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21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1

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ialsystem),亦成为包容性金融,联合国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我国第一次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是在2006年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随后我们国家也一直在针对“普惠金融”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2013年11月,我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首次将“普惠金融”写在党的重要性文件里,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到国家的战略层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6年国务院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是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部级战略规划。如何将普惠金融理念与农村金融完美融合,促进普惠型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前人关于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内县域为研究范围,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为主要金融机构,以农村养殖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河南省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农村普惠金融支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河南省周口市养殖业为例

(一)农村普惠金融支持河南省周口市养殖业现状。1.周口市普惠型金融机构现状目前周口市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信贷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但是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主要就是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在农村开设的网点越来越少,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越来越弱化。截止到2017年初,周口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市共有10家市县行社,有413个营业网点、779个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923个惠农支付服务点,ATM678台,是我市机构网点最多、服务区域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金融豫军”的主体力量。村镇银行目前只有商水、西华、扶沟、淮阳、项城、周口市区开设的有网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周口市共有10个县市区,拥有196个邮储网点、500多个金融自助服务点、1012个助农取款点。中国邮政集团河南省周口市分公司在周口市有158个网点,但是目前这些网点提供的金融服务是存款、保险、理财,贷款业务仅仅发放消费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周口全市农村金融提供贷款上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甚至是“垄断”的地位。2.周口市养殖业企业普惠金融服务调查情况本次调查了周口市47加养殖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860万元,平均从业人员25人,企业存续年限平均为8年,贷款金额93.13万。平均利率为8.241%。从统计情况来看(见表1),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授信金额确定主要依据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方法为“三级九等评级法”。从所调查的养殖业企业评级来看,评级级别有6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评级为“A”,仅有1家,“B”级评级最多,为15家。从评级情况来看,养殖业企业的整体评级并不高,可见当前养殖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困难。从利率和授信金额来看,平均利率最高的为“C”企业,平均利率为9.81%,同时,其授信额度平均为26.67万,为额度最低类企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BB”级的利率为8.13%,高于下面相邻的三个级别,但其平均授信额度为96.6万,可见授信额度增加相应增加了风险,从规模管理出发,相应提高了利率。“CC”级的平均授信额度为80.4万,利率为8.28%,低于相邻级别,这主要是由部分企业收到政策扶持,相应降低了利率。从贷款期限来看,平均为1年左右,基本能够覆盖一个经营周期。从购买保险情况来看,有5家没有购买农业保险,但这些企业的授信额度均低于50万元。(二)农村普惠金融支持河南省周口市养殖业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在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的涉农企业确确实实受到了实惠,但有些方面还需提高。1.可以提供更大幅度的惠民普惠金融服务。本身农业生产类项目的效益与其他行业相比就比较低,再加上近两年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太景气,农业类项目的收益也在下降,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不断上涨,农业类项目的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再加上农产品生产周期长。所以农民需要贷款利率低、贷款周期长的贷款。但是目前由于农村贷款的季节性特点比较明显,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借款规模小、相对分散,再加上农村通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新的支付方式的不认可导致贷款的运营成本较高,所以目前针对农户贷款的金融产品的利率都偏高、贷款期限短,再加上高额的担保费用,农民实际负担的贷款利率还要在上浮1-2个百分点,农户迫切需要提供利率低、期限长的贷款来缓解资金压力。2.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以更大。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以抵押、质押和担保贷款为主,由于农民宅基地是集体性质的限制,农民依靠合格贷款抵押物贷款的比率比较低,大部分依靠担保公司或者担保人来取得贷款。但是由于担保贷款容易造成户户相连,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加大贷款人风险,所以会出现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的现象,担保贷款时也会出现不愿担保的现象,再加上农户贷款时办理手续十分复杂,审批时间长,农户获得贷款是十分困难的,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比较窄。3.缺乏全面的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综合金融服务,包括银证保、财务顾问、理财、支付结算等等,但是由于农户受到自身经济常识、金融知识限制,往往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仅仅限于贷款与存款。

三、促进农村普惠型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普及金融意识与知识,为培育良好的金融业态打基础。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的经济、金融意识薄弱,金融知识更是缺乏。特别是由于小农意识的限制,农民天生具有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以及规避风险的特征,他们很少接触先进的理财规划理念,没有购买意外保险、大病保险等风险分散意识,也不敢尝试购买理财产品,所以广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大都停留在贷款、存款业务方面,他们更不愿意金融机构帮助他们制定综合化财务方案。由此可见,金融知识的缺乏、金融意识的薄弱已经成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桎梏。所以要由政府牵头,指导各家金融机构要有计划、有步骤对农民进行经济、金融知识的扫盲,将理财规划、保险理念灌输到他们的生活中,培育良好的金融业态,这样各家金融机构才能有效的为三农客户金融服务,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二)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农村基础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惜贷”、“慎贷”主要原因是农户无信用记录,并且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建立覆盖农户等低收入群体的信用体系,可以降低金融机构服务的贷前调查成本,有助于快速便捷地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同时可以降低贷款成本、减少信用风险(吴国华,2013)。普及信用知识,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措施,增强农户信用意识,引导农户尤其是贷款人诚信行为;根据农户的基本情况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将此做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根基。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农村的基础性产权制度,让农户拥有合格有效的抵押物,因为抵押物的有效性、变现性、足值性是金融机构覆盖信贷风险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在农村也尝试推行“五权”抵押,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担保物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差、法律问题多、执行难等。所以,加快完善农村资源流转体系、进一步盘活农村的存量资源是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可得性”、“全面性”的一项重要步骤,也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起作用的关键所在。(三)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协调发展。目前,河南省内县域的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以银行类机构为主,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合作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这些金融机构如果相互配合、分工协作,那么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的协调性将大大增强。一方面政府要鼓励成立农业贷款专业担保机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升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从事涉农业务,充分发挥第三方担保组织的作用,增强农村贷户的信用,以便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在引导农民自愿投保重大疾病险种与意外伤害险种提升自己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要提升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例如,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免除营业税等,来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基层网点、开发设计出丰富的农业保险产品,减少由于自然灾害、疫情频发,导致农民减产减收的风险。比如,引入引入“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模式,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保险公司承担贷后违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再加上引导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将农产品价格易波动的风险降低。那么就可以实现银行、证券、担保、保险等业务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域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提升农户取得贷款的“易得性”、降低农户取得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防控农户贷款的风险,鼓励其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J].2015(11):25.

[2]JayatiG.MicrofinanceandtheChallengeofFinancialInclu-641sionforDevelopment.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2013(6):1203-1219.

[3]ArdicO.P.,HeimannM.AndMylenkoN.AccesstoFinan-cialServicesandtheFinancialInclusionAgendaaroundtheWorld[R].WorldBankWorkingPaper,2011.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2

关键词:安徽省砀山县;普惠金融;农村电商;SWOT分析

一、普惠金融政策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了普惠金融一词,普惠金融,其基本含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是金融在一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其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具有平等与便利等特点的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第一次将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中,其主要任务就是使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二)意义。理论意义:通过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和作用,而且对经济与金融的其他理论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参考。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金融环境表现出良好的趋势,体现了金融是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借助普惠金融政策,可以进一步推动大众对金融的了解,提高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可能性,同时又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1]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态势分析,就是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对象身处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研究所需要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进而根据研究成果采取相应的方式和对策。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可以把所找出影响对象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的同时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结论,从而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砀山县农村电商金融融入普惠金融政策的SWOT分析

