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47

艺术硕士论文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川康殖业银行;四川商业银行;风格

关于重庆民国时期建筑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细化,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介绍到比较有针对性的装饰研究,关于川康殖银行和四川商业银行的讨论也逐渐随之深化。但现行研究在对于这两座建筑建筑风格的探讨上还是不够深入。本文将依据沃尔夫林形式分析中的五对概念,对这两座银行建筑的建筑风格进行更为明确的区分。

一、川康殖业银行

川康殖业银行的建筑正立面虽有装饰但装饰简洁,多采用几何纹样,少突出于建筑结构基本形式的立体性装饰物,对于建筑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形成遮挡,显示了限制的、规则性的、固定的形式,属于沃尔夫林所讲的“封闭的形式”。这种简洁的装饰同时也突出了建筑物清晰的轮廓线条,给建筑物带来了“线描的”特征。可把握的外轮廓线,满足了诉诸触觉的视觉要求,让整个建筑拥有了“清晰的”面貌。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建筑正立面,没有强调建筑的深度关系,体现了“平面”的特点。银行一、二两层爱奥尼亚柱头的双柱独立于其他部件且与三、四两层仿壁柱的装饰物上下对应,将建筑从纵向上分成了势均力敌的两个部分。窗户周围的装饰物虽然统一却没有强烈的主次之分。处处彰显着“多样统一”的关系。

二、四川商业银行

四川商业银行正立面的装饰比川康殖业银行更为富丽。银行一楼仿制的粗毛石墙面、大门横梁上勋章式的装饰物、各层窗户周边等等装饰细节在遮蔽基本建筑形式的同时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画面。这些装饰纹样在排布时体现出的疏密关系以及涡旋、勋章、花束三种纹饰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建筑外观的运动感,满足着视觉的观看,却给阻碍了我们用眼睛去把握这栋建筑的外轮廓线。装饰物使得建筑轮廓线更为复杂多变,建筑外观也带有了“模糊性”。银行正立面选择了马蹄形的布局形式。同一水平面上,建筑凸部的窗户装饰相同,样式对称,与凹部的窗户迥然有别却两相对照,彰显建筑“深度”的同时明确了建筑的主次关系。银行虽有两种类型的柱子但都极具统一性。窗户四周装饰用的柱子与其他装饰是衔接在一起的整体。四根贯穿2到4层的爱奥尼亚巨柱看似独立却连接了纵向上关系相对松散的窗户。各种细节都明确了“同一统一”的关系。银行“一层有采光天井,上有一钢架支持的镶嵌彩色玻璃的穹顶(现已被封)”1,但从建筑外观上无法看到这个穹顶,掩盖了建筑固有的形式,形成了“开放的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川康殖业银行装饰简洁,基本的结构样式是流露出来的,具有“线描的”“平面的”“封闭的形式”“多样的统一”“清晰性”几个特征,倾向于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四川商业银行大量的装饰物遮盖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更倾向于“图绘”“深度”“开放的形式”“同一的统一”“模糊性”几个特征。其正立面体现出的欧洲元素更倾向于巴洛克。

参考文献:

[1][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M].洪天福、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李睿.《重庆市近代金融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方芳.《巴蜀建筑史—-近代》[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屈仰.《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2011年.

[5]郭小兰.《重庆陪都时期建筑发展史纲》[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2

一、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研究的内在本质和多元特征

音乐教育研究是该书的中心议题。该书开篇便系统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首先,该书站位于继承与创新的交接点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范围。该书引用权威名家和经典著述的论述,廓清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清楚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此门学科的历史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不仅明晰了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强调音乐教育学的全新眼界和姿态。其次,该书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音乐教育科学规范化的建设意义;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机制和形式,从音乐教师的积累与拓展和音乐教材的完善两个方面,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完善学科建设的推动性意义;结合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特征,从构建音乐教师的双重身份的必要性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对培育音乐教师队伍的长远性意义。最后,该书从多维的视角点明音乐教育学研究重点的多元性特征。该书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予以清晰标示。就研究领域的性质而言,该书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研究在重难点把控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就研究范围的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阐述音乐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仅如此,该书还从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视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发,廓清音乐教育研究重点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二、全面展现多样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点

