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2:35

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区域共享;信息化平台;浙江湖州

乡村建设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乡村建设迈向数字时代部分,技术嵌入赋予乡村建设主体一定的行动能力[1-2]。在此基础上,乡村人才振兴也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快速发展起来。“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也由此孕育而生,该模式不是简单地融入互联网技术,更是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升级和改革创新,有效促进了农民培育工作的转型升级[3-4]。信息化平台则为“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够利用农民碎片化时间,提升农民的学习效率,打破知识传播的时间、空间壁垒,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增强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6]。本文以建设湖州市区域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为例,提出了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了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详细阐述了平台建设的具体方案,为区域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一个样本参考,助推区域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1区域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1.1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2021年中央1号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各方面振兴。建设区域农民培训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助推农民培训迈向“互联网+”的共享信息化模式,加速乡村人才振兴。借助“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为本地农民学员提供自己产业所需的农业知识与培训资源[7]。

1.2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需要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新的使命。7月19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公布,其中第二大条中的第2小条“大力建设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明确要丰富在线教育方式,第五大条“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有效路径,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中的第29小条“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第30小条“创新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都赋予乡村建设新的使命。借此契机,区域“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将推动农民培训迈向“互联网+”的信息化模式,助力乡村人才的培养,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一份力量[8]。

1.3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一般都在线下开展,近年来逐渐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理论与实践考察相融合的方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局限于培训班期间的学习与提升。区域“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摆脱培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可以辐射区域农民,从而由短期培训逐渐演变成长期培育。区域“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农民培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区域农业的产业类型与实际问题,给农民提供一个真正有帮助的线上资源平台。

2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2.1加强浙农云信息化平台在线课堂建设

借助湖州农民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各类市级培训班,同时征集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构建浙农云田间在线课堂课程库,每年累计50~100学时。实现区域共享,辐射各乡镇培训机构与民营机构。同时,培训期间让学员借助浙农云App在线学习专题课程。

2.2打造湖州农民学院线上学习资源平台

整体升级改造公众号或增设小程序,以期满足湖州区域农业的学习需求。建设目标包括微课系列、创新创业系列、农业政策汇编、教育培训资讯、农业生产快讯5个模块,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的推送,打造区域农民培训线上教育资源的优质平台。

2.3整合区域线上学习资源整合

湖州市三县农民学院分院、市直分院与12个直属教学点的在线学习资源,依托湖州农民学院官方网站,增设在线学习模块。学习模块作为线上资源平台的良好补充,可以实现全市区域内农民教育学习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满足农民学员的学习需求。

3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总体建设框架

区域农民教育培训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分为浙农云信息化平台在线课堂、湖州农民学院线上资源平台、区域线上学习资源等3个部分,总体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4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具体方案

4.1浙农云信息化平台在线课堂

4.1.1构建田间在线课堂课程库,实现区域共享。根据浙江省农业厅要求,培训班必须开设线上学习课程,培训班学员通过浙农云App加入班级线上学习课程。线上课程由培训机构在田间在线学习系统内付费挑选,或者免费挑选本机构上传课程。在线学习系统页面如图2所示。湖州农民学院作为市级农民培训机构,承担全市的农民培训任务。依托所开设的市级培训班,培训的同时录制课程。同时,依托湖州农民学院与湖州职业学院合署办学的优势,向高校征集相关专业的视频课程。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层次分类汇总,每年累计50~100学时。因此,每年录制的课程作为湖州农民学院田间课堂在线课程库,一方面作为同类型培训的在线资源,方便学员反复学习;另一方面辐射各乡镇培训机构与民营机构,便于在开设类似培训时挑选课程,实现区域共享。4.1.2加强浙农云App的推广使用,实现区域普及。浙农云App是一款面向农民朋友,聚集了各类农业优秀科技教育资源,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服务对接、农技推广等农业综合性服务的App。未来乡村的面貌一定是美丽乡村与数字乡村的升级版,数字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一次十分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数字化乃至智慧化的发展要求。针对目前农民学员的现实情况,每次培训班可专设2个课时的App教学课程,掌握浙农云App相关学习功能,力争2年内App学员使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2搭建湖州农民学院线上资源平台

4.2.1湖州农民学院线上资源平台框架。乡村振兴需要多维的技术支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9-10]。因此,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科学技术在乡村场景中的合理运用,进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资源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乡村人才培育的重大实践。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总体搭建框架包括微课系列、创业案例专辑、农业政策汇编、教育培训资讯、农业生产快讯等5个模块,实现区域共享,进一步扩大农民学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4.2.2湖州农民学院线上资源平台具体模块建设。一是微课系列模块。按照湖州市主导农业产业进行分类与汇总,具体包含水果种植、蔬菜种植、农作物生产、畜牧兽医技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养殖技术等产业,目前已有不同系列100余节微课。接下来,将进一步针对现阶段湖州市各区(县)热点农业类型,分季节、分空间、分品种,按全周期管理每年制作10~20节课程,短而精,适合农民学员的学习习惯。二是创新创业系列模块。该模块分为创业基地、创业导师与创业案例。宣传报道农民学院认定的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及省、市、校三级创业导师,采用“文字+图片+微视频”方式,扩大传播面。利用创业案例指导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认知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创业,同时帮助创业者掌握产品市场行情和周期规律,增强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目前,创业案例已出版三辑,每辑10个案例,对在读农民大学生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计划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的形式,每年出版1辑,用于学习与推广。三是农业政策汇编模块。汇编最新的农业政策文件,解读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解读《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法》等热点文件,模块采用“精简文字+视频解读”方式,重点突显农业农村部、省政府、湖州市对于农业产业的主导方向与扶持政策,更好更及时地为农民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四是教育培训资讯模块。及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等招生及报名信息,帮助有需求的农民及时获取信息。提前农民学院组织的培训班信息,扩大宣传面,开通预报名通道,增加生源,让更多有培训需求的农民朋友能够及时获取培训信息。五是农业生产快讯模块。联合浙江大学南太湖农技推广中心,共同推出农业生产快讯,针对不同时节的不同农作物、农业生产方式,不定期推出相关的生产、病虫害、气候等方面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简短快讯的形式展现,帮助农民快速接收有效信息。