(一)优势。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农村电商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务院在2014年了《关于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而且在2015年3月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砀山县作为水果之乡,其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充分挖掘本地水果优势,推动该县的电子商务产业建设,在2015年7月成功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且是安徽北部地区第一家示范县。2016年,砀山县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并荣获“2016年中国十大农村电商合作探索奖”,走出了一条国家农村电商的模式,即:砀山模式。2.农村互联网使用率提高。由于农村电商是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可见互联网的普及率是农村电商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相关基础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农村网络方面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使用率得到极大提高,这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超2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5%。3.交通基础日益完善。砀山县东临徐州市84公里,西接商丘市72公里,如今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砀山县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省道国道依县城而过。同时,砀山可以利用周围的机场,加快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促使砀山水果得以进入更大的市场。4.文化节提高果品知名度。砀山县作为中国梨都,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吸引国内众多游客来此游玩,提升扩大“果海绿洲、梨都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使砀山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二)劣势。1.金融知识缺乏。由于国家对于普惠金融知识的教育较为缺乏,砀山县存在部分群众不了解普惠金融的现象,尤其对该地区的农民而言,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所养成的金融习惯和城市有所差别,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有关服务,于是他们把自己放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可以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2.针对性不足。砀山县部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能满足该地区的个性化需求,特别对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农户而言,小额贷款服务和相关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三)机会。1.政府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政府在其中不能缺位。无论安徽省、宿州市或砀山县都非常重视砀山县农村电商水果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等相关方面给予扶持。2.优化发展战略。普惠金融坚持以商业可持续为原则,积极引领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在此引领下,一些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和农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加大资源投入,明确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3.增加信贷机会。自银监会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以来,银行逐渐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如今在惠普金融政策下,国内一些银行更加聚焦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积极发挥贷款的作用,同时也在不同地方进行新举措试点。尤其是国务院在2018年8—10月份间多次召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议,这对砀山县小企业和农户而言,可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中。(四)挑战。1.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有关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成立,同时一些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农村电商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2.安全问题。我国农村电商所使用技术存在隐患,对新技术的运用率较低。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边远地区,其在吸引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难度较大。如何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及保证消费者的相关信息不泄露,这成了运营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农户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3.经营理念问题。由于受到日常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农民学习、掌握和运用电商知识和信息技术存在困难,砀山县的农村电商仍处于主观、经验管理的初级阶段,即:农村电商观念落后,经营意识淡。4.人才匮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从事有关农村电商的工作依旧缺乏吸引力。因此,缺乏电商知识的农民依旧是发展农村电商的主力军,可见人才匮乏也是农村电商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因素。

四、砀山县农村电商顺应普惠金融政策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砀山县的农村电商是以互联网方式销售该地区水果,在普惠金融政策下,砀山县农村电商应借助自身农产品的优势,利用此产业加强与其他主要地区的合作。同时砀山县每年应举办“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活动,这可以不断提高砀山县水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的规模,将砀山县的水果销售到更大的市场中。2.政府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砀山县政府与周围省市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高校根据砀山县农村电商的特点及模式,为砀山县输入电商所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以此来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引导本地区农村电商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集群道路,增强砀山县农村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二)金融机构。1.寻突破,促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砀山县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根据砀山县的特有情况,主动寻求新的办法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使金融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扩展到该县运营农村电商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之中。2.大力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关于该地区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及农户的信用工作,通过有关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三)农户。1.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有关农村电商的小企业和农户应该转变经营观念,自觉接受相关培训和主动学习相关的电子商务的各种知识。2.坚持品质,追求品牌。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砀山县的农村电商所销售的水果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坚持精品,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砀山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知识的相关讲解和宣传,促使该县乃至农村地区逐渐了解并接受各类金融服务,促使砀山县农村电商正逐渐迈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胡若梅.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经验研究[J].河北金融,2018(10).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传统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法律规制

一、引言

关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领域,这么多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分析研究。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主体研究方面,李苍舒[1](2015)认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引领作用,应当尽快推出一系列适合农民群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给予农村、农民更多的普惠服务;杨雯[2](2017)认为,城市大银行应当贯彻落实普惠金融理念,带领小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更多服务农民;刘成玉、黎贤强、王焕印[3](2011)从社会资本和农村信贷风险控制两个方面,讲述银行信贷在农村的巨大作用以及积极意义,同时认为社会资本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意义;周孟亮、李明贤[4](2015)将普惠金融理念与国家顶层设计结合考虑,认为普惠金融与“中国梦”的理念息息相关,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农村普惠金融立法规制方面,马建霞[5](2012)基于银行信贷服务角度出发,进行法律规制研究,认为在农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对银行信贷进行立法规制具有积极意义;李慧玲[6](2016)从普惠金融法律制度建设角度入手,给予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立法规制对策建议,并认为做好征信体系的建设是农村信贷服务推广的关键;陆岷峰、沈黎怡[7](2016)从立法及目前法律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我国普惠金融目前存在的立法漏洞以及监管缺失;郑晓栩[8](2015)研究了西部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结合地区特点和发展现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普惠金融法律不健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导向。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国际发展经验

农村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中一大特别需要关注的部分,近几年在国际上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推广进程不断加快,推出了诸多符合本国国情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①。格莱珉银行着眼于最贫困的农户,并将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根据女性特征推出适合其的金融服务;给予客户群小额短期贷款,考虑到其收入、财富等诸多因素,推出按周期还款,贷整还零,也给予时限宽限,这是该乡村银行模式的关键之处;贷款无须抵押担保人,按五人小组联保形式,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并按比例收取部分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保障金,这是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如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普惠金融机构,在国际上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模仿或借鉴。

三、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共享且信息获得较为公平、交易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将农村普惠金融与移动互联技术相融合,便捷地为目标客户群提供金融服务,更重视客户体验。这种模式被称为“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例如有些银行在村镇上建立村镇银行网点、小微支行、自助银行等,方便农户存取款;打造抵押担保、信贷等金融产品,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农户生活困难。另一种形式被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是指互联网科技公司向金融领域的延伸,互联网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向外界提供金融服务。京东金融在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推出了“京农贷”,不仅方便了农民在播种时节的购置种子的资金缺乏问题,也可以在收获季节根据收成以及出售情况向该平台进行融资贷款,为下一年的播种做好资金储存。

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作者:单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即一部分是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主要居于东部沿海城市与中原内陆大城市;另一部门则是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主要位于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的城市与国内各大农村地区。现代经济部门因其占据大量资源、资本、先进技术等,不仅存在效率高等规模经济优势,也存在成本过高等缺点;传统经济部门虽然成本较现代部门低很多,但效率、效益远难匹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越来越明显,东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地区也处于落后的态势,形成严重的“马太效应②”。另外,政府过分关注GDP的增长,对人均分配量不甚关注,同样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二)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够作者:单位:我国在提出“三农”民生政策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国家近几年又一大民生工程,目前在政治民生推进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缺失。传统金融领域对贫困农村地区存在本质上的歧视,大量的农村、贫困地区存款都用于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资金、资源、财富流向城镇财政、城镇银行,未把农户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建设,比如农村卫生院医疗设备依旧老化落后、没有供村民日常文化娱乐的区域等,使得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在法律方面,对经济弱势群体缺乏法律保障,对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没有良好规制,使得经济弱势无法享受金融服务,无法获得金融可持续的便利。(三)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作者:单位:普惠金融领域在立法不健全的同时,监督政策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监督机构部门颇多,但存在协调问题,监管不到位,流于形式,职能存在混淆,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合作体系,最终会形成有些易被忽视的领域疏于监管、另一些重点突出领域重复监管的弊端循环,影响普惠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五、农村普惠金融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促进普惠金融制度的专门法律与配套制度作者:单位:具体举措比如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促进法》,针对农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障碍,引导村镇银行确立合适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推出具有与农业相关的信贷业务,并依据特定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定期评估,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信贷资金无障碍流入农村,且农户自己的存款必须用在农村建设上,维护农民的最基本利益。还可以通过制定《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发挥农信社的金融扶持作用。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的本质就是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资金需求以及基本的金融服务。除了制定专门的法律之外,还要针对其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理念设立具体法律条文,拓展农信社普惠金融业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金融管理法律体制,吸纳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形成村民合作组织,吸收农民入社,扩大合作规模,增加合作力度,加强了社员、从业人员之间相互内部监督机制,以期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完善法律监管机制作者:单位:创立新型的监管机制,将农村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信息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全网范围内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提高透明度;还可以建立新型农村小贷公司,在传统农信社忽视、无法覆盖的领域给予客户信贷支持。小额信贷项目初期主要是非政府模式的公益扶助型贷款项目,具有时间限制,而这并不符合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的要求。要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革新,在法律政策的约束下形成可持续的金融帮扶。(三)建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制度作者:单位:现阶段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金融监管官方机构给予的评价,而是综合考虑客户、顾客的整体认可度和满意度,且客户评价占较高比重,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评价制度,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评价金融机构。定量考察金融机构社会事业的参与度,将其换算成为比例,成为一个考核指标;定量考察金融机构对农民的信贷规模占总信贷规模的比重,将其设置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定性考虑各大财务指标,比如贷款偿还率、资产负债率等,将账户活跃度也作为定性指标,较全面地考察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提高对社会经济弱势群体的倾斜和帮助。如果金融企业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种主动自觉的金融扶持活动会获得更好的收益,且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苍舒.2015.“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及前景”.《金融评论》.第06期.第109-122页.

