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05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及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环境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农业生态学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授课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多年的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理论讲授与事实举例等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以所讲授的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尝试。

一、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授课相结合

教育部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起到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农业生态学多媒体课件从2002年起,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生态学的图片、图像等资料,先后独立完成了农业经济管理(30学时)、土地管理(54学时)、农业资源(40学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8学时)等专业本科生授课所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从2003年开始进行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教学。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上,以图形、动画和色彩的设计为主,文字部分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而不是照着幻灯片去念,甚至对于概念和比较重要的文字叙述,也可以只在幻灯片上写上这个概念的名称和文字的标题,具体内容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样避免了很多学生反映“多媒体上课记笔记时记不下来或记不全”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授而不是忙着记笔记上。

2、收集生态学科教片,以开阔学生视野农业生态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学时、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学生往往不可能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直观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充分利用生态学拥有一定数量教学资料片的有利条件,收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农业生态学科教片。我们发现,通过这些科教片与课堂讲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声像资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拓宽农业生态学教学视野、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农业生态学课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绍中国的生态农业,单一的讲授法不能给学以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选用了一些介绍中国生态农业典范的录像片(如“春光永驻的土地”、“黄土高原的奇迹”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程讨论: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互动式讨论

在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有其毋庸赘言的优点;但也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为此,我们提出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并以之作为弥补教学局限性的一个手段。在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课堂讨论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使理论理解上要点化,并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和学时安排等选择不同的讨论题(如生态平衡问题、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生态问题等),通过教师答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更加融会贯通地掌握学习内容。在教改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可以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经逐步暴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法是受教育一方在明确教学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策略。参与式教学在很多领域经过验证,能够有效的调动群体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参与意识。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实践性,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比教师的讲授更为重要。我们采取的具体做法: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预习各章节内容、准备自己的教案、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解部分内容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有一名同学做了图文并茂、插入一定的音乐效果的电子课件来讲授部分章节内容,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实践证明,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参与式样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求撰写课程论文

撰写课程论文,可以使学生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对农业生态学某一热点或难点问题的综合分析或对前人研究结果的综述,为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并规定了必须查阅的参考文献篇数,最后将成绩折合到期末考试成绩中。按照课程论文的具体形式,整个实施过程又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度),课程论文采用教师命题的形式,也就是将学生分组,每组规定相应的论文题目,然后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阶段(2008年度),对于教师命题的课程论文形式,学生反映虽然不用自己选题,但某些设定的题目自己并不感兴趣,导致论文完成上出现敷衍现象,降低了课程论文应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又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题的课程论文形式,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首先对学生课程论文如何选题、如何写作以及如何查阅参考文献等进行方向性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从最后的课程论文作业来看,学生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有涉及当前农业生态学热点问题的论文如“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三农与中国农业的发展”等,也有与家乡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论文如“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等,还有少数超出教材范围的论文如“论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等,这些论文的撰写无疑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都是非常有益的。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术英语;生态意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型。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是当前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将生态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将生态思维传递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教育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系统全面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求将生态意识、生态系统、生态思维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高等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系列教材之一,《学术英语•理工》秉承“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其课文内容以生态环境为主线,将生态意识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将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学术英语•理工》采用多种英语教学方法,将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态意识。第一,大量阅读的输入。该教材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安排至少三篇学术论文或学术文章。教材以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任务为重点,共分六个单元。教材中设定的单元主题分别为:选择(论文)题目、查找信息、听讲座、撰写文献综述、撰写学术文章、做口头展示等。课文内容涉及网络生态、环境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网络黑客与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核辐射的危害、转基因食物的优势和风险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意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Unit2Text9GlobalWarmingandItsEffects一文中,教材用1752个词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全球变暖对于气候变化、动物王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造成极端天气的出现、动物数量的锐减和臭氧层被破坏,这些后果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课文通过列举数据、引用例证的方式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将大学英语由日常语言交流学习推向了学术思考的新高度。又如:Unit2Text10GlobalWarming一文中,作者通过数据例证的方式证实在过去的70年间,地球比上一个千年的任何时候都要热,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变暖在急剧加速。虽然可能会有年长的亲戚告诉我们他们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候,那时夏天更热、天空更蓝,但与客观数据相比,这仅仅是选择性记忆的情况。课文以不断上升的气温趋势这一事实为依据追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除了人们熟知的工业废气的排放之外,还有太阳输出的变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喷发等因素,并详细阐释了这些因素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引起学生对于生态意识的辩证思考,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第三,以生态项目教学为主线,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学术英语•理工》突破语言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态项目教学研究,在培养学生系统了解有关生态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如:Unit4WritingaLiteratureReview中各篇文章的共同主题是核污染及其危害,基于生态项目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几篇有关核污染及其危害的文章,并掌握文献综述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撰写要点、如何撰写独立文献(Self-containedLiteratureReview)和撰写为论文一部分的文献综述(WritingaLiteratureReviewasaPartofanEssay)、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课文撰写摘要以及避免学术剽窃等。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结合课文中核污染与人类健康这一主题进行生态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和学术规范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态保护、人类健康这一宏观背景之下,运用课文练习撰写文献综述或课程论文,并通过课堂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汇报交流,有助于学生系统、精准地提高语言技能和生态意识。

