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执法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8 17:24:22

农业执法监管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1

二、加强农资市场执法检查,进一步净化我县农资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

2012年我们围绕加强监管,服务“三农”宗旨,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6起,罚没款5万余元,受理1起农资质量问题引进的农民投诉,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600元。在办理执法案件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主动向局领导反映,向法制部门咨询,向兄弟县(市)学习,到目前为止,所查处的案件都得到及时处理,结案率100%,没有一起案件因执法不当引起的复议和诉讼。农业执法工作得到经销商和广大农民一致好评。

1、每年春耕生产,农资需求高峰期,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方案,加强对相应农资产品的质量抽检,今年对全县的农资市场进行3次抽样共69样品只检测出2个农药样品质量不合格,对其进行了处罚有效的打击和杜绝假劣农资产品上市。

2、采取销售旺季定期和常年不定期相结合方法对全县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种子等主要农资产品进行抽查监控,每年重点整顿规范县城农资批发大户,要求其建立台帐,对经营种子的要求健全经营档案,杜绝未审先推,一品多名,从源头上确保我县农资质量。

3、向社会公示举报电话和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我县消费环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除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另一重要工作职责就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农业局更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农业执法大队和局主要站室长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对全县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品抽样达384批次。合格率达95%以上,经过多年的整治,今年我县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下降。

2、是对种植业专项整治,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肥用药检查,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

四、热情接访维权。近年来,农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接待因农业投入品质量问题而来访的群众也成为我们执法部门重要工作。我们对此项工作很重视,设立接访登记制度,对确因农资质量问题引起,在法定期限内迅速作好鉴定,仲裁和理赔调解工作,该立案查处的尽快立案查处,该理赔的尽快理赔,能调解的尽量调解,确保了不因此引发上访事件,既打击了不法经营行为,又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广大农户、农资经营户的一致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

1、执法装备简单,执法人员偏少,难对全县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全面监管。

2、农产品质量监管各环节职责不明确。

3、无专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工作经费,按上级要求两项工作经费应纳入预算。

六、2013年工作计划

1、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不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使用,逐步规范农资市场,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执法监管。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开展了全覆盖执法监管。执法检查中对杂交水稻种子产品的检查率达到了100%。

2、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结合“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等日常和集中整治活动,切实搞好“元旦”、“春节”、“315”“五.一”、“国庆”、“中秋”等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整治检查记录及其它监管档案资料

3、切实强化自身建设,通过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队伍的办案水平和案件的规范整理工作。同时,热情接访维权,树立良好外界形象。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2

(一)精心组织“春、秋农资打假”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提高执法权威。

几年来,通过全区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执法声势大、成效好,但就全区而言,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各地执法工作发展及不平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监管转变;由临时检查向日常监管转变;由外在形式检查向内在质量监管转变;由单一的市场检查向查源头、端窝点转变;由检查处罚向长效监管转变,重点组织好“春、秋农资打假”系列整治行动。一是在确保执法到位上下功夫。目前,以农业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达22部,还有20余部部门和政府规章,涉及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民减负、农产品安全等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主要方面。就农业总体工作看,执法仍是薄弱环节,很多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没有很好履行,有的甚至还是“空白”。凡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都要认真履行,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要围绕工作重点,针对农业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农时季节,全面开展以“五查五清”为主要内容的执法大行动,一查主体资格,清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个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摊点;二查产品质量,清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和经营变质失效农资产品的行为,严禁不合格产品和违禁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领域;三查产品许可,清生产、销售未经登记、审定、批准使用的农资产品,对未取得登记、审定、批准使用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四查产品广告,清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虚假宣传的违法违规行为;五查经营行为,清超范围经营和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以及有关质量标识的行为。三是在查堵污染源头上下功夫。要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基地的管理,按照规定严格控制销售、使用残留期长、毒性大的农药,严格禁止销售、使用有机磷、有机氯等违禁药物,以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广大群众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与普法体系,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

加强农业立法和普法,是实现依法治农的重要前提。

全区要结合目前农业部开展的“农业执法大家谈”的有关要求,加强调研,充分体现“以农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广泛吸收基层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使今后出台的农业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注重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健全制度,明确要求。通过印发小册子、张贴标语、开展知识竞赛、开通咨询热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普法工作从本单位向广大农村和基层延伸,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广大农业系统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

