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3:56:13

市场份额论文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医院价值链服务利润链营销战略

一、现代医院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个企业都是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所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

医院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的目的是治疗疾病、产出健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医学知识的拥有和使用,以及社会、病人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认可上。医院价值链,即医院运营的各种作业的集合,包括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

基本作业主要有:内向物流,包括良好的药品、器械管理及即时将其运送到各部门和科室;运营,即利用各种资源为患者提供诊疗救护;外向物流,即提供合理的交通、运送方式,便于患者到医院就诊;营销与销售;服务,主要指延续性服务,如传统的随访工作。

辅助作业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结构建立等。

在医院管理中可以运用价值链管理重组医疗服务流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第一,强化可以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增值作业,同时减少或者消除不能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非增值作业。减少各种物资在各部门之间的运输时间、病人待诊流程中的等待时间、病人的手术准备时间、检验科对标本的复核流程等。如减少“退药”作业这一非增值作业环节,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医生和药房之间的沟通来降低处方的失误率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简化和压缩非增值作业。如对门诊实行预约挂号制,或取消挂号制,实行病人持卡就诊制,对门诊就诊流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以减少病人排队和待诊时间。

第三,整合作业流程。英国伦敦的Hillingdon医院在医疗服务流程重组中,将血液检查从原来由中心检验室进行改为在患者所在的临床科室进行,使等待血液检查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瑞典的Stockholm医院在手术流程重组中,通过建立手术准备室,在手术准备室为病人适时进行预麻醉,成功解决了原有手术流程中,由于病人在手术室内所导致的上一个手术结束到下一个手术开始之间平均需要59分钟的问题;通过对各手术室功能的整合,改变了过去一个手术室只进行某些种类手术的做法,不但解决了手术室的瓶颈问题,而且在增加手术数量的同时将其16个手术室关闭了4个。

第四,将医院的物资流、药品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统一起来,最终形成资源、作业、成本及价值的有机结合,获取竞争优势。

二、现代医院的服务利润链管理

1994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赫斯凯特(JamesL.Heskett)、萨塞(W.EarlSasser)、施莱辛格(LeonardA.Schlesinger)、琼斯(ThomasO.Jones)等提出了“服务利润链”这一服务管理模型,如图所示:

顾客所获价值是服务利润链的核心,是指顾客所获得的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质量同顾客总成本之比,它连接着企业的内部员工管理和外部的市场经营;顾客所获价值决定着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决定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决定企业获利能力,企业获利能力最后决定企业内部服务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对于医院服务利润链而言,临床一线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医院对他们的服务和行管、后勤人员对他们的支持性服务。一线人员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利益和价值:诊断明确和诊疗有效,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关注,以及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对医疗费用的解释,以及大处方、滥检查的相对减少等;只有患者获得他们期望的价值,才会对技术、服务、收费等多个方面满意,才能保证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的患者很大部分会成为医院的忠诚患者,忠诚患者在有新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时候,会再次到医院就医,会向其他患者称赞医院、推荐医院;忠诚患者的长期价值会使得医院业务量增加,医院经营成本降低,医院品牌形象改善,医院竞争力增强,并最终确保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医院的经营和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医院对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情况。

现代医院管理可以根据服务利润链模型调整相应的管理策略:

第一,更好地实施员工关系管理,包括从制度上、组织上、经费上等方面建立开展员工关系管理的保证机制;完善沟通渠道,如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内部沟通的制度,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开展一些例行性的沟通活动;关爱员工,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员工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解决员工思想上的包袱;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体现在薪酬、晋升、培训发展、职位变动等方面上。

第二,更好地实施患者关系管理,培育满意患者、忠诚患者。成立患者关系管理部门,建立患者数据库,广泛收集和储存有价值的患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定期更新。

第三,开展关系营销,建立和保持顾客关系。成立电话咨询中心,随时为患者解答疑问;加大院内院外的宣传,利用患者数据库实施相关的销售,如定期给患者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病情并告知其注意事项,利用患者口碑开展患者推荐活动,长期忠诚患者的口碑宣传效应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间接地帮助医院创造效益。

三、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医院战略规划

SWOT分析代表组织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势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可能影响方面。