2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般来说,第一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别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对以语言技能提高为核心目标的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补充,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关英语综合技能提高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可涉及经济、文娱、学术等各个方面。《学术英语•理工》通过在教学单元中插入以关生态环保为主题、以听讲座、做口头展示为形式的第二课堂相关内容,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学术英语•理工》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设置听讲座、做口头展示等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整合大学英语课内课外两个维度,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实现学习与实践的高效联动。如Unit3ListeningtoLectures中,教材从听前准备、讲座介绍、例证解析、指示信号词、记笔记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为学生听讲座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巧和建议。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讲座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指引以及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任务”以语言运用为主要导向。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学术英语的文章的行文模式以及生态环保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能针对有关生态环保的相关主题较为清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具有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本单元从听讲座的本身入手,在介绍技巧方法的同时,每一部分都配有以任务为导向的讲座视频。如第二节Lecture10,课本以两类题型(选择、简答)的形式,设置了两项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看讲座的同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如:演讲者是如何引入讲座的主题的;演讲者有关能源利用效率的态度是什么;演讲者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建议是什么等。题目设置以演讲者为主体,突出了讲座的实际效用;演讲者的内容与生态环境有关,通过数据、推理、提问等方式与观众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外相关内容对课本中的任务进行改编和补充,将其设置为完整的任务链,在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讲座的效率和技能。同时,在生态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生态良心提高生态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又如在Unit6MakinganOralPresentation中,课本从口头展示的准备、组织口头展示的内容、使用适当的语言、做演讲、使用直观教具、回答现场提问、参加小组讨论等几个方面较为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做一场优秀的口头展示。在大学英语日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背景下,学术英语口头演讲打破了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与灌输,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组织交际活动为特色的良好学术氛围。教材任务的设置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图示和给定的主题(全球变暖及其影响)做口头展示,引导学生从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以及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雪线的上升和物种的灭绝等三个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并做口头展示。学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例证、辅之以PPT或者讲义的形式,以小组或个人讲述的方式在课下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或小组讨论。这些形式丰富了大学英语教育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口语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生态平衡的意义更主动地传递给大众,使大学英语自觉主动承担起生态道德教育的伟大责任,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英语•理工》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养成良好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达成工作和实际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赢。《学术英语•理工》属于“学术提升”类教材,将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兼顾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国际背景下的学术应用能力。如在Unit1ChoosingaTopic中,教材课前先介绍了学术论文标题的标准和原则,然后通过缩小、限定所给定标题范围的形式,让学生评判各类标题的可行性,并设置了相关任务:给定相关主题,让学生根据已学内容适当增加限定从而使得研究主题具体可行。师生在互动中完成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又培养了学术思维、扩大了眼界,将专业知识、学科思维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做中学”中实现了育人目标,也是现如今所推行的“高等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的贯彻落实。课程内容的安排也体现了跨学科的概念,突出共性,丰富学生理工背景下的学术共识。如在Unit2SearchingforInformation中,通过具体信息来源(教材、课堂、网站、维基百科、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可靠性。教师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信息可靠性的因素,也可以就同一事件引入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报道,从词汇的选择、作者的态度等不同维度辩证思考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又如在Unit5WritinganAcademicEssayText15GeneticallyModifiedFoods—FeedtheWorld?课文阐述了转基因食品的好处,又分别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理性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以及生物技术本身面临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农作物歉收仅仅是导致饥饿的一个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贫穷。即使转基因产品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贫困地区的农民也种不起转基因作物。除了经济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地理条件等因素也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转基因食物为切入点,在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利弊之后,指出制约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因素和其他外部条件,进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剖析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应超越语言的差异,从语言的共性、一般的规律和科学的态度出发,考察语言在学术领域下的魅力;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语言功底扎实、学术风格严谨、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并运用生态思维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辩证的方法审时度势,推动自身全面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历史使命。立足于生态思维,《学术英语•理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言练习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品质和生态意识;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将英语教学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国际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满足国家、社会在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当然,学生生态意识的构建应立足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教师在教学理论上不断创新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大学英语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侯利军,付书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2-64.

[3]蔡基刚.颠覆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关于《学术英语•理工(第二版)》编写理念[J].中国外语教育,2016,(2):20-28.

[4]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

[5]邢存海.校园讲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滁州学院学报,2007,(9):82-84.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生态现状;原则;构建策略

一、引言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做支撑,但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阻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进程。(一)师生交流贫乏,缺乏互动性。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所说即是真理,遵从教师所言即为人生正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传至今,使我国课堂呈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听从”的现象。目前,随着时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当中依然呈现出教师以主人公姿态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另外,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在课堂一味听从老师讲解,服从教师安排,缺乏主动提问的智慧与勇气。课堂当中真正有效的就旅游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理念。(二)课堂氛围低沉,缺乏趣味性。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开端,和谐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但现在旅游管理课堂中(特别是理论性课堂)经常出现学生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睡觉等现象,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违背课堂和谐的行为屡屡出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出低糜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与他们对专业认同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糊,定位混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熄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只为顺利度过期末考试与赢得奖学金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大幅度降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爱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旅游管理课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三)考评方式单调,缺乏测量性。一般来说,考评是对本学期的学业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与综合运用。目前,高校通用的考评方式为:平日表现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约为30%~40%,主要由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构成。平日成绩主要用来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一方面,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通常采取激励式策略,无论学生回答好坏,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班级一般约由30~60人构成,人数众多,而主要又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可能无法一一认清每个学生,导致学生最终平日成绩相差无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性;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约占总成绩的60%~70%,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试卷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按照教材生搬硬套,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些院校还出现所谓的“划范围”现象,致使考试成为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院校的形式作业。专业论文的撰写也流于形式,学生大多复制粘贴草草了事,未能显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骤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主战场,与理想的生态型课堂相差甚远。

