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0 17:24:38

农业科技教育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我国已经进入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乡村振兴的建设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持,想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型人才,就要强化农村科技的教育,因此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对促进盘州市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我国目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但是我国的基层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变,对于基层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农民作为乡村经济与经营的主体,与农业科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去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对农业科技有了解的新型农民。如果无法填补农民在农业科技上的不足,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是一种挑战。因此盘州市如果想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教育,通过农业科技教育培养出懂技术、能够利用技术去振兴农业的农业科技人员。

二、盘州市农业科技教育存在问题

(一)缺少健全基础设施体系以及规范化管理。目前,①盘州市现在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广校、农推站等。②盘州市有娘娘山农业科技示范园,达拉仙谷农业科技园等11个科技示范园基地,但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规范化的问题也随着乡村的大力发展显露出来: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教育的手段单一、虽然我们每年都举办对农民进行的培训,派积极性高的农民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去参观、实际体验。但是这些培训规模远远不够,还是有很多想参加培训的人得不到参加。这就需要政府支持,对农业科技教育实施一些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及规范化管理的政策。(二)相关教育培训活动较少。虽然盘州市一直在推动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但是实际上真正对于乡村农民相关教育培训的活动少之又少,一些科技的教育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农民的手上,这些农业科技知识并没有让农民得到充分的了解。这些培训基本也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农民通过培训学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实践的部分非常少,农民不能将学到的知识与理论良好的结合,农民并不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具体的操作,时间长后,农民就会淡忘这些知识,更谈不上去操作的问题了。(三)宣传滞后,农民的科技教育意识不足。一些乡村并没有对农民科技教育进行大力的宣传,导致了农民的科技教育意识不足,对于农业科技教育没有大量的了解,农民的科技意识不足,就会导致当国家大力推广科技教育的时候,农民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如果科技教育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民不能良好的贯彻政策,这就会导致乡村科技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困难。

三、应对方案

(一)健全基础设施体系,规范化管理。要做到健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规范化管理,就需要由政府出面安排一些农业科技的培训,对于农村耕作的基本工具及时更新换代,开展一些“以旧换新”的政策,让农民更新自己的耕作工具。整合乡村的各类资源,对乡村的科技教育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对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要彻底查处,不能让不规范的行为阻碍乡村振兴。(二)完善农业科技培训。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进行规范,乡村的村委会可以去其他的村镇找一些利用科技创新农业技术的人员,对本村的农民进行培训,也可以找本村的大学生利用自己在学校的所学来对乡村进行建设,并且将建设的方法传授给村民。对于一些只讲解理论知识的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可以通过事先的联系准备培训所需的设施,让农民有上手实操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乡村学校,利用多媒体设施定期为村民们进行科技教育的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让农民获取科技知识,还能让乡村中的人才得以被挖掘,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三)加强宣传,有效提升农民科技教育意识。目前我们盘州市对于有效提升农民科技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覆盖面不广,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的宣传,提升农民对于科技教育的意识。可以选择在村里设立公告栏,对近期的科技进行宣传,并及时对公告栏进行更新,对农民起到教育的意义;加强部门的相互协作,可以几个村委会联合举办一些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农民的科技教育意识,农民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定期组织农民看一些有科技教育意义的电影,让农民在娱乐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这些方式对农民的科技教育意识进行培养,对于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强化农业科技教育来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有关部门、村委会及农民自身一起努力,完善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盘州市的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要积极的贯彻政策,一定能够打开农业科技教育的大门,让农业科技教育积极推动盘州乡村的振兴。

参考文献:

[1]陈晓琳,江珩,李寅甲.与行业紧密结合,多模式培养农科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7,(5):13.

[2]许昭宾,靳书刚,张红杰.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归因方式及其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6(1):53-58.

[3]王恬,等.构建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夯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石———以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论文集,2015.

[4]李卫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以实效性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业教育,2017(6):30-35,93.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2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变化。而此时,农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出现很多新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偏低;四农民增收缓慢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面对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推广,能够将更多农业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且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不到1%。而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状,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2]。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该项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对策

2.1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

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当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但面对新形势,重视实用技术已然远远不够。对此应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向产前良种、良畜等新品种、新农机及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方向延伸和推广[3]。同时,对传统养殖技术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兼顾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类知识的培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此外,针对培训对象而言,应单纯从农民的培训转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企业、技术人员扩大。通过发展大农业、大农村,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朝着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

2.2树立现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模式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好的形式,才能够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积极作用。除了实践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等培训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培训形式及载体。如公主岭市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洽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4]。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切实站在农民需求,为培训创造条件,拓展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成人教育等范围,促使更多农民受惠,逐渐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培训工作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公主岭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富有成效。