(三)建立健全农资和农产品质量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

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不仅关系到农资市场秩序,而且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与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密切相关。要加大对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和茶叶、水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对抽检不合格产品予以公开曝光,并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由当地执法部门严肃查处。要建立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点,定期开展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测,将农资监管工作前移,提前掌握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防止假劣农资和不安全农产品流入市场。

(四)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长效监管工作。

建立农资信用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创建一个农资管理信息平台。依托毕节试验区农业信息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资管理信息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资监管信息网络。重点建设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农资管理两大类数据库,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工作指导与交流信息化,进一步强化农资监管和执法信息共享。二是完善一套农资监管制度。重点是建立监管对象诚信档案,记录经营行为、监督抽检结果、违规行为等;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经销台帐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积极引导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推行承诺制,鼓励争做诚信经营模范。三是形成一种机制。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重点监控。要建立销售与技术服务相结合、企业自律与市场监管相结合、扶优扶强与打击惩处相结合,大力倡导诚信经营。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3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明确审核内容。重点审核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主要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执行裁量基准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是否有超越本机关职权范围或滥用职权情形、行政执法文书是否规范齐备、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应审核的内容。

(二)全面认领、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县农业农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积极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对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服务事项、权责清单、互联网+监管等各项行政权利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划定了农业农村局的主要职责、职责边界及事中事后的监管制度,为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农村局对群众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供,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监管抓关键,进一步改善农村营商环境。重点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认真组织开展了“打假护农保春耕”、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等行动,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其他禁限用农药,重点打击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或批准文号、品种审定号、产品质量合格证农资产品行为,并严格按照证照齐全、管理规范、摆放整齐、监管到位的要求开展标准门店建设,切实整顿规范农资市场。

(四)开展农药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一是开展农药监管落实工作。依据省农业农村厅文件精神,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农药监管管理办法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农药的监督管理,确保县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的落实;二是在加强农资市场日常巡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与联合执法行动。2020年,在西小王镇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活动。发放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资安全使用手册、农业实用技术等相关的技术资料,并设置了展示台,展示优质农资产品,并现场解决农民在购买、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根据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公告,为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面停止销售、使用百草枯水剂等高风险农药。同时,积极推荐使用草甘膦、草铵磷、敌草快等低毒的农药品种,避免因停止使用百草枯水剂而影响农业生产;四是组织农资经营业务开展专项培训,聘请专家解读惠农政策,新法律法规等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根据省、市关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文件精神通知,积极制定相应的农业行政执法方案,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实现执法人员与农药经营门店双向随机执法检查,确保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依规、公开公正、透明高效。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一)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规范性文件均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涉及重大决策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风险评估,对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按规定向社会进行公布并报法制办备案。

(二)完善并落实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为维护法制的统一性,规范文件管理,严格把控制文、发文程序。

1、加强事前公开。按照县法制办统一要求,明确权责清单,编写农业农村局行政执法人员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及行政执法流程图,并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办事、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2、规范事中、事后公示。行政执法人员从事执法活动,要主动亮明身份,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按规定出具执法文书,告知行政相对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农资打假监管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侵害农民利益、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破坏农资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惩治一批违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公布一批违法失信企业,进一步优化全市农资市场秩序,规范农资市场生产经营行为,为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作重点

以农资经营主体、种养殖生产基地为重点地区,开展农资打假春季、秋季专项行动,重点围绕以下农资产品开展治理。

(一)种子。全市主要农作物种子以玉米、水稻、大豆等作为监管重点品种,结合本地种植业结构特点,确定本地监管重点品种。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套牌侵权、假冒伪劣、未审先推、未按要求备案以及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

(二)农药。以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隐性添加农药等为监管重点,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农药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检查农药相关许可证件是否齐全,生产经营有关台账是否健全,标签是否规范,是否违规生产经营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违法行为。

(三)肥料。重点查处假冒肥料登记证号、登记产品中有效成份含量不足、水溶性肥料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中含有有毒有害成份、肥料产品标签不规范、标签标识混乱、虛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四)兽药。规范兽药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兽药GMP)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兽药GSP)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兽药严重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公告规定,加强兽药监管执法,重点查处兽药非法改变组方、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通报的假劣兽药、重点监控企业的产品、兽用生物制品、兽用抗菌药以及兽用毒麻类药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兽药生产经营单位按规定实施追溯管理,严格落实兽药追溯管理要求。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超剂量和超范围添加抗生素、激素以及直接使用原料药的违法行为,监督指导养殖场(户)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管理。

