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31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师长,爱亲人,学校和老师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个环节也有引导、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语文作为自带情感的学科,改进语文教材内容,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检验教学成果。

1在语文教材中实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亲情教育的概念。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带有情感,用它推动亲情教育是最佳的选择[1]。通过语文学科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和国家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小学生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生的年龄段处在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受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其思想境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2.1教育方法和素质教育不匹配: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部分传统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只注重教授学生语文基本常识,在课堂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健全情感体系,课堂下也没有关心学生,不利于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和学生基本情况,不能及时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2.2忽视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校方忽视对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探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小学教育各环节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认真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思想有早熟倾向,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也不能及时改正个别学生不健康的思想。

2.3整体环境刻板化,情感教育难以开展: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小学没有渗透情感教育,模式刻板、片面,只追求表面形式,如一些没有教育意义的雕塑品和没有实际作用的墙体花纹,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也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情况,不利于情感教育的推进,也使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进程速度缓慢。

3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的策略探究

3.1改革教学方法,使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校长和各方管理人员在布置任务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传统思维,在教授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课程过后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3.2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情感的分析和思考,加强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读透各个文章的内容,研究教学目标,反复思考其中体现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解程度,使小学生重视亲情和人文关怀。课程结束后,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表达真实情感,语文教师批改时要根据学生所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感状态,如父母离婚造成的学生心理孤独,或者家里有暴力行为造成的心理扭曲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然后与家人沟通,并在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上不断改进[2]。

3.3校园文化注重体现情感,促进推进情感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推进情感教育的客观要求。学校方面对原油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以当前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根据,构建有人情味、知识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组织班级板报评选,鼓励学生思考亲情和友情,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校园里,各个公告栏上展览关于情感的小文章和图片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八荣八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校园文化,促进情感教育的推进[3]。

