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48

药学科技论文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1

一、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20年4月21日,笔者将《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019年被引频次及被下载频次排名前12位的文章列表如下。1.1999~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被引频次前12位的文章,如表1所示。3.《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近10年文章所属主要栏目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二、论文特征分析

(一)与文章题材、内容的关系

1.药学类文章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较高从表1、表2分析可见,既有较高被引用频次又有较高下载频次的文章主要为药学类文章,包括药学类综述及研究性文章,表明药学为目前所属学科的前沿、热点趋势问题。随着近年来医药科研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精力于医药科研领域,随之对相关论文的需求亦增大。而单纯科研性论文是针对某个领域或问题的专项性研究,可以直接给读者提供比较详细的数据,也是科研工作者做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虽大多为本专业的读者下载,但被引用频次却很高。药学综述被引及下载频次较高,考虑因综述类文章涉及面较广泛,可吸引读者下载,读者关注度高,且文章内容有可汲取的引用点,故被引频次亦较高。而部分综述文章虽有较高下载频次,但被引频次却不高,可能因其主要是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内容概括亦相对简略,读者未能从中汲取其有用信息。2.临床及教学类文章被引用频次偏低由表1可见,被引频次排在前12位的论文中含08临床类文章3篇、理论类1篇、教学类为0篇。表2中文章《三伏贴、三九贴治疗原理剖析》虽有较高的被下载频次———1476次,但其被引用频次仅为17次;文章《避免“水课”,成就“金课”———关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下载频次为1476次,但被引用频次仅为8次。说明此类内容为目前研究的热门点,但因可能内容没有供读者汲取的参考点,或不能帮研究者全面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故引用频次偏低。

(二)与出版年份的关系

从表2可见,排在前12位较高下载频次的文章发表时间跨度较大,说明与年份关系不大。但被引用频次较多的文章多分布在2010年以前,前12位未见有2010年以后的高引用频次文章。结合图1分析,近10年来占比较大的栏目为临床报道及教学研究内容,分别为870、484篇,而药学研究及实验研究占比较小,分别为130、68篇,同时与药学综述类文章的减少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临床及教学文章虽占比较大,但读者写作时可能未找到文章的可引用点,从而影响了被引频次。

(三)与基金项目的关系

表1中被引频次排前12位的文章中有2篇含有基金项目,其余均无。表2中有4篇含基金项目,其余均无。如文章《避免“水课”,成就“金课”———关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虽有基金项目支持,下载频次亦较高,但被引频次不高,说明读者引用文献与是否有基金项目关系不大。综上,药学综述及研究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临床及教学研究类论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被引用频次与出版年份及有无基金项目无明显关系,主要与文章题材、内容及文章质量有关。

三、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对策

(一)关注热点,优化组稿

组稿模式是决定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复合型知识需求显著增加。医学编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懂得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关注和把握当前学科的研究热点、焦点及前沿,结合作者群资源组织优质稿源,同时应与行业内专家保持联系,就热门医学话题及时组稿,积极约稿。可增加药学类高质量文章的组稿,增加药学类文章比例,同时尽量摄入较为优质的临床及教学研究类文章,力求新颖、独特,使得读者在读后有可以摄取利用的东西,即有“可引用点”。

(二)注重时效,提高效率

毋庸置疑,医务工作者将自身取得的经验发表出来,供正在进行研究的同行参考,若发表不及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这亦对科技期刊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很多来稿是需要退回修改的,因此编辑在审读文章时,尽量及时退修且退修意见要明确,使得作者可将文章一次修改为达到发表标准的论文,省去了反复修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反映研究热点和学科研究前沿的稿件要从优发表。

(三)从严审稿,杜绝劣质稿件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2

1药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网站的建设情况调研

1.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药学类期刊,共47本。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期刊名,搜寻其官网,并识别其官网是否属于官方认证。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调研内容包括,是否有官网、服务商、网站类型、期刊基本信息、在线投稿系统及投稿服务、论文资源及开放获取、扩展内容和用户服务等。

1.2基本情况

在所调研的47本期刊,有42本(89.4%)期刊有官方网站,其中41本期刊的官方网站为百度认证网站,即百度搜索词条后有蓝标“官方”二字,官方认证给网站的真实性以保障,有效防止各类钓鱼网站假借期刊之名骗钱、骗稿;另有1本期刊虽有网站,但无百度认证。故调研样本为42本有官网的期刊,其官网的服务商包括玛格泰克(31%)、勤云(15%)、中国知网(15%)、北京仁和汇智(11.5%)、AME Publishing Company(4%)、自主研发(4%)等。1.3网站类型调研样本中,绝大多数(92.3%)为期刊网站,即该网站主要为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人提供投稿、审稿、查稿、了解期刊相关资讯的服务。另有少部分(7.7%)的网站兼具行业网站的功能,该类网站能给网站访客提供更全面、前沿的行业知识、新闻、信息、数据等,同时网站的建设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经济、人力 成本。

1.4期刊基本信息

塑造期刊品牌形象,对期刊进行介绍、宣传、展示是网站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于期刊基本信息、数据库收录情况、获奖情况、编委会成员、期刊要闻动态等的展示是期刊网站必不可少的内容。被调研的所有42个期刊样本,都在网站首页登有期刊介绍,明确介绍了期刊刊号、主办/主管单位、出版单位、刊期、收稿范围、主编、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基本信息。有73.8%(31/42)的期刊在网站登出了数据库收录情况,其中有42.9%(18/42)的期刊将此信息放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有42.9%(18/42)的期刊在网站登出期刊获奖情况,其中有19%(8/42)将此信息放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有85.7%(36/42)的期刊首页设置了期刊信息动态栏目,绝大部分栏目信息更新及时、频繁,而有少数网站存在此栏目版式混乱,或久未更新的情况。有88%(37/42)的期刊网站刊登了现任编委会成员名单,有些期刊还配上了专家介绍和照片;仅有少数(12%,5/42)期刊网站有编辑部成员情况介绍。

