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8:09:41

农业与技术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1

2016年,云南省富源县营上镇粮食播种面积0.609万hm2,其中大春0.342万hm2,小春0.227万hm2,晚秋0.041万hm2,水果0.029万hm2,特色产业0.217万hm2,蔬菜0.147万hm2,重点完成“农作物优良专用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等11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2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工作量与农技人员配置不协调。营上镇农技办现在册人员为10人,在岗3人,承担了原农技中心17人、农机站8人、水果站5人、水厂站2人和食品安全检测站所有职能,主要是负责党委、政府、农业局机关和局属19个站所,农机局属6个站所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其他相关单位安排的工作;负责全镇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等11项重大科技措施的推广;完成绿证、职业农民、新增转移劳动力、新型农民培训;落实各种惠农资金和数据收集、整理、核实、上报和兑现等工作。2.2改革频繁,农技推广队伍不稳。2009年,随着乡镇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畜牧、农机相继独立,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仅留农技、农经职能,有农技人员5人。2011年,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撤销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成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辖农技、农机、林业、水务、农经和畜牧6站所的所有职能,农技办4人,其中1人为政府公务员。截至2016年10月,农技(机、农经)办在册人员10人,在农技岗位仅3人,其余7人被借用。其中,党委组织办1人,镇纪委1人,农经站1人,扶贫办2人,县发改局1人,人事办1人。2.3人员老化,非专业比重加大。从年龄结构看,在册10人中,35~40岁以下2人,40~50岁4人,50~55岁4人;从所取得专业看,未取得农业专业资格的6人,取得农业资格的4人;从所取得职级看,小教2人,中教2人,农业中级4人,农机中级1人,农业初级1人。2.4经费短缺,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农技推广。一是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资源型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财政吃紧,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费十分有限;二是2014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项目配置了3台电脑,以前只有1台内存为512M的电脑,到目前还没有复印机。2.5高级岗位设置少,岗位竞争激烈。譬如营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设中级岗位3个,实际从事农技推广或在编不在农技推广岗位的中级人员6人,差额3个,由于管理不规范,形成了在农技岗的争农技岗位,在编不在农技岗的也来争农技中级岗位,取得农技推广资格的争,没有取得农技推广资格的也争,严重地影响了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

3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2

主要栏目

农业科学:生物技术、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史研究、生态农业、贮藏与加工、农艺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设施农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信息与工程

林业科学:绿化建设、栽培育苗、林政管理、森林经营、病虫害防治

种植科学:蔬菜园艺、植保纵论、种业天地、农药科学、试验研究、育种栽培、土壤肥料畜牧科学:动物科学、疾病防治、养殖与增殖、饲养管理、畜产品加工、畜牧研究

水产科学:渔业研究、水产管理、水产养殖、渔业行政、饲料与营养园林园艺:果植栽培、品种资源、园艺研究、园林花卉、景观设计三农论坛:新农村建设、农产经济

交流园地:综述专题、科研管理、工作研究、经验交流征稿要求

1.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及作品质量,作者保证论文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文责自负。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2.欢迎国内外农业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论文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材料翔实,数据可靠,语言精练,层次分明。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符数左右为宜。

3.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WORD文档投稿。稿件的格式须符合本刊论文写作模版的要求,包含: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所在城市、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同时,文稿应附带论文所属基金项目和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学术成就及详细通信地址,E-mail地址等)。

4.本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文稿请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规范撰写。

5.本刊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借助“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文稿进行检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6.本刊对所有来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建立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比如花卉协会、大米协会、蔬菜协会等,由他们承担起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农产品专业协会主要由农民组织,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统一相关的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如此一来,便可以维持农产品市场秩序,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农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销售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市场上农民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能够从农技服务体系入手,转变自身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尽可能多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当然,重视为农产品企业服务,并不意味着忽视农民的农产品服务,而是要改变服务农民的方向,要不断加大向农民推广技术示范的力度。也就是说,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改变自身的服务主体,并在此基础上由农民转变为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协会等组织[1]。

三、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只要不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国家的粮食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甚至还有富余。但由于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存在些许问题,许多地区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进而导致现阶段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加上各种农药、添加剂的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在如此背景之下,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将服务的重点内容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四、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形式

