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教学提升综合素质

时间:2022-09-08 03:57:18

注重朗读教学提升综合素质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有人认为有大量的影音辅助教学,朗读就不太重要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就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更多的时间被用来进行“问题探究”、“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环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始终是要重视朗读的,特别是在职业中专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古人云:读能通神。意思是说,朗读可以使人领会文章的精髓。朗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推荐自己,提升自己,都有帮助。重视职业中专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笔者建议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提高自身语音面貌,持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朗读做一个好的示范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自身修养不够,教学方法再讲究,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标准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展现的意境。现在有许多名家朗读的影音,这些作为辅助教学很好,但这比不上教师亲自为学生朗读来的亲近,来的有魅力。优质的朗读示范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模仿名家的诵读,在模仿中纠正自身读音的不足,在学习中也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课堂上感染学生。外联社出版的职教语文课本中,《匆匆》是一篇值得朗读的文章。备课中,教师要把握文章惆怅的基调,把握朱自清当时追寻时间匆匆流逝,徘徊却又执着的追求这样一种心理,通过朗读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朗读时要注意断句,缓缓的,让学生体会时间的飞逝,从而在教师的朗读中思考文章忧伤、惆怅的源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此类能触动心灵的句子很多,备课时,教师要自己先融入其中。优质地示范朗读,旨在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学生朗读到妙处,及时表扬,以提高学生积极性。总之,教师要通过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热爱朗读,感知文章传达出的情感。

2巧问文章中的问题,深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基调和朗读的节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针对朗读,巧问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能真正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和朗读节奏,就能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提些关键的问题,能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思考后朗读,就更能理解文章,最终使学生将作者的情感深层次的牢记于内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例如在《匆匆》中,教师示范朗读后,可以问学生听出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不同的学生听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有悲伤,有无奈,有惆怅,有遗憾。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归纳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是沉重的。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心里有数了。再如,读到“头涔涔而泪潸潸”时,可以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找出的原因是:紧张,还带点无奈,所以朗读节奏就需要缓慢一点。而读到“时间在我们身边溜走”那一段的时候,可以问学生哪些是描写时间的动词。学生归纳出:“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其共同的特点是“快”,所以读时节奏要稍快些,以体现时间流逝之快。学生掌握朗读节奏,能感悟到语言的韵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真正理解了文章。关键问题的设置,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为朗读创造氛围,引导学生朗读,以陶冶情操有些文章内容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学生在朗读时很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更不用说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再现作品中的场景、事物,展现文章当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和作者有所共鸣,从而“读”出文章本来的味道。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图画再现场景,用音乐渲染背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等,让学生回到文章所在的时代。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荷塘月色》,就能通过创设情境,为朗读服务。由于写作时间离现代较远,学生把握“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有难度。朗读前,可以播放反映当时时代背景的记录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体会“白色恐怖”的残酷。这让学生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的原因,就能真正在朗读时表达出来。而展现“淡淡的喜悦”之情,特别是“淡淡的”很难把握。我们可以播放有关月下荷塘的flash画面,并伴有淡雅的,宁静的乐曲,渲染气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朗读时就能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文中所描写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光下的荷塘”这两段文字,更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宁静淡雅的氛围中朗读,真正体会“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种复杂的心情。象《故都的秋》、《胡同文化》这样的文章,都适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在创设好的符合文章内容的情境中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整体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4合理分配角色,指导学生定位朗读,以深入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朗读教学并不局限于朗读散文、诗歌,也可以朗读小说、戏剧中的语段。这样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如《项链》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朗读描写主人公马蒂尔德心理的语段,读出主人公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以及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感受。不满时要读得低沉,向往奢华生活时要有羡慕、渴望之情,而舞会上虚荣心满足时,得意之感更是可以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这样在学生心里就活灵活现的出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雷雨》是一部经典的话剧,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丰富。教师可根据作品中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地位等因素,鼓励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剧本中的人物角色充分了解,比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奸诈狡猾,鲁侍萍的善良、坚忍、有骨气,这些都要学生细细品味后通过诵读很好地展现出来。朗读时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努力“扮演”好角色,融入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朗读,这个目标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所以要不断指导学生。学生若能真正将人物角色读的活灵活现,那就说明学生真正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这样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也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5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坚持朗读,养成习惯,及时反馈朗读情况,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坚持朗读,养成朗读的习惯,并能及时反馈,这一点十分重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能使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悟文章的韵味。每一遍朗读后,教师都要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朗读情况和训练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及时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方法,以提高朗读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智慧是实现朗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将朗读坚持下去,教师可以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学生。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新闻播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每节课前留出三分钟,让值日的学生就当天的新闻高声朗读,要求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讲台是学生锻炼胆量的好地方,完成后都要做适当的点评,以肯定为主,以便让学生在第二次播报新闻时,能更有信心。还可以每隔一个月开展一次经典诗歌朗诵比赛,比赛在各小组之间进行,以促进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持之以恒,保持朗读的热情,并在坚持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从而潜移默化的地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这特别重要。叶圣陶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多媒体影音多么发达,朗读教学这个传统的方法始终是不过时的,它是图片和多媒体影音所不能比拟的。图片和多媒体影音是经过他人理解后加工而成的,是他人对文章的再创作,而自己朗读文章,能更好地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精髓,拥有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在朗读中,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以后步入社会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