2.3切实结合农业经济,提高培训有效性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切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与当地重大科研、开发等项目的结合,将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吸收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到技术传播过程中来,逐渐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制度。同时鼓励农村中各类科技户、示范户通过培训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在示范户建立基础上,将教育培训实习及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到重心下移,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拘形式,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等绿色环保工作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2.4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应明确培训目标,并坚持“层次性”原则,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培训有效性[5]。同时针对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或者与农技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切实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方式,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鹏.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87~388

[2]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02):9~11

[3]彭文.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云南农业,2013,(07):17~18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3

一、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全省44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500万,占80%,人均耕地仅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省农业系统现有农技干部28725人,其中在乡镇工作的农技干部20349人,占70.8%。他们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28725名农技干部中,本科3125人,占10.9%;大专2594人,占9%;中专9944人,占34.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025人,占45.3%。县级农技推广人员6080人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7.3%,只具备初级技术职称的占47.5%,均将近一半。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全省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目前有专职农技人员16339人,兼职农技人员41620人,共计57959人,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的910人,占1.57%;中专以下也就是未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57049人,占98.4%。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91.8%。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所肩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技创新速度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以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为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生物技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农业科技培训转向为高中初级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实施主体上由过去农业部门主抓上升为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单一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为包括农民、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和未来农民;在培训要求上由过去以实用为主提高到以实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并重的高标准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1999年统计,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480期,共培训258万人次。我省1999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496期,累计培训19086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无需讳言,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还很不适应。第一,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去抓,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第二,形成合力不够。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各条线的培训都有一点点,但各条线的培训也只局限于各自专业的那么一点点的现象。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既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又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第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在这个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全省各地虽然有一些农技和农机培训学校,但真正有条件担当起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尚为数不多,教学设施和师资更显缺乏。包括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目前尚没有教学培训基地和应有的设施、师资。第四、目前在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事不分,职能不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从事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的网络体系。第五、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六、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这支队伍包括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比较薄弱。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加以研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六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已为我们轻车熟路的一整套老观念、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办法,那么,就会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我们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生产者、经营者,包括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入WTO以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我们农业部门曾经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谱写过辉煌的篇章,不论是高杆改矮杆、耕作制度的变革,还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跟上时展的步伐。

加强农加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后,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为了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近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指出,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近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平衡,还影响到农民对农产品、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产品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比如怎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农村环境和生态结构,怎样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我们过去的实践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种种束缚,实现观念创新,不断增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通过教育和培训,用新的知识去武装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头脑。把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努力在发展效益农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副总理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报告上批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从现在起,就应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下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才能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进入新阶段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为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1%。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强化为农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一定会使我们的为农服务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们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探索领导农业工作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使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而言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基础,人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原因。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真正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以战略的眼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农业部门开展农技推广的一种主要形式。特别是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省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信息的需求,以及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实现农业技术跨越提供了大好机遇的同时,也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是我们农业部门的拿手好戏。当然,农业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显而易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形势下,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单纯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在这些方面,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推广。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使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决不能让小农经济的枷锁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二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我们要在发扬光大“田头地脚、面对面、手把手”等有效的传统培训形式的同时,根据当前的新情况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要认真研究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等行之有效并广为基层所欢迎的办法和形式所积累的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形式和载体。衢州农业部门创造的农技110,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形式,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农技干部“解疑答难”。既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又快捷方便,有很强的针对性。许多地方采取的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成果洽谈相结合,培训与当地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培训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相结合等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目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正在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而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和成人教育,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同时还要积极跟踪教育培训技术的进步,大力发展卫星远程教育,研究开发计算机网络教学,增强办学手段。如农广校借助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谋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力,开动脑筋,勇于创新,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使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更加生动活泼。

三要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逐步建立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与使用制度。要鼓励农村中的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通过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他们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力争做到“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大胆参与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切实做到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要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充分发挥当地己有教育资源优势,坚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服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县分校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也可以与农技校、农技推广中心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体系建设。

五要研究制定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每年或近几年完成多少培训任务,确定哪些培训内容,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那些措施,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省、市、县如何分层次培训。包括农广校要完成哪些对象的学历教育,每年完成多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指导。再比如已取得各类各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参加多少学时的知识更新培训方可聘任;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包括基层农技站长需要通过哪一级培训方可上岗任职;要如何通过资格培训才能从事植保、农药、种子等特种行业的工作等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规定,从发展的趋势看,也需要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在这个问题上,还要明确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制订规划和制度,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和评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除了积极参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外,主要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制度的执行,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确保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4