广大农民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掌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往往会通过示范向广大农民传授、推广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毋庸置疑的是,示范田、示范带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大多数农民却始终没有脱离“观摩”,很少有人能够切实的掌握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之中。正因为此,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效率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落实具体的工作时,要能够有意识的、积极的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多的在农闲时间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生产技术的操作规程、普及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2]。

五、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全国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从而最终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了切实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国家农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在落实农技服务时,相关人员要深入农户田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传播途径,积极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设备,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各种先进的产前、生产、产后技术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地区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研究会,以此为平台,及时的相关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人员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在网络上与广大农民进行对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还可以建立专家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户田间,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实地指导及服务,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是个现实问题。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农业一直属于“脆弱产业”,很容易受到冲击,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因此难以有效提高。为了切实推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形式,转变工作思路,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性服务。

作者:兰守格 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信息化;现代农业;建议

1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当达的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管理等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为各种农业工作者如农业生产者、农业研究人员、农业管理者等相关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有效的管理建议等多种服务的技术。最早政府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是“公共物品”,这就使得农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同时,政府应重视对农业信息技术的财政支出,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农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四方面,该文将通过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农业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完善方法,农业信息技术可以使农业资源被充分利用,避免出现资源过剩或资源不足的情况,还能够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监督农业生产,同时向农业生产者普及更多农业知识,以达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小策略

2.1加快完善信息网络,推进设施农业

各级政府应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将信息网络与农业设施网络相互结合,协调发展,从而加快实现农业设施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农业信息多样化。政府应当做到信息化管理并逐渐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将现阶段利用率不高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筛选出来,加强几个站点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各种信息设备的投入力度,保证设备使用说明的广泛普及和设备使用的简单化,为人民提供便利,加强对宽带下乡服务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宽带网络的使用率,确保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对于偏远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使偏远地区的游牧民和渔民等能够正常使用基础的电子通讯设备,利用卫星等先进科技接通信号,保证国家信息网络能够给所有农业生产者带来便利,从而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优化信息服务,建设规模农业

加强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建设,有利于农作物的大规模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能够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当前的首要问题是要将重点倾向于农业的规模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不拘泥于常规地理位置的特性,通过在各个地点,各种不同设备上收集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架起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企之间沟通的桥梁,将小家庭生产和大企业市场紧密结合,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将农业生产规模最大化。现阶段在国内偏远农村地段,不仅是农业发展缓慢,各方面经济发展也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优化农村的信息服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经济发展状态,因此,在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时,应注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农民传递信息。对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郊农村,用信息网络作为媒介,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海报的形式将农业信息传达给农民。

2.3强化信息管理,实现品质农业

在如今大数据云发展的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目前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还没有完全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现有的信息管理存在着对信息检测迟缓,农业生产无序进行等大量问题。而加强信息管理,更便于农民通过信息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了解与预测市场需求,同时通过信息管理进行农业风险检测,可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营造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的公平的农业市场环境。通过信息管理可以改变农业发展的单一化,将农业生产与互联网结合创新农业发展,鼓励电信运营与电信服务等的协作发展,增加农业供应途径,构建完整的农业生产供应平台,健全农业市场准入与准出机制,提高小农经济的存活率。

2.4推广信息技术,探索精准农业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增加农民的农业知识,科学播种合理施肥、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与增加种植手段。政府提供一部分技术引导与生产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大方向的引导。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产业化,完善农业的发展结构,以数字农业为载体,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机器相结合,加强系统的精准度,推动农企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信息技术在不断推动着现代农业发展,且具有非常明显的推进效果,农业信息技术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生产率更高、规模更大,但在此基础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还要依靠更先进、更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来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业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庆.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新农业,2019(20):25.

[2]刘一佳,彭浩,王国超.农业信息集成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14):117-118.

