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08

园林实训总结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园林;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设计与绘图、园林工程招投标、资料管理、园林工程监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岗位。中职园林专业学生需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和识别、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园林制图的国家规范与标准、CAD/PS/sketchup、使用园林测量仪器进行定点放线和地形测绘的能力,这些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园林植物栽培为例,理论知识中大树移栽、园林植物修剪、植物养护等都需要制定实践性的教学实习,学生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不断锻炼,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园林人才。

1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受教学实训场地以及师资等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连贯,实践性教学存在场地和技术的限制,教师缺乏实践性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在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好实训基地后,存在实训基地空置或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教师对实训仪器操作甚至对实训内容不熟悉。随着技术和时展,实训器材如测量仪器等更新换代快,水准仪等已经逐渐退出园林行业,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全站仪,而教材和仪器也需要及时更新才能符合现阶段企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2.1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江苏省中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江苏省山水园林公司、春庆苗圃、汤氏园林等园林公司专家以及与学校合作“3+2”园林技术中高职衔接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丘陵农科所等行业专家以及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开设专家论证会。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学校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地方特色的中职园林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园林植物课程为例,学生在毕业时需要熟练掌握200种园林植物,目前校园内仅有99种常见园林植物,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校内植物园设计。按照科属种以及植物生态习性,分为蔷薇科、木犀科、百合科、天南星科、石蒜科、豆科、松杉柏科、禾本科进行分类种植,如天南星科植物多喜湿,荫蔽处生长较好,可以将其配置在水边,作水生植物园;百合科、石蒜科植物多为地被植物,部分为球根植物,可以作球根植物观赏园;蔷薇科植物多为春季观花植物,设置春花园;禾本科植物竹类有100多种,可以挑选常见的20~30种植物配置为竹类观赏园,并将植物进行挂牌。这样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现场讲解,学生也可以在平时进行自学,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巩固于心,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2编写园林专业校本教材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牵引下,学校与江苏凤凰传媒出版社合作出版《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园林植物保护》教材。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教学实习实训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对于之前理论知识有所遗忘。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上课中遇到的问题,将项目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而非仅仅教学实习周。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将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拍摄微课或者真实的施工场景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书本上。学生在预习或在课后遇到问题可以手机扫描二维码,看到真实的施工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近5年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又陆续开发了《插花艺术与浆塑盆景》《园林测量实训》《园林植物生产实训》等校本教材。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而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也要求取得双证书制度。因此,新进园林专业教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园林花卉绿化、大地测量员高级工、技师、考评员等证书。园林专业被社会和市场认可度高的证书一级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等证书并未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放开,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日趋重视,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对职业学校教师放开社会证书考试制度等问题也得到了关注。教师在取得这些证书后,既可以增加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校软实力的体现。

3.2加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既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句容中等专业学校目前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内有艺术插花实训室、盆景实训室、园林CAD、PS实训室、园林制图室、园林测量室、园林植物病虫害室、连栋大棚温室、园林花卉阳光温室,给学生提供了课程实践机会。根据校园的实际环境,园林专业学生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植物养护,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园林实训校园化”[1]。园林专业把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镇江丘陵农科所、南京中山植物园、玄武湖公园、杭州西溪湿地、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作为校外植物识别造景教学实习场所。这些公园建成时间长,景观效果好,向学生讲解常见园林植物种类识别、植物景观造景、植物群落层次的营造、植物搭配以及植物景观效果评价,提高学生植物搭配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经典的植物造景案例,如花港观鱼的牡丹亭、太子湾公园溪边植物配置、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桕林,进行植物测绘,绘制植物配置平面图,将乔灌草、色叶植物、层次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2]。

3.3形成课堂———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建立课堂———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实训教学模式。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外,还合理安排了相应的兴趣小组课程,成立了艺术插花、浆塑盆景、园林病虫害、蔬菜嫁接、园林植物养护等兴趣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以园林植物养护兴趣小组为例,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中的修剪内容,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修剪实操外,兴趣小组可以在课后组织对校园内植物进行修剪训练。学生进行反复的修剪训练后,提升了专业技能,并可参加学校组织的修剪比赛,使得技能更加精益求精,美化了校园环境。艺术插花兴趣小组则由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金牌教练以及省技能大赛艺术插花获奖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作品完成后,可以出售,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增加学生练习技能的积极性。

3.4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学校与多家园林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与江苏山水园林环境企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2018年,山水园林提出“江苏山水慈善助训项目”,经费共计120万元,企业每年捐助30万元(其中25万元用于园林实训设备购置、5万元用于技能大赛奖励),分4年实施。学校每年派2名园林专业课教师进行园林工程项目跟岗实习,与项目负责人共同向老师进行中期汇报考核,以及项目完成后进行结业考核。由于教师本身承担一定的课务,因此采用灵活实习制,就近选择项目地点,教师在上课结束后就可以直接去工地进行学习,保证每周20h的实习时间,全年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过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项目进行到园林植物栽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项目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平整场地、放线、树木栽植、识图等,让学生在现场调查研究,总结项目的优缺点,将理论所学融入到实践操作中。

3.5工匠大师进校园

园林专业对实践要求高,施工标准日益规范,施工技术日新月异,教师本身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性教学成为整个教学薄弱环节。以“树木盆景”课程为例,教师没有盆景制作经验,在讲授课程时侧重于理论,对于盆景的具体制作细节难以把握或者无从下手。因此,在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时,邀请盆景大师每周来指导,教师在旁学习,同时安排学生和教师参观盆景园,现场与大师交流。学校牵头,邀请工匠大师进校园开展讲座,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爱、敬畏之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推动学校多种形式开展“明日工匠之星”评选等活动,加强工匠大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校企共建工匠工作室,促进工匠精神和专业实训深度融合,让工匠精神渗透校园文化,在职教思政课中落地生根。

4结语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园林新工艺新技术更新换代快,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更高。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能上手、勤钻研、精技术”的中职实践性专业人才,需要深化改革,注重实践,大胆创新,以此来创建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3]。

参考文献:

[1]王艳,顾振华.“园林实训校园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刘国华,管斌.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2

(一)实习效果不理想。1.实习课程管理困难,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30-40人,实习过程全部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负责,任课教师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中职生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出实习过程中不遵守纪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听讲,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无所事事。加之实习成绩在期评成绩所占比例很小,无法对学生产生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而实习效果较差。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有的教学实习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严重阻碍,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教学进度齐步走,忽视个体差异。离开了教学实习的特定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被淡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将所学园林植物通过课件进行展示,而没有让学生对物种近距离地观察和比较,学生对学习内容只有抽象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二)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园林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求多观察、多思考,这就要求学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场地,而学校目前园林专业实习场所不能达到园林植物的教学要求,校内现有的园林植物种类不足。另外前几年由于学校与周边的苗木花卉企业缺乏联系,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这些苗木花卉生产企业参观学习。(三)教师知识更新水平亟待提高。随着近几年园林技术的发展,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和国内选育出来的新品种逐年增多,而学校不是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受生产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许多流行的园林物种无法引进到学校种植。而园林植物课程教师因为脱离生产和市场,加之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慢,无法和园林市场接轨,因而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落后的,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举措

