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58

市政实训总结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1

市职业教育集团二届一次理事会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出会的各位代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集团机构、强化职业教育集团职能、增强集团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前,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省教育厅何处长专程到会指导,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省教育厅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

这次会议回顾总结了第一届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工作,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增补了第二届理事会会员单位、理事单位,改选、增选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会议选举我担任本届理事会理事长,十分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重托,按照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为开创全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2012年9月,我市注册成立了市职业教育集团,成为省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以来,集团理事会和秘书处不断适应新形势,努力完善新机制,在统筹发展上做文章,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崭新阶段,步入了夯实基础、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转型跨越时期。随着全市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机制体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任务。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合研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科教兴定”战略,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市级统筹,部门联动”的原则,做大做强县级职教中心,建成一批质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形成“示范引领,骨干支撑,功能完善,投入有力,运行正常,效益显著”的集团化、品牌化办学格局,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把建成全省职业教育强市。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紧盯一个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6万人以上,把建成全省职业教育强市;搞好两个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和“农村职业教育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建三所示范性学校,在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各创建一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建设四大实训平台,通过争取各类项目支持,建设好安定、陇西、临洮、岷县四大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实施五大工程,努力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养工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实现以上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着力提升职教集团的凝聚力

我们当初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目的就是把分散发展的职业教育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做大做强全市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向不动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水平。

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发展方向。集团要始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研究、部署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在省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市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的具体负责下,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总体性研究、阶段性总结、实践性探索,不断推进试点项目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二是要不断加强工作机制创新。按照《集团章程》,努力完善集团化办学的机制体制,加快制定集团专业建设指导方案、实训平台建设指导方案、实习就业服务机构运行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集团的工作程序。要组建成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对话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要建立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企业支持,努力筹措集团运行发展经费。

三是要着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积极补充和健全集团的管理机构,增强集团的领导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要通过吸收、引进和培训,建设一支工作积极、服务热心的工作队伍,保证集团正常高效运行。要集聚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职业学校教师和民间能工巧匠,统筹培训力量,建设一支专业门类齐全、实训与理论结合的培训队伍。要围绕全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校企合作等难点、热点问题,举办全市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和专题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要切实加强发展理论研究。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组建研究团队,加强“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课题研究,完成项目课题研究,内化研究成果,推进城乡职业教育抱团一体发展,力争通过项目试点,探索和总结集团化办学的机制性创新,为集团的壮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主动走出去,认真学习借鉴省内外其他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功经验,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提升集团发展的生命力

一是要统筹利用各类发展资源。目前,国家和地方用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很好、经费较多,但是由于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资金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因此,市职教集团要在市政府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有效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集团发展。要充分发挥集团的平台作用和资源共享优势,通过财政的主渠道,统筹劳动、农业、科技、扶贫、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培训经费,按照谁培训、谁受益的原则,统一将培训经费划拨集团使用。利用集团内职业学校的校舍、设备、师资优势,让更多培训项目由职业学校承担。市上已组织制定了整合培训项目的实施意见,征求完各方面的意见后,将印发实施,到时我们职教学校的培训优势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要切实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要依托理工中专计算机设备及技术优势,建立并开通“市职业教育集团网”,全方位宣传集团的建设和发展成果。全面链接集团内企业和院校网站,利用网络平台介绍现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传递职业学校毕业生信息和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实现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和就业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三是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以市场驱动为方向,改变单一的办学导向,建立就业、创业和升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通过“知识+技能”双向教育,就业和升学两轮驱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切实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管理,按照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计划,实行“以县为主,政府推动,行政主管,学校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机制,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类有益活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通过每年举办一系列活动,增强集团的影响力。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洽谈会,为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并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示、师生书画大赛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

第三,坚持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一是要切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按照《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市上确立了创办3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奋斗目标。目前,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和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已经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列,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对两所示范校建设的检查指导,指导两所学校严格按照文件和项目建设要求,明确示范校建设的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做好阶段性评估和中期性评估,确保国家示范校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为通过教育部终结性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帮助指导临洮县加快资源整合,不失时机地做好第三所国家示范校的争创工作,以确保全市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国家示范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在集团内形成示范校引领、重点校支撑的品牌化办学格局。

二是要全面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前不久,省教育厅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各县区要认真学习领会省教育厅的《意见》精神,认真研究《意见》中的支持项目,通过积极利用省教育厅政策上的倾斜,项目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全力创建3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好“四大实训平台”和7个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做好通渭县职教中心和渭源县职教中心整体搬建工作,加快市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欧佩克贷款支持的三所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资源整合、扩充、提升,使所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办学标准。

三是要科学确定专业发展方向。要支持国家示范、国家重点和省级重点三类职业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当地特色支柱产业的专业。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围绕全市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设置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在安定、陇西、临洮等县区开辟产业开发与专业对接试验区,实行工学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四是要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按照“良性出口有效拉动入口”的总体思路,集团要通过经费投入、人员补充等措施,继续加强驻上海、天津、深圳三个实习就业服务站建设,常年在市内外企事业单位为职业学校搜集各类信息,签订培养订单,选择实习就业岗位,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要统筹人社部门、学校、人力中介等就业资源,利用集团三个实习就业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开辟建立新的实习就业机构,拓展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四,坚持推进资源共享,着力提升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今后几年,我们要继续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全面实施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三大工程”。

一是要优化学校布局,打造品牌学校。目前,全市17所职业学校中,有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县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一些县有几所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资源还很分散,办学效益十分低下。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根据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趋势,按照重点支持每个县区建设好一个县级职教中心的要求,使全市职业学校数量由现在的17所,调整到12所左右,使在校生规模校均达到4000人以上。

二是科学合理调整,打造品牌专业。要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创建、评估、命名一批市级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要下大力气调整和改变市内职业学校专业单一、专业雷同的现象,通过审批和备案制度,支持市内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建设一批精品专业群。年内,市上将根据省级重点专业和市级重点专业评估,对市内职业学校的专业进行整合。原则上,集团内国家重点以上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市内其它学校不得独立设置,要与实训平台对接,严格实行分段培养制度。各个学校都要扬长避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三是要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品牌基地。要以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为依据,以实训教室和实训车间建设为主体,重点在电子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烹饪与酒店服务、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加工、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畜牧兽医等领域建设一批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要通过集团化办学,按照省级实训平台建设要求,支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建设实训平台,支持工贸中专在机械加工、中餐烹饪与饭店服务、物流专业领域建设实训平台,支持临洮县职教中心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现代农牧领域建设实训平台,支持岷县职教中心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药材生产加工领域建设实训平台,在全市形成以实训平台为主,实训教室与实训车间相配套,涵盖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基地。

四是要调整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要组织相关学校尽快出台《市开放共享型省级实训平台建设方案》、《市开放共享型省级实训平台管理方案》和《市开放共享型省级实训平台利用效益评估方案》,确保平台建设到位、使用到位、资金到位,达到资源共享、经费分担、运行良好、效益突出的平台建设目标。

第五,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着力提升职教事业的影响力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实施“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全面建设宜居、特色、文化、活力、和谐新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重点,本届集团理事会要利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叠加的良好机遇,努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届集团理事会成员单位中,我们将市工信委、市开发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吸收进来,目的就是要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推进职业教育重点与工业企业的合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今天下午,集团还要组织召开由市内外知名企业和职业学校参加的校企合作洽谈会,会上职业学校与企业要面对面进行交流,在人才培养、岗位对接、用人机制、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这些工作,都是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举措,希望集团能够坚持并形成常态化。

一要坚持“立足园区、服务园区”的办学定位,力争使集团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储备库”,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水平的转型升级。围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等全市经济建设重点,开设建立相应的专业,加大招生培养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应用型人才储备和人才供应。以“四大公共实训平台”建设为重点,全力改善集团内职业学校的实训条件,通过实训条件的改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劳务产业开发为导向,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二要坚持“紧密配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服务宗旨,力争使集团成为加速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互动。职业教育发展要紧紧围绕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用人“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的思路,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三要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动力,力争使集团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逐步实现“政、校、企”互相联动,三元办学。市工信委、市开发办、市循环经济管委会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今天加入集团后,要主动担当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红娘”,在合作模式、合作范围、合作机制上探索新思路、新举措。由市工信委牵头,年内选择适当时间,组织当地职业学校的师生到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进行参观考察。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情景模拟;危机管理;媒体应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与日新月异的传媒环境相比,部分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相对滞后。领导干部在危机管理与媒体访谈(电视问政)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是否恰当得体,焦点事件中是否能以有效的应答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规避不恰当的应答带来负面社会影响,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加快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能力已成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重要教学培训任务。如今全国各地的众多党校都推出了情景模拟式教学。Y党校在各主体班次、社会培训班次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开设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情景模拟实训课。实训课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员根据时下的热点问题(案列),分别扮演不同职能角色,模拟演练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采访的应对和新闻会(电视问政)的召开,取得较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1情景模式实训室硬件配置