[2]杨雯.2017.“大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金融理论与教学》.第01期.第30-34页.

[3]刘成玉,黎贤强,王焕印.2011.“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02期.第106-115页.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一、引言

从2016年1月15日,自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起,国家越来越重视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也开始朝着农村等偏远地区转移。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也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创新出各种丰富的金融产品,顺应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来研究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对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价值

1.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更广

最近这些年,互联网基于其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特征,在众多领域的运用中获得了良好运用成效,最具突破性的就是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所发展出的互联网金融同样有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等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金融也在致力于向尾端客户方向拓展。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相对偏僻,而且居住比较分散等,所以金融服务往往难以完全覆盖到,而传统自助设备以及物理网点的金融模式,常面临着支出和盈利不符的现象。这些问题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得到有效弥补,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就广度上而言,京东以及阿里巴巴这两大互联网金融巨头也在探索农村保险、支付以及贷款等相关服务,通过线上与线下全方位推广,加深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使互联网金融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深度层面而言,因为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空限制,所以传统金融模式之下的人力以及营业网点费用都可以被直接省掉,降低金融服务的总成本。而且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模式的基础上精简业务流程,也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推动全球电子信息实时同步发送,开发新用户的成本极大降低,甚至几乎不存在成本。所以,互联网金融不会以贷款额度来区分客户,极大地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2.普惠金融信息更加透明

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之下,获取农户信息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往往导致入不敷出,而且获取的信息不完整,使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使获取信息更加容易,而且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缓解了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除此之外,部分交易涉及的金额虽然并不多,然而,交易的笔数非常多,金融机构也能因此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为金融机构发展持续提供发展动力。传统金融模式之下,传递客户信息要经过很多渠道,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带来更加严重的不对称问题,甚至导致信息失实。然而互联网金融之下,金融机构从农户手中往往能够获取一手信息和资料,而且农户可以实时看到还款信息,双方之间的互动增强,信息也更加公开和透明,这对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如果需要申请贷款,农户可以登录平安普惠的客户端,平台能够对客户信息自动识别,大约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放款,额度在2000~30000。

3.普惠金融交易成本降低

互联网金融运用的是扁平式管理模式,这种形式使传统金字塔式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被打破,信息可以及时流通,传输效率显著提升。在更好服务客户的同时,信息传输的成本也会明显降低,而且因为互联网的运转速度非常快,在同一时间之内能够提供多项金融业务。传统金融体系之下,单纯通过分析农户财务情况来划分信用等级,而互联网金融是按照农户的行为习惯来划分等级,基于大数据分析来完成网络融资风险评估,单位资金成本明显降低。大多数业务均可通过网络渠道办理,客户的精力和时间大大节约,而且全天候可放款,为急需用款的农户提供保障。互联网技术也能够更精准地筛选客户,实现个性化推送,使投资有更高的成功率,而且交易成本也有所降低。除此之外,因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贷款服务,无须太高的运营成本,而且会适时地为群众推出各种优惠,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比如,在对抵押贷款审核过程中,平安普惠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线上完成抵押品价值的评估,使每年大约4000元的评估成本得以节省。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首先,缺乏标准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所建立的征信系统只能保证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中央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仍然无法实现。而且,个人征信企业平台在我国发展非常缓慢,很难弥补互联网金融缺乏标准化征信体系的不足。其次,未健全互联网金融机制。在互联网金融准入机制方面,政府未及时进行完善,在机构准入、人员准入以及业务准入方面均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后,急需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硬件设施。首先,因为缺少财政补贴,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无法使农户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其次,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不足,金融机构无法及时获取农户的需求和信息,不同机构之间也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

2.重视普及基础知识

首先,缺乏金融知识的专门普及机构。在普及和教育金融知识方面,政府为发挥其的引领作用,各地区政府金融办、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的参与性普遍比较低,所以很多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和地区很难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无法有效提升农户风险意识以及金融消费意识。其次,缺乏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专项资金。因为地方政府在宣传和教育金融知识方面并没有划拨出相应数量的资金,当地金融机构的参与率也比较低。而且,在政府预算当中并没有针对性纳入宣传和教育的支出,不但农户宣传方面费用不足,而且,有关互联网知识的学校教育经费也非常缺乏。最后,普及金融知识的渠道单一。在互联网金融知识推广工作当中,当前宣传推广部门在传统发放知识手册这种宣传教育模式上过度依赖,没有意识到网络以及电视等媒体渠道的宣传价值。除此之外,对于有较大投资需求的客户群,并未做到一对一培训与讲解,所以很难提升群众的风险意识、认知能力以及分辨能力,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3.服务能力还需健全

首先,市场经济之下,补贴扶贫并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最主要的是使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真正使市场变成扶贫者。然而,就我国来看,财政补贴仍充当主要扶贫模式,超过八成的财政补贴都是用于农户补贴,然而,该模式无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金融机构也由于贫困地区坏账风险高,提供服务的意愿和动力明显不足。其次,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推出的金融产品与农村的情况不符。农村地区虽然民风淳厚、农户也有很强的还款意识等,然而,在设计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仍然需要抵押物,押贷款需要非常复杂的办理手续,所以农村地区很难大范围推广。而如果抵押对象为农地经营权,贷款额度小而且一样需要复杂办理手续。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

1.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

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征信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各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查询信息更方便。该系统可以使征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在信贷平台上也可以共享信息,减少信贷成本。然而,基于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下,我国的征信系统只有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在金融机构间虽然可以保证,然而和中央银行还无法实现共享。基于此,央行也要适度放宽数据权限,增强其防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其次,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一方面,能够在移动端先普及互联网金融,政府部门要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假如财政紧张也可以构建互联网办公室,为农户提供便利的业务办理渠道。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及时构建在线缴水电费以及在线转账等自助设备,给农户提供便利。而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获取农户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各种金融以及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普及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

首先,专门建立普及金融知识的机构。在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方面,我国应该积极制定出政府主导、媒体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的模式。简单理解,即我成立国务院牵头、各地政府金融办、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银行共同参与的普及和宣传小组,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及地区,加大宣传和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力度,使农户增强风险意识及金融消费意识,而且要有专门安排人员在农村地区负责宣传和教育工作。其次,应设立普及与教育金融知识专项资金。各地方政府要及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工作当中,而且也要针对性划拨出普及与教育专款,进一步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除此之外,针对普及和教育中产生的费用,当地政府也要及时纳入财政预算,既要保证对普通农户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还要加大对在校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

3.强化互联网金融基础服务

首先,政府要加强领导能力,充分结合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政府平台,对于贫困户贷款,政府要积极承担担保责任。农户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融资,如果导致贷款风险,赔偿责任由政府承担,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助力农户脱贫,而且也能使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农村,降低农户贷款的风险。然而需要注意,事先要做好试点工作,之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其次,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要针对性推出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偏远及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民风非常纯朴,农户的诚信和还款意识非常强,在设计农村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放宽抵押标准,或者推出无抵押贷款。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了无抵押贷款的网络办理,所以在该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大开发力度,在为农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基础上使贷款额度随之降低。因为抵押类贷款的办理手续非常复杂,所以在农村很难大范围推广。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做出过尝试,将农地经营权当成贷款的抵押物,最终都因为手续太过于烦琐,而且贷款额度比较小,所以推广失败。然而,传统金融机构能够基于大数据推出抵押贷款,不但能加快放款速度,而且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参考文献

[1]汤永杰.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国内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与改进措施[J].时代金融,2021(21):85-87.