(一)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分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堂实习一般一次1-2节课,综合实训安排时间为一周。针对以前的实习实训课程,全部由任课教师1人完成,结果造成实践课程秩序混乱,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考核困难,实习效果欠佳。2014年学校开展“园林专业团队式教学”课题研究,明确了一门课程由2-3人的小团队共同开展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中存在的组织难题。在实习开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2-3组,在介绍完实习计划和要求后再由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对各自团队的学生进行授课、管理和考核;实习完成后,教师团队还要进行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发现,分组进行实习后,减轻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增强。(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如启发式与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同时我们积极尝试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并积极开展网络和软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讨论并制订计划→学生协作实施计划共同完成项目→检查评估(分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归档或应用。(2)在选定项目时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所熟悉、有兴趣的且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是有能力完成的内容。我们在课题教法研究时,将某些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3)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及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园林植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园林植物形态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学习不同模块时,设计相应项目进行教学。(4)以“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模块”为例,我们设计了学校园林植物调查统计项目和苗木生产企业调查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分别设置相应的调查内容和工作目标。①在实施学校植物调查统计项目时,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再将学校按小组数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成员要共同完成指定区域的植物种类调查统计工作,同时对区域内植物进行身份挂牌。②在实施花卉企业调查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各自联系一家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生产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同时调查各种植物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必须做好计划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将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和软件教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首先是引入手机软件教学,现在手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和交流工具,让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比让他们通过课本学习更感兴趣,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形色手机软件,是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该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用手机拍摄植物后会自动识别植物名称,然后会显示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功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植物识别。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再次,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教案都挂在校园网上,我们也在抓紧制作桂林市园林植物和校园植物图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三)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以前实训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只会导致学生上实践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型”学生,这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即: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在学中评,在做中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我们调整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以前学校园林植物考核按照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30%)、平时成绩(10%)进行,现在调整为理论考核(30%)、实践考核(60%)、平时成绩(10%)。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对实践考核部分,我们突出对学生实践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现行的园林植物实践考核有如下内容:(1)学生实践中的学习态度,占实践考核成绩的10%;(2)不同时期的植物鉴定考核,占实践考核成绩的40%;(3)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占考核成绩的20%;(4)项目完成情况,占实践考核成绩的30%。(四)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几年努力加强园林示范专业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学校园林实训场地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学校已做好标本园的规划工作,两年内将完成园区建设工作,预计引进栽种园林物种200多种。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解决植物类课程实习难的问题。此外,学校地处尧山风景区,而这里也是桂林市苗木花卉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共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这两年,学校加快了与周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训的机会。(五)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园林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必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园林植物生产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总之,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训设施,根据学生实情和教学实际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与时俱进,从而输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陈造勋 单位: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天中学刊,2012(27)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3

1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l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及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部级示范性高职专业建设的要求,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2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对国内农林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和比较2005、2006、2007、2009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方案,充分听取园林行业专家意见及建议,及近几届优秀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确立了“三结合、三循环、双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实践教学内容

2.1.1实践教学项目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每门课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项目,以保证在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异同,实践教学项目分为: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试验、实验、参观考察、技能训练项目、课程教学实习等)、综合实践能力模块、生产实习(岗位见习)、职业技能训练及鉴定、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

2.1.2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形象教学、感性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形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2.2.1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经过近3a的建设,学院已经建成了园林绘图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园林工程造价(预算)实验室、园林植物标本室、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室、园林建筑材料实验室、园林盆景制作实验室、园林艺术插花实验室等,购置了包括联想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制定了一些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园林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2.2.2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师实验操作水平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增强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引进和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学生,既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又培养了师资。

2.2.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训练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这些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园林植物繁殖栽培管理实训基地、园林工程测量实训基地、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基地、园林规划设计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实训基地相继建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2)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优势,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而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教学基地。利用这些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社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因此,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企业的窗口,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在近几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积极广开门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设的校外基地有:成都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温江川I西卉森发展有限公司、成都花都先锋园艺有限公司、四川I绿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成都绿茵景园园林工程公司、都江堰市五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基地。

3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3.1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自2002年以来,通过不断总结提高,邀请企业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3.2强化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试验、实验、参观考察、技‘Nu2JI练项目、课程教学实习等)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专业技能的基本单元。只有强化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才能为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开发建立综合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开发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指: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技术施工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途径。实践证明:近几年学生都是因为具备了一种或几种核心能力,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4生产实习(岗位见习)生产实习的目的,就是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验证、巩固、深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基层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接触专业生产实际,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劳动意识和职业意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使学生在实习中切实得到锻炼,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领导的直接领导和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实实地工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从2002级开始,暑假的7~8月,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分别进入实习单位开始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实习日志、实习鉴定、实习报告,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定。

3.5职业技flP~OI练及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主要包括技术等级考核和资格考评。职业技能鉴定是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是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毕业生、待业与下岗人员就业或再就业实施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相关公司、企业资质申请与晋升的必要条件。本专业从2002级学生起,在毕业前期都要通过中高级园林绿化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毕业生持证率达98%以上。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及鉴定,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同时提高了专业就业率。

3.6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培养目标、保证人才质量的必需手段。同时毕业实习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全面检验的必要途径。毕业实习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原来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所必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从近几年的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情况来看,毕业实习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7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等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由本专业教学团队组织讨论,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用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课题,按照毕业设计和答辩计划,专人指导,集体答辩。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比例逐年提高。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PBL教学法

1就业导向下的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接近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经济转型与调整,地方型民办院校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实用、好用、能用”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1]。同时,在当前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该类民办院校(以下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既面临脱离主校,完全依靠自身办学发展的压力;同时还须面对本科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建设等问题的冲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是该类型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2]。园林设计类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版块,其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具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城市居住区、城市公园、风景旅游区等各类城市绿地的景观方案设计,从而参与解决城市问题,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但该类课程在Z校旧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基于此问题,利用新版培养方案的编制契机,重塑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并尝试运用PBL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模式更新。

2原有课程体系的局限

2.1课程门数与学时不足

湛江科技学院园林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其旧版人才培养方案未分方向培养学生,故设计类专业课程门数较少,且学时较短,仅有的核心课程是大三上学期与大三下学期的“园林设计(一)”与“园林设计(二)”,各64学时,应该大幅度增加设计类课程的种类以及时长。

2.2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设计课门数与学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尤其是社会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等未能与课程较好地融合。例如,乡村振兴、新中式景观、田园综合体等专题式教学的设置太少,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指标、规范及具体设计方法都各不相同,使得学生在应对实际设计问题时存在较多的困惑与阻碍。

2.3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类课程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条文规范较容易理解,但内容繁杂,数据易混淆,学生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忘”,设计缺少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较大影响[3]。

2.4课程未成体系

园林设计类课程多以单门课程为独立个体,课程之间衔接不足,授课内容常有重复交叉。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实际授课存在一定的矛盾。

3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重塑

3.1总体框架职业化

新版培养方案建立“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职业教育模块”的多元培养课程体系,其中,以“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限选+专业任选”构成“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以“职业限选+职业任选+实习、实践类课程”构成“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在本科教育职业化与民办院校“转设”背景下,重视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符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职业模块下,加大软件类及规划设计类实习实训课程,打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尝试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实战环节,让学生代入职业角色,组建职业团队,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把握不同类型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4]。

3.2培养方向明晰化

构建以“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和“园林植物应用方向”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双方向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使其通过学习相对完整而又成系列的课程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想。该方向模块于第四学期开始区分,但此目标方向的分流仅在专业与职业类限选课程中有所区别,其余模块的选择均不受方向限制。