四、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1.自由民主原则。“生态”的最初意义应是有机体在适合自身生存状态的环境下自由民主的生长,生态课堂即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殿堂。自由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是自由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规范自由的传达教学内容,展现教学个性;然后,学生应是自由的学习体,在课堂中自由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言行与思想的双向自由,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个性;最后,环境自由,师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营造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民主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2.综合创新原则。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联系系统,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课堂环境等各个因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同时,生态课堂各个因子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因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综合体。创新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灵魂,徐悲鸿先生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同理,一个失去创新精神的课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创新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等的创新。首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微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旅游类知识,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微博等各种信息渠道接收与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与帮助者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从旁协助才更有利于双方发展;最后,创新课堂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例如,将教室贴上浅绿色墙纸或将墙壁刷成浅色,更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3.科学适度原则。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是科学的课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另外,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也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引导,凡事过犹则不及,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时都要掌握度,在合理的“度”内达到最优的效果,展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型旅游课堂。(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1.开展课堂专业交流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师生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旅游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互动中。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新型的课堂制度,当某个科目学习完一个章节或一单元内容时,应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就近段时间所学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与老师相互交流想法与心得体会,或就社会上接近于所学内容的某类旅游事件为主题,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同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行为。在开展交流会时,也可以邀请别的专业课程的老师一起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给出合理的专业意见,当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课堂专业交流会的开展既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师生双向高效的互动,也是一次旅游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促进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鼓励微笑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微笑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你,当你大笑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同时,微笑也是愉悦课堂的通行证,温暖的笑容比任何言语和表情更能传递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微笑的魅力。微笑能为课堂增加魔力,当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时,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内在气质,增加了亲和力,更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动的桥梁,攻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防线。同时,教师的笑容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能从老师鼓励、期待与宽慰的笑容中得到勇气,获得自信,能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引入微笑教育,让微笑遍洒课堂的每个角落,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3.改革考评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行业知识、能力与水平。传统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课堂响应率低,大部分学生呈现出平时无所事事,期末疯狂背题的现象,为了凑学分而学习,而不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应建立新型的考评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比例随机分组,小组内成员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与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打分。期末试卷应根据现实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灵活多变,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大胆发言,推动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8.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76-78.

[4]常娜.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师范大学,2017.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4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和提高课堂的工夫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经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爱好,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更有助于学生的爱好、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详细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轻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运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朴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浸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怀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想象方案获区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5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

生态语言学主要涉及生态学及语言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是近年来语言学发展衍生的分支学科。与传统的语言学不同,生态语言学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着力构建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促使语言本身、语言的应用及外部条件有机融合[1]。当前,生态语言学主要是根据哈利迪的“环境语言学”及豪根的“语言生态学”两种主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环境语言学”重点关注语言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所产生的作用,而“语言生态学”则是重点聚焦于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语言功能的。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以语言本身、学习者及所在群体、语言教师及外部的环境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着力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从而大力提升学术英语写作评估及反馈水平,强化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灵活运用能力[2]。

一、学术英语写作的发展阶段及应用

(一)学术英语写作生态及动态评估的发展阶段

发展多元化、多维度的英语写作模式,对于唯结果论的写作评价与评估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评价与评估逐渐转化为以过程为导向、注重交互行为的模式,使学术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与评估有机结合,教师依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阶段的水平及个人能力实施高效的交流互动和适度干预来调整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因此,该种评估架构可以有效覆盖学习的全过程,并创新、渗透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并学习学术英语写作。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学术英语写作评价与评估已经迈过了客观测试及整体评分的两个重要阶段,并于1986年开启了全新的形成性评估阶段,即鼓励和倡导给学生的多篇习作及写作任务建档立卡,并注重写作水平提升的整体过程。随后,杨希认为,学术英语写作第四阶段的关键评价是以多元化的考察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进行生态动态的评价,借助案例分析、写作档案记录、交流访谈、学生英语写作文本分析、行为观察,以及数据统计等定性及定量多种分析形式,从不同维度考查语言学习者个体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学术英语写作的生态及动态评估体系已经初见雏形[3]。

(二)学术英语写作动态评估的应用

动态评估是基于过程性的评估方式的统称,可以分析和反馈出语言学习者内在可深入挖掘的学习潜质。维果茨基提出了动态评估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评估者语言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动作,摸索和了解语言学习者近期的提高板块,并主要依托干预或介入的手段,为语言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写作动态评价体系尚处于发展萌芽阶段,但目前学界已经有学者研究形成了干预式支架介入、交互式反馈及二者相互融合的写作档案袋评估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成果[4]。1.干预式支架介入。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客观测试及整体评分的终结性评估方式,同时强调过程性的反馈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在学术写作教学过程中,按照特定的步骤和方式鼓励引导学生持续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塞维尔列举了6周学术英语写作评估架构:第一部分,独立完成写作素材、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及最终版本论文写作计划。该部分由评估者进行反馈评价,占比为15%。第二部分,课堂多篇习作,并编辑完成论文的初稿。该部分包含过程性的评估及师生之间互动答辩,占比为15%。第三部分,学习者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深度修改并提交修改稿,最终由教师审定评估终稿。该部分占比最大高达70%。此外,部分干预式支架介入鼓励教师联合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培育学习者的电子阅读及写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契合学科发展目标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2.互动式反馈。该种方式主要是教师根据语言学习者撰写多次习作,来分析和反馈给学生在学术写作当中需要改进和指导的方面,剖析学习者的共性和个性化问题,从而提供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学术英语写作指导。此外,也有研究者基于行为观察与访谈的互动形式,具体分析反馈过程中影响师生之间交互关系及反馈对于学习者学术写作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提升策略[5]。3.“干预+互动式”写作档案袋评估。与前两者相较而言,该种评估模式更加注重语言学习者的体验感,尤其是反思日记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英语写作过程的重要意义,强化其在语言认知及情感沟通方面的衍生能力。根据安德鲁的调查分析,该种强调过程性与形成性的发展思维并利用档案袋的反馈价值评价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递减规律。结合各种类型的规范性体裁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入把握学术英语写作的内在逻辑,在学术阅读及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以此实现学习与评估双向实践的紧密融合。