[2]费玄淑.互联网金融发展驱动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19-21.

[3]苗艳芳.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020(34):92-93.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5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建议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自身的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时代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而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则对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穷人和富人都能受到平等待遇和服务的重要方针。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还无法与普惠金融相适应,因此,创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机构非常重要。

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虽然我国已经在2005年就已经引入普惠金融的经营理念,但具体实施是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因此,这一阶段属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不断进行探索的重要时期,可见,发展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据调查数据证明,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全国的97%,纳税占50%,但获得银行信贷融资的支持却不到50%,就整体来看,还需要很长的发展路程。2.普惠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的监管机制还是明显不够完善的,由于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速度过快,因此在缺少相应的配套管理情况下,会产生极大的风险,这对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来讲是一项新的挑战。3.普惠金融服务系统不健全。目前,金融机构数量仍不能满足普惠金融的需求,据统计,2013年,我国金融机构网点总数有20.9万个,而从业人员有356.7万人,根据数字可以看出银行金融机构地区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而东北地区却较少。此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存在很大弊端,涉农金融机构资金外流现象颇为严重,因此难以得到当地信贷支持,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这也是严重影响农村普惠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所面临的挑战

1.信息化挑战。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针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而银行信贷业务呈现零售化趋势,同时客户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形成单笔金融服务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却越来越低的现象。而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可以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打破普惠金融传统方式中的不足,但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所面临的新难题。2.风险挑战。任何的金融体系都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也不例外,就目前国内发展来讲,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就存在着很大风险。金融产品创新会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因此会形成新的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而普惠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客户群体,随着客流量逐渐增多,业务种类也会多样化,直接提高了普惠金融的风险。3.创新挑战。新常态背景下,主要以创新为主,我国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目前小微企业较多,但这些新型小微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小微型企业主要以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与银行信贷标准模式还无法相适应,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因此,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力度,构建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供求不足的问题,进而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

三、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建议

1.创新普惠金融发展理念。首先,一定要创新自身的经营理念,坚持稳健运营,走商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路径。普惠金融并不是做慈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而商业银行只有盈利了,普惠金融业务才能坚持运行下去,因此,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现代化经营理念有机结合非常重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实现稳健经营这一目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适度提升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普惠金融服务的最佳状态。2.完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完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才能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首先,对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要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差别税率,同时要执行差别性准备基金的动态调整制度,以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来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机构;其次,要大力改善普惠金融的风险环境,例如推进基层经济合作担保组织建设,并提升普惠金融的担保力度等;最后,要深入探索普惠风险补偿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力量提升普惠金融的风险能力,从而为各项业务提供安全的交易平台。3.加强普惠金融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的银行征信体系,是加强普惠金融政策保障的重要程序。首先,通过针对城乡居民、“三农”以及小微企业领域展开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营造较好的社会发展风气,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次,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创新信用模式来扩大贷款抵押的担保范围,建立小额信用贷款体系、抵押担保贷款体系以及担保机构保证贷款体系,以形成“三位一体”的普惠信贷产品机构,从而实现小微企业朝着专业化的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并逐渐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保险机构,使其风险能够分散,进而解决普惠金融风险问题。因此,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尤其在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不仅为农村金融市场利润提供了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三民”群体。

参考文献:

[1]刘增彬.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基于国际经验视角[J].华北金融,2014(10).

[2]娄飞鹏.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问题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4(6).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6

数字普惠金融的背景与由来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贷时提出并被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含义大致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员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随后,世界上各种研究机构,对普惠金融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将普惠金融定义为:家庭和企业能够方便得到和有效使用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必须是有担当的和可持续的,并受到良好的监督。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C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数字普惠金融被列入重要议题。在中国的推动下,峰会制定了《(C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及29项具体目标,鼓励各国制定国家行动计划,以发挥数字技术为金融服务带来的巨大潜力,通过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2006年,普惠金融理念引入我国。经过十年打磨,普惠金融在我国落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体现了共同富裕和可持续性原则。金融普惠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等。国家将金融普惠到如此具体的群体和范围,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政府倡导引领的(C20)杭州峰会精神的责任、担当和作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相当一部分地区欠发达,“三农”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空白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加之农民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较高,非正规金融带来的监管难度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因而,发展普惠金融,是缓解金融资源矛盾,促进解决农民信贷问题的新思路和方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信贷问题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给我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深刻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变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应用于农村普惠金融实践。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数字化普及率低、结构单一、网点少一是普及率低。在农村,部分人对手机支付、购物、缴费等操作不熟悉,习惯于现金交易,多功能的数字化工具推广困难,数字化金融服务率偏低。二是经营结构单一。在大部分地方,农村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经营主体单一,缺乏活力,农村大部分人有钱也不存入信用社,因而大多数信用社吸纳存款少,几乎无盈利,有的甚至亏损,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属于维持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经营网点少。受地域限制,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大多分布在集镇或县城,偏僻地方的农民获取金融服务困难,“普惠”难落到实处。农村金融信息不畅,农民贷款门槛高,获得贷款数额少首先是外部信息不畅。数字时代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需要大量数据支撑,但单位和部门之间彼此封锁信息,互设障碍,甚至互相掣肘。诸如近年出现的倒闭甩债、直接赖债、攀比欠债等缺失诚信的恶劣现象,这些重要信息,金融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共享,急需对信息进行统筹互享,共同对付无赖。其次是内部信息不畅。即使处于同一业务范围,金融机构的数据也相互保密,壁垒森严,不能外泄。有些金融部门对现有内部信息,即便掌握了其利用率也不高,导致交易信息零碎、分散,难以整合。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所需贷款用途千差万别,金融部门无法全面掌握农户的信用和家庭经济情况,便对其贷款用途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和严苛的抵押条件。凡此种种原因,使得相关金融机构给农户的贷款数额少之又少,很难满足农民所需资金。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金融机构追求盈利,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一是“三农”难、“三农”弱。因为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得农民收入低,不稳定,且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承受很大风险,很难获得稳定收益。而发展经济型农业周期长,需投入大量资金,但资金短缺导致其举步维艰。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获利较少,积极性不高。一些农业银行服务于农业部分的业务几乎常年亏损,不得不切割甚至舍弃这部分业务,以完成商业化转型。除农行之外,一些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较多的利润,也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民贷款难。近年来,有部分电商开始涉入农村金融,但贷给农民的贷款利息偏高,农民难以承受。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涉及“三农”,尤其是国家政策型金融机构对农民应尽力体现普惠性。数字金融存在一定的隐患。在获取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欺诈行为也随之出现。不少骗子利用农民对高科技技术掌握偏低,防范意识薄弱、辨别能力不强等弱点,乘虚而入,通过网络渠道诈骗农民钱财。前些年,以高利息回报为诱饵的“理财”骗局,使农民仍心有余悸。此外,消费者信息泄露屡见不鲜,农民也深受其害。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信贷问题的解困之道