3.3课程门类多样化

把握时下海绵城市、花园城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数字景观等热点,力求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突出和强调生态修复与生态规划,增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景观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数字景观”“GIS应用基础”等课程供学生选择[5](表1)。

3.4课程体系一体化

在制订最新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前期广东省园林行业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明确整体框架,细化与分解课程版块,规划每门课程的版块属性,做好先导课程、平行课程以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完善。例如,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二)”,保留了原版本设计(一)的64学时,但将设计(二)部分减少成48学时,同时搭配了40学时为期2周的“设计竞赛实训”课程,以竞赛激励式教学模式贯穿其中,以赛促学,提升综合技能。

4教学模式实战化更新——以PBL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依托实际项目或专题,发现与总结其潜在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以问题为驱动,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分组讨论与分工协作,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掌握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与能力[6]。设计类课程涵盖了从设计基础到方案构思,再到设计文本与施工图纸绘制的内容,锻炼学生在手绘表现、方案设计、计算机制图、植物造景、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但这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专业设计课在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庞杂、易混淆、无法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转成实践技能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已出现一批从多角度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交互式教学、竞赛激励式教学、包豪斯式教学、工作室教学、翻转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其中,PBL导向式教学集合了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将工作室团队教学情境、竞赛机制,以及以案例为主的项目教学结合在一起,从问题最根本的导向性出发,使学生的设计技能得到提升,是值得在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4.1样本课程分析

以“园林设计(一)”“园林设计(二)”作为此次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样本课程。按照PBL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确定授课重点,明确分类形式,随着时间与教学进度的延伸安排不同类型的设计实践与调查项目,因此在设计该课程时尤其注意不同阶段和程序下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使得项目循序渐进,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园林要素的设计要点。目前按照旧版培养方案试点,“园林设计(一)”与“园林设计(二)”课程分别在四年本科园林专业的第5、第6学期(即大三全年)。以“园林设计(一)”为例,设计类先导课程有“测量学”“CAD”“园林建筑设计”,同期课程有“城市绿地规划”“Photoshop”,后续课程有“园林设计(二)”“植物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等,因此该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植物景观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手绘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其他课程很好地衔接与融合。

4.2PBL教学模式运用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此次教学安排以“园林设计(一)”“园林设计(二)”为中心,制定项目课题,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均根据课题项目的进展做出辅助授课,即不仅仅是该课程老师在做指导,在授课内容上,园林设计的项目课题将贯穿此学期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始终。从表2可知,“园林设计(一)”以设计总体程序为问题导向,项目安排随着项目的程序逐步展开,通过场地分析、开放空间设计、竖向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最后把握综合性公园的全套设计与流程,将能力点先分散后综合;而“园林设计(二)”则以项目专题为问题导向,通过六个问题的引入,所涉及的项目更加多样,有助学生锻炼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项目设计中可与大学生创业项目,艾景、园冶杯等全国性景观设计竞赛相关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提高技能水平与宏观把握能力。

4.3教学成效评价

经过前期测试与为期一年的PBL教学法的试用,通过对3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得出PBL教学法在“园林设计(二)”的教学效果测试表,总结教学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表3可看出,PBL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试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明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团队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疫情时期,此次试行在线上展开更具有现实意义,竞赛成果与实习实训成果颇丰。

5结语

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和技巧,而在于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掌握设计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应对完整的方案设计与简易施工,学会独立思考与团队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迅速掌握主动权与选择权,发展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鲁群霞,胡传双,林楠,等.就业导向下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4):29-33.

[2]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

[3]王业社,杨贤均,陈立军,等.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0):251-253.

[4]任维,李房英,阙晨曦,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5):99-108.

[5]周建华,邢佑浩,苟喻,等.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1):167-173.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实践课程具有知识点广泛,实践与应用复合性较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可巩固园林植物保护理论课程教学成果,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识别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并根据理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1-8],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根据自身专业需求,对园林植物保护理论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改革,然而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却鲜有涉及。根据近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园林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其实际动手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能力较低,因此,如何在园林植物保护实践课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8]。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高校需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根据这一精神,也为了切实改善园林植物保护的教学效果,为了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园林应用人才,园林植物保护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均需要进行改革,切实提高这一课程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使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植物保护基础知识,也能够通过实践课程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相关防治技术。

1指导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具有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的作用[9]。而园林植物常遭遇病害和虫害,严重影响了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否正确快速地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对园林专业学生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出的考验。通过对植物保护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总结,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实践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本地植物病虫害防治内容偏简略,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等。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在实践教学中逐渐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对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的目标、方法、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改革,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授课模式,主要遵循“四个有益于”的原则。1.1有益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刻板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教学,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控全局的课堂新秩序,从而完成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1.2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手段的提高,旧有的教学模式也要进行变革。通过PPT、短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对植物病虫害初步进行了解,再到实训基地和野外实地调研,影像与现实进行对比映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或课本查找资料,分别对不同的病虫害进行了解、掌握,再分享给其他组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良性竞争,起到提高学习动力的效果。1.3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日益增多,常见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中的病虫害案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防治方案,提升其创新能力,对其中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方案进行现场操作,让学生进行跟踪记录,并对防治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引导,全部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0]。1.4有益于学生对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技术的掌握。园林植物保护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植物病虫害种类繁杂,防治方法多样,实践操作难易不一。如何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可靠的植物保护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中应该重视的环节。在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病虫害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分门规类,将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直观的操作,在实践学习中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实践技术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2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园林植物保护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定位模糊、过于笼统等不足。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成长为应用型人才。提升应用能力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目标的改革,要重点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对园林植物保护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从认识单一的知识点到逐步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园林植物保护的教材较为刻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比较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知识点的更新不及时,缺乏防治新型病虫害的技术和方法。其次,在现代城市的构建过程中,盲目引进大量未驯化的外地或国外的园林苗木,由于适应不良,容易暴发病虫害,但教材中少有涉及。在实践中如何合理规范地引进园林植物也是教材所欠缺的。最后,教材中知识内容较为宽泛,对具有地方特点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介绍较少。因此,在当地园林基地或野外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病虫害的识别存在认知偏差,教学效果不佳。3.1优化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既要重视教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不完全局限于教材,在合理规范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丰富。本着培养应用型园林植物保护人才的目的,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密切相关的外延知识点进行联合,国内外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内容、新方法,可作为外延补充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授课的知识体系可以紧跟时代前沿。同时将不常见的病虫害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重点将国内常见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植物病虫害内容进行拓展细化。实践教学内容新旧结合、详略得当,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技术更为全面,为其将来的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3.2增加园林植物合理配置的教学内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是城市的风景线,可起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作用,可显著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园林植物是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因此,生态园林设计理念受到了城市设计者的关注。部分城市建设中对园林植物配置的选择更多出于美观、便于管理等方面考虑,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导致病虫害的暴发。例如构树、栎树和桑树混种,会引起桑天牛大暴发,如果周围有重要经济作物,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学生掌握园林植物配置与病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较为刻板,通常的形式是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跟随进行观察学习。由于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例如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及典型病害的标本,单纯的显微镜观察记录比较抽象,学生记忆难度大。其次,在园林基地或野外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观察记录为主,缺乏主观能动性,实验的参与度较低。对教师讲过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较差。另外,教学时间的安排通常按部就班,前期按照课程内容逐步讲授,然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践。但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是受季节影响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4.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将现代和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展示不同昆虫或者病原菌的特征,并将细微的区别进行重点标注,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印象。例如,在标本室,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数百种的昆虫及病原菌标本,进行对比分类,将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在园林基地或野外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划分不同区域,不同小组的成员在对应区域内对出现病虫害的园林植物进行调查,识别病虫害的类别。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采集病虫害标本,与标本室的学习前后进行呼应,加强了学生对病害、虫害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角色进行了转换,由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并进行阐述,而教师在旁给予指导,起到辅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11]。4.2改良教学实践环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受季节的影响,因此,在实践时间的安排上应遵循分段教学的原则。结合园林植物保护理论课程的进度和病虫害的发生时间,灵活安排实践教学。春季是病虫害初发的季节,是幼虫和病原菌的重要生长期,在此期间适合观察幼虫的形态和生长周期等[12-13]。同时病虫害初发时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节点,便于学生对病虫害进行观察分析,制定防治方案,并动手实际操作,对防治效果跟踪记录和观察。夏季是病虫害高发的时节,可再次到园林实习基地或野外对园林植物和病虫害进行观测记录,并对前期防治效果进行追踪。通过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割,可保证学生了解病虫害在不同时间点对植物的侵害过程,可进一步了解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也可以掌握害虫的生活史和危害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形成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时间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5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课堂纪律、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作为评判实验课程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僵化,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无法呈现学生的思考探索过程,该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片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多角度灵活评价。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侧重点应是评价学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14-15]。因此,在考核中,应加强对技能操作的测评。在标本观察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用手绘的方式将典型病状、病症、昆虫形态等画出来,并采集相对应的标本,独立完成标本制作。在野外或园林基地实习过程中,应强调理论与技能并用,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杜绝传统实习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知识掌握到位,可正确制定、实施防治方法。具有可行性的防治方案可以让学生进行验证性操作,进行药物的调配,标本的采集,器具的使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评价,提高实践操作过程的分值比例,通过多角度,灵活性的测评,确保教学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6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新形势,园林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应紧随时代步伐,进行必要的改革。该课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树燕.《观赏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98-18499,18501.

