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语文教学实践及思考

时间:2022-12-04 09:18:49

数码时代语文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共享单车带来的教学联想

如今上下班的路上,多亏了共享单车的保驾护航。不想走路了,拿出手机,扫一扫,单车护送你一路轻便到家。优惠便捷,确实惬意。网络信息时代,有网络就有资源,有资源就有乐趣,似乎皆大欢喜。而笔者突然想到,共享单车惬意了,谁再去光顾自行车零售商?自行车零售商的生意一落千丈,广大二手车车主的饭碗更是不保。数字时代,何止自行车零售商遭遇滑铁卢?移动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嘀嘀打车对出租车行业的颠覆,“淘宝”红火给实体店带来的落寞,翻译软件的精准给外语专业学生带来的彷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人、有行业被甩在时代的后面。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学校的围墙已不再坚固,这里不再是封闭的港湾。当代,任何学生在任何地点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与名校名师进行互动交流,尽情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教育福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笔者不禁有了思虑:前方的教育将何去何从?未来,还需要语文教师吗?

二、语文教师的处境

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北岛曾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生活》,诗只有一个字:“网”。这首诗被誉为全球最短的诗。诗的艺术性姑且不论,单“生活是一张网”的比喻,就让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如今,“网”真真切切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从数据上分析,我们更能直观感受这种冲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初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民平均每天在线时间超过3.7个小时,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8亿。在这个报告中,有一些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网民年龄结构上,“核心群体”是10-39岁的青壮年,占比为73.7%;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25.0%。[1]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让我们每个人步入了“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语文教师面临的授课对象,是把生命中近1/6的时间消耗在互联网世界的群体。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即便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对这样一群把自己的存在感放置在异次元世界的学生,我们还企图用单调呆板的传统授课模式吸引他们领略文字的千古神韵,培养温润优雅的文学情怀,他们显然不会领情。不难想象,在未来的课堂上,如果语文教师不正视学生依赖数码终端这个事实,不及时调整语文教学的方式,继续采用过程单调、内容粗浅、目标狭隘的教法,就会与学生的思维模式脱节,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心猿意马,或者直接拿着iPad学习慕课。更有甚者,学生觉得教师上的课无聊无趣,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会理直气壮地申请换课或者换老师。