一、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全省44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500万,占80%,人均耕地仅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省农业系统现有农技干部28725人,其中在乡镇工作的农技干部20349人,占70.8%。他们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28725名农技干部中,本科3125人,占10.9%;大专2594人,占9%;中专9944人,占34.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025人,占45.3%。县级农技推广人员6080人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7.3%,只具备初级技术职称的占47.5%,均将近一半。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全省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目前有专职农技人员16339人,兼职农技人员41620人,共计57959人,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的910人,占1.57%;中专以下也就是未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57049人,占98.4%。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91.8%。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所肩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技创新速度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以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为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生物技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农业科技培训转向为高中初级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实施主体上由过去农业部门主抓上升为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单一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为包括农民、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和未来农民;在培训要求上由过去以实用为主提高到以实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并重的高标准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1999年统计,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480期,共培训258万人次。我省1999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496期,累计培训19086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无需讳言,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还很不适应。第一,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去抓,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第二,形成合力不够。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各条线的培训都有一点点,但各条线的培训也只局限于各自专业的那么一点点的现象。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既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又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第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在这个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全省各地虽然有一些农技和农机培训学校,但真正有条件担当起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尚为数不多,教学设施和师资更显缺乏。包括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目前尚没有教学培训基地和应有的设施、师资。第四、目前在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事不分,职能不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从事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的网络体系。第五、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六、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这支队伍包括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比较薄弱。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加以研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六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已为我们轻车熟路的一整套老观念、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办法,那么,就会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我们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生产者、经营者,包括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入WTO以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我们农业部门曾经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谱写过辉煌的篇章,不论是高杆改矮杆、耕作制度的变革,还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跟上时展的步伐。

加强农加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后,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为了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近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指出,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近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平衡,还影响到农民对农产品、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产品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比如怎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农村环境和生态结构,怎样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我们过去的实践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种种束缚,实现观念创新,不断增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通过教育和培训,用新的知识去武装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头脑。把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努力在发展效益农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副总理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报告上批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从现在起,就应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下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才能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进入新阶段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为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1%。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强化为农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一定会使我们的为农服务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们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探索领导农业工作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使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而言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基础,人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原因。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真正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以战略的眼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农业部门开展农技推广的一种主要形式。特别是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省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信息的需求,以及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实现农业技术跨越提供了大好机遇的同时,也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是我们农业部门的拿手好戏。当然,农业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显而易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形势下,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单纯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在这些方面,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推广。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使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决不能让小农经济的枷锁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二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我们要在发扬光大“田头地脚、面对面、手把手”等有效的传统培训形式的同时,根据当前的新情况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要认真研究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等行之有效并广为基层所欢迎的办法和形式所积累的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形式和载体。衢州农业部门创造的农技110,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形式,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农技干部“解疑答难”。既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又快捷方便,有很强的针对性。许多地方采取的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成果洽谈相结合,培训与当地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培训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相结合等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目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正在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而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和成人教育,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同时还要积极跟踪教育培训技术的进步,大力发展卫星远程教育,研究开发计算机网络教学,增强办学手段。如农广校借助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谋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力,开动脑筋,勇于创新,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使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更加生动活泼。

三要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逐步建立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与使用制度。要鼓励农村中的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通过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他们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力争做到“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大胆参与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切实做到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要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充分发挥当地己有教育资源优势,坚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服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县分校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也可以与农技校、农技推广中心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体系建设。

五要研究制定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每年或近几年完成多少培训任务,确定哪些培训内容,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那些措施,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省、市、县如何分层次培训。包括农广校要完成哪些对象的学历教育,每年完成多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指导。再比如已取得各类各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参加多少学时的知识更新培训方可聘任;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包括基层农技站长需要通过哪一级培训方可上岗任职;要如何通过资格培训才能从事植保、农药、种子等特种行业的工作等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规定,从发展的趋势看,也需要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在这个问题上,还要明确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制订规划和制度,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和评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除了积极参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外,主要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制度的执行,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确保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5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客观要求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人、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如生物工程、新的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发展持续农业以及高度技术密集的农业工厂化等等都属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革命。不难看出,这些高新技术的农业是智力密集型的农业,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就不可能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我国加人WTO后,也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时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人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搞不好的。首先,农业科技人才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力资本,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是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中坚力量。如果有了一大批站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前列的优秀人才,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有了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努力,这种可能性就能变为现实性,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其次,在信息社会中,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一般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工人建议能使成本降低ro一15%,受过良好教育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4’这一研究表明,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成正比。由此可以说明,只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人才,没有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学研究犹如空中楼阁。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就是由于有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必须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通过他们辛勤的推广工作,科研成果就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推广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大,否则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潜在生产力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以上分析说明,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才能保证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迎接和战胜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竟争。”‘5’这一论断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精辟的概括,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主攻的目标和方向。由于我国是在原来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虽然我国目前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是相对数量却很小,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次于原苏联、美国和日本,居第四位,但是如按人口平均,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上。这一现状说明,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我们将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紧迫感,要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否则,人才落后将意味着全面落后,意味着在新一轮竞争中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发人才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争取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农业科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例如1997年3月18日的《恩施州办公室工作简报》指出:在恩施州的科技人员中,从事教学、卫生工作的占67.52%,从事工业的占ro.18%,而从事农业的仅占4.23%,且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只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14%。这一严峻事实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现状是远远满足不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的,如果不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必成为泡影。由上述可知,科技革命必将成为今后世界范围内国力竞争的重心之所在,以新的科技革命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将成为没有枪炮声的特殊“战争”,这种“战争”将比以往的任何“冷战”、“热战”都具有更大的威胁性。我们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其关键所在就是要大力开发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人才资源,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三)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同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常规的农业技术就行了;在工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普通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就可以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需要掌握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外,还要掌握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和高、精、尖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逐步缩短,科技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50年代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为20年,60年代缩短为10年,70年代缩短为8年,90年代以来又进一步缩短。一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毕业后不再学习,到今天便无异于‘科盲’。”‘6’另据介绍:“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五年有一半的知识已过时。”〔?’据笔者抽样调查,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有65.4%的人员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未进行过知识更新,如果按知识半衰期为5年计算,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其知识已经过时了,他们的科技知识素质已不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了。另据笔者对部分科技人员抽样调查显示:对现代技术发展重要前沿的可知率为9.6%,对国际公认的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的可知率为8.4%,初步掌握微机操作技术的为74.5%。这些数据虽然不是全面调查数据,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知识的落后状态,并验证了科技知识陈旧时间周期率的正确性。