[2]李培琴.《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52):64-65,68.

[3]陈广艳,杨田堂.《园林植物保护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150-151.

[4]邹丽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探讨[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5(2):18-21.

[5]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57-59.

[6]黄炜,王飞.高等农林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221-222.

[7]朱巽.高职特色的《园林昆虫学》教学改革尝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3):277-279.

[8]张红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68-70.

[9]李晓红,杨贤均,王业社,等.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80-282.

[10]冯浩,王军,张楠,等.构建高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知识经济,2016(23):179-180.

[1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161.

[12]徐冬梅.《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园艺,2012(19):74-75.

[13]李爱宁,贺伟.“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实验课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1):76-78.

[14]郑慧俊.病虫害防治实训项目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6):45-47.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民族审美;创新与传承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有关设计类的课程也应该随着与时偕行,陈嘉全在《设计色彩基础》中指出:“要引入新观念、充实新内容,使色彩设计教学思想不断拓展,就必须突出设计专业自身的色彩设计特色”[1]。设计色彩课程不仅在教学理念上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皆需要更新,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不同,所以人们在特定的心理因素下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如,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图形、色彩、文字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2]。为此,我们需要站到传统色彩的“肩膀”上去构建设计色彩课程,去认知传统艺术理念、领会传统色彩情感表达、创建民族审美素养。

1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概述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群平台课,开设于第一学期,由四个模块组成:第一、二模块是理论知识和技法,第三、四模块主要是传统色彩提取搭配及在各方面的设计应用,把中西方传统色彩全方位融合教学中,让学生从感到再到运用的过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秉承“强基础、多途径、重训练”,做到“教”与“做”融为一体,让“工艺”与“理念”有机结合,诠释“传承与创新”的工匠精神。课程融艺术、设计、审美为一体,旨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中西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的重构与融合

2.1课程思路

三四两个模块都分别分成中国传统色彩设计和西方现代色彩设计两大任务,每个任务下由“走入”“感受”“体验”和“鉴赏”四部分组成,形成一种阶梯式、知技并存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环节三个基本过程,分别是:课前预习、课内展学、课后延学。课前,教师提前分析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要素,设计教学任务,上传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至学习通平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任务完成程度进行实时指导。课中,教师根据预习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话题讨论、汇报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上总结内容,加深知识的理解。课后,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通过学习通平台展示优秀作品,拓展任务,打造第二课堂,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提升。

2.2教授内容步骤

在整个课程中贯穿传统民族文化,时时与思政相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中西方色彩为主导,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去切身感受、深入鉴赏、创作设计。2.2.1中国传统色彩设计通过走入、感受、体验、鉴赏四个环节学习深刻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知识点,在走入环节,以中国红导入,认识传统色彩的概念,更是可以通过VR实训室,身临其境去走人中国故宫色彩。根据前一节走入传统色彩的学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必要性,通过对“传统画卷、服饰及传统园林建筑等载体,实物和模型展示,沉浸式感受传统色彩,讲解各个载体蕴含的传统色,以感受传统色彩为基础,将我国传统色彩元素导入到色彩设计作品中,意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中国精神。如在课前布置任务,以中国传统画卷《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货郎图》《春闺倦读图》《张果老见明皇图》让学生搜集资料,认识古人设色精妙之处。以《清平乐》片头(见图1)和《只此青绿》(见图2)视频引入,了解中国传统色彩中青是生命之色,东方之色,是主流色彩。再者引入服饰色彩,抛出问题如:《汉书·律历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郑玄注《周易》,则谓“玄衣纁裳”;《后汉书·舆服志下》说“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有什么缘由?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服装色彩审美意识影响,礼制束缚对古人服装色彩审美思想的影响;了解服饰色彩的由来,弘扬中国历史悠久的服饰和语言文化,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思路。在园林色彩感受环节,通过参观实训室传统园林模型展,比较思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中传统色彩区别和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两个环节的学习后,设置课题,通过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以多元化评价方式检验学生作业。2.2.2西方传统色彩设计西方传统色彩设计也是以走入、感受、体验、鉴赏设置教学环节,在走入教学上让学生了解西方色彩源头成因、西方色彩体系、西方色彩的审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中国传统色彩作对比,讲解如何正确理解西方色彩,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西方色彩的相关知识,加强在设计这个传统色彩和西方色彩元素的渗透,更好应用于后续相关课程的艺术创作。在感受环节根据前一节走入西方色彩的学习,结合让东方和西方在交流中变得更美好要求,通过对“西方绘画、服饰及西方园林建筑等载体,实物和模型展示,沉浸式感受西方色彩,讲解各个载体蕴含的西方色彩,意在培养学生对文明差异化秉持着互学互鉴的态度。培养学生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秉持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方式,让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艺术,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艺术。在体验和鉴赏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任务,结合中西传统色彩相关知识,通过“配色比拼”的方式,讲解如何提炼颜色并进行搭配,旨在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色彩提炼和色彩搭配方式,应用于后续相关课程的艺术创作。以及后续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和汇报,全面检验学生对色彩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并拓展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现场表现能力。

3民族审美内化视域下设计色彩教学创新之处

3.1遵循思政育人“一根主脉”,有机融合艺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

将思政因子融入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具体内容中,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色彩案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对中西方优秀色彩作品案例比较分析,引出设计的“民族性”,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欣赏中国本土文化,身临其境的解读中西方色彩的历史,剖析现状,构建基于对中西方色彩辩证思考的“文化自信”,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家国情怀[3]。