[3]单婧.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17(04):26-27.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5

1.1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融合的方法,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去组织农业生产,也就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止传承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优势,还具备了现代农业生产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征。1.2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要对农业生产的个个环节进行提前的设计,实行科学的生态工程,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并对环境进行较好的保护。另外,生态农业拥有节水型和高节能性的特点,重视生态效益的提升,为我国农业提供了较多的生产收益。因为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体,所以做到了科技和人力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推进[2]。

2生态农业的技术内容

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重视发展生态技术,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组成了拥有系统综合性特点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主要有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共生互惠技术;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治理等技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互相融合的农业环境整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和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和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等。

3环保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方法

3.1加强生态农业治理。1)治理土壤污染。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重视防治土壤的污染,依据需要去种植生态农业,科学有效的实施农药及化肥,按要求掌握好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量,防止药剂会污染土壤。与此同时,要着重关注周边环境的保护情况,严格的进行水源污染的控制,保护好珍贵的水资源[3]。处理好废弃农膜和生产或生活垃圾,避免垃圾会污染土壤。2)充分利用水资源。科学的采集和使用地下水,合理的保护好地下水资源。运用喷灌或滴灌等灌溉方式进行水源的节约,提升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率,防止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避免和治理水污染,创造优越的条件去发展生态农业,竭尽全力的去节约水资源以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3.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想要达到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第一,运用先进科学的土壤改进技术。重点是要在土壤里融入氧化剂,让土壤里的重金属成分达到溶解,分离出来。接着添加些有机的元素进入土壤中,让土壤进行较好的改进,科学合理的提高土壤有机物的含量。第二,运用植物树液提取技术[4]。一般情况下树木都会拥有较好的自我免疫修复功能,所以能够运用较为科学的技术提取出树木的树液资源。再实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寻找到植物的免疫修复细胞后把它制作成拥有免疫修复能力的抗体制剂,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运用微生物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合理利用技术。把废弃物实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依据功能的不同把他们进行分类的利用,还要把废弃物里的污水及时经过过滤后进行利用,使之变废为宝,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3.3提高农民的绿色环保意识。要尤其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宣传,利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形式多样的渠道进行最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对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运用太阳能及沼气等环保节能的绿色技术,指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较少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用量,促进对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3.4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要关注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例如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关注对沼气技术和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实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利用田间套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种植,使用生物技术和无公害农药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理病虫害。利用秸秆还田的技术去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的方法,完成对各种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5]。还要通过利用及推广的技术措施完成对农业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把种植、养殖、储藏、加工、服务和销售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提升服务的水平,有助于生态农业种植效益的提升。

4结语

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增强对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力度,结合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使更多农户应用和接受生态农业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熊伟,孔文斌,李想,汤文志,周敏,杨灿芳,程渝,王波,向芳.三峡环库生态农业带构建与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应用[J].中国科技成果,2016,(8):14-16.

[2]撒风虎.以技术创新为指引以成果转化为支撑全面发展生态农业——西吉县院地合作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成效探析[J].吉林农业,2016,(21):44.

[3]刘朋虎,仇秀丽,罗旭辉,张艳芳,王义祥,翁伯琦.水土流失区高效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技术协同创新思路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6,(2):43-47.

[4]夏金梅.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创新机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2):2962-2965.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推广;农业;作用;发展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推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所以农业发展方向正在由传统方式转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能够为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出现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流通优势,将新型农业技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农业人员,并通过互联网上的沟通,答疑和说明实例来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基于此优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是快速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可行之道[1]。

1“互联网+”与农业接轨的概念

1.1“互联网+”概念。“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2012年11月,易观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他在会中提出,“互联网+”是属于各位所在的各个行业的一种结合点,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互联网+”模式[2];2014年11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总理也指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实现目标的工具便是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新型发展形态,其核心在于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行业”,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与平台技术,将行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一种新的生态模式。在“互联网+农业”之中,主要的新生态模式作用于互联网平台,面向大型农业主体,例如农场与农业大户;其体系链主要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技术的传递,提高农业主体的生产技术,对农业主体的融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2“互联网+农业”概念。“互联网+农业”的概念是将互联网融入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与融资等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推动农业快速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发展,且这种发展方式不拘泥于地域、时间等因素,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与获取,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的技术学习,且丰富了营销手段,从而能够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2.1丰富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手机、电脑等移动信息终端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进行相关信息上传,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农业技术生产中的土壤、气象、科研成果、设备、病虫害、动植物信息,然后通过GreenPlum、Exadata、Infobright等分布式数据库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并在Mahout上使用K-Means、NaiveBayes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最后将有价值的信息上传至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以方便各企业单位、政府部门与其他农业人员获得技术支持[3]。2.2提高农业技术教育科研与推广的效率。通过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将农业技术进行教育科研和推广,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与转化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获取农学院的技术成果需求,将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互联网获取新技术信息,然后将新技术投入农业生产当中进行技术试验,最终将新技术应用在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内,展示新技术合理性与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推广。通过这种模式,让技术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实现供需对接,达到科研、技术与推广的有机结合,完成农业技术的信息化。2.3实现可持续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为保证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农药、农业覆膜等影响环境的化工产品,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土壤肥沃程度大幅下降,传统农业发展受阻,农业发展前景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互联网+农业”的推行,使农业跟随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农业影响的严重性,通过互联网掌握节水技术、有机化病虫害防治、农药合理使用方式等知识,从生产阶段就保证生态环境,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改革道路。