Y党校情景模拟实训室共两个,分别是危机管理和媒体应对实训室。1.1危机管理实训室硬件配置。第一,LED液晶电视大屏幕显示系统。危机管理实训室主席台墙面安装两台120寸大型触摸屏一体机和一台80寸触摸屏一体机,作为视频显示系统。其中两台120寸触摸屏分别作为各组学员的教学电脑组内讨论结果展示和教师教学PPT的演示。左侧80寸触摸屏电视用于播放学员教学录播视频。第二,教学通讯系统。教室内共有四组学员的教学电脑。通过一台主机VGA视频分配器连接四台显示器的方式,实现教学电脑显示屏画面组内同步显示。目的是通过分组学员内部成员就某一个扮演角色涉及的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再由组长或指定组内成员将本组的充分讨论后形成的结论,通过联机电脑予以展示,并由教师控制投屏至120寸触摸屏电视供全员观摩讨论。第三,视频采集系统。教室内天花板四个角落分别布置一台可转动缩放的高速球机,用于追踪拍摄各分组学员讨论以及代表发言环节视频抓拍。并由后台视频中控系统调度处理后,在教室左侧80寸触摸屏电视机中播出,供教室内学员以及发言者本人观看。第四,扩音功放系统。教室内四个分组每个分组桌上设置四支有线话筒供学员发言讨论使用。同时配置教师及学员代表发言使用的无线话筒若干。话筒采集的声音数据经后台中控主机与视频信息同步剪辑处理后在教室内四个扬声器以及后台监听音箱中播出。1.2媒体应对实训室硬件配置。第一,LED液晶电视大屏幕显示系统。在主席台设有大型LED显示屏一块(8个平方)。用于新闻会或者媒体访谈会(电视问政)的背景画面布置。教室内左右两侧各布置一台60寸电视机。左侧用于动态切换播放主席台学员角色扮演的视频,右侧电视用于播放教学PPT。主席台对面的壁挂电视用于播放正对主席台发言席的三角架摄像机所捕捉的视频画面。第二,教学通讯系统。主要为主席台上的五个有线话筒,并通过话筒声控开关控制天花板上可缩放高速球机的调度切换运转。同时作为五个发言学员的扩声系统,教室内配备若干无线话筒供台下学员扮演发言记者提问。第三,视频采集系统。通过天花板上安装的三个高速可转动缩放球机(靠大门、靠窗户、靠机房)分别从不同角度捕捉学员发言视频信息,并传送至后台视频矩阵处理系统,由视频剪辑软件同步剪辑成教学视频,供后续点评环节视频回播或者给学员课后下载观摩学习。该视频采集系统摄像头的转向是利用主席台学员话筒的声控开关,来触发调用后台中控系统设置的监控预置位,从而切换至视频所需聚焦的主席台位置。第四,扩音功放系统。教室内设置四个壁挂式扬声器,以及后台中控室监听音箱。用于播放主持人或者教师以及学员的发言内容。并将学员主席台有线话筒所采集的声频信息经后台中控主机与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同步剪辑形成教学录播视频。

2情景模拟实训课程设计

2.1课前准备环节。首先是按照培训需求拟定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并对学员进行分组,在课前3-5天将学员分组名单、教学流程安排、拟定的情景模拟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让大家熟悉案例内容。并提出相关要求,教务部门(班主任)要及时督促学员做好预备工作。如研究案例、收集资料、准备问题和回答口径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模拟当天着正装,做好形象方面的管理准备(聚光灯+紧张容易冒汗)。在课程开始后、模拟演练前,还未轮到上台的分组学员,可以到会议室(观摩室)围绕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使学员能进一步理清思路,并达成小组成员间的共识[1]。2.2主持人(教师)授课环节。先由教师用30分钟左右时间对“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相关知识作个概括性介绍。主要内容有:一是突发性事件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背景知识;二是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应对的要求和须遵循的原则;三是在危机管理媒体应对中做好媒体记者的管理工作。2.3情景模拟实训环节。2.3.1危机管理实训室(上午)以《某港爆炸突发性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为例。要求全体学员参与,共分四个小组,一般每组12个人以内。四组学员在听取授课老师的课程介绍之后,就各组扮演的职能部门角色要求,针对群众关切的问题,从各职能部门的角度,在各组内部进行充分讨论。第一组学员扮演消防部门工作人员,第二组学员扮演某港管理公司,第三组学员扮演属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第四组学员扮演属地危机事件应急管理部门。教学课程的主题是就某市某港爆炸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模拟召开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应对工作会议。请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协同分析、研判、解决市委市政府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如部门如何及时处置、救灾。伤亡群众及时救治转移,危险化工品的种类确认以及扑灭技术参数选择。应急管理部门如何做好协调消防、卫生、安全监管部门协作应对,及时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的蔓延。课程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四组学员就各职能部门在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程序、合同的基础上就某港突发性事件新闻会筹备会达成一致意见。并选出出席下午媒体应对情景模拟教学(新闻会)的人选。并向上级部门汇报各参会职能部门危机处理以及后续媒体应对的工作方案。2.3.2媒体应对实训室(下午)在危机管理实训室课程成功结束之后,全体学员转场至媒体应对实训室(新闻会)。模拟就某港爆炸突发性事件,某省应急办召开新闻会。准备就当地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救灾进度,事后追责等热点问题,答复媒体记者的提问。根据上午危机管理实训课的安排,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新闻会(选派人员由危机管理实训室组内推选或者教师指定,一般安排新闻会主持人1名、属地政府领导1名、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2-3名)。剩余组员则担任台下提问的各路媒体记者或者观察记录人员。2.4课后点评环。情景模拟演练课后的教师点评分析环节,对巩固整体教学效果以及学员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应针对每个模拟者逐一点评(不仅是组内发言代表、媒体提问者,还应包括普通组员)。首先由后台助理教师(信息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在教室内电视或者LED大屏中回放教学录播视频。学员观摩视频环节结束之后,让角色扮演学员自我评价,主要是分享其扮演角色的体验以及感悟。然后让其他学员观众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是亮点、优点或者缺点不足,和有待加强完善的地方。课堂观察记录人员要做好书面总结记录,将学员一些好的观点及时整理记录,供课后学员学习交流。最后由授课教师(主持人)进行总结性点评,从着装、肢体语言、原则把握、现场反应、应答技巧、以及与记者的沟通效果等方面对情景模拟教学扮演者进行评价,帮助学员发现自身优点,对其存在问题提供改善意见和参考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员能力提升[2]。课后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应将教学视频录像导出,供学员下载观摩、学习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Y党校情景模拟实训课,由授课教师根据班级课程设置和学员特点,结合当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在危机管理实训环节,教师安排学员分组并扮演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学员在主持人或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某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群众最关切问题,经学员组内以及各组之间充分讨论后,从职能部门的角度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危机,并最终给出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媒体公开采访。在媒体应对环节,场地的变换意味身份和环境的变化。学员不单单是要面对系统内的同事和各相关职能部门。更多的是以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者专家的立场与媒体访谈主持人交流,面对台下摄像头、闪光灯的集焦、新闻媒体记者犀利提问等。将危机管理实训室形成的完善成熟的解决方案,公布于众。以有效的应答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规避不恰当的应答带来负面社会影响。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员危机管理能力与媒体应对素养普遍得到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妮娜,陈明慧.通过情景模拟提升领导干部媒体沟通能力——以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突发事件媒体沟通》实训课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126-128.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3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先学后做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精心设计系列任务,覆盖课程,推进学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独立。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强化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程建设成区别于普通高校、中职、培训班,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材内容陈旧。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未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未注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授课方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经常存在围绕知识不断探讨、不做任务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上课讲,下课练”“先学后做”“讲一半、练一半”“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师讲生做,害怕出错,不善示范”的形式。受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配套足够大的室外实训场及室内实训室,实践教学环所需的实验设备较多,而且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去锻炼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以教材讲授、课件图片、视频录像等方式实现。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反馈及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发现,路基路面工程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设计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多家企业的调研,对道桥与市政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路基路面的工作任务,明确培养学生路基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的目标,制定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标准(包括教材编写、实训项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内容)。以实际工程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链接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学:通过路基及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分析路基、路面结构形式的确定方法;完成路面无机结合料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做:边学边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工艺流程及基本的理论知识。