1.5在线投稿系统及投稿服务

在线投审稿系统的开发水平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指标之一[5],期刊网站的投稿指南等内容的设置也体现着网站的作者服务功能,完备的作者服务功能可引导作者正确撰稿、投稿,有效防范学术不端,并最终提高稿件学术质量。所调研的42个期刊官网均设有在线投稿系统,开发方包括玛格泰克、勤云、中国知网、Schlarone等。绝大部分(95%,40/42)网站都写明了投稿要求,从收稿范围、稿件总体要求,以及稿件的题目、摘要、前言、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统计学方法等撰写规范等给予作者详细的撰写指导,有的期刊还针对不同栏目给出了具体的稿件撰写指南。论文模板能够更为直观地指导作者撰稿,有42.9%(18/42)的网站提供了论文模板服务,这其中有些期刊针对不同栏目给出了不同的模板或范文,供作者参考。著作权的转让是稿件正式出版的重要环节,故而绝大多数(85.7%,36/42)期刊网站了版权转让协议文件。学术不端及科研诚信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及出版界讨论的热点问题[6],期刊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制定专门的出版伦理规范已是势在必行。此次调研中,有31%(13/42)的期刊在网站了出版伦理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界定,并从作者、审稿人、编辑三方规定了出版伦理,规范了出版行为,有效防范出版过程中的学术不端。

1.6论文资源及开放存取

论文资源包括当期目录、开放存取、过刊浏览、在线预出版等,是期刊网站建设的核心部分,关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站点击量、信息传播的效率,以及期刊的社会效益等[4,7]。有85.7%(36/42)的期刊官网及时上传了当期目录,少部分期刊存在目录上传不及时,或没有当期目录。开放存取是出版界利用互联网推动科研成果自由传播的一种出版机制,期刊网站上论文的开放存取程度对论文本身及期刊的学术传播力都有影响[8]。有61.9%(26/42)的期刊实现了论文开放存取,在网上公开全文,供读者免费获取,其中《中国药理学报》作为全英文的期刊,采取了部分国际学术期刊使用的有时限的开放存取,即公开发表一年以后可免费阅读。过刊浏览是期刊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已发文章而设置的栏目,从文献/图书情报学角度来说,过刊全部上网,对于期刊有重要意义。由于过刊全部上网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故被调研的期刊中,仅有35.7%(15/42)的期刊实现了过刊全部上网。在线预出版是针对经过严格“三审制”审查初步录用的、还未确定年卷期页码的稿件进行优先数字出版,目的是加快出版速度,抢占学术制高点和优先刊发权。可能由于预出版的即时性及不确定性,仅有14.3%(6/42)的期刊实现了在线预出版。

1.7扩展内容和用户服务

期刊网站除了期刊基本信息、在线投稿系统及投稿服务、论文资源及开放存取3大模块外,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还必须具备各种用户服务功能及丰富的信息承载量。调研显示,有76.2%(32/42)的期刊有下载中心栏目,栏目中包括有投稿/审稿流程视频、栏目投稿要求、论文写作规范等文件,供作者下载使用。被调研的所有网站都有友情链接栏目,提供了行业内的资源互通和期刊扩展服务。一些期刊网站还有一些特色栏目,如行业新闻、编辑讲堂、佳文荐读、云课堂、重点文章推荐、E-mail Alert、RSS订阅等。

2《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官网改版过程及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网站于2020年5月进行改版。原网站为玛格泰克二代系统支持,包括期刊简介、投稿指南、在线投稿、在线期刊等基本栏目。改版后系统升级为玛格泰克三代,重新设计网站首页,设置栏目。首页内容包括本刊动态、期刊数据库收录证书及获奖证书展示、在线审投稿系统、编委会成员、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文献点击/下载排行、研究进展、写作规范、研究进展、编辑部风采等。重点改进项目如下:1)参考同类中英文期刊网页设计,将首页显示条主色调统一为淡蓝色,视觉上更清爽、醒目、美观。2)首页头部期刊名下增加期刊数据库收录信息,能够更好地宣传期刊,让作者对此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其选择。3)首页布局方面,将本刊动态、期刊获奖证书、当期目录、点击下载排行、研究进展等栏目放在醒目位置,更便于作者掌握期刊动态信息,阅读文章,了解行业最新最前沿的研究进展。4)首页增加本刊出版伦理规范,包括中英文版本。5)首页登出最新的编委会成员信息,并添加编委会成员简介及照片。6)新版网站实现了所有过刊全部上网。7)改版后实现网页可一键分享至微信或微博。经过改版后,网页设计更美观,内容更丰富,突出重点,更全面地展示期刊信息,为作者、读者、审者提供更全面、详尽的审投稿服务和知识服务。期刊于2020年6月完成改版,改版前后(5、6、7、8、9、10月)的网站访问次数分别为4 759、5 293、5 395、5 507、6 956、9 087,可以看到改版后访问量显著提升,说明改版有助于扩大网站影响力,吸引访客,并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传播力。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渗透在办刊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期刊虽完成了改版,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和优化。例如:1)新设置的栏目需要更加积极地更新,及时前沿信息动态,如述评文章、指南、共识等;2)应利用更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实现媒体融合出版。

3药学科技期刊网站优化建设的策略

3.1国内药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在本文调研的药学科技核心期刊中,仍有10.6%(5/47)的期刊没有官方网站,可能是由于网站未建设、未认证、未备案等原因,应尽快建立或完善完备网站建设,以提高期刊的网络展示度。有部分期刊未在首页醒目位置刊登期刊数据库收录情况和获奖情况,应完善期刊基本信息的展示,加强宣传展示度。投稿服务方面,有部分期刊因为栏目差异性较大等原因,未给出论文模板,应根据不同栏目的要求选定范文,供作者参考文章格式、撰写规范等。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是防范学术不端,净化学术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注意到仍有69%(29/42)的期刊网站未刊登出版伦理规范文件,应着力加强出版伦理规范建设,规定出版伦理细则,并公布在网站上。开放存取能够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促进信息自由传播[9],但仍有38.1%(16/42)的期刊还未实现论文开放存取,有的直接链接到知网,需要付费才可以下载。被调研的相当一部分期刊(64.3%,27/42)未实现过刊全部上网,对于创刊时间较长的期刊,此项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3.2药学科技期刊网站优化建设的建议

