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8:09:40

农业种养技术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1

1模式原理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利用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对水分要求以及养分需求的互补原理,在种养过程中龙虾吃食水稻秸秆、水草、水生昆虫、幼虫、虫卵等,减少水稻病虫草危害,龙虾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剩余残饵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料。水稻收割后秸秆返田,通过旋耕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促进了土壤水蚯蚓的生长,灌水后腐熟的秸秆,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龙虾提供了最佳饲料,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获得绿色稻米和优质龙虾。

2模式设计与配套管理

2.1选址要求。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的稻田,尤其沿河的低洼田更好,面积大小不限,最好以3~6hm2为一个单元,同时还要求交通便利,电力实施有保障。2.2大田设计与管理。2.2.1开沟筑埂。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2m,深1m,环形养虾沟离田埂2m远,拐角处最好呈弧形。面积较大的稻田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或“一”字形田间沟,沟宽1.5~2m,深0.6~0.8m。环形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10%~15%,利用挖沟的土加宽、加固周边田埂,埂面宽1~2m,高出田面至少0.8m[2],以防渗水或坍塌,同时也要做好防止龙虾逃跑事项。2.2.2控制水质与水位。水质应符合健康养殖要求,小龙虾对重金属以及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非常敏感,应严加注意。龙虾越冬前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cm左右,越冬期间应提高水位至40~50cm保温;春季应降低至30cm左右提升水温,夏季水温过高应将水位逐步提高至60cm左右达到降温的目的。2.2.3种植水草。虾沟内栽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水面约占虾沟面积的20%~30%,以零星分布为好。2.2.4除敌害生物。威胁小龙虾生存的敌害有水娱蚣、水蛇,水老鼠等。放养前须用生灰石(50~75kg/亩)泼洒,清杂除害。进水口要用20~40目沙网过滤,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以防敌害侵入,平时勤巡查及时清除田内敌害生物。2.3模式流程设计。1~3月田中灌水耕作促秸秆稻草腐烂,促进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3~4月放养龙虾;4~6月投饵饲养;4~8月捕捞商品龙虾售卖;6~11月水稻种植,稻虾共生;12月旋耕灌水促稻蔸稻草腐烂(见模式流程图1)。

3模式核心技术

3.1水稻栽培技术

3.1.1品种选用。一般选择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病虫害、抗倒伏、米质优的大穗型品种,青阳县主要以种植单季杂交稻为主,品种有丰两优香1号、深两优5814等组合,也有种植适宜的粳、糯稻品种。调查发现一些种粮大户选择用双季杂交晚稻品种做该模式单季稻种植,因为其生育期短,总体效益也很好,品种可选用丰源优299组合等。3.1.2大田用肥。在当年第一季小龙虾捕捞结束后,先排浅田水,将龙虾赶到预备的虾沟中,再耕田施肥,每亩基施腐熟的有机肥250kg、45%(含纯氮磷钾为15%-5%-5%)复合肥10~15kg。在水稻栽后7d左右,追施尿素7.5~10.0kg/亩,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养虾稻田禁用碳酸氢铵[2]。3.1.3水稻移栽。一般6月中旬至7月初移栽,宜适度稀植,确保田间通风透气,杂交稻行株距宜选用33cm×18cm,栽植1.1万穴/亩为宜,粳稻手工插秧行株距宜选用30cm×16cm,抛秧密度宜保持在1.4万穴/亩左右[3]。该模式不宜用水稻撒直播方法。3.1.4水分管理。水稻栽后7~10d保持田间浅水,促进水稻活棵分蘖,水稻中期灌水5~10cm,以利龙虾入田活动觅食。分蘖末期排水搁田3~7d,养虾田应轻晒。抽穗扬花期应将田水逐渐加深到20~30cm。水稻进入黄熟期要及时落水,使田块干硬,便于机械入田收割。3.1.5病虫草害防治。稻虾共作应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田间杂草应人工除去。必须用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一般使用的农药有:Bt生物农药、氟虫苯甲酰胺、井冈霉素等。喷洒农药时应加深田水,降低药物浓度,减少药害。慎用含磷、菊酯类、拟菊酯类药物。2016年在该县新河镇菖蒲圩稻虾共作田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盏/3hm2)示范,有效控制了稻飞虱与螟虫数量,减少了用药次数,此物理防治技术值得推广。3.1.6水稻收割。一般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收割,收割时留10~20cm高度的稻蔸,并将稻草返田,然后灌水20cm左右,浸没稻蔸和稻草,促进秸秆腐烂产生浮游生物,为龙虾提供饵料来源。

3.2龙虾养殖技术

3.2.1放种。每年的3~4月投放幼虾,每亩投放1cm以上的幼虾1万~2万尾,应放养同一规格的虾种,要一次性放足,一般投放的日期越早,养殖的效果越好。投放虾种不宜过于集中,应在稻田内分点均匀投放,应选择在晴天早、晚投放,避免在阳光强烈和高温下投放。5~7月视亲虾繁殖虾苗和捕捞的情况,随时补充虾苗。在8~9月份投放(规格:30g/尾左右)亲虾15~30kg/亩(雌雄比为2∶1或3∶1),可在稻田附近设置亲虾暂养池,最好与稻田连在一起,待单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放虾入稻田,利用稻田冬休时间,让亲虾自行繁殖虾苗,以供来年稻田养殖。3.2.2饲养。稻田龙虾主要吃水草、秸秆以及浮游生物等,每月要施腐熟鸡粪等有机肥100kg/亩左右。前期一般不需投饵。养殖后期(5~6月)可适当投饵(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30%),下午16∶00~18∶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70%),饲料可选择米糠、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鱼肉等,还要补充一些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稻田虾体重的2%~6%(以当天投喂的饲料在3~4h吃完为宜)。3.2.3捕捞。稻田养殖龙虾捕捞时间为4~8月,主要集中在5~6月,及时将大规格龙虾捕捞,降低稻田中龙虾的密度,促进小龙虾个体快速生长,提高产量效益。一般采用虾笼、地笼网捕捞,具体做法是:将虾笼和地笼网(网眼规格2cm左右)置于稻田虾沟内或稻田中,每天清晨起笼收虾,虾笼隔一段时间移动一下位置,在虾笼中设置诱饵引诱小龙虾进网,当捕捞量逐渐减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集中于虾沟中放虾笼。一般8月底至9月初结束,余下的成虾投放到虾沟中用于虾苗繁殖,为翌年养殖储备苗种。

4效益分析与推广前景

4.1效益分析2016年经青阳县调查发现,该种养模式水稻产量(以单季杂交稻为例)450~550kg/亩(276元/100kg),产龙虾50~100kg/亩(25~50元/kg),除去稻种、肥料、

