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生态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2-06-29 09:58:49

小学英语生态语言学研究

初次接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时,单纯地以为,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语言学研究中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研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反作用。然而,在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后发现,如此理解生态语言学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涉猎的范围远远大于此。在理解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前,我们需要对生态学这一概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如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生态学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态语言学其涉及的研究对象也是包罗万象的。

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1972)提出来的。他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语言的多样性;(2)濒危语言的存在;(3)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4)语言系统中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5)生态批评话语分析。简单地总结一下,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其实就是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和角度去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语言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态语言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探究语言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为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开辟一些新的道路。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09年代,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1990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世界大会上的精辟发言加强并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菲尔(Fill)(2001a)认为豪根(1972)与韩礼德(1992)的论文引出了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来理解,也就是说把生态学理解为环境中的语言;另一种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生态学。自此之后,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开始大张旗鼓,涉及到了对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语篇进行生态化研究,对诗歌的生态化研究等等。生态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起步可以从上世纪末追溯,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最开始,外国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翻译、学习和引进外国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著作和观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说,范俊军在2005年,在自己的论文中就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领域和课题。之后,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和语言进化律等新理念也被人们慢慢地接受和熟知。受到韩李德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世界大会上的发言《意义的新方法:挑战应用语言学》的启示,王晋军教授(2006)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语法观即“绿色语法”。吴文、李森(2009)则在他们的研究中介绍了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课堂教学观的重新构建。而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则起步稍晚。不过,还是有很多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比如,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翻译,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我国这样的环境下保护濒危语言,改善语言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等手段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态化等等。

作为一名语言学科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本人更加关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如何促进课堂的生态化。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与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很难考虑到生态化问题。几乎没有中小学老师从生态化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诚然,这与教师缺乏相关的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生态化课堂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网络课堂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多元等等。从目前的的研究成果来看,生态化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作为奠基式的阶段,其课堂的生态化教育还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将生态化课堂“嫁接”到中小学课堂,是一个急需我们思考的问题。尽管“嫁接”这样的字眼让人看上去有那么些“不自然”,但是,这样的尝试是有必要并且紧急的。结合阅读的文献和本人过去的教学经历,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人学习,将之束之高阁也是无济于事的。作为一个还比较新的教学视角,生态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还有待老师们去学习。作为中小学教师,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远远不够了。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门槛在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教师队伍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可能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完全没有听说过“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这样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渗透也就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各个中小学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而开展理论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邀请高校的教授深入教师中进行学术讲座,要求教师定期汇报理论学习成果,利用网络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其次,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化资源。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之前盛行的五维教学目标体系,还是现在“新鲜出炉”的学科素养的四大方面,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推动生态化课堂建设的必经之路。生态语言学强调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目标可能需要考虑更多。首先,一方面,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思维、品质、价值观等等方面全面地制定我们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成绩较好的与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学习习惯较好的与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想学生等等,我们都要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一样的目标,“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资源。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来源于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以,要想使教学目标生态化,我们必须作为一个研究者去挖掘教材当中的资源,将教材吃懂、吃透、甚至是超越。第三,继续“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多元化。尽管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的负重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终究无法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所有的同学在一个班级,面对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师还是一样的循环往复地教课。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可能像“保姆式”的一对一的教学,这在任何一个人国家或者地区都是不现实的。这里说的“因材施教”是说教师要在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举个例子,例如一个任务的设计就需要教师下功夫。同一个任务的难度和形式由教师来设计,针对那些比较安静的学生来说,可能他们更倾向于比较安静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有些学生可能会倾向于用比较“热闹”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方式去完成,只要达到效果,选择的权利还是应该交还给学生的。第四,平衡多方的关系,竞争与写作“两只脚”走路。生态学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观点。这简短的一个词包含的意义却是极为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师,平衡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如何平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有些同学可能课上很认真地听讲,然而课下却是将一切抛到一边,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再比如说,如何平衡英语和其他各门课程自己的关系,是否在英语课堂可以有机地渗透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在涉及到体育运动单元的时候是否可以教授一些体育运动的小知识,在谈到西方的节日的时候是否可以传播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平衡还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有些课堂上,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那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这样下去,两极分化的现象只可能越来越明显。同时,平衡还设计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校内和校外之间等等多种关系。而在课堂上或者是在校内,竞争与合作可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了。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各种小组合作屡见不鲜,但是这样的“分组”可能只能说是一种“伪分组”,随便地按照座位一分,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完全没有考虑分组后各个组的成员搭配,这样的分组效果也是甚微。

本人认为,如果要开展小组合作,那就大胆地打破位置的空间束缚,将座位排成一个圆形,一旦进行小组合作就立马按照教师分好的小组开始进行,这样的合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小组如何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像是性格特点、认知规律、思维方式等等都要考虑。第五,优化评价体系,让教学焕发新生。说道评价体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为太多人所诟病。中国现在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所谓的解决措施。但是,在真正地日常教学实践中有多少可以被真正地应用,恐怕还有待考证。本人结合以往的实习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实际的几点想法:首先,减少考试次数,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之所以像“牛皮糖”一样顽固不化,考试此时太频繁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过去的期末考、期中考,到后来的月考、单元考,甚至到现在的周考、日考,加上各种各样的联考、模拟考、水平考等等,如此臃肿的考试体系严重阻碍了评价体系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进行考试,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众所周知,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而形成性评价的形式有很多。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一个这样的评价方式。与其设计各种各样的作业或者是试卷,倒不如在课堂上与学生多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直接、方便。最后,关注进步,发现优点。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拿同一个标准要求他们。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纠结在他做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渐进,细水流深才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中小学课堂的生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已经有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步伐,作为未来的老师,如何建立生态化的课堂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但愿未来的课堂会上增添更多的“绿色”,老师和同学可以享受每一段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时光!

参考文献:

[1]Fill,Alwin.LanguageandEcology:EcolinguisticPerspectivesfor2000andbeyond[J].AILAReview,2001b,(14):60-75.

[2]Halliday,M.A.K.NewWaysofMeaning:TheChallengeofAppliedLinguistics[A].InMartinPǜts(ed.)ThirtyYearsofLinguisticsEvolution:StudiesinHonourofRenéDirven[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2,59-95.

[3]Haugen,Einar.TheEcologyofLanguage[A].InAnwarS.Dil(ed.)TheEcologyofLanguage:EssaysbyEinarHaugen[C].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2,325-339.

[4]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0-115.

[5]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3-57.[6]王晋军,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7-60.

[7]吴文,李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语言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9,(3):48-53.

作者:彭如 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