3.2.1提升开放存取比例,加强在线预出版建设实现开放存取是学术期刊扩大影响力、强化学术传播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部分药学类科技期刊未实现开放存取的问题,首先要提升编辑对期刊开放存取的重视程度,关注期刊开放的连续性、实时性与完整性,实现过刊全部上网,将创刊以来所有刊出文章的题目、作者、单位及PDF全文按照各期目录完整上传至网站,供作者免费阅读。本次调研中,仅有少部分(14.3%)的期刊有在线预出版或最新录用栏目,如《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学学报》等。此类栏目刊登经编委会审查通过的录用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其个别内容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在线预出版有助于取得首发权,便于文章的传播和被引用,是增加学术传播和交流效率的有力手段。3.2.2增强内容服务,强化互动交流期刊网站是纸刊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完善的网站建设需设置完备的客户服务功能和足够的内容承载量,通过全方位展示期刊相关的信息,以及行业的前沿资讯,为访客提供全面、及时的内容服务。例如《中国药房》《中国新药杂志》网站都是兼具期刊网站与行业网站功能,首页设置了医药资讯、新闻资讯、学术活动、行业热点、佳文荐读、征文活动等栏目,且更新非常频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以期刊网站为平台,实现行业资讯的流通,有助于期刊和行业共同发展。此外,期刊网站还应加强在线留言、期刊动态、友情链接、下载中心等扩展功能的建设,加强与读者、作者、专家的互动与交流[10]。如《中国药理学报》网站设置栏目,专门感谢各期杂志的审稿人,强化了编辑部与审稿团队的协同 协作。3.2.3加强英文网站建设国际化和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趋势,加入国际知名期刊集群是医药类科技期刊的一大发展目标,期刊官网的国际化是期刊走上国际舞台,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1]。此次调研的期刊中,除国内主办的英文刊之外,多数中文刊官网的英文版建设较薄弱,多数仅为将栏目翻译为英文,栏目下并无英文内容,而英文在线目录一般是系统自动识别文章英文摘要生成的。期刊在此次的网站改版中,在英文版期刊网站中添加了出版伦理规范文件的英文版,但英文网站的建设仍较欠缺,应将英文版页面作为一个独立的页面打造,介绍国际学术动 态等。3.2.4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媒体融合出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期刊官方网站作为新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应与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手段结合,并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实现媒体融合出版。本次调研虽未对各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但可以看到,有部分期刊在网站醒目位置列出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扫码即可关注。总体来说,本次调研的药学类科技期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种类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向走在媒体融合出版前沿的期刊学习借鉴。例如《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官网有新媒体集群栏目,从网站可直接获得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推特等账号的访问链接,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作者和读者,有效扩大期刊影 响力。所谓媒体融合出版,并非是摈弃传统出版模式,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融合,此过程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本次调研的期刊网站,有的提供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等流程的操作指导视频,有的在首页设置了云课堂,可以回放学术会议视频,而真正实现利用多媒体手段多次开发学术资源的期刊并不多,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医学期刊的经 验[12]。如《柳叶刀》杂志在网站上为重点推荐文章配上导读、作者访谈录音(20分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定期上传临床医疗视频,供会员使用;《英国医学杂志》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开发出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图。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升级,业内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中药学专硕”)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学专硕供求矛盾更加突出。C中医药大学作为省内培养中药学专硕的主要单位,是提升中药学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因此,科学分析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提高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及特色

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主要依托于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8年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药学学科在54所高校中,排名第10,进入前19%。中药学学科在深化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加快省内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打造道地中药材优质品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中药学学科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流通、中药炮制和鉴定、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中药材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岗位所需倒挂融合进培养方向与培养方案中,积极调研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近些年来,为省内外中医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中药学专硕。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采取项目引导原则,共分4个方向,为中药制药技术方向、中药分析与检验方法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中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方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中,学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以研究方向为引导,以课程学习为基础,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实践、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12个月实践教学。

1.2课程教学

中药学专硕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四个培养方向展开,专业学位课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以学生掌握学科必备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适应产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为培养目标。学科将理论课压缩到第一学期,使学生更早进入课题组,突出在真实环境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数量与内涵,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相衔接,并提前设计联系实践地点,提前与实践基地沟通;将理论课时减少至28学时,突出不同学科差异,培养多类型人才;开展虚拟仿真、整合课程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校外优质资源,邀请知名药品生产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为学生授课,讲授企业实际需求与要求,为中药学专硕发展把握方向。课程中加入中药学进展及各方向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尤其是注重大健康产业及吉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迅速响应行业发展最新动态。

1.3实践教学

实践性是中药学专硕教育的显著特征。实践教学既是中药学专硕教育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中药学专硕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依托于双导师制,即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的研究经费、对研究生的课题和学位论文负责。实践中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衔接,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最佳配置,强调论文选题与研究方向及相关产业相结合原则,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实践过程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中药学专硕实践的评价标准,确保其符合中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并能如实反映中药学专硕的真实能力。

2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双导师制衔接缺失

双导师制是中药学专硕培养过程的一大特色,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中药学专硕的培养质量。目前,双导师制在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中广泛实施。在中药学专硕培养过程中,发现校内导师普遍欠缺生产一线的工作思维和经验,存在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联系实际应用不强的现象。校外导师缺少指导中药学专硕的经验,同时也受到核心工艺保密等限制。在中药学专硕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之间依然缺少足够的沟通。除了共同指导中药学专硕的工作外,校内外导师还分别承担着教学、科研或生产的工作,校内外导师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校内外导师互动次数不多,进而引发的交流不顺畅的问题,将使得在中药学专硕培养中无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1]。

2.2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课程学习是中药学专硕掌握中药学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对于中药学专硕而言,课程学习的情况将直接影响中药学专硕实践环节的进行。课程结构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位课程,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2)非学位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3)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外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药学专硕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大多还以讲授为主,对专业实践环节的影响不显著。目前,中药学专硕教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度不大,课程内容更新不缺少案例库的开发和应用,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环节关联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实践动手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理念相对陈旧,课堂上缺少创造性。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企业(包括医院、药检所等)是中医药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双方的合作由来已久,但随着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其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有些仅限于联合培养中药学专硕,或是限于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完成横向课题研究,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导致在教育资源、科研力量等方面协调性和积极性较差,存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情况。企业在中药学专硕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内容等环节中,参与程度不高,导致中药学专硕在前期培养过程中,有过于偏好学术的倾向。

3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的对策

3.1建全校内外导师交流平台

在中药学专硕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该各司其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中药学专硕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中药学专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内外导师合作培养中药学专硕,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既可以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通过完成纵向课题等形式,解决行业内问题,也可以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进行理论总结,完成学位论文。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积极为校内外导师提供交流的环境和机会,如举办学术研讨会、校企座谈等活动,激励校内导师走出高校,邀请校外导师走进高校。聚焦学科研究方向,围绕上市和在研中药共同开发合作课题,一共攻克中药生产、质控等方面的瓶颈与难题。

