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22:44

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1

1.1农民市民化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最近出台的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差别的居民户口政策也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决心很大并已着力开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农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而农业变成一项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劳动由职业化农民专门进行。农民进城打工,虽然挣了一些钱,与务农相比即期收益有所提高,但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失和未来长期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特别是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可以说是令人忧心。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联合国承诺,教育投入到2000年占GDP的4%,这一目标到2013年才得以实现。教育投入不足,全国推行撤点并校,由原来的50多万所撤并到20多万所,撤了一半。农村小孩面临着新的上学难,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5.4km,初中生为17.5km。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严重后果,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8年,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直接走上社会打工,使我国的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

1.2农业技术现代化

包括大面积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等先进技术应用,将进一步节约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单产水平,而这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农业生产。

2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2.1优势

教育门槛低。众所周知,学生要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高考才能取得录取资格。对于一些立志投身农业的有志青年来说,尤其是出身农村基础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门槛。而职业教育招生门槛低,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即可参加。既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尽早自食其力,也可以让本专科专业选择不好,打算重新规划人生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多了一项选择。二是学习时间短。普通高校学制一般为3~4年,而职业教育一般只需要2年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而且由于能够进行各种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的短期培训,并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技术,也给一些毕业生和已从业人员继续进修充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三是内容针对性强。农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田间经验。而对于普通高校来讲,入学第一年的学习时间却大多用于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涉及专业知识较少。对于打算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讲,这诚然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学校来说,这些科目的设置却是没有必要的,可以绕过这些基础科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上,增加更多的实习实践课时,致力于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践技术过硬的一线劳动者。

2.2不足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职业教育对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影响重大,为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一直以来,在农业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课堂上介绍概念、分析关系,结合实践经验阐述方式方法;实践课堂往往在大田、温室、养殖场和其他实训场地开展,学生亲身体验、操作,强化感性认识。另外,近些年项目化课程的应用不断增加,其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以下特点:

1.1理论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

由于北方园艺和大田作物受农时限制,在冬春季节,学校教学往往只能在“教室内种庄稼”,养殖行业受实训条件限制,一部分课程也只能在教室完成。因此,让理论课契合生产实际,一直是一线教师的努力方向。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在制作和应用幻灯片以及一些小视频,让实际案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表达。但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讲为主,难以实现学生为主体。

1.2实训条件受限制

无论是种植类专业还是养殖类专业,都需要大量的实训经费支付消耗性投入。例如动物静脉注射实训,如果要想保障实训效果,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就要使用大量小动物,从购买到养殖、管理费用都很高,园艺专业实训的种苗、场地、农药、化肥、养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有些合作企业可以解决一部分实训,但目前校企合作在场地使用和管理上仍存在不完善,导致实训受限。

1.3实践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

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以下组织管理问题:(1)由于经费有限,分组受限。例如在鸡的解剖及观察课中,基本一组多人,而且多个观察项目一起操作,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也不能反复的训练,提高熟练程度;(2)教师演示难度大。教师在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近距离观察,其他人只能远远地看,或者根本看不到;(3)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动手操作。由于农业的自身特点,无论是种植行业还是养殖行业,很多操作既脏又累,学生不主动操作。

1.4项目化课程逐步开展,但教学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近些年,项目化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开展,项目化教材也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材。项目化教学中,基本理论方法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完成,从体系上来说,知识点零散、不系统,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则很难独立完成项目,而现在大多数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自学能力差,因此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在项目化课程中,对于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多在一系列讨论或操作后得出结论,而这一结论的内化、熟练和拓展又需要大量的学时。所以学时的欠缺也是很多项目应用者所困扰的难题。

2微课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在农业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资源,它的引入和使用将进一步丰富涉农专业课堂教学手段。微课的使用能够让理论课堂上教师的“讲”彻底消失,师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因为教师面对的不再是“白板”,而是理解了基本概念、关系和方法,而没有实践体验的初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课堂便可以全部用于答疑解惑、操作体验,将完全颠覆原有理论教学课堂。另一方面,微课弥补了实践课中教师需要多次演示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学习到教师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而且对于难于操作的步骤能够多次观看、反复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训材料的浪费。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也让项目化课程中知识的融入能够系统化和趣味化,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在课前完成微课的自学,所以课堂时间仅用于内化、熟练和拓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时。所以微课的应用完全契合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2.2微课在社会化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程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它可以做为一种网络资源与我国广大农民共享。我国农民数量庞大,但是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却有很大欠缺,让农民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销售策略方法,将加速我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微课程的开发和投入应用,将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2],从而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动力。