虾苗、饲料、人工、田租等费用,预计纯收入为1500~2500元/亩,比传统的一年稻麦两熟效益要高20%~50%。

4.2推广前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良性循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该种养模式是一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有效模式,在圩区、灌溉方便的稻田尤为适合,因其简单易行,成本低,见效快,且市场行情看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袁旭峰 单位:安徽省青阳县种植业局

参考文献:

[1]杨大庆.桐城市“稻虾兼养”模式[J/CD].基层农技推广,2017,5(2):61.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对洱海保护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云南省政府关于“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的部署要求,深入强化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推进“三禁四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全力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难题,有效减轻农业面源负荷,促进洱海保护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以科技创新助推洱海保护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统一思想,创新思维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绿色食品牌”的部署要求,以生态种植、质量追溯、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人与洱海保护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健康绿色、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子,实现洱海保护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与大理州农科院等科技部门密切配合,结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集思广益,高度统一思想,创新思维,创新科技,秉承“绿色、创新、务实”发展理念,奉行“生态优先、质量至上、产品安全”的发展宗旨,园区紧紧围绕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按照“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发展原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助推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好路子。

2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大理州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理州农科院农技站、大理州渔业工作站、大理市农业局等农业科技部门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努力为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经2017年和2018年2年的建设,与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大理市荣江部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根据农业部要求,示范区以集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收入,提升农渔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扶贫和三产融合等功能作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运作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区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大理州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大理市凤仪镇华营村流转土地97.33hm2,以大理州农科院、大理州渔业站、大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为技术依托,按照“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发展原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园田建设标准和源头控制、过程消减、末端治理的农业面源综合防控技术路线,扎实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态种养、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节水农业技术及田园清洁生产,实现控水、减肥、减药,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稻田综合种养由于改善了生态条件,可明显减少化肥,做到少施或不施化肥,少喷或不喷施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无残留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实现节本增效。通过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公司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使增产、增鱼、增肥、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四增、四节”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发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既能实现生态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又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精准脱贫,助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实,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模式和技术支撑。

3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农村种养循环经济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彼此分割的,互不相关。故此,转变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与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1生态伦理背景下发展种养循环经济的意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生态伦理背景下发展种养循环经济,建设种养循环经济新模式对当前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1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推进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采用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后,单位劳动力既可以承担农业生产活动,也能够同时进行畜牧业养殖活动,能够有效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农业与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与畜牧业的经济收益。同时,农业为畜牧业提供了饲料,畜牧业为农业种植提供绿色农家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随着种养循环经济的不断普及,最终会形成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循环发展模式的农业企业,实现农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2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机统一。种养循环经济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种养循环经济在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生态效益,转变了过去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过去的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处理牲畜粪便,同时排放大量的污水,有些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河水。养殖户周围臭气熏天,过往行人掩住口鼻、奔跑而过。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将畜牧业的粪便做沼气的原料,通过一系列无害化处理输出沼气,然后将其余残渣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解决了土壤问题。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1.3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是农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摆脱了传统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的状态,由传统的分散生产转变为集中化、机械化生产。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生态效益,减少畜牧业饲料原料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在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畜牧业产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且肉质更为优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种养循环经济这种新模实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畜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农业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料,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在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生产模式完善,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2生态伦理背景下种养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伦理的背景下,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种养循环经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标准,缺少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畜牧业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2.1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标准。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在管理标准量化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农村青年大部门在城市务工导致现在农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相对于年轻人而言,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范化标准接受和理解程度较低,故而在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过程中量化管理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已经建立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实验区内也存在类似的管理标准规范化的问题。例如在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生产经营制度、科学规范化的操作与管理流程、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操作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与发展。2.2缺少专业人员。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需要专业的技术与经验,从农业和畜牧业总体从业者构成来看,特别是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知识和技术接受能力不高,所以在构建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人才。近年来,政府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但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较小。农业与畜牧业的从业者具有丰富的经验,缺少规范化操作,需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此外,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虽然一些农业学校加强了对农业和畜牧业的人才培养,但是年轻人在毕业后只有一小部分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活动,且很少有年轻人选择回到乡镇或者乡村去从事农业与畜牧业的生产活动,青年人的就业观直接影响了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3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国家对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业与畜牧业的财政支持,但就目前的种养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种养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仍旧不足。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在推进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需求。此外,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收益期长,所以鲜有企业进行资本投入,只能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故而影响了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3发展种养循环经济的措施

针对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3点解决策略。3.1培养专业人才。在农村推进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鼓励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或者工作。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为种养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指导,推进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可行性分析。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年轻人返回家乡用专业的知识推进本地区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其次,政府组织开办培训班。由政府聘请专家和专业人员为该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从业者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专业知识,并能应用于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最后,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目前,留在农村生活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即使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其接受信息、学习信息与理解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较弱,且执行能力相对年轻人而言会差一些。年轻人返回乡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3.2规范化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管理制度。在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一定程度能够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家规定的规范化管理标准的要求下,制定专业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管理制度。在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如实登记播种、施肥与农药使用的时间、次数。在农产品收割之后要详细计算亩产,重视相应秸秆处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畜牧业方面,详细记录兽药、疫苗、饲料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日期、数量、次数,生病牲畜的治疗记录以及死亡后的无害化处理等,实现安全生产。建立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备案制度和管理机制,促进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3.3加大资金投入。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在农村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沼气池建设、厂房建设、设备购进等需要大量财力。农业和畜牧业的从业者,特别是农业的从业者收入都是血汗钱,不敢贸然接受新鲜事物,担心无法推进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导致个人血本无归。为此,政府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资金投入,对有意愿参与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从业者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指导。此外,对已经走在种养循环经济模式道路上的从业者给予经济支持、政府鼓励、技术指导,为其申请示范区或者示范户以获得更优惠的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其他从业者了解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走种养循环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4结语

实现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与畜牧业的资源使用效率,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通过粪便科学无害化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而且能增加土壤肥效,实现养殖和种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友林,陈明生.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畜禽种业,2018(7).

[2]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综合利用粪肥资源做好种养结合文章[J].中国畜牧业,2017(16).

[3]王晓武.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以玉米-牛羊-蚯蚓-鸡-肥模式为例[J].山西农经,2016(9).

[4]刘长妹,林孝丽,杨晞.循环农业生态环境效应的环境经济学分析——以“稻—鱼”种养结合模式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李海鸥,郑引妹,王发国,等.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9(18).

[6]王红,姚惠娇,温海霞,等.河北省规模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研究——种养结合小循环模式的初步探索[J].北方牧业,2019(14).

[7]金艳华.种养结合如何实现良性循环[J].新农业,2019(13).

