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措施

时间:2022-04-30 09:20:34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措施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如何建立和建设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管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主要对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几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在保证阶段性高中政治教学活动有效性稳步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管理;高中政治

课堂管理,是指任课教师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减少学生听课中的不良行为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不是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对高中政治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中阶段学业,走向社会或升学的关键。

一、高中政治课堂管理常见问题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不完整,管理效果欠佳。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管课堂纪律,重点在于“纠正”而不是“预防”,因此“重教学内容、轻课堂管理”,忽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缺少人文关怀,遇到学生违纪都是采取批评或是强制禁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氛围压抑。其次是课堂问题行为较多,课堂管理的实效有待提高。所谓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多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授课内容枯燥无味、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关,政治课堂气氛沉闷就容易导致课堂问题行为增多。最后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制约了教师课堂管理的许多行为。在大多数学校、家长的心目中,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压力使得高中政治教师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答题技巧和题海战术的训练上,反而弱化了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对课堂管理办法不多。

二、高中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是指一件物品或一项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或肯定的程度。有效的政治课堂管理应体现在政治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政治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三个层面。政治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主要包括:第一,确立和维持有效的课堂秩序与常规,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第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有效的源泉。第三,以激励促发展。政治教师的“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其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再次,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最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指能善于优化学习环境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要使学生“学”得有效,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并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提升有效性的几种措施

为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六个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一是注重对高中政治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他们的课堂管理理念,提升课堂管理的能力;高中政治教师自身要进行经常性、全面的反思,建构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二是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高中政治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扬课堂民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三是教师要采用“柔性”管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注重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四是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五是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手段多样化。如: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正式考试时改变试题命题形式等。六是针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试题化的创新,应考教学内容则进行德育化的创新,以凸显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高中政治课是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提升课堂管理效率的意识,紧紧抓住德育教育的主轴,善于采用多种组合手段,以柔性管理的方式改变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再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堂学习的收获感和获得感,避免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从而逐步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素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质高效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01):67―71.

[2]吴美燕.高中政治课堂的“应有品质”――以《文化与社会》一课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3(06):71―73.

[3]赖永珍.把“活水”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浅谈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4(5):149.

作者:孙丽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