4.3整合区域线上学习资源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新时期;农民教育;现状;策略

1新时期加强农民教育的培训重要性

1.1有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日益推进,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展,在此形势下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稳则大局稳,粮食安则天下安。”在这过程中,农民发挥着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解决农业发展和转型问题,最大化的保障粮食安全[1]。

1.2有助于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以手工劳动为主,单一农户种养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向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掣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捉襟见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青黄不接,不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加强农民培训,可以培育一批具有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助力我国现代农业的行稳致远的发展。

1.3有助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随着城镇化的日益推进,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日益凸显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未来“谁来种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加强农业教育培养作为农业发展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青壮年农民,为农业生产,农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参训积极性较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参与培训的意识孱弱,甚至还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导致培训教育效益不尽人意。立足于政府维度来说,宣传力度不足,尚未从思想上正本清源,依托多种载体加强宣传,导致农民固步自封,无法立足长远,看到参与培训,对增加经济收入的,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地区的培训教育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尚未考虑农民的生产需求,自然农民在培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2.2内容针对性有待完善

纵观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是统一安排的课程,培训者根据课程对农民进行培训,没有深入到基层,了解和把握农民的培训需求,导致农民参与培训的兴趣低下,还有部分地区,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尚未根据农民的年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来区分内容;另外,还有部分地区所采用的培训教育模式单一,以培训者授课为主,培训内容陈旧、死板,加之培训方法单一,培训者与学员缺乏交流沟通,导致培训质效不尽人意[2]。

2.3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捉襟见肘,制约了农民培训教育的有条不紊的开展。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农业培训资格,培训能力不足,无法将先进、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农民。另外,还有部分培训教师,年龄较大,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导致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能力不足。此外,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农业培训,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意识,多媒体授课能力较弱,从网站上下载培训知识,培训内容无法与技能教育融合其起来,培训效果不佳。

2.4缺乏健全的培训体系

在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培训基地布局不够科学,培训教育设备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培训师资队伍力量不足。还有部分培训教师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工作,加之“同工不同酬”现象,制约了教师参与农民培训教育的积极性[3]。

3新时期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策略

3.1正本清源革故鼎新,强化宣传提升认识

在新时期为从整体上提升农民认识水平的提升和政策宣讲不足的现象,需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政府需因时而立,因势而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构建线下融合的宣传机制,还可以利用融媒体传播平台,吸引年轻力量,他们看到家乡的发展的活力,产生返乡的愿望,主动参与到创业和培训教育中,进而依托多元化的宣传途径,凝聚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农民的需求,在培训教育各个环节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教育,革新农民的意识,参与到培训中,利用接受培训和教育这个契机,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对培训教育的支持力度,深入理解提升自身能力对找增收增效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第三,县、乡、村各级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通过实地走访,依托各种丰富的宣传形式,比如,标语、戏剧、谈话谈心、广播、微信等形式,为农民讲解政策,进一步拉近与农民的距离,促进农民对培训教育信任度的增强,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有序开展培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3.2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育培训内容

农民大部分投身于农业种植与养殖行业,农业生产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其参与培训教育的时间存在较大限制。因此组织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和农民充分沟通,科学制定培训时间和计划。第一,结合其实际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从而有效节省其时间,确保培训内容能够为农民带来实际帮助,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按照农民文化层次、年龄以及技能水平来选择培训对象,坚持以提升培训效果为目标,防止出现重复培训的问题。第二,培训内容不仅仅限于农业理论培训,应当逐步扩展农民就业渠道,以提高其经济收入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比如说通过田间学校、农业合作社、现场指导以及媒体宣传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而田间学校属于实验性的生产技能教学模式,是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渠道;第三,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农村培训教育工作也应当灵活应用网络开展网络远程授课、网上技术咨询等,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第一时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能够建立微信公众号来推送相关知识内容,实现农产品网上营销。将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应用到农民培训教育中来,还能够依托于音视频等各种方式在APP、新媒体平台中进行呈现,进一步扩展培训内容广度,同时组织开展线下大讲堂、农业认证等活动,扩展农民培训教育边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培训基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构建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培训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育培训质效的高低,第一,有关部门要吸纳各种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农民培训教育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第二,还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更新培训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能力。为做好农民培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加强是对的融合,加强与农业推广机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筛选或是择优招标的方式,选择综合实力较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学校、涉农合作以及农企业联合办学,高薪聘请实践能力强,理论先进的乡土专家、研究者,大学教授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构建系统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教师资源库,保障培训队伍的活力,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培训教育质效的全面提升。