(三)学术英语写作生态评估的应用

当前,学术英语写作生态评估还处于构想的发展阶段。生态评估模式表明,语言习得者的个体学术写作能力与其自身的阅读与写作经历密不可分。实际上,在人的成长阶段,尤其是儿童早期能够将与外部环境接触习得的语言变体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体系,但是由于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个体在成长成熟后出现语言学习能力和主动性的差距,同时,个体的语言学习还受外部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换言之,语言习得者自身、语言使用者及语言使用者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都会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基于此,生态评估模式关注了写作者、环境等交互因素,利用多元化的数据搜集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结果的分析分享。具体而言,大学一年级的作文评估重点在于学生习作的完成状况及其过程,主要是依赖于写作档案袋和课前、课后的调查来进行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对于民族志的评估的关注点,一方面是语言学习者的阅读及写作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则是考察和研究学校组织对于语言学习者阅读写作知识迁移的推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借助纵向个案分析、写作档案袋、个人访谈、课堂内部观察和写作语篇分析来考察评估学习者的语言写作能力。写作中心辅导评估模式的侧重点在于了解写作中心如何有效促进知识迁移转化,该模式运用写作中心学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此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而专业写作任务评估则主要了解不同的项目以何种方式提升和发展学习者的能力,此种评估模式是通过专业领域写作相关能力的发展与评估来判断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及水平。此外,通识教育项目评估的关注点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能力提升和全方面发展,那么评估的方式则是搜集大学一年级时期的作文,打造和构建本科时期的点子档案写作袋。

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学术英语写作的架构

学术英语写作是参与个体通过语言表达、逻辑架构、内容呈现的方式呈现出特定的话语内容及价值观念,具有群体交互的典型特征,还会影响同一类语篇体裁的修辞方式。学术英语写作的体裁与修辞知识、认知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三个板块为学术英语写作架构提供了框架性的支撑。为进一步剖析与解构其本质,本文对三大板块进行进一步划分。1.体裁与修辞知识板块。写作主要是依托于阅读者对于阅读价值判断的对外输出形式,而这种价值判断则是源自读者阅读统一体裁文章的体验。因而,优秀的学术写作需要展现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也有读者的思想意识,从而彰显语篇体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特征。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修辞学三角”,明确指出学术写作需要涵盖作者传达意蕴的信度、文章整体的逻辑及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交流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关键核心要素在不同类型学术表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和受不同修辞目标驱动,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文章整体架构、文笔风格及语言表达的体裁特征,形成了学术英语写作的体裁与修辞知识。2.过程和策略知识板块。从20世纪中后期起,学术英语写作的认知过程和策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过程与策略知识总体上涵盖了选题、资料查找与归纳、调研考察、分析整理、草拟文章架构、打磨修订、排版及公开发表等各关键过程的核心和有针对性的写作策略。这需要写作者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学术话语共同体知识板块。这一板块的划分是基于对语言学习者身份的考虑,语言学习者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英语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还需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该板块与上述的题材及修辞知识、过程,以及策略知识板块的内容密切相关。这一板块重点涵盖了文献综述、引用及规范罗82列,即涉及语篇文本的观点借用。此外,学术英语写作者在表达个人观点的时候,同时也是借助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领域互动以此构建起相互联系的身份关系,涉及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作者的立足点与语气呈现及读者交流互动的模式。

