人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养老待遇不再重新计发。

第十五条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按国家规定进行调整。由所在单位填报有关材料,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增加离退休养老金审批手续,经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待遇调整手续。

第十六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按照《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及《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办理退职的人员的退职生活费;

(二)离退休(职)人员按规定增发的基本养老金和发放的各种生活补贴、物价补贴、职务补贴、地方福利补贴、特需补助费、乘车费、护理费、冬季取暖补贴等;

(三)离退休(职)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住房增量补贴、住房租金补贴、住宅电话补贴、劳模荣誉津贴、老红军荣誉津贴、特殊行业津贴、禁食猪肉补贴等其他费用不列入统筹项目,仍由原单位按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七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实行社会化发放。

离退休(职)人员与原单位的管理关系暂保持不变。

第十八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暂实行两级统筹。市直和市内四区属事业单位实行市级统筹;五市三区属事业单位,由所在区市统筹,逐步实行全市统筹。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发生困难时,同级财政予以支持。

第十九条参保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档案按有关规定随同转移。

第二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严格基金管理。财政部门依法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进行监督,审计部门依法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基金的财务收支安全有序地进行。

养老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由同级财政拨付。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责令补缴欠缴数额,并依法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对逾期仍拒不缴纳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

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期间,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不能晋职晋级,不能增薪、获得奖金或兑现年薪工资,不能评选先进、获得荣誉称号,不能用公款配置车辆,不能公费出国考察。

第二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的缴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提供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的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检查,不得谎报、瞒报。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变更登记的;

(二)末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的;

(三)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基本养老保险费流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流失的养老保险费,并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实施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按本办法执行。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双导师制;实施方案;职业能力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该工作开展以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一些实际操作问题,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何能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尝试现代学徒制,研究双导师制度的意义、制度、实施、监督等内容,从而借助企业导师为纽带,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现实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双导师制理论基础及实习模式现状

(一)双导师制理论基础。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共同称之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来源于十四世纪的牛津大学,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特点是师生建立起一对一指导学习的关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双导师制在我国经过实践证明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研究生发展到本科,现在到高职生;导学内容也随之扩展,由校内课程学习推广到毕业环节再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阶段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较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二)高职院校工管专业双导师制模式问题分析。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工管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一般实行传统双导师制,即学生在第五学期开始进入毕业实践环节,从组织的角度分析流程,学校组织开展招聘会,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和企业导师,学校指派校内导师配合指导,由于以下原因校企合作和实习效果不佳。首先是上级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认识与实力不足。高职院校应服务地区经济和企业,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清这一事实,本应发挥的指导规范和组织协调作用没有显现。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也微乎其微,一些国外双导师制的推行工作主要有行业协会来牵头,而反观国内的行业协会经常出现在组织年会和技能竞赛上,而没有做好校企衔接工作。校企合作的结果是双方共赢的局面,但是现在一些企业重视眼前利益,急需学校协助其提供劳动力、技术开发、人力培训,高职院校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使得校企合作后劲不足。加之高职院校虽然十分重视就业实习工作,但是工管专业一直沿用的导师制管理模式需要相关配套和设施建设,导师制需要学校提供适合的实习就业平台和完善实习就业导师制管理运行体系。其次是企业的观念和管理类岗位的局限。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希望招聘低成本的学生员工充实操作岗位,或是不想在培训上进行过多投入,个别企业导师能力素质差强人意,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对于工管专业的学生,企业无法像工科专业一样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校企实习合作仅停留在很浅的程度,学生认知实习易达到,而真正的大规模顶岗难以实现。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管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校内外招聘会,系部教师推荐等途径寻找实习企业,实习地点和企业导师比较分散,学校对企业导师认定管理评估无从谈起,效果差强人意。三是导师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工管专业往往采用传统双导师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需要校内导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突出,校外导师要求德才兼备,具备教学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现实情况往往是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不足且专业授课任务重,校外导师实践能力强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达不到要求。以往松散的导师制不易于学校的管理,不能激发学生实习动力,如遇到不负责任的企业导师,无法保证指导效果,学生实习就业对口率和流失率很高。分散的实习现状使得校内教师无法逐个走访学生实习企业,与校外导师无法沟通产生合力,在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收效甚微。四是学生能力和动力不足。能够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本科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学生的沟通能力更无法适应社会要求。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对学校安排的各种课程实习实训都提不起兴趣,面对老师也不愿意表达心中的想法意愿。在就业前夕的集中表现就是对于职业规划不足,专业学习不深入,前途一片迷茫。以上都是近几年通过调研得出的工管专业实习问题现状。然而我们同时发现近几年我校的工商管理类优秀毕业生服务滨海新区企业,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所在企业对于我校的毕业生逐步认可并产生新的用人需求。为提升职业教育对于滨海新区地区经济的贡献,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兼具盘活我院工管类专业优秀的毕业生资源。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度建立一种全新的学生指导模式,聘用本学院优质的毕业生资源为校外导师,双导师对接合作,学生二年级提前进入指导阶段,进行为期一年的双师双导的实习实训教育模式。