3.2丰富案例库教学

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生产需求为目标,找准中药学专硕的发展重点和研究领域,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专业理论授课核心内容应为:1)中药材相关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2)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应用;3)中药健康产业及中药资源分布情况;4)现代数据分析技术。特别是重视中药学专硕主干课程的案例库建设,要依托中药学学科优势和地方中医药产业特点,围绕药品生产、研发、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凝练产业需求提炼实践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编写及应用案例库。案例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药产业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进入到实践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逐步增加对案例库建设的经费支持,在学科绩效考核中,将案例教学设为考核指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库内容,既服务于中药学专硕人才的培养,也推动学科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产业与行业关键问题,更好地服务吉林省医药产业。

3.3推动校企全面合作

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企业(包括医院、药检所等)的合作要进一步深化,从中医药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胜任力入手,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大纲着手,不断优化中药学专硕培养体系。邀请校外专家共同开发突出实用性的中药学专硕教材,同时,邀请更多的行业专家进行理论课程授课,培养中药学专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过程中,确保学位论文紧密结合中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药品研发、注册与申报、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以学位论文为载体,解决生产一线问题,培育学生的代表性应用性成果。积极打造校企联盟,加速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企业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的互相流动,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3]。

4小结

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中药学专硕人才的重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对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沟通机制,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企业的协同机制,共同开发优质的案例库资源,培育代表性应用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中医药产业输送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中药学专业人才,助力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海艺,唐云丽.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J].山东化工,2020,49(8):213-214.

[2]付小梅,裴建国,吴志瑰,等.“中药鉴定学”案例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124-125.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4

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与内容分析

1.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民国中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医药界处于西学东进、废中存西、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栏目设置呈现随意性、无标准性等特点,栏目名称呈现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50种中医药期刊,46种创办时没有明确的编辑体例、收录范围和读者定位,也没有定义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和栏目内容的分析,笔者整理出民国时期只收录药学论文的栏目有“药物”、“药物研究”、“药学研究”、“药物学”、“方药”、“验方与治验”、“新药介绍”,期刊与栏目的对照情况见表1。另有些期刊中“学说”、“医药学说”、“医药杂识”、“民众医药”、“专著”、“论文”、“研究”栏目下也刊发中药学研究的文章。《神州医药学报》《绍兴医药学报》创办时就明确了药学栏目的名称和内容。《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药学部分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规定“凡单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虫、鸟兽及各种精粉、油脂、酒水等”属药物学,“凡合味方剂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属药剂学,“凡药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属化制学,“凡植物、动物、矿物之解剖、生理”属格致学[1]。《绍兴医药学报》“学说”栏目分医学部和药学部两门,药学部分生药学和医药化学两类,要求“各科学说,择其最精要者编述之,其间中者编撰,西者译述或征求”[2]。1.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内容研究。药学类栏目是民国中药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杂志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主要收录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论文,以及探讨验方临床功效、药物制剂和药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办刊目的、编辑出版者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药学栏目的研究内容又各有侧重。《苏州国医杂志》“药物”栏目主要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从第7期开始,栏目名称改为“药学研究”,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等九个方面介绍药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黄之功用及其补性之研究》。《国医导报》第1卷“药物研究”主要是民间单方的功效研究,如叶橘泉的《景开草为炎症吐血特效药》。第2卷开始,栏目名称调整为“药物”,收录以科学方式整理药物的论文,以及药物制剂、方药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黄劳逸的《国医药物学》,沈仲圭的《方药碎语》、周慧心的《验方集解》等。《医药卫生月刊》的“方药”栏目包括药物和验方两部分,药物主要介绍单味草药,包括一些民间秘药,验方主要介绍中成药,如朱寿朋的《肝胃病方两则》。《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对中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刊发的论文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如许有恒的《浙贝母之形状与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药物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汇编,便于医药界人士使用与学习。如徐子石编的《药性类编》,按药性将492味中药分成宣肺祛风之品、升阳散热之品、回阳温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关中药理论问题的探讨。如王苇生的《辨中药之真伪》、叶劲秋抄录前人的《药品道地录》等。《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涉及药物研究、中药学发展、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药物研究方面,主要从本原、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药。中药学发展方面,则呼吁重视国产药物、地道药材的整理与发展。理论探讨主要是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等,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卫生杂志》“验方与治验”栏目记录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植物药方和功效。《国药新声》“新药介绍”主要从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装等方面介绍当时生产的中成药。“专著”栏目着重从名称、释名、科属、产地、辨真、形态、药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药理作用、医治效用、用法、用量、处方名称、禁忌、制剂等方面对国药进行整理与研究。《绍兴医药学报》有关中药学的文章收录于“学说”栏目的药学部,如严绍岐的《用药要决》、何振华的《本草必用》等。《神州医药学报》中药学研究论文收录于“学说”栏目下的药学类,药学类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小类,如郑肖严的《中西药学汇参》入药物学类,包桃初的《桂枝汤即阳日汤议》入药剂学类,包识生的《香药制造法》入化制学类,徐长卿的《以形象形论》入格致学类。药学栏目的作品是民国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栏目重视中药材和临证用药研究,注重中药资源的推广和整理,谋求中医药改良与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与内容研究