4结论

国家近些年大力推进情感宣传,在新闻报道方面和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上都有体现,说明我国目前个体的人文情感缺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缺少交流,在小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刻不容缓。除了上述的三点措施外,小学教师本身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涵养,保证情感教育顺利进行。当然,作为父母一方也要认真履行职责,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为学生营造充满情感关怀的环境。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保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厉忠燕 单位:永嘉县巽宅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75-83.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1]”。从文化自信的内容来看,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2]。一个民族若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这个民族才能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将文化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肩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4]。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知识情感的重要载体,利用好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彰显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具有整合作用,能够指导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和道路选择;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她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取得如今的发展,得力于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力于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小学阶段处于思想价值、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可塑性,古人强调“童蒙养正”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振兴及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语文教材具有彰显文化自信的义务。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知识和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从教材中来;其次,语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范本,因为教材选文都以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刻、极具经典性的文章入选;再者,语文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母本,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政治、社会、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因此,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义务有责任将文化自信渗透在教材中传递给学生。(二)优秀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教材作为中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直到今天她依旧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第一,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其他民族所不能及。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我们的学术思想生生不息。第二,我们要传承革命文化。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统中的爱国爱民、吃苦耐劳等宝贵精神。第三,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现代文化[5],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秀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需要语文教材这一中介传播给学生,植入学生脑海,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最具适应性的“首选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小学教材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6]的确,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从选文内容、插图设计,到教学安排都可谓是独具匠心,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理念,同时从中渗透了“文化自信”的思想。(一)选文内容彰显文化自信。统编小学教材在选文时,以强调经典性、兼顾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四点为标准,在选文篇目上做了很大改变,增加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章。1.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强调文化育人,培养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格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心选编了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古代蒙学读物、传统艺术文化等内容类型的文章。首先,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就开始接触古诗,整个小学六年选编了129篇古诗文,平均每年20篇,占教材选文总数的30%。教材选文涵盖了《论语》《孟子》《史记》等价值观正,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真知灼见的文章;其次在历史名人故事中,教材选编了《大禹治水》《曹冲称象》《扁鹊治病》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文章;再次在蒙学读物中,精心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读物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教育性,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章句安排在课文、“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三个不同的地方;最后在文化艺术方面,教材选编了《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等一些反映我国古代建筑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一些反映古代书法美术的作品。同时教材还选入了民间谚语、门楹对联、名言警句等反映民俗的内容。这些文章内容的选入,让学生领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给学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兴盛之印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2.革命传统文化体现制度自信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心选编了40余篇有关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丰富,选材多样。例如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及重新入选的《的扁担》等歌颂伟人的作品,还有《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一些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有《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诗歌作品,还有《为人民服务》《开国大典》等文章。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类文学作品是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折射出革命思想的光辉,能够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救亡图存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再到实现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以及革命先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的精气神。(二)插图设计彰显文化自信。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编教材采用彩色印刷,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配有插图且内涵丰富。插图富含中国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浓郁的“传统气息”。1.鲜明的“中国味道”统编教材在插图设计中颇具匠心,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元素被巧妙设计在教材之中。例如,在一年级古诗《春晓》《画》,二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村居》中均配置了人物、花鸟、山水主题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其次,教材还插入了具有中国建筑元素的图画,在一年级《我是中国人》中插入了天安门,二年级《神州谣》则以长城为背景。教材还在其他方面配设中国元素,例如《升国旗》中插入了国旗,《口耳目》配了两个京剧人物,在识字《日月水火》中选入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汉字的甲骨文图片。国画、古建筑、甲骨文这些具有典型中国味道的插图,在统编教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2.浓郁的“传统气息”统编教材在“传统气息”上颇有研究,下足了功夫。在教材封面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主题内容的传统画作。一年级上下册的封面分别是放风筝、过年,二年级则是皮影戏、舞狮。在《剪窗花》中,画家根据儿歌的内容,配上了具有民风民情、乡土文化气息的鸡鸭、喜鹊、红鲤鱼、梅花、胖娃娃等剪纸作品。《中国美食》则选取了烤鸭、水煮鱼不同菜系的传统食物插图,《端午粽》插入了传统美食粽子的图画,《传统节日》则配上小朋友贴窗花、大人们划龙舟的插画。可见,统编教材的插图设计从日常饮食到艺术文化都讲究“传统气息”,传播传统文化。在插图中,风格中国化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些具有”中国味道”“传统气息”的插画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文化不自觉地烙印在学生心中,同时也将文化自信扎根于脑海。(三)教学安排彰显文化自信。在教学安排上,统编小学教材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让一年级学生先学字后学拼音。温儒敏先生说:“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7]相比之前的教材,统编教材先学一些字,后学拼音是有根据的,是回归传统。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都是从识字启蒙开始,学生反复认读记忆,自然而然就会认得一些汉字。统编教材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汉字,而不是拼音,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教材开篇第一课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汉字,这个是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印象,将中国汉字根植于学生内心。其次,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开篇识字一中选入的基本都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一年级上册有《天地人》《对韵歌》,一年级下册有《春夏秋冬》《姓氏歌》,二年级下册开篇则是《古诗两首》。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上,将识字课、课文以及“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设计成一个整体、立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谓是匠心独运,回归传统,将中国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将中国文化摆在第一位,凸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精读文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在选文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题材的课文,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依据文本的特征和文化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贴合文本的教学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弘扬民族自信、体现制度自信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好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二)利用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读图,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识读插图,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统编教材的插图均是画家根据文章内容精心创作的,古诗中都配置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教师教学生识读“中国风”插图时,可以适度解读“画风”,或是请学生讲解国画的特点;其次教师要图文互用,在《传统文化》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图文对照,形象体会我国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习俗多样的特点,并要求学生与大家分享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甚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给课文创作插图,学生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理解能力。(三)避免灌输,隐性渗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显性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灌输大道理,空谈枯燥无味的理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需求、心理状况,而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将文化与教材有机结合,隐性渗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学生课文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课文传递的情感有机交融,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沙蕙.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J].红旗文稿,2017,(23):3.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李向成.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选[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9-34.