(二)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评估体系构建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评价注重语言习得者的认知过程、文化环境等交互因素,由此学术英语写作步入生态动态评估等范畴。根据豪根对语言本身及语言与外部环境等双向互动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语言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环境下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生态动态评估体系。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生态动态评估体系聚焦于直接课堂情境与间接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前者在学术英语写作的课内情境中,各主体在不同环境下采用生态动态评估的形式,利用课堂教学的交互实践来开展生态动态的形成性评估,从而实现题材与修辞知识、过程与策略知识、学术话语共同体知识三大板块的融合。第一,思考选题与干预、介入式的分析讲解。同一专业的几名学生构成一个研究分组,合作查找相关文献,共同探讨并确认选题,此后根据初步查找的文献资料,再各自检索所需的信息及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干预、介入式的阐述文献检索、信息分类、阅读文献的专业技巧。具备相同学术研究背景的成员聚在一起查阅文献资料,构建课内外环境学术共同体,为文章的结构搭建创造积极的有利条件。第二,文章结构性框架搭建及教师介入式讲解。当选题确认后,学生通过阅读文献绘制思维导图并梳理文献的信息资源和内在逻辑。而教师介入讲解修辞策略和体裁知识,有助于提升文章组织架构的逻辑性与层次感。例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语篇题材、修辞目的及阅读受众,教师要关注其内在的创新和矛盾,进而帮助语言学习写作者提高文章表达的可信度,推动文字内容与阅读受众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第三,学术写作中文献的规范性引用及使用技巧。教师在学术英语写作训练过程中,就学习者提出的文献引用规范性问题给予介入阐述,从而促进语言学习者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述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达到良好的表达和规范效果。第四,学术写作规范标准的解释与文章初稿的互相评价。课内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以在内容、结构、表达、语法、规范五大板块为核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写作的标准。当学生完成初稿,小组成员依据标准来阅读写作文本,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疑问或是提出修改意见。第五,初稿修订及面谈。语言学习者根据小组成员提出修订意见进行完善和修改。初稿针对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行文逻辑采用逐一面谈访问的形式;二稿关注词汇的规范化使用、表达不恰当的地方及亟待提升的空间,与语言学习者开展逐一面谈。谈话的重点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及写作的目的、经历,帮助学生有逻辑、完成清晰地传递写作思路。第六,形成定稿并编入电子写作档案袋。语言学习者在完成最终版本的论文写作后,将学期内的两个、三个题材各自编入电子档案中。后者则是在课堂生态情景之外,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需要保持与学术英语写作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关系。第一,开设学术英语写作相关课程。通过建立电子学术英语写作记录档案,利用动态数据的跟踪比较,来评估语言学习者学术写作水平的变化。第二,开展英语写作竞技比赛。比赛有助于改变对语言学习群体的氛围、评估写作能力、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第三,英语通识学术写作课。面向于学校不同级的学生,此种评估模式旨在多维度、多渠道来提升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未来,间接学校教育情境评估的构想是,全面搜集和吸纳不同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和竞赛的资料,通过建立电子写作档案袋的形式,嵌入访谈介入,从而对语言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文章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构建了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生态动态评估体系。该体系重视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语言本身、学生个体及群体、教师和教育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当面谈话、学生习作文本分析等形式,发现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介入式帮助。与此同时,不同的写作课程设计及项目依靠电子写作档案袋关联,能够动态监测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空间,从而大力提升其学术英语写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评估体系尚未发展成熟,例如学术英语写作的过程与策略知识板块的评估亟需完善、提升,从而推进语言学习者在文献研究、语言表述、逻辑分析等内在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军.中美二语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和课程需求评估比较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01-107.

[2]赵冠芳,吕云鹤.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学术英语写作的构念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6):69-79,147.

[3]杜宁.学术英语写作对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驱动性研究———基于项目教学模式[J].海外英语,2019,(3):5-6.

[4]韩萍,侯丽娟.从体裁分析角度探索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J].外语界,2012,(6):74-80.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阅读;研究性实验

1引言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使命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1],有6个二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2],三大基础理论:空间与形态营造,景观生态,风景园林美学[2]。生态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3],为了应对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景观生态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现[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专业人才的责任[3]。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增加其生态知识储备、使其深入理解生命体之间及它们与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生态规划应用的理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需要。西华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参考建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景观生态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6学期开课,有2个学分32学时,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的结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景观生态学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从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改革策略和途径,并通过教学组织应用进行实践,为改善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生态学教育培养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景观生态学课程在非生态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适宜性

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实践”的二元结构为主,部分高校在此结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地域等自身特点,建立了如“理论+案例+概念设计”[3]“理论+实验+实习”[5]“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实践与探究性学习”[6,7]“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8]“教学+实践+实验”[9]等三元结构。虽然已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但各校之间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发展不均。从理论方面,有的建立了与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理论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如结合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理论优势进行的景观生态发展总结和思考、结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风景园林生态伦理教育[10]、结合绿色基础设施[11]和景观都市主义[12]理论的教学课程。有的建立了与各类保护、规划等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基于雨洪管理与集雨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教学[13,14],基于整合观的生态技术教学研究[15]。从实践方面,即使有实践教学版块,有的缺少与地域特征结合的应用案例[16],有的地方院校受经费与办学条件限制,缺少野外实习基地、实验机房等,实践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17,18]。

2.2课程协同性

首先,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主干课程之一[9]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理论类课程如园林工程、景观植物应用等的衔接较弱[19],学生难以将各门理论课融会贯通。其次,对本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协同性较低,以知识点、概念、理论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难以辨析景观生态学是理论成果,还是可以作为基础原理方法指导所有范围类型的规划设计。与设计类专业课衔接时,景观生态学课程中的专业名词,如“植物群落结构、景观生态格局”等,与不同尺度、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将课程内容应用到专业规划设计中。2.3教材适宜性风景园林专业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教材有:《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尚无适合专业自身特色的生态学课程教材[20],多数直接采用其他学科背景学者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但与风景园林专业结合的实践性较差[20],教学内容体系与其他专业区别不大[21]。同时,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落后于学科快速发展[5]。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与案例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常用教材的修编跟不上研究发展速度,对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更新不足[16]。

3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变革

各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搜索CNKI的期刊数据库,有12271篇文献(搜索日期为2021年12月28日),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与教材相比,学术论文更具有时效性,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看到学科的发展形势、最新进展。因此,本文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核心课《景观生态学》为例,尝试在对2018级风景园林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的教学结构,变革为“理论+研究性实验”。在按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概念讲授的同时,引入学术论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辨析学术论文类别、精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3个步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入手,通过文献结构梳理、内容解读,到写作输出的方式,不仅对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理解,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3.1辨析学术论文类别