[8]孙志卫.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关键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9(5).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4

目前,我国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热潮。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能源开发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不仅给农民带来方便,还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然而,发展新型农业、开发新能源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实行山水农业建设。通过示范场(户)的建设分前、中、后三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生物质能的技术原理为依据,全力推进绿色能源的形成和利用。

1.高新技术的内容

1.1主要组装配套技术

为了完善各养殖户、示范区、示范场、示范点种养殖高新技术示范的实施,提高各种养殖基地的种养水平,确保各养殖示范场(户)获最佳经济效益,采用以下配套技术。

1.1.1立体种植技术

在项目区,畜禽养殖、果林建设、水产扩繁等综合饲养,建立生态观光旅游区,做好隔离工作,改善环境,预防感染,科学种养,种养结合,合理配作,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

1.1.2节水灌溉技术

产业区全面疏通灌溉渠,衬砌排水渠,合理利用水源。微灌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灌水分布均匀、精确、效率高,可节水,节省劳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2.高新技术的应用

2.1采取物质分级多层利用模式

建设微生物菌肥生产系统,建立沼气池,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垃圾等废弃物。将沼气池过滤出的废水或渣滓,用作农作物肥料,用在紫王葡萄、高钙苹果和蔬菜大棚等农作物的生产。不仅解决了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作用,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生态平衡,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技术

在生态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实行林下养殖,种养结合模式。林下种养,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节能排水,节水排灌,有机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防护环林环保作用。建设规模100头猪或5000羽绿壳蛋鸡的养场,果树行间种经济作物,建立“果—猪—沼—菜”等的生态模式。

二、效益分析

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场(户)进行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可迅速提高长顺县各乡镇农村农户科技种养水平和发展意识。通过农户参与建设,加强技术培训,较快地提高农户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

1.社会效益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发展,倡议青年返乡创业精神,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2.生态效益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5

1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理论探讨

1.1种养一体化模式的历史演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种养结合的农业经营传统,《汉书•龚遂传》中记载:“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沈氏农书》强调“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种养结合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提供畜产品的同时,也为种植业提供了必要的畜力和肥料。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养殖业还是种植业最有效的积肥途径。1957年的《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公社必须配备养殖用地,社员必须将私养畜禽的粪肥按级论价上交给所在生产队,农村缺煤、缺电时期,畜禽粪污制沼气受到高度推崇。1978年以后,随着种养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种养区域布局隔离,以及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种养脱离现象产生,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范围和效果也开始受限。1.2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理论价值。种养一体化模式是指养殖户通过承包或租赁获取种植土地,通过种植饲料和经济作物来消纳自家养殖所生产的粪肥、沼肥、商品有机肥等畜禽粪污肥料化产品,以实现治理畜禽粪污的目的。从交易费用角度看,与种养就近消纳模式、集中处理模式等其他种养结合模式相比,种养一体化模式中种养户间纵向关系最为紧密,畜禽粪污在种养业间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迅速转移,交易费用最低。从种养户的成本收益角度看,养殖户需要额外支付消纳土地的获取成本和种植产品的产销成本,但降低了种养成本、寻找消纳渠道的交易费用、被政府处罚的风险,增加了种植收益和政府扶持的可能性,种养户会根据自身实际成本收益来衡量是否采用种养一体化模式。从市场失灵角度看,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相对大于经济效应,这些正外部性效应应得到政府扶持;同时,种养一体化模式改善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全社会共享且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些公共物品性及其农业的弱质性使得种养户难以同时承担起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农产品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需要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介入监管。1.3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运行机理。从理论价值探讨可以看出,种养一体化治理畜禽粪污涉及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养殖户(种植户)和政府两方,其中养殖户(种植户)承担畜禽粪污处理和消纳责任,具体包括在技术方式上通过肥料化或能源化将畜禽粪污加工成粪肥、沼肥或商品有机肥还田,在运营方式上承包或租赁周边农地用以消纳肥料;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养殖户(种植户)进行监督管理和扶持(图1)。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拟从技术方式、运营方式、政府支持和成本收益4方面剖析调研案例中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运行特征、效果、困境及适应性。