3.2开拓“第二课堂”,拓展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和成果形式

利用VR实训室、软装实训室、园林模型展示实训室场所以及等比例实物展示等直观展现中西色彩的特色,结合中西式室内空间的软装配色设计方案,与专业紧密结合。依托实训室和智慧教室教学环境,教学课堂有效地开展了实物展示、模型参观、VR情景再现等精准教学,高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3推进“三化改革”,全程贯穿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常态化,本课程利用软件和App等信息化手段教学,如Sketchup软件、VR虚拟、“色采”App等,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相关数据;推进精细化教学,基于学习通等平台所收集的数据开展精准化的学情分析、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和教学干预;设计“配色大比拼”等项目竞争化,并设置“配色小能手”“最佳配色团队”荣誉奖励,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3.4实施“四结合”多元化考评,提高色彩构成设计能力

教师通过综合考评学生全程表现,采用线上预习和拓展学习与线下实践作品展示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点评与社会人员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考评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见图3)。

4教学成效

4.1从“知道”到“感到”,实现中西色彩感知能力提升

依托实训室和智慧教室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展了实物展示、模型参观、VR情景再现等精准教学,高效地组织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能熟知中西色彩名称,能绘制出有情感的设计色彩作品,能采用中西方系列色彩设计室内空间,中西方色彩认知能力明显提升。

4.2从“唯一”到“多元”,实现综合发展型人才培养

通过“VR虚拟再现式实训、阶梯式任务驱动、协作式学习开展教学、精准化学习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色彩搭配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

4.3从“独立”到“共生”,实现师生共同双向发展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近三年,以教促赛,收获颇丰,在科研上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竞赛上,学生踊跃参加,与课程相关竞赛获奖达三十多项。

5对课程教学结果的反思和改进

对标教学实施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但反思教学实施过程,存在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法论的应用价值,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陷入临摹易、创作难的困境。小组合作式实践教学,有部分学生出现偷懒懈怠不良习惯。面对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两个不同专业授课,对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考虑还不够全面。在未来教学上的改进:一是精准设计教学资源。针对学生设计艰难,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出现参与度和信息化手段使用参差不一,教师有意识地发掘、针对性地反馈、适切性地引导。三是深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开发教学导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和训练。

6结语

基于需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需要重构组合,职业教育需要“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具民族化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色彩教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嘉全.设计色彩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刘付.中国传统色彩视角下视觉传达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大观,2022(11):118-120.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园林工程;案例教学

园林工程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园林工程项目的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原理和养护管理的知识,从而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固定原理、规则的获得,它更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方式去获得知识,缩短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施工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益处

(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

(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二、高职园林专业园林工程课案例教学的优势

(一)、“高职”特点的优势,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实践性与参与性的教学宗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高职教育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形成专门人才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就业的过渡期。

(二)、高职学生特点的优势,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现代社会对知识,特别是应用性内涵的界定,有了新的突破,存在着两种属性的应用性知识:一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与原理)的问题。二是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经验)的问题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高职学生大多数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长篇大论的原理,以理论为主的推导等的讲解接受慢,难理解,也从心理上排斥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涉及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即“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要比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的知识,可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弱势,恰恰转化为优势,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园林工程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采用案例教学并不是弱势,而恰恰是优势所在。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准确定位,以及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

(三)、园林工程课程特点的优势,园林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系统介绍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园林供电与照明、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预算等内容,它贯穿园林的整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大型完整的综合项目,能用一个典型案例所表达。每一章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大多都能用一个典型案例表达清楚。就其学科内容而言,它的工程原理,设计理论,施工技法等难度大、广度宽、过程错综复杂。如土方工程中的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其实包括广场的设计、土方计算及施工中的土方组织这一完整工程过程,所涉及的设计理论、计算公式、组织图表等的深度、难度都很大。如按常规教学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系统的掌握及实际应用。

三、园林工程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注意事项

(一)、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园林工程教材,认真分析每章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每节的知识要点及前后知识点的联系,结合教学所要求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知识点突出的案例,并结合园林工程实训确定案例选编的形式、数量、内容、及授课时数。

(二)、案例设计编排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心理学上认为,有逻辑联系的知识易使学生牢固掌握。所以编排案例各知识点之间要一环扣一环,相互构成密切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以点带面,避免前后倒置,或重复凌乱。问题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综合,分层次梯度式或螺旋式的上升,并要符合教材知识框架系统。就园林工程课而言,应从“整体到局部”的案例设计,即从综合园林工程到各个项目的设计案例过程。

(三)、展示选编设计好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而案例在课堂的展示受到许多因素所制约,如教师教学的艺术风格,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教材知识结构,课程的教学类型及学生知识基础等。园林工程的实训课,案例一般集一章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引入之后就可展示案例,从案例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讨论分析案例,归纳出相关园林工程原理,把一连串的知识点穿成一条“锁链”,达到复习巩固及实训的教学目的。而有些新课也可以在开始时就进入案例,如“雨水管渠的布置设计”教学,教师在讲述雨水管渠的布置原则、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从某公园的地形现状图及相关说明要求(相关环境、地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公式、冻土深度等)中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该地汇水区域的划分、各区雨水口的最佳位置、排水管线的布置连接、水力计算(流量、流速、管径、管长、坡度)、各管段标高,最后绘制出干管纵断面图。

(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了解案例与园林工程原理之间的联系,这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紧要环节。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知识,大胆地畅所欲言,充分地交流,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案例的讨论分析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学习,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如雨水管渠的布置设计中雨水管渠的布置、管径的大小、埋置深度,每个同学不尽相同。这点要注意区分与引导,如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得出最佳的几个设计方案。特别是通过讨论身边的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具有亲切感,感到园林工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实践经验”上的准备。

(六)、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达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为目的。因此,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要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园林工程中各章的基本概念、类型、基本原则不宜采用案例教学,但各项目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预算及施工合同的签定等完全可用典型案例来授课。

(七)、案例教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开放性,是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的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点和核心部分。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能预测到学生的不同分析而所得的结论。同时也要及时调控教学的进度,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而对学生的讨论要充分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及施工技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园林专业园林工程案例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每堂课之后要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各教学环节,对案例中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调整,为案例的再使用提供依据。通过反复的教学——反思——总结,更新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推进高等职业学院园林工程课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谢必武,徐小方,张凤龙.高职的特色及其形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2]袁江.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8

20*下半年本部工作将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以“学校工作要点”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20*下半年工作要点,加强管理,完善部内教学教育工作和专业部内其他工作,使本部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专业部情况:

本学期专业部共有教学班7个,其中*级有班级4个,*级新生班级有3个。其中四个班级为预科班,三个为职业班,学生总数为225名。教职工为33名,其中农林实训中心10人,专业部共有5位外聘人员。

三、工作要点和具体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强化和落实手册中各项制度和职责。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验等教学常规工作,要充分认识教学五个环节的有效性。要求各教研组以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达成共识。通过教学检查,查看落实情况,并与教师学期考核挂钩。教学检查由教研组长负责检查,专业部抽查,每学期不少于三次。