(四)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适应加人WrY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朱榕基指出:“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农业贸易、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招商引资等等,都必须与国际接轨,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运行。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当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上述理论和例证说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

二、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主要途径

从根本上说,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振兴,新的农业革命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按照同志的要求:“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要想方设法开辟多种途径,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途径有多种,因篇幅有限,仅阐述主要的途径。

(一)在职学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学习教育,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早就说过:“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这就是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必须善于学习;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也必须善于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技素质。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的形式很多,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种学习形式:一是自学。就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自学现代科学技术和有关理论知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培训。就是有目的、有计划选送农业科技人员到各类大专院校接受短期培训,更新知识,促使其提高素质。三是学历教育。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参加函授、自修、电大的学习或脱产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四是出国学习,有关领导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人员出国留学和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学习形式,如国内考察学习、典型经验学习等等,都能对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学习形式必须和学习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习什么?除重点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外,还应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理论、管理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要学习做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人。通过扎实地抓好上述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会出现胜利的曙光。

(二)学校全日制教育。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后继人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川这些教导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必须从学校全日制教育抓起,这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必须扎实有效地抓好这一环节。第一,切实抓好普通中小学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向学生灌输科技知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科技意识和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要设置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在内的科技知识课程,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和简单的科技实践操作技能。第二,要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大部分农职业中专学校已升格或合并组建成高职学院,农职业中专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人才“塔型”结构出发,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第三,切实搞好高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理论扎实、科技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高等农技人才。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懂理论、会实践,懂经营、会管理,有知识、敢开拓,有涵养、会协调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农业大学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前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水平高、创新思维丰富、创造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国家急需的农业科技英才。第四,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农业高等职业学校,以调整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专科、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结构。总之,学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只有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特别是抓好中、高等农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充实农业科技队伍。

(三)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培养和发现农业科技英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科技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而且更重要地是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把各自的自然力表现为社会能力,区分出高下优劣。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是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科技人才通过自主择业,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和岗位,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作贡献。二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政治素质差、业务水平低、研究能力弱、工作无建树的人员,应调离重要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泄露国家机密、出卖科技秘密情报的人员要清除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建立“唯贤”重用机制。对于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肯钻研的人才,要安排在重点科研部门工作;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破格晋升职务或职称,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对于优秀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低职高聘,对不能胜任现职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高职低聘,彻底废出过去那种不能越级聘用科技人员的办法和技术职务终身制。只有这样,从农业科技人员的选拔到任用的全过程,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用人机制,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农业科技人员自觉提高素质,从而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

(四)建立吸引机制,增强吸引效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吸引机制不建全,科技人员待遇低,致使农业科技部门的推力效应大于吸引效应,造成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外流,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就必须建立健全吸引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推力效应,增强吸引效应。一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人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20’这就是说,要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贡献大小付酬。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他们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其工资待遇也应数倍于简单劳动者,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新的工资政策,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二是采取吸引为主的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热情关心外流人员及其家属,吸引外流人才回归。三是制定保护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规定科技部门的设立、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用人制度、科研成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晋职条件及其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法律作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就会安心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