3“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3.1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可行道路。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各行业都顺应社会发展进行了变革,同样农业的发展也要遵循规律进行信息化改革,“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信息化改革中最为全面,优势最明显的一条道路,能够在技术、成果、生产、营销等多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优势尽显,是新时代下农业发展及改革的最优选择。3.2提高农业生产与技术协调效果。“互联网+”通过建立云数据平台,对灾害与市场波动进行大数据算法预测,以达到预防灾害降低风险的效果;同时通过信息检测系统,对土壤质量、耕地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农民;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农业知识与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或平台对农民进行实时指导,达到农业生产与技术相协调,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农民技术与知识的提高。3.3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联动结构,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控制,在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产量;同时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信息终端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调整,掌握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水平、生产方案和价格波动,从而通过更全面的数据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对市场走向进行判断,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3.4农产品网络化销售,提高营销水平。通过“互联网+”的云数据平台将农作物从种植到生产的过程详细记录,并通过数据,视频等方式展现给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能够确认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网站、手机app等媒介对产品进行宣传,将公众认知面扩大;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进行精准获客,向拥有类似农产品需求意向的客户与消费者进行营销投放,初步实现农产品的网格化营销手段;通过京东、淘宝等电商途径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可信的购买渠道,实现消费者分布由区域到全国的转变;完善产品服务系统,通过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和电商售后平台等与客户进行沟通,解答客户的疑问并收集客户对于产品意见的信息,同时在产品服务系统不定期对消费者进行优惠活动投放,以增加对消费者的粘性。

4结语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行业运行模式,成功的促进了各行业的二次发展与革新,并推动了各行业的研究发展,有机的将互联网中的研究成果融入自身行业当中。而“互联网+农业”在农业技术、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全方位作用和前景也是意义重大的,通过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全面应用,农民可以方便地得到所有生产要素和农业技术,让整个农产品种植生产的过程变得轻松,同时也方便了产品营销,真正让农民体会到了互联网的便捷与强大,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维.“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2018(4):54.

[2]张雅婷,侯禹弘.“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4):42,65.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7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与发展。但,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而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加快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脚步,激发了市场需求格局的调整。我国在农技推广实践中,面临的困难有:

①资金问题:在农技推广的实践中,农技推广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很大原因归结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我国农技推广经费仅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2%,但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却是0.6%~1.0%,因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方的农技体制改革陷入被动局面。

②人员素质问题:由于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领域中,农民普遍的是文盲,使得我国数亿万的农民群众的素质不高,这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与运用,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农民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这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③效率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不高的,从而带动着其积极性不高,这大大影响农技推广实践运用活动的效率。且现行农业推广制度无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速度、效果、最后效益都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④农村委组织功能弱化问题:我国农业涉及农户数量多,农业经营存在着分散性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不利于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落实。因此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改革,就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农民是农村经济的建设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就是内因。因此要充分维护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民采纳、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大先进科技的运用与普及,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的创新。在农技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重对参与的各方人员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实践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②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并逐步完善、创新;促进农技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

③要充分提高推广效率从而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而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创建联系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桥梁即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如: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这样有利于农民及时学会新的农业技术,也可促进新技术的转化快速的投入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新的农业技术,加快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运用。

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如何促进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力度。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又一瓶颈。在我国,农民人数多,素质低,农村委组织分散,使得农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技的普及与运用,一方面要依靠在实践改造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技推广主体自身,农技推广主体要主动的参与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农业教育和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激励。每一年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中要增加对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