(五)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饲料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兽药、违禁添加物、掺假使假、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

(六)农机。以免耕播种机、打(压)捆机产品为重点,对获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的生产者及产品开展农业机械证书有效期内证书和标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结合实际,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为重点,重点检查、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各类农资产品监管重点,建立农资监管目录,制定专项监督检查计划。加大巡查检查、监督抽查、暗查暗访等执法监管,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线索,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抓好禁限用农药、停止使用类农(兽)药的清查清缴工作。对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执行情况、兽药生产企业执行GMP情况、经营企业执行GSP情况开展监管检查。

(二)开展专项治理。以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为重点,结合农资销售、使用不同时节,开展备春耕和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围绕使用量大、合格率低、风险隐患大的重点农资品种,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围绕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违禁使用、制假售假等突出问题,集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三)开展放心农资进乡村活动。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农资行业协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充分利用微信、网络视频、手机APP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农资打假工作,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和农资使用知识。培育优质农资供应主体,巩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主渠道,提高放心农资产品覆盖率。畅通农资打假投诉举报渠道,倡导农资经营主体合法规范经营,积极构建共建共治的农资社会治理格局。

(四)强化执法办案。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从严从实开展案件查处,确保农资打假工作落到实处,收到成效。积极拓展案源渠道,创新案件线索挖掘方式,及时发现违法线索。坚持有线索必查、有问题必究,做到查办必有果、违法必处罚。对经营和使用环节发现的假劣农资线索,深挖源头,摸清假劣农资生产经营链条,实施溯源打击。对上级交办、群众举报投诉反映强烈的涉案线索,实行督办、集中办案。对部门移送、媒体曝光的涉案线索,主动介入,及时固定、保存违法证据,认真调查处理。对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恶劣、涉嫌犯罪的案件,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五)推行信息化监管。依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执法监管信息全面共享,提升农资打假监管治理合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与行业管理机构监管信息共享,保证监管信息全面准确,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建立执法信息实时推送、多区域共享、联动联查机制,做到假劣农资一处发现、多地通报、多点查处,全面扩大农资打假集中整治的震慑作用和打击效果。

四、重点工作安排

(一)1—4月底,印发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安排部署2020年全市农资打假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备春耕期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督导检查。开展“2020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二)5—9月份,开展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监督检查。开展果、菜、中草药重点产区投入品专项检查。组织参加农药管理专题培训。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开展农机领域产品质量调查。

(三)10—12月份,开展入库种子质量抽检。总结全年农资打假监管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工作,切实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农资打假合力。要切实保障农业综合执法力量、执法装备和执法经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不愿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的监督,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规范执法行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勇于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自觉增强履行农资打假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全面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切实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坚决杜绝执法违法、推诿塞责、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5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9个市(地)、1762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地)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20**年底,已建成部级(部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4.保障能力不适应。一是科技支撑薄弱,较强能力、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滞后。二是执法经费不足,很多地方执法经费难以保障,有的甚至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以罚养罚”、“收费养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农业执法装备陈旧、匮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等必要的执法装备,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此外,农业执法没有统一着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三、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以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一站式”综合办公为基础的行政审批体系。三是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力争3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市、区)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3.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检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6

一、我省的基本做法与进展情况

为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以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为抓手,以规范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强化监管,树立了权威,提高了地位,为保护农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赞同。

1、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善的农资监管网络。为加大打击假劣农资的力度,净化农资市场,我省以集中检查处罚权为主要内容,不断深化农资监管体制改革,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机构进一步健全。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80个县组建个农业行政执法支(大)队,占应建数的98.9%,形成省有总队、市有支队、县有大队,上下贯通、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大多数地方的执法机构定性为监督类事业单位,有10多个已列入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二是职能进一步明确。我省的大多数执法机构承担了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种子、蚕种、食用菌种、种畜禽、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等农资方面的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工作,形成了打击违法行为的合力。