3.4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教育质效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基本前提。政府相关部门是农民培训教育的直接组织者,第一,应当制定更多农业优惠政策,推进培训保障机制建设,为参培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第二,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制度,进一步增加培训资金支持。逐渐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分担、社会力量支持为辅的机制,推进实施农民培训教育免费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保证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够积极有效推进;第三必须要尽全力打造农民终身教育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终身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条例。构建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积极支持社会主体投身于农民培训事业中来,鼓励乡贤办学,充分调动农民教育积极性,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科教云平台落地,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4结束语

总之,“十四五”规划的提出让我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培训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思想重视程度,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创新培训手段方法,培养出一大批爱农业、专技术、懂经营的现代化农民,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乐传永.教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大有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思考》评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3):130-132.

[2]蒋维娟.立足新时期发展,有效强化农民教育培训[J].文理导航(中旬),2019(6):96.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3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公务员之家: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足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这组数据佐证了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深刻认识农民工

提起农民工,我们就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民工》中鞠广大父子,他们是我国一亿多农民工的典型。从身份看,他们是农民,户籍在农村,拥有承包土地,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打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这份报酬正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我国社会尚属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工恰恰处于“两栖”的尴尬境地,以城市生活为主,而又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是农民工的付出却凝成了现代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许多创新思想是通过农民工的手才变成了现实的。透过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品格。

农民工出身于“农民世家”,以农为业,祖辈如此。到城市谋生,置身于另一种相对文明发达的环境会遇到诸多问题:干活苦脏累,工资待遇低,权益无保障,饱受城市人的歧视。这一切并没有把农民工击倒。他们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农民工以自己的行动锻打出属于农民工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享受生活、讲究快乐的城市人无法比拟的!

当然,农民工自身的弱点也是极为显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据对全国7个省市247名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学历的163人,占65.9%;小学学历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显然,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

三是观念落后,思维定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他们的人生从最初社会化开始,接受的就是农业经济观念,自由,闲适,目光短浅,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他们进城打工为的是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从来没有想什么“产业工人”,“市民”,更不会去考虑市民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在许多农民工眼里,挣钱的“挣”变成了“糊”,在“糊”的观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显然,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产业工人相距甚远。他们对先进文化很多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农民工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他们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顽固保守,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二、教育培训农民工

教育培训农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城市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体,脱离农民工的实际和需要而高谈阔论教育培训农民工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农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实际来讨论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诸问题。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农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前者属于职业能力范畴,是显性的,农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属于职业素质范畴,是隐性的,农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农民的见识决定了农民工就实避虚。因此,教育培训农民工,要顺势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学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谈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的对象,职业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城市生活常识、环境意识,产业工人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农民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教会做事的,而职业素质的教育是教会做人的。对农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2.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岁至五十岁以上,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无论哪行当,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八小时,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数,上课有固定时间等。不劳不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工资制度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会上的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工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还是传统的师徒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3.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据调查,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需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经费一般在800~1200元,这令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望而却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免费培训。作为对农民工义务教育欠缺的一种补偿,培训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挣钱,农民工愿意学。但如果学不到真本事,或者学了没用,农民工就不学,他们不想镀金更不想做表面文章。故立足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免费、高效缺一不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国务院及各个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付诸实施。政策面的支持是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提,但若没有用人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配合,好事很难办好。因此,我们要帖近实际,从基层入手,做最基本的工作,以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重视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在岗培训是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前人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集团时,所用工人的基本素质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强,他就是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来解决工人问题的,甚至技术人员也是自己教育培训的。在岗培训,即用先学,边做边学,易见成效。事实上,当今许多企业已经自觉承担了培训农民工的责任。笔者对江苏南通的企业进行个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通银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以有技术的带无技术的,这样带两到三个月,农民工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工。边劳动边学习,费时少,收效快,不仅培训免费,企业还发给工资满足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实践表明,企业自身培训员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政界、学界应该肯定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作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要倡导企业教育培训员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术等级管理机制,激励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一转化并不简单。农民工群体情况很复杂,年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进城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化。将农民工按技术能力分为若干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技术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站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收获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从农民工到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师,让农民工清晰地看到铺设在自己面前的路。发展空间是引导农民工有目标,有追求的好办法,是激发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带有激励性质、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农民工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那么,农民工距离产业工人也就不远了。

3.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农民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实效。这个实效并不是培训人数所能体现的,而要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是否切实学到了技术,工作是否因此而得心应手;企业是否切实感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是目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培训农民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使得职校、技校等办学机构比企业自身的培训系统、规范。所以,在企业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农民工可以选择这些机构进行提高培训。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资借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加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然后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该院将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开设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教会学员怎样做人;通用技能模块——开设城市生活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列不同的课程菜单,让学员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和工种,考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获取劳动准入资格。这就非常好地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了,既教做事也教做人,相信这样的教育培训一定能把农民工修炼成健全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刘维佳.农民工问题调查[J].科学决策,2005,(12).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04月16日09:25新华网.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6]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04月16日09:25新华网.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专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为政府部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然而,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已经不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处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民,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被安置的失地农民存在知识不够、技能不足的风险,工作稳定性不能保证。因此,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机制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关键。