2、组织专业教师合作编写好各专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结合教学月活动,开展好汇报课、评优课、研讨课等评比活动。由各教研组(园林、服装)对所有开设的专业课程标准集体研讨、完善,并制订授课计划。园林专业教研组分成4个备课组,服装1个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要求骨干教师在本学期中以一个具体的课题为载体,上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其余任课教师各上一堂汇报课。课后及时作好交流,并作出教学评价,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根据学校制订的学科评价方案,引导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促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经常性的课堂学习和作业上,逐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全面实施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根据学科评价方案,要求每位教师制订班级学生学科成绩评价方案,能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完整的评价。

4、加强五个一的教学管理,要求每位教师本学期应完成:

1)、每一次课后有教后记或课后随笔。

2)、每月反思后提出一个探讨的问题。(供教研组研讨使用)

3)、每学期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有案例现显、原因分析、解决方法)

4)、每位教师上一堂研讨课。

5)、每位教师建立一份学生学业成绩成长记录

措施:教研组组织教师完成集体听课评课和研讨工作。其他项目个人应提供完整的原始材料。

5、提高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学应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框架下举行,不得随意删除教学内容和降低教学要求,通过教考分离,实现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训课教学应抓好规范性、安全性和实效性,确保技能鉴定一次性合格率初级90%以上,中级达80%。通过教学检查对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课程进行不定期检查,提高教学质量。

6、积极筹备“星光计划”,在校技能节的基础上确定参赛选手,并做好集训、指导工作,为市第三届“星光计划”技能比武做好准备。在*园林和*园林预科班中,尽量挑选出好的苗子,进行辅导,参加比赛。

7、配合教务处做好*级补考、期(中)终考试工作、广播操、体艺科活动、校田径运动会、教学月活动、体育节、技能节等各项活动。根据教务处的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各项活动的计划,并落实好教师和学生。

8、加强家校联系,全方位关注学生:要求班主任进行家访,一学期每生不少于三次电访并做好家访记录。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关心、关注学生。开学第二周召开*级新生班家长会,介绍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情况,讲清“三校生”考试的形势,向学生家长提出要求和希望。期中考试后召开*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熟知子女在校成绩和表现,努力学习。要求教师平时多与家长联系交流情况,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表现,共同教育好学生。

9、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水准:本部在德育方面将配合学校学生处,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做好德育工作,我们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和德育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具体工作内容与措施如下:

1)、制订学期初各项活动、工作的计划,并认真总结暑期工作的材料汇总工作。

2)、抓好学生的日常行规教育:要求*级新生学习学校《准军事化条列》和《中学生形象五十条》,*级学生进一步强化意识。深入开展“三别四带、五无、三礼”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行规示范班评比活动。要求各班在日常行规方面尽量少扣分,逐步做到不扣分。

3)、结合各班班级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尊师重教、尊敬长辈”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利用传统节日——中秋节教育活动;利用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各班活动形式多样,对于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4)、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学习灾区英模事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的活动,要求学生清醒认识自己现状,抓住有限的学习时机,努力拼搏。

5)、结合学校教学月活动,要求教师在学科中落实《两纲》教育。

6)、在部内、学校范围内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汇总及树立典型活动。要求部内班级积极参与,特出专业特色,争取在学校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7)、对违纪学生及时处理、进行教育。扣分很多的学分或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组织参加军训活动。

8)、各班主任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实事求是地完成学生的品德测评工作。

9)、根据星级班集体、星级班主任的评比条件,进行申报考核工作。

10)、落实寒假工作计划,要求教师放假不放教,采用家访、电访等方式关心学生的寒假生活。

以上是本部的主要工作,愿我们全体教师员工能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各项工作计划,并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9

年1月11日至年1月14日,我系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年1月14日上午。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考察团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年1月11日下午。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苏州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二OO五年三月,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于1983年,年1月12日下午。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2000年8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十个系,现有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600余人。该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车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23年,年1月13日上午。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主校区与江宁校区和学院实训基地—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的一主两翼”校园格局。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一体,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其中的江苏林木种质资源库建有珍稀植物区、色彩苗木区等近20个特色园区,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三、考察收获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篇10

1.绪论

鉴于我校工程管理属于财经院校中的理工科特点,每届学生男女比例基本为1:3,女生选择造价作为毕业设计或就业方向的比例逐年上升。为满足工程管理学生的就业需求,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系围绕造价实训课程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

2.工程管理专升本学生特点分析

2.1现状调查

与四年制的普通本科班学生相比,两年制的专科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学生在知识结构、求学动机、课程设置方面有显著差别。以我校12级工程管理专升本学生为例,12级工程专升本学生2个班,一共86人,其专科专业学历背景如下:

2.2特点分析

由于专升本学生的特殊经历——比普本班同级学生多经历三年大专学习生涯,基本熟悉了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学习环境,并且他们的年龄一般亦较同级普本班学生要大,心智发育相对成熟。大部分工程管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第三年都有到施工工地现场实习经验,对建筑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工程管理专升本专业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多元化,造价基础参差不齐。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大专,每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各异,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即使是毕业于不同大专的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水平也存在差异,更何况这86名同学来自建筑行业相关却不相同的12个专业,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造价基础为例,有工程造价基础的学生33人(专科专业为工程造价),约占38%;有少许造价基础的学生7人(专科专业为工程管理),约占8%;余下零基础的学生(专科专业为给排水、水利水电等),约占54%。(2)求学动机明确,对知识渴求有选择性。专升本是他们专科阶段不懈追求的目标,大部分专升本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较为努力,对吸收新知识的渴求高却又厌倦重复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内容,在温习旧知识时容易出现松懈、自满心理。特别是他们普遍经历过一年的工地现场实习,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对实际工作已有较为充足的了解,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理论,产生一种懈怠、消极的学习心理。(3)学习安排过于随意,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本科教学要求更高。专升本学生过多依赖教师画重点、机械化记忆的学习方法,普遍缺少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精神,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学习方法不科学。

3.改革措施

针对12级工程管理专升本学生专业差异、基础不齐、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我校工程管理系围绕工程造价实训课展开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以期更好地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其就业需求。

3.1学生方面

为更好地实现造价实训课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按学生对造价基础及造价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将86名学生分为20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小组成员中必定由1~2个专科专业为工程造价的学生和2~3个专科专业非工程造价的学生组成。任课教师在造价实训课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同时模拟实际工作现场,锻炼各个小组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团队合作能力,既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教师方面

为达到造价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工程管理系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资深教学团队。团队由4名中青年教师组成,学历背景包括土建、安装以及园林绿化造价方向,每名教师主要负责其最擅长模块的教学,偶尔客串其余模块的讲授。该教学团队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教学活动,每周抽出一个下午时间集中备课,研讨教学技能,传授教学经验,做好各模块之间的教学环节衔接工作。

3.3课程设置方面

3.3.1创新授课方式

为改革传统的单向陈述知识的教学状态,造价实训课程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学生以后从事造价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项目现场情境,例如模拟施工企业投标报价、咨询公司做招标控制价等,给学生实际工程项目的图纸进行实战练习,让学生在此训练中掌握课程知识,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能力。

3.3.2改革考核方式

造价实训课程主要采用任务法进行考核,即每个小组一套实际工程图纸,要求其提交招标控制价或工程量清单等不同结果,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全面评估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该课程以灵活的考查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淡化传统的记忆型考核。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4.结语