⑤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重视教育强农,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主体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把教育、研究、推广三者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带动广大的农民朋友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都需要重视教育强农和相关的培训。这带来的不仅是素质的改变,更大程度的是观念,思想的转变,高素质的农民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结论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8

1网络技术与农业发展

尽管农业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农业整体规模还落后于其他国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大规模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在其不断渗透至其他领域的大环境下,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正在向信息与知识密集的部门进行转变,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对于农业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但使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附着于信息技术之上,而且也推动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向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时展。

虽然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但他们对信息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在办公室中上网的白领一族,甚至有时他们的渴望更为强烈。由于我国的农民占据了较大的人口数量,因此涉农网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求。

眼下,在国际互联网中,我国以农民、农村与农业为办站宗旨的涉农网站已经有数百家之多。这些网站对农民而言,既可以学习实用技术与科技知识,又可以获取市场信息,而对许多涉农企业来说,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业资讯、网络招聘、供求商机、在线洽谈和在线网店等网络服务。不难看出,农业网站的开办,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大量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同时也为农副产品实现网上的交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数据库技术与农业发展

信息技术中的资源建设与配置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在计算机的信息资源与通信领域中,信息资源是其咨询服务的必备条件与物质基础,在这之中,数据库常常处于核心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中的资源是由数据库中的资料来实现数据管理与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信息技术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其数据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较大的覆盖范围,而且还必须对资源进行多次的加工,以满足市场对专家系统与各类数据库的要求。

虽然目前我国对农业的信息技术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旧处于整理、收藏、交换、初加工与交换阶段。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还是处于分散的种植模式中,信息技术普及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技术水平较低和信息缺乏等问题依旧困扰着农业的发展。因此,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进行改善和促进,就需要拥有覆盖面广、内容齐全、质量较高、功能多样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才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进而以保证在统一的系统管理中,用户能够对数据库中的不同信息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检索与查询。

3结语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9

1.经济体制

市场改革到现在时间不算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不完善,到了如今这种市场经济社会,显得不协调,其服务效益低下,且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过去由行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转向自由发展,而考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务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早已分离,各自发展,技术的研制、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联系,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推广和发展。

2.人才匮乏

县级和乡级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部门,因为这两级的部门是知己面对农民的,需要提供技术给农民,县级部门的职能比较多,是一个综合性推广机构,既要接受来自地级市举行的科研实验,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术推广到乡级。而乡级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负责将技术推广给农民。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只是基层技术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识也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技术新模式推广中,技术人员难以胜任。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基层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严重缺乏,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成问题,各种去下乡考察的经费更是难以报销,致使工作人员很不满意,这也导致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外学习,无机会与相关前辈以及当下取得卓越成绩的同行交流,导致技术人员的知识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是难以取得成效。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只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2%,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有上面的行政权力操纵的,受到计划的限制,体制显得僵硬而不灵活,难以激励基层人员,致使农技干部呈现出一副消极怠工的摸样,技术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同,不少上级把这个部门当做闲职,安排无关人员去工作混日子,而县乡两级部门开会讨论次数更是极少,几乎无考核,无检查,两级部门严重脱节。

二、推广新体系的方法

1.加强科技创新

要求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真正对农民有用,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情,注重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内在关系。加强推动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协调,解决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是科研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直接应用于农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到一线工作,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创造出对农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

对各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各级都要配备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的研究其他各级的成果,选择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广,而各级部门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研究,将成果积极分享给其他级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加以改正和完善,积极与各级研究单位,专业学校以及推广部门合作,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成果推向大众,给大众一个咨询和信息平台。

2.2改善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前的服务机制一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为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应当积极改革,服务机制不该只限于过去的放式,要使技术服务扩大范围,将服务推广到产前以及产后。与此同时,要推广创新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最重要的是创办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导农民怎么做。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带头,加快技术推广的速度。

2.3改革服务模式

促使企业参与到农业中,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带头,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企业向农民做出全方面承诺,给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订单生产方式。企业除了与农民合作外,也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2.4改变农资生产企业为主的服务模式

改变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由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想结合的服务模式来取代过去间接供货的服务模式,除了要实行经营销售的服务之外,同时实行推广服务。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产品加以介绍,使农民了解,同时也要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2.5推广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技术的吸收能力

农业与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发展探析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