对数量众多的景观生态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辨析,可以提高论文阅读效率。首先,建立论文分类层级结构,如图2所示;其次,利用主题词搜索,将检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辨析、归纳到相应的分类中。此步骤的学生实验结果:从论文分类层次上,都通过认真思考,建立了至少三级分类层次,且在第三级分类时,根据检索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辨析总结,如“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完善”。从研究内容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了研究方向,利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比如对城市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进行对应层次分类归纳。从各类型文献的辨析上,大部分学生对实证性论文分类较为清晰,对数理实证层次继续细分了如模拟、遥感、统计等数理方法的第三层次,对案例实证层次以观察、访谈研究方法细分了第三层次,通过实证类文献的辨析,对景观生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理论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容易混淆,尤其是对理论性论文的细分层次表现出了很强的个体差异,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研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理论对比的类型辨析较易,但对理论构建、理论完善类型的理解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练习。综述性的论文数量少于理论性和实证类,但依然存在辨析难度,学生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后,才能辨析出综述论文的重点是突出总结还是展望前景之类的差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工整理、课堂汇报、相互提问、教师讲评,再次修改,对论文分类层次不断清晰,有针对性地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景观生态学各研究方向的进展成果。初次的“研究性实验”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为未来想要继续深入进行科研工作的同学启发了兴趣。

3.2精读学术论文

该步骤的要求是:在明晰研究性论文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某一类型中的一篇英文论文,按文章结构进行精读解析。从论文类型选择上,实证性论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及时反映了各研究方向最新应用成果,体现了研究热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实证性论文进行精读,如关注外来植物对农用地生境影响的实地调查案例、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影响的模型研究等。说明实证性研究论文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对教材讲授的概念、名词等内容,建立了实际案例的空间联想。从论文结构分析上,各组同学通过精读,明晰了实证性论文的标题主要包含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关键词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摘要的字数差异较大,但结构上,都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结论、意义。熟悉了正文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大部分组成,辨析了结果来自于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结论是可以通过对比等分析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精读解析,对第三步骤的写作实验有了结构性的指导与启发。

3.3论文写作

通过研究性论文写作,思考与输出课程理论学习的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选题兴趣,可以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风景园林设计课作业,以实现景观生态学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联动衔接;可以解析其他的研究案例或设计方案;对比本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关系;综述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此步骤实验对本科阶段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两个步骤开展,首先是写作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接着,通过讨论、汇报、讲评、修改之后,在至少建立两级目录结构后,开始全文的写作。从学生的实践结果看,写作类型清晰的有两类,一是综述类,二是实证类。实证类主要是将设计课的作业作为案例,结合了景观结构分析等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理论与设计内容结合的写作。综述类论文写作难度较大,选择此类型写作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本课程理论想要深入理解学习的主动性,如“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近40年某期刊文献分析”等。总结此步骤实验成果,学生刚开始尝试研究性论文的写作,会有题目范围过大、写作深度不够、停留在数据、资料分析直接结果层面、关于研究内容观点的深入总结较少等问题。但也通过此步骤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研究性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实践,对课程理论教学给予了研究性补充。

4结论

总结此次《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下方面值得反思:在辨析学术论文类别这个步骤时,可以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对第一层分类结构的三大类别分别开展教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缩小范围,聚焦检索与该章节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如在讲授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章节时,可根据章节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实证性论文分类辨析总结,在讲授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章节时,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性论文分类辨析。在精读学术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步骤时,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与写作的论文类型一致的范文进行精读,从结构到内容都可以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点,缩小写作题目范围,并给予更长的写作时间和多次讨论、指导。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疑问”主动搜集资料、在讨论交流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的认识;以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阅读、思考当下社会热点,解读各类运用生态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形成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性思维,为未来的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角色;研究文献;分析

近年来,“教师角色”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角色原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将“角色”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了“社会角色”一词。之后,角色概念进入教育领域,教师角色理论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些年来,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现状及进展如何,本文将从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局限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提供参考。

1文献检索范围

本文以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高校外语教师角色”为篇名,对2008-20172年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28篇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趋势图12008-2017年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总体趋势分析在过去的十年间,关于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重要研究共计28篇,如图1显示,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08-2012年期间数量较少,5年共有9篇,约占全部检索论文数量的32.1%。这与当时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因此这一领域鲜受关注。在2013-2017年期间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论文数量有起伏,但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5年间共19篇,约占全部检索论文数量的67.9%。显然在这一时期,随着MOOC、翻转课堂、微信学习平台等教学形式的变化,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都有了明显的丰富与进步。2)研究方法根据应用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并分析数据资料的研究;非材料性研究是指用思辨的方法探讨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此为依据,笔者对28篇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归类(见表1)。表1显示,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中,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2008-2012年间共有9篇,约占全部检索论文数量的32.1%;而实证性研究数量为1篇,仅占全部检索论文数量的3.6%。这说明研究者缺乏方法意识,多数是在原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理解与认识自下而上地建构理论。表12008-2017年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3)研究内容依据研究的具体内容,近十年间的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四类:教师单一角色研究、某一类型课程的教师角色研究、结合不同语言学习理论的教师角色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在28篇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相关论文中,数量居第一位的是结合不同语言学习理论的教师角色研究,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是15篇,占总数的53.6%。由此可见,专家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不同的教学流派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教师角色的演变。

3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对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分析来看,近十年间,国内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值得后人借鉴。在28篇有关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文献中,“结合不同语言学习理论的教师角色研究”成为广大教师与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如朱霞(2009)探讨了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角色观,反对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反对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雷丹(2015)提出了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新视角,认为教师生态位研究以生态学的“动态、良性、兼容”的核心理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分析外语教师的“态”和“势”,这是对传统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突破和延伸,可以弥补教师角色研究单一性。然而深入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当前的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相对于其他领域,有关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成果逊色很多。十年间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仅有28篇文章发表。可见教师角色研究并没有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并发挥好这些角色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2)研究内容集中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变化的描述性研究,例如由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语言环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等等,而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师教学行为背后复杂的深层原因。而且这些研究多是从教师的单一视角出发且通常为某一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师角色研究,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因此,更进一步的研究必然要求一个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视角,例如学习者、研究者的他者视角,从而全面透彻地了解教师角色以及角色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微观环境等影响因素。(3)研究方法单一对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多集于阐述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教师角色变化,实证性研究很少,而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有效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使结论更加科学、准确。因此,教师角色呼唤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以求深入了解教师角色行为及其背后的理念。