政府引领,加强监督在农村推广实施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牵头制定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工作实施方案。二是明确政府的职能边界,把握好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与政府部门监管之间的度,做到政府既积极为农民争取利益,又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负盈亏的商业运作。三是注意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领。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初期,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实施路径的顶层设计,同时重视发挥相关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转换“主导”与“引领”的角色,尊重市场规律,以实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提高素养让农民进入金融市场,首要任务是向农民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强化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推动农村数字普惠快速落地。一是宣传要有针对性。宣传者要明白当下农村的现状,城镇化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年轻人少,老年人多,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对数字技术认知操作能力有限,不会上网是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制约,要因地因人制宜,制定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措施。二是宣传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开展农村数字金融和农民如何快速获得贷款的专题培训,让农民学会贷款操作流程。三是要开展诚实守信教育,促进社会信用意识提升,实现信用与金融信息产品良性互动。要让民众明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是自负盈亏的商业行为,是双方平等自愿的交易,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贷款到期要还本付息,切不可把“普惠”贷款误解为政府发放的扶贫福利。简化程序,方便信贷方便农民信贷,首先要找到有源之水——愿意借贷的金融机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里,只有农村信用社,实在是有点势单力薄。现在,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也开始发力金融,步入农村,推出“旺农贷”“千县万村”等计划。虽然这些电商巨头,对农村的“普惠”,大多还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阶段,但若政府出面协调,整合资源,便能缓解农村只有农业银行和农商银行(信用社)单打独斗局面。目前,应加快步伐,协调有政府背景的银行与民营企业对农村信贷的合作,在数据使用、风险评估、授信管理等方面进行信息共享,破除信息壁垒。政府牵线搭桥,鼓励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线上线下携手,降低成本,提高农民的贷款获得率。其次,要尽力简化农民贷款程序,方便民众信贷。利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工具,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让农民通过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银行窗口等,完成线上申请,大数据审核,力争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获得贷款的便捷服务。同时不搞一刀切,实行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合作,数字人民币与现金支付互补。总之,要在“方便”上下功夫,结束对农民客户调查、审批时间长、手续复杂烦琐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问题。再次,要确保数据安全可靠。金融机构在农村发放贷款,为提高效率,缩短放贷时间,一般都要依赖当地政府提供农户的数据信息。双方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来源,分类分层级明确所有权和应用范围,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责任,防止农户信息泄露。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不多,但其潜力无限。我们要勇于探索,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建设性方案,供决策者参考,更好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倩.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4).

[2]张韶峰.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构建[J].清华金融评论,2017(1).

[3]严鹏,杨林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南方农村,2020(6).

[4]段胜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分析[J].时代金融,2018(15).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农村普惠金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每年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既有利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又能够在战略上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学界和业界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普惠金融对农村的意义重大,对于解决农民问题有着较强的有效性,如优化农村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提升其生活质量等。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脱贫,实现城乡差距缩小的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将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起来。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是,农村金融脱贫开展总体缓慢,金融的溢出效应和传导效应难以深入到农村。结合农村普惠发展现状,政府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制定和实施者,近年来颁布相关政策从立法和政策层面对农村普惠金融工作和进程做了总体规划。国务院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实现“三农”和金融的融合式发展,加强对农村普惠金融的认知和服务水平;在2018年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农村普惠金融引起金融学者们的广泛重视,这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农村金融,弥补农村普惠金融的空白,推进金融扶贫战略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是一个注重“关系”的社会,这种人际关系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但却无法涵盖社会资本。一般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因此广大农村农民对“关系”的认知处在和个人身份和资本相联系的地位,即拥有“关系”就拥有资源的观念。实际上,科学意义上的社会网络关系是一种在特定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人际关系。在金融领域,社会网络关系从属于社会资本,因农村地区金融活动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其在社会资本中占据绝对重要地位。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关系的理论发展以及在金融活动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深入探讨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村普惠金融推进的影响程度,并指出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供优化社会网络关系在农村普惠金融过程中的措施。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网络关系是指基于在社会成员内部之间由于生产或生活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对网络构成的作用,即成员与成员之间通过特有的联系形成各类相关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网络体系,这种网络系统能够衡量成员间关系的效用和紧密程度。一般来说,将成员视为网络关系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的联系称为网络关系,应用到社会研究领域,即为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关系的优点在于在相互没有联系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通过特有的关系,如工作、血缘、交往及特定事件等,最终形成网络溢出效应的一种社会关系组织。本文所研究的是社会网络关系中对农村金融产生的影响,农村关系受制于传统思想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特征,根据实际农村社会关系现状,本文将农民的社会网络理解为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结交的相关个体或组织并关注其接触的频繁程度,即当某一个体农民遭受经济尤其是金融风险时,他所在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其他成员能否对他实施援助,或者这种风险援助或分担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二)农村普惠金融

本文将农村普惠金融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需要借助金融发展带动,且金融和经济发展顺序较为灵活。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盘活农村金融市场,同时也能够对农村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等进行有利疏导,挖掘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深度和发展质量,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金融排斥理论。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服务的主动排除性,金融排斥将金融活动中没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个体或者组织的弱势群体排除在金融活动之外,因此,金融发展对象多为富人。为了消除城乡贫富差距,消除金融排斥性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农村金融的发展演变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旨在增强农村金融的接纳性,将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内,从而消除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排斥性,帮助农民在金融活动中脱离弱势群体的范畴,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活力,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包容性增长理论。包容性增长区别于金融排斥性,其主要原则与金融排斥相反,主要针对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时注重社会均衡发展,控制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从而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综上,农村普惠金融即为包容性金融的具体体现,即强调社会群体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从而缩小金融普及差距,最终缩小群体差距。

二、社会网络下的农村普惠金融现状

(一)农村普惠金融分布数量现状

根据已有数据,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总体数量处在增长的过程,无论是从机构网点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数量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趋势较以前年度均有较大提升。因此,可以预见,当前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进一步加大,也提高了农民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边际效应。这与政府引导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对金融机构建设布局分不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基本实现村镇全覆盖,随之配套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也满足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进一步地,得益于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也在持续增强。

(二)社会网络关系的引导现状

农民的存贷款行为是农村金融活动中最为普遍的金融服务,这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且房屋土地等产权不明导致农民对存贷款活动尤其重视。因此,农村普惠金融的研究关注的重点便放在了农民存贷款活动上。当前,信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交易活动时,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往往得到的利益会更多,这就是所谓信息优势,进而演变成信息不对称。在社会网络范围内,这种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最大程度的被降低。原理在于,当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关系形成后,金融服务中的买方和卖方也即农民和金融机构,其来往更为密切,联系更为紧密,信息交换频繁,对于正规信贷而言,农户对金融服务信息水平更加了解,从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但现实问题是,当前正规金融机构一般对客户尤其是农村客户的申请和审核流程严格规定,因为其不具备承担风险的抵押物。受制于制度规章和对金融信息难以充分理解,农民往往在金融服务中处于弱势地位。即便引入社会网络关系对降低审核流程的繁琐性也有限。

三、优化社会网络关系下的农村普惠金融措施机制

(一)构建全面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根据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发展虽然处在上升阶段,但总体质量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匹配。结合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当前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农业保险、涉农贷款等业务的开展均应同步推进,积极推动对农村地区金融工作的建设,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体系在内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工具体系等的构建也需结合农村地区实际发展状况。以此来提高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服务和产品的可获得性、使用质量等,增加农民收入,形成金融活动的支撑体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优化普惠金融的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网络关系在农村金融活动中起到重要影响,这取决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关系”思维。科学验证的社会网络关系,结合农村地区的意识形态,有效推进社会网络的形成。对农民进行金融活动有极大助益。本文认为,对于社会网络关系意识较强的农民,往往能够合理安排自身的金融借贷活动,这有助于其进一步利用金融服务开展商业活动促进自身乃至所在村镇的金融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对自身所处社会网络关系节点位置深刻了解后,即应充分发挥自己所处社会为网络在日常信贷中的作用,从而满足自己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重视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从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普惠金融理念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2]谢昕.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普惠效应[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3]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课题组,洪丕莉,李耀玉,刘敏,申蕊.移动支付支持农村普惠发展实现路径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时代金融,2019(28):89-92.