二、双导师制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服务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相应行业和岗位的导师,形式灵活,行为自主。高职学生在学期间即使参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但也无法在二年级就接触到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高职院校工管专业应培养服务于地区的高技能人才,双导师制度最大限度的将掌握专业知识与熟悉本地企业实践两方面的教师充分融合,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到行业与岗位,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实习动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二)提升导师管理和实践水平,服务导师。校外导师是来自于对学校有感情的优秀毕业生,由他们担任校外导师,一是和在校生有共同经历和话题,易沟通好相处,有动力和责任感;二是体现反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便于管理和监督。在项目调研的时候,毕业生就业后疏于学习和工作积累也是一大现象。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校外导师会由职场人转变为指导者的角色,在平时工作中注意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指导学生过程中将经验反复提炼总结传授,提升水平。校内导师专注专业研究和课堂教学,通过频繁的接触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校外导师,也会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提高作用。(三)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服务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团队的必须是专兼结合的,既要有校内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课教师,也要有行业内高层次有份量的校外专家。我校现有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校外专家由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组成,他们代表管理者的角度,对于实际操作岗位的了解不足,能不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利于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四)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区经济。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不能大量消化工管岗位实习生,合作深度和效果比较流于形式,很多毕业生对滨海新区的本地企业不了解或失败的实习经历易导致人才流失到其他地区。滨海新区现有高技能人才15.3万人。经调研显示,2018年滨海新区急需紧缺人才6000余人,涉及52个行业,覆盖互联网、电子商业、金融保理、高端商贸等领域。作为本地高职院校应该为地区经济的人才建设添砖加瓦。双导师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实习实训制度的重新组合,学生在二年级确认过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校外导师的近距离指导,校外导师通过指导发现人才,对其职业发展精准指导,并向本地企业推荐适合人才,增加校企合作的黏度。校外导师来源于本地企业,一定程度上增加高职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会。

三、双导师制的保障措施

(一)运行机制。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健全制度确保开展。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各自的职责。由院级系级领导、工管教研室主任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该项工作。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及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学生社团辅助。校外导师签订聘书,明确权利义务。校外导师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评价;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如制度、交流机会等。在学生和导师中营造一种不断学习互相分享的氛围,后期可以组织校外导师的校友会和文化沙龙活动,资源共享。学生应遵守指导准则,尊重导师悉心求教。(二)导师选择机制。学生选校外导师环节避免学校硬性指定,学校采用学生事先了解导师的行业企业岗位等基本情况后,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自愿报名,让导师和学生有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后期辅导过程才能开展得顺畅。每位校内导师与几位校外导师结成固定搭档,校内导师自动负责校外导师指导的学生。(三)监督机制。学生与导师通过填写指导记录,被指导记录来相互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指导工作时,还要承担联系学生与校外导师的工作。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性的研讨和沟通,提升双重指导的效果。实习结束时督促学生提交实习材料交至班主任,协助系部做好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实习生的评选,并汇总实习成绩交存系部。系部及教研室通过多种途径随时对指导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四)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校外导师应提倡将担任导师的经历与本人的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担任导师是为企业一线员工培养管理才能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导师会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指导结束时由系部进行优秀校外导师评比活动,随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结合校内导师意见,建立不合格导师淘汰制度。对于校内导师,可以将指导效果纳入年度考核及评定职称等工作中。对于学生也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优秀的实习生除了获得宝贵的实习经验和实习成绩,校外导师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6