4.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的情境布置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课程尽量全在实训室上课,大班改成小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将若干个子项目串成一个大项目,将整门课的内容形成很好的衔接。本门课以路基工程设计、路面工程设计两个项目为导向,将项目分解为: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边坡防护与地基加固设计、路面结构层设计、路面基(垫)层设计、沥青路面设计7个子项目。各子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依照认知顺序,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系统化设计任务,创设工作情境。

4.2多种方式结合,突出工程性

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训、实践,学校还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感受企业的氛围,参与道路放线、设计、施工、检测的工艺流程,这对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路基路面的新工艺、新技术非常有益。同时,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学名师、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开展讲座,结合他们经历的重要案例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式,介绍本学科在工程领域的成就和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社会上对建筑行业各种注册工程师需求量旺盛,根据道桥与市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课堂中融入一些考试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想把学生培养好,学校首先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去施工一线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应增加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4.4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也应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修改,制定出符合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4.5更新教材

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中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及时更新教材,对于新规范、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应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

4.6课程考核方案

改变原有的理论考核模式,引入小组过程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过程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阶段性完成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小组总结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总结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总结性评价体系(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项目最后的总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

5结语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巩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果,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1、职教园区建设。建成立足全市、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的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市区职教园区位于市南部新区内,规划面积2800亩。要求三县谋划职教园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已于2010年启动规划用地300亩中药科技学校新校区即技师学院建设,2012年实现新校区招生;规划用地450亩的幼儿师范学校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将于2012年底开工建设。对入驻园区院校的总体要求是建设1所现代中药(医药卫生)类学校(以中药科技学校为依托的技师学院已投入使用)、1所师范类学校(幼儿师范学校)、1所旅游服务类学校、1所加工制造类学校、1所现代农业类学校等。各入园院校负责各自校区内教学、科研设施、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2、重点学校建设。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规划在20所左右。各县区建好1所办学规模达3000人以上的公办职教中心,1-2所其他不同体制的中职学校,校均规模在1500人以上。到2012年实现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现行设置标准,到2015年,全市中职学校达到国家设置标准。

3、重点专业建设。按照“服务经济、对接产业,服务就业、对接职业,服务终身发展、关注继续学习,坚持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功能”的总体要求,对接和服务市现代中药、能源化工、轻工食品、汽车制造、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一、二、三产业发展,建设好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等五大专业群,在五大专业群和医药卫生、休闲保健、旅游服务等专业大类基础上建设20个重点骨干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开展品牌专业建设专业评选工作。

4、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市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分期分批建设10个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市级重点实训基地。积极扶持中央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三重”项目建设步伐

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重点专业点、重点实训基地为支撑,以重点学校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骨干学校群体,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骨干与带头作用,确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内涵与外延建设协调发展。

(二)扩大职教发展规模

加强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统筹与宏观调控,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原则安排招生计划;科学确定中职和五年制高职招生比例,完善相关政策;开展面向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的职业教育。

加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利用职业学校人员、技术和设备设施等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现代农民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转岗和在职职工及现代新市民等培训,扩大社会培训的份额,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规范教师入口,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职业学校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逐步按规定配齐教师。二是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双师型”率。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四)促进校企合作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教育内外部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姻,学校与企业互动。积极探索校企“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促进职业学校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实施步骤

1、制定实施细则。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各县(区)制定本地实施细则。

2、认定合格学校。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制定我市合格职业学校评估方案,每年逐校开展合格职业学校评估认定工作。

3、逐年总结提高。每学年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总结,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扎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为推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把职教工作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并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和责任部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必须把职业教育规划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认真组织推进;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2、明确职责。加强政府统筹,建立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府督查机制,确保按规定要求完成任务;市级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依法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工作;各县(区)科学规划、全力推进本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工作;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相关计划,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5

一、2011年工作总结

1.紧密对接,制订市职成教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既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筹划之年。为做好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工作,我们从科学性、发展性、实效性、可行性出发,紧密对接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紧密对接《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分别从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经济能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师资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施职成教培训统筹,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加大成校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举措。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

2.配合调整,继续深化海洋特色专业建设。2011年,我市紧密配合全省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出台了《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舟教职成[2011]8号)。根据特色,继续围绕船舶修造、驾驶轮机、机电制造、文化与旅游四大类专业群建设,同时开始筹设符合海洋经济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兴特色类专业,加快海洋特色专业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特色的精品专业。加强全市各职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按照“做强、做精、做特”的要求,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门化和特色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专门化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好船舶修造、文化旅游类专业;航海学校重点建设好船舶驾驶与轮机类专业;普陀职教中心重点建设好文化旅游、港口机电类专业;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好船舶修造专业;定海职教中心和职教中心重点建设好港口机电专业。市内其他技工学校也围绕四大类专业中的若干个专业重点做强做精。围绕专业结构调整,我市今年在下达各职校招生计划时明确规定:对符合省示范专业和市重点建设专业条件的学校可单独招生,不符合省示范专业和市重点建设专业条件的学校不安排独立招生计划,确有需要的实行联合办学。目前,舟职技校与岱职技校电焊专业实施分段教学合作,舟职技校与岱职技校、职教中心实施文化旅游专业分段教学合作,航海学校与职教中心开展驾驶与轮机专业分段教学合作。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办学资源整合,我市中职教育的特色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建设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富有海洋特色的专业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今年全市职业学校共招收了2828余名新生,其中船舶修造专业515人,文化与旅游专业1334人,驾驶轮机专业515人,机电制造专业464人。

3.精细管理,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效果,重点推进实训基地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依托企业共同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推进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参照企业“7S”标准创新基地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拓展外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培训效应,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今年5月,我市召开了全市中职学校实训基地“7s”管理现场会,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舟教职成[2011]2号),进一步明确了实训基地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在努力配足配齐四大类专业的实训设施与设备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完成了旅游实训大楼土建和装修工程,启动了船舶修造实训大楼工程;普陀职教中心新校舍已于今年8月竣工搬迁,新的旅游实训大楼已投入使用;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金海湾和常石的两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同企业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多方努力下,2011年全市中职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4.德技双馨,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综合素质。为深入贯彻实施全国、全省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品行+技能”综合素质优秀学生为目标,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3月份我市专门召开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重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职业礼仪与文明素养等方面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大力开展职校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4月份转发了省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七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省复赛暨第二届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通知》(浙教办职成[2011]102号),出台了《关于举办2011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舟教职成[2011]1号)。由于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竞赛活动机制配套,措施得力,全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都参加了这两项竞赛,参赛作品数量、质量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根据已公布的第二届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省获奖名单,我市选送的作品有8件获省一等奖、9件作品获省二等奖、13件作品获省三等奖,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选送省级比赛的22件作品也都取得了各个等次的奖项,其中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沃哲迪、徐振制作的《船用电感式舵角发生仪》作品获得省一等奖。同时选派了20名优秀学生参加了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品行+技能”的教育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今年我市有4名职校毕业生被评为省第二届“职教之星”。德技双馨的实用型人才受到企业欢迎,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8%以上,08级学生顶岗实习也都落实完毕。

5.深化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坚持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安排文化课程和理论课程,重点保障学生的实操技能训练课时和内容,落实实训措施,强化技能实训教学。围绕四大类专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指导职校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今年职业技校已编写完成《船舶焊接》、《船舶钳工》、《数控加工》三本项目化教学实习指导书,《船舶电气检测》、《船舶电气安装》、《机械零件加工》、《数控加工技术》等项目化教学实习指导书正在编写和完善。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省中职专业课程改革优秀基地学校,该校的谢洁琼老师在省中职课改专业创新教学设计比赛中还获得一等奖。目前,正在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加快评选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海洋经济特色的市级职教精品课程。