一、现状: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供需不平衡

(一)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本研究主要以西咸新区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随机选择被调研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7.83%,调研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1.征地意愿及影响因素针对征地意愿问题,有166人愿意土地被征,所占比例61.48%,在愿意土地被征的166人中,认为种地不划算、收入较低的有35人,占21.08%;认为补偿形式和标准较为合理的有67人,占40.36%;认为征地是大势所趋,服从政府安排的42人,占25.30%;认为家庭缺乏劳动力的有15人,占9.04%。在不愿意土地被征的74人中,认为有乡土情结、不习惯没地的生活的有14人,占18.92%;认为补偿标准不合理的有22人,占29.73%;认为失地后没有收入来源的有15人,占20.27%;认为失地后生活成本太高的有22人,占29.73%;其他原因的1人,占1.35%。2.失地前后家庭经济来源对比在土地被征前,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119人回答“农作物收入”,占44.07%;有28人回答“经济作物收入”,占10.37%;有50人回答“外出打工收入”,占18.52%;有32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的占11.85%;有8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2.96%;回答“其他收入”有10人,占3.70%。由此可见,西咸新区失地农民在征地前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于土地的占54.44%。在土地被征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122人回答为“外出打工收入”,占45.19%;有55人回答“附近打散工收入”,占20.37%;有41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占15.19%;有16人回答为“农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占5.93%;有23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8.52%;回答“其他收入”的有13人,占4.81%。由此可见,农民失地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明显减少,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家庭大幅增加,还有部分家庭以“附近打散工收入”为主。之所以出现失地后还有以“经济作物收入”为主的情况是由于部分失地农民在其他地区承包土地继续种植经济作物。而失地农民以“固定工作”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较少。3.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情况从就业意愿上来看,有116人希望能在本地企业工作,所占比例42.96%;有55人希望能在本地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所占比例20.37%。而失地后的实际就业情况和农民希望的相差较大:在本地企业工作的仅有23人,仅占8.52%;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仅有4人,占1.48%;更多的人是外出打工,有122人,所占比例45.19%;做生意的有41人,占15.19%;在当地打散工、临时工的有55人,所占比例20.37%。由此可见,农民在失地后工作相对固定(含外出打工)的有149人,所占比例55.19%,而其他人基本从事的是临时性工作。通过对工作相对固定的149人调查发现,没有换过工作的仅有21人,所占比例14.09%;换过一次工作的26人,所占比例17.45%;换过两次工作有40人,所占比例26.85%;换过三次及以上工作有62人,所占比例41.61%。由此可见,失地农民虽然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就业稳定性较差。4.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意愿针对是否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表示愿意的有121人,所占比例44.81%;不愿意的有103人,所占比例38.15%;表示参不参加无所谓的有46人,所占比例17.04%。对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人进行进一步了解,发现有25人表示对继续教育培训不感兴趣,所占比例24.27%;有12人表示没有时间参加培训,所占比例11.65%;有17人表示没有经费参加培训,所占比例16.50%;有33人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所占比例32.04%;其他原因不愿意参加培训的有16人,所占比例15.53%。可以看出农民在失地后,对于继续教育培训是有一定需求的,然而由于时间、经费以及培训内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失去信心。(二)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培训情况。在农民培训政策方面,陕西省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等文件,规范了培训内容,明确了培训目标和任务、考评标准等,在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方面,陕西省建立了一批高校农民培训基地,主要面向本地区开展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西咸新区也成立了多个技能培训学校,开设有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母婴护理、茶艺、园林绿化、电子电工、电子商务等培训项目,在促进失地农民技能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短平快”的技能培训班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作用有限,而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淘汰综合能力不强的农民,失地农民在多次更换工作后,最后只能去打零工。政府也非常努力地想要帮助农民,而农民也非常渴望政府帮助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政府并不能对企业提出强制性要求,这种错位的供给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结论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报酬不断增加,农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在生活上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从家庭收入来源上看,大部分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较小,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打长工和周边打短工。然而,农民受到传统乡土情结的影响,他们更希望在家附近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而不是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临时工、钟点工,就业稳定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农民在失地后,也希望能够受到真正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而政府部门虽然组织了大量培训,但是并未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二、问题:失地农民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需求