2、建立了一支比较精干的农资监管队伍。一是逐步实现农资监管人员“在岗专职”。根据农业部有关规定,清理执法队伍,对兼职人员特别是兼职从事技术推广经营人员进行彻底分离。同时,对新进人员,严格审查把关,真正把素质强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目前,全省有专职从事农资监管工作的人员1470名,多数地方做到人员集中管理、集中办公。二是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应该说,大多数监管人员从业务单位调配过来,业务知识较为单一,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实际经验不丰富。因此,近几年我们切实加强对农资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学习制度,强化实战演练,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到公正执法,服务三农。

3、建立了一套运行有效的农资监管保障机制。为保障农资监管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我省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农资监管的基础投入。2002-2005年,省财政安排近900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年年底,有80%的市、县配备工作用车,同时配备工作必需的笔记本电脑、录像、复印等设备。二是健全了规章制度。我厅先后制订了《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守则》、《浙江省农业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浙江省农业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统一农业法律文书格式,强调执法人员要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有效地规范了农资监管的行为,确保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从而使农资监管工作不断走上正规化轨道。

4、摸索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子。近几年,我省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以“绿剑”系列集中行动为抓手,加强农资监管,注重“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抓生产经营主体,严把种子、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兽药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关;二是突出抓质量监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三是突出抓长效机制建立,在全省开展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资企业信用档案,督促企业建立购销台账,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等,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保护了农民利益。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强调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既要严厉打击严重的非法行为,又要加强教育,搞好服务。二是强调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明查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方法,但暗访更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三是强调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做到本系统与外系统一视同仁,公正执法;做到既发挥内部各方的力量,又要加强与兄弟部门的联系。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思想认识难以真正统一,地方保护比较严重;农资监管体制不顺,保障乏力;监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行为有待规范;法律法规需要配套与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改进。

二、关于提高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几点想法

根据农资市场和监管工作的现状,要提高农资市场的监管能力,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争取“动力”争得领导和部门支持。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只有政府重视了,农资监管工作的体制、保障等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在处理重大农资事件时,也需要政府给予协调、指挥。另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农资监管工作涉及工商、质监、物价、安监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从我省各地开展试点的情况看,凡是领导重视、思想统一、部门支持的地方,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就健全,农资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就高,工作就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二、注重“合力”努力理顺各方关系。农资监管工作涉及到各方利益,难度较大,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的关系。行政执法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检查处罚,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行业管理是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开展行业指导、服务和监督,促进产业发展。执法机构要为专业管理机构有效实施行业管理提供服务,专业管理机构要发挥业务优势,支持执法机构行使执法职能。二是正确处理省、市、县之间的关系。省级的主要工作应是对市、县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市级主要以管辖涉外案件和本地区疑难复杂案件或跨县域的案件。县级主要是直接面向管理相对人,具体开展对生产者、经营者及其它人员的普法、检查和处理。三是正确处理执法机构与检测机构之间的关系。法定检测机构提供客观、公正的检测服务,是农资监管的重要技术依托。农资监管机构在对违法生产经营者查处过程中,发现产品有质量嫌疑,可委托法定检测机构检验,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处理;检测机构通过对生产经营的产品进行检测,掌握第一手的产品质量资料,经综合分析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四是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本着“看好自己门,管好自己人”的原则,严格实行政事企分开,在人、财、物上彻底分离。对农业系统内发生的违法经营行为,按内外一致的原则,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不仅要依法追究经营单位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严重的还要严肃追究主管部门的行政责任。五是正确处理农业执法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农资监管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因此,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遏制违法行为,必须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协作,建立由法院、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争取人大、政协和新闻舆论单位的支持,为农资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培育“活力”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要建立领导责任制。要建立健全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监管责任制,建立权责相当、职责明确的工作责任约束和追究机制。二要明确岗位目标制。根据农资监管工作的任务,建立健全农资监管工作人员岗位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实行监督与激励并重。三要完善举报网络。为方便农民对假劣农资的投诉,在全国开通统一的短号码投诉举报电话,并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使农资监管的工作运行始终保持活力和生机。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7

