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20 09:44:03

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1“一带一路”与陕西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1.1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陕西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乡村发展战略为依托,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1]。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目前的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农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推进。陕西省农业经济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精准扶贫和生态环保发展的新阶段。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广两国双园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1.2“一带一路”助推陕西农业经济增长。目前,“一带一路”+现代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热点所在。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针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机遇,陕西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出台和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期达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领域高层次、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合作,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发挥沿线不同国家的农业比较优势,与陕西农业经济增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区域农业资源整合,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当前陕西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农业投资等领域有着密切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各项政策红利,助推陕西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传统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和渔5大产业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增大。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包含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第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等农业第二产业,以及农产品物流、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的农业第三产业[3]。陕西省地处内陆省份,随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入,农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陕西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第二产业和农业第三产业比例仍然较低;农业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高,其他产业比例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并未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4]。陕西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农业经贸往来及陕西乡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对标全国其他省区,陕西省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业设施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调整和优化;农业资金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上,从固定投资看,2017年陕西农、林、牧和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77.1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从财政支出来看,2017年陕西用于农林水支出为545.4亿元,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11.3%。从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陕西农户更偏重于住宅,2017年陕西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350.4亿元,其中,住宅投资302.9亿元,生产设备投资仅为1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资金整体投入水平不足及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问题明显,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2.3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未有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能使农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有助于实现农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构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体系[5]。陕西省农业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辐射能力有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户各自为战现象较多,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不紧密。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陕西省农业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点项目与产业配套链接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完善,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水平较低,关联产业依赖性较弱,高效率产业集群未有效形成。201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和农业新业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果业品种结构,提高养殖规模化水平,推进菜茶转型升级,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推进路径[6]。2.4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留城就业,致使农村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村发展人才短缺。陕西省内,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生活设施及基础建设,良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巨大吸引力[7]。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比从事农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农村“空心村”现象严重。适龄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成为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桎梏。

3影响因素

3.1财政投入。陕西省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18年陕西省农林水支出210亿元,省级支出69.2亿元,市县补助140.8亿元。主要用于脱贫攻坚,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促进农业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和渭河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湿地保护为重点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在3大产业中属于较为弱势产业,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与政府财政支持呈现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于扬[8]认为,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可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指标层数据,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权重占比0.2499,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中农业第一产业贡献率为0.2499,对于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贡献率为0.2499,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贡献率为0.2501等。农业财政投入结合陕西“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红利,能稳定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财政资金配置应倾向于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业特色产业工程及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资金配置,加强财政农业资金监管力度。3.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陕西省地处“一带一路”的节点位置,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陕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广义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农业流通性基础设施和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设备、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场所、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交通、农村通信、农产品销售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保障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陕西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合作与交流,可以为陕西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供新动能。3.3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科技成果运用于农业3大产业各个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9]。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可以实现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业经济增长双赢。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农业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赋予动能。

4相关对策

4.1“一带一路”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有机融合。陕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指标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提高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农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必须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有机融合。陕西省地处“一带一路”的节点位置,是国家实行向西开放的高地。陕西农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发展引擎。陕西省杨凌市是中国第1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区,陕西省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构建陕西农业自贸区内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投资贸易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可以助力实现陕西省经济发展,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陕西农业经济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增长。4.2不断优化陕西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路径。陕西省依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陕西省制定了“稳粮、优果、兴牧、扩茶”的战略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陕西省统筹农业、林业、水利和交通等各方力量,调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拉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配置,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陕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陕西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4.3加大农业资金和技术投入。陕西省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增强农业专项资金投入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扶持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机服务等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完善基础设施,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发展资金互助社、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融资担保服务。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创建区域性农业科研实验与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密集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建设杨凌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园、渭北苹果科技示范园和渭南肉牛科技示范园等10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近年来,陕西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采取生产销售同时发力,以销促产带动加工,推进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构建种养有机结合和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及演化升级。农业产业园一、二和三产融合互动与交叉重组,形成新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4.4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普及农业知识,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陕西省委和省政府1号文件指出,实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陕西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追赶超越的重大历史任务。2020年,陕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35年,陕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陕西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全面实现。针对陕西省乡村振兴目标,陕西省应把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引擎,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和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以资金人才为支撑,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5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农业大省和联通中国东中西部的节点区域,陕西依托“一带一路”+现代农业的政策红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合作、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农业投资等领域有着密切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陕西农业经济的有机融合。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及演化升级,不断普及农业知识,实施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陈卫峰 王馨瑶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