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17

银保培训总结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1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首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本人,2002年5月入司,截至到今天在中国人寿工作已有9年时间。九年时间虽说不是很长,但保险公司的岗位自己倒经历不少,普通的业务员、组训,2004年6月被公司安排任农村服务部负责人,2005年6月又辗转到理赔主管。2007年12月底因公司需要筹建收展部,又再次被安排到收展部任收展部经理,2009年10月因个险部经理李红云身体原因,被公司安排任个险部经理同时兼管收展工作。2010年8月,被调任银行保险部任部门经理。

说实话,每次调到一个新的岗位,对自己来说都属于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毕竟自己能力有限,尤其是调到银行保险部更是一个大的挑战。从个险转到银保,从管理模式上发生一种大的转变,不仅要熟悉客户经理的工作,管理好客户经理,还要维护渠道,协调好与银行领导及柜员的关系;不仅要熟悉销售流程,懂银保知识,还要清楚银行业务,知晓柜面销售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仅要盯目标,还要盯同业。当然,对于自己来说,不仅要组织好每天的晨会,发现客户经理遇到的问题,还要经常不断的和客户经理一起搞好银行柜员的培训,同时和网点主任、重点柜员做好沟通,处理好关系。所以说,银行保险部经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自身素质到专业知识,以至于到社会关系都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下面仅就自己就职银保部经理以来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去年8月份,刚接手银保工作,对银保的工作性质不够明确,为尽快熟悉银保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不论是面对领导还是同事,凡是遇到不清楚的事情或问题,总是虚心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我还做到几乎每天都自己或和主管银保的孙经理下网点,学习孙经理的沟通技巧,向有经验的老客户经理学习,发现他们工作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为尽快和银行柜员处理好关系,我尽量多去和柜员交流,和网点主任沟通。白天因为和柜员往往是隔着一层玻璃说话,很不方便。于是我还和客户经理一起利用晚上时间去沟通、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部分柜员成为好朋友,好知己。在工作上也感觉顺畅了很多。

三、加强对客户经理的培训。

针对当前银保市场的状况,我们加大例会培训力度,加强业务知识和网点服务技能的培训,帮助客户经理从单纯的网点销售转变为进点服务,由过去的运动员转变为教练员,由过去的驻点营销员转变为业务培训员、销售辅导员和管理协调员,全面提升自己及客户经理的自身业务素养。

四、积极与银行沟通,协助渠道做好柜面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尽快占领网点,打败同业,除主管经理和各渠道人员沟通外,我们还积极和各网点主任沟通,取得培训的主动权。在努力争取网点培训的同时,由客户经理做好一对一培训;同时取得行长的同意,做好网点的技能培训。去年冬天我们还争取到参加银行例会的机会,深入彻底的和银行柜员进行话术级技能技巧的培训。

此次竞聘,我仍然选择竞聘银行保险部经理,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我还会做到以下几点:

一、探索新的销售模式。

在当前银行保险市场的新形势下,我要探索出一条新的销售模式。如:小型说明会、理财沙龙等。努力使本来淡旺季明显的银保业务变得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二、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因银行保险每年都呈上升趋势,过去的售后服务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为做好银行的售后服务,必须加大理财经理的增员工作,同时使理财经理认识到自己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做好续期收费工作,还要借助鹤卡等做好客户的附加值服务,使中国人寿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大银行的沟通力度。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今后还要加大与银行的沟通力度。在个险我们经常和业务员说这样一句话:把客户做成朋友。其实在银保更是这样。今后我们要帮助客户经理培养自己的铁杆,争取每个网点都有自己的铁杆柜员,从真正意义上打败同业。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市社保局给我局下达的基金征缴任务重,截至6月底,累计征收养老保险费578.65万元,为13937缴费人员共上账578.65万元。主要做法:

1、认真核对,确保准确。为确保参保人员利益不受损害,乡镇在上缴的基金发票和缴费台账时,认真核对,老农保转保人姓名、身份证号、缴费金额是否准确。

2、认真清理、及时上账。认真清理重症残疾人代缴养老金,进入系统逐人进行核对上账并建立花名册,对无法上账的1310名残疾人及时上报省社保局信息维护中心进行处理后及时上账。

3、统筹兼顾、打印明细。认真核对个人账户,对年满60岁的到龄人员及时打印个人帐户明细表达3300人。

4、规范档案、及时移交。规范档案及时将2013年度的档案进行整理、编号、建立目录并移交档案室。

5、加强指导、规范业务。逐步实行养老金银行代扣业务。为规范业务,年初就下发通知到乡镇,实行银行按月代扣,为顺利推进该项工作,提高经办业务能力,加强了业务培训和指导;一方面在乡镇上交票据时一对一的进行缴费意愿收录模块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对缴费意愿意申报表的填写进行规范。该项业务的开展,由过去零星缴费业务逐步实行银行代扣。

6、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按照城乡居保征缴工作流程,严格票据管理,移交实行双方签字,建立征缴台账,确保基金安全。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关心、理解群众,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多换位思考,树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服务意识,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总之,征缴股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达到了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目标,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不到位,政策知晓率低。部分人员存在观望情绪。大部分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历史形成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多数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政策理解有限。参保对象中的中青年人员又存在等待观望情绪,认为自己还年轻,离领取养老待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等待观望思想。

2、常住人口少,扩面征缴难。近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对城乡居保政策不知晓,没有防老的意识,还有些已在务工所在地参加了养老保险,这些都为城乡居保扩面工作增加了难度。

3、启动时间晚,错误信息多。续保人的卡(折)号错误多,卡(折)中存入的金额不足,造成银行代扣不成功。

4、业务指导弱,重复缴费多。我局缴费方式采取银行代扣和零星缴费两种。乡镇社保中心在办参保人办理参保时未将缴费方式说明,参保人对城乡居保局缴费政策理解不力,加之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重复缴费现象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打算

1、强化宣传,巩固提高成绩。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老百姓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达到自愿参保和续保。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1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单证实务费用;风险案例

1信用证实务中的费用介绍

信用证实务中,各业务环节相关的费用种类林林总总,如DISCREPANCYFEE(不符点费)、CABLECHARGES(电报费)、HANDLINGCHARGES(处理费)、ADMINISTRATIONFEE(管理费)、ACCEPTANCECOMMISSIONS(承兑佣金)、DISCOUNTCHARGES(贴现费)、REIMBURSINGCHARGES(偿付费)、AMENDMENTCHARGES(修改费)、CONFIRMATIONFEE(保兑费)等。UCP600第37条a、b、c款都是关于银行之间提供服务时费用收取的相关规定。电开信用证的MT700报文通常在71D/71B域规定相关费用的承担方,如ALLBANKINGCHARGESOUTSIDEISSUINGBANKINCLUDINGREIMBURSEMENTFEEAREFORACCOUNTOFBENEFICIARY(开证行以外的费用包括偿付费由受益人承担);在47域规定不符点费等相关费用的扣收标准,如ADISCREPANCYFEEEQUALTOUSD60.00WILLBEDEDUCTEDFROMTHEPAYMENT(等值60美元的不符点费将从付款中扣除)。

2费用产生的原因

2.1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银行是提供有偿服务的金融实体,信用证项下的各类国际结算费用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之一。在信用证业务的不同环节会根据相关的服务成本、产品特点、操作难度、同业收费标准等因素制定本行相应业务的收费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信用证通知费、付款费、偿付费、不符点费等。2.2因融资融信而产生的费用和利息。融资费用常见于含有贴现、远证即付等融资条款的信用证,此类信用证中通常含有关于融资利率、费用等的规定。如果受益人接受融资安排,且信用证规定该融资项下的费用由其承担,则对受益人而言就产生了相关费用和利息。此外,如果信用证加具了保兑,则保兑行要收取一定的保兑费,由于保兑费用一般较高,实务中要注意保兑费的承担方;如果开证行在信用证中规定远证即付等特殊融资条款,受益人若没有融资需求,一定要在交单时明确此意愿,以防产生不必要的融资费用。