(一)政府就业培训供给效率不高。党的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终使命。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对公民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负主要责任:一是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公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二是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三是资源必须用于达成预期的结果。[1]农民希望在失去土地后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能够“离土不离乡”,在本地解决就业问题。而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毕竟有限,所能提供的仅仅是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救济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培训机构往往考虑的是如何盈利,并没有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培训的效率和效果难以让农民和就业单位满意。再加上,当前劳动力市场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虽然政府投入很大,但是并没有将问题真正解决。(二)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较差。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在当前经济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形势下,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开始裁员。失地农民作为一类特殊的劳动群体,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在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方面不占优势,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不得不对其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被淘汰的往往是这些失地农民。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高低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相对于其他高学历员工,农民的知识积累较少,在同等条件下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才能完成知识更新,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农民又被迫成为牺牲品。政府虽然鼓励企业安置失地农民,然而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对于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并不是特别积极。(三)失地农民培训体系还不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然而相应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面向农民的培训平台、培训资源较少,并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政府一般通过下属事业单位或者认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失地农民培训,由于具体开展培训的并非是专业的教育机构,造成培训效果并不明显。由政府支持成立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所培训的内容多为涉农专业,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并没有价值。社会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培训内容多以服务业为主,且限制条件较多,并不能引起失地农民的兴趣。总体来看,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而有效的失地农民培训体系。培训机构在管理方面也较为松散,缺乏科学的考核和有效的监管。培训机构的盈利特征较为明显,培训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并没有针对失地农民的特点开展持续性的培训,培训项目以“短平快”为主,所培训的内容和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很难得到企业和农民的认可。(四)农民培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3]其中绿色发展要求要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工作和收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在土地补偿金有效利用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出现大量的不合理消费,严重影响着家庭的可持续生计。而且,很少有人将资金投入到自身技能的提升上,在补偿金消耗完之后,没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生活再度陷入困难。在农民培训方面,国家和地方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民培训,而具体实施培训的往往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对培训机构准入资格的监督,对取得的最终效果也极少评估,资金的利用效率难以保障。而另一方面,国家设立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公立院校由于生源减少而面临生存危机,这一部分庞大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路径:开展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继续教育培训

(一)相对于零散的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更具优势。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短期培训虽然在快速提升技术能力和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方法、掌握新技术为目标,提高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教育培训一般由专业的教育机构开展,通过建立继续教育档案,因材施教,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关于成人教育,有过重要论述:“成人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4]一般的培训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并不具优势。(二)农民教育具有公益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就业能力的高低和求职者的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其身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府应该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补偿,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职业转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要想具有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就应该拥有和市民相似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这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才能完成。[5]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而要弥补这些差距需要失地农民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培训。参加教育培训的成本全部由农民承担是不公平的,相对于城市劳动者,失地农民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的义务教育和相关教育政策优惠。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对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存在着明显的危机感,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让失地农民从各方面都走上正常轨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该在农民培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三)国家对职业教育有要求,职业院校优势明显。从教育功能上来看,职业教育传授人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将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帮助人了解生产过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党的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在稳定就业方面,校企合作让学校的教育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要求一一对应,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在促进农民稳定就业方面优势明显。

四、机制:多元共建的失地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一)政策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实施农民继续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完善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要求各地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些政策为失地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机制概述构建以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高校为主体,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失地农民经过发展测评后,通过社区教育提升其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再根据其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在某一级别的继续教育培训结束后可以选择继续升入下一级别学习或者进行技能评价后进入企业。技能评价一般由具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施,并给通过鉴定者发放证书。同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和多元监督机制,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解决家庭的可持续生计问题。1.成本分担机制。教育的收益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虽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但是受教育者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好的工作、待遇等。失地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有效开展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单独由某一方完全承担有失公平。《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因此,需要由政府部门协调各方共建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就必须为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失地农民作为教育培训的受益方,也要承担一部分教育培训成本。失地农民经过教育培训后最终要在企业工作,企业作为用工单位也是受益方,应该承担部分教育培训成本。在当前国家支持职业院校扩招100万,面向农民工招生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为职业院校提供生均拨款、政策优惠等间接支持农民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开发与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继续教育培训质量。2.信息共享机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信息孤岛”问题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民培训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共享造成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这是当前社会培训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增加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系统合作程度,可以减少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的额外成本。政府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优势明显,企业、学校每年都要给当地政府报送大量统计数据,如将农民培训列为重要指标,能够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失地农民培训需要多方协作,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由政府主导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电子化档案,将其发展测评、接受教育培训和技能评价等方面的数据共享给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以提高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效率。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方便政府准确地掌握各类信息,增强规划与决策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效果评价机制。对学习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教育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具有鉴定、导向、激励、诊断等功能。鉴定功能是指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诊断功能是指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指出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找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因此,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由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由专业的技能鉴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作为投资方,需要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企业作为用人主体需要了解劳动力是否符合岗位工作要求,引入社区能够让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农民特点,保障农民核心利益。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可以通过评价机制反馈的数据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4.多元监督机制。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是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机制执行力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各责任主体的政策落实与执行情况,机构、人员、经费等条件是否得到保障,这些都需要进行检视。作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主体的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可能会存在为了自身利益,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问题。在社会大众对于民主和公平诉求及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由政府、学校、企业发挥自我监督职能,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公平公正的要求。因此,构建多元协同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是提高政策执行力度、提升教育培训效率、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不是单凭政府、企业或者学校任何一方就能成功构建并实施运行的,它需要机制内每个参与成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政府进行监督,让其能够更好地和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学校进行监督,让其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把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全民素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需要各责任主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同努力构建协调、灵活、高效的失地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政府做好政策引领、资金保障、平台搭建和服务保障;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协助学校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社区做好宣传教育,帮助失地农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结合自身特色,开发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课程,并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FlynnNorman.PublicSectorManagement(ThirdEdition)[M].PrenticeHall,1997:166.

[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J].新长征,2015(12):19—23.