我校工程管理系对于专升本学生造价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行动刚刚开始探索和尝试,希望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将该专业建设得越来越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本文作者:高冬梅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为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的教学理念。学院实行严格的学生管理,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教育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制度创新,前身是1993~1995年产生在一些公办高等学校内部的民办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公立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的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颁布[1]。独立学院大多数都是依靠母校的师资优势建立,因此成立之初就附上了母校的烙印,有鲜明的母校特征,许多教学管理模式、考核制度、学生培养模式都是复制母校的制度,缺乏特色。第二,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是要参与工程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学生一般参加工作都是从基层做起,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管理工作的都是各方面素质非常高的学生,要有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通过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发现不少同学有很强的求学精神,愿意学习一些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渴望了解实际工程的真实面貌。但学校能够提供的实习机会相对缺乏,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教学环节偏多,并且有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才来上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学管理方面不够严谨,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工程管理的老师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并且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大多数是来自母体院校的兼职教师,因此很多课程母体院校和独立院校学生所传授内容基本相同,不少独立院校同学反映老师上课内容无法理解。每年学生对老师的考核也是形同虚设,学生座谈会反映问题基本相同,无任何改观。学风不够严谨,监考力度不够,抄袭成风,参加独立院校监考的老师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各个考场监考的老师监考力度差异很大,学生夹带资料,手机拍照抄袭现象普遍存在,对于一些大型考试,班与班之间的分数差异很大。这样恶性发展下去,学风会越来越差。第四,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相当不足,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在校生参加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的认识实习以及参加工作前的毕业实习。实习单位一直是难解决的问题,一般的工程单位不愿意接收在校生,主要原因是担心学生的安全,且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能创造的价值很少,培养出来之后又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因此能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的单位不多。加上独立学院学生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好不容易被安排到施工单位参加实习,就有个别同学吃不了苦要求回校。导致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印象较差,实习安排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2]。

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独立学院如何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切合实际的改革以及脚踏实地的落实,从方方面面改变出现的不足。学校应结合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改革政策,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和目前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与参加工作的能力,因此要从实际改变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建立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加强教务管理,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学监督机制,培养良好的学风,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强考风建设,对监考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制定完善的考场管理细则,对监考人员加强管理。二是加强专任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组织专任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老师在空闲时间去实习单位参加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水平,形成强大的教师团队。引进一部分双师型人才,调整目前单一的师资结构,确实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定期维护实习基地的关系,能够组织学生长时间到企业里实习,并建立就业-培养一条龙服务,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四是独立学院需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筹建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实验室,如材料与构造实验室,以及购置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各类应用软件,如工程造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施工平面布置软件等,以期实现与企业间良好的知识对接。

三、结语

目前独立学院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工程管理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需要独立学院更多投入,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社会认可的管理型人才,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的特点与社会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求发展,才能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曾娟王春燕工作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第三篇

1围绕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1.1弄清专业需求

工程管理专业在土木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需求主要是施工能力,以及在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结构设计能力。②因此,从专业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工程结构的教学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能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③如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板、柱的配筋图等等,以满足施工能力的需求。工程管理毕业生在建筑工程领域,不管是从事现场施工管理,还是与之相关的工程经营造价等工作都需能看懂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土木工程技术方面最基本知识。第二,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方面的基本常识,以满足其在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常识包括结构方面的基本概念、常见工程结构材料特点、工程中基本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破坏特征、以及进行简单的计算等等。基本概念是推理判断的前提,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④构件的材料特点、受力特点、破坏特征既是实际工程问题的体现又为问题解决提供方法;简单计算是对问题的解决。以在支座附近产生斜向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梁为例。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生应清楚“作用”、“作用效应”、“抗力”等基本概念;然后应明白梁的受力特点: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接着根据斜向裂缝这一破坏特征判断问题出现的原因——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不足;再考虑抗剪承载力可由斜截面混凝土、能提供竖向力的钢筋(箍筋、弯起钢筋)来提供,所以解决方法之一可以在支座附近设置一定数量的箍筋;最后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箍筋具体配置,解决问题。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系列分析,学生还可以明白为什么构件当中各种钢筋必须处在一定位置而不可以随意移动。这样,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人的一些错误。第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结构构造知识。构造知识是从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在结构的安全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构造知识不仅与施工能力相关,与分析解决基本结构问题也有很大的关联。有研究者对施工管理一线人员所需知识分析表明,结构构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比结构设计理论知识更加重要与实用。

1.2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上述分析了专业需求和教学目的,再结合引言部分所述工程结构的课程特点,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即以满足专业需求为根本,以“必须、够用、适度”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精讲、简化、删除、增加。精讲,就是为满足专业能力需求中“必须”的部分课程内容开展重点教学,讲清、讲透、讲明白。具体到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构件的试验特征、各种构造。简化,就是以“适度”为原则,在对一些内容进行教学时采用从总体把握,归纳总结,简而化之。具体到课程内容可包括:结构设计理论、基本构件受力各阶段的应力应变分析、复杂公式建立时具体的推导过程等。例如在讲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建立时,只需让同学明白斜截面上的剪力设计值,分别有破坏截面的混凝土、箍筋和弯起钢筋(当配置了弯起钢筋时)所提供的竖向抗力来承受,然后给出各部分所提供竖向抗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即可,这样基本公式就建立起来了。至于为什么裂缝是斜向发展的,公式中的各项系数为什么要这样取值,依据是什么等等大可简单带过。因为结构设计中很多结论和方法是根据试验分析得来的,再加上这些内容涉及很多力学知识,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等,对工程管理的学生来说,力学背景有限,就没有详细推导,深入分析的必要了。删除,就是以“够用”为原则,去掉专业不需求的内容。如多层框架结构内力分析、抗震计算、基础设计等内容建议去掉。增加,增加一些专业必需的而教材上出现较少的结构知识,以及建筑结构方面的一些新信息。例如,前面提到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很重要,而结构施工图在教材中出现较少,所以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结构施工图纸、图集、钢筋混凝土平法表达方法规定等资料,为同学们详细讲解。通过以上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既能使课时要求得到满足,又能使学生工作后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2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引导式教学

2.1开篇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认识不全,偏向于管理,忽略了应掌握一定土木技术知识,所以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上课时抱着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对今后工作影响不大的想法,他们来上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在此情况下,教学效果很难理想。所以,教师可利用“开篇课”即“绪论”课,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利用绪论课,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内容安排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使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有心理准备。否则,在后面的教学中当教师简化或删去某部分内容时,学生会不知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会不知到底要学什么,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2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工程结构中很多知识点之间具有相关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关性,通过已讲授的知识和一些启发性的信息,提出一些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教师先讲解单筋矩形截面承载力公式的建立,然后提问:同样的矩形截面,如果现在在受压区也配置了纵向受力钢筋,试验破坏特征一样(提示学生受压钢筋也屈服)、公式建立方法一样,那么此时公式中会出现什么变化?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变化自己建立基本公式,如此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双筋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而且印象深刻。

2.3实践环节仍可采用启发引导式指导法

⑤课程设计是工程结构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全面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有问立马答的指导方式,而应采用启发引导式指导方式。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要马上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给出思路和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考核方式从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应重视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并以施工图的质量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判断标准,而不再仅以计算书来判断成绩。

3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学习兴趣

教室装有多媒体设备已较常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节约板书的时间,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图片、声音、色彩、动画等效果,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满足简化内容部分的教学效果要求,使得既能简化又能表述清楚。例如,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构件试验的视频和一些工程图片,如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试验视频,少筋梁、适筋梁、超筋梁破坏时的状态照片。通过这些视频的播放和照片的展示,与枯燥的语言表述相比更能让学生明白三者之间的差异。