一、以提高执法能力为目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执法队伍

1.严肃纪律,树执法形象。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下设七大科室,分别为办公室、督查科、人事财务科和四个监察大队,这七大科室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为了形成人人都在约束之中,事事都在规范之内的良好局面,支队先后出台了《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管理规定》《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执法公示制度》等规章制度,两年来,支队注重在工作中推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执行农业执法工作制度和纪律,树立清正廉洁的队伍形象。

2.严格程序,抓执法公正。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按照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印制执法文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各项执法活动。为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支队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在农资经营业户中聘请了十五个单位的法人代表为执法监督员,加强内外双层制约,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处理案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加强培训,增执法水平。为了组建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水平,支队注重对执法人员进行涉农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聘请省武警总队教官对全体队员进行了军事训练,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年共组织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培训200余人次,为农业执法人员搭建沟通平台,让同志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有机会交流办案工作经验,探讨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4.信息畅通,保执法透明。支队农业执法信息紧紧围绕执法工作展开,每处理一个案件都以执法信息形式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印发和归档,现已成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交流、服务、宣传平台。建立定期信息上报制度,年2月至今累计上报市农委《农业执法信息》28期,其中年13期,共印发简报3万份。

5.弘扬学风,建和谐支队。为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农业执法队伍,支队于年2月起开展创建“学习型和谐支队”活动。活动中,支队广泛开展读书和培训活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扩展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充分调动了支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日后支队的和谐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以服务百姓的身心健康为准则,保障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高效运转

今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为了贯彻落实市农委相关会议精神,支队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农资、农产品进行全方位监管。

1.控制源头,加强市场监管。年2月1日起我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受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委托,依法对列入监管对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的农产品行使检查权,依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目前,市内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共有8家,分别为盛发、十二线、森宝、南五、砂阳、九路、北行、大东副食,这8家市场供应的蔬菜占全市消费蔬菜的90%以上,是市民消费蔬菜的源头。为了切实强化源头监管,支队专门成立四个专项行动大队,于每日凌晨2点到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常规检查,根据农业检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报告,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依法进行处罚。年,支队在十二线、盛发、南五、森宝四大批发市场开展执法检查245次,出动执法人员980人次,查获不法业户36家,依法扣押、销毁农药残留超标蔬菜12516.1公斤。在北行、九路、砂阳、大东副食农贸市场出动执法人员99人次,查获经营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业户33户,依法扣押、销毁超标蔬菜280.5公斤。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累计扣押销毁不合格蔬菜12796.6公斤,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商贩的违法经营行为,增强了蔬菜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净化了百姓餐桌,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2.完善流通,规范超市管理。年,又有10家超市纳入规范管理范围,监管超市数量达到35家。为督促和规范超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支队下发了关于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管理的通知文件,并与检测中心联合对各超市的检测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支队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经销未经检测的农产品、不执行产品质量公示制度、不保留完整检测记录、伪造检测合格证明的超市将依法严肃处罚。年,共处罚超市7家,罚款2.3万元;责令整改超市8家;在超市查扣农残超标农产品18次,307.5公斤,其中检测中心抽检不合格15次,106.5公斤,超市自检不合格3次,201公斤。为了规范超市农产品经营行为,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印发了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评选方案,下发到纳入监管的35家超市。年6月到09年4月,采取市民现场投票、网上投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店和媒体投票等四种形式对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评价。其中现场发放选票1000张,收回有效选票998张,网上参与市民3315人次,共推选出家乐福北站店、家乐福文化路店、爱客家、大润发文艺路店、兴隆大家庭中街店、乐购超市黄河店、乐购超市于洪店、中兴超市长青店、华联超市和平店9家超市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年6月10日召开了纪念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暨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授匾仪式会议,副市长王翔坤到会讲话并为9家超市颁发示范店牌匾。辽宁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3.深化打假,保证农资安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才能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为此,我们围绕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净化农资市场这个总体目标,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今年,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从3月9日起结合春耕生产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供优打假保春耕活动”。专项整治活动中,支队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力1800余人次,检查种子经营业户350家、查处违规经营21家,查封不合格种子2万公斤,罚款4.8万元。为了净化农资市场,年全年,支队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农药业户623个,立案查处4件,罚款7000元,没收劣质农药2371件,没收劣质农药案值53.8万元;检查农资(化肥、农膜、种子)3000余人次,立案查处22件,罚款5.5万元。有效地整治了农资市场秩序,维护了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实现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