[4]: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M]//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30—131.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必要性

当前影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核心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责任承担机制问题。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涉及跨地域、多主体和多部门管理的复杂问题。因此,首先建立多元投入体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担教育培训成本;其次需要开发多种培训途径,依托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利用城市职业学校的优势,以及校企结合,定向培训等;[1]此外,还要建立开展指导性培训、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有效培训机制等等。而完成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述机制构建的核心问题是责任承担的主体问题,一般说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但是,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承担主要义务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未理顺,存在管理职权和责任相互交叉的问题。因此,不仅不利于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反而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而责任相推的情况。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农民工输出和输入地政府、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责任义务,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实施主体及责任义务。

第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机制问题。教育培训权是农民工劳动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工劳动权利实现的保障,政府必须进行职业培训,创造一切条件以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满足劳动者获得职业培训权利的要求。[2]因此,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多方经费投入机制,明确政府承担经费投入为主,企业承担经费为辅,积极引导农民工在自身接受教育培训上做适当费用投入为补充,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的经费需要。但是,如何建立和健全经费管理与使用机制,做到专款专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率,仍需要不断探索。大量而长期的财政经费的投入和企业的教育培训支出必须纳入法律规定,才能得到强制执行,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保障的“硬约束”。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监督机制问题。根据农民工自身素质和需要,以及社会各行业对农民工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实施相应的教育培训是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利的关键环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对有关承担该项任务的教育培训单位加强管理与考核,努力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法律制度建设。但是,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而农民工本身对培训认知的问题、培训利益集团对培训政策的影响、等级制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以及政府部门的本位主义和机关利益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存在,使得政府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反映不出农民工的利益,也不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3]为了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的构建和运行,必须通过多方努力,加强立法,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确实保障和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权利,努力提高农民工教育素质和技能,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基础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现实基础

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大的、长期存在的、影响面极广、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问题。廉价而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劳动力是成就中国30年改革开放伟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2008年初,我国农民工工会会员总数超过6000万,预计2008年新增农民工会员1000万人以上,农民工会员总数达到7000万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4]但是,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工缺乏与不断升级的产业发展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表明,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5]因此,对广大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其受教育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微薄的经济收入使其无力承担培训的费用;频繁的职业变动使企业和单位不愿为其提供教育和培训;落后的思想观念使社会和其自身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6]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十分严重,现实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法制基础

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有着坚实的制度基础。《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接受教育是农民工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而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也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宪法性义务。《劳动法》第三条、第五十五条、第六十六条至第六十九条等,都规定了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权利。因此,农民工也有享受企业培训的权利。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企业,农民工有接受教育培训的义务。此外,《职业教育法》第三条、第五条和第六条也规定了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和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总之,根据《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直接关联的主体有三类:农民工、政府和企业。其中,政府和企业都有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义务。这些规定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在此情况下,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也提出了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建议。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政策基础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六部委提出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79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说明了规划制定的背景,阐述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等。2004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阳光工程”等,开展农村劳动力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国务院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4月出版)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的通知》(统发[2007]7号),尤其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稳定农民工就业局势,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增加就业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2009年1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8号)中将“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作为积极组织开展四类培训之一,并强调尽快研究制定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9]5号),进一步重申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和提出了相应措施,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给与了政策支持。由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是一个重大、持久存续、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和多维利益关系并且影响面广的现实问题,在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基础的条件下,应该加强立法,以克服现行立法和政策太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不足。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核心内容

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关键是明确和确立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在此基础上,构筑《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体系。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立法目的

《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立法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现代文化素质,向农民工提供及时、便捷、合适、高效的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权利的实现,充分发挥农民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本法。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现代文化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技能和现代文化素质,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权利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和维护。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现代文化素质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直接、基本的立法目的。第二,保障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权利的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必须综合调整实施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所涉及的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地把农民工教育培训负担分配给不同的义务主体,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中政府、农民工和企业三方互动机制,向农民工提供及时、便捷、合适、高效的教育培训服务,有效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最终保障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权利的实现。第三,促进社会和谐。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他们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横跨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新型群体和力量,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了职业技能,提高了文化素质,他们才能够充分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立法原则

第一,坚持对农民工进行义务教育培训的原则。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应该建立鼓励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机制,补贴和奖励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接受培训期间,农民工可获得不少于输出地和输入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生活补贴;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可对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发放相应的证书;农民工应该主动联系当地政府接受教育培训,主动要求企业对其进行培训等。第二,坚持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合义务主体原则。农民工输出地政府侧重一般性的职业素能和常识教育,农民工输入地政府侧重专门职业素能和常识教育,企业侧重具体工作岗位技能培训;农民工输出地政府侧重成立专门组织或委托当地职业技校、成人教育学校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农民工输入地政府侧重委托企业或专业职业技校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企业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是对企业进行监管监察;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履行教育培训所输出农民工义务的方式是资金和劳务相结合,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履行教育培训输入农民工义务的方式主要是资金,企业履行教育培训农民工义务的方式主要是劳务为主,资金为辅;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义务主体、输出地政府次之、企业再次之。政府委托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要直接按照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并结合实际开销确定拨付费用。第三,坚持农民工教育培训信息互通的原则。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建立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信息联通机制,为企业提供查询和信息反馈平台;企业可把本单位接受的农民工通过信息联通平台上报政府,申领教育培训补贴;通过信息联通平台,两方政府和企业可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进行分类、分级教育培训。避免重复教育培训和教育培训补贴的重复拨付或错位拨付。第四,坚持教育培训资金承担与教育培训实施相分离,二者相互监督。制定新型农民教育督导评价标准,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全面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7]政府是教育培训资金的主要承担者,专门教育培训机构或企业具体实施教育培训;政府对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具体实施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监管;企业和专门教育培训机构有权代表农民工对政府不拨付、或不按时拨付、或不足额拨付教育培训资金或补贴及其他妨碍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行为,对政府提出质询、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基本框架