该书深入探索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指出音乐教育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双重性特征;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展现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化特征。该书根据事物的质量特征,以认清事物的固有属性为目的,主张将基于自然主义和阐释主义的方法论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通过强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双向交互作用,达到对音乐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整体性理解。同时,该书强调在对事物进行定性研究时,应避免研究人员现有的文化价值偏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或歪曲对象的真理。该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音乐教育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论述定量研究的含义、用途和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音乐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对定量分析的综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绍,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认识。此外,该书从微观层面,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具体讲解了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该书介绍了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在内的九大方法。每种方法的讲解做到了言简意赅、准确具体,既澄清了方法的机理和原则,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每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步骤和流程,可谓系统而全备。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该书着重介绍了问卷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围绕每一方法,不仅从总体层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领,而且从具体层面剖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详细介绍其设计原则、应用原则、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骤等。

三、系统剖析音乐教育学专业论文撰写要领

该书进一步将着力点瞄准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的撰写,围绕论文选题、开题、写作规范等问题展开专业性论述,提供科学性建议。该书从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与其他专业硕士论文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从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性,在选题范围和选题内容上的创造性,以及论文撰写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体现了该书宽阔的视野和实际的指导意义。该书广泛搜索梳理了音乐教育学硕士论文的普遍易犯错误,有针对性地就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共性问题予以各个击破。作者着重就开题报告的题目拟定、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难点等一系列重要论题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方案,将经常出现的格式错误予以科学纠正。该书最后围绕论文正文的撰写,强调文献分析应注意紧扣主题论证的需要予以取舍,阐述论点和论据协调一致的原则。作者还将论文的整体构成部分予以各个分析,指出论文的导论、正文和结语三者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对于整篇论文的重要意义。最后,该书还就论文的格式和书写规范,如标题的设定、摘要的撰写、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选择、引文注释的规范等问题展开详尽探讨,既注重论文内容的充实,也强调论文形式的美感。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3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近代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及其硕士生发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学位论文为代表,在研究对象上集中在广东的三大侨乡,主要包括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2003)、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吴妙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这几部著作和论文进行详细的评析。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鉴了现代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以此为理论工具,作者对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框架式的探讨。在论证岭南三大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和建筑适应性的基础上,《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这一颇有启发意义的概念,用来概括广东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精神,作者总结道:“从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侨乡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性”①、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②”;兴梅侨乡“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持守……形式多样的客家侨乡建筑充分显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高度适应性……建筑选址的风水观念反映了客家侨乡对建筑环境的审美选择”;而潮汕侨乡建筑则表现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侨乡建筑研究文献,《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表现出了相对宏观和系统的视野,它不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受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点式的,它为建筑美学在侨乡建筑领域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坚持主客体相互契合的辩证思路原则,而方法则可以概括为反映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在唐孝祥教授指导的三篇硕士论文中,这些原则和方法被遵循和应用,使得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赖瑛的硕士论文《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主要从审美文化背景、审美属性、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审美文化个性几个方面来论证兴梅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在审美文化背景的相关章节中,作者将兴梅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自强不息、无私回报的文化心理”④,这是该文对主体审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体方面,除了对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一般性探讨外,该文主要概括了兴梅侨乡建筑人文适应性特征,即“重贵轻富的价值取向,趋吉避凶的艺术追求,进退两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即“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礼乐相济的文化意境,独具一格的环境模式”⑥,最后。根据主客体相契合的原则,作者概括了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尝试性的文化开放特征,恪守传统的美学特征,基于堂横屋的建筑性质特征”⑦。朱岸林的硕士论文《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在论文结构上和赖瑛的论文基本相同。主体方面,该文将近代广府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重商崇利、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博采众长的文化心理,恋祖爱乡、实业兴国的民系观念”①。客体上,广府侨乡建筑的人文适应性特征被概括为“积极主动的开放品格,汇通中西的融合思维,勇于创作的创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现形态上,该文主要从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环境三个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吴妙娴的硕士论文《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比起前面两篇论文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主要体现于该文对侨资与侨乡建筑发展关系较为系统的探讨,该文总结了近代潮汕华侨投资的一些特点,包括投资房地产业比其他行业利润更有保障;地区城市人口增加,有发展房地产业的需要;以及传统心理和市政建设对房地产业的推动等。此外,该文也同样从主客体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体上,潮汕侨乡的民系精神表现出:“尊儒重商、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团结自强、博采众长的民系心理,微观技巧、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精美细致、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③,在客体上,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涵深厚的人文适应性特征”④。总结来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表现为:“(城乡)建筑形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术的务实性及建筑装饰的炫耀性”⑤。前者来源于“潮汕民系保守与开放的二重性心态”⑥,而后者则“体现了潮汕民系务实与虚荣的矛盾心理”⑦,“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体文化与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时体现了经验性文化及商业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响”⑧。以上三篇硕士论文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建立的建筑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和拓展了广东三大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由此我们得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广东各地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如广府侨乡建筑的崇商重利、积极主动的开拓创新;兴梅侨乡建筑的重贵轻富、恪守传统与尝试性的文化开放;潮汕侨乡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观技巧等。若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乡土文化、儒家主体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结果,由于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尽管现有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主体审美心理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华侨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对其界定只能依靠对主体行为和建筑现象的解释。但现有研究往往从建筑现象做宏观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对主体的社会构成,以及主体行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对于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学的特征。诸如“开拓创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实上是建筑反映出来的主体精神,这些精神特征不仅见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饰、家具等等其他物质资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审美文化特征应当更加类型化。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实际上反映了对主客体联系认识的断裂。第三,关于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与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现有研究还较为表面化。社会经济政治对于建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影响如何参与到具体建筑形态的塑形过程中去,这是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现有研究往往回避的问题。第四,现有研究较为忽视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与侨乡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认识到侨乡建筑文化是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但仍然使用相对静态和孤立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现象,而忽视其动态和过渡性的审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个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还有待深入挖掘。侨乡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体系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过程在民间演进的生动实例,与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鲜有研究讨论近代广东侨乡所发生的建筑文化适应现象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意义。