3微课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3.1微课应用对教师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微课的设计和应用是围绕着教师和学生展开的,它的设计和制作者———教师的综合水平,以及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微课教学和课堂得以翻转的关键。

3.1.1提高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应用微课后,由于教师面对的不再是“白板”,而是已经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有了一定程度掌握的学生[3],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在理论层面领会,或者仅仅是基本的操作熟练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会操作、也能妥善解决错误操作引发的问题。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来自2个渠道:一是各级高校毕业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但专业技能较差,微课设计中很难实现预期能力目标,并且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复杂的实践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大挑战。二是行业从业人员兼职任教,他们技能过硬,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先进的教学技术则是一知半解,谈及微课制作、软件的使用和管理更是望而生畏。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推进微课应用的首要问题。

3.1.2提高了对教师微课制作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时间合理、目标明确[4]、设计巧妙、内容生动活泼的微课,不仅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巧妙设计微课教学进程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更需要教师能够灵活操作视频剪辑、动画制作、录屏、音频视频合成软件,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因此,转变微课教学理念,学习微课制作和网络技术是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敲门砖。

3.2学生的学习效果制约着微课的应用

微课的应用主要是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学习微课后走入课堂“消化”,进行知识内化,从而实现课堂翻转,那么微课的学习效果好坏便成了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课题组成员在应用中发现,在课余时间随时开放的具有上网条件的机房,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对微课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住校,而且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上网条件。因此,开放足够数量的机房是学校普及微课应用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差异,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主动观看微课,这样课上就无法参加讨论,更提不出问题,因此也就不能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开始开小差。如果节节课如此,最终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走向恶性循环。所以在微课的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制定配套的制约措施,对微课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帮助。

3.3学校教学管理要做适当转变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3

今后顺应时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软实力,作为事关己任的大事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新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做支撑。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肩上。今后,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明确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植于农民、发展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2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性。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形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针对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脚踏实地地办学,摒弃过去只重视学历教育的旧教育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思路,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

长久以来,农业科研、教学、实践都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对于落实好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当前,黑龙江省市级、省级龙头企业有近百家,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实践各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同时,近些年来,黑龙江在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投入很大力度,这些示范园区、示范场多属厅、局、所管辖,农业职业培训部分可将其作为实训基地,时刻关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态势,掌握领航农业的高新技术。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4

1.1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农民家庭(简称为农户)是我省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比较效益不断扩大,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养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例如湖南畜牧业是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十一五”期末有195万个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仅52万个,散户型养殖的比重仍然很大。而到2012年底,养殖户下降至180万个,规模化养殖场上升至57万个,小户型养殖的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2)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养向大规模集约种养业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突破口,自2006年起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8.7833万hm2,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涉及农户295.7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0.9%,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例如,福建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来到湖南省宁乡县投资建设“万亩(667hm2)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1.7亿元,核心区面积800hm2,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湖南省的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到2012年,湖南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占比52%,为发挥全省资源优势,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不含烟草),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340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27万人,其中安置农村劳动力24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33亿元,为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业、物资、装备、信息、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湖南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的典型。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于全国54.2%的平均水平。湖南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5)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传统农业主要是指种养业,基本上只有生产功能。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在现代农业中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到2012年底,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发展到4219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500多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481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万户;全年接待观光休闲人员72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建立种养基地5.4337万hm2,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万人。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全省休闲农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产值过百亿的新型产业,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6)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转型加速。随着农村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也在不断加速,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也在加快。如表1所示,“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2012年仍有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0.48%/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17%/年)。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与任务

(1)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对农民短期培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者田安国在《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一文中,他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罗迈钦,何荣誉,刘芳: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农民”,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民,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培养这种技术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提升农民素质服务。具体一点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达到农业生产高效、安全、环保的技术技能应当作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为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文化措施与技术措施均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总体来说,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院校要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以“育人兴农”为根本,以“科技强农、服务惠农”为抓手,全面发挥国家赋予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3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3.1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明确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根据前文对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可知,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构成要素、目标和载体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试办四年制农业高职本科教育;部分涉农专业可以提前招生、降分录取,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向涉农高职学生倾斜,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报考农科专业。在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如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拨款要高于其它行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使农业职业教育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作为从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各级教育机构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目标追求,既要“顶天”(即: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立地”(即:真正面向“三农”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树立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农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