6.积极筹划,加快推进海员培养基地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海员培养基地的战略决策,以做强做大海员品牌为目标,积极筹划,上半年完成起草了《关于加快海员培养与输出基地建设的建议方案》,建议方案受到市政府、市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8月份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成立航海学校的通知》(舟政发[2011]50号),我市海员培养基地建设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同时航海学校积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该校的船舶驾驶专业申报省级实训基地已顺利通过,可获得200万元的省级专项建设经费补助,为航海学校加快培养航海类人才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7.完善机制,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为加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和渔农民技能人才培养,配合市委组织部起草了《市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建设星级管理实施意见》(讨论稿)。着力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加强部门联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指标。以渔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训重点围绕技能与文化两个层次展开。技能层次教育培训以获得专业技能证书或提高一档本专业工种证书级别或获取另一工种的专业工种证书为重点进行开展;文化层次教育培训,主要通过以成人高中(中专)学历培训为重点,成人初中学历培训为补充,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培训为拓展来进行。为提升渔农民的整体素质,保质保量完成“双证制”教育培训任务,我们明确了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职业学校及有关部门协助协作的工作职责,精心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分散的培训进行系统整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针对学员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按需增加自选课程,提高培训效率。全市2009年开展渔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3272名,2011年12月止全市已报名参训4197人(全市2011年省下达计划2000人,自定计划3630人),其中市本级191人、1531人、1313人、823人、339人,都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通过强化服务,吸引了大批渔农民参加到学文化学技能的行列,全市渔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势头一年比一年好。同时全年渔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达263人(省下达计划200人)。两者都超额完成了预定计划。

8.多措并举,优化语言文字环境

(1)组织开展中华诵等多项活动,并获得多项省奖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展示我市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风采,根据省语委、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法比赛及全市教师普通话大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动员师生参加并取得较好效果。经专家评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全市有138个作品获市一、二、三等奖,南海学校、定海城东小学等8个学校中华诵12个作品获省二、三等奖;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法比赛全市有140余篇作品获省一、二、三等奖;全省教师普通话大赛中定海一中教师周芷依进入省决赛(全省共37名)。通过系列活动,活跃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师生情操,也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

(2)组织开展省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推荐与认定工作,积极发挥其示范作用。根据省语委、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要求,我市开展了第三批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全市有七所学校申报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并推荐小学、沈家门第一小学申报省级示范校。为加强原有各级示范校的作用,5-10月份在各级示范校开展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大赛,全市32所示范校积极参加,200余篇获市一、二、三等奖,并推荐了200篇参加省大赛。通过活动进一步在校园内弘扬了中华文化,也发挥了示范校的作用。

(3)扎实开展第13届推普周工作。为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市语委、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语委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紧紧围绕“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主题,开展各项活动。各级示范校在推普周期间深入社区、渔区、军营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南海学校、定海小学、电视台作了重点报道,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电视台在推普周期间3个频道不间断地播出公益广告;日报9月13日在第三版印出了大幅的公益广告;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都开展了系列活动。

(4)以服务为宗旨,认真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我处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宗旨,做好全市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今年完成测试人员4300多人,其中学生4000余人、社会人员300余人。平时有专人负责报名及组织测试工作,除做好对参加测试的学校师生进行服务外,还全天候受理社会人员的咨询和报名工作,做到热情接待、详细解释和耐心辅导,并及时通知考生参加考试。同时加强对测试人员的管理工作,要求严格按程序操作,做到公正、公平对待考生,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考生投诉事件。

二、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1.职业教育。以我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针,认真落实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全市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以培养“品行+技能”综合素质优秀学生为目标,加强德育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内涵。巩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继续深化四大类专业群建设、课程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训教学等工作,加快特色专业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特色的精品专业,并适时开设与新兴特色产业相对应的第五大专业。深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训等合作办学模式,全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中职学生成长立交桥,大力推广学历证书与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多证书”培养模式。争取上级部门对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资金补助,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照企业“7S”标准创新基地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实训效果,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拓展外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培训效应,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6

一、围绕本市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夯实职业教育基础,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

1.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水平。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更新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计划,开展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三分之一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

2.继续做好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市政府奖学金资助工作。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完善本市郊区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政策,研究鼓励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社会急需专业政策,调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

3.启动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优化和能级提升计划。对已通过评估验收的开放实训中心,根据其建设基础、建设水平、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重点扶持若干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其能级和功能,做特做强,使之成为本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标志性品牌。

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估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定并颁布《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点开展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训中心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水平,更好体现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公共性、服务性、开放性”。

5.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围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郊区产业规划布点建设需要,支持江南高级技工学校整体搬迁至长兴岛,支持南汇区临港科技学校的易地迁至临港新城,重点支持设在郊区的“都市农林开放实训中心”、“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数控应用技术开放实训中心”、“机电技术运用开放实训中心”等开放实训中心的综合实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开展适合郊区农村劳力转移和区域经济生产需求和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6.继续抓紧抓好十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要求,有序推进行业类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工作。促进已经建立的现代护理、交通物流、商贸和电子信息四大职业教育集团,坚持自主建设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使各个集团都能根据行业特点,深入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做特做优做强。继续推动旅游、机电数控、建筑、化工等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在运行机制和功能发挥上形成各自特色,从而提高为行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力。

7.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行业向区域延伸。研究制定《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区域职业教育集团一般由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为支柱,以区域内职业院校若干个骨干专业为核心,以一所或几所职业院校为基础,各行业、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组建模式,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组织。坚持积极推进,稳步发展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年在嘉定区、徐汇区、闵行区、黄浦区和浦东新区等进行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调研和实践。

8.研究建立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持续、科学发展所需经费保障机制。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相关学校的项目经费,对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关单位项目给予支持和倾斜。开展调研,研究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转必须的经费保障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内各学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制定《关于全面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筹备与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9.推出—2012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在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研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制定—2012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落实教育部即将召开的中等职业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并召开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

10.继续做好2004—2007年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的总结,制定—2012年的课改实施计划。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研究制定—2010年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把工作重心从课程教材的开发、建设,转向课程实施,以抓课程实施促进课改进一步深化。编辑出版2004—2007年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总结报告和课改课题研究的成果专集、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的创建成果集、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优秀教学设计集等反映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成果的专集。

开发首批颁布的1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培训包。调整和新建一批市专业中心教研组,完善教研和教学指导网络。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品牌专业评价标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实践”等一批新课题的研究。

11.发挥“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作用。加强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推动面上改革不断深化。总结一批学校抓内涵建设的经验,确定课改特色学校的常规任务,确定各课改特色学校的特色实验任务和研究课题,带动面上学校的课改实验和研究工作。

12.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监控。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引导学校依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依法自主设置新专业。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设置专业(专门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通知》(沪教委职〔〕30号)要求,对2006年备案的66个目录内专业(专门化)点进行抽查评估,对2007年备案的17个目录外专业(专门化)点进行检查评估。

四、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13.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落实《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并推进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提高专业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素养,培养一批胜任任务引领型“做中学”职教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开拓骨干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渠道,为促进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和人才保障。

14.发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作用。遵循“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的原则,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主要包括:国际商务、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5个。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依托9个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主要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培训,参训教师培训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240或540培训学时。

15.研究制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方案。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高水平专业师资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从社会上聘请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以充实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五、关注教育公平,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全国的力度

16.做好对口支援都江堰和外省市招生任务。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工作要求,继续与云南、新疆、西藏、湖北和重庆等有关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做好都江堰等地震灾区中职校招生援助工作;落实沪赣两地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继续做好招收江西垦民后代子女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

17.继续试行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工作。在去年试行基础上,继续支持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并尽早推动学校启动招生宣传工作,为每一个愿意报考本市中职校的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提供在沪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

18.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30号)精神,按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以职业教育区域化和联动合作机制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发挥三地职业教育服务、整合、辐射、提升的功能,联手打造职业教育区域联动发展的品牌,多形式、多层次的推进与江浙两省的合作,为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

六、加强德育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9.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中职校专业特点,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全面启动和深化中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并做好市级培训工作。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一步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20.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学生就业推荐工作,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建立跟踪反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制度。加强就业公告统计工作的管理,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