(五)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在农职业院校中,除原有的农业高等院校外,农业高职院校都是近几年来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或合并而成的,这些学校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相对较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职业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t和办学水平,夯实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其88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带领师生员工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快速推进农职业院,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其四,要“改革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全面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远程教育。”121’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办法,改革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灵活的办学机制。其五,切实解决农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职业院校的经费投人,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学校各种税费,并给予贷款优惠。三是切实解决好当前农职业院校招生疲软问题。自1997年全国招生分配制度并轨以来,许多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出现生源缺乏、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现象。笔者对部分农职业院校招生结果的统计表明,各校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平均为65%,最低的不足50%,最高的达到70%。如“浙江农业大学首批新生录取结束,只完成国家下达招生计划的70%”(1997年9月6日《浙江电视台》报导);历来生源充足、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任务的原恩施州农校,1997年至2000年国家下达大、中专招生计划5108人,实际招生3427人,只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67%。招生疲软不仅给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带来沉重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疏通生源渠道,以保证农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四是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目前,由于某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合理结构,因而既导致人才浪费,又导致农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务必从两方面着手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结构观,选用各级各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从而开通吸纳各类人才的渠道。另一方面,农职业院校要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广辟人才输出渠道,使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以上几点说明,只有加强农职业职院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夯实办学基础,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新一轮竟争中克敌制胜的战略资源。实践中,既最能锻炼提高人,又最能使人的潜力表现为现实力,从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支持、鼓励和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到重大斗争的第一线去经受锻炼和考验。”『”’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实践锻炼。一是压担子锻炼。对于年轻农业科技人员或缺乏科研经验的人员,要放到科研第一线,担当科学研究重任,使他们独当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二是交流锻炼。交流锻炼是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与才能,丰富研究工作经验,提高科研效率。因而农业科技部门之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科技人员相互交流,使他们在多种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下派锻炼。就是有目的地选派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科研单位和农业基层部门锻炼,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的作风和科学研究能力。四是专项锻炼。就是有意识地给农业科技人员下达某项专门的科研项目或其它棘手的工作任务,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辩优劣,实践分高下,我们务必抓好实践锻炼这一重要途径,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使农业科技英才在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

广纳四方贤才。从国内外招纳愿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作贡献的贤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一条捷径,可以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其一,从国外聘请专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威望的提高和加入WTO后,国外许多科技人员向往我国,并愿意到我国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地从国外聘请农业科技专家,让他们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其二,招回农业科技贤才。由于推力效应的原因,我国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外流到国外和国内其它行业,他们中间不乏农业科技贤才。为了早日摆脱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对流人国外的人才和“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川其三,从社会上招聘贤人。为了缓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现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部门从社会上招收一部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且愿为农业科技事业挥汗洒血的贤才来充实农业科技队伍。概言之,不论从实践还是从现实着眼,上述广纳贤才的三条路子,都是有效而行得通的路子,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千方百计疏通这些路子,积极支持农业科技部门广纳四方贤才。

三、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

上述途径,只是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开辟了道路,要使这些道路畅通无阻,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努力创造、优化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环境。当前应从尊重农业科技人才出发,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6

1、我国农业科技法制体系的内容

法律和政策是现代社会调控和治国互为补充的两种手段,在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各自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目标任务而确定的行动指导原则与准则,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点。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普适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

1农业科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投入立法支持,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农业科技、农业教育规划,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并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和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对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国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试验示范单位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02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为了充分体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宏观政策导向,明确转化资金支持终点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引导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科技型企业申请获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规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2农业科技政策《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规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规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求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大力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特别是引导国家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对试点县(市)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

2、我国农业科技法的评论

1我国农业科技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关于农业科技的立法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对农业科技立法应当抓紧制定新的法律。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已经试行了许多年,有条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的专门法规,以便进一步规范农业科研机构、保障农业科教经费的投入、保护农业科教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农业技术市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其纳入规范化、正常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这是实现科教兴农的基础和前提。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不明确,目前国家科技方针主要是在“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难以形成与“三农”有效结合的机制,不能充分体现中央“三农”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大政方针。

2我国对农业科技法不够重视由于政策和法律没有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农业科技的地位、作用、特征、组织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强制和法律效力,缺乏对农业科技组织机构和人力等资源保障的相关法规,没有形成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结合的有效机制,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封闭体系。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就是要通过立法,明确农业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确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法制体系。

1、农业科技创新法的完善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本质是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既包含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取与掌握,又包含着农业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渗透,还包含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售后服务以及改进创新。我国农业科技管理过去基本上是直观经验管理,有时还滥用行政手段代替科学管理。目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模式单一。农业科研未能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脱节,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随着农业科技体制的深入改革,目前旧的体制正被逐步代替,而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二、科研、教育、推广三部门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2、农技人员法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稀缺性。目前各级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权益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科技人员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会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农村科技队伍的稳定。目前,农技人员权益保护面临着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难、经济待遇差、权益保障难的问题,农技人员权益保障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投入不足、法律供给不足、农技人员维权意识薄弱、服务对象素质低下。

3、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完善

在我国,由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缺乏市场导向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观念淡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尤其在农业科技领域,更缺乏“工业产权”的概念。有不少相关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项目,从选题、设计、实施到评价,对专利等形式知识产权所反映的科技信息跟踪把握不够,查新不充分或主攻方向策略性不强,造成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低以至低水平重复。我国是农业大国,知识产权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农业科技迫切需要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依托和导向的发展战略。