4结合学院个性化办学特色,因人施教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学院推行个性化办学特色,就是为了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以及具有的潜能制定其相对应的培养方式,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工程结构教学中,同样可以因人施教。如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可能报考硕士研究生,有的学生毕业后想要参加国家相关执业注册师考试,这些同学可能不满足于课堂上针对一般学生的教学,需要相对深入和全面地学习,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同学进行辅导。

5结语

通过对工程结构教学研究探索,总结了围绕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引导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学院个性化办学特色,因人施教四点建议,这些建议已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显出成效。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更好,更有效,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本文作者:何娟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第四篇

1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管理是园林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延伸与具体实现园林设计意图的重要保障措施。园林专业在过去得培养中,大多趋向于对规划设计能力的训练和教学,而对于园林工程管理方面得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以及教学实践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当前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由于设计岗位竞争激励,很大一部分学生直接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部分学生的回访调查中,较多谈及到在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对于园林工程管理类知识的缺乏,部分知识还需从头学起。作为与学生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模块体系,园林工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如何适完善在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要平台下的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并应用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相关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与工程管理课程之间存在相关联系,以适应现代园林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2工程管理人才就业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专业园林工程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却数量惊人,业务量充足。工程管理、施工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园林施工技术人员紧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园林工程项目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园林工程管理包括施工组织、施工质量管理、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尤其是有关工程设计管理、项目招投标、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一方面市对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有很好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园林毕业生却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职业需要。2009年对我校前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发现从事设计工作的占41%,从事管理工作的占16%,从事现场施工管理的占12%,从事其它工作的占31%。2012年对我校近3年毕业生又进行了一次就业情况调查,其中从事设计工作的占45%,从事管理工作的占6%,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占27%,从事其它工作的占22%。2013年6月,对09级园林专业学生就业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8位学生中,从事设计工作16人,约占28%,其中方案设计9人、绿化设计5人、施工图设计6人;从事工程项目管理27人,约46%,其中施工管理16人,预决算招投标4人,工程信息管理6人;从事其他相关工作14人,占27%。三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园林专业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较大,达到40%~50%,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比例逐渐增大,从12%~40%多,从事其它行业工作的人数有所下降,从31%下降到27%左右。总体上来看,园林工程管理就业发展前景良好,且人员需求增量较大。

3工程管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园林学科的发展,在国内开设了园林本科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涉及工程管理类课程,但大多并没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园林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工程建设完成需要经历如下几个主要过程,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后期养护管理。园林工程与管理贯穿于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后期养护管理三个方面,是一个连续完整的系统,在各个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高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都开设了园林工程这门课程,这是贯穿与设计和施工的重要纽带;而对于施工建设和后期养护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的连续与系统性不强,大致有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材料与预决算,园林施工技术,园林绿化工程与管理,园林招投标等方面。园林工程与管理类课程类别的设置和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如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有的院校设置为选修课,有的设置为必修课。总的来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实践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兴趣学习和求知的平台。

4工程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

园林工程项目与施工管理是基于工程技术的管理规律和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实际工作中将面临投资决策、规划设计、成本分析、工程结构、工程材料、施工组织、使用维护、风险管理、对外交流等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环境、信息、安全、语言等多领域的各种问题。其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四大体系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园林工程管理类课程体系应基于工程管理内涵的核心与基础,在园林规划设计培养平台上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四个体系、三大分类”的工程管理类课程体系。“四大体系”指针对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经济与经营、园林工程管理、园林法律法规四大体系中设置相应的类课程群。“三大分类”指每个体系的各类课程分为核心类,特色类以及拓展类;核心类课程是工程管理的基础,特色类课程以园林工程建设的特点及需求为着力点,拓展类课程则是涵盖工程管理的诸多方面,以供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同时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包含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每个平台分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各类课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三大平台相链接;核心课程与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对接,而特色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与学科基础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对接。

5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

5.1工程技术课程群

园林工程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怎么去做园林工程,这是园林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与核心。这个体系中需要培养学生能熟练掌握,如: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假山工程、绿化工程等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绿化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园林工程、工程力学、园林建筑构造与选型”课程为核心,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特色,以园林材料、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等课程为拓展。其中,“园林工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工程力学、园林建筑构造与选型”设置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园林材料、房屋建筑学”设置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5.2项目管理课程群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解决怎样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实现工程目标。一个完整的工程管理包括工程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内容。具体而言即通过工程计划把预定目标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子目标,组织人员、配置资源予以实施,进而对工程建设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工程协调,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并及时纠偏。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项目建设管理”为核心,以绿化施工管理为特色,以管理学、施工组织与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商务谈判与实务等课程为拓展。其中“项目建设管理”为专业必修,“管理学”为学科基础选修课,“绿化施工管理、施工组织与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为专业选修课程。

5.3工程经济与经营课程群

园林工程经济主要是解决怎样做才经济合理,即选择何种技术方案能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佳。经济体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资金预算安排实现工程的预定目标,并达到工程项目技术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同时对于园林行业而言,还涉及到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在课程设置时应在工程经济与园林生产经营之间相互兼顾,形成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核心,以园林工程概预算为特色,以工程造价、苗木生产经营等课程为拓展。该课程群众考虑到园林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把“园林工程概预算”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苗木生产经营”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5.4法律法规课程群

法律法规是工程管理与实施的法律准则和各方参与主体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实施依据。工程项目的多方参与主体与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以及工程建设具有的较高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决定了工程管理需要以法律为实施依据。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园林法律法规”课程为核心,具体内容如《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合同法、招投标法等为拓展。其中“园林法律法规”设置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合同法、招投标法”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本文作者:刘小冬郭春华工作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第五篇

一、全面分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建筑施工教学具有以下教学特点。

1.建筑施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建筑施工教学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和广泛,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宽阔。该课程中包含八大教学模块,这些模块中的每个知识又都比较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学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建筑施工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顺利完成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学习施工的砌筑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基础就很难懂得教师传授的龙门板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和操作,如果学生没有过梁的知识概念就很难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进行钢筋砖的过梁。2.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比较多。建筑施工会在不同的地点和季节进行,这就使得建筑施工的过程、质量和具体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季节和环境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和确定。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因素中顺利开展工作之外,还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要求。3.建筑施工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较强。建筑施工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之中,使我们的建筑过程更加安全和美观,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既然该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走进建筑施工工地之后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来进行安全周到的施工。而且,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头脑处于灵活的状态,不能够局限于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中,也不能局限于课堂的实验室和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之中,要能够根据当时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灵活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实施恰当的、准确的、适宜的操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建筑施工效果事半功倍。

二、简述建筑施工课程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运用的教材虽然一定时间内就会进行修订,但是它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角度,没有实际生活中发展变化的速度快。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缺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中传统施工工艺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中最新的建筑施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调节,注意重点、难点的突出和分析,合理地安排和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2.现代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筑施工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采取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就会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导致教师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利用其教学的优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机动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弥补传统教学的教学缺点,使得二者完美的结合和巧妙的融合,确保我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增强学生的实物性。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模型,增强学生对实物的印象和感知。而且,这些简单的教学模型能够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之中。同时,这些模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模型自己去动手制作。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实际建筑施工生产的训练。在这个教师营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现场的实际工作环节。同时,教师给予的及时评价和指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建筑施工的全部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体验到建筑成功的幸福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