2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实践特征

2.1案例选择与数据采集依据。课题组以2018年县级农业部门主管负责人轮训班第三期畜牧业绿色发展班为依托,发放参训县畜牧局长学员问卷,摸清遍布东、中、西部的100个县域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及其种养结合治理模式情况,再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种养结合程度、政府监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6个具有代表性的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案例,并于2018年4—8月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访谈,近距离了解6个案例的真实运营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困境等。访谈对象涉及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和种养经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等,总人数超过25人。选择这6个案例的原因是:①养殖户成为种养统一的市场主体的主要途径是承包农地和流转租赁农地,所选案例囊括了目前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常见实践类型;②案例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各有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有北方和南方,也有城郊和乡村,符合我国种养经营主体的分布趋势,将社会、自然诸多环境条件纳入研究范围并体现到模式中,呈现出运行效果和成本收益的差异性或相同性,其研究思路有助于全面考察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适用性和推广条件,对其他区域具有参考价值。2.2案例运行特征描述。根据其运营状况,6个案例的基本特征见表1。案例1是上海市松江区的夫妻两人承包村集体的农地,经营300头存栏育肥猪和100亩有机水稻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育肥猪由养殖企业或养殖合作社以支付代养费的方式统一收购,获得有机认证的水稻由签订产销合同的农业公司收购。生产期间由专业合作社提供饲料兽药配送、肥料施用、农产品种植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为满足有机水稻标准,家庭农场以堆放发酵、水肥一体化等方式将生猪粪污制成粪肥,再通过管道以喷灌或淌灌的方式施用。地方政府为鼓励该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推动大范围土地流转确权,按国际经验和松江区以水田为主需肥量较旱田少的特征,要求家庭农场按照1亩水稻2季种植配套3头猪产生的粪便为标准以地定畜。该案例通过为家庭农场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沟清理、农机作业等服务,保障家庭农场与相关合作社和相关公司之间协作畅通,水稻不仅获得有机认证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了畜禽粪污资源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案例2是大型集体性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被誉为“中国最美猪场”。2014年村集体鼓励120多户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每年按照出资比例给予分红,又以1200元/亩的价格流转1万亩农田,先后成立自繁自养育肥猪场、有机肥加工厂、蔬菜果品基地。生猪粪污生产成“三沼”产品,沼液的一部分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自建的500亩川鹿现代农业示范园喷雾,另一部分输送到自建的川鹿生物有机肥厂加工成商品有机肥,灌溉流转来的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对粪肥和商品有机肥需求量大,产出的生猪和绿色农产品受到江浙地区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每年该家庭农场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能够节约农资成本200万元以上。案例3是在一家集餐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中,以夫妻及子女为主要劳动力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该农场以1000元/亩•年的费用从生态园流转1000亩土地。2017年存栏1万头生猪,采用运行10年的沼气工程,沼气免费提供给生态园住宿餐饮用电,沼液通过管道、沼渣通过运粪车施用到自家经营的农地(400亩玫瑰、600亩马铃薯和中药材)。该农场沼气建设投资500万元(政府补助300万元),运行成本为10万元/年,沼液和沼渣还田使每亩地节省250~300元肥料费用。2018年该家庭农场仅生猪养殖和玫瑰种植的净收入就达到200万元。案例4属于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加工、冷链配送、清洁能源为一体的大型农业集团分公司。该企业年出栏育肥猪60万头,建成4个沼气厂、1个四级沼液池,每年产出安全优质沼液肥65万t。目前沼气已上网发电,沼液和沼渣施用到流转的1.8万亩有机稻米田中。多余沼肥用于5个合作社、96个种植大户、21个养鱼大户建立的11万亩沼肥种养基地(其中水稻3.5万亩、小麦2.6万亩、瓜菜1.5万亩、养鱼1.5万亩、林木2万亩)。地方政府在农田流转、环保设备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中沼气工程建设补贴120万元。从成本收益上来看,沼气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沼液还田地下管道总投资约1000万元。由于投资成本大,种植有机水稻等收益相对较少,盈利空间有限,更多是为了维持农产品品牌的生态社会效益。案例5是集优质养殖和高效设施农业于一体的大型农牧结合企业。2017年出栏育肥猪约1万头,流转1500亩农地种植水稻、小麦、芦笋等。该公司配备自动刮粪系统、三级固液厌氧发酵储存池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根据农用灌溉用水标准生产沼液。60%的沼液灌溉芦笋(作为芦笋前期育苗专用营养肥),其余40%沼液免费送给周边种植户;70%的沼渣自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30%的沼渣销售到周边地区。地方政府提倡“一镇一园”,要求每个乡镇配备特色园区,该公司借此机会拿地。目前,该公司环保设施前期投入达3000万元,环保设施运行成本为130万元/年,芦笋每年净利润可达1.5万~2万元/亩,采摘期可达10年,利润颇丰。案例6是大型农业集团的育肥猪扩繁基地,存栏5万头左右育肥猪苗,饲料和兽药均由总公司统一生产配送,严格按照总公司规定规范饲喂环保型饲料和兽药、减少抗生素使用、无害化处理生猪粪污,并在周边流转1万亩农地,种植玉米等青贮饲料作为自用饲料,不仅实现基地内部的生猪粪污闭路循环链条,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依托国家“南猪北养”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农地流转,配备消纳农地。总体来看,这6个案例在资源化利用技术方式选择上主要以肥料化或能源化为主,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主要选择粪肥简易还田,大型养殖企业多选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或沼肥还田,还田后主要种植蔬菜、果树、花卉、有机农产品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运营方式主要为承包或租赁农地实现种养直接结合;在政府支持上,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和资金补贴上面;从成本收益上看,都能获得经济收益的提高或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经营主体的消纳标准并非严格按照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颁布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存在按已有种养经验施肥的现象;另外,不同养殖品种的粪污产生量、不同粪污处理技术加工成的粪肥量以及不同种植品种需肥量都各有差异,难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数据。

3种养一体化模式治理畜禽粪污的困境与适用性探讨

3.1困境探讨。3.1.1技术方式。种养一体化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若不追求高品质农产品,在经济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粪肥等简易肥料化还田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特别是沼肥、粪肥的施用标准缺失,种养经营主体的施肥方式大多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农地中土壤土质和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畜禽粪污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等没有充分了解,容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残留等二次污染。3.1.2运营方式。对于粪便而言,当养殖量大、粪污产量大时,种养经营主体只有2种路径:①增加消纳用地。受成本增加和土地难拿的限制,增加消纳用地难度也大,可以向周边种植户、资源化消纳企业转移粪肥;在需肥淡季,粪肥可能以赠予甚至自付费的形式转移,在农地稀少地区,可能面临粪肥无处可去的情况。②自建有机肥企业或沼气工程项目。这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良好的技术、稳定的养殖量、持续的销售渠道作保障。对于污水而言,种养一体化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污水及时、方便还田,但一旦过量养殖、污水增加,即使全部浇灌到自有农田里,也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或污染物超标等环境污染。3.1.3政府支持。随着禁限养区划定,政府在养殖用地和消纳用地审批方面一直很严格,特别是不允许在耕地中配备蓄粪池,这一直是制约种养一体化的关键瓶颈。3.1.4成本收益。种养一体化模式要求养殖经营主体配备消纳用地、自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这既需要其承担更多的消纳农地费和资源化利用成本,也会降低种养成本、增加种植收益,养殖场户会结合自身成本收益来判断是否采纳。当经营主体认为主营业务是养殖,租赁农地只是为了消纳畜禽粪污时,不会考虑花费更多成本研发液态肥等无害化程度更高的肥料产品;当种植的农作物是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或绿色、有机农产品时,农产品经济价值得到市场认可,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时,养殖场户才更愿意接受种养一体化模式。3.2适用性探讨种养一体化模式在实践中要在更大范围推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3.2.1保持经营主体内部畜禽粪污消纳动态平衡养殖经营主体应具体核算农地所能消纳的畜禽粪污量,并据此调整养殖量,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内部种养小循环。3.2.2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种养一体化需要养殖场户承包或者租赁农地,这不仅需要周边有农田可以流转,而且需要地方政府与国土部门协调,落实养殖场蓄粪池和田间贮存池的用地政策。3.2.3科学的技术支撑。完善不同肥料化产品施用标准,明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畜禽粪污承载力,配备专业化社会服务队伍或科技宣讲力量,提供施用粪肥或沼肥的科学方法,种养经营主体也应配备专业技术设备科学施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3.2.4足够的资金支持或农产品经济价值高种养一体化模式意味着经营主体要完成畜禽粪污全生命周期运营,支付的经济成本较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消纳农地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甚至绿色、有机农产品,相对于普通粮食作物的附加价值高,能增加种养经营主体的收入。

4结论与建议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6

生态种养业模式

生态种养业是生态农业中的主要产业,它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复合型生态产业系统。种植业作为上游产业,其产品作为下游养殖业的原料,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把两个产业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多生态位连接的生态产业。南充的生态种养业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粮猪种养业,二是桑蚕种养业。