1.凡在职工宿舍入住的人员,必须服从管理并遵守本规定。

2.职工宿舍采取按物品配备数量有偿使用,一楼配备物品有:衣柜、热水器、毛巾架、镜子、面盆、坐便器。其收费标准为:每人押金1000元,房租每月50元。二楼配备物品有:床、床垫、床头柜、被褥、床单、枕头、窗帘、衣柜、面盆、毛巾架、镜子、坐便器、电视、电视柜、闭路线、遥控器、桌子、椅子、热水器、排气扇。其收费标准为:每人押金1000元,房租每月60元。房租由财务科统一从工资扣除。

3.入住职工对所居住宿舍,应保持原有房屋结构的安全完整,不得随意改造或变更,有关宿舍现有的器具设备,监狱以完好状态交于职工使用,如有损坏酌情由现住人员维修或赔偿。

4.每楼层分别评选责任心强男女宿舍长各一名,负责检查卫生及维护公共秩序。

5.养成良好文明生活习惯,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杂物,应将垃圾倒于指定地点。

6.电视声音不得放得过大或大声喧哗、吵闹以免妨碍他人休息。

7.公共区域内衣着整齐、文明,言行举止端庄。

8.树立安全用电意识,不得随意私拉乱扯线路、不得在房间内做饭、不得用大功率电器。

9.节约用水、用电,做到随手关灯及水龙头,杜绝长明灯长流水。

10.严格遵守有关管理规定,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得在宿舍聚餐、喝酒、、打麻将或其他不良行为。

11.室内个人物品,被褥等摆放整齐,公共场所禁止堆放杂物。

12.不得在墙壁、衣柜上随意张贴字画或钉物品。

13.注意防盗,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出入应随手关门。

14.夜间外出最迟应于22点前返回宿舍。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7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条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8

第一条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职工教育,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重新就业人员所实施的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条职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职工教育列入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四条职工教育应结合实际需要,讲求实效,以短期、业余、自学为主,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实行定向培训,逐步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应根据企业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积极支持职工参加高层次的继续学习。

第五条市、区、县及各部门的成人教育机构负责领导、管理本地区、本部门的职工教育工作,并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第二章职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职工有按照生产、工作需要,参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权利。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有优先参加学习的权利,他们报考职工高等院校或者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第七条职工脱产学习的时间,由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分别情况,统筹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复杂技术工种生产人员的学习时间,按本单位这类人员总数平均每人每年一至二个月;其他从业人员的学习时间,按本单位这类人员总数平均每人每年二至四周。

职工经单位批准参加各类学习的费用按规定给以报销。

第八条职工获得的学历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岗位合格证书等,都应列为选拔、使用和晋升的必要依据之一。

第九条职工应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参加各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工按照本单位需要连续脱产或者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的,应与本单位订立书面协议,规定职工学习毕业或者结业后为本单位服务一定年限的义务,以及违反协议所应承担的责任等条款。

第三章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将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本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职工教育发展规划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和监督执行。

第十一条各级主管部门应把职工教育列入所属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目标,作为考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评比先进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要健全职工教育管理机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必要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教育设施和经费。

第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要为职工学习创造条件,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各类学习。经企业事业单位同意到各类学校学习的职工,单位应保证他们正常参加学习,并用其所学。单位不能用其所学的,应允许其合理流动。

第四章办学

第十四条职工教育应因地制宜,广开学路,提倡和鼓励多种形式办学。除主要由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包括联合办学)外,鼓励和支持社会其他各方面力量积极办学。

各区、县、局和大型企业应建立综合性的教育(培训)中心或者各级各类职工学校,统筹安排职工教育。

有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普通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应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的需要,积极举办和支持职工教育。

第十五条举办需国家承认学历的职工教育,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举办需承认技术等级的职工教育,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市或者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社会力量举办职工教育,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和培训机构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重视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第五章教育人员

第十七条教师应当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职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职工中等教育的教师和职工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分别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大学本科毕业以上的学历和相应的业务能力,或者具备考核合格证书。

技术培训的教师,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应教学能力的技师或者中级及高级技术工人担任。

第十八条教育(培训)中心和各级各类职工学校的管理人员应热爱教育工作,具有与其岗位相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主要负责人必须熟悉业务,具有大学专科毕业以上的学历或者相应的文化水平,并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第十九条职工教育必须建立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专职教师为骨干、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市计划部门应将职工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列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