[6][7]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3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教材培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练习系统;研究

知识点的学习是需要反复巩固与训练的,教材作为权威性教学辅助工具,其练习系统需要教师重点关注,运用合适、高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在练习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让学生语文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升华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将教材练习系统更好的进行运用一直是广大教师所研究的问题,我根据个人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兴趣化、生活化、层次化、延展化四个方面着手,对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将练习题与学生的兴趣点所结合

兴趣是人类产生动力与执行力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材练习当中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练习中,以训练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能力为主,思维能力开发为辅,让学生拥有独立阅读能力。传统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过于呆板单调,题材也早已过时,很难激起学生解答题目的兴趣,使得学生对教材练习草草了之,浪费了巩固知识、锻炼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自然也就达不到教材练习的初衷。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练习系统比传统的更新颖,更贴合当代小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旺盛、探究欲强烈的年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充满着想要追根溯源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与教材练习所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关“声母、韵母”的知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了一小则声母韵母的儿童歌曲,再根据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练习的训练,让学生根据歌曲与所学知识点来进行教材联系的解答,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教材练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探究两者之间联系的兴趣,认真、主动地思考问题答案,课堂氛围也随之变得活跃起来,教材练习系统的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2将练习与生活化所结合

任何教育的产生都离不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科目,更是需要将生活所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语文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在生活中感知到语文从而深化自身语文境界。小学生年纪尚小,思考事物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应练习时要用学生的视角,过于晦涩与复杂的语文理论知识练习不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在讲解是也会费时费力,导致教学效率降低,而生活化的语言、题目不但便于学生理解,也更好开展教材练习训练。因此,在进行教材练习时,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生活化的练习题给学生进行训练,确保题干的意思通俗易懂的同时,能让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中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找到答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春天的梦》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讲解完生词与课文后选择了如下一个教材练习题:“请各位同学说一说你身边的春天在哪里?你要怎么去寻找它呢?”。小学生心灵单纯、想法奇特,对于这个与自己相关的问题都兴致勃勃,主动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纷纷举手回答了自己身边的春天与寻找方式,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教材练习训练得到了高效化。

3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练习训练

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不一样,导致了学生学习进度有了差异,在进行教材练习训练时,教师不可“一刀砍”地让所有学生全部选择某个题目,很容易导致优生缺乏新颖性,差生跟不上,所以教师在开展教材练习训练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选择性的布置不同的任务:给进度稍差一点的学生一些基础性题目,让差生巩固基础,而对于进度比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选择基础知识为辅、自我思考为主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训练下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存在的进度差,让所有学生的每一次练习训练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提高自身的不足之处与开阔宽广的视野,得到语文成绩的整体性提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对教材练习进行延伸与拓展

教材练习都是诸多教师所编写出来的精华,能让学生得到收获与提升,但教材的篇幅有限,在编写练习系统时并不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教材的练习题目进行延申与拓展,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与思想水平上举一反三,从而开拓学生语文眼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教材练习后在此基础上提高一个难度或者拓展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从而让学生不断得到进步与提升,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中获得满足感,在主动思考与自我寻找之间探索更多语文的奥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5结语总而言之,教材练习系统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多方面着手,在以教材练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从多方面认知、学习语文,在教材练习中得到升华与提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相应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淑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5

苏教版语文需要达到的课标要求是,小学生每年需要完成的习作至少应该是16篇,而且每一单元的习作都需要有其针对性。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习作范文的主要功能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可以效仿的优秀材料模仿行为是人类出生时就会带有的行为,从小就开始有所显现,而且学习就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儿童作文习作的过程,就是由说到写,从叙述转变为写作,总体来说就是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对于小学儿童来说,模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他们比较倾向于效仿,在苏版语文教材中,习作范文的作用就是为小学生所效仿,这样他们才可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习作范文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2.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学习写作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小学生逐渐将口语表达能力转变为书面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范文习作就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里面的词语和句法对规范小学生作文都有重要的作用。3.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发散思维虽然在苏教版课本中,习作范文并没有作者和出处,但是显而易见,他们就是教师模仿学生的文章,甚至是真实的优秀学生习作。这些范文当中有着多样的思想,就算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叙述,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会积累许多字词和句子,这都为以后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二、语文教师在范文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1.直接利用语文课文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行培养比如,在学习范文《让我震撼的一幕》这一篇内容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自由学习,然后老师就会根据习作问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主要叙述内容是什么?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思考是什么?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写作流程和写作内容,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只会这种单一的写作方式,由此会将自己的思维逐渐僵化,导致学生的文章内容千篇一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还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写作,使得习作范文的效果大打折扣。2.教师简单地对习作进行阅读后就不再深入现在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并不认同习作范文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利,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习作范文的学习,而只是在本学期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而不对范文进行仔细的学习和剖析,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使得习作范文的效果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三、如何正确使用习作范文