解决以上学术缺憾的关键在于,寻求某种视角,或是某个概念,或是某种方法,来统合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种学科视野。正如唐孝祥认为,“美学的学科边缘性和建筑美学的边缘交叉性质,决定了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研究在对象上的复杂性,在目标上的多样性和在方法上的综合性”①。这一观点对于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也同样适用。但是难点也出现在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客体的研究倾向与主体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现象的研究倾向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结合起来。从而解决现有研究中各种视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联系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引入“空间”概念作为建筑审美文化研究中联系主体与客体,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视角的一条桥梁。这里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视野的重合点。在社会学中体现为空间社会学,在经济学中体现为空间经济学,在心理学中体现为环境心理学等,空间概念的不同层面为各学科视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处于空间转型的历史阶段,传统空间模式被逐渐消解,新的空间模式开始扩张,这是其建筑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思想空间、艺术空间等各层面空间内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间与其它人工环境共同构成抽象空间的物质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各学科视角的侨乡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统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体现出过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动了社会的空间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变迁的结果。见表1。通过考察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所推动和反映的社会空间变迁特征,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它表现为一种“建筑风尚”。由于社会空间不会因为孤立的、偶然出现的新空间形式而发生变迁,只有当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为大众予以认可时,我们才能说整体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社会空间变迁,因此这里涉及到空间转型的动因、发展机制和结果。首先,从动因来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长阶段都存在着空间的扩张现象,即通过对空间的占有,来实现文化原型的自我复制和繁衍。然而,客观空间的有限性则预示着增长的极限,导致了不同空间模式的冲突,近代广东社会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间冲突的表现;其次,从发展机制来看,空间文化模式转型是一种质变过程,与常态下的线性扩张不同,这一过程的空间扩张呈现指数化暴涨的特征,在物质实践上表现为某类建筑形式的流行热潮,流行既可以从原有空间模式的母体中产生,也可以通过跨文化方式产生,“当一种习俗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就可能演变为另一文化圈内的时尚并被再次流行。当然,此时尚已非彼习俗,它是一种经过了异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时尚”1,近代广东侨乡西式风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这一规律,国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异于西方本国人的审美经验,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误读和自由发挥的情况,因此侨乡建筑普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最后,从结果来看,在流行阶段以后,空间的扩张或衰落消失、或衰趋于稳定、前者仅表现为一时的建筑风尚,后者则成为稳定的建筑风格,然而还有第三种结果,即介于二者之间,这也是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的演化结果,它们没有成为主流的空间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纵观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已取得了较为坚实的成果,但仍存在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待后继者深入发掘。笔者认为,主客体研究的联系性,以及建筑学视角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是深化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加强联系性的途径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审美文化与近代侨乡社会空间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审美文化的性质和地位上来说,侨乡建筑是近代民间建筑本土自主演进的一种途径,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们参与到对传统地方建筑体系进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间文化模式的历史潮流中,在民间建筑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成为广东两省侨乡空间文化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推动广东地区的城乡建筑和社会发展,延续文化传统,促进侨务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4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5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种类和规格