第二十条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的教师,除职工高等院校的教师外,应配备不少于职工总数千分之三的专职教师。

第二十一条各级职工教育机构要采取各种措施,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成人高等院校应承担职工教育教师的进修任务。

第二十二条教师的崇高劳动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鼓励教师从事职工教育事业。

在工资、晋级、奖金、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生活福利等方面,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职工教育的专职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同等待遇;市和区、县职工学校的专职教师与相应的普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

第六章经费和设施

第二十三条职工教育经费主要通过下列渠道解决:

(一)每年的国民教育经费中应保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教育部门办的职工教育事业,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职工教育经费项目,专款专用;

(二)区、县业余教育经费的一部分;

(三)企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为核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在成本中开支。职工教育经费不足以支付各项培训费用的,其不足部分,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培训费用,可在成本中开支,其它的培训费用应在企业税后留利中开支;

(四)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为核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在事业费用中列支。职工教育费用不足以支付各项培训费用的,其不足部分,可在包干结余的事业发展基金中解决;

(五)工会经费中应当用于职工教育的部分;

(六)单位、集体集资和团体、个人自愿捐赠的款项。

第二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用于职工教育的校舍,应逐步达到在职职工人均零点三平方米的标准。

职工教育的校舍,不得任意移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等院校、普通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技工学校应积极提供校舍和教学设施用于职工教育。

第二十六条教育(培训)中心和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必须按规定标准收取学费,不得擅自提高。学费标准由市成人教育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七章奖惩

第二十七条对在职工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成人教育机构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对根据本职工作需要参加各类学习并获得优异成绩的职工和自学成才的职工,所在单位应给予奖励。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按教育行政管理范围,分别由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停办,所发的各种证书不予承认,并没收其非法所得。

第三十条对未经批准而擅自撤销教育(培训)中心或者各级各类职工学校及培训班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按教育行政管理范围,分别由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部门会同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其恢复办学。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办学单位擅自提高收取学费标准的,按教育行政管理范围,分别由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退出提高部分的所得,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八章附则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9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与相关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职工,包括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和其他参保人员。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市医保局)是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各区、县医疗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县医保办)负责本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市卫生、劳动保障、财政、审计、药品监督、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医保中心)是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费用的结算、拨付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以下简称个人医疗帐户)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登记和缴费

第四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按照市医保局的规定,向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基本医疗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本条前两款规定的手续时,应当根据市医保局的要求进行审核,并按照规定及时将用人单位的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市医保局。

第五条(职工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在职职工的缴费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超过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低于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一年度本市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在职职工个人应当按其缴费基数2%的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六条(用人单位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缴费基数之和。

用人单位应当按其缴费基数10%的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按其缴费基数2%的比例缴纳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

第七条(医疗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数额的计算、缴纳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个人医疗帐户、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

第九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构成。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除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计入个人医疗帐户外,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

第十条(个人医疗帐户的建立)

市医保中心在用人单位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后,应当为职工建立个人医疗帐户。

第十一条(个人医疗帐户的资金计入)

在职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本人的个人医疗帐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30%左右计入个人医疗帐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医疗帐户的标准,按照不同年龄段有所区别。

在职职工的年龄段划分为:

(一)34岁以下的;

(二)35岁至44岁的;

(三)45岁以上的。

退休人员的年龄段划分为:

(一)退休至74岁以下的;

(二)75岁以上的。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医疗帐户的具体标准及其调整,由市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布执行。

第十二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停止计入)

职工应当缴纳而未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者中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停止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计入资金。

第十三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使用和计息)

个人医疗帐户资金归个人所有,可跨年度结转使用和依法继承。

个人医疗帐户资金分为当年计入资金和历年结余资金。

个人医疗帐户年末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计息,并计入个人医疗帐户。

第十四条(个人医疗帐户资金的查询)

职工可以查询本人个人医疗帐户中资金的计入和支出情况,市医保局、区县医保办和市医保中心应当为职工查询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附加基金)

用人单位缴纳的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全部纳入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附加基金)。

第四章职工就医和医疗服务的提供

第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执业许可并经市医保局审核后,准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关系的医疗机构。

本办法所称的定点零售药店,是指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经营资格并经市医保局审核后,准予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关系的药品零售企业。