期刊专号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专门报道、论述、研究某一主题或某种专业内容的专刊,其中的学术专号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2.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药学专号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药物学研究成果的专刊,强化了期刊的学术理论倾向,拓展了药学专题讨论的浓度和广度,促进了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共有7期,具体情况见表2。2.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内容研究。《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刊发了15篇有关药物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探讨发展中草药栽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张汝伟[3]在《吾国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设法垦种草药以应世用而挽利权刍议》一文中提出中草药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国药、留心垦荒、留心弭乱、留心经济侵略”;有的探讨中药制法改良方法,如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有的探讨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有的是医家对中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如杨华亭的《甘草考证》;还有的是对单味药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钟的《芦荟之研究》从产地及形态、释名、性质、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阐述。《现代国医》“药物专号”陈存仁对人参作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处方用名、古籍别名、外国名词、花名及士名、参商隐名、异类参名,接着从基本、产地、形态、种类、种植、栽培之要点、采取、炮制、性质、近世应用、效能、医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张仲景对人参这味药的实验和历代记述考证,以及日本学者对人参的研究成果。专号最后还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和《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中医世界》“药物讨论号”刊登了陈存仁对甘草和黄耆两味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从处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国名词、药商花名、基本、产地、性质、形态、近世应用、用法、医治、作用、用量、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成分、辨伪、著名方剂、禁忌、近人学说、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还刊载了中本汉医名著牛山香月启益著的《药笼本草》。《大众医学月刊》“中药专号”收录了当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单味中药的文章,并按强壮剂、健胃剂、解热剂、制表剂、攻里剂、利尿祛湿剂、镇痛镇静镇痉剂、镇咳祛痰剂、理血剂、收濇剂、滋补剂、杀虫剂十二章进行归类。如时逸人的《党参效用之考证》、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归入强壮剂;章次公的《山药之研究》、叶橘泉的《石菖蒲》归入分健胃剂;贾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陈金汁治大肠实热之特效》归入解热剂,等等。《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编辑目的是为“吾人研究国药,自应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学者研究所得之结果,以作更进一步之贡献。本志为提倡是项精神”[4]。伊博恩《中国药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学方法试验者》一文,对当时十年来所有研究国药的文献汇集作了评述。朱恒璧的《几种国药之成分及药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等15种中经进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养亲汤小治验》介绍了紫苏子、白芥子、萝蔔子三味药构成的三子养亲汤临床上治疗43个病例的效验。《新中医刊》“国药专号”收录了15篇关于中药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国药发展问题的探讨,如朱小南的《国药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对药物文献的研究,如钱公玄的《香药考》;有的是对药物功效的研究,如蒋文芳的《中药兴奋剂之范围》,章次公的《论止血剂》;有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案例记录,如程绍典的《中国治疟剂之发掘》,汉河的《蔓陀罗华治气喘失眠》;有的是药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话》;还有药物新研究成果介绍,如《国药参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药理》等。

3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的价值研究

3.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史料价值。民国医药期刊最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研究近代医药学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也是从出版史、文化史角度研究民国科技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资源。3.1.1近代中药学发展史的见证。民国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传统本草融汇、吸纳现代科学的探索阶段,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以文字载体的形式见证了近代中药学术发展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中国近代药学史的发展与学术传承,民国医学期刊刊载的论文是不得不研究的重要史料。《现代国医》“药物专号”考订了当时各地中医药学校的药物学讲义,并罗列出当时全国开设药物学课程的学校及所使用的教材,这对于研究民国中药教育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收录的民国中医药界人士探讨中药学发展、药学人才培养的文章,揭示了当时中药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梳理了1908年~1931年的38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收录的276篇药学稿件,是这一阶段中药学发展的见证,对研究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1.2中药学出版文化的见证。民国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栏目设置呈现各取所需,栏目名称和编辑体例因时而动,为从期刊文化史、出版史角度研究科技出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收录的药学文章,分成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并明确规定各类文章的内涵,这不仅可为研究国内医药期刊发展史提供参考,也为当代医药学期刊在内容体例、功能指向、学科传承等方面如何与时俱进予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民国医药期刊刊载的中药学著作出版广告,为当代研究民国中药学文献的出版史提供了资料支撑。《现代国医》“药物专号”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考订了周秦两汉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药学参考书,清以前书目列出了书名、卷期、作者、来源、存轶情况,有些书目还列出了收藏者;清朝书目列出书名、卷或册数、编著者。民国出版的药学参考书有43种,列出书名及别名、册数、编著者。这对研究中药学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学术价值。3.2.1传统本草文献和中药学理论的传播与传承。针对传统中医药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发展中医药,中药学界有识之士积极开展对传统本草的整理、考订与诠释工作,并积极开展民间草药的整理研究工作,充实本草学内容,同时对中药理论进行重新整理和细化,以促进中药学术的争鸣、传承与发展。这些研究当时中药学发展的文献资料在民国中医药期刊的药学栏目中都有体现。如《苏州国医杂志》“药学研究”栏目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成分、炮制、用量、禁忌、功用、主治等方面介绍传统药物的功效。《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从药物名称、科属、形状、种法、播种期、收获期、制法、性能等方面研究单味药。另外,民国期刊论文中有些作品是尚未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的个人著述,如王慎轩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当时刊载于民国期刊上的《最新中国药物学》专著内容,作为一代名家的药物研究成果,也仅在民国期刊中出现。3.2.2中西药学理论的汇通与渗透。民国时期中药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衷中参西”,通过融汇、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等逐步形成新的中药学术体系。传统本草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药物的性状、产地、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内容,吸纳过现代知识的民国中药期刊论文中,往往加入药物基原、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知识内容。如周梦白《用科学方法整理过的几种中药》一文,从本原、形状、成分、试验、效能、贮法六方面整理了十种常用中药。《国药新声》“专著”栏目对麻黄、乌头等国药进行整理时增加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中朱恒璧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当归、兰草、大风子油、洋小蘖素、白豆蔻、细辛、钩吻、闹羊花、丹参、人参、洋金花、芫花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成果为以后的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3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药科学化”的趋向,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中药,开展实验研究。精制中药主要是改良剂型与提炼有效成分;开展实验研究,主要是运用生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药性效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同时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及临床作用进行科学的阐释。新方法的引入,为有效考订药物基原、扩充中药性效理论、扩展药物功效与主治范围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途径。民国中医药期刊中的药学文献从一个侧面记录并见证了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过程。如包天白[5]在《现阶段中之国药科学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国药科学化研究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整理中国药科之文献,备研究生药学之参考,二将实验之有效药物及方案,依据科学,阐述经过原理,公诸研究,宣扬于世界。”《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收录了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顾子静的《国药制法改良刍议》、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等关于中药科学化探索的论文,这些论文是研究民国中药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资料。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5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设置

结合当前国内医学研究及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按照与当前编辑人才结构合理衔接、适度提升的原则,提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准入条件,以学科、学历体现医学知识结构要求,以临床工作经历体现临床实践要求,以科研实践经历及发表学术论文体现科研素质要求。具体准入标准为:同时符合基本条件中的三个要求,且至少符合一个提高性条件。

3.1基本条件

①学科门类为医学,在一级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15]方面应与期刊的报道方向一致或相近;②学历水平为本科以上;③公开发表过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3.2提高性条件

①研究生学历;②具有1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③具有1年以上在科研机构的科研实践经历。

4学科专业准入条件解析

4.1学科门类

医学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所处理的稿件均为医学方面的稿件,因而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门类要求应为医学。一级学科应与所在期刊的报道重点一致或相近,如基础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临床医学,药学类杂志应侧重于药学、中药学。对于综合类医学期刊来说,其二级学科要求可侧重于内科、外科等覆盖面广的大专业,兼顾妇产、儿科、基础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以建立覆盖多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结构,增强对不同研究领域论文的评价能力。对于报道重点为二级学科专业的期刊,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护理学等,可将编辑的学科专业要求设定为相应的二级学科,乃至与期刊报道重点更匹配的具体专业,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等。