[4]顾思航.普惠金融视角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减贫效应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9.

[5]陈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正规信贷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9.

[6]吴君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9.

[7]刘思乐.乡村振兴战略下Z市金融机构普惠型金融服务路径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9.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排斥;金融普惠

一、引言

截止至2016年年底,河北省共有63个贫困县,并主要集中于燕山至太行山区域的农村地区,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当地至少还有三百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急需金融扶贫支持。在此基础上,河北省政府曾经专门出台了《河北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金融普惠方法的有效实行。但从当前河北省的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受地理区位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影响,导致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为达到党中央要求2020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如何实现金融普惠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金融排斥和金融普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所谓的金融排斥,也称为金融排除现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中,Leyshon从金融地理学中得出这一概念,即农村地区及城市贫穷弱势群体很难能享受到社会主流金融服务。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金融排斥作为一种地理性质的隔离,一方面会推动金融资源的地域性集中,而另一方面,被金融所排斥的社会群体,还要承受社会及企业等层次的隔离。如此一来,处于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不仅得不到基本的银行金融贷款等服务,只能铤而走险去办理处于法律边远的高利贷,最终陷入恶性发展的循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及印度等国家先后针对金融排斥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后,Kempson从社会经济及服务市场的角度,拓宽了金融排斥理论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金融产品附属条件、市场营销、主观心理等方面。并且,在此发展的基础上,金融普惠的概念开始被提出,其主要作用是针对不同阶层产生的差异性,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公平的前提下,让所有公民都能够拥有金融服务的使用权,进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关于金融排斥及金融普惠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定性研究的层面,具体而实际的定量研究还较少。因此,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村当前的金融排斥现象的阻碍进行调查,以提出关于金融普惠政策理论的有效建议。

三、研究调查设计

(一)具体研究方法。为减少调查过程中的成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当研究数据记录工作结束后,对部分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剔除,并采取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在保证研究及论证有效性的同时,得到切实有效的结果。另外,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主要将农村金融资金、金融保障制度、农户及微小企业金融贷款渠道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于部分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为本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二)具体调查过程。在前期的文献梳理及总结过程中,通过搜集河北省农村地区金融业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改革的资料,对当前的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形成初步的认知。在研究调查中期,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总结金融排斥现象出现的成因及现存的问题,在实际数据对比的基础上,为农村地区金融普惠政策的落实提出可行性的分析及对策。(三)河北省农村地区基本情况。河北省地理区位靠近京津冀经济圈,但处于燕山至太行山区域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畅、自然资源较为缺乏等原因,一直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因此,该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此,在数据分析及实证分析过程中,着重分析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并与河北省其他地区进行对比研究。

四、河北省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与金融普惠面对的挑战

(一)抵押担保条件及资金供给障碍。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人口为7424.9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比例的6.45%。但在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上,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仅为1967家,尚有数十个偏远乡镇存在金融机构的空白。不仅如此,河北省农村现有金融机构的种类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而其他诸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社会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不足20%,从而在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出现了“既亏损又垄断”的行业地位。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部分存在信贷约束的农户及微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河北省某乡村的113家农户和7家农村微小企业中,有24家农户申请过银行贷款并获得批准,有52家农户认为现有生活正常稳定,而还有部分农户因为一些限制性原因,诸如缺少抵押物、对金融机构政策不熟悉、期限无法承受等,只能被迫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贷款。另外,根据银行部门提供的资料了解到,采用“其他方式”的农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出现了信贷违约等情况。究其原因,非正常借款之所以会成为农户的主要金融渠道,与抵押担保条件不达标具有明显的联系。此外,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官方的数据来看,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数量远远大于发放贷款数量,这实际上不合乎常理。另外,由于农村农户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网点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盈利所得利润实际上难以支持农村信贷活动的成本,直至出现大量的“死账”“坏账”后,直接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二)金融地理排斥及小农经济抑制。随着金融服务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布空间开始明显地出现区域集中性,总体分布为“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向经济发展地区”。特别是《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在裁减农村地区营业网点及员工的同时,直接导致了河北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出现一定的空缺。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地理要素来看,出于山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以及当地农村人口平均收入较低的影响,导致农村银行营业网点不断撤并的同时,也使纯粹意义上的地理排斥隔绝变为现实。同样,由于基层金融网点的权限不断缩小,能够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也在相对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及便捷性。与此同时,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趋势下,随着市场化经营不断地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小农经济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

五、河北省农村金融普惠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地理区位劣势。近几年里,中央接连推出几项重大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包括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制定严谨的准入措施、推行金融机构政策优惠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状。但是,消除农村地区的金融空白不仅需要引导性的政策,还需通过行政或金融手段,积极开设农村地区营业网点、金融机构分支等方式,利用现有的农村合作社信用合作,通过金融中介延伸正规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新增设的金融服务网点,受地区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等限制,很容易陷入不断亏损的困境。因此,构建流动性营业网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投入。此外,为实现农村农业生产与微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推进大型金融机构的权力下调,这样一来,农户便能通过金融网点办理相关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地缩短金融服务的实际地理距离。(二)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深化金融服务改革。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规范性的长远发展,是未来很长时间内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手段。从现有条件来看,无论是支付宝的蚂蚁金融,还是京东、腾讯等旗下的移动金融服务,都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地打开的农村金融普惠的市场,给传统的银行金融敲响了警钟。然而,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表现出的农户群体接受度不高、应用不足、支付安全存在威胁、求偿权保护存在不足、监管及风险防控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具体包括引导规模性发展、扩大试点数量及范围、建立健全政府监督及风险防控机制等。(三)抵押担保条件代替策略,切实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在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及改变现有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应当是解决现有贷款难的有效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利用传统农村地区历史上具有的人缘、地缘等社会资源和近现代长期推进基层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潜在组织资源,推进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源的“资本化”,作为抵押品替代的组织基础,如联保贷款、农民合作社、村级基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协会等。其次,发育和利用一些风险控制机制(如捆绑交易、信贷保险等)作为抵押品替代的适用工具。农民多项经济活动的互联化及功能作用表现在:通过产、供、销、金融等方面的全面联合,形成综合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信贷、保险的一体化策略,实现金融信息共享、效能互补;通过农产品交易、生产资料交易和信贷交易的互联,控制信贷违约率。目前来讲,上述两种方式为抵押品范围扩展的有效策略,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高沛星,王修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93-102.