第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要求)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为职工提供服务,并根据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用药范围以及支付标准申请医疗费用结算。

第十八条(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

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用药范围以及支付标准的规定,由市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

第十九条(职工的就医和配药)

职工可以到本市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职工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配药,也可以按照规定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

职工的就业地或者居住地在外省市的,以及在外省市急诊的,可以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

第二十条(医疗保险凭证)

职工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时,应当出示其医疗保险凭证。

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定点零售药店应当对职工的医疗保险凭证进行核验。

任何个人不得冒用、伪造、变造、出借医疗保险凭证。

第五章医疗费用的支付

第二十一条(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按照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次月起,职工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职工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缓缴医疗保险费的,在批准的缓缴期内,职工不停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应当缴纳而未缴纳医疗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在足额补缴医疗保险费后,职工方可继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年限(含视作缴费年限)累计超过15年的,职工退休后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视作缴费年限的计算,由市医保局另行规定。

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可领取养老金的当月,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其个人医疗帐户的部分,按照其在职最后一个月的计入标准计入;其医疗费用的支付,按照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

本办法施行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二条(在职职工门诊急诊医疗费用)

在职职工一年内门诊急诊就医或者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费用,由其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不足部分先由个人支付至门急诊自负段标准,超过部分按下列规定支付(不含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费用):

(一)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1500元,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二)1956年1月1日至1965年12月31日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1500元,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三)1966年1月1日后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1500元,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四)2001年1月1日后新参加工作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1500元,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第二十三条(退休人员门诊急诊医疗费用)

退休人员一年内门诊急诊就医或者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以外的费用,由其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不足部分先由个人支付至门急诊自负段标准,超过部分按下列规定支付(不含到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费用):

(一)2000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300元,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90%;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5%;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二)1955年12月31日前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700元,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三)1956年1月1日至1965年12月31日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700元,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70%;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5%;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60%;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四)1966年1月1日后出生、在2000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并在2001年1月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700元,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4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五)2001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并在之后办理退休手续的,门急诊自负段标准为700元,在一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5%;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50%;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的,超过部分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45%;其余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第二十四条(门诊大病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

职工在门诊进行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以下统称门诊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的,由统筹基金支付85%;退休人员的,由统筹基金支付92%。其余部分由其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职工自负。

职工家庭病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职工自负。

第二十五条(在职职工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

在职职工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起付标准为1500元。

在职职工一年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85%。

在职职工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以及由统筹基金支付后其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在职职工自负。

第二十六条(退休人员的住院、急诊观察室医疗费用)

退休人员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设起付标准。2000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起付标准为700元;2001年1月1日后退休的,起付标准为1200元。

退休人员一年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92%。

退休人员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以及由统筹基金支付后其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医疗帐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不足部分由退休人员自负。

第二十七条(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及以上费用)

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70000元。职工在一年内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起付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以及门诊大病或者家庭病床医疗费用,在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由统筹基金根据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支付比例支付。

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附加基金支付80%,其余部分由职工自负。

第二十八条(部分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支付)

职工因甲类传染病、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

职工因工伤、职业病住院或者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超过部分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50%,其余部分以及有关的门诊急诊医疗费用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二十九条(不予支付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统筹基金、附加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不予支付:

(一)职工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配药或者在非定点零售药店配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时所发生的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用药范围和支付标准的医疗费用;

(三)职工因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或者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医疗费用的结算

第三十条(医疗费用的记帐和帐户划扣)

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时所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凭职工的医疗保险凭证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属于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支付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如实记帐;

(二)属于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的,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从职工的个人医疗帐户中划扣,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不足支付的,应当向职工收取。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对职工就医或者配药所发生的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应当向职工收取。

第三十一条(医疗费用的申报结算)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对从职工个人医疗帐户中划扣的医疗费用,每月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

定点医疗机构对属于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支付的记帐医疗费用,每月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

职工对根据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所发生的可由统筹基金、附加基金或者个人医疗帐户资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凭其医疗保险凭证向指定的区、县医保办结算。

第三十二条(医疗费用的核准与拨付)

区、县医保办对申请结算的医疗费用,应当在收到申请结算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报送市医保局。