4.2学历水平

笔者认为,对于在学历方面准入条件的设立,应本着覆盖面广的原则,因此将学历准入条件设置为本科。

4.3临床实践经历

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编辑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感性的体会,从而在评价稿件时对医学专业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对稿件的筛选及妥当修改,可避免将一些有常识性错误的临床类论文提交审稿专家,减少对审稿专家的低效使用。本编辑部一位编辑具有三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具有较丰富的救治经验,他在审稿中遇到一篇应用新型洗胃方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稿件,依据其专业知识判断所报道的洗胃方法确实有一定创新性,但治疗方法中却没有提到对有机磷中毒有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解磷定、阿托品等的用法用量,评价疗效的指标中也没有针对中毒程度的胆碱酯酶活性、阿托品用量等主要指标,既没有合理均衡药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因评价指标不合理而无法确切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属于存在较大方法缺陷的稿件,因而在初审阶段就给予退稿处理,避免了进一步进入复审及专家外审流程。

4.4科研素质

首先,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经历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紧跟科技前沿,其自身的科研实践经历用于编辑工作后,有助于发现科研设计中的不规范之处,从而更好地辨析稿件水平、指导作者合理修改。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NPG)的高影响力旗舰刊物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RMCB,3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9.99)对编辑的要求为应有高学历及科研经历,期刊在招聘全职主编时就基于这一要求,吸纳了多位有科研经历的博士、博士后[1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应至少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相当,能够了解研究的热点,熟知研究的门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评价其他研究者的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科研前沿报道能力。由于科研实践经历大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展,少数未经历硕士阶段的研究者因从事过比较完善的科研理论学习及实践经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因此在本准入标准对科研实践经历的设置中,对硕士及以上学历或1年以上科研实践经历予以同等体现。其次,科研实践阶段的过程十分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审稿及编辑加工。作为评价、编辑出版论文的科技期刊编辑而言,自身要具备论文写作及发表的经历,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形成理性认识,才能在进行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做到不仅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审稿或退修意见的专业性、针对性、建设性,更好地对稿件进行评价、编辑加工。撰写、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入科研深处的“窗户纸”,经过这个阶段,写作者需要将实验阶段的方法、数据进行综合考虑,哪些指标该取舍,哪些方法该改进,数据处理该用什么方法,论文主题如何确定,文字表达如何说明问题,如何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语言合理表达等,都需要反复考量,这个过程能够使写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大大提升。这种在论文写作及发表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十分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开展,如果缺少论文写作经历,编辑无法深入感受论文写作的表达方法,十分容易在稿件处理中有“隔靴搔痒”般似是而非、拿捏不准的感受,影响对稿件的评价和编辑加工。最后,良好的科研素质对于从事编辑工作后开展编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工作相辅相成,对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学已经破土而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编辑学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门新生的分支学科,其发展壮大需要科技期刊界研究型、学习型编辑的参与[17]。无论在哪个领域,科研工作的方法论都是共通的,无论从事编辑工作前是对哪个领域进行研究,都有利于从事编辑职业后将科研思维及方法嫁接到编辑工作中,从而更加方便、科学地思考编辑学课题、开展编辑学研究,这对于促进编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刘丽英,从事编辑工作后,利用科学性思维方式研究科技期刊论文外流的情况,将其掌握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用于人文社科研究,弥补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不足,并探索得出了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有效途径的工作研究方法[18]。因此,在编辑准入机制中纳入科研素质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科研素质与编辑工作“1+1>2”的效果,从而有力地助推编辑学的发展。

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应处理好的关系

5.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要求应将岗位需求及编辑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准入标准与岗位需求及从业者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历方面,可按照期刊的学术水平定位及发展需求适当提高,确定选取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学历。再如学科专业方面,虽然可将一级学科专业相近者作为选择对象,但这种相近性应体现为相关性密切的专业,例如与临床医学相近的可为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等,与中医学相近的可为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

5.2学科素养入职前限定与入职后再培养的关系

入职后再培养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提高编辑学科素养的主要方法[19-21],但再教育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编辑的学科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学习能力等。如在入职前没有必要的专业学术积累,则编辑对岗位职责的承担能力较低,个人职业发展比较缓慢,无论对编辑部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6]。如果说入职后再教育的目的是将编辑职业嫁接于从业者先前的学业或职业生涯中,使从业者在编辑领域中获得新的职业生命形态,那么选择优良、富有生命延展力的可嫁接树苗,就是决定嫁接成果———是否能在编辑岗位焕发职业第二春的首要要素。学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科研经历等学科素养属于基本固定的因素,如在入职后再教育则收效缓慢,且时间成本较高,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在入职时通过准入标准使学科素养得到必要的保证,可使编辑在较高的专业起点上进一步在编辑工作中提升学科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科发展。

5.3学科素养与编辑业务能力的关系

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吸纳新编辑时常常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入职要求中协调学科素养要求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新媒体技能、营销能力等编辑业务能力要求的关系。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青年编辑的带教实践,编辑基本功可在入职后通过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考试、自学、带教、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等方式在1~2年内完全掌握,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学科专业能力对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以及这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入职时的考察要求应侧重于学科专业方面,编辑业务能力则可通过入职后再教育予以提升。

5.4学科素养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对于编辑工作这项“幕后”工作来说,对职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是从业人员的兴趣,好的编辑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对于一个打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兴趣在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中的作用远超过专业技术本身的作用,即使专业水平并不高,但依靠对编辑事业的兴趣,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出编辑事业的新天地。如果从业人员已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但在编辑职业中找不到兴趣点、拓展不了职业空间,无法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与编辑工作进行良好的融合,也难以发挥一个合格编辑的作用。因而,对编辑职业的兴趣应是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5.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利弊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原始科技信息资料,科技档案有多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数字、图纸、胶片、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缩徽等。

科技档案是本单位在科技活动形成的,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述。它具有永久或一定时期保存价值,是经过整理、加工,按照的格式和制度归档的信息资料。