4、农业科技教育普及法的完善

我国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绿色证书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活动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但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仍占有很大的比例。科技知识贫乏,科技传播缺乏渠道,更谈不上科技人才的培养。许多农民不愿采用现代耕作技术,宁愿固守传统耕作模式,农村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另外,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财政用于科技的经费不能完全到位,影响农业科技难题攻关。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法制体制保障在我国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加强农科教法制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农业科技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促进科技增效、科技兴村、农民增收、依法兴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要健全农科教平台与法律机制建设,为农业科技传播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采取公益、产业并进的发展策略,就会逐步形成政府、民间、企业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7

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开发思路与意义

要实现富民强省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2]。针对湖南省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富民强省的需求,有必要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高水平、高效能且规模宏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和信息服务,迫切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是运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以信息网站、资源中心、转移中心、辐射中心、服务大厅、创新驿站和服务直通车等条件建设为载体,以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源集聚平台、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农业科技资料与知识共享,建立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和企业与农业科技人才合作的平台,通过检索、预定、咨询、指导等服务形式,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产业和农村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信息、市场、知识、技术、人才和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模式[3]。通过系统开发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及构建高效人才信息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加快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农村的模式,提高农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素质高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才惠民、人才富农、人才兴村,同时还将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利用农业科技人才掌握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湖南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建高效人才信息资源库,对提升农民素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湖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富民强省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研究

必须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利用市场手段激励人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开发,做到制度优先创新、结构优先调整、资源优先开发、投资优先保证。一要统筹城乡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科技人才,吸引城市的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去创业兴业;二要统筹区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三要统筹农业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提高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激活农业科技人才存量,扩大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四要统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各环节,实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各项工作相衔接。要充分尊重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既要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又要为地方出台配套政策留下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支持他们大胆探索,创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丰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和农业科技前沿,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着眼于农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开发体系;着眼于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着眼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结构;着眼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素质。要根据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构建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高水平、高效能的创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资源库;构建覆盖全省、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自主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湖南农业改革创新力度,优化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近9亿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不足7年。其中在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6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40.31%,系统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及培训的不到5%,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风毛麟角[1]。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建设新农村,实现富民强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高等农业教育,因此,必须以高等农业院校为骨干,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农业教育力量,打造一支由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科技管理人才、企业家和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努力创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宽农业科技人才政策,要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人、招商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多方面鼓励各类人才来湖南创业、来湖南发展。其次,要确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完善适合全省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第三,要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较完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能的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库,并研究建立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工作体系和制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从教育源头抓起,加强素质教育。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注重使用现有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着力加大使用和培养年轻农业科技人员力度,大规模、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在职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开放式、自主性、网络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农业科技人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农业科技人员必须以超前的意识、敏锐的思维,把握市场导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综合分析,并把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及时推向农业和农村市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热点问题,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发展,培养和锻炼农业科研队伍,造就一批博学多才的农业科技专家和一批学术造诣深、适应当前市场变化的高素质人才。还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运用选招、引进、聘用等方式,逐步改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重点引进拥有专业技术、专利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制定鼓励和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作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凭本事、凭贡献获得奖励。一是要建立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作用的督促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待遇从优,工作从严,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发挥作用。二是要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各项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科技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坚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大小的激励机制。员进行科研活动,奖励有农将成果与薪金挂钩。企业要不达到占销售额的5%以上[4]。为转化和引进技术的再开发,必金,实行农业科技人才项目负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科技案、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训、咨询、成果展览中心,为良好的平台。建设现代化的湖南农业科网技术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知识与资料共享,建立农统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快现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式,提高农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仓库、数据挖掘、第二代互联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构建起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和群体的各种基本信息、专效、继续教育情况等,使农业化轨道,提升管理水平与效率化建设服务。

本文作者:伍茂戎黄杜娟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8

一、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的政策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为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打造坚实基础。农业科技人才能够快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其次,能够实现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量。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价格“天花板”、资源环境“硬制约”等,影响着农业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能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利用农业科技人员的高学识,对农村人员进行农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最后,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所以,吉林省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人才的创新力与想象力,不断改进农业技术,打造农业发展优势经济带,促进区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二、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现状

1.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人才开发困难。其中一点,吉林省体制内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功能,很多人会将农业技术人员当作行政管理者,无法扎根到农村农业生产的一线中,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职能。另外,人才振兴与激励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许多科技人才处于生产一线,会面临工作条件艰苦、难出成果的问题。再加上工资福利、晋升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开发。2.农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中国是农业大国,想要开发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加强农业教育,建立健全农业教育体系。然而,针对吉林省来说,虽然吉林省设有农林高等院校,但是学校数量比较少,并且农林类院校设立的专业是属于综合性的,农业类的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农业类的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其他的行业。这样的现象会导致农业人才的流失,难以开发农业科技人才。3.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相比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科技人才来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需要开发和储备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以保障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吉林省的农业人数较多,但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高水平人才稀缺,尤其是缺少一流科学家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所以,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也在限制着农业水平的发展。4.农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中,农业科研机构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论文数量、职称与学历的高低等,不以实际农业操作为考核内容。这样的农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是不完善的,具有明显的缺陷,无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且在职称评审中,部分科研机构以人才的年龄、资历为侧重点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会降低年轻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三、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路径