粮猪种养业。近几年,南充有5个县市区获得“生猪调出大县”的国家奖励。在短缺经济时代,南充的粮猪种养业的地位被誉为“粮猪安天下”。目前,各县区都已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粮猪种养业的循环农业模式。在粮猪种养的技术模式上,它把种粮养猪与环境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以种定养,以养促种;治理污染,强化管控;废弃物料,生化利用”。“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就是两个产业建立循环链;“废弃物料,生化利用”,则是秸秆和猪粪等废弃物进入沼气池作生化处理,再生出气体燃料和有机肥料。在粮猪种养业的经营模式上,它主要是由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来经营。粮猪种养的上述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被称为“南充模式”。而村民户自种包谷、红苕、牛皮菜等作物来养生猪,不用含添加剂的饲料,正在转变为“有机种养业”。

桑蚕种养业。目前,南充有5个蚕桑基地县区,全市有60%的农户栽桑养蚕。历史上,南充是我国四大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被规划定位为“丝绸之城”;本世纪初又被授予“中国绸都”称号。所以说,栽桑养蚕是南充最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在技术模式上,先是栽“四边桑”,后是建桑园,采集桑叶以养蚕;养蚕以产茧;其蚕沙既是上乘有机肥料,还可以入中药,通常是蚕农把它用来堆制干肥,冬春之交用于肥桑。这就形成了桑蚕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在经营模式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现有两种模式。一是养蚕大户带动模式。嘉陵区文峰乡的最为典型。该乡全年养蚕突破万张蚕种纸,农户年养蚕20张纸以上的就有150多户。二是蚕业合作社带动模式。南部县的“先锋蚕业合作社”是其典型。南部碾垭乡的罗先锋以业主身份投资桑蚕种养业,且成立了蚕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栽桑养蚕,发家致富。

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模式生态农业的有机生产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在生产中不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且对土地要求很高,不能含有重金属污染成分,却要求含有很高的有机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要求不能污染有机农产品,且不允许污染加工场地之环境。南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业,主要分布在主城三区和西充县。西充县最为典型。

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行业。西充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2009年,台湾农业专家在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发展有机蔬菜栽培业,集中体现了这种产业的技术特征。在其技术模式上:用本地产出的蔬菜花卉植物埋地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施用有机肥料,只栽种台湾特种农作物。2012年已成功种出20余个品种的蔬菜。这年年底,当地类似于台湾专家这种方法生产的蔬菜,已有82个品种的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该县另有6万只畜禽产品也被认证为有机农产品。

可视的有机农产品加工行业。“可视”是指在其加工销售过程中,按规范标准操作,且公开透明化。一是加工过程公开透明,二是加工信息公开透明。在其技术模式上,原产品有源头、加工有标准、产出品有编码、销售全程可检测;而且是消费者亲自检测或亲眼看到检测结果。按如此技术要求生产加工出的有机产品,目前是销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是“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现在有48户规模以上的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000hm2,约有60%的农户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2012年11月下旬,西充县在央视年度品牌城市盛典上被授予“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的品牌称号。

生态绿色旅游业模式生态旅游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复合而成的产业,它是生态农业的最高业态形式。生态绿色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绿色景观为主要观赏物的旅游。2005年,南充被四川省规划为“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南充的生态绿色旅游,其产品开发的技术模式为:以工程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建设各类景点:一是以封、改、造相结合建设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大面积绿化沿江岸线,开发嘉陵江特色景点景区旅游产品;三是以绿色去包装大型水利工程,开发水库湿地旅游产品;四是以栽种大面积经果林为基础,开发农业体验旅游产品。在生态绿色旅游产品的经营上,南充模式为: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营、村集体经营和农户个体经营。南充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有:6个森林公园、4个湿地公园、3个沿江特色景区。嘉陵江特色景区生态绿色最独特的,是蓬安县的“嘉陵第一桑梓”,其巴茅湿地与百牛渡江堪称一绝。另外,嘉陵区文峰乡的“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夏季,游人进桑园采桑再到农家喂蚕,生态气息特别浓郁。

南充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南充9个县市区都被批准为省级以上的生态建设示范县,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个中央的要求来讲,又还存在距离。所以,要研究相关问题,探索南充模式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1调整优化生态农业的空间结构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系统工程以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起来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就其综合性讲,生态农业包括林业,农产品的种养业和加工贸易业,以及农业景观旅游业。就其依据的生态经济原理讲,生态农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要放到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中考虑;另方面,还要放到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去通盘考虑。就其运行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讲,生态农业的人工调控必须以大自然调控为基础。这些方面都要涉及到生态农业的空间分布结构。这种结构,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去看,它是表现为生态农业的生产力布局;若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去看,它则表现为生态农业的生态位布局。

调整优化生态农业的生产力布局。关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力布局:在宏观层面上,它与南充当地地形地貌相关。用乡镇干部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山上丘顶一片森林,山谷丘坝稻田粮囤,山下缓坡果树长青,丘陵梯台旱作经营”。这样的布局基本可以保证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在极小微观层面上,它与南充当地村民居住有关。目前,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单家独户居住,其生活空间往往与其生产空间融为一体。用村民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房前屋后栽果树,桑林地面种菜蔬,鸡鸭成群加喂猪,种粮养蚕就致富”。这种极小微观布局,它可以保证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如此宏观和微观的生产力布局,其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特征。生态农业其生产力布局要做到适应市场经济,就得从中观层面上实现突破。在保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村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前提下,还要稳定、健康和永续发展,这就要求实行产业化经营,进而要求规模化布局。其布局可以设想为在县以下和村以上的区域内实施,以丘陵台地为生产空间,实行适度集约经营。可用经济规划语言描述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县域特色农业”。集约高效的特色生态农业,应该与生态农产品的加工业和运销业实现一体化布局。