1.现代医院优势分析

(1)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市场营销运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强势宣传,高薪聘用专家,突出专科特色,打造品牌,吸引病人就诊;对于已就诊的患者,强化其对医院忠诚度,以如何帮助预约复诊等方式,让其逐步成为忠诚客户。

(2)逐渐建立价格优势。医院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根据具体实际打造“平价医院”、“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符合市场规律。

(3)提供温馨的服务。导医为患者提供全程就诊服务,宾馆式的服务待遇让看病成为一种享受。逐渐推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尊重病人的隐私;针对前来就诊的每位患者建立健全病历档案,定期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发送祝福健康语;前来就诊住院患者实行免费接送,加强医后、术后跟踪回访服务,将病人的关心延伸到院外,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2.现代医院劣势分析

国家对待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对民营医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如医务人员的身份转换困难、职称评定、医院项目设置、人事、政府监督者等方面。

3.现代医院机会分析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医疗市场,面对医疗市场秩序的不够完善,要吸引患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充分利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上的灵活性,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和自主定价,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很快能调整战略思路。

4.现代医院威胁分析

(1)医疗市场份额有限,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的意识和行动是保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部分从业者虚假广告,形成了对现代医院信任危机的考验。

(3)有些医疗纠纷处理不妥,后果严重。

因此,现代医院只有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并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现代医院要发展,必须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走出关系式经营管理模式。

(2)严把质量关。质量是现代医院的生命线:一是人才引进严格把关,人才决定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高低;二是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进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3)打造信誉、权威。聘政府或专家学者顾问团,与著名高校联合打造博士后培养基地等。

四、现代医院市场营销战略

现代医院营销战略是以扩大医疗市场份额为目标战略,不断扩大自己的形象,树立诚信、廉洁的奉献精神,开展独树一帜的核心技术,提供患者预期的、贴心的、超前的服务,不断创造需求,吸引病人,占领更多的医疗市场。

1.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Ps

(1)产品,即服务,服务范围很广,并有所侧重,如“微笑活动”、“家庭病床”等。

(2)地点,即医院为使病人接近和得到其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促销,医院将其服务类型或技术告知患者并说服其来院诊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4)价格,不同的诊疗方法有不同的价格,通过病人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而合法进行不同的收费。

2.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Cs

(1)顾客问题解决,医院通过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帮助有医疗需要的人们解决问题。

(2)顾客的成本,病人就诊所需的花费,医护人员技术高,信誉好,价格合理。

(3)便利,看病或就诊时方便、快捷程度。

(4)沟通,在医院的顾客大部分是病人,他们不仅是来看病,也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因此,现代医院综合运用以下的各类营销战略:

第一,品牌战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先进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乃至医院的环境和医院的总体形象都会成为患者选择就诊的条件之一,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医名牌是市场经营观念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医院的品牌,除了医疗服务作为特殊产品所固有的技术含量、质量和价格三大要素外,还应有专家知名度、专科特色、高精尖仪器、技术水平及优质服务等要素形成的无形资产。

第二,服务战略。重视服务流通的各个环节,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操作程序,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用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从患者需求出发,提供能基本满足患者的无形服务。如给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深入浅出的解释,合理有效的检查,精湛高超的诊治技能,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和蔼可亲的服务质量等。

第三,价格战略。医疗服务的价格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医疗市场需求确定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在不增加社会医药费,确实减少药品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在医疗服务价格内部,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价格,增加劳务服务如诊疗费、护理费、抢救费、手术费的价格;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应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非基本医院服务项目的价格可以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在实施时要增加透明度,实行明码标价,让就医患者自愿选择。

参考文献:

[1]贺杨杨:浅析价值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7年第6期,19~20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2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3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4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5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6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8

1铁路在运输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1.1铁路在中长途运输中占有绝对优势

客运方面:以200km和1500km为明显的转折点,200km范围内旅客首选铁路作为交通工具的占46.7%,200—500km范围内首选铁路的占86%,500—1500km首选铁路的占86.3%,1500km以上旅客首选铁路的占66.9%。200km以内铁路与公路“平分天下”,200—1500km铁路占据绝对优势,1500km以上铁路基本上“三分天下占其二”。

货运方面:铁路在500km以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500—1500km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200km以内货主将铁路作为首选运输工具的只占32.5%左右;而在500—1500km范围内则占到了73.6%;在1500km以上,货主首选率近70%。