一、毕业论文的种类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6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7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二、毕业论文的规格

毕业论文的规格,也就是毕业论文的标准。这里讲毕业论文的规格或标准,主要是就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而言的。至于一篇毕业论文究竟要多少字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需要有五千字以上。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规格,我们把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相近的几种论文作一番比较。大学生(主要是指本科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写两次论文,一次是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另一次是大学临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此外,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写博士学位论文。下面,我们把这四种论文的联系和区别作些分析说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这四种论文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它在学术水平上有区别,因而有不同的规格或标准。

1.学年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读了三年基础课,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初次锻炼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初学论文写作,主要是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初步掌握撰写论文的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奠定基础。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上是听讲、看书、接受前人已有知识;而写论文,就不是听讲、看书、作笔记和汇总前人的知识了,而是要求自己运用前人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了。由于写学年论文是大学生初次学做的一件新工作,所以,撰写学年论文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2.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3.硕士论文。这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行为;心理;情感化

大学生的起居生活在都在学生公寓进行的,当然不止起居,它还是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依附场所。所以基于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相对于其他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情感需求,空间功能布局更趋于人性化。

一、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1.建筑形式及内部功能布局单一:着眼全国高校公寓建筑,基本都是一种模式复制下来,其内部各类使用空间功能不完善,进而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储存、个人空间也不完善,嘈杂拥挤的居住空间环境很难满足当代各专业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2.整体空间布局不适用:上下布局,即学生全部在上铺休息,生活设施等都放置在下铺,下面的书桌、书柜、衣柜等功能设置能够满足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上铺由于距离墙顶较近,学生在铺设被褥等极为不便,所以怎样人性化的考虑这种使用关系我么应当考虑的。空间纵向布局,动静皆宜,空间较为开敞,学生休息学习互不干扰;缺点是学生缺乏私密性的领域,集体共占整个公共休息空间。如果横向布局,优点是学习区域不仅光线好,剩余的空间还可作为研讨、相互交流和娱乐等集体性活动的地方;不足之处是两个床铺之间的空间较紧密,储藏空间严重缺乏,学生生活起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国内大学生对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情感需求

1.大学生特殊的生活方式

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融入集体独立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在进行大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结合他们的情感,进而有方向、有指示的完善他们目前的居住环境。“如果没有另外一些兴奋点让他们从这些个人忧虑当中排解出来,仅靠心理辅导是作用不大的。这个公共生活的欠缺如果继续存在的话,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课下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一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青春精神”。从客观上看,大学生活中,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条例去进行时间上的安排,上课学习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主观上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时间是由自己支配和把握的,从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社会交流与人建立沟通的能力等。所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按行为科学来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规律性与多样性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公寓是重要的课余生活区域。学习、休息、集体活动等均在生活区内进行。大学生的生活有其规律性,学习与起居的时间学校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大学生活也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所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行为的多样化。然而这就要求提供多种设施与这些行为活动相适应,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可能。(2)集体性与私密性大学生不仅在指定的教室进行集体学习及研讨,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的生活对学生全方位兴趣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就是在大学你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天分,但是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也就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这就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学生公寓的设计要创造多种层次的集体交往空间,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集体需求。虽然大学生活中应注重集体协作精神,但是大部分时间是靠个人支配的,需要有私密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我们比较常见的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安装布帘的现象映衬了私密空间设置的必要性。