3可能引起费用争议和纠纷的情况

3.1未按照信用证收费条款规定行事。当信用证含有明确的费用收取条款,但相关当事方由于操作不规范,未及时收取费用而产生问题,常见于转通知信用证的情况,如以下案例。案例一:某日,A银行(第二通知行)收到一笔转通知信用证,其中明确规定:PLSRELEASETHISL/CTOTHEBENEFICIARYONLYAFTERCOLLECTINGOURADVISINGCHARGESOFUSD80ANDPLSREMITITTOOURACCOUNTXX(请仅在收妥转通知费80美元并汇给转通知行之后,再将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且信用证规定开证行之外的一切银行费用由受益人承担。A银行未注意到该类条款,在没有收取转通知费的情况下即将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信用证效期临近时,A银行收到转通知行追索转通知费的电文。经联系受益人,得知其已持信用证正本在另一银行完成交单,此信用证已经执行完毕,受益人拒绝汇交转通知费。按照UCP600第37条c款,“信用证或其修改不应规定向受益人的通知以通知行或第二通知行收到其费用为条件”。本案例中,信用证出现上述条款与该规定不符,但由于信用证可以对惯例条款进行修改或排除,则此种情况下信用证的规定是有效的。实务中,如果第二通知行未按照信用证条款规定行事,即没有收取转通知费就将信用证通知给了受益人,而受益人在事后不愿补交转通知费,则第二通知行就可能面临被追索转通知费的问题。3.2信用证中规定了高额的不合理费用。此类情况常见于菲律宾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附加条款中有时规定“如开证行同意(ONAPPROVALBASIS)对不符交单进行承付,则将收取托收佣金(COLLECTINGCOMMISSION)”,但未明确规定收费标准,且实际扣收的费用高昂,不尽合理。如以下案例。案例二:A银行收到一笔信用证,其中47域含有如下条款:ADISCREPANCYFEEANDISSUINGBANK'SCOLLECTIONSCHGS(FORDOCSSENTONAPPROVALBASIS)WILLBEDEDUCTEDFROMTHEPROCEEDSOFANYDRAWINGS(当基于开证行许可交单时,不符点费和开证行的托收费用将从支取的款项中扣除)。A银行收到交单后按不符点出单,8天后收到开证行拒付电文,之后第二天收到开证行接受不符单据的电文,以及该笔业务项下的收汇款项,但被扣除了三千多美元的COLLECTINGCOMMISSION。A银行立即向开证行发报交涉,指出其扣费过高,且信用证项下不应存在托收费用。经过长时间的多次交涉之后,开证行退回了部分费用。由此案例可知,指定银行或交单行一定要认真核对信用证项下列明收汇金额的电文,特别要关注信用证中有特殊收汇规定的业务,如发现扣费不合理,一定要发报查询,据理力争,避免给受益人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3.3银行擅自加保并收取保兑费的情况。实务中,某些转通知行对信用证擅自加保,借此向受益人收取高额保兑费用,而且规定即便是信用证未执行,受益人也应承担此项费用。受益人通常难以接受这样的收费规定,因此可能产生纠纷。如以下案例。案例三:P银行(通知行)收到一笔由某外资银行发来的MT710转通知信用证,信用证40B域显示:IRREVOCABLEADDOURCONFIRMATION,49域显示:WITHOUT,47A域中包含如下费用条款:CONFIRMATIONCHARGESAREFORTHEBENEFICIARY'SACCOUNTANDSHOULDNOTBEWAIVED,EVENIFTHECREDITEXPIRESUNITILIZED(保兑费由受益人承担且即使信用证未被使用,该费用也不能免除)。同时,信用证规定UCP600第37条c款不适用。P银行在未收取相关费用的前提下将信用证通知给受益人,但受益人表示无法接受信用证中的费用规定,要求撤证。P银行随即按受益人指示发出了撤证电文,数日后收到转通知行来报,称由于受益人要求撤销信用证,所以要求P银行向受益人追索信用证项下的保兑费。P银行遂联系受益人收取费用,但受益人认为开证行和受益人都未要求转通知行加具保兑,且其已撤销了该笔信用证,不应承担此信用证项下的任何费用。由于转通知行坚持索要该笔费用,而受益人一直拒绝承担,双方陷入僵持。实务中,出口方银行和受益人一定要特别关注加具保兑条款的信用证,如需加保,受益人须与保兑行确认相关流程和费用,并要谨慎制单,防止因单证不符被保兑行轻易拒付,失去保兑的效力且承担了高额费用;如不需要加保,则应通过规范的方式明确告知相关方,避免承担不合理的保兑费。3.4银行间业务处理意见不一致引发费用认定不同。实务中经常存在指定银行、保兑行或开证行审单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产生收汇金额是否扣除不符点费等相关费用的争议。如即期(或假远期)信用证中规定了第三方银行作为偿付行,指定银行判定交单相符,则可能会在将单据寄往开证行之后即向偿付行进行全额索偿。然而,如果开证行收到单据后审核的结果与指定银行存在差异,此时,偿付行未扣除应由受益人承担的不符点等费用,则可能出现偿付行付款后又要求退回相关费用的情况。如果收汇款项已经入账给受益人且受益人拒绝退回相应费用,则可能导致费用纠纷。因此,如指定银行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即进行索偿,应预先做好与受益人的沟通工作,防止出现受益人应退费用但不予配合的情况,避免纠纷。