调整优化生态农业的生态位布局。关于生态农业的生态位布局,它解决其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问题。据其增加生态位的方法,它分为两种,一是立体农业,二是链式农业。立体农业是在一定生产空间内横向增加生态位,链式农业则是在一定生产空间内纵向增加生态位。其一,优化生态农业立体种养结构。立体种养是指根据林木、作物、水产不同品种在生产空间中所占生态位的不同,而采用适度密集的生产方法,增加单位空间种养量的优化生产技术。在土地空间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以立体种养方法优化生态位结构,具有一定必然性。它可以具体分为立体植林、立体栽培、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立体种植的生态位优化布局,以提高单位生产空间产出率,这在南充最有潜力可挖的是生态桑园中的作物栽种调整。它既可在桑园立体栽种而同时产出桑叶和杂粮,也可在桑园立体错季栽种越冬蔬菜或越冬粮食作物,在次年春蚕大龄到来需大量采桑之前,已收获越冬蔬菜或越冬粮食产品。其二,优化生态农业链式种养结构。链式种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例如在一个农业园区内或生态家园内,根据关联种养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农业内部多个部门的产业环环相扣的优化生产技术。在一定生产空间内,一方面增加了生态位,一方面又拉长了生态链,从而实现了生产的集约高效。这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说,有一种现实选择的必然性。链式种养结构可以据生态链的连接状况分为不同的几种。如开放的线型链式:割草以养兔,养兔收兔肥,兔肥以种粮。又如闭合的循环链式:栽桑以养蚕,养蚕收蚕沙,蚕沙以肥桑。还有如中心发散的回复链式:以种粮食作物为中心,种粮以养猪,猪粪以种粮;种粮的秸秆以养牛,牛粪以种粮。如此等等。南充的生态农业链式种养结构其调整优化,它有两个重点:一是以桑园为起点和终点的复合循环链式结构调整优化,二是以沼气池为中心的发散回复链式结构调整优化。桑园为起点和终点的结构其调整优化为:建园栽桑,桑下种粮种菜;桑叶养蚕,粮菜桑渣养猪;蚕沙猪粪沤肥;沤肥肥桑种粮种菜。这是一个复合的循环链式种养结构。如此调整优化,可提高桑园这个生产空间的集约程度。提高产出率。沼气池为中心的结构其调整优化为:建沼气池处理种粮的秸秆和养猪的粪便;沼气池一头与种植业相联系,一头与养殖业相联系,通过处理农业废料,作为“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中间环节从而形成回复循环种养结构。如此调整优化,能治理好农业生产环境,使种养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2切实提高生态农业的三大效益

生态农业就其生态基础的特性,可作如下划分:即仿生生态农业、再生生态农业、次生生态农业、原生生态农业。这里所说的生态基础特性,它是指人的主观能动与自然生态相联系的作用程度。仿生生态农业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强势的生态农业,而原生生态农业则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弱势的生态农业。它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不尽相同的。仿生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较低,而原生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最高。

提高仿生生态农业效益。仿生生态农业是人们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用工程技术方法模拟作物生长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设施农业”。最典型的仿生态设施农业是智能温室大棚中的蔬菜无土栽培。目前,在南充三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内已建有这样的大棚。仿生态的无土栽培农业,其实质是“节地农业”,应该发展。仿生态无土农业原本是农民的创造,如发豆芽菜,如水上人家在船筏上建水上菜园,如在青杠木上种银耳等。目前,可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仿生态无土栽培农业是食用菌产业。该产业可以不占耕地,用工农业生产的废料如秸秆、酒渣、木末等做培养基,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具有生态效益;其菌类产品营养价值高,是保健食品,市场需求旺盛,故具有社会效益;菌类产品价格是主要粮食产品价格的2到4倍,经济效益好。所以,应该发展这一产业。南充已是大城市,又距成渝不远,菌类产品不愁销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三大效益。

提高再生生态农业的效益。再生生态农业是指人们对农业生产已造成污损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再造出的一个生态优良的大农业产业。其综合治理包括农村的面源污染整治,包括毁林开垦的环境损害的修复,包括建设高标准吨粮田的山水林田路的全面治理,包括以建沼气池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在南充境内,还包括兰渝铁路路基开挖和嘉陵江拦江电站引流渠、船闸开挖而堆砌的土石方的处理。再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再生生态农业的效益,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改造低产田而成吨粮田,提升其三大效益。把坝区农田方格化处理,把丘区农田梯格化处理,并配套建设提灌排涝设施,以及交通设施。如此则可把生态环境差的低产田改造为生态环境优良的吨粮田,再造一个高效的种植业。它主要在于提高产粮的经济效益,其次是保证粮食安全而提高其社会效益,最后是能灌能排而提高其生态效益。其二,有针对性地治理农田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在提高其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三,绿化重大工程堆砌的土石方,再造一个生态林业,获取其生态效益。

提高次生生态农业的效益。次生生态农业是指人们为使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到生态功能次佳状态,而改变耕作制度的或改旧为新的农业产业。典型的次生生态农业就是退耕还林,它以生态林业置换农作物栽培业。不甚典型的次生生态农业,这在南充市域内,一是丘谷平坝的红紫土质的水稻栽培业,二是山坡地带的经果林业。对它们都得减少耕作,以利于生态修复到次佳状态,从而提高其三大效益。其一,红紫土质的水田,一年一季中稻,冬季休耕以提高三大效益。多年实践已证明,这种红紫土的水田种稻,一年一季中稻,其产量和质量都比一年双季稻的或一年稻麦轮作的高。在冬季,这类水田休耕,它就是一种功能处于次佳状态的生态湿地,它可涵养水源,净化夏季种稻的化肥农药残留物。故一年一季中稻的生产,有经济效益,有社会效益,有生态效益。由此应该对南充8万hm2冬水田进行保护。并以稻草还田、春秋压靑等措施提升地力,从而提升三大效益。其二,平缓山坡或狭窄梯台退耕还于经果林,减少林地劳作,从而增加生态效益。经果林下的立体开发,可以养羊或养鸡鸭。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可以低密度地开发养殖业,以此提高其三大效益。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创新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曾言:“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对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秩序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新时期,各行各业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但是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农产品标准化不足、农村互联网基础差、没有完善的物流链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的运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是一种新业态。一般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两者简单的结合,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优势互补,拓宽传统行业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它能够充分体现互联网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作用,将互联网的新型理念与思维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相融合,全面提升社会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这是对于农业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极大的创新,为农业产业链中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物流等环节提供便捷性、实时性、物联性以及智能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农业”能够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更加智慧、精细、高效、绿色、可持续,有效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和农产品开发。农业产品大多数需要较长的种植与养殖时间,在此期间,市场波动不受控制,会出现严重的预测偏差,无论是农民还是颇具技术支撑的农业企业,都难以对第二年的农业市场行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市场分析能够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降低种植、养殖企业的风险,减少原料成本。以猪的养殖为例,猪周期的跌宕起伏都会带来许多农民与企业的盲目投资,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猪的生长进行全程监控,全面了解出栏时间、对接商超、预期收益等。养殖企业与屠宰企业也能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避免恶意抬价。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计算,预测为猪周期的时间,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以及建模,可以对行情的走向进行预估和预警,降低猪周期对于企业和农民的影响。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产品研发中,对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当前消费者所需,提高新产品的成活率。2.2物联网技术下的工业化种养殖。相比于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工业化种养殖首先可以有效防止养殖疾病的发生,提高种养殖产品成活率;第二,工业化种养殖可以调整种养殖的小气候,进而种养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第三,工业化种养殖可以降低种养殖成本,减少生产费用;第四,工业化种养殖的产品更加绿色、健康。在物联网技术下,标准化种养殖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下,种养殖过程都在物联网的监测和控制下,产品生长的全过程都可追溯,同时,可以进行全城数据采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的需求。以果蔬种植为例,可以通过物联网控制各种种植指标,例如灌溉面积、施肥、农药等,不仅可以节水、省肥,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2.3建立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增加商业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营销周期、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全天候商业运作”等优势对传统农业产业转型与升级作用巨大。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受传统销售方式的约束,农产品存在“难卖”的问题,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收集和价格,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依托农业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拓宽客户群体、改善服务质量、优化销售手段带来了重要影响。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建立电商平台时应当注意人才的选拔、管理模式的选择以及技术需求。农民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建立电商平台。首先,如果原有基础较为稳定的互联网优势,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张和转型;第二,可以将传统批发市场转型为农产品电商平台;第三,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且逐步扩张品类。

3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衣食住行涉及到最基础的民生,有着极为庞大的刚需消费市场。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畜牧养殖行业一直存在生产效率不高的特点。庞大的市场空间,以及潜在的行业痛点。互联网下的农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行业的加入与支持,愿景才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龚凤梅.“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6):44.

