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整体观阅读教学的操作性

时间:2022-03-28 10:23:00

探索整体观阅读教学的操作性

摘要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阅读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分析。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整体观的教学。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探讨。

关键词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怎样读书。阅读即通过“看”和“诵”意义上的“读”达到对课文含义的理解。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阅读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分析。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整体观的教学。那么,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体,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从解词释义到课文分析都应考虑整体性对部分的制约关系。如解词释义,任何一个词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都是从整体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一”字,孤立的看无所谓准不准确。而在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字,又描摹了孤梅独放的奇特景象,用得准确。又如“闹”字进入宋代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中,以动写静,传神如化,引人联想地渲染出一片盎然的春意,诗人也因此得到了“红杏尚书”的美名。

第二,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抓点睛之笔。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常常有一个和作品整体质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它的表现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体质的表现是否充分。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句,抓能体现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抓作品的“文眼”、“诗眼”,在这些上面大做文章,其他的读一读也就可以了。比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眼”就在“活该”二字上,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两字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文章。为什么“活该”?文章全文论的就是一个“该”:雷峰塔“该”倒,白蛇娘娘“该”解放,玉皇大帝“该”拿办法海,法海“该”做“蟹和尚”、“该”出不来。“活该!”真的“活该!”

第三,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是由组合成整体的部分决定的,符合这种整体性的组合,就显示出和谐协调的特性,反之则不能。例如,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白朴的《天静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进行对比教学。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组自然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凄凉的景色,暗淡的色泽,衰败的意味,低沉的格调。它们很容易组成一个整体,表现一种和谐、统一的情调:游子思乡的情怀。白朴的《天静沙·秋》提供了落日、残霞、老树、寒鸦和青山、绿水、红叶、黄花两组意象,情调意味不一致。前组是萧条衰败的情调,后一组是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景象。两组自然景观又不存在从整体出发的对比关系,不像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的自然景观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反衬,体现出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白朴的《天静沙·秋》的意象组合不能构成协调完整的整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批评其“松散零乱,看不出内在联系,好似散金碎玉、断线珍珠。”

第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不能肢解有机整体,不能断章取义。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整体到局部。先让学生把课文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凭着初感让他们自个儿去玩味,揣摩蕴涵于整篇课文中的的感情基调、主题思想、独有的写作方法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说不定一束顿悟的火花将照亮思维的一角,刹那间抓住课文的主旨和特征,再接着分析整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药》,就大可不必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不必分成若干段,搞字字落实,句句推敲。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紧扣人物对待革命者夏瑜的态度,理清全文的人物关系: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助纣为虐;一群无名看客——观杀取乐;华老栓夫妇、华小栓——以血为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幸灾乐祸;夏四奶奶—悲愤交错;夏瑜的战友——献花于墓。我们从人物关系这个整体出发,弄清了不同人物对夏瑜的死所抱的态度,就不难看出,小说一面把革命者的悲惨遭遇和群众的麻木放在一起,一面又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所表达的主旨是控诉封建统治的罪恶,提醒和唤起民众的必要,透过黑暗、悲哀的现实,显示光明、美好的前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课文看作一个整体网络,从整篇课文入手的教学,才能克服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弊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