市医保局应当在接到区、县医保办的初审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支付、暂缓支付或者不予支付的审核决定。市医保局在作出暂缓支付决定后,应当在90日内作出准予支付或者不予支付的决定并告知相关单位。

经市医保局核准的医疗费用,市医保中心应当在核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中予以拨付;经市医保局核准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或者职工自行负担。

第三十三条(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

市医保局可以采取总额预付结算、服务项目结算、服务单元结算等方式,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超出结算标准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分担。

第三十四条(申请费用结算中的禁止行为)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或者个人,不得以伪造或者变造帐目、资料、门诊急诊处方、医疗费用单据等不正当手段,结算医疗费用。

第三十五条(监督检查)

市医保局和区、县医保办应当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个人的有关医疗费用结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结算有关的记录、处方和病史等资料。

个人门诊急诊就医的次数或者发生的费用明显超出正常情况的,市医保局可以对其采取改变费用结算方式的措施。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规定,或者违反其他医疗保险规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市医保局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追回已经支付的有关医疗费用,并可处以警告、3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中止其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关系或者取消其定点资格。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相关科室和工作人员严重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市医保局可以采取暂停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支付的措施。

第三十七条(个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个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第三十四条规定,或者违反其他医疗保险规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市医保局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追回已经支付的有关医疗费用,并可处以警告、1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医保管理部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医疗保险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由市医保局追回流失的医疗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活动,依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的有关规定执行。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单独列帐,专款专用,并应当接受市人民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由市医保局会同市财政局按规定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条(其他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

本市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延长工作年限人员的特别规定)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根据国家规定暂不办理退休手续、延长工作年限的人员,按照在职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办理退休手续后,按照同年龄段已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社会化管理过渡期)

本办法实施之日起的一年内,为本市实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的过渡期,过渡期的具体操作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十三条(门急诊自负段标准、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调整)

职工管理制度范文篇10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和国防教育;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对职工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提高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

二、各处室(单位)的职工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三、职工根据本处室(单位)的工作需要,享有参加教育培训的权利,并履行服从本处室(单位)学习安排,按照要求完成学业,用其所学为本单位服务的义务。参加学习的专业,一般应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相一致。

四、职工参加教育培训,按以下程序报批:

1、申报高一级学历教育:指申报国家承认学历,纳入国民教育年度正常招生计划的各类教育,包括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后续学历教育。

参加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学历教育审批表》,经所在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送厅人事教育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分管厅长审批,并登记备案。

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填写《学历教育审批表》,经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送厅人事教育处初审后,征求分管厅长意见,报厅长审批。

参加党校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参照以上程序报批。

2、提高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指因工作需要,参加有关单位或部门及我厅举办的以各种专业技术、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进修班等。

参加培训班、研讨班的,填写《继续教育登记表》,经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后,方可参加;10天以上的,报厅人事教育处备案。

参加专业证书班学习的,经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报厅人事教育处审核。

科级及以下干部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申报表》,经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送厅人事教育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分管厅长审批。

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的,填写《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申报表》,经处室(单位)领导批准同意,送厅人事教育处初审后,征求分管厅长意见,报厅长审批。

3、技术等级培训和岗位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职工,必须符合规定工种的报考条件,由本人提出申请,厅人事教育处负责资格审查,经处室(单位)领导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报厅人事教育处备案。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时间为7至12天,参加岗位培训的,也按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的办法报批。

五、经批准参加学习的职工,其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完成学业的,学习费用按以下规定执行:

1、组织选派参加学习的,其学习费用由单位承担。

2、经批准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并取得学历证书的,由厅人事教育处审核后,学习费用按省有关财务规定由各单位给予报销,超过5000元的部分,由本人自理;未能取得学历证书的,不能报销;超过规定学制部分的费用不予报销。

3、经批准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学习的,其学习费用自理;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取得学位证书的或参加硕士学位班学习并取得学位证书的,经厅人事教育处审核后,学习费用按省有关财务规定由各单位给予报销,超过5000元的部分,由本人自理;未能取得学位证书的,不能报销。

4、经批准参加以提高技能和继续教育为目的的短期专业技术或业务管理等培训研讨的,培训费用全部报销;参加专业证书班学习的,参照学历教育报销。

5、经批准参加工人技术等级和岗位培训的,在取得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后,培训费用全部报销。

六、本办法适用于厅机关处(室、局)及厅直管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