[3]胡振,范静,刘艳.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J/OL].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6):705-710.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9

一、疫情防控期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实践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政策保障氛围不断优化。2014年4月,国务院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并从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拓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重点领域倾斜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随后,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规划》,将小微企业、农民等群体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并提出一系列支小支农措施。[2]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文件,都认为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推进重塑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并提出优化信用环境、合规开展融资服务、建立担保机构、完善保险制度等建议对策。当前,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加速全产业链恢复运营,政府相关部门还抓紧出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复工复产。良好的政策支持氛围不仅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而且为其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银行网点不断普及、服务手段持续更新以及保险项目陆续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拓宽。近年来,全国乡镇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处于迅速增长阶段,2019年全国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已经高达96.61%,助农取款服务点增长至87.35万个,服务点覆盖村级行政区52.33万个,村村有服务的建设目标正在加速达成。银行网点密度的增长使得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迅速提高,2019年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5.18亿户,较2018年同比上涨了4.9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活跃使用账户的成年人比例上涨至83.37%,较2018年增长了1.12%。同时,中国银行业还不断深化网点转型发展,加快网点智能化进程,促进业务由传统人工柜台向智能设备转变,持续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安全性和效率性,2019年农村地区布放POS机具692.62万台、ATM机具37.53万台。除自助设备交易外,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也在农村地区加速渗透,交易笔数、交易金额、离柜率均不断增长,为疫情防控期间农村居民银行业务的办理提供了便利。不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发力,保险业也围绕与百姓密切相关、价格波动大、日常需求旺盛的农产品品种迅速开发险种,确保农产品的正常生产供应,使得2019年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达到95.47%。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助推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扩展,也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迎合了疫情防控期间“零接触经济”的市场需求。(三)金融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作为普惠金融发展这个“木桶”中的短板,银行业、保险业等普惠金融行业不断尝试用更丰富的服务产品对其进行扶持。首先,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开拓适宜“三农”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3]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中国银联开设了集取款、消费、转账等基本服务与助农贷款、补贴发放、农产品销售等差异化服务于一身的“乡村振兴卡”。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N+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服务形式,致力于满足农村地区贫困人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带动其就业增收。此外,“惠农e通”自助机具、“融e购”中的扶贫专区、“背包银行”服务模式、“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模式等产品和服务都丰富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形式。除了差异化的服务,许多银行机构还通过传统推广手段和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帮助农村居民了解理财产品服务,并积极构建普惠授信产品体系,探索网络融资服务方式。其次,保险业开发出蔬菜灾害保险、传统生猪死亡保险、鸡蛋价格保险、粮食作物保险等服务项目,确保农产品的正常生产与供应。(四)服务主体趋于多元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金融服务供应商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纷纷参与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积极探索便捷高效的发展模式,使得服务主体趋于多元化[4]。首先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瞄准粮棉油等产物开设贷款服务,并将扶持产业化发展与中长期贷款作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两翼,形成了以中间业务为核心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银行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5]。其次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和再担保等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再次是商业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身体力行起到了引领作用,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纷纷融入到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中。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拓展了服务领域,增设了服务农业、农民、农村的业务部门,成立“三农”县域事业部。最后,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金融科技企业牢牢抓住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红利,通过网络拓展传统金融的销售渠道,通过技术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从而实现金融的“汇聚—再分配”,加速社会闲散资金流动,为更多人提供金融服务。(五)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优质的农村信用保障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策。当前,农村正在积极开展征信知识及征信法规专题宣传活动,倡导公众诚实守信、了解并行使合法权利、保护个人征信信息安全。同时,各地还响应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着力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在法律规制层面,自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实行之时起,征信产业的发展、征信主体权益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趋于规范化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是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排头兵与主力军,积极开展征信宣传活动。据统计,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经为1.86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建档农户信贷获得率为51.47%,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此外,农户信用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占比为16.97%,比2018年增长0.6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普惠授信工作持续推进,征信体系正不断完善和优化。(六)移动支付业务快速渗透。随着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进一步推广以及网络通达率的持续增长,农村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不断提高[6]。人民银行第二代线上支付系统提高了支付效率和安全性,非现金支付工具、电子支付工具的推广运用促进了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手段的普及,有效地弥合了数字鸿沟带来的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了农村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间的支付情况来看,2006~2019年农村地区中小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农信银系统进行的业务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业务量由96万笔115亿元增长至176.82亿笔13.85万亿元。从农村移动支付开通和使用情况来看,2019年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通总量分别为8.16亿户和7.12亿户,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21.87%和16.37%;2019年移动支付、网上支付总量分别为100.58亿笔、126.60亿笔,较上年分别增长7.15%和24.02%。此外,2019年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占比高达76.21%,较2018年上升4.06%,移动支付业务正在农村地区快速渗透。

二、疫情防控期间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保障不足。法治理念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制度规范不完善等状况较为显著地制约着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7]首先,在法治理念方面,法律规章文件大多从金融机构的视角出发,使得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服务态度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农户主体地位的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尚未树立,金融机构与农户地位不对等的现象突出。其次,在法律体系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中尚未明确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客体以及两者间权利、义务的相关细则。此外,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规范化发展仅依靠着一些地方临时文件或规范化发展的指导文件,尚未制定以农村普惠金融为立法对象的专门性法律。最后,在制度规范方面,金融机构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及过程的规制条例中,大多没有从金融法治的视角出发,导致规制条例的可行性匮乏,难以达到落实。(二)服务成本过高。普惠金融不仅具有公共品的性质,而且具有商业金融的属性。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妥善处理资金价格“惠”与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的关系。按照当前的市场定价模式,其显然不能与广大农村居民的金融价格承受能力匹配,致使普惠金融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目标与金融市场定价情况存在一定的矛盾[8];同时,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薄弱,相比于正规金融模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其次,服务价格过高也使得金融机构将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对象排斥在服务经营范围之外。例如,农村金融产品的高定价致使农村金融贷款长期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产生金融排斥,将那些需要该服务的群体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这与农村普惠金融界定的内涵南辕北辙。高定价行为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产品消费者出现逆向选择问题,这不仅造成金融服务供给者的利益损失,还会加大金融需求者的交易风险并减少金融消费者数量,同样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内涵相背离。(三)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农村金融合理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普遍存在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的现象。首先,2017年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陆续展开之后,农户被农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种类愈发有限。在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当中,一部分资产出现产权界定不明晰或者丧失抵押效用的问题,例如耕地及宅基地;还有一部分资产出现欠缺市场价值评估机制、价格波动风险大的问题,例如农产品和农业机具[9]。其次,当前互助联保模式在农村地区较为常见,其关键问题是过分依赖农村社会关系,但也造成部分低收入、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群被隔离在信贷体系之外。第三,鉴于农村商业保险交易成本高、保障程度低等特点,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户在投保过程中选择的首要类型。然而,国家财政的较低投入极大地抑制了农业保险供给,并且由于经营管理方面的自身缺陷,最终导致农业保险难以有效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四)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造成信贷供不应求的关键因素,也是偏远农村地区陷入“贫困恶性循环陷阱”的重要原因[10]。由于农村经济形态的分散程度高、次级抵押贷款比例高、风险程度大,并且缺乏正规的制度约束和监管渠道,致使金融部门无法很好地掌握农村信贷需求方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贷款意图等具体信息,难以保证资金安全,因而会提高贷款门槛。同时,贷款主体多、金额小、用途广等现象加重了农村金融部门的监管任务,造成贷款主体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迫使农村金融部门惜贷现象泛滥。此外,收益信息的偏差使得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村金融机构所规划的收益预期与实际获得的利润并不对等,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