1.完善人才管理机制。针对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状,吉林省各级政府要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有效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这样能够吸引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对此,如何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方面,要适度增加农业科研和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编制,开发一批强大的农业科研与科技研发团队;另一方面,要改革职称制度。如果某一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突出的业绩,在职称申报的时候,要放宽论文、资历等方面的限制要求,如果某一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特殊贡献,要及时奖励、表扬。2.大力推广农业教育。想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展农业教育和农业人才的培养。吉林省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人才的匮乏以及农业教育的缺失。所以,需要吉林省政府大力投资,通过推广农业教育的方式,完善农业教育体系,从而开发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等教育中,要适当增加农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农业知识,而高等教育中,除了扩大农业学子的招生规模外,还要让农科类学生进入到农业的生产生活中,走进农业生产一线,扎根于一线。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政府也可以为其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3.注入资金保障人才总量。上述已经提到,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限制着农业水平的发展。所以,为改善农业科技人才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需要注入资金,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薪酬,改善其工作环境,才能留住人才,实现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提升。对此,增加人才总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可以适当引入当地民间资本,选择实力雄厚、良好口碑的企业,达成共识。利用民间资本来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次,可以由当地政府出资,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以及改善当地生活环境,为吸引农业科技人才提供物质保障。通过注入资金来保障人才总量,让农业科技人才更好地融入农业生产生活中,解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4.深化评价制度改革。需要深化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让农业科技人才得以顺利晋升。对工作一段时间的农业科技人才来说,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考核评价,既能够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首先,开展多样的评价内容与方式,不能局限于单一评价。如可以通过学术型能力修养、农业科技实践工作以及农业工作的态度等,进行综合考察。其次,创新省内职称评聘方式,构建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晋升通道,转变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中唯论文的数量、职称与学历的高低等倾向,推选真正有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保障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

四、结语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9

1.1中观层面的界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宏观经济是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微观经济是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而中观经济则是指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那一区间的经济,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经济。

1.2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内涵

从系统层次关系上来看,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宏观的一个局部,相对微观层面则是全局,这一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决策从属于国家宏观农业科技创新职能与政策的控制,而对其下属众多的部门与企业具有全局导向作用,因此,在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纵向链条上,它是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和中端调控系统,发挥着中间联系与协调的作用,一方面它必须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政策、方法、法规等信息来调整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另一方面又要输入区内外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以激活其自身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是由区县、地市农业科教创新机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管理机构以及农业创新实践机构所组成的有机创新体系,其中农业科教创新机构是基础和动力源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是桥梁和纽带,农业科技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支持。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架构

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不同,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包含实践部分。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是由农业科教创新系统、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和农业创新实践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循环系统。

在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农业科教创新系统、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农业科技管理系统和农业创新实践系统四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3.1农业科教创新系统

农业科教创新系统主要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等。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是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更新、开发大量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1.3.2农业科技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农业企业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环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还与市场和农户紧密联系,能够较好的吸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有效地传递给市场和农户,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速度。

1.3.3农业创新实践系统

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者,是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对象。一方面农民将接收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田间地头,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逐步反馈到农业科教创新机构,促进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再更新。

1.3.4农业科技管理系统

农业科技管理系统是由区县、地市政府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支持系统,各级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软硬件支持。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农业科教创新系统流向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再流向农业科技实践系统的过程,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出发形成回路。

农业企业在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它包含于农业科教创新系统、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和农业科技实践系统等三个子系统中,是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

2.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分析

2.1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一般性分析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一般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多元性、复杂性、传递性和预测性。

首先,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整体性。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由各级农业教育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管理机构以及农业创新实践者所组成的有机创新整体,创新成果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得以顺利实现,取决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整体配合和集成互动。

其次,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多元性。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有多个子系统构成,而且每个子系统中又包含着多个要素,要素之间共同作用形成整个创新过程。

第三,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涉及多个农业机构,创新内容丰富,创新方式多样,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运作是一个循环发展的复杂过程。

第四,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传递性。农业科教创新系统培育大批农业创新人才,研发大量农业创新知识和技术,这些人才、知识和技术在创新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流动,体现了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动态传递。

2.2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特殊性分析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不仅具有一般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多元性、复杂性、传递性和预测性,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在中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农业教育科研机构相对较少。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大都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区县一级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相对缺乏。