4相关启示与建议

4.1应关注信用证中业务收费环节存在的问题,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出现费用争议在实务中,银行要重视信用证业务涉及的费用问题,不可疏忽大意。费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结算纠纷,轻则导致银行交涉费时费力,重则影响银行与客户以及行的关系,甚至造成损失,形成纠纷,影响银行的声誉。4.2银行各参与方应明确信用证相关费用承担方、发现争议条款及时与当事方沟通如果在业务的初始环节就处理好信用证费用条款,往往能避免后续的潜在争议。在进口开证环节,要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本行规定和申请人指示确定合理的收费项目,明确收费标准和费用承担方,避免规定不合理或模糊不清;在出口信用证通知环节,通知行要认真审核费用条款,对于模糊不清的要及时联系开证行要求澄清,对于不合理的要向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4.3银行业务人员要加强培训和学习,熟知特殊情况,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重点关注存在特殊情况的信用证,如存在融资安排的、加具保兑的、经过转通知和转让的、存在第三方偿付行的、以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对收费项目和标准存在特殊规定的等。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往往涉及较多的费用项目,或是可能产生大额的费用,需要格外予以关注。要注意从业务中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理清易引发争议的常见条款和特殊情况,提前制订相应的指引、规范,或是风险防范预案,定期在内部进行培训和提醒,提高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ICCUniformCustomsandPracticeforDocumentaryCredits)2007年修订本[Z].

[2]SWIFT报文标准使用手册(MT标准-常用类)——中国SWIFT用户协会[Z].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1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二、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三、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

(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公务员之家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7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此出现了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同样的,绿色信贷也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将发展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考虑的金融活动。绿色信贷则是在绿色金融背景下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通常来说,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绿色信贷把生态环境也考虑进核算和决策中,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模式,帮助和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尽量减轻金融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避免重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绿色信贷是金融行业全方位关注环保生态产业、可持续生态经济的发展,以促进金融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繁荣。