3.2瞄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而农业高职院校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所以,要想抓住机遇,办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就要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要树立现代大农业的教育观念,拓宽学科领域,将传统农业类学科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内涵中融入社会应用、社会效果与价值。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管交叉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专业结构的总体格局,不仅由单纯农业产中生产技术向产前、产后拓展,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2)改革教学模式,培养KAP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农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要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坚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专业设置,改造传统学科,把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农业高职教育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扩展,更加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院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KAP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变单纯技术培训为综合素质培育。农业高职院校面向农民的培育内容必须是复合的,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和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培训内容应坚持“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易学、适用、度浅、面广”的特色,重视农民科技素质、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训。所以,农业高职院的培训内容要由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变为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经营管理、创业能力等的综合培育。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5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6

(一)农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农业职业学校对于自身定位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进行科学定位。首先,对于农业职业学校自身在办学过程中,对于自身定位不明确,与其他职业学校无明显差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等,不顾及自身特点,追求开设社会“热门”专业,逐渐失去了农科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其次,办学方向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盲目的追求职业学生的升格升级,近些年很多农业职业学校与其他院校进行合并或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其次,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上缺乏明确的定位。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地方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工性的人才。

(二)专业设置相对滞后

农业职业学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设置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的农业职业学校,由于农业类学生的招生较为困难,学生招收较难,因此绝大部分的农业职业学校并没有立足农科类自身的专业建设,而是转向了其他社会热点专业,因此农业职业学校的专业还是以传统的园林、种植、果蔬等传统专业为主,而对于新兴的农产品经营营销和农产品运输和仓储等专业的设立相对较少,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主要是是现代化农业对于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人才专业培养的新要求与农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相对落后的矛盾。

(三)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产业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农业成果转化渠道单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需要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和农户二个子系统协调合作,而目前,我国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农业技术员培训力度小。第二,农业推广领域狭隘。

(四)绿色证书制度实施范围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急缺为农村产业化经营服务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领导公关人才,而绿色证书制度现状实施的范围较小,缺乏为农业生产者、经营管理者设置相应的岗位。

(五)农业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

现在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还是按照粮、棉、油、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等传统农业理论知识来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这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粮、棉、油专业为主的技术人员呈现知识滞后、人员相对过剩,而养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园艺、动植物防疫检疫、农林经济与企业管理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人员严重不足。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作用

⒈扩大免费农业职业教育实施范围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力度,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突破原有工程培训的时间、群体上的限制,建立长效的稳定的工程培训机制。⒉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应扩大实施绿色证书的范围。农业中专学校、农广校、农机校是各级农业行政厅局的事业单位,它具有体系完整、贴近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特点,因此,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职业中学等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绿证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⒊改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条件首先要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其次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职业院校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和支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合作办学。最后国家可以利用国债基金支持各地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农业职业学校,建设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

(二)推进学校改革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7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引进、开发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8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三农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立身服务“三农”,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发展农业职教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进步。农业职业院校具备多个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条件:一是集合了一批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攻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重点领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农业职业院校基于“三农”建设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广泛向涉农人员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和成果,以期学习者能以更高效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大量技能人才,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事业迈向新台阶。1.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效、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将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2]。只有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农业新兴产业结合了大量科技元素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群方面有力推进了新兴农业产业的建成与发展,有力保障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1.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培养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用型人才发展也成为必须之举。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各农业职业院校在提高学习者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向即将或正在从事农业工作的学习者推行产业化经营理念,培养其产业化管理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实现进程。1.4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民通过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虽不能直接影响收入,但可推动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收入的稳步提高[3]。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与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两个最关键因素,马立伟[4]还进一步比较了各项指标,指出职业教育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上大于文化水平。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提升农民收入和待遇创造了必要条件。

2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不正,定位不准确,导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偏离农村社会需求,也曾一度偏离市场需求。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可度不高。第三,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来自于社会资本介入的力度和范围太小,经费的紧缺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第四,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发展和完善农业职教助力乡村振兴

