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教学的定位思考

时间:2022-04-14 10:36:00

小学课文教学的定位思考

内容提要: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要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误区,只有准确定位,并能提供相应的指导,方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对略读课文要准确定位,必须明确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价值;必须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或者说基本程序)。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可以突出三点: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形成基本阅读路径;2、自主选择,合作共研,形成基本对话主题;3、殊途同归,同中存异,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

关键词:略读课文、准确定位、教学指导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只是寥寥几笔:“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看起来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够很好地发挥略读课文应有的功能与价值。主要的表现是: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老师还是完完全全上成精读课文。误区二:置之度外,过度放手。老师完全放弃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缺乏提升,在低层次上重复。误区三: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相应的个性化的指导。以上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是由于对略读课文缺乏准确的定位所造成的。所以对小学略读课文的准确定位并展开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1、明确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价值

现在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其中略读课文篇数呈现随年级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略读课文紧扣各单元主题,与精读课文联系密切,其文章体裁、学习内容、写作特色等均有类似之处,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但功能与分工却有差异: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巩固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学略读课文时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

2、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略读课文更需要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新增的目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目标。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发展略读能力。

看下表,以明确三类课文的主要区别:

读物类型目标定位阅读形态

精读课文初步习得阅读方法教师指导下的阅读

略读课文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半独立阅读

课外自读运用阅读方法独立阅读

总之,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3、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三大环节。即,初读全文,了解大意———细读要点,研习局部———学法总结,学以致用。

(1)初读全文,了解大意。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注意速度是关键。

(2)细读要点,研习局部。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研读是关键。

(3)学法总结,学以致用。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反刍回归是关键。

二、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指导有效实施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本就不够清晰;其二,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多为人文“提示”;其三,即使清楚阅读训练重点项目,但精读教学时落实不到位;其四,即使精读教学时已落实,但如何指导迁移运用,缺乏对策。

针对这些难点,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拟从下面几方面展开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以确保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形成基本阅读路径

略读,首要限制的就是时间,快速阅读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在学生扫读全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以下阅读路径。

第一条路径——课题点击,整体感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或直露或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小学语文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对文章从整体上快速浏览,搜寻与题目相关的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等,从而形成对课文大意和文本主旨的初步了解。

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第二路径——提示牵引,理清脉络。略读课文前面的提示简洁而实用,为学生地自主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细心研读提示所蕴含的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循着提示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初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师: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总体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师: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师: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第三路径——拈词索句,以点带面。所谓“拈词索句,以点带面”,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关键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

第八册《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

(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3)母亲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

(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自主选择,合作共研,形成基本对话主题

略读,从学生角度看,并不排除学生的深入学习。在细读要点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几个对话主题,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略读课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空,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活动。当然,这里的独立,指的是在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和境界,比较可行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几个基本话题,然后开展合作共研。

如何引导对话主题的形成与展开?

第一,抓主要人物,谈人物形象。以人物形象的某一鲜明的个性特点为话题,展开深入学习交流,带动全文的学习,紧扣主要的内容描写,深入课文语言,全方位捕捉相关的信息,逐渐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鲜活丰满起来。

第二,抓主要情节,谈精彩叙述。以故事情节见长的课文,就可以抓住精彩叙述,形成话题展开。

第三,抓生动语言,谈景色描摹。写景文章,景美语言美。可以用美景是怎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为话题展开学习。

形成话题的素材很多,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话题提炼,一要依托课文特色,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三要考虑话题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四要考虑话题能否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核心迁移模块。

3、殊途同归,同中存异,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略读课文的教学,这种个性化就更鲜明。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既要让学生掌握形成略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自我的兴趣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收获。

第一,指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拓展。如,在《夸父追日》教学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这则神话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书中故事的原文已经印在阅读卡中了,请小朋友们结合课文,相互交流你对这篇古文的理解。课后还可以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古文、现代文比较阅读,既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思维想象能力,又为今后学习古文作好铺垫。

第二,引导学生反刍回归。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运用过程,以及知识获取过程,能够形成评价,以指导后续的学习。

第三,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个性化的学习兴趣点上所获取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略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拳脚之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准确定位,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悟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傅登顺:《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1期。

2、高玉,施茂枝:《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年第5期。

3、石秀琼:《伫立学生旁边看着他们走路——浅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新课程研究》,2008第8期。

4、俞芬:《曲径通幽处,暗有文香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三读法”》,《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第5期。

5、陈和兴:《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