21.办好“星光计划”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扩大比赛项目,优化比赛内容,规范比赛办法,提升比赛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比赛内容和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实际、就业岗位需要、国家职业标准和全国技能大赛要求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星光计划”品牌效应,健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和“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22.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再创佳绩。年,教育部将继续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市将在“星光计划”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基础上,完善参赛激励机制和选手选拔的办法,全力以赴组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成绩努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23.继续开展“经典艺术走进中职校园”活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优势,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推动经典艺术进校园,组织本市专业艺术类学校开展“经典艺术走进中职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4.开展“星光之约”系列活动。以寻历史文化之根,颂改革发展成果,抒“迎世博、为文明做贡献”之情为主题,开展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星光之约”系列活动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迎世博文明礼仪大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情、市情教育,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综合能力、体验快乐、增强信心、提升能力,展现青春风采。

七、做好体育科普卫生等工作

2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举行年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国家规定,增强学生体质。

开展第七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节,评选科技特色示范学校。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和学校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八、开展对区县政府履行中等职业教育法定责任的督导工作。

26.继续开展对区县政府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在总结2007年和年对区县政府综合督政经验的基础上,依照《市政府关于本市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意见》,重点实施职业教育等项目为主的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全面完成对各区县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成效,为开展新一轮工作奠定基础。

九、加大中等职业学校青保工作力度

27.开展学校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预防教育,全面推动第三轮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和评选工作。开展“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年学校及周边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年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评选”,“优秀中小学校外治安辅导员”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7

一、围绕本市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夯实职业教育基础,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

1.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水平。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更新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计划,开展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三分之一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

2.继续做好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市政府奖学金资助工作。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完善本市郊区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政策,研究鼓励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社会急需专业政策,调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

3.启动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优化和能级提升计划。对已通过评估验收的开放实训中心,根据其建设基础、建设水平、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重点扶持若干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其能级和功能,做特做强,使之成为本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标志性品牌。

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估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定并颁布《**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点开展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训中心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水平,更好体现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公共性、服务性、开放性”。

5.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围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郊区产业规划布点建设需要,支持江南高级技工学校整体搬迁至长兴岛,支持南汇区临港科技学校的易地迁至临港新城,重点支持设在郊区的“都市农林开放实训中心”、“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数控应用技术开放实训中心”、“机电技术运用开放实训中心”等开放实训中心的综合实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开展适合郊区农村劳力转移和区域经济生产需求和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6.继续抓紧抓好十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要求,有序推进行业类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工作。促进已经建立的**现代护理、交通物流、商贸和电子信息四大职业教育集团,坚持自主建设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使各个集团都能根据行业特点,深入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做特做优做强。继续推动旅游、机电数控、建筑、化工等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在运行机制和功能发挥上形成各自特色,从而提高为行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力。

7.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行业向区域延伸。研究制定《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开展。区域职业教育集团一般由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为支柱,以区域内职业院校若干个骨干专业为核心,以一所或几所职业院校为基础,各行业、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为目的,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组建模式,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组织。坚持积极推进,稳步发展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20**年在**区、**区、**区、**区和**新区等进行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调研和实践。

8.研究建立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持续、科学发展所需经费保障机制。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相关学校的项目经费,对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关单位项目给予支持和倾斜。开展调研,研究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转必须的经费保障措施,以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内各学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制定《关于全面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筹备与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9.推出20**—20**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在20**年开展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研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制定20**—20**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落实教育部即将召开的中等职业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并召开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

**.继续做好20**—20**年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的总结,制定20**—20**年的课改实施计划。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研究制定20**—20**年**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把工作重心从课程教材的开发、建设,转向课程实施,以抓课程实施促进课改进一步深化。编辑出版20**—20**年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总结报告和课改课题研究的成果专集、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的创建成果集、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优秀教学设计集等反映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成果的专集。

开发首批颁布的**个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培训包。调整和新建一批市专业中心教研组,完善教研和教学指导网络。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品牌专业评价标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实践”等一批新课题的研究。

11.发挥“**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作用。加强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推动面上改革不断深化。总结一批学校抓内涵建设的经验,确定课改特色学校的常规任务,确定各课改特色学校的特色实验任务和研究课题,带动面上学校的课改实验和研究工作。

**.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监控。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引导学校依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依法自主设置新专业。根据《**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设置专业(专门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通知》(沪教委职〔20**〕30号)要求,对20**年备案的66个目录内专业(专门化)点进行抽查评估,对20**年备案的17个目录外专业(专门化)点进行检查评估。

四、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13.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落实《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并推进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提高专业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素养,培养一批胜任任务引领型“做中学”职教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开拓骨干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渠道,为促进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和人才保障。

14.发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作用。遵循“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的原则,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主要包括:国际商务、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5个。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依托9个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主要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培训,参训教师培训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240或540培训学时。

15.研究制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方案。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高水平专业师资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从社会上聘请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以充实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五、关注教育公平,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全国的力度

16.做好对口支援都江堰和外省市招生任务。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工作要求,继续与云南、新疆、西藏、湖北和重庆等有关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做好都江堰等地震灾区中职校招生援助工作;落实沪赣两地政府有关会议纪要,继续做好招收江西垦民后代子女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

17.继续试行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工作。在去年试行基础上,继续支持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并尽早推动学校启动招生宣传工作,为每一个愿意报考本市中职校的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提供在沪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

18.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30号)精神,按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以职业教育区域化和联动合作机制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三地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发挥三地职业教育服务、整合、辐射、提升的功能,联手打造职业教育区域联动发展的品牌,多形式、多层次的推进与江浙两省的合作,为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

六、加强德育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9.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中职校专业特点,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全面启动和深化中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并做好市级培训工作。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一步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20.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学生就业推荐工作,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建立跟踪反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制度。加强就业公告统计工作的管理,细化就业率统计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

21.办好“星光计划”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扩大比赛项目,优化比赛内容,规范比赛办法,提升比赛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比赛内容和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实际、就业岗位需要、国家职业标准和全国技能大赛要求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星光计划”品牌效应,健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和“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22.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再创佳绩。20**年,教育部将继续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市将在“星光计划”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基础上,完善参赛激励机制和选手选拔的办法,全力以赴组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成绩努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23.继续开展“经典艺术走进中职校园”活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优势,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推动经典艺术进校园,组织本市专业艺术类学校开展“经典艺术走进中职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4.开展“星光之约”系列活动。以寻**历史文化之根,颂**改革发展成果,抒“迎世博、为文明**做贡献”之情为主题,开展20**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星光之约”系列活动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迎世博文明礼仪大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情、市情教育,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综合能力、体验快乐、增强信心、提升能力,展现青春风采。

七、做好体育科普卫生等工作

2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举行20**年**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国家规定,增强学生体质。

开展第七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节,评选科技特色示范学校。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和学校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八、开展对区县政府履行中等职业教育法定责任的督导工作。

26.继续开展对区县政府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在总结20**年和20**年对区县政府综合督政经验的基础上,依照《市政府关于本市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意见》,重点实施职业教育等项目为主的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全面完成对各区县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成效,为开展新一轮工作奠定基础。

九、加大中等职业学校青保工作力度

27.开展学校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预防教育,全面推动第三轮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和评选工作。开展“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20**年学校及周边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20**年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评选”,“优秀中小学校外治安辅导员”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8

一、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1、全面启动规划工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教育局、市财政局6月22日召开专题会议,对做好学校规划布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市、县两级政府正在按照“小学减少校点、初中适当集中、高中内涵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其中,乡镇重点建好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城建好优质高中和一个功能完善的职教中心,市区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各地未来5年、10年各级各类学校规划布局工作,将于年底完成任务,并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2、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今年春季享受免学杂费人数345436人,补助资金3747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制贫困学生14042名,预算补助金额193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人数36606名。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35人,同步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补助资金25.51万元。二是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推进教育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绵竹市遵道镇、富兴镇、清平乡,广汉市和兴镇,什邡市师古镇,旌阳区孝泉镇被市政府评为首批教育示范乡镇,并受到表彰。争取到国家、省危改资金1992万元,全年将排除现有D级危房6万平方米。加大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确凿10所部级、省级示范普通高中面向全市招生,使所有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都有优质高中就读的机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城市人口同等待遇,妥善解决了今年新增1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读书的问题。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00万元,政府配套300万元,做好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的准备工作。协调落实**现代教育集团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捐赠20万元,改判办学条件。