其次,在中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大。在我国,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还不完善,创新资源较少,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较弱,而创新需求相对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区县、地市政府在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第三,中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每个区县都有其特殊的农业环境和资源,中观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都是根据各个区县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资源享赋、农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四,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大多数属于集成创新的范畴。就目前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来看,区县、地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还没有达到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原创水平,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引进、吸收、消化和融合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创新阶段。

2.3农业科技创新在中观层面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中国的战略产业。而对于直接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中观层面经济格局来讲,农业的良好发展意义更大。

2.3.1促进中观层面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为目标[9],更新农业知识,开发农业技术,并及时的转化和推广。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导致大批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中观层面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2提升中观层面农业生产水平

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农业科教创新机构不仅培育大量的农业创新人才,而且开发大量的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优秀的农业创新人才和科学的农业技术。

2.3.3增加中观层面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效益的好坏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产品进入市场,其科技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销售价格高低。有效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升农产品价格,可以增加中观层面农业生产效益。

3.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实证分析——北京市昌平区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是北京十个农业区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昌平区依托北京一流的科技资源,坚持科学技术优先发展,为昌平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良好条件。

3.1北京市昌平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现状和问题

昌平区以“科教创新基地”为定位,坚持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引进了大批教育科研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量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3.1.1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昌平辖区内现有高校43所,科研机构106家,创新资源比较丰富。但在这些教育科研机构中,涉农机构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加之涉农教育科研机构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较弱,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不能得以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

3.1.2农业科技服务系统不健全

昌平区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宽了农产品得流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其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人员素质偏低,服务层次依然停留在采购服务和提供信息上,服务涵盖面较小,没有按照农户和市场的要求组建服务机构,而且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1.3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机制不完善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的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公共投资中,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的增长对农业生产增长的贡献最大。近年来,虽然昌平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与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构建和完善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

4.1积极整合利用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发挥中观层面农业教育科研机构的聚合效应,加强农业教育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激发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着力推进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对接和合作,努力实现科教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的整合力量。

4.2大力培育中观层面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引导和支持中观层面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组建发展,全面提升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知识产权、农业技术交易和农业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鼓励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4.3着力优化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制定鼓励和促进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争取宏观层面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逐步提高中观层面的资金投入,完善中观层面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结构,实现投资效率的有效提升。

农业科技教育范文篇10

1构建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

“科研、推广、农民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就是由农业科研、推广、农民三方组成的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协调的团队,在团队中通过互动,使三类人才都得到不同程度开发的同时,解决农业研究、开发、推广与农业生产相脱离的问题。发挥政府在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活动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在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过程当中,政府和市场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是政策的制定、监控及协调工作,具体运作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的运行不仅牵涉到农、林、牧、渔等农业口上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且涉及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种群众团体,需要统筹与协调的因素众多,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在部门之间开辟出一条新路,建立一种机制,通过政府权威以“建立回路”的形式确保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换句话讲,政府起一个心脏膜瓣的作用,通过各个部门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提供服务和投资,保证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顺利运行。同时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效果予以评价,及时了解开发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政府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活动的统一协调。具体思路是由各级分管农业的领导代表政府来协调各个部门,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项目,以项目带资金,同时政府要制定各种鼓励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农民三结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项目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条例,推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向前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根据团队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团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即能够为全体团队成员所接受的团队工作目标;二是团队成员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加入团队的,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搞“拉郎配”,将农民硬性分配到农业科技研究或推广项目团队中去;三是团队组建要考虑个体的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四是在团队运行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既要强调统一行动又要给个体留有学术自由的空间,既要有纪律又要讲民主,要充分发挥团队领导的核心作用。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农业科技活动育人情况,包括项目参与人员数目、结构以及团队成员实际参与科技工作的状况等,纳入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加以考核;二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农业科技项目特别是应用型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不能由只有理论界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价,要吸收政府官员、受益群体代表、农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评估小组,对农业科技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经济效益、育人效果等实施全方位评价。

2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工程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必要时可以试行“一人一策”,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更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引进和吸纳农业科技人才的重大意义和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来贡献聪明才智。开发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吸引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技术专家和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农村就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引才聚才”平台,建立健全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良好运行机制,营造对农业科技人才价值的全社会认同感。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逐步放宽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的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各方面鼓励各种人才为农业发展积极作出贡献。与此同时,将“引入”和“派出”的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所谓“引入”,即公开招聘农业科技人才。为了引进突出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提供适当的优越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以及专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他们奉献国家,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带头者和实践者,培养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所谓“派出”,即通过将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派出留学、考察、培训,以此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放宽视野,增强科技实力,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畅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绿色通道”。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出发,结合实施的项目以及平台建设的要求,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对于携带创新项目或创新技术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采取来去自由的管理政策并在工作与生活安排、职称确认、特聘岗位津贴领取等方面为其提供便捷服务。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形成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型使用和激励制度,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事业。

3建立高效有序的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