1.丰富材料,使范文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一方面,老师在进行习作范文教学时,要将它的内容进行更大程度的深入,体现出范文的本质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是比较规范的习作,它之所以成为范文,就是因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存在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写作质量,还能帮助小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习作范文《我的老师》时,应该先将文中所述教师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叙述,比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叙述,然后描写老师的性格和特征,文章最后举一个例子对教师进行具体描述。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范文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习作时和他在为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解习作范文时,需要对习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剖,甚至需要提前准备,但是在为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需要作为领路人为学生指导,让他们详细了解范文的特征,总体把握范文的文章结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利用好范文的阅读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范文中的不同角度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教材中的范文基础上,为学生搜集其他的写作资料,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不同角度,在以后的写作中鼓励学生多方面入手,提高写作质量。3.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一定是各种各样的,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进行习作改进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范文的价值,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运用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者:尹静静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金梅.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中范文怎样运用才有效[J].新课程导学,2013(33).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6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共有23篇课文蕴含了我国的红色文化内容。其中二年级教材中有《祖国在我心中》《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4篇课文;三年级教材中有《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扁担》等3篇课文;四年级教材中有《爱我中华》《飞夺泸定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纪念日》《七子之歌》等5篇课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个苹果》1篇课文;六年级教材中有《一夜的工作》《长江之歌》《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长城赞》《我站在铁索桥上》《可爱的中国》《你,浪花的一滴水》《金色的鱼钩》《南沙卫士》等10篇课文。这些课文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为英雄的故事,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南沙卫士》;第二种为伟人的故事,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扁担》《一夜的工作》《你,浪花的一滴水》;第三种为战争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纪念日》《一个苹果》《我站在铁索桥上》《金色的鱼钩》;第四种为歌颂祖国的内容,有《祖国在我心中》《爱我中华》《七子之歌》;第五种类型为祖国的象征物描述的内容,有《国徽》《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长江之歌》《长城赞》。

不同类型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述英雄的课文中,通过英雄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歌唱二小放牛郎》《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描写了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雄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放牛郎王二小、雨来、狼牙山的五壮士、感动着每一个捧着教材和捧过教材的人,他们的形象永远生动地驻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讲述伟人的故事的课文中,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及成为总理后的辛苦工作、华罗庚的要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的坚定的决心、军长的“扁担不准乱拿”的执拗中深深映射的平易近人不搞特殊的品德还有像春雨一样渗透人心、象一滴水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的雷锋,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心灵被伟人的品德光辉滋养。

在描写战争的课文中,为保障主力军顺利过天险大渡河,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入熊熊大火,飞夺泸定桥;防炮洞中几天没喝过一滴水的战士们,谁都想把一个苹果让给别的战友,完全忘记了自己,炮火连天的岁月中战友们舍己为人、相互关怀;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人物,为了三名红军小战士能够顺利走出无边无际的草地,把仅有的一点点鱼汤全部留给小战士而自己则吃草根鱼骨最后牺牲在了草地中。残酷的战争、艰苦的战争年代更加凸显了革命前辈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我的眼力这么好,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温柔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就这样像温暖的春风让人无比陶醉。国徽、国歌、长江、长城是我国的象征,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了解祖国的象征,更把祖国放在自己的心中,爱国的情怀在就这样牢牢地扎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按照形式的不同,其中有儿童诗歌,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歌曲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课文,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红色文化审美。

诗歌朗朗上口的语言和歌曲的韵律性容易让小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也随着诗歌的语言驻在了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故事的生动性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审美的冲击,让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散文则用丰富的情感滋润着每一个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着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的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传承下去。

作者:侯慧庆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7

一、发掘教材中的思想美,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学生通过学习可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感受到人情之趣,进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例如,阅读《长城》,不但能欣赏到长城雄伟壮丽的魅力画面,而且在愉悦的体验中,引起对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读着《草原》,字里行间仿佛看到蓝天、白云、草原、羊群,如同置身于牧人之中,激起对北国风光的向往和对民族团结的深情;我们学习《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会对过着穷苦生活的凡卡和在饥寒中死去的小女孩充满怜悯和悲愤的心情。小学语文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蕴含哲理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钓鱼的启示》《穷人》《尊严》《桃花心木》等,这些课文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作者心灵的真善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感受“爱、诚实、善良”这些人类的美德,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教材中还有情节优美的童话、寓言、散文、诗歌等,这些文章形式灵活,题材多样,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中如果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运用多媒体配乐、配画,就会把学生引入愉悦的境界,唤起他们对美的向往,激起美的情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感受教材中的形象美,提高想象能力