1.2安全是铁路的显著优势

旅客和货主普遍把运输安全作为选择交通工具的首要因素,对铁路安全的认可度最大。旅客选择铁路的主要因素中,安全居首位,比第二位高出近11%(详见表1)。旅客和货主对公路安全的认可度只是铁路的一半(详见表2)。

表1旅客选择铁路的主要因素

安全舒适快捷方便价格合理正点服务周到其他人数5432933112862562461972比例(%)25.113.814.613.51211.69.30.1

表2选择交通运输工具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公路铁路价格时限方便安全服务质量人数1241526811645比例(%)3.810.74.88.23.2人数20812916623873比例(%)14.79.111.716.85.2

1.3运价低对旅客货主有很强的吸引力

价格始终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运输市场中,铁路的价格最低,对旅客和货主有很强的吸引力。价格低是调查对象认可的第一条优点。在短途客市场,公路可以凭借车流密度大等优势,使旅客为了快捷而忽略票价的少许差别;里程越长,铁路的价格优势则越明显。

据了解,1998年4月1日铁路调整运价后,货物的基本运价为4.15分t·km,加上铁路建设基金3.3分/t·km,也仅为7.45分/t·km;而公路运价基本在0.4—0.7元/t·km之间浮动,远离于铁路运价。同时,铁路运价“递远递减”,运输里程越长,相对于公路来说其价格就越便宜。客票价格也是这样,以邯郸站为例,邯郸一石家庄普通汽车票价为20元,豪华汽车为35元;火车普通汽车票价157元,豪华汽车达到182元;而火车普快票价74元,双优车票价仅135元。

1.4铁路的信誉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的

铁路是国有大企业,实力雄厚,信誉高,这是调查对象对铁路众口一辞的评价。旅客和货主对铁路的信誉有三点共识:一是对铁路的赔偿认可度高,许多人把能够及时赔偿视为铁路的一大优点。二是认为铁路自身对形象、信誉问题非常重视,对有关问题严处的力度大。三是能够与铁路形成长期伙伴关系。过去一些与铁路有长期业务关系的老货主,对此都有较深感受。

2影响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减少,既有客观外在因素,更有主观内在因素。千万铁路市场竞争力减弱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观念和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调查中了解到,某单位营销人员千方百计拉来的货源,由于一些业务人员的刁难,货源转向投向公路运输。其它方面也有类似情况。铁路个别职工和部分仍然存在“官商”习气。说到底是观念还没有转变,思想还没有进入市场。

2.2铁路运输产品的品种较为单一

许多调查对象认为公路比铁路方便。“方便”一方面是指手续上的简便,另一方面则是指公路开发的运输产品品种多,能够较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旅客货主的需求。相比之下,铁路产品品种不能很好地满足旅客货主多样化的需求。

2.3货物运输时间较长,时限性较差

货主这所选择公路,时限是一个重要因素,占到了10.7%,而且25.6%的人认为时间长是铁路运输的缺点。调查了解到的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高家庄面粉厂7月份由高邑站向柳州东发送一车麸皮,如按期限9天运到,可获利2000元;但经过16天才到站,市场行情看跌,货主反而赔了1500元。又如,由宜宾抒情车卷烟发往霸州,8月13日承运,8月27日到达文安(与霸州相隔一站),9月5日才挂到霸州交付。这样的运输时限很难吸引货主。2.4承运手续较为繁琐

29.9%的货主对铁路货运办理手续繁杂心存不满,认为这是铁路的第一条缺点。相比之下,公路运输的手续则简便得多。

2.5服务工作有待改进

调查中旅客货主对铁路的服务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并提出了亟待改进的一些服务内容(详见表3)。这些工作中的不足,是影响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因素,而这些工作的改进也必将促进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表3旅客看铁路客车应改进的方面

买票服务设施车内价格供水手续其他难差差拥挤高不足繁琐人数40124928155310225021817比例%19.41213.926.74.91210.50.8

3对铁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思考和建议

3.1强化市场意识教育,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铁路干部职工的竞争观念

和市场意识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这是影响铁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要把强化市场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仅宣传教育部门要抓,行政业务部门也要抓;要全员抓,抓全员。