二、国内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8年2月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6月底,中国21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8.22万亿元人民币,较之2013年底已增长了3.0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贷款增长幅度较大且余额量多的领域集中在交通领域、能源领域以及环保项目等。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的实施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亿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亿吨。绿色信贷所带来的一系列显著效果离不开我国在绿色信贷的监管上提出的相对严格的要求。虽然目前中国绿色信贷市场在住房抵押贷款方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它已然成为了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大众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我国多家银行的积极配合下,绿色信贷模式已成为我国绿色环保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绿色信贷模式即提高了企业贷款的门槛,也提高了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正因如此,实行绿色环保理念的企业在持续发展中,其还款能力也在逐步得到提高。

三、我国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否达标,其中包括因环保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银行无法及时知悉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勒令限期治理、污染关停生产的企业名单以及改善情况和环保治理督查情况等。甚至可能出现企业为使银行为其发放贷款而向银行提供信息披露不足、故意隐瞒事实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2.缺乏完善的法制体系。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三方联合了绿色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绿色信贷政策做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定。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个完整健全的法律制度。每一部法律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的滞后性也从而体现出来了。我国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这三部关于信贷的法律,但仍没有一部法律对绿色信贷进行明确的规定。3.专业人才的缺失。绿色信贷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而符合绿色信贷发展和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目前绿色信贷的业务人员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人才结构远远无法得到满足。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出台至今,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绿色信贷在环境风险评估、贷款的审批以及贷后监管等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所以专业人才相对短缺。4.绿色信贷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趋势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覆盖区域不全面这两方面。从商业银行发展方面来看,商业银行始终倾向于将大量资金投放在经营状况良好、信誉较高的大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技术发展不成熟,仍处于高污染、高能耗阶段,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难以竞争。相应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也更偏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而导致与国家倡导的绿色信贷的战略方针相悖。

四、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1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9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

(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红,项卫星.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6,(2).

[2]蔡珍贵.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实践中的障碍与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2005,(1).

银保培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1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中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

从办理机构上看,目前我国已有12家银行成为FCI会员,对外办理国内与国际保理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2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约国际保理业务扩展

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忽视保理业务的应用,这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国际贸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观检测性强,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又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

2.2国际保理业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正式开办该项业务以来,主要限于中国银行承办保理业务。然而银行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担心扩大宣传力度,会失去这一新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对外仅限于简单业务介绍。因此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2.3保理业务法规建设滞后,不能适应保理业务发展要求

我国早在1992年便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以及国际上颁布的《国际保理服务公约》、《仲裁规则》等国际统一的业务操作规则,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它们只是基本的依据,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敢尝试这一新型结算工具。

2.4我国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保理公司与各国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2.5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国际保理从业人才队伍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时间较短、业务量较少、从而使得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目前,在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未进行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广速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扩展。

2.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保理业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且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也无法起到样板客户的广告效应。

3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我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扩大金融品种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本身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大体可考虑对策如下:

(1)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的基础。西方国家开展保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服务设施水平很高,而这些设备与技术对于国际保理业务先期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首次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往来中对于对方资信的调查,对于贸易伙伴国所在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完善、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应尽早与FCI其它成员国和各大银行以及各种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互网络,以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正常协作。(2)人才培养是提高保理业务服务水准的关键。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职业培训设施及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保理专业培训班,可以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早的发达国家专门高薪聘请一些国际保理业内的专家来讲课,及时传授世界最先进的保理技术及业务程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从规范化管理要求出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制度,可实施在岗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专业人才。

(3)迅速提高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水准,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国际保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采用国际通行的双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通过业务渠道借鉴与学习国外保理公司经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紧跟时展潮流,建立健全国际上通行的双保理做法,实现单保理到双保理的过渡。

(4)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从而降低企业保证金的交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

(5)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应在涉外经营领域大规模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的重要意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增强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6)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政府应一方面激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大胆开展保理业务。在国外金融机构尚未进入中国开展激烈的国际保理市场竞争之机,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抢占先机。

(7)营造有利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我国可直接从国际上已有的各国业已形成的国际惯例、法律制度、国际公约等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适于我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并参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一些普遍做法,来充实完善本国的具体国际保理法律框架,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制环境。

(8)此外,还应从国际金融的不确定因素、各国法律环境、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及贸易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