[2]丁培轩.“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11):2.

[3]韩静.“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21):45.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帮扶的优先地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困难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切实提高困难户的家庭收入,建立完善经营主体与困难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帮扶对象

全区建档在册农村困难户。

三、帮扶模式

鼓励困难户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脱困致富。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困难户脱贫。

1.特色种植业。立足区的区位特点,支持困难户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精品瓜果等产业。

2.特色养殖业。推进生态养殖,支持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和渔业循环养殖,鼓励开展稻渔综合种养。

3.休闲农业产业。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引导困难农户在园中就业或从事配套服务,鼓励周边农户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获得就业和经济收入。

四、帮扶措施

(一)落实农业产业帮扶政策

1.新型经营主体补助。新获得部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称号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补。新获得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给予40万元、10万元;新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省级示范联合体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补。对当年新认证的“三品一标”,地理标志奖励3万元、绿色食品每个奖励2万元、无公害农产品每个奖励1万元,有机食品每个奖励0.5万元。

2.设施大棚补助。新建连片钢架3000平方以上,每平方米按照30元标准进行奖补。

3.稻渔综合种养补助。对新建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市级示范基地评比验收,每亩补助设施改造费用300元。对获省、部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20万奖励。

4.休闲农业示范补助。对新创建的市级农业示范观光园,每园给予10万元补助;对新获得部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补。

(二)丰富农业产业帮扶举措

1.开展技术帮扶。对有意愿发展种养产业的,由农业主管部门安排技术专家给与技术指导。

2.帮助提升技能。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困难群众,在当年职业农民培训中优先安排。

3.帮助推介农产品。对困难群众生产的农副产品的,优先推荐参加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组织参与帮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项目申报和表彰推荐中,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帮扶、带动困难群众脱困作为必备的考核指标之一。

五、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分工。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帮扶工作。各镇、街为实施主体,负责帮扶组织实施、检查落实等工作。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9

×

×(年月日)

×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就全市农业项目建设和技术服务工作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大范围的专题会议,也是在全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战前再动员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组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以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力促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会上印发了市政府《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市农业科学院和名农业优秀科技人员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他们在促进农业科技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出色地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为全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各具特点,很有推广价值,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切实做好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加快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重要意义的认识

×两年多来,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主导产业优势凸显,基地规模不断膨胀,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今年市里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种养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动了各地加快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县共申报各类种养基地项目个,项目申请补贴金额达万元。其中种植业个,林业个,畜牧业个,渔业个。经有关主管部门严格审查和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共立项个,预计补贴金额万元。市里补贴项目未涉及的几个区、市也大都参照市里的补贴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更大力度和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措施。但就全市总体来讲,种养业生产基地数量少、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特别是农业技术服务滞后,服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结构调整和农业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成为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最薄弱环节和制约农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最大障碍因素。因此,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搞好农业技术服务为切入点,加快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转变农村经济工作方式的一个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工业手段装备农业,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体现。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就是要按工业化的要求组织农村经济运行,就是要把农业生产当成项目来抓。抓项目就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看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市场前景如何?抓项目就要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效益分析,要算透账,努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抓项目就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努力规避风险,追求高成功率。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改变催收催种、大呼隆、大拥班的旧的工作方式,改变重生产、轻服务的领导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科学决策上来,转到研究和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上来,转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来。

×(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我们常讲,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上也不例外。多年来,农民最盼的是科技服务,最急需的是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结构调整的实践告诉我们,结构调整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因素是要选准种什么、养什么?这就是个市场问题;就要解决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这就是个靠技术问题。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凡是结构调整搞得成功的地方,都十分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技术服务都很到位,如任城区喻屯镇的甜瓜种植,两年的时间由原来的几千亩发展到万多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农科院技术人员的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反,一些地方结构调整迟迟推不动的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服务不到位,一些农民即使知道调整能赚钱,因不懂技术,也不敢盲目跟进。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哪里来,在实践中我们也涌现出一批经验丰富的科技带头户,但更重要的要靠我们经过多年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这些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农业专业技术特长,综合素质好,事业心强,他们大都来自农村,有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可以说,这是农业战线的一支生力军,是我们最重要的生产力。但由于长期以来,体制、政策、观念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支队伍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满足于在办公室里写论文,跑职称;有的不注重学习,知识老化,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扑下身子下基层;还有的虽然有服务的动机,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工作、生活条件,缺少健全的工作机制而难以施展其抱负。因此,要搞好科技服务,我们就必须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如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干事创业上,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为“三农”服务上闪光。这就是市里刚刚出台的《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的背景和初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必须在基地建设上求突破。众所周知,龙头加基地加农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龙头带动有利于基地迅速发展壮大,反过来,基地发展到一定规模,也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有很多靠龙头带动而发展起来的重要产业,如兖州的绿源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带动了肉鸭产业的迅速发展,任城南张甜菊糖加工带动了万亩甜叶菊种植。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基地膨胀到一定规模而促使龙头的形成和发展的典型事例,如金乡大蒜、鱼台圆葱,都是在种植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批发市场,进而带动了深加工的发展。也有由于基地的规模太小而使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和发展壮大的例子,例如梁山的臻嘉公司由于缺少足够的肉牛、肉羊,建成两年多来至今不能达产,还有邹城平阳寺的蘑菇加工,微山、梁山的芦笋加工等,都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满负荷生产。另外,一些地方的农产品只要有市场,即便当地没有龙头企业也能迅速发展起来,如喻屯甜瓜、泗水西瓜、看庄土豆等。因此,在工作指导上我们要避免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宜在什么时候对接就在什么时候对接,绝不能把本地有没有龙头作为每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现阶段,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矛盾是基地规模太小,种养业产品结构不优、经济作物偏少仍然是我们的短腿和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在种养基地的培育上,使基地尽快进行规模化扩张,为龙头企业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农业招商引资提供必要条件和资源优势。正是从这种现实出发,市里才下大气力对种养业基地项目进行补贴,以激发和调动大家抓基地建设的热情。