3.2从战略高度巩固和发展铁路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优势就是市场的竞争力,巩固铁路既有优势,要有战略的考虑和措施,要使这此优势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运输中公路与铁路“平分天下”等现实情况,要研究公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培育新的市场,把旅客和货主重新吸引到铁路上来。

3.3不断开发新的运输产品

铁路运输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与旅客货主需求的多样化的矛盾是造成铁路在运输市场中占有份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注意在针对市场变化开发铁路运输产品的新品种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产品开发机构和工作体系,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以此适应市场、引导市场。

3.4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67.4%的旅客和货主对铁路目前的服务项目不知道或仅知道一部分。必须进一步加大营销宣传的力度,对于铁路的改革措施、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等,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反复地进行宣传,下大力量向社会“广而告之”。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9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创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

1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2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3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市场份额论文范文篇10

近几年,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泰康、太平等保险公司依靠银行保险渠道的保费收入已经可以占到总保费的50%以上,而中英、招商信诺等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更是将银行保险作为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几点问题

(一)产品单一。由于银行保险不易体检、不易过于复杂、要方便及时出单等特点,银保产品都不适合有很高的保障,2004年以前我国基本上是清一色的3~5年趸缴分红型产品,而2004年以后则以固定收益类为主,保险功能弱化,片面强调收益率,与储蓄、债券、基金等投资理财类产品在同一领域竞争,很难给保险公司带来利润。此外,由于保险产品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各家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创新也没有热情,导致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的银保产品也是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二)手续费过高。随着进入银行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开始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稀缺资源。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高度同质化,导致了费用竞争成为了保险公司主要的竞争武器。银保合作中,银行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要求的手续费也就随着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而越来越高。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在银保这条销售渠道上几乎已无利润而言,有的甚至已经亏损,银保合作只是为了获得现金流和占领市场份额。

(三)合作关系松散。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由于缺少股权合作,所以合作关系比较松散。银行会在各家保险公司之间选择,保险公司也会在各家银行之间博弈,合作都是短期的行为,这样无益于银保合作的深入开展。双方除进行销售环节的合作外,在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利益分享方面基本没有合作,合作层次很浅,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销售行为不规范,银行风险外溢。由于银保产品在银行销售,很容易被客户误认为是银行的产品。银保销售人员的位置也比较特殊,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误导现象,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将保险与储蓄相比,有时甚至干脆说成是“高利率的储蓄产品”,套用储蓄产品的本金、利息等概念说明保险产品。如果客户在中途退保时发现损失较大或是满期给付时发现收益比银行存款低时,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即便是客户认识到是保险公司的产品也会因为在银行购买而增强对产品的信赖感。目前各家银行几乎都存在着风险外溢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银行、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正常经营。

(五)监管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并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别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对独立。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但我国对混业经营的监管还缺乏合作和经验,也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银行保险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二、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几点思考

(一)合作模式应与现实条件相符合。我国的银保合作在最近几年确实是突飞猛进,工行绕道海外入股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纷纷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等也正在一步步促进着银保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但银保合作绝非是越深化越好,关键在于符合市场,制度的环境,符合公司的长远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风投入,跨越发展。平安2002年与中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失败,花旗集团2005年彻底放弃旅行者集团都是教训。银保合作的模式可按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分销协议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合资企业模式、金融集团模式。那些实力雄厚希望在银保方面有长期发展的保险公司,在经验、能力、市场、法律环境都具备的情况下可逐步深化与银行的合作水平,成立合资企业,搭建金融集团,监管部门也应该鼓励。但一些规模较小、仅仅将银保视为迅速切入保险市场渠道的公司则不必盲目投入,而是应该先将低级别的合作做好,等时机成熟时再慢慢发展。所以,我国银保市场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各种层次的合作模式并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阶段性地向前发展。

(二)低层次合作模式下的保险公司应更加注重投资、规模与利润的关系。在如此竞争的银保市场,处在低层次合作中的保险公司必将面对无利润可言的状况,投资收益是回补这部分损失的途径,现实中的大部分公司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低层次合作中的保险公司要更加注重投资回报与规模的关系,投资所得利润如果难以维持盲目扩张占有的市场份额是非常危险的。此外,在现金流的质量上,也应该注意增加期缴和各种保险期限的险种,提高现金流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保费收入短期内迅速增加然后又在未来几年内集中给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