科技档案具有科学性、专业性、成套性和服务性的特征。

2药学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药学科技档案是进行药学科研、技术开发和药品生产的重要依据;是成果鉴定、新药审批、申请专利、技术转让的依据;是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处理药物方面案件的法律凭证,是处理科技工作的和成果所有权纠纷的促裁凭证;是进行药学科技交汉;发报咨询、技术服务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学体改革的开展以及《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药学科技工作进入了新工发展阶段,新药开发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逐年增多,对药学科技管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科研部门与科技档案部门合作,照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及时将本单位本系统在科技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文件信息归档保存。

3药学科技档案的内容

药学科技研究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作为科技档案不可能过于繁杂琐碎。一般来说其内容包括:选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书,工作方案论证,预研报告,同行评议意见,批准文件,科技合作协议书或合同;研究工作报告,年终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分析、试制、测试、观察的各种原即记录、数据、图纸;经过整理的数据、配方等;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图表、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片等;原料标准,工艺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技术说明;毒理;药理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报告;阶段性工作报告;最后部报告;科研论文,专著原稿及讨论记录;各种稀有实物、标本、样品等目录照片;成果鉴定书,推广使用报告,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证明;成果奖励文件,包括申请书、评议书、证书等;研究项目或课题的修定或撤销等文件;经预算;有关来往文书。要写明每种材料的编号、名称、页数。

4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4.1机构和人员为了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各级都设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部委、各厅局也都建立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企业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档案室或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票据其任务和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档案机构。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和要组成部分,药学科技档案工作在药物研究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属于科研管理和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按照规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归档保存,例如研制新药的文件资料,在通过批准,取得新药证书后,其档案由卫生部药政局收集、整理、交卫生档案馆保存。

4.2药学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药学科技档案的具体业务工作,包括了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五项工作。

科技档案的收集,就是把分散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科技档案接收过来。集中保存在档案馆(室)或专业档案室,以利于有关人员利用。这是建立科技档案基础和起点。收集工作要严格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要求和手续进行。

档案的整理,这是把分散收集起来的科技档案分门别类,系统排列和科学编目,便于保管和利用。

档案的鉴定,是指鉴别科学、历史和现实价值。通过临床以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对那些无须保存的科技档案,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可以剔除和销毁。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原始科技信息资料,科技档案有多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数字、图纸、胶片、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缩徽等。

科技档案是本单位在科技活动形成的,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述。它具有永久或一定时期保存价值,是经过整理、加工,按照的格式和制度归档的信息资料。

科技档案具有科学性、专业性、成套性和服务性的特征。

2.药学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药学科技档案是进行药学科研、技术开发和药品生产的重要依据;是成果鉴定、新药审批、申请专利、技术转让的依据;是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处理药物方面案件的法律凭证,是处理科技工作的和成果所有权纠纷的促裁凭证;是进行药学科技交汉;发报咨询、技术服务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学体改革的开展以及《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药学科技工作进入了新工发展阶段,新药开发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逐年增多,对药学科技管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科研部门与科技档案部门合作,照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及时将本单位本系统在科技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文件信息归档保存。

3.药学科技档案的内容

药学科技研究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作为科技档案不可能过于繁杂琐碎。一般来说其内容包括:选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书,工作方案论证,预研报告,同行评议意见,批准文件,科技合作协议书或合同;研究工作报告,年终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分析、试制、测试、观察的各种原即记录、数据、图纸;经过整理的数据、配方等;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图表、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片等;原料标准,工艺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技术说明;毒理;药理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报告;阶段性工作报告;最后部报告;科研论文,专著原稿及讨论记录;各种稀有实物、标本、样品等目录照片;成果鉴定书,推广使用报告,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证明;成果奖励文件,包括申请书、评议书、证书等;研究项目或课题的修定或撤销等文件;经预算;有关来往文书。要写明每种材料的编号、名称、页数。

4.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4.1机构和人员为了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各级都设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部委、各厅局也都建立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企业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档案室或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票据其任务和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档案机构。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和要组成部分,药学科技档案工作在药物研究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属于科研管理和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按照规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归档保存,例如研制新药的文件资料,在通过批准,取得新药证书后,其档案由卫生部药政局收集、整理、交卫生档案馆保存。

4.2药学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药学科技档案的具体业务工作,包括了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五项工作。

科技档案的收集,就是把分散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科技档案接收过来。集中保存在档案馆(室)或专业档案室,以利于有关人员利用。这是建立科技档案基础和起点。收集工作要严格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要求和手续进行。

档案的整理,这是把分散收集起来的科技档案分门别类,系统排列和科学编目,便于保管和利用。

档案的鉴定,是指鉴别科学、历史和现实价值。通过临床以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对那些无须保存的科技档案,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可以剔除和销毁。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双创;教师;核心素养

医药行业一直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朝阳产业[1]。总理曾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政策保供等相关措施,要“急群众所急”,推动相关措施加快落实到位。如何实现老百姓的诉求及总理的批示对药学这门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创新。培养药学创新创业人才是药学高等教育目前的首要任务。药学及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药学职业道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制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背景下,新药研发、营销渠道和管理模式的革新亟须自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2]药学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强,高水平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对药学及临床药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学院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基础学科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多年的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老教师限于自身知识体系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29.82%,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培训,存在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技能不高、主导驾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差等问题,同时,也存在出校门即上讲台的现象,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双创教育的激励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和考核理念不够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主动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增加。双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观念、掌握基本的双创知识和理论、熟悉创业的流程和方法、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责。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相关课题的申报上,仅限于上好课、做好科研、绩效考核达标,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规划、职业发展、论文指导、自主科技创新、就业工作指导等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欠缺。3.“双师型”师资缺乏。学院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应聘到高校进行工作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由于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不能提供有效的创业咨询建议,在指导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信心。