2.大学生在公寓空间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他人与社会。”大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随着自身身心的发展,他们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注重社会交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8-25岁是容易接受别人亲密关系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是大学生进行周边关系交往的最佳时期。

三、大学生公寓情感化设计体现

1.适宜大学生生活交流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

大学生在居住空间内进行的多样化的基本活动也就体现了着他们居住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具有较开放的集体公共空间和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创造出动静皆宜的空间。从使用的频率基本上来说包括休息空间、集体学习空间、娱乐空间、个人生活空间(储藏空间等)和生活辅助空间(包括阳台和通道等)。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它们当中可以有重叠和穿插。

2.情感化空间设计考虑婚姻情况

2004年教育部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结婚。因此,学校应考虑已婚在校大学生在使用学生公寓空间功能布局上和其他学生的不同,适当为已婚学生公寓进行人性化设计,例如增添一些必要的生活空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例如厨房等空间以方便已婚学生生活的需要。“已婚和未婚的学生分开居住,便于校方后勤管理,也是人性化制度的体现。”

3.情感化空间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情感化的居住空间设计,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挖掘他们各专业的兴趣点,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色彩以及功能布局、家具配备上都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起居空间的基本需求。可以适当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住宿分配上能够科学的分配一起,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和视觉传达的学生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交流,便于这种多学科进行交叉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总结通过对大学生公寓环境,生理和心理,行为不同方面的影响,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性,讲究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人性化进行方案的设计。

作者:秦方 郜四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毅,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舒曼;李斯特;洛列莱;艺术歌曲;演唱建议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涌动,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一部分形成了现今所熟知的艺术歌曲,其题材包含广泛,多为神话传说、历史、自然风光、爱情,甚至仅仅是某种自我情绪的抒写,而诗歌的思想性也将歌曲的内涵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从最早布伦塔诺创造洛列莱以来,使它作为题材不只一次的出现在音乐家的笔下,总能在艺术歌曲、歌剧、交响曲的一隅中发现它的踪影。其中以洛列莱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最为大众所知。而在同一题材下的同类作品有其特殊的价值,下面从来源、内容、音乐结构和演唱建议来进行分析[1]。

一、洛列莱传说来源简介

洛列莱是德国莱茵河右岸132米的洛列莱岩,这里潺潺的水声,在特殊的岩石构造下被放大,产生了奇妙的效果,这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故事。1801年,德国作家克莱门斯•布伦塔诺(ClemensBrentano1778—1842)第一次将一个迷人的女性与这块石头联系起来,这是洛列莱第一次以完整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之中。

二、诗词内容及叙述方式

1812年,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JosephKarlBenediktFreiherrvonEichendorff1788—1857)创作了《林间对话》(Waldesgespräch),其将最初以“水妖”形象示人的洛列莱,变成了美丽而危险的森林女巫。艾兴多夫注重环境的渲染,诗词的气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1824年,德国浪漫派诗人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在其诗篇DieLorelei中,抓住了布伦塔诺的主题,描述了一个类似塞壬一样的同名女子。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和强烈的抒情意味,以“我”为第一视角叙述了这一故事[2]。