《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应该遵循以下立法思路:第一章,总则。包括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第二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义务主体。主要是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此外,根据《宪法》中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规定,农民工也是义务主体之一,义务承担的式主要是资金的提供、培训任务承担和教育培训的监督管理。第三章,农民工教育培训实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内容的类型化及其分工,即教育培训分为常识性、引导性和现代文化素质性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培训和具体岗位教育培训,这三类教育培训内容分别由哪些主体承担。此外,具体的教育培训实施主体有哪些等。第四章,农民工教育培训保障与监督。成立国务院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办公室,具体办公地点可以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工教育培训法》;拟订全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指导与管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关工作;承办国务院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主要负责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的监管;教育培训的监督等问题。第五章,法律责任。包括作为教育培训义务主体的各地、各级政府所要承担的不作为法律责任、相关行政人员因不当行政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教育培训实施主体不履行教育培训义务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等。第六章,附则。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7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就业能力的内涵,从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角度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对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培训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用就业能力理论和框架来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状况,可以抓住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为研究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一套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催生出失地农民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1就业能力理论框架

就业能力是西方研究就业、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议题。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岗位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西方学术界有关劳动者就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

Law、Wong、Moley(1996)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个体适应性,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个人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二是个体与市场的交互,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和人力资本。三是职业认同,指的是职业认同的风格、认同描述和职业自我。

Furrier(2003)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包含个人能力和职业期望两个方面。其中,个人能力涵盖四个方面的要素:个人符号,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年龄、性别等个人特点;行为才能,包括可转移技能、独立性、对成长的需要、对经验的开放性、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和弹性;自我效验,即相信自己能胜任工作的信念;劳动力市场行为,包括获得社会网络和职业空缺信息。职业期望是个人的激励特性,包括提升就业能力和转换工作的意愿。

Fugate(2004)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超前性,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是一组与工作和职业自主适应性有关的个人特质,促进了人们在企业内和企业间识别就业机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职业认同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解释,是对职业目标的认知和识别;个人适应性是改变个人知识、技能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用以拓展个人认同和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进步的一系列变量,如年龄和教育背景、工作和培训经历、工作绩效、认知能力等,作为可携带的技能,教育背景和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就业能力指标。

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一个影响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的职业能力。

2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分析

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失地农民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网络以及嵌入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成员身份而获得的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和社区所提供的原始性社会资本有逐渐衰减的趋势,需要通过人工创建的社会组织等其它方式来替代,对于那些刚刚脱离农村社会的失地农民来说,他们在进城初期会更加依赖初级社会资本,而为了融入城市谋求发展,就会更为依赖扩展性的社会资本,因此失地农民需要重建新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一般来说,失地农民社会关系的存在,可以使占有社会资本的人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同时这些社会关系还有很大的潜在生产性价值,特别在面对就业压力和外部歧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通常社会资本在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帮助推荐就业、节约影响力成本、提高工资和职业声望等方面。

3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可行路径

强化政府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作用。政府支持就业能力培训,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就业能力提升的通常做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指导,促使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提升人力资本,提高社会资本存量,改变就业选择方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教育培训条件;要在改善企业用人环境的同时,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与劳动力市场和失地农民培训相关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为主进行培训模式创新。当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校企、政企合作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和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行业培训等,其共同特点是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要逐步退出培训市场,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的资源,采取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要注重教育培训的内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训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属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应该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植。

加强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对失地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由于竞争产生的管理创新,使得个体必须具有更多的弹性和社会技能才能生存,因而用人单位、行业协会要提供给员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就业能力而不是更多地提供就业保障,同时企业开发员工的就业能力,可以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增强组织的弹性和保持竞争力。事实表明,把寻求竞争优势重点放在培养员工胜任力的企业往往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维持员工持久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种新的心理契约,企业可以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福利提供给失地农民,包括长期或短期的岗位培训、大学课程培训等。岗位培训应使失地农民获取所在岗位或转岗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课程培训让失地农民尤其是重点培养的对象接受正规学历教育,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3)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8