二、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途径

1.规范创新创业竞赛。《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明确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机构,由分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和科技处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团委和学工处负责人为秘书长,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处、财务处和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工作组负责研究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工作方案并进行赛事安排,调研起草学科竞赛的相关文件。各学院在院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相应学院竞赛工作组,对接并负责各学院内赛事工作。成立校院两级专家组,建立导师库,负责校内培育项目和竞赛项目指导、参赛项目的遴选和参赛团队的选拔。设立竞赛工作专项经费、竞赛奖励专项经费。竞赛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备赛培育项目和竞赛参赛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相关学术科技活动和各项竞赛;校赛、省赛和国赛参赛费用;指导教师酬金和外请专家评审费等。竞赛奖励专项经费奖励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参赛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竞赛全国特等奖团队前3名成员、全国一等奖/金奖团队前2名成员给予免试研究生资格,“5+3”学生可优先双选,一年级学生可获转专业面试资格;对获得学科竞赛全国特等奖团队第4-8名成员、全国一等奖/金奖团队第3-8名成员、全国二等奖/银奖团队前8名成员、全国三等奖/铜奖团队前6名成员、省级一等奖/金奖团队前5名成员给予面试研究生“绿色通道”申报资格。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教师在申报各级各类技术职务时,经校竞赛工作组认定,该工作可折合成教学工作量并予以认定;以参加学科竞赛学生为发明专利人或软件著作权所有者的,均按学生外排名第一的教师业绩予以认定,并发放科研津贴奖励。2.积极主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学院着眼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在继续坚持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按照国际知名高校、国内其他知名院所、本校“333”比例前提下,逐步减少本校毕业生的留校比例,加速教师培养国际化进程。同时,学院制定了政策,并采取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培养的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国际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学院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与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加大校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从引进的年轻人中培养人选,不断创造条件、强化目标、积累成果、提高质量,为实现部级及省级教学名师的突破夯实基础;将部级教学名师培养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进行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建设,形成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协同共生的局面。3.加强教师教学投入。学院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为主型。学院坚持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按照学校规定确定各级教师岗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时数和比例。注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积极组织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加强校企联合,以本院科研实验室为依托,建立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开设双创讲坛及药学实践与应用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双创人才。

三、展望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相信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不断强化药学院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药学院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将核心素养融入各教学环节,将会对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我国医药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变,突破各种约束条件的阻碍,依靠产业变革与技术突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药学行业新的增长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罗娇艳.从创新创业视角谈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9):15-16.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日药学;本-硕-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科学,是高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及《中国制造2025》将制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对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分为本、硕、博三个阶段。以往的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阶段,对于三个阶段之间的关联较少涉及。从创新人才成长的角度看,三个阶段应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连贯性与相互影响。在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都非常注重三个阶段的协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分别选取日本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与我国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中日高校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课程侧重及衔接情况的比较,分析中日高校三个阶段课程的不同衔接方式及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为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

一、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2-4]伴随着药学教育改革,日本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于2006年开始实施并设置4年和6年制的双轨教育体系。4年制的创药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物研究和新药开发等人才,6年制的药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临床医学知识的医药复合型药剂师人才。创药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博士课程学制为3年,其培养目标是在本科课程基础上获得从药物的制造到使用的坚实和宽广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分子药学专业和生命药学专业。6年制药学专业学生可以直接报考临床药学博士课程,学制为4年,主要培养具有独立的先进新药开发、临床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研究型人才。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相比,硕士和博士阶段更多强调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门化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进一步学习和参与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研究。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本科设置了药学、药剂、中药、生物制药及制药工程(化学制药)五个专业,其中,药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物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使学生系统掌握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专业型及非全日制型研究生,学制为3年,其培养目标主要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扎实而系统的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现代药学的研究进展与动向;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可以进行开拓性内容的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胜任制药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博士阶段学制为3年,以培养研究生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掌握药学及相关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具有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技能解决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专门人才,表明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知识掌握和相关能力高低的递进性。

二、课程设置比较

[5]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每年招生80人,其中创药学科60人,临床药学科20人,两种学制的学生在3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分开上课,90%以上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0%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以2018年为例,本科生招生240人,硕士研究生178人,博士研究生17人,升学率为31%。如表1所示,两所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同,在基础课程方面区别不大。在专业课程方面,浙江工业大学缺少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及临床医院、药局实习等相关教学。日本东北大学相较我国重理论学习,更倾向于实践教学。与浙工大设置的本科生16周毕业论文研究相比较,日本东北大学安排了三个学期即一年半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有效衔接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与本科阶段比较,硕士阶段更强调专业化,重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在博士阶段淡化了课堂教学,学分要求并不是强制性的,博士生通过参与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及科研项目可以达到学习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旨在培育药学领域的高端科学研究人才,强调对综合型、复合型、国际型领军人才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硕士、博士阶段课程学习,与本科阶段相比课程设置相似性较大,主要差别在学习深度上。

三、结束语

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药学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关键。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日本各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于我国本硕博人才培养的药学教育来说,须以学术性教学的基本思路为指导,打破本硕博课程壁垒,消除本科与研究生课程重复问题,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本硕博的顺利、有效衔接并形成合力。其中,作为医药融合型人才的药剂师培养尤为重要,临床药学专业是唯一培养医药融合型人才的专业,目前我国药学教育侧重于药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便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自主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林以宁,霍融,马世平.日本药学教育改革现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43.

[2]张裙玮,叶桦.日本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简介及思考[J].中国药师,2007(3):277.

[3]徐晓媛,张洁菡,徐思远.中日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3):142.

[4]林以宁,马世平.日本6年制药学教育的实习模式及特点[J].药学教育,2012(4):60.

药学科技论文范文篇10

XXX同志,中共党员,1980年1月毕业于**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任教,现主要承担药学专业本专、科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仪器分析及光谱课程解析,目前兼任**省药学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审专家、**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省名牌产品评审专家及《**医学院学报》编委等社会职务。

二、申报理由

(一)政治思想觉悟高,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XXX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200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二)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效果显著

XXX同志长期在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掌握了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代科技新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她尽管平时行政事务相当繁忙,仍然克服各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本、专科分析化学课程及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350学时以上。

XXX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改进了教学方法,对基础理论知识及难点进行逐个分析讲解,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深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一定广度的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带领教研室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仪器分析实验参观实习的教学特色,2002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在教学工作中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005年获校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由于XXX同志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曾获**医学院1994年和1997年优秀教师。

(三)教学管理上创新方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XX年XX月担任主管教学的行政领导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新方法、新路子。主持完成了药学院实验室重组的教改项目1项,缓解了实验教学用房及仪器设备紧张的突出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目前正主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一是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推行实验室开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二是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四)科研工作注重研究,勇于探索,硕果累累

XXX在科研工作方面勇于探索,积极钻研,曾获**医学院2001~2003年度先进科研工作者。近几年来,参与完成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先后主持完成**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3项,**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分课题1项,外协项目多项,目前在研项目有**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

通过XXX的不懈努力,科研成果累累,论文不断见之于报端。目前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1项,在《NaturalProductResearch》、《HelveticaChimicaActa》、《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ChineseChemicalLetters》、《云南植物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医国药》、《**医学院学报》、《**科学》等期刊上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中文核心论文17篇。

(五)注重教书育人,培养青年教师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