6月12日,有群众举报,在皇姑区方溪湖地区有一农药造假窝点,支队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经查被举报仓库中存放大量的过期农药,其中还有两箱“甲胺磷”及封袋机两台、包装袋、纸箱若干。为了防止涉案人转移证物,使这批劣质农药流入市场,当天,支队雇佣了一台10吨大货车,异地封存劣质农药61个品种,2371件,约12吨,案值53.8万元。9月27日,支队聘请财政局指定的农药销毁单位将这批农药全部销毁。这个案件是我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成立以来处理的最大的一起劣质农药案,农药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极其罕见。市农委领导非常重视此案,全程跟踪了此案的处理。

4.增加途径,强化“三品”监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规范我市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今年,支队在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对各大超市“三品”进行了专项整治。此次专项整治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共检查乐购、家乐福、中兴、大润发等超市19家,出动执法人员58人次,车辆23台次,规范不符合规定的超市10家,其中责令整改5家,规范指导5家,其中各超市要求供货商提供补充材料15家,下架、停止销售商品品种28个,有效规范“三品”销售。提高了“三品”在百姓心中代表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高水平的认知度。

5.探索模式,扩充监管范围。为了确保2010年水果和水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工作的顺利展开,今年支队分别对八家子果品市场、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北大营海鲜批发市场、张士活鱼批发市场、十二线农产品批发市场、九路农贸市场、北行农贸市场的水果、水产品经营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各大水果、水产批发市场的业户规模、性质、经营的水产品类别、进货渠道及联系方式等,并根据数据作了细致全面的统计分析,为下一步进驻水果、水产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国家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国家农业部和省海洋与渔业厅质量安全监察处对我省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了抽检,对抽检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召回并销毁,同时,支队对经营者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规范了其“没有查验产地认定证明和该批次合格证明”和“水产品流通记录不健全”的违法行为。

6.执法为民,受理投诉举报。随着百姓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各种举报投诉案件不断增多。为了保证群众投诉举报通道顺畅,支队建立了群众来访投诉接待制度,队内专门设置了来访投诉接待处、法律咨询处,由专人负责接待;建立了举报、投诉档案,公开了举报电话,支队全体队员轮流值班,积极参与到案件举报受理工作中来,全天受理投诉举报。两年来,支队共受理各类农民举报、投诉案件53件,接待群众上访80余人次,为农民理赔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三、以树立农业执法权威为目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宣传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8

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府发〔〕7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办发〔〕24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障食品安全财税扶持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目标;坚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消费农产品安全、放心、满意。

(二)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着力打造“菜篮子”工程,加快建设10万亩蔬菜、10万亩商品鱼、10万亩茶叶、20万亩优质水果、20万亩绿色稻米、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区域性、规模化、标准化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菜、肉、禽蛋、鱼、奶等安全农产品基本自给。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100万头,肉类年产量12万吨;家禽年出栏3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万吨;水产品年产量3.5万吨;水果年产量30万吨,牛奶年产量0.56万吨。

二是监管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面完成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检验检测、执法检查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所有镇街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所有行政村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能够满足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检测工作的需要。

三是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基本建成。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100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0个),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立蔬菜、生猪、禽蛋、渔业、水果、茶叶等六大骨干农产品安全产业链。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标准化率分别达到65%、70%和80%,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品牌1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安全骨干农产品产业链。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安全农产品流通、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保障物流环节安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涉农资金,引进和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衔打造蔬菜、生猪、家禽、渔业、水果等骨干农产品.集中打造一批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成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和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最大的早市名优茶旅游观光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最大的晚熟龙眼基地、优质柑橘鲜销基地。

(二)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安全骨干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培育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六大产业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和原产地标识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重点打造“水花”、“秀芽”、“黄瓜山梨”、“龙眼”、“梨橙”、“来苏再生稻米”等一大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展黄瓜山梨、秀芽、水花、莲藕等地理标识认证10个,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群。

(三)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粮食、柑橘、无公害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生态鱼、有机茶、油菜等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五间瓜菜基地、金龙蔬菜基地、南大街莲藕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行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普及农产品生产档案,上市农产品实行身份登记制度。与农业品牌打造相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示范管理机制。到2015年,全区新创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三、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负总责,镇街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建好四大体系。