1农民培训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均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对社会乃至农民经济水平都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才可有效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目前,很多农民一直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水平,还有碍于新农村工作的落实,只有通过农业发展振兴乡村,才可有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可直接关乎到农业生产水平及质量,为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自身综合能力素养最为关键。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认知度不高等,这也降低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极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可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培养一支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在建设农民队伍的过程中,职业农民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赋予农民一种全新的职业类型,才可有效满足时展需求。在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过程中,应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前提,以生产专业化为根本途径,进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从业人员[2]。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高收入、高技术、高素质、高地位等诸多优点;通过技术及设备,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一部分新型技术及设备正不断研发与使用,在此过程中不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农民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使农业生产模式停留在传统阶段,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现如今,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都在践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农业实际生产环节中,充分融入绿色、生态等发展理念,从最大限度上促进农业的转型。那么农业在转型阶段,需从单一化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模式,并在拓宽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此外,农业作为现代化第一生产力,应将其与第二、三产业充分融合,进而构成全新农业生产体系,并由高素质、高技术的农民队伍进行管理,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转型的目标。

1.3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为关键。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土地也逐渐呈现荒废状态,需建立全面、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农村发展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为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自身根本作用,就需加强农民培训教育,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综合能力水平,让更多新型农民趋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3]。

2互联网+时代农民培训教育方法

2.1拓展教育内容,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

2.1.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以打造全新农民为主要任务,并积极建设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不仅要提升农民自身技术能力及技能水平,做好农民职业道德培训也很重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自身经营理念,强化自身诚信意识。2.1.2加强技能培训教育在新农民培训工作中,技能培训占据了主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也需与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以此来提高农民教育的精准度。但是,在农民培训过程中,还存在农民积极性较差、培训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全等问题,面对此种现象,就需积极转变农民培训教育方向,做到学以致用,使农民能够真正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充分迎合时展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解决农业生产及销售问题。其中,电子商务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普及,大部分地区都已充分了解到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利用新方式开展农产品销售,而培训机构也要抓住这一特点,除了要拓展网络技术、第三方支付、物流知识外,还需加强农户对电子图像等技术的了解,从而使农民充分认识电商领域。2.1.3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在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培训,应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培训方式变得多样化、灵活化,这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培训机构还需对不同培训方式及途径加以了解,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例如在开展课程培训的过程中,可使农民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学习,这样农民可随时随地进行培训,不会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直到农民培训完毕后,还需对其进行考核,只有考核结果达标的人员,才可为其发放毕业证。另外,还可对农民田间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践充分融合,使农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各项生产技术,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农民培训综合水平[4]。2.1.4加强网络资源的应用在“互联网+”日益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目前已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诸多环节,使“互联网+”技术更好的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在丰富农民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综上所述,农民培育工作对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养、推动农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强化农民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应使其趋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方向,并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资源,在提高农民自身知识能力、技术水平、思想认知的基础上,将新型技术逐渐应用与普及到农业生产中。

参考文献

[1]陈忠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272(32):18-19.

[2]夏飞.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展望[J].农业与技术,2020,353(12):181-182.

[3]陈冬."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农业工程技术,2020,785(29):9-10.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提高党员干部及农民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岗位职能,走在时代前列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努力奋斗。

具体讲:以广大党员和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学实用技术,就业引导,市场营销,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党员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以理论为基础,开展综合教育,党风党纪教育,业务能力为筐架,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使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参训相结合的方法,使我镇90%以上的党员干部及群众在致富能力,就业技术等方面全面提高,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培训形式

以镇周末党校村党校为基地,根据我镇实际,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素质这一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各涉农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明确培训任务。

四、培训原则

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眼于思想问题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创新,坚持经常性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在情理上结合,坚持思想工作中,既讲情、又讲理,做到情理结合,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单一灌输为双向交流。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组织恳谈活动,察民情、解民意、帮民富、表扬与批评,克服只表扬不批评的现状,通过疏导,以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主要任务

按照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要求,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培训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理论学习责任制,建立学习型党员干部学习制,要以学习理论基础,指导党员干部的工作,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此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搞好理论教育,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自律意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感情到基层了解民意,贴近群众,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落实好话由民说,事由民办,家由民当的决策制度,不断完善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断优化农村党员干部结构,坚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把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吸收到党内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建立基层干部后备人才库,对后备干部加强培养和教育,改变两委班子年龄老化的现状,不断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使班子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提高党员干部及农民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岗位职能,走在时代前列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努力奋斗。

具体讲:以广大党员和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学实用技术,就业引导,市场营销,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公务员之家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党员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以理论为基础,开展综合教育,党风党纪教育,业务能力为筐架,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使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参训相结合的方法,使我镇90%以上的党员干部及群众在致富能力,就业技术等方面全面提高,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培训形式

以镇周末党校村党校为基地,根据我镇实际,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素质这一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各涉农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明确培训任务。

四、培训原则

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眼于思想问题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创新,坚持经常性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在情理上结合,坚持思想工作中,既讲情、又讲理,做到情理结合,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变单一灌输为双向交流。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组织恳谈活动,察民情、解民意、帮民富、表扬与批评,克服只表扬不批评的现状,通过疏导,以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主要任务

按照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要求,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培训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理论公务员之家学习责任制,建立学习型党员干部学习制,要以学习理论基础,指导党员干部的工作,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此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搞好理论教育,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自律意识。

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感情到基层了解民意,贴近群众,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落实好话由民说,事由民办,家由民当的决策制度,不断完善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断优化农村党员干部结构,坚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把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吸收到党内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建立基层干部后备人才库,对后备干部加强培养和教育,改变两委班子年龄老化的现状,不断为班子输入新鲜血液,使班子更加符合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