三、音乐结构与音乐语言

1.舒曼的《林间对话》1840年,舒曼根据艾兴多夫的诗篇,将其谱写在作品39首中的第一首,1850年,作为再版的第三首。这首诗分为四段,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的两个主题(主部和副部)和再现部的两个主题。两个主部都是男人的话,两个副部都是洛列莱的话。第一段用E大调带附点波浪形音乐线条引出猎人的话。接着洛列莱用C大调回答,钢琴旋律线条从下而上,柔和顺从,但隐藏着危险的动机,在Waldhorn(号角)上用短暂的离调至E大调属和弦,并最后停在E大调的属和弦上,猎人用E大调进行7小节后,音乐减慢,突然切入C大调,钢琴警告性和弦,速度加快,接着洛列莱的话自然进入E大调,经过9个小节渐强至全曲最高音,以强音量唱出开头代表猎人的第一句话“天色已晚,暮色苍茫”,明示猎人已经落入洛列莱的手中,最后以E大调收尾,前后呼应但意义上完全不同。2.李斯特的《洛列莱》1841年,李斯特用海涅的诗篇DieLorelei谱写成艺术歌曲,于1843年出版。奏鸣曲式,主部副部唱歌词第一段,插部第二段,展开部第三段,把第三段的最后两句歌词留给再现部,作为歌曲的结束语。主部G大调,宣叙调开头(gesprochen)。副歌是E大调的船歌体裁,旋律荡漾节奏富有伸缩感,音乐上充满抒情性。插部转而写人,人声部分8小节降B大调,钢琴左手伴奏部分转为更为平稳的柱式和弦三连音,抒写洛列莱的娇艳美貌,6小节用流动性的上行降A大调旋律抒写洛列莱的动作,最后5小节为“魔力”一词转进G大调以对应开头并衔接了展开部,展开部是全曲最高潮,前10个小节是丰富后的主部材料,后6个小节钢琴右手的强震音伴随左手半音下行,人声音区进入最低。接着再现部的主部和副部多次反复,加深对主题的感慨[3]。两首艺术歌曲从音乐结构上看均为奏鸣曲式,总的来说,舒曼的作品更为精巧克制、简洁清晰、富有寓意,钢琴与声乐巧妙的编织在一起,而李斯特的表达更为热情直接,充满感染力,调性与节奏丰富,多用重复歌词的方式来加深感叹。两首作品均有强烈的戏剧性,《林中对话》中人物的对话模式,与《洛列莱》中一场灾祸的前后,均在短短的篇幅中激化矛盾,让人印象深刻。

四、演唱中的建议

演唱者除了做好案头工作以外,还应注意人声与钢琴部分的合作,情绪的把握,音色的变化。《林中对话》音乐气质内敛,侧重情景渲染和情感心理的变化和对比,演唱者需要扮好两种角色。整个作品要求的是Ziemlichrasch(相当的快),呈示部的人声部分出现4个小节简短的情景陈述后,后5个小节演唱速度稍稍加快,短句连贯和休止符的清晰,整体乐句长线条渐强,突出单词“lang”(远的)和“allein”(独自)。副部进入洛列莱的主题C大调,语气平缓试探,音色上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音色上比猎人部分更冷峻深沉,突出洛列莱本质上的非人化;另一种是用明亮轻柔的音色,突出其貌美柔弱和充满诱惑的形象,最后一句洛列莱劝说猎人的句子,音色上伴随音量上有控制的渐强变明亮,半音下降渐弱,音色变回暗淡。再现部的猎人以强音量重复呈示部相同的音乐材料,语气更为自信,在“jungeLeib”(年轻的身躯)后突然一扫前面暧昧的气氛,矛盾激化,语速偏快,强调而清晰,bist(是)、Hexe(女巫)和Lorelei(洛列莱)三个词重音突出,渐弱并干脆的收尾,钢琴接入回到原速。洛列莱这部分音色也可以有两种变化:一种是承接呈示部洛列莱的第一种特点,用强力度唱出全曲最高音;另一种是用明亮的音色来表现洛列莱的得意和激动。前一种表达方式适合拥有较宽厚的声音,而后一种更适合抒情灵巧的声音[4]。《洛列莱》更侧重叙事性、画面感和内心冲突,作品分为多个情绪状态,主部是未释放的不安,前5个小节声音像说话一样,进入Allegretto部分后,气息需短促加重这种不安,副部将这种情绪安抚了下来,与歌词相称的是声音上抒情连贯而不拖沓,两句重复的“落日余晖下”音区较宽,第一句是对壮烈美景的由衷赞叹,由弱至强需要宽广、饱满的声音;第二句由强至弱回落到低音区,两句成长线条平滑衔接,音色统一,气息上有控制的收放。插部开头声音清晰仿佛耳语,弱声且需吐字清晰,最后重复的两句“有着强大的魔力”,第二句加重对前一句的语气。展开部用宣叙调,情绪上与主部类似,随着音乐进行,释放出主部被压抑的不安,最后两句“他只仰望高处,仰望高处!”达到全曲最高潮,声音需要保证一定的音量,接着在钢琴震音的衬托下,像大声说话一样,复述着刚才所看到的灾难。再现部的前半部分,叙述者惊魂未定,带有悔恨的情绪将这一切归咎于洛列莱,在“getan”(造成)这个词上应给予重音强调,之后进入船歌的部分将之前的情绪抚平[5]。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经由不同作曲家之手,释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因此,在演唱的处理方法上产生诸多的异同,就像李斯特在《舒曼》一文中写道:“这些代表们的进步精神虽然和当时艺术发展的总路线一致,但在个性上仍有其独自的倾向”。只有在理解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不同的演唱风格,演绎好这些作品[6]。