文学作品的力量就在于借助文学艺术形象来诉诸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就是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和故事等,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打开教材,先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的渗透着满含人文之美的文字。这些审美形象也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要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可以说,这是语文课中美育的核心。正所谓:浮想联翩,沉吟万象。对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景物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三、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提高品味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还必须使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美有所感受。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要轻易放过,一个词也不要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读出来。”教学时,教师必须依凭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其对所学的词、句形成具体的形象。如《燕子》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这里写景的词语是“蒙蒙细雨”、“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各色鲜艳的花”、“光彩夺目的春天”。用这些词由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短语来描绘春天,贴切而准确。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搭配形式,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词语的含义,让书中描写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学生的词语丰富了,欣赏、鉴别和创造美的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欣赏教材中的音韵美,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8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种初学的懵懂状态,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会认为教材的内容永远是正确的,从而否定自己时而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因此,老师必须要敢于在课上提出学生们也许会质疑教材内容的相关问题,积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理解的学习的状态中不断前进。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第一段内容是描述了早晨学生们去上学的情境,然而配图却只是一幅动物们在草地上一致用好奇的目光盯着向右方的场景。这样的教材内容会不会存在图文不符的错误呢?老师就这个问题向同学们提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们认真阅读完整篇课文以后,再加上和同伴之间的讨论,他们就会发现,这幅配图是相称了课文后面的内容:“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因为好奇这些在课堂里的孩子在读书,所以配图里的动物们才会用一致的目光盯着课堂里的孩子们。学生们可以在同伴之间的讨论下自主地寻找到了答案,他们会知道无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有时候,一篇完整的课文阅读完便会找到答案。这种挑战权威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很多优美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不可言喻的意境美。但对于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比较浅,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需要老师们借助教材的力量,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课脑海中的空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意境美[1]。例如在学习《忆江南》(四年级下册)时,在学习了整首诗之后,老师可以问问学生们为什么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会问我们“怎么能不怀念江南呢”?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江南的花朵比火焰还要红”“因为江南的江水比草地上的草更绿”,这时候老师可以顺势问同学们:“哪一位同学能够上讲台来把你们刚才说的风景画出来呢”。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会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古诗语言魅力的体验,把死板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三、钻研教材,拓展文字与情感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核心素养;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上,当然还是离不开对文字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别文字,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进行培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程度和想法,再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在课堂上应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想要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课堂上的内容可以结合生活进行表现,让学生感觉学习就像生活一般,每天都不能落下。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课堂需求营造一些教学情境,在和谐的环境下,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情境的创造首先需要教师对所学内容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进行情境创造,其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借助道具营造氛围。一些有关记忆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诵读,以背诵加深记忆。

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也会有所助益。从学生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学生从小摆正学习姿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同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学生是否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等。教师应该严加管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思想,还可以间接地积累作文素材。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下的小作业,比如让家长跟着阅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阅读后与同学、家长、教师进行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还间接地调动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比较繁琐复杂,通常一节课讲下来,学生能听懂的不一定能全部掌握,而一些本身就比较混乱的学生就更容易一塌糊涂,所以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整理,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上所讲知识进行规划,方便学生加深记忆。语文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指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突出影响着语文整体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对每节课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正确的关系,方便加深学生的认知。教师要将语文中的学习训练详细地列出,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针对朗诵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学生朗诵课文了解学生文字、发音以及情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朗读中要求学生富有感情色彩,注意语速的控制,了解文章的情感走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学习,还要指引学生如何学习,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首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等到空闲的时候再进行思考。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最后就是了解文章习题设计的意图,根据训练的要求来进行学习。学生日后的交际能力离不开母语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所教授的基础内容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还要给学生普及基本的礼仪要求,以及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为学生日后需要做准备。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因为其中很多细节都需要注意,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营造一定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记忆。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小学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形成自身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展开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努力,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自己想拥有的,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以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苇杭,潘新和.语文核心素养之动机、价值观素养———以言语生命、德性教育为首务[J].语文建设,2016(8).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篇10