3、全力维护安全稳定。财政出资购买校方责任保险,预防和妥善处理师生人身伤害事故,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谁办学、谁负担”原则,各级政府设立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专项资金,所需经费纳入每年各级财政预算,依法合规设立专户,全额支付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校方责任险的保险费。制定学校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标准,人防、技防、物防经费纳入学校综合预算;完善学校安全制度,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学校110报警系统和校园监控网络,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认真做好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截至6月25日,共收到市长信箱来信96封,均及时按要求予以办理。

4、倾力打造教育品牌。按照市政府“创品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在维护和发展现有三大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创造新品牌。一是进一步扩大西部职教基地影响。继续利用产业优势和职教基础优势,以建设西部“职教基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统筹,创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大中职招生工作力度,将招生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完成春季招生7800人。大力支持区域内职业院校向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教育集团、**通用职教集团、**东方职教集团三大职教集团。绵竹职中正式申报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中江职中、罗江职中、**市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申报部级重点中职学校。打造职教园区,积极完善市区职教布局,在旌南片区建设高职园区,在黄河片区建设中职园区。我市职教改革经验,受到省委书记杜青林的高度评价,全省职教改革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召开,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并授牌。二是深化“警校共育”成果。各级各类学校做到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四落实”,在与公安部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与司法、工商、文化、卫生、建设、环保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创新,进一步扩大了“警校共育”经验的影响,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多次到**学习参观。三是推广“共建共享”经验,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界限,按照“高等教育省市共建,以省为主;中等教育市县共建,以市为主;义务教育县乡共建,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共建共享,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市政府与省建设厅签订协议,共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支持该院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同时还与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总公司、省供销联社、省邮政公司共建西南安装工程学校、省商贸学校、省信息通信学校。

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

1、队伍建设加快。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采取进修、培训、上挂下派等方式,着力提高教育行政干部的执行能力。选派两名中层干部分别下派到中江县、什邡市的乡镇挂职锻炼,接受绵竹市教育局、**六中、**市嘉陵江路学校选派的三名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炼。二是通过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考察学习、举办校长论坛等形式,突出提高校长的办学能力。选派25名校长到天津、北京等地学校考察,选送30名校长参加省级培训,组织校长140名参加市级培训。三是采取新一轮全员培训、农村教师强化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等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市上重点抓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校长、两类高中教师的培训,县(市、区)重点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对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班1184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高三总复习培训。即将开展初中教师骨干培训,将有1200多教师参加市级培训。选派一批优秀职教教师出国深造,争取到国家职教师资培训指标65人,省级优惠培训指标50人,国家、省、市各级职教师资培训专项经费达到400万元。四是加快人才引进。全市每年设立100万元奖励资金,对市境内各级各类学校评选产生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校长和教师给予安家补偿费,省会城市的部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10万元,其他地区部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8万元,省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5万元,特级教师5万元,省级骨干教师3万元。

2、基础建设夯实。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远程教育设备设施使用效益,重点抓好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大职业学校实训场地和实作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职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绵竹职中机电实训基地和数控专业,通过省级专家组评估,获得优秀级。三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3、教育改革深化。一是加大初中课程改革交流总结工作的力度,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二是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评价办法,创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制定了《**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排行标准》。三是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办法,继续推行“阳光招生”,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四公开”,以多种形式将招生考试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公布。严格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管理,规范了推优生、宏志班、艺体特长生的招生办法,严格落实了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的“三限”政策,在全省率先执行择校生交了择校费后,不再交学费的政策。四是推进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语文、数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4、济困助学到位。对全市高三贫困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共有贫困生3073名。积极筹措资金,作好实施“栋梁工程”准备,确保贫困大学新生顺利入学。开展奖教助学活动35次,发放资助金177.67万元,1万余名师生受益。帮助中小学贫困生完成学业,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设立“关爱留守学生”专项资金100万元,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为救助患急性白血病的**中学初二学生许令佳,专门设立了“许令佳救助基金”,局机关干部职工带头捐款,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9.5万元。

5、宣传信息扩大。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警校共育等经验多次进行了报道。二是加大政务信息采集、报送力度。截至6月22日,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共采用教育信息125条,同比增加30条。三是办好**教育网,加大信息容量。截至6月22日,**教育网共编辑、采用各类信息1613条,同比增加1031条。公务员之家

三、工作成效全面提高

市教育局在去年的目标考核中,名列全市54个非经济管理部门和49个经济管理部门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一等奖。同时连续两年获得省教育厅目标考核优秀奖。局党委连续三次被市委评为“四好”班子。

四、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围绕市委提出的“两年有新突破,四年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教育工作以“开放合作,苦练内功”为发展理念,以“创品牌学校、抓职业教育”为工作重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促进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小学减少校点、初中适当集中、高中内涵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

整体推动职教育展。发挥**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作用,全力打造西部职教基地。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9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培育了众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是招生人数大幅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9841人,年在校生为1683人,四年来增长了近6倍;近几年,全市各地、各学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了中职招生工作。年全市中职学校实际学籍注册学生人数为5641人,实现了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1:1的目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市现有乡(镇)成人文化学校64所,达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完成了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形成了中等、初等、成人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市“政府领导、教育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十五”至今,市、县两级政府累计投入3140万元用于职教事业建设,争取国家、省有关政策资金、专项资金近2160余万元。从年开始,市、县两级政府均设立了职教专项经费和助学扶贫基金,基本按规定把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确保了全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几年来,我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根据《市“”期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求,“”期间,我市拟建成1个区域性、6个专业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力争每种类型都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以此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上述7个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已经被省厅列为重点项目,年和年已经获得省实习实训基地专项资金770万元。同时,经过调整后的7所中等职业学校,全部通过了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设置和专业设置复评。市职教中心学校晋升为部级重点校,市、县和市职教中心学校晋升为省部级重点校。全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684人,专任教师450人,“双师型”教师136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0.39岁;教师中研究生3人,本科学历422人,学历达标率76.77%,本科比例74.82%;中学高级教师167人,中学一级教师242人,已经基本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对师资的要求。三是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满足就业需求。市职教中心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三段式”教学办学模式。学校同大庆华拓数码科技公司、天津新港船厂等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市职教中心先后与、、北京、大连等20多所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68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受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技能型人才。四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几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面向全社会城乡劳动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紧紧依托乡镇农村中学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坚持“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原则,以实施“四大工程”为重点,通过“燎原之冬”、“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温暖工程”等载体,积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各级各类培训。四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共培训农民76万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职业教育当前的形势和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市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还很差。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还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教”的观念。“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有用即是人才”这些理念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对职业教育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政策落实还不到位。近年来,中央、省、市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比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市政字〔〕2号)中的很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师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教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即工勤人员多、教师少;教师队伍中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专业课教师中理论课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骨干教师严重匮乏。四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高。我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就业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还没有建立。五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是,职业教育在我市教育体系中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职业教育的投入、硬件设施的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六是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还缺少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这直接影响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初等职业学校数量少、质量差,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位,提高办学水平。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大量萎缩;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专业发展不平衡,盲目设置专业与固守陈旧狭窄专业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出现供给不优,企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的关键阶段,全市职业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做好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切实发挥项目的效益;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和新一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市“一个通道”、“三带十区”建设,在矿产开发、种植养殖、旅游经贸等领域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市“”期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市政办字〔〕64号)要求,我市要建成1个区域性、6个专业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三是积极推进职业学校进档升级。市和县职教中心学校要争创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县和区职业技术学校要争创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职教中心学校要力争晋升为高职院校。

(二)深化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校企、校校合作办学和联合招生,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和弹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使我市职业学校走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良性轨道,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实用技术人才,实现我市中职学校办学质量、规模和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培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要紧紧围绕全市产业规划,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建设覆盖县、乡、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继续以实施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为重点,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青年农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的职业教育培训;积极做好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下岗、转岗人员培训。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在岗职工1万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次,下岗职工培训5000人次,农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