作者:李智 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舒曼[M]//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33-237.

[2]钱仁康.音乐中的罗雷莱传说[M]//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28-439.

[3]李敬波.德国艺术歌曲与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思想内涵[J].艺术研究,2014(1).

[4]牛崔杰.舒曼《声乐套曲》Op.39的演唱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大学;校园文化;策略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文化涵盖的方面更为广泛,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

一、现代社会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日益增长

进入新世纪,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每个大学生四年来几乎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或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成长。一个富有朝气、具有本校特色且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修养、道德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现今社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行的,但恰恰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追求这种“大而全”,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的特色文化。这个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一些革命老区的高等院校,可以以宣扬“红色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地处海港的高等院校,可以以宣扬“蓝色海洋”作为校园文化,处于民族自治区域的高等院校,则可以以“民族区域内涵”作为校园文化等等。

三、音乐师范生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现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无法展现学校特色、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的问题,那么音乐师范生在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思考在这些基础上,如何凝练出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而再通过具体的途径进行推进。玉林师范学院创办于1945年,坐落在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东南部的千年古城玉林市。学校遵循“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有“一山三林三湖三广场”十大文化景观,是一所生态化、人文化美丽校园。对于玉林师范学院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就可以立足于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然后以音乐的形式将其宣传、推广起来。(一)打造校园音乐名片之一“挂榜音乐节”。玉林师范学院一直都有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传统,其二级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乐舞芳华”艺术节,这一举措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从更广泛地弘扬学校校园文化来说,没有起到一个名片化的效果。可以参考一些大城市及著名高校的先例,以玉林师范学院所处地标“挂榜山下”为名,打造流行音乐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节。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区内外知名的乐队进行演出,另一方面,音乐师范生也自发组建若干高质量的乐队进行展演,并带动起本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共同参与。(二)创编宣扬校园特色景观为目标的校园歌曲。歌曲是由歌词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校园歌曲抒发着一种校园文化中的群体意识与情感,具有唤起学生情感的感召力,具有在乐律中展开遐想的引导力,具有在形象思维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感染力,具有让产生共鸣的学生走到一起的凝聚力。以校园特色景观为主题创作的歌曲则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对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玉林师范学院近年来全力推进生态校园建设,重点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出了“一山三林三湖三广场”的校园十大文化景点命名和建设规划。“一山”即挂榜山;“三湖”即天南湖、玉兰湖、王力湖;“三林”即桃花林、松树林、荔枝林;“三广场”即孔子广场、育师广场、读书广场。作为音乐师范生,如果能根据这些内容,创作《天南湖畔》、《清晨的松林》等校园歌曲,通过催人奋进而又情感洋溢的校园歌曲传唱,让学生在励志的歌声中感悟歌词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达到开导、引领、感化学生的教育目标,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效果。(三)用专业知识引领全体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音乐师范生系统专业地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在众多学生当中,他们可以算得上是“音乐权威人士”。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引领全体学生服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深入其他二级学院举行音乐汇报演出,提升其他专业的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包括组建各种以葫芦丝、竖笛等简单乐器为主的学生乐队,为他们的文艺演出编排富有专业特色的舞蹈节目,参与组织学校的文化艺术节,开展师生合唱比赛等。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师范生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组织协调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在参与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更为广泛,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作为音乐师范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人文内涵等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也是很好的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丁颖.新时代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8.

[2]王玲.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