三、语文教师可走的路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陶行知先生改造和发展了杜威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刘国正也提出“语文生活观”,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3]如今的生活已经被信息技术包围,“非数码即非存在”的学习方式已闯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生,语文课堂也不再是以前的课堂,“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语文教师该如何作为呢?1.尊重并引导学生体验网络。业界痛心疾首教师在课堂上越俎代庖,振臂高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却常常仍然只有教师一个明星,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只属于自己的独角戏。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现代学生哪里忍受得了教师的“霸道”带来的课堂寂寞!更何况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从来都是不羁的浪子,他们的心中是国王般的骄傲和高贵,哪里会欣赏教师的唯我独尊和自以为是!在数字网络时代,语文教师尤其不能自负,必须关注学生的声音,带着学生的网络体验一起玩转课堂才是明智之举。学生整天处于在线状态,与其让他们漫游在网络边缘,不如引导他们直接运用网络“做语文”。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信息时代的生活浪潮滚滚向前,一日千里,引导学生在网络的世界看语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必然摇曳多姿、鲜活生动。例如对古诗文的学习,网络也能为学生带来新鲜和刺激。在带领学生学习《蜀道难》一诗时,学生的“网络贡献”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诗中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句,学生在诵读中觉得“咨嗟”中“嗟”读“jie”别扭,读起来有气短压抑之感,和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很不相称。笔者启发学生: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许多同学都是冲浪高手,我们何不在网络的世界一探究竟。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网络中探寻的学生竟然觅得了硕果。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查阅资料,对比分析了诸多数据,最终信服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友康教授的观点。陈教授认为,“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句的“嗟”应读“jia”,因为从韵部看,这个字属于“麻花韵”,与前面的“杀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还家”的“家”押韵。“jia”是古读,还原为古音,读起来非常和谐。学生还补充到,“嗟”字与“微风燕子斜”、“青山郭外斜”的“斜(xia)”属于一个韵部,念成古音,它就与前后文押韵,和谐优美。另一些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对同学循循善诱:“嗟”字读今音也不算错,但显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读起来极其拗口,破坏了诗歌的韵律美。[4]笔者亲自核实了学生查阅到的资料,字斟句酌,证据确凿,忍不住大呼痛快,高度赞扬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备受鼓舞,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大胆探索与创新,积极给百度百科编撰词条,为语文学习有困惑的师生提供了学习参考。开放环境下的学生更看重话语权,他们敏感任性、行为独立,经常标榜“自己选择的路,跪着爬着也要把它走完”。当老师不独霸课堂,而乐于和学生对话、将选择权还给学生时,学生不仅不会轻视课堂和教师,反而会对课堂更有责任感,更懂得利用网络为语文学习带来活力。2.运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温儒敏强调,“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提高语文教学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5]这样的观点也呼应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6]阅读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只有学生读得多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强,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步养成,人生的眼界才能得到拓宽,才能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品味。学语文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学生多读书不但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语文学习最值得花的时间。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遨游网络时抓住机会多读书、学读书、读好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真切感受到,当代学生要么忙于应试舍不得花时间读书,要么花了时间读了没意思的书,不会读书。如今,学生的阅读空间不局限在课堂上,博客、QQ、微信、资讯等平台都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素材。语文教师何不在语文课和学生的“网络生活”之间疏通一条语文通道,借此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培养学语文的能力。学生依赖网络,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中的新鲜资讯,吸引学生“奇文共赏”。以专业的眼光引导学生评析网络资源下的语文符号,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笔者所任教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迷恋网络小说《悟空传》。在练习记叙文写作“叙事要有波澜”这一专题时,笔者特意邀请这几位学生分享小说的魅力所在。几位“高手”就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侃侃而谈,同时津津乐道故事之下蕴含的人生哲理及写作技巧。在同学间的相互感染和鼓舞下,学生们摩拳擦掌,都想在阅读、写作的天地华山论剑,班上学习语文的风景蔚为壮观。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方向,在纷乱的网络资源中积极思考、灵活巧用,为学生搭建起网络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桥梁,网络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沃土,也可助教师一臂之力。3.运用网络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网络有料、有聊、有趣,为语文学习开辟了敞亮的场所。然而,我们在认可网络的价值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有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自我缺乏有效的督促,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这不但耽误了学习,更贻误了青春、损害了身心健康。教师要时刻不忘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留意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远离不良的刺激和诱惑。为使学生善于用信息技术发展语文能力,语文教师需激励学生掌握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技能,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提炼、。同时,需为学生开通交流通道,对学生的问询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指导,努力做好学生在网络课堂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在网络世界学“大语文”。一次,笔者发现学生在社区作文中描述妈妈生自己时的状态,她写到“经历漫长的折磨和痛苦后,坚持顺产的妈妈在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后终于生下了我。在生之前她还在不断念叨‘这孩子可真折磨人,待在肚子里死活不出来’……”看到这些句子后笔者哭笑不得,给她勾画出来并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学生很快好奇地询问“问号”的寓意。笔者趁势布置她查阅关于女性生宝宝状态的资料,访谈身边熟悉的生过宝宝的女性,再来对照自己的描写。过了几天,该生在社区BBS里写了一系列母亲生宝宝这一主题的访谈和思考。并在后续的写作心得里写到:“不真实的描写不但不能打动人,还会闹笑话。善良中的激情,温和中的锋芒,绚丽或质朴,灵动或真诚——首先,请真诚。”笔者由衷地感慨,这样的经验不正是教师想“灌输”给学生的吗?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领会于心了,这相比教师被动的絮絮叨叨,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不知要深刻多少倍。网络记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足迹,见证了师生共同的成长。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进步并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引导的。在数码时代,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教师的引导从台上辐射到了台下,从现实真切过渡到了虚拟幻境,需要语文教师发光发热的舞台更广阔了。

四、结语

未来的社会将更大尺度地追求个体精神之独立和思想之自由。被时代淘汰的,永远是跟不上时代的人。语文教师最懂田园牧歌、山高水长的情韵,语文学科最会神游历史、关照现实,语文课堂最爱思维碰撞、个性飞扬,语文最能给学生带来青春的诗意与自由:学生怎会抛弃语文?在人人围绕数码转的时代,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尊重并引导学生体验网络,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运用网络拓展和深化学生的阅读,为学生搭建起网络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桥梁;积极关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动态,将课内与课外、台上与台下紧密结合起来等,是语文教师可以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当数码能为我所用,语文教师何愁没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

[2]王涛.关于数字时代历史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16(4).

[3]陈友康.《蜀道难》魅力新解[J].名作欣赏,2005(3).

[4]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

作者:周家翠 单位:贵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