(四)强化宏观调控,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还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大事,也是关系教育发展全局的大事,更是关系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继续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大高中阶段招生的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领导,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规模,认真做好中职学校学籍注册和管理工作,切实发挥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费两大政策的杠杆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保持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1:1的比例。与此同时,也要积极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到2013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比例要达到1:1。

(五)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一要搞好全员培训。加强管理干部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积极选送中职教师参加部级、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二要增强教师实践能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快、招生人数年度变化大,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更要重视动手能力。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进一步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到年,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40%。三要完善用人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中职教师队伍;要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聘请一批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政府财政部门要划拨经费,给予兼职教师一定补贴。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统一认识是当务之急,深化改革是工作重点,狠抓落实是成败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是各级政府,但是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要把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领导职责,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体制、投入、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协调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公办职业学校的建设、公用经费、专项经费,要与普通学校一样予以保障。为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要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要全部用于职业教育,不许截留和挪用,从今年起,市财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各地也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

市政实训总结范文篇10

1、扎实推进"筹转正"工作

"筹转正"工作是今年学院的一项中心工作。为此,我们认真对照"筹转正"工作要求,立足当前,着眼于学院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把学院"筹转正"工作与新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和就业评估等的一些工作结合起来,继续以"筹转正"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各有关方面工作的开展。截止3月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筹转正"及相关工作进行了细化,拟出了"筹转正"工作大纲,并将任务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人,较好地完成或理清了"筹转正"需要的《关于正式成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可行性报告》、《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05-2009年发展规划》、《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章程》、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基地)建设和校产清理等20多项(类)工作及材料准备。在"筹转正"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细化"筹转正"各项工作,4月份,我们又专门建立了"正式成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工作?quot;,严格对照《浙江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把各项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查漏补缺,充实材料。在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了"筹转正"材料的准备工作,理清了"筹转正"材料分盒目录,并完成了《正式成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申报材料(征求意见稿)》,于6月送请有关领导、专家进行审查、指导。暑假期间,根据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继续对《正式成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完善。"筹转正"各项工作按计划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较好地推动了各相关工作的开展。

2、专业设置取得突破,招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2005年,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多方努力,我院专业设置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上半年,获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新设了应用电子技术、企业会计与税务、学前教育、商务英语等四个专业,使我院高职专业数达到15个,优化了我院的专业配置,并且有利于招生工作,对于部分解决一些老师无课教的问题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招生指标方面,我们积极汇报、争取,在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争取下,通过多方努力,经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我院高职大专生招生计划数650名,其中普通高中生316名,三校生334名;五年一贯制大专生招生计划数350名,"3+2"100名,总计1100名。为此,学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动员全体教职工关心并参与到招生工作中,广泛寄发招生宣传资料,参加台州、宁波两地高校联合招生宣传活动,并通过学院网站和《浙江日报》、台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进行招生宣传;手机短信和院招生网的"考生咨询"栏目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截止8月16日,院招生办回复手机短信350条,回答"考生咨询"619条,院招生网的点击率高达18000余次。通过努力,我院今年的招生工作全面告捷,共录取了普高生317名,三校生345名,五年制350名,"3+2"100名,共计1112名,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大专生录取数创历史新高。

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我们在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二志愿填报我院的填报率大幅提高,我院在全省考生中的认同率正在增加;录取分数线大幅提高,我院文、理科录取的最高分均高于录取线80分以上,录取的平均分也都远远高于录取线,三校生的最高录取分超过录取线的150分以上,录取的新生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对于学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合格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今年的招生工作在职能部门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在温州的首次招生中取得圆满成功。成教招生工作进展顺利。

学院的专业设置不断得到优化,在招生中发挥了充分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新增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会计专业深受考生的欢迎。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我院热门专业火爆,计算机类、旅游类等专业明显降温。今年我院新开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全省考生的欢迎,文、理科第一志愿一次取足;会计专业,第一、二志愿录取,文科完成80%,理科完成100%。招生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对于我们明后年的专业怎样设置和招生工作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加强了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工作和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成立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尽心尽责,保证就业工作条件,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加强指导、加强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今年4月省教育厅就业工作评估专家组对我院就业工作的评估中,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省教育厅就业工作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上半年,我院05届大专毕业生共有265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截止8月底,就业率已达到86%。

3、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自去年以来,我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到今年上半年,制度修订基本完成,并印发了《综合管理制度汇编》和《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学生管理制度汇编》也将于近期成册印发。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规范了学院的各项工作,提升了工作效能,并按制度要求进行了督查和检查工作,促进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4、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半年又制定出台了《2005年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优惠政策》、《全职外聘教师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时,紧紧围绕"筹转正"工作要求,不断促进教师的职称、学历学位和双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共有63名教师报名参加晋升或转评各级职称,其中晋升高级职称的有16人;有8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25名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学院还引进了3名教师,其中2名为高级职称教师。培养与引进并举,使学院高级职称教师从2003年6月份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31人,比例从15%增加到现在的23%(超过20%的要求);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的教师人数从2003年6月份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30人,比例从4%增加到25%,(超过15%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03年6月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48人,比例从6%增加到现在的52%(超过50%的要求)。目前,我院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双师型"教师明显增多,师资队伍的发展后劲潜力较大。

5、加强了教学科研工作

加强了教学的检查督导和教学交流工作,上半年组织开展了院级公开课活动,共组织了四名教师开设公开课,发挥院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日常抽查。召开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教学反馈,常规教学有序进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印发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筹)2005年教师高职理论学习计划》,组织教职工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学院网站开辟了专门的理论学习专栏,促使教职工熟悉和了解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理念。原创:组织学生参加了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86.44%,其中优秀率为15.42%。组织了243名学生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合格率达到82%,优秀率达到25%。上半年,我院还新设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组织了350名学生参加了英语三级考试,50名学生参加了英语四级考试。

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是高职教学管理的基本文件,在总结前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上半年教务处组织系、部及任课教师对应用生物技术、园林与绿化工程、环境保护与监测、会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旅游管理与服务等6个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制订,并分专业汇编了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酒店管理、导游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大纲,认真制订和编写了05级高职和五年制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市场开发与营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商务英语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促进了我院教学活动的规范化。

在教科研工作方面,组织教职工申报省、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鼓励教职工开展教科研工作,争取了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3项、提出申报4项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批准立项23个校级课题。由我院主持的《单季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引进筛选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获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强了科研管理制度的修订,健全了科研论文、成果的奖励办法,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课题经费管理。完成了对2004年校级课题按延期、终止、结题三类进行清理。

注重实习(训)基地的建设,投资近120万元,建立了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两个实验室,一个数字语音实验室,五个多媒体教室。增强了农科实践基地建设,对玻璃温室等进行了全面维修;生物、环保等专业的实验仪器设备陆续到位,并积极进行筹建语言实验室。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半年新增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训基地3个,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基地3个,机械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2个,现代农业系增加了玉环漩门湾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验(训)基地建设稳步提高,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拓展,有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同时,调整和新建了8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相关行业的行政领导、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我院的专业建设进行指导。

加强了校企联合办学力度。上半年,我院海通大专班在海通集团股份公司顺利开学;与浙江森禾种业公司合作,增设了森禾班,下半年将在现代农业系毕业班学生中挑选部分学生组成森禾班,将根据浙江森禾种业公司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毕业后学生直接到该公司工作。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联合办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6、加强了图书信息中心建设

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8万册图书的换架和3.5万册图书的搬迁工作,并对约10万册图书、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登记工作,有效整合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成立了院图书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图书采购等工作的领导。校园网建设得到了加强,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在学院的师生交流、理论学习、招生宣传和就业政策、信息等等的宣传中发挥了作用,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和信息的维护更新水平得到了提高。