4结语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9

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1972)提出来的。他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语言的多样性;(2)濒危语言的存在;(3)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4)语言系统中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5)生态批评话语分析。简单地总结一下,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其实就是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和角度去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语言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态语言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探究语言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为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开辟一些新的道路。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09年代,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1990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世界大会上的精辟发言加强并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菲尔(Fill)(2001a)认为豪根(1972)与韩礼德(1992)的论文引出了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来理解,也就是说把生态学理解为环境中的语言;另一种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生态学。自此之后,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开始大张旗鼓,涉及到了对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语篇进行生态化研究,对诗歌的生态化研究等等。生态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起步可以从上世纪末追溯,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最开始,外国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翻译、学习和引进外国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著作和观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说,范俊军在2005年,在自己的论文中就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领域和课题。之后,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和语言进化律等新理念也被人们慢慢地接受和熟知。受到韩李德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世界大会上的发言《意义的新方法:挑战应用语言学》的启示,王晋军教授(2006)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语法观即“绿色语法”。吴文、李森(2009)则在他们的研究中介绍了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课堂教学观的重新构建。而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则起步稍晚。不过,还是有很多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比如,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翻译,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我国这样的环境下保护濒危语言,改善语言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等手段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态化等等。

作为一名语言学科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本人更加关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如何促进课堂的生态化。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与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很难考虑到生态化问题。几乎没有中小学老师从生态化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诚然,这与教师缺乏相关的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生态化课堂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网络课堂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多元等等。从目前的的研究成果来看,生态化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作为奠基式的阶段,其课堂的生态化教育还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将生态化课堂“嫁接”到中小学课堂,是一个急需我们思考的问题。尽管“嫁接”这样的字眼让人看上去有那么些“不自然”,但是,这样的尝试是有必要并且紧急的。结合阅读的文献和本人过去的教学经历,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人学习,将之束之高阁也是无济于事的。作为一个还比较新的教学视角,生态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还有待老师们去学习。作为中小学教师,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远远不够了。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门槛在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教师队伍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可能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完全没有听说过“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这样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渗透也就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各个中小学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而开展理论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邀请高校的教授深入教师中进行学术讲座,要求教师定期汇报理论学习成果,利用网络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其次,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化资源。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之前盛行的五维教学目标体系,还是现在“新鲜出炉”的学科素养的四大方面,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推动生态化课堂建设的必经之路。生态语言学强调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目标可能需要考虑更多。首先,一方面,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思维、品质、价值观等等方面全面地制定我们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成绩较好的与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学习习惯较好的与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想学生等等,我们都要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一样的目标,“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资源。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来源于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以,要想使教学目标生态化,我们必须作为一个研究者去挖掘教材当中的资源,将教材吃懂、吃透、甚至是超越。第三,继续“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多元化。尽管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的负重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终究无法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所有的同学在一个班级,面对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师还是一样的循环往复地教课。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可能像“保姆式”的一对一的教学,这在任何一个人国家或者地区都是不现实的。这里说的“因材施教”是说教师要在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举个例子,例如一个任务的设计就需要教师下功夫。同一个任务的难度和形式由教师来设计,针对那些比较安静的学生来说,可能他们更倾向于比较安静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有些学生可能会倾向于用比较“热闹”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方式去完成,只要达到效果,选择的权利还是应该交还给学生的。第四,平衡多方的关系,竞争与写作“两只脚”走路。生态学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观点。这简短的一个词包含的意义却是极为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师,平衡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如何平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有些同学可能课上很认真地听讲,然而课下却是将一切抛到一边,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再比如说,如何平衡英语和其他各门课程自己的关系,是否在英语课堂可以有机地渗透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在涉及到体育运动单元的时候是否可以教授一些体育运动的小知识,在谈到西方的节日的时候是否可以传播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平衡还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有些课堂上,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那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这样下去,两极分化的现象只可能越来越明显。同时,平衡还设计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校内和校外之间等等多种关系。而在课堂上或者是在校内,竞争与合作可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了。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各种小组合作屡见不鲜,但是这样的“分组”可能只能说是一种“伪分组”,随便地按照座位一分,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完全没有考虑分组后各个组的成员搭配,这样的分组效果也是甚微。

本人认为,如果要开展小组合作,那就大胆地打破位置的空间束缚,将座位排成一个圆形,一旦进行小组合作就立马按照教师分好的小组开始进行,这样的合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小组如何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像是性格特点、认知规律、思维方式等等都要考虑。第五,优化评价体系,让教学焕发新生。说道评价体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为太多人所诟病。中国现在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所谓的解决措施。但是,在真正地日常教学实践中有多少可以被真正地应用,恐怕还有待考证。本人结合以往的实习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实际的几点想法:首先,减少考试次数,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之所以像“牛皮糖”一样顽固不化,考试此时太频繁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过去的期末考、期中考,到后来的月考、单元考,甚至到现在的周考、日考,加上各种各样的联考、模拟考、水平考等等,如此臃肿的考试体系严重阻碍了评价体系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进行考试,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众所周知,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而形成性评价的形式有很多。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一个这样的评价方式。与其设计各种各样的作业或者是试卷,倒不如在课堂上与学生多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直接、方便。最后,关注进步,发现优点。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拿同一个标准要求他们。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纠结在他做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渐进,细水流深才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中小学课堂的生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已经有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步伐,作为未来的老师,如何建立生态化的课堂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但愿未来的课堂会上增添更多的“绿色”,老师和同学可以享受每一段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时光!