×二、突出重点,努力提升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加快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实现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一定要突出重点,抓好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要注重政策激励。强有力的政策激励,是推进种养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两年多来,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在市里出台《关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种养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之后,项目涉及的个县都相应制定了配套政策,其他市、区也都参照市里做法制定了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从最近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明显的激励效应。县项目申报数量足以说明问题。邹城市近期对申报立项的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调度,目前各乡镇申报的项目总数个,补贴金额达余万元。希望各县市区在制定政策时,从多个层面下功夫。既要注重调动涉农部门和乡村干部抓项目的积极性,又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龙头企业参与调整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的大合唱。各县市区在制定好自己政策的同时,还应千方百计鼓励大家争取上级政策的支持,并注重各项政策的捆绑和整合,形成农业资金的集约和规模优势,以便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用足用好政策,还要注重宣传政策。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人们全面了解和熟悉政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如果群众不了解政策,政策的制定就毫无意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要坚持重点突破。三年大调整,今年是最后一年。结构调整成效如何,关键看今年秋季,重点是种植业调整能否突破。今年的一些重要举措,其着眼点就在这里。现在已到了蓄势待发、集中攻坚阶段,希望大家务必抓住今年秋季这个最后冲刺的机会,奋力拼搏,务求实现新的突破。要实现重点突破,就要全力抓项目建设。县市区党政领导都要联系重点项目,市直农业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指导组跟踪重点项目,县直农口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都要包保重点项目,务求立项一个建成一个。要实现重点突破,还要注重抓典型带动,抓示范引导。要在全市尽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区域,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尤其是没有立项项目的乡镇更要积极培育典型,从典型户、典型村抓起,通过点上突破,为争取项目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不能无所作为。路带经济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应作为重点积极发展。

×三要强化科技服务。今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要坚持以强化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次会后,市农口各主管部门要立即组织本系统农业科技人员分成若干个技术指导组,积极与项目单位和有关县市区对接,按照市政府号文件的要求,借鉴蹲点包村的做法,尽快到项目区展开工作。各项目单位和有关县市区要主动与市农口各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提出各自的人才需求,搞好双向选择,并要积极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科技人员到项目区后,首先要借鉴市农科院的做法,逐村举办科技培训班,帮助农民传授技术,解疑释惑,这样既能解决群众的技术难题,又能使群众消除疑虑,积极参与调整,起到发动群众的作用。希望各县市区也要参照市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出鼓励本地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意见,并切实抓好落实。在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和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作用。

×三、强化责任,确保项目建设和科技服务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施以种养业基地为重点的农业项目建设,搞好农业技术承包和服务,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横向看,农业项目涉及到种植业、林果业、畜牧养殖业和渔业等多产业、多部门;从纵向看,牵联市、县、乡、村、企业和农户多个层次,尤其是面对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加之农业项目自身的产业特殊性,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直接,项目实施涉及面的广度、操作的难度以及管理的复杂程度都比较高,这是广大农业战线和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加强对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把项目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要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层层负责的领导责任人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构,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管理制度和一套政策办法。特别是乡镇一级,是项目建设的直接承担者。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的农业建设项目负总责,要亲历亲为,始终抓在手上,抓细抓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要严格落实技术人员服务责任制。要建立严格的技术承包服务责任制,科技人员与被服务的单位,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签订规范的技术承包或者技术服务合同。市政府《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参与农业建设项目承包服务技术人员的责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参与项目建设承包服务的技术人员,要以科教兴农为己任,从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扩大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成果的高度,对自己所承包的种养业基地项目技术高度负责,特别是要对承包的项目拿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意见,提出有效的技术措施,切实满足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对技术的需求,有效解决好农业科技入户率低、入户最后公里一公里梗阻问题,加快农业先进、适应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

×三要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制。各级涉农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要切实担负起项目的监督与管理责任,既要加强对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的管理,又要督促本系统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各级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特别是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掺杂使假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要继续坚持督导调度制度。这次会议后,农口各包保县市区责任部门要立即下去展开督导工作,并要坚持明查暗访相结合,特别要直接深入到村、到户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然后向县、乡反馈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近期,市领导也将分赴各县市区进行督导调度。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坚持一周一调度,要调度到乡镇和项目单位,并将督导和调度的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农业种养技术范文篇10

1基本构成单元和特点

1.1基本构成单元

立体种养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作物和真菌等)和(或)养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实现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由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等基本单元构成的,是一种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1.2特点

立体种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集约性。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高效性。通过挖掘土地、光热、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性。该模式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土地和水体的持续生产能力;四是安全性,立体种养模式注重产品和环境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使经济与环境协调融合。

2辽宁省的发展现状和立体种养发展模式

2.1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农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收入增加。2010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7.3亿元,较上年增长21.3%,人均GDP达到42355元,较上年增长20.5%。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能力。201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下降到10%以下。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4.8亿元,较上年增长26.0%,城镇人口比重为62.15%。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辽宁已经具备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实现现代低碳农业的新阶段。

2.2发展模式

近年来辽宁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如首创了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四位一体”模式,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据统计,一个600㎡的“四位一体”,可年产沼气300m3,提供沼肥16m3,出栏生猪10多头,生产蔬菜500多㎏,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辽宁省各市在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如盘锦市建立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发展链条,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葫芦岛市大力开展能源生态建设,连山、建昌、兴城、绥中四个县(市)区44个乡、96个村,共推广“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户用沼气池8400户,推广高效节能组装炕连灶5万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64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连山区奶牛养殖场建起了一个100m3的中型沼气池养殖小区,绥中县还建成一个可供150户农家用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北票市通过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即每户有一个太阳能房,800㎡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侧建造1个10m3的沼气池,池上建1个20㎡的养猪舍及1㎡的厕所),形成太阳能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养猪和沼气“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改过去零星养殖为规模养殖,改过去自然发酵为沼气发酵,改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供应。通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猪舍环境,蔬菜的部分副产品用作猪饲料,不能作饲料的根茎叶可作为沼气原料,以减少植物残体上病虫侵染源,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发展战略

3.1提高认识,深化对以立体种养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认识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实现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坚持五点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发挥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统一和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第二,集合性原则。以科技为先导,综合利用多学科成果的集成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开发。第三,相关性原则。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第四,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允许地区层次、产业层次差别的存在。第五,有序性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开发与治理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3.2扩大规模,以县为单元发展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将农业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县政府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具有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政府群体,能定出本地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立体种养农业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因此,以县为单元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培训,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广播电视、进村宣讲、发放科普资料、科技特派专家个别辅导示范等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群众,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经营权,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