3.1特色再造,牢固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职业教育思想。农业高职院校应深入调研“三农”现状,结合调研结果重新定位办学特色,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配置等。同时,打破人才瓶颈制约,推动农业人才培养流程再造,打造专业集群,改革农业专业设置供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5]。3.2调整专业,全面增强农业职教的人才培养功能。农业高职院校以培养农业人才,服务“三农”工作为主要宗旨,要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充分调研就业创业基础上,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农业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农业专业优势,密切配合就业创业的实践基础上,人才培养水平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农业高职院校应始终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对专业建设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保留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专业,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人才。以农村实际调研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与农业行业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由多方专家进行多方位、深层次认证专业与课程,增强专业与课程的针对性和服务性。学校适时开设人才缺口较大的新专业,或在专业下设不同发展方向,更精准和全面地对接岗位需求,保障学生对口就业[6]。3.3精准帮扶,积极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农业高职院校应全面增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强化贫困人群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7]。立足“社会服务”,依托高校的专业人才、科研资源,对贫困县对点帮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科技挂职的形式,深入贫困县服务和锻炼,帮助发展当地经济[8]。3.4发挥优势,积极承担面向农民、农村的大教育任务。将职业责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塑造学生朴实的择业观,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下乡社会实践。通过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宣讲会、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9]。遴选双师型教师组成专家组,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指导,适时面向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成果推广。选拔优秀教师深入地级市、县挂职锻炼,与地方农业部门建立持久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贾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50-152.

[2]赵树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技术教育[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04):10-12.

[3]储诚炜,景琴玲.农业职业教育对养殖农户收入增加影响的研究———基于陕西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1):106-110.

[4]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07):61-63.

[5]刘晓瑞.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高职院校的功能研究[J].科教导刊,2018,(35):3-4.

[6]程晓琳.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7]刘晓瑞,刘萍,徐珂璠.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67-69.

[8]郝靖,穆希维,刘丹.让农业科技深入农村,让精准帮扶落地生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精准帮扶经验总结[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4):43-48.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篇10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以某地级市为例:据该市教育局统计,到2010年为止,该市中等职业学校共41所,在校学生11万人,29个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是学校15个招生专业中唯一涉农的专业,且招生情况不理想。据调查,该市其它40所中职学校中都没有涉农专业。一个拥有土地总面积140.93万公顷,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总人口645.73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35.7亿元的农业大市,只有一所学校、一个涉农专业、几十个学生,其它省市情况也相差不大,现状堪忧。从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来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关于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是学习涉农专业学生方面:首先是报读涉农专业学生少。适龄青少年都不愿学农,作为一辈子从事农业的父辈来讲,让子女继续选择农业一般是无奈的、没有面子的选择,只要有可能,就会让子女跳“农门”;其次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转行比较多。学农却不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比较而言,农村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回报等不尽如人意,让有志于农业的学生望而止步;再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即使到农村就业,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对口的、相对合适的就业岗位,创业条件不足。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后,在资金上、土地上、政策上、经验上,都有很多很现实的困难,大多回到农村熬上几年,不是返回城市务工,就是在农村默默支撑或另谋生计。实际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最后大多数发展总是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学生少———就业前景不乐观———招生更难———学生更少”的恶性循环,农业职业教育怎么发展?二是涉农专业的学校方面:首先是开设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专门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中职学校更少,专业也少,师资力量缺乏,实践、实习基地投入少;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农业的需求十分欠缺。大都是满足于非农领域的就业需求,大多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和主要精力是培养大量城市产业工人,对涉农专业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培养十分欠缺,农业职业教育谁来发展?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各级政府、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技科技部门、中职学校等,没有给予农业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办好涉农专业,可以直接提高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存在专业少,学生少,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就业难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专业设置市场化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饭店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学习还是按照城市常规饭店的一套理论在学习,而目前,全国都在时兴家庭旅馆、农家乐、家常菜、乡村特色餐饮等,为什么不能按照市场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进行专业改革呢?要是将农家乐、农村特色餐饮等经营方式搬进课堂和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中,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必定毕业就能就业,毕业就能创业,毕业就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比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农村旅游、生态旅游、农家自助游、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等发展很快,效益很好,完全可以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改革。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教学改革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革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比如:英国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适合国情的“教学工厂”;奥地利有特色的“模拟公司”等,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我们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要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力培养,走出教室学农业、下到田间学农业、带进农家学农业;二要建立开放式课程设置,模块化学习内容,季节性的教学方式,把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主导学习、实践、创业并重;三要调整课程结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四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行创业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