关键词:教材系统分析;关联度分析;价值分析

一、教材系统分析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

《幸福是什么》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中外童话”为专题编写,学习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真、善、美的熏陶。编写此篇文章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进而感受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儿童想象,感受童话的真谛。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按专题编组,分为10个专题,本组专题是“中外童话”,由《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4篇文章组成。这4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十分逼真。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板块安排了“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整组教材形成一个较严密的教学系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课文以及语文园地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围绕“童话”的主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整体感知,而且能让学生身处其中去体验、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会如何学习童话,并体会其中的快乐。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练习;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解童话特点并尝试写童话。三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密切文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材的功能定位

本册主要在四年级讲授,既要完成小学中年段语文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做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本组课文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语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描写的认知、辨别与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对比描法,将这些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写作方法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本组课文着重让学生体会与感悟人们之间分享快乐、珍惜幸福、信守承诺以及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

(五)教材的要素分析

教材的要素主要包含物理、知识、逻辑与情感要素。《幸福是什么》一文,物理要素主要包含文字、图片与色彩,文字通俗易懂,图片主要描述了智慧女儿身穿洁白长裙,头戴花环,面带微笑,三个牧童围绕着智慧女儿坐在井边,眼神带着好奇与向往,周围树木参天,花团锦簇。画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文中的知识要素分为导语、课文内容、页下标注与字词部分。导语部分与《巨人的花园》相联系,引出文章的主题。课文内容部分主要讲述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寻找幸福的故事。页下标注部分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是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识字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彼、锹、杈、诧、麦、务”等字词含义,并能根据生字组词。本文的逻辑顺序比较明确,按照遇见智慧女儿之前、遇见时、再见时的时间线索进行安排。文中将10年前与10年后的人物、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懂得文中的牧童是如何获得幸福的,并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珍惜幸福。

二、关联度分析

关联度分析主要从课文与学生的关联、与教材系统的关联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属于小学中年级学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性格上比较聪明活泼、乐观好动、乐于思考;具备简单的认知、表达与理解能力,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联想想象,主动学习意识增强,是培养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阶段。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前已学过哪些童话文章,学生对童话的了解程度、掌握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进而掌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

三、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从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两方面进行解读。原生价值是指文本自身蕴含的信息、内涵、情感及思想;教学价值是指教师如何准确、巧妙、简洁地传递文本信息,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接收并内化这些信息。

(一)原生价值分析

1.主题呈现清晰明确。文章呈现的主题就是理解幸福、珍惜幸福。

2.逻辑关系严密清晰。通过10年前后人物、情节、环境的对比,揭示文章中心。

3.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章按照“疏通泉眼,清理老泉—得到智慧女儿的祝福—寻找幸福—10年后再见,交流感受,明白幸福的顺序”开展的。

4.语言风格充满童趣。从语言风格上讲,简洁易懂,活泼准确,生动形象;从表达效果上讲,多用想象、幻想、对比等手法,充满童趣。

5.人物形象新奇生动。文中智慧的女儿很神秘,来得悄无声息,走得毫无预兆,她的出现也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生动;牧童的形象刻画鲜明,他们天真快乐,怀揣好奇与向往不断寻找幸福。

(二)教学价值分析

1.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如,“枯枝败叶”一词使人深刻感受到那口泉在深山老林之中的破败与荒凉。

2.加强对不同描法的认知、辨别与运用。例如,动作描写:带着锄头和铁锹、用手捧起一捧水、将树叶挖开等;神态描写:她微笑着说、孩子们都诧异地互相看着。

3.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对比的描法。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10年之后智慧的女儿、3个青年及自己展开想象。教材分析是备课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应树立整体系统观念,全面深入地分析各个相联系的要素,建立紧密的联系链。从横向来看,教材与学生、课程目标、学科课程标准等具有的内外联系必须分析透彻;从纵向来看,应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基本结构、编排特点、功能定位、要素分析、关联度分析、价值分析等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教材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贾荣国.教材分析与处理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8,(04).

[2]加涅,韦杰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

[3]迪克等著,庞维伟等译.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4]李俐,郭乐静.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2).

[5]刘萍.《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3,(05).

[6]杨敏芬,穆文红.依托人物读童话———《幸福是什么》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