一是行政监管体系。区农委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负责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等工作。各镇街要在农业服务中心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并相应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能,各村社要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

二是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农业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硬件和人员建设,检测能力达到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全覆盖。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中心、镇街检测室、基地市场速测点等各类终端检测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三是执法检查体系。健全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切实改善装备条件,配强执法人员,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农业执法队伍。

四是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技术。着力加强多形式、制度化的宣传培训,及时有效地向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标准、安全消费知识等信息技术服务。

(二)推行基地农产品准出制度

按照基地与市场质量对接的要求,建立“菜篮子”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实行农产品上市标识编码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出制度、质量安全诚信公示制度,逐步引导和帮助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建立产地准出制度。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率先开展以蔬菜为重点的基地准出制度。将质量安全巡查、监督检测、执法查处、责任追究等监管制度落实到生产单位和农户,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互监督和行业自律。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在农产品上市前进行例行质量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方可准予上市销售。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集检测、标识、追溯、管理于一体的“菜篮子”基地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体系。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管理权、检查权和处罚权。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包装标识、产地管理、生产记录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工作,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推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力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和检打联动,从严打击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各种违法行为。坚持不懈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镇街、区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制、企业主体责任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部门协调、案件移送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迅速介入、科学研判、沉着应对、果断处置。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依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严肃问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落实扶持政策

1.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惠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

2.鼓励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从年起,区财政对新获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3.支持检验检测硬件建设。加强对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硬件建设,在23个镇街农产品监管站配置速测仪2-3台,建立镇街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落实企业所得税补助政策。对市级以上(含市级)从事食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财政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9

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府发〔〕7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渝办发〔〕24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障食品安全财税扶持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目标;坚持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消费农产品安全、放心、满意。

(二)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着力打造“菜篮子”工程,加快建设10万亩蔬菜、10万亩商品鱼、10万亩茶叶、20万亩优质水果、20万亩绿色稻米、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区域性、规模化、标准化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菜、肉、禽蛋、鱼、奶等安全农产品基本自给。蔬菜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100万头,肉类年产量12万吨;家禽年出栏3000万只,禽蛋年产量3万吨;水产品年产量3.5万吨;水果年产量30万吨,牛奶年产量0.56万吨。

二是监管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面完成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检验检测、执法检查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所有镇街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所有行政村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能够满足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检测工作的需要。

三是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基本建成。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100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0个),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立蔬菜、生猪、禽蛋、渔业、水果、茶叶等六大骨干农产品安全产业链。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标准化率分别达到65%、70%和80%,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品牌100个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安全骨干农产品产业链。重点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安全农产品流通、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保障物流环节安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涉农资金,引进和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衔打造蔬菜、生猪、家禽、渔业、水果等骨干农产品.集中打造一批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成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和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最大的早市名优茶旅游观光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最大的晚熟龙眼基地、优质柑橘鲜销基地。

(二)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安全骨干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培育粮油、蔬菜、畜牧、水果、茶叶、水产等六大产业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和原产地标识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重点打造“水花”、“秀芽”、“黄瓜山梨”、“龙眼”、“梨橙”、“来苏再生稻米”等一大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开展黄瓜山梨、秀芽、水花、莲藕等地理标识认证10个,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群。

(三)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粮食、柑橘、无公害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生态鱼、有机茶、油菜等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五间瓜菜基地、金龙蔬菜基地、南大街莲藕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行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普及农产品生产档案,上市农产品实行身份登记制度。与农业品牌打造相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示范管理机制。到2015年,全区新创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领先水平。

三、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负总责,镇街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建好四大体系。

一是行政监管体系。区农委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负责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等工作。各镇街要在农业服务中心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并相应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能,各村社要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

二是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农业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硬件和人员建设,检测能力达到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全覆盖。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中心、镇街检测室、基地市场速测点等各类终端检测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三是执法检查体系。健全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切实改善装备条件,配强执法人员,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农业执法队伍。

四是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技术。着力加强多形式、制度化的宣传培训,及时有效地向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标准、安全消费知识等信息技术服务。