三、疫情防控期间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路径

(一)完善农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法律制度,一个科学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非常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加强对私有股份银行机构的有效引导,使其加入到银行股份制改革中来,进而将那些非法资本逐步引导至合法、正规的渠道中来。其次,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在商业化金融法制建设方面,要注重保险及商业银行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商业金融管理范畴,共建具有统一标准的农村金融法制体系。在政策化金融法制建设方面,要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带头引导并根据各地实际发展状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以构建高效、准确、公平的农村政策化金融法制体系。在合作化金融法制建设方面,要注重内部治理规范,通过协同手段合理分配各参与主体的利益。通过明确权责关系,激发各参与主体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使其成为农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二)降低服务成本。成本问题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在农村居民可承受的成本范围之内探索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首先,自助服务终端缩减了交易成本,顺应了疫情防控期间“零接触”经济的发展趋势。ATM、POS等传统机具、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服务手段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因此,加大这些交易媒介的推介力度,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得远程交易成为可能,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远程模式来提供金融服务,而不用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可以节省相当一部分网点建设费用。因此,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应该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力度,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三)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营造安全的信用环境,探索破解农村信贷担保困境的有效对策,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在《农业法》中细化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相关条款,并增加农业融资条款的内容,鼓励农村信用融资和信用担保。其次,拓宽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农民目前手中的土地权、林权、房屋权等还不具备担保物的条件,需要国家从制度上尽快改革,完善物权登记制度;在农村成立规范的房屋财产评估机构,分别由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牵头,组成农民产权评估的责任小组,评估中以最小的村为评估单位,对每一个村的农民担保财产进行估值,由政府出面提供的财产评估报告具有可信度,金融或者担保机构接受以后,能够接受这份信任度高的担保财产;同时配套建设完善用于流转土地的市场、用于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市场,这样能够保证银行没收扣留的抵押物能够在市场上流转和金融机构正常回收其债权。第三,利用农业保险分散风险。建立配套的农业保险赔偿机制,转移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行为引致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从而保障农村普惠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保险面对农民要不断创新信贷保险品种,为农业信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保障,如果借款农民发生了肺炎疫情等不可抵抗的灾害时,作为担保的保险机构应代其偿还相关借款,分解金融机构风险。(四)修正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正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的首要障碍。在金融机构之间,构建各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能让客户在各行间的信息及时互联互通,使得各大银行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的信息,确定其信用风险状况,给客户一个更合理的信许晓冬,刘金晶,邹绍敏疫情防控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与建设路径用评级,以决定是否放贷。在金融机构与用户间,银行可以建立一个贷后服务机构,对已经借款的客户的资产情况以及信誉度等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和测算,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把握客户的风险情况,一定要让风险在银行可控制的范围内,这样可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尽量减小损失。

参考文献

[1]谭正航.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求实,2018(2):97-108.

[2]粟芳,方蕾.“有为政府”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5“千村调查”[J].财经研究,2016,42(12):72-83.

[3]王君.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南湘西州的实践[J].武汉金融,2017(3):84-87.

[4]彭向升,祝健.促进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路探讨[J].农业经济,2017(4):94-96.

[5]朱一鸣,王伟.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J].财经研究,2017,43(10):43-54.

[6]吴敬花.基于新制度经济理论的农村支付制度演变路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2):59-64.

[7]顾玲玲.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法律保障[J].人民论坛,2020(11):104-105.

[8]刘金波,李友华,王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9-36.

[9]岳喜优.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讨[J].河北金融,2018(10):69-72.

农村普惠金融范文篇10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营销策略

1农村普惠网点发展现状

(1)金融网点单一。当前农村金融网点主要只有农商行、邮政等单位,网点较少,且相关金融品种较少,严重制约了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竞争程度低,金融功能不完善。同时由于网点单一,居民选择性有限,金融网点往往处于强势一方,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品牌营销不到位。尤其对于新加入当地农村的金融网点,在当地客户基础薄弱,品牌知名度不高,而金融网点之间的产品往往具有高度同质性,缺乏差异化,不足以形成特有品牌。同时容易忽视了品牌营销,专注于产品营销和关系营销,易导致当地居民对品牌认可度不高,不愿意与新设网点开展业务往来。(3)产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家农村金融网点推出的金融产品在产品功能、客户定位上基本一致,且产品较为单一,不具有各自的特色,客户的可选择性较低,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不高,客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产迁移。(4)目标客户有待进一步细分。当前农村金融网点不能够有效地细分客户,盲目营销,不重视目标市场的甄别,仍然采取“大水漫灌”的营销方式,反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收效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金融网点的负担。(5)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网点大多为不到8人的小型商业银行,岗位配置单一,人员分工不明确,普遍存在兼职现象,缺乏外部有效的监督和内部制衡体系,违规事件屡有发生,加大员工内控培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必要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普惠金融网点零售业务发展思路

目前,农村普惠金融网点的主要业务是零售业务,而零售业务已经成为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是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而农村地区零售业务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潜力无限,但农村普惠金融网点的零售业务发展差异很大,尤其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农村地区增设分支网点的商业银行,面临发展步履维艰的状态,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文将以某城商行为例,该城商行从2014年开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渐在城乡结合处或者乡镇地区设置普惠金融网点,逐步扩大服务半径,取得明显成效。现有普惠金融网点15家,人员113人,总存款77.5亿元,网均存款5.2亿元,其中个人存款70.5亿元;个人总资产93.8亿元,网均个人资产6.25亿元;个人贷款0.32亿元,网均贷款0.02亿元,服务个人客户数达到25.36万户,各项零售业务均得到长足发展,尤其个人存款、客户数在该行开设普惠金融网点以来,成绩显著、亮点纷呈。本文将以该城商行为例,对农村普惠金融网点零售业务发展的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2.1注重品牌营销,打开市场局面

无论是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网点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在偏远地区鲜有网点,在城市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知名度不高,客户基础薄弱,农村地区居民对该类银行始终保持怀疑态度,认为该类银行是民营银行,是不可靠的。居民比较信赖农商行、邮政等老牌金融网点。面临这种情况下,想要打开市场,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推广银行的品牌,提升知名度。一是加大线下广告投入,形成多方位、高频次、多角度的宣传模式,达到规模效应,尤其在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做好产品的宣传的同时,更要着重强调品牌宣传,强调银行的属性和特色。在线下宣传时,要结合当地人文风情、文化等特点,选择贴近当地居民生活且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宣传方式,如宣传车、横幅以及张贴宣传海报等,内容要新颖、要有特色,要突出主题,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持续性、广泛性宣传,线上是线下宣传的补充,具有可持续性、低成本性等特点。三是开展多种宣传活动,通过邀约客户到网点,或者在当地村委,与居民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与客户互动和沟通,消除客户疑虑,提升品牌认知度。同时要积极进村入户,树立“走出去”战略,深入村庄,与村民一对一营销宣传。

2.2做好服务营销,让优质服务深入人心

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服务一直饱受诟病,银行营销人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于等客上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要变“坐商”为“行商”。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责任理念。从内心意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性,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要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不定期将岗位练兵情况实行通报,增强员工的服务责任感。二是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缩短等候时间,提升服务效率,科学调整劳动组合和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自助设备使用率,充分发挥大堂分流引导作用。要熟悉零售业务产品和流程,不能“一问三不知”,影响客户印象,要做到各种业务都能了如指掌。要做好客户的延伸服务,丰富客户服务内容,不能仅仅将服务局限于厅堂内,要延伸服务半径,要跟踪服务,如提供咨询、上门服务、回馈活动、节日慰问等。三是改善服务环境、树立品牌形象,要统一着装、佩戴工号牌,微笑服务伴随始终,为客户营造整洁、优质的外部环境,努力做到让每位客户满意。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抓手,满足客户的各项金融需求。

2.3强化关系营销,借助“外力”促发展

农村地区居民普遍互相认识、熟悉,关系营销较为普遍。通过当地有权威的人帮助或者带动,能有效拓展业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通过具有话语权、影响力、号召力的乡镇干部、村干部等威望人员,利用他们的权威、威望,帮助宣传,易于被当地居民接收,能够更容易开展业务。二是发展“带头人”,通过老带新,邀约新客户,可有效带动客群的稳步增长。三是打造一支本土化、接地气,熟悉当地市场和客户、有实战能力和经验的队伍,在选人用人上,注重“人员本土化”和“县乡工作经验”。

2.4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交叉销售

产品是营销利器,没有好的产品,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就会大打折扣。在产品创新方面,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和开发出客户青睐的产品,同时开发出较他行的特色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在定价方面,要对不同客群,实行差异化定价,既要满足利率敏感性客户的需求,也要满足客户忠诚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客户交叉销售,不局限于某一个产品,让客户同时办理多个产品,提高交叉销售,可有效提升粘性,提高客户忠诚度。

3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不变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新设银行网点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去拓展零售业务,就要开动脑筋,拓展思路,不能局限于以前的营销思维,要推陈出新、强化服务、加强宣传、提升形象。只有不断做好市场营销、抢占资源,才能在新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课题组.普惠金融现状分析及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思考[J].国际金融,2018,(2):48.

[2]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4):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