参考文献:

[1]Fill,Alwin.LanguageandEcology:EcolinguisticPerspectivesfor2000andbeyond[J].AILAReview,2001b,(14):60-75.

[2]Halliday,M.A.K.NewWaysofMeaning:TheChallengeofAppliedLinguistics[A].InMartinPǜts(ed.)ThirtyYearsofLinguisticsEvolution:StudiesinHonourofRenéDirven[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2,59-95.

[3]Haugen,Einar.TheEcologyofLanguage[A].InAnwarS.Dil(ed.)TheEcologyofLanguage:EssaysbyEinarHaugen[C].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2,325-339.

[4]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0-115.

[5]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3-57.[6]王晋军,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7-60.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路径

一、前言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学应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中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文化语境。通过深入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种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知识的讲解,对文化的学习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也无法理解其内涵。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以展示音标和释义为主,多以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单词并准确拼读为教学目标。但当问及单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时,反馈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对语言所涉及的他国文化十分生疏,更不会思考是否能将本国文化与其对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教授“wolf”一词时,只是做中文翻译并展示图片,并未提及单词的文化语境。实际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对狼的认识各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狼是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讲道义的、罪恶的象征,但对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狼却代表着勇敢、协作和灵性,甚至成为民族的图腾。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母爱的温情、野性、自由等。2.教材文化内容渗透度低。从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国家文化的能力明显高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简单分析教材后发现,大部分内容都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介绍,单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数量极少,导致教材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英语课就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与本国文化无关,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度低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课堂文化学习观念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等时,学生们表示很陌生,对于它们的由来以及发展知之甚少,但对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显得颇有兴趣。由此可见,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存在方向倾斜。英语教师仅有传播文化的意识,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母语素养,无法充分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素养意识及内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内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强调目标语文化,几乎完全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母语教育面临着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三、文化生态学理念的指导意义

文化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早先的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将人类纳入研究范围,之后生态学被用于人类社会研究,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学。其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其论文《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进化的方法论》中提出。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的放到整体环境中去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的产生、塑造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对环境又会有反作用。[4]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观念,从动态与平衡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自觉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变革之道。胡文仲指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当今时代,人类生态思维空前活跃,生态意识日益强烈,走生态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潮流和人们的普遍认知。纵观中学英语课堂的变革之道,应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借鉴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依托教育生态理论知识,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应对策略。(1)形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学强调用各种生态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同样,要实现英语课堂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也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从教学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课上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带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2)内容多元化。目前教材中也有涉及本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但内容不够丰富,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合需要从教材入手,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文本呈现。其次,需拓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如扩展课外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拓展,能够让学生从教材原本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接触到更多新颖的事物和知识内容,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和加强。在进行文化教育时,如果仅仅依靠教材难以全面提升学生文化底蕴,难以满足文化渗透的要求。(3)方式多元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输入尚不够,还需拓宽输出方式。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的掌握是由学生自身的理解、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的传授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要用生态学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观点来看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将自己所了解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文化本身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全方面发展。2.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发展之路。将文化生态理念融入中学英语课堂,不仅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付出时间和努力,对于教材改革和教师培养也同样需要用心打磨。生态学视域下解读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课堂,不仅是一种新的视角,更是强调当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属性。因此针对微观层面的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1)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教学文化语境。文化学习若缺乏相应的教学语境,学生很难感受及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语境能够营造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课堂,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的多文化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就不能囿于课本中词汇、语法或者阅读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还要涉及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例如,观摩“WesternFestival”课堂教学后作出更改,回归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并用英语表达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异同,完成具体的文化对比调查报告。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态教学文化的情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2.合理改编教材,科学渗透文化。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是传统文化回归中学英语课堂的重要路径。首先,应在教材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基本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习惯、西方生活为主,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非常少,因此要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衡量好二者的比重,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英语课并不单纯是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课,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其次,要丰富教材板块。除了介绍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与文化有关的课堂活动,以图片、对话的形式列出相关句式,让学生们自行组织语言,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标签。如果只会用英文表达西方国家的文化,面对本国文化却“失语”,那么语言是没有灵魂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课堂中,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对教材的改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融合起来,从而提高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3.提升教师母语素养。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母语素养对于生态课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身母语素养,要从动态、立体的角度来审视母语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体现着规范性。汉语知识博大精深,很多古文和文化都有着特定表达,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并深化,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母语素养。例如,教师在备课和个人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查阅相关资料来掌握对应英语知识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母语素养,提升言语表达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另外,教育体制机制也应优化改革,应在注重培养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教师母语素养的提高,发展我国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学视域下,中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一大举措。为了促进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将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去形象化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教学文化语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应当适当进行改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教材板块。学生也应当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对传统文化怀有崇高的敬佩之情,要有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从而在增加人生认知的同时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培养,绝不应该单单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实现英语课堂中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实现稳定的、多元的、平衡的发展,是教师自身母语素养提高、课堂生态教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教材中科学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有机统一、共同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小刚.文化生态学观照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商,2013(13):304.

[2]张航,于姗姗.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国内期刊的论文分析(2005-2019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3):45-48.

[3]刘汭雪.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李大艳.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0(2):16-17.

[5]曹桂花.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与英语教学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3):90-92.

[6]褚延湖.中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J].名师在线,2020(15):16-17.

[7]张仁平.关于“以人为本”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2):104-105.

[8]冯延燕.中西方“狼”的象征意义[J].科技信息,2011(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