(二)推行基地农产品准出制度

按照基地与市场质量对接的要求,建立“菜篮子”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实行农产品上市标识编码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出制度、质量安全诚信公示制度,逐步引导和帮助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建立产地准出制度。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率先开展以蔬菜为重点的基地准出制度。将质量安全巡查、监督检测、执法查处、责任追究等监管制度落实到生产单位和农户,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互监督和行业自律。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在农产品上市前进行例行质量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方可准予上市销售。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集检测、标识、追溯、管理于一体的“菜篮子”基地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体系。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管理权、检查权和处罚权。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包装标识、产地管理、生产记录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工作,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推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力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和检打联动,从严打击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各种违法行为。坚持不懈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镇街、区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制、企业主体责任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部门协调、案件移送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迅速介入、科学研判、沉着应对、果断处置。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依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严肃问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落实扶持政策

1.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惠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

2.鼓励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从年起,区财政对新获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3.支持检验检测硬件建设。加强对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硬件建设,在23个镇街农产品监管站配置速测仪2-3台,建立镇街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篇10

1丹东市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及主要成效

1.1种子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主体

根据辽宁省事业单位改革总体部署,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统一要求,丹东市农业农村局全面整合农业执法职能,积极创新农业执法机制,提升农业执法水平,于2020年5月18日正式成立丹东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按照《行政许可法》法律地位划分,丹东市农业农村局为辖区内农业行政执法的法律责任主体,丹东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受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的委托行使行政执法职责。丹东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整合了市本级和所辖区31级种子等其他涉及农业的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充分发挥种子市场监管的利剑作用,为维护农民用种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运行,推进种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

1.2主要成效

丹东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在2021年春节前对全市6家玉米、水稻、大豆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方位检查,抽取企业入库玉米种子样品22个,转基因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从成立之初到目前,辖区内共出动执法人员520人次,检查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36家,经营门店320户次,抽取种子样品242个,发芽率等常规质量检测139个,玉米转基因快速检测208个,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网上备案405家。对25家有问题的经营门店提出立即整改要求,发现问题线索14条,受理举报案件1件。

2丹东市种子市场监管的做法措施

2.1提早准备,明确工作职责

在2021年春节前后,制定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由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为组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具体工作由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负责,将农作物种子监管专项行动作为全局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种业监管工作。根据2021年种业新形势,各县区各部门认真研究,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在监管上下决心、下重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2.2周密组织,制定监管方案

为保障种子监管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种子监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程序及工作进度,精选业务能力过硬的执法人员参加专项行动。要求认真填写执法检查记录,保证信息准确,填写规范,配备执法记录仪等专业设备,体现了专项行动工作的严肃性。

2.3严格落实,保证工作实效

积极主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主要用于对农作物非法转基因种子、假劣种子及农资的监督、检测、宣传等工作。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力度,开展市级种子市场大排查、大检查。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高压态势。

3丹东市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种子销售模式下沉

新兴种子营销模式形成市场监管盲点,种子市场存在流动式销售,直接下乡送货;“黑土地”直销送货上门;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销售种子,不仅给种子执法检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给农作物种子质量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3.2检查中不规范行为小而杂

个别企业种子包装袋二维码印刷不牢固,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个别种子包装标签出现大商标小品种等情况;个别经营档案填写不规范,经营档案格式不统一或填写内容不齐全。

4提升丹东市种子市场监管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4.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认真抓好种子

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种子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以后,新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这就更需要种子执法人员强化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运用《种子法》来维护种子市场秩序。

4.2加大新品种示范,引导区域化种植将审定的

新品种按不同生态生产特点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田,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资金支持,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通过组织观摩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当地主推品种推广意见。积极引导农民选种购种,有效防止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充分发挥农业行政执法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整合效应,不仅促进种子市场规范运行,也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种植。

4.3加强联合执法,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农业综合

执法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从登记、备案、进种、销售服务等环节全程监管,做到不漏环节,不留死角。强化日常监管,坚决查处违法案件,及时通报,通过查办案件规范种子的经营行为。

4.4不断创新模式,完善执法机制

省、市、县3级建立联动机制,分工协作,密切沟通;建立工作经费等保障机制;建立种子执法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评选种子执法先进单位和案件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倒查、暗访机制,规范倒查暗访线索转化案件证据制度,下沉执法力量,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执法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文婷.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种业,2007(8):22-23

[2]张维娜,董越勇.浙江省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概况及提升措施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59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