7、加强了后勤保障和产业管理工作

学院行政后勤和教辅人员牢固树立服务学院"筹转正"工作、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完成了2004年度的决算工作和财务分析,本着节约的原则,从各方面考虑节约资金,同时对年度的预算资金进行了时间上的调剂;完成了财政供养人员基本资料的编报工作,为2006年的预算工作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了学院固定资产的全面清理、整理工作,建立了分类账和分户账,并装订成册;系统全面地汇总并形成了南北校区的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一览表、现有校园校舍一览表、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一览表及实验(训)基地一览表,进一步理清了学院的现有资产和实验(训)条件。医务室增加了双休日和晚上门诊,为师生提供便利服务;加强了对南北校区食堂的管理工作,对食堂人员安排进行了调整。教师公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对教师公寓东侧河道进行了清理和疏通。各项采购工作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遵守采购制度,增加办事透明度。我们还多方汇报、联系,继续积极争取妥善处理原台州农校南大门开发和原黄岩师范征地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南大门联合开发涉及到的利益分配法律诉讼中的综合楼行政诉讼一项已经胜诉,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学院利益;整个南大门联合开发利益分配法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尚在审理之中。我们还多方汇报、联系,积极争取妥善处理南大门开发和农民工的遗留问题,在由市、区、办事处等各有关方面组成的协调组的高度重视和多次协调下,形成了解决原黄岩师范土地征用遗留问题经济补偿结算方案,并已部分兑现。

产业管理和创收工作积极开展,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耐心细致、任劳任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学院房产租赁合同的签订、执行及期满移交接工作;完成了学院产业的收费和部分房租的调整及出租房的维修工作。产业工作规范操作,坚持公平竞争,增加工作透明度,学院产业工作成效明显。

7月份,当"海棠"和"麦莎"两个台风袭击我市时,学生线、后勤、保卫线分管领导和学生、后勤、保卫、教务、产业、办公室等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起,一直坚持在防台、抗台的第一线。许多党员干部一直坚持在防台、抗台的第一线,起到了表率作用,许多教职工自觉地投入到防台、抗台工作中,组建了防台应急小分队,加强检查防范,积极组织抢险,努力把台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灾后及时开展对损失的补救工作和灾后的卫生防疫等工作。

8、积极筹备新校园建设

新校园筹建工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建设工程自2003年11月和2004年5月两次被列为浙江省a类重点建设项目后,已完成了新校园建设的项目建议书、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银行贷款协议、原校园土地用途调整等的编制、审定和批复等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黄岩区委、区政府、黄岩四套班子以及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7月5日,黄岩四套班子会议一致同意将我院新校址变更到黄岩东城街道王西区块,占地面积878.82亩,净用地面积超出原西城选址,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新校园选址问题,落实了用地指标,进一步促进了新学院的筹建工作。选址确定后,为了落实党委的目标要求,尽快搬迁,指挥部同志夜以继日、超常规工作,成立了院征地拆迁工作组,为争取早日建成新校园而努力工作。

9、狠抓思想政治工作

上半年,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全院师生观看思想政治教育影片--《张思德》和江西法制教育艺术团举行的大型法制教育文艺演出。重点做好了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制定出台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筹)校园文明礼仪宣传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公室,对130多名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并对135名同学补助了9.1万元资助款;组织推荐了市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做好了市级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特困优秀生资助基金的推荐工作;组织推荐了省级优秀毕业生,并有8名学生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制定落实了《2005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表》,切实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学习分党委中心组、党员、教职工和学生四个层面进行,使思想政治宣传学习活动深入全体师生员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院务公开,进一步推行了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了老干部工作和关工委工作。班主任不辞辛苦,积极工作,保卫线同志忠于职守,尽心尽力,确保了校园的安全和综合治理,并经台州市综治办、台州市公安局、台州市教育局的联合考核验收,2005年2月,我院被命名为台州市"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主力军作用,开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陶冶思想情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做到学生的"三下乡"活动与学院的农业科技特派员相结合、与现代文明村建设相结合、做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学院科研基地的建设相结合。活动中,我们确定了宁溪镇的前洋村为我院学生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我院农业科研基地之一--绿色蔬菜的研究基地。学生在黄岩城乡各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10、加强了党建工作

加强了教职工和学生的党建工作,做好师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制定了《2005年党建工作要点》,明确了党建工作目标和任务。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上半年共发展党员40名,党员转正2名。积极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了廉政教育讲座和测试,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廉政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反腐创廉公益广告、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的宣传,组织教职工观看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警示教育片--《碰不得的高压线》,在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反腐创廉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省、市召开第二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后,院党委就对我院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了研究,及时发动。在市委和市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在市直机关工委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在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直接部署下,各党支部切实根据第一阶段教育活动方案的安排,坚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始终的原则,自觉放弃假期休息,迅速进入到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并结合我院实际,尤其是针对当前学院"筹转正"这一主要任务,组织了各项富有特色、具备创新意识、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的学习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到了认真部署、及时动员;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舆论宣传及时到位。学院广大党员同志,放假不?quot;学",在各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集中学习3次,学习覆盖达到100%。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学习了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了同志专题报告精神和同志《论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摘编)》;学习了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依次开展了"''''三个代表''''在台州的实践"和"先锋形象"大讨论活动。切实做好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舆论宣传工作,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委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实施方案及会议精神;建立先进性教育信息员制度;共刊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九期,专题报道3篇,理论创作3篇,自创歌曲2首,被市级简报录用6篇,台州日报录用3篇,宣传工作量大、宣传效果显著。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积极探索创新学习活动方式、内容等,如人文系支部带领全院党员同志开展学唱革命歌曲活动,并发挥特长自主创作《党旗啊党旗》、《人民的希望记心上》两首歌曲;离退休二支部在富山革命老区集中学习,王秋生老同志还专门撰写了《?quot;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加强党性修养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等系列理论文章,在党员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促进了党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专门邀请了台州市委党校许峰教授作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到目前,已经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前半期的学习任务,正在转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半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教职工关心学院的发展事业,并积极投入到学院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费严重短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依然滞后,高职教育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还不够,校园网建设的内容还要大大充实;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

今年下半年,学院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浙江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依据,紧紧围绕学院"筹转正"这个中心,继续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学院的各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好"筹转正"的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早日实现"筹转正"

"筹转正"工作密切关系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下半年,学院将继续做好"筹转正"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材料,完成"筹转正"的各项筹备工作,建立"筹转正"迎评工作机构,以迎接省专家组对我院的"筹转正"评估。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继续加强与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等方面的汇报、联系,争取支持;邀请专家、行家指导、协助做好工作;积极采取并落实各种有效措施,上下一心,克服困难,加快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实现"筹转正"。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对照"筹转正"的各项要求,狠抓措施落实。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抓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抓好兼职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有一技之长的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登记工作;加强人才引进宣传力度,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紧缺、对口、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工作,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3、抓好实验实训基地和图书馆建设

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落实好学生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做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的采购工作,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筹转正"工作需要。

4、抓好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评估工作

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高职课程改革,继续开展高职理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教学模式;一定要把专业评估的准备体现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十分重视平时的资料积累,切实抓好迎接专业评估的准备工作,随时准备接受专业评估;督促检查校级课题等的研究进展,鼓励教职工努力争取省、市级课题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依据,继续加强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完善工作,特别是制订好新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教学督导的力度,认真实施学院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组织开展院级公开课活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落实好学生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工作。

继续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工作,与宁波海通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森禾种业公司的合作办学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要不断总结经验,以指导我院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积极探索与其它企业合作的可能性,以扩大产学合作的空间。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信息中心,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之更好地成为信息的中心和对外宣传的窗口。

5、抓好招生和推荐就业工作

学院已开设了15个专业,专业设置得到了优化,要全面分析,扬长避短,在上半年招生宣传的基础上,做好新生的录取报名工作,并认真总结招生工作经验。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

6、抓好后勤保障和产业管理工作

搞好食堂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做好大宗物品招标采购工作;做好校园环境、校舍的维护和整修工作,进一步改善南、北校区的校容校貌;做好教师公寓的基建工作;尽最大努力,妥善处理原两校的历史遗留问题;认真做好后勤保障的常规性工作。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的采购工作,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工作需要?quot;筹转正"的工作需要。抓好出租房的出租、协议签订和收费工作;做好水电管理和收费工作;强化角色意识,积极探索产业管理和发展新路子。要继续做好大宗物品、基建项目等的招投标工作的全程监督工作,推行院务公开制度。

7、抓好学生管理和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工作

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和优化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结合我院实际,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报效祖国的能力。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办好我院第二届"创业节",围绕"为就业做准备,为创业做铺垫",大力开展校园和社区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履行职责,原创: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进行高职学生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创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推动校园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要增强安全意识,各负其责,尽心尽力,确保安全。

8、抓好